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高中课程教案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高中课程教案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2. 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3. 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4. 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展望。
二、教学重点1.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1. 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经济手段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民富裕、社会进步的过程。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4) 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5) 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1.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 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经济重建(2) 实行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改革(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影响2.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化进程(4) 打造全面小康社会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1. 成就(1)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 基本实现了全民共同富裕(3)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4) 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 面临的挑战(1) 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2) 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3) 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不公(4) 全球经济不稳定性第四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展望1. 发展方向(1) 创新驱动发展(2) 转型升级与品质提升(3)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4) 共享经济和社会公平2. 未来展望(1)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2)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3) 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教学,确保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汇编
(3)为什么说是空想?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经济根 源的深入剖析;缺乏对资本主义力量的全面认识;缺乏对通向 理想社会途径的科学分析。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为什么说是“科学的”? ——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运用 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 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 律,揭开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 根源和通向新社会的途径。
组合1:经济分析的目标 组合2: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 组合3:中国传统体制经济分析 组合4: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社会经济分析
6、对基本规律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的三种视角
一是人类社会变迁视角(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部 分);
二是一国视角(以中国为例,第15—16,及18—21 章);
三是微观视角,
特别是关于
3、生产关系具有三重含义
经济运行关系
(以雇员与 雇主为例)
体制经济关系
(市场机制等)
经济制度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及由此决定的 分配制度)
4、基本经济规律的双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关系都 必 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马克思的研究主线)。
——第二重含义:在经济制度关系的前提下,一个特定 社会的经济体制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研 究视角从“斗争”、“批判”转向“建设”、“发展”、 “科学发展”背景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线)。
(二)全面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 然要求; 市场机制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 下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行对外 开放、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我国市场取向改革成功实践证 明可以搞市场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 ——就是要使市场在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 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 础性作用。
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
2、保持物件稳定,抑制通货膨胀
物价稳中有升
3、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4、优化国民经济产业和区域结构
西北
东北 东南
5、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计划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必要的行政手段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手 段调控经济增长速度
经 济 增
实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 抑制经济增长
长
速
度
实行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
0
刺激经济增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中国
人民银行 中央
管银行 的银行
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进出口信贷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 政策性
银行
金融活动 的基础
银行
金融活动 的补充
国有银行
非国有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工商银行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一、 中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 制选择的过程
• (5)保障制度社会化。
• 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支 撑和保障体系,市场竟争的规则要 求对市场竟争的失败者和需要照顾 的老弱病残、给予社会保障。这种 保障制度不是企业的,而是社会化 的。
•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 事业都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保障基 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最 基本的生活需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
2. 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行市场调节价格,鼓励竞争,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3. 宏观调控体系: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6.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
以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的主要内容,这些制度安排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毛概2013版第八章第三节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学内容: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教学重点:一、两个内涵。
什么是按劳分配?什么事按生产要素分配?二、一个原因。
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三、分配制度涉及的两个基本问题:先富与共富;注重社会公平与防止两极分化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公有制和私有制。
1、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方式,是人类分配关系的一场革命。
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因为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资料的占有也就不再成其为分配的根据。
剩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可能: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这三种分配方式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与公有制相适应的,第一种在历史上存在过,第二种是社会主义社会正在实行的,第三种是对未来共产主义分配的预测。
社会主义社会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有了发展使平均分配变得过时,但又没有发展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实行按需分配又没有条件。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王军
教授
1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第一节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 改革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三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
第一节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及改革的初步探索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讲话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7
•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 1993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 问题的决定》。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8
•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 要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作为21世纪前十年 展,作为 世纪前十年 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并将“公有制为主体、 并将“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确立为“是我国社会主义 确立为“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 制度” 制度”。
13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陈 云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4
•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年 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的通过既标志着中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 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变,也标志着中 国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10
• 党的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和完善
暂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 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
暂停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这一所有制结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暂停
第 二 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三 、 公 有 制 经 济 的 主 体 地 位
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五 、 建 立 现 代 产 权 制 度
暂停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一个社会中各种类型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它们在 统一体中的地位、比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 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本质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 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体系。
第四章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大报告:把发展
作为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是由党的执 政地位所决定的, 是对执政规律认识 的深化,也是党实 现对所承担的历史 责任的需要。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 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所处的地位:夺取政权 党所肩负的任务: 革命 求解放
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党中央第一次
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 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
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邓小平南方讲话
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
第一、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中国发展将会增强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 “中国威胁论”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
上多次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邓小平:“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 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 切的标准。”
20.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段和更高阶段
第二节 发展阶段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是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来的。
第二节 发展阶段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 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 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进行的,改革开放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 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
改革与开放总是连在一起,改革促进开放,开放也倒逼改革,而且改革 本身也包含了开放。因此,改革与开放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改革开放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而且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把“全面 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
第一节 发展目的论与全面发展观
二、全面发展观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要同步发展
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促进人民素质同步提高。 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辩证统一起来
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根据十九大报告,“人民美好生活”就是指人的 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发展阶段论
