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在全面
浅析“中国梦”视域下的“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
单个角度也不是单个范围的改革,而是全面系统的革新,它涵 盖利益、民主、精神、社会、环境和党的建设等多数范围的综合 性革新,还有在制度体制机制级别开展的改革。或者说,全面 深化改革为现如今的“第二次”改革开放。
现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兴盛,全球关系逐渐密切, 列国的综合实力竞争就愈加强劲,我们应对的提升契机和困难 史无前例,改革正处在困难艰苦的阶段。
全面依法治国承袭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法治建设的成绩,不 过也在更高方面指明了新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中国梦 的支撑,也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它 的实现有利于稳定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涵盖了所有老百 姓的切身利益和幸福,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对我国和其 他国家在公开、正义、公道、有序的氛围下进行政治经贸合作有 重要作用。我们务必将其看成我们国家的根本大计贯彻执行, 全方位推动依法治国建设。
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中国梦就务必依赖全面深化改革, 增进对改革的决心,始终遵循正确的改革方向行进,将革新的 品质落实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各项步骤中去,持续推进处理和 改进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显要的偏差和障碍。唯有全 面深化改革,才会更深层次地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加 民间生机,为达成中国梦供应可靠的能量支撑;只有全面深化 改革,才能全面推进法治,消除法治的症结和偏差,为实现中国 梦提供法治上的优越的民间氛围;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会有 效增强党的带头作用和指导程度,使党始终坚持优越性、正直 性,增强党的带头作用。 4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
改革,它是一项壮丽的创新,它踊跃激发了老百姓为中国 社会主义事业的构建付出力量,建立出让全球焕然一新的“华 夏奇迹”,使中国从建国时百废待举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滔滔不绝的动力支撑。
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
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作者:郑新立来源:《前线》2015年第11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明确的战略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出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令人神往的目标,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是今后五年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资源环境压力难以承受等。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发展的办法。
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
过去曾遇到的困难比现在大,通过发展都解决了。
不发展或慢发展,困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阶段。
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人均GDP1.2万美元是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分界线。
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人均GDP六七千美元到1.2万美元,是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
多数国家在这个阶段停滞下来了,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只有少数国家跨越了这个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全党全国人民要抓住机遇,奋力拼搏,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
谢
谢
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
杨凤城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在准确把握 国情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
中国最主要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是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 大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总依据,是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出发点。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标与 主要任务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 大进展。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系 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 ——牢牢把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 建设这条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 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 主要任务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 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 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 体实现,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 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 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 主要任务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等。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 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 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四个全面”: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
“四个全面”: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作者:闫志民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36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又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不但要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且要从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不但有指导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的战略,而且要有指导和统领现阶段各方面工作的阶段性的战略。
“四个全面”是总体性的战略布局在现阶段,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有四个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战略布局,用以统领现阶段的全部工作。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时期,能不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完美实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小康社会的梦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如果这个任务能够完满实现,中国的综合国力将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水平将跨上新台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进入到新阶段。
这是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性抉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也取决于改革开