• 十三大之后,我党历次代表大会都 重申我国现阶段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 十九大再次重申:“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 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民经济中,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部分,社会主义已经在全国范围确立起来 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了社会 主义社会。
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 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 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2006年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 门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问题,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照例提高 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 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 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三节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二、兼顾公平与效率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高度 平均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总的来说,我们党高度 重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改革的主 要任务是反对平均主义,提高经济效率。因此, 这一时期政策上比较强调效率优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之间收入差距 不断扩大,人们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 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 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一 个重要表现。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控制力上。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出发,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发展。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是实现社会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自治,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
1.1 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是造成社会阶级分化和剥削的根源,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消除私有制带来的不平等和压迫。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一方面可以保障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基础。
1.2 劳动人民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治权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人民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因此应该享有决定社会事务的权力。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政治体制的建立应该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通过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参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的中国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2.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形成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宋涛-政治经济学(12版)第十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
第一,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关系。 第四,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
19
第一节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 (一)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1)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 巩固的根本条件。 (2)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3)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增强我国在 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根本条件。
政治经济学
23
第四节 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 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 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 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益结合起来,前者一般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后者 一般指企业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效益。
政治经济学
7
第一节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 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 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 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 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 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 长,如通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 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 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节 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
改革与开放总是连在一起,改革促进开放,开放也倒逼改革,而且改革 本身也包含了开放。因此,改革与开放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改革开放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而且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把“全面 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
(四)开放发展 • 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在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开放的内涵更丰富,开放的层次更高。 (五)共享发展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
第四节 发展方法论
(三)转变发展方式着重点的转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影响巨大,为了 应付需求下滑,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八大把调整 需求结构也就是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首要战略任务 。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是大规模增加投资,为遏制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趋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 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
十九大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和 发展目标,即在第二步目标实 现之后的“两步走”战略
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
叶,在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从 2020 年 到 2035 年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基础上,再奋 斗 15年,基本 实现
15年,把我国建成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需要。
供
从供给方角度看,主要矛盾的表述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了“落后的社会生
给
产”,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的科学判断。
第三专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ppt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我国离工业化还有多远?
I II III
1979年 28% 48% 24%
2001年 15% 50% 35%
2001年 就业指标: 第一产业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
达50%
城镇化指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66%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几个特点
区别:不同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共性: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
微观层面—独立性强 宏观层面—间接调控为主 经济运行—以法治保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度的确立
1、是什么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
想一想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资 料所有制结构有何不同?
优势:
国家能集中人、财、物,尽快地 恢复和发展生产建设,保证人民的基 本生活需要和有效抗击外来侵略。
弊端:
缺乏激励机制 整体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各种 经济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或经济 运行方式
特征:
经济主体—决策分散化
生产要素—流动市场化
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分配市场成果—按生产要素贡献率
八、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考试要求
一、任选其中三道题完成 二、用A四纸,手写完成; 三、试卷提头要按要求写清专业、姓名和
学号; 四、布置考试后的第二周把试卷交给班主
任; 五、请班长把试卷按学号由小到大排序,
并写清试卷的份数、缺交同学的学号 及姓名,谢谢。
资源 — 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和劳务
自然资源
资源
经济资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也规定了我国 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性质和任务。
• 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背景下,寻求新的 制度安排,是着眼于改革经济体制,基本内容 是要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改变社会主义 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是使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更适合当前的基本国情,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并日臻完 善的信用制度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 的过渡形式。
随着信用的发展,连资本也具有了社会 性质,因为由银行贷出的货币资本不再 是由它的直接所有者贷出。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各企业间经济联系的 发展,信用制度大大完善,金融组织的 作用日益突出。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股份经 济、合作工厂、企业联合及所形成的 垄断,是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入 口”。
– 首先,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和国 家工业化必须结合进行,但在实际的进程中着重 于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这就使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
– 其次,按照社会主义改造初期的设想,我国的社 会主义改造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时间,但在实际上 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改造过程过快及由此产 生的强迫命令、工作粗糙等问题,使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特 点。
• 实践已经证明,不顾各个国家的特殊国情, 采用一种模式搞的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 我们进行改革,实际上是寻求适合自己国 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才 能救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经济方 面主要涉及以下理论:
0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九章
改革开放后,对 社会主义基本经 济制度进行了新 的探索。
○ 所有制 ○ 分配制度 ○ 经济体制
经济与金融教研室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 济制度的内涵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以下三项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必由之路
经济与金融教研室
中国1981-2021GDP
经济与金融教研室
01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
02
0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
03
03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经济与金融教研室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的提出,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 历史方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与金融教研室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建立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迅 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 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 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 革命的转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辛探索
经济与金融教研室
第四节 坚持和 完善社 会主义 基本经 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 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 涵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 势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 一领导
经济与金融教研室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反 映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 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0114 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习题:
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有本出发点的依据。
第二、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原则。
E、社会优抚
第三、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的原则。
第四、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原则。
0115 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习题: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ABDE)【多选】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资助 D、社会福利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011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作用
请论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何必要性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
第二、社会成员个人和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的保障。
作用:
第一、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安全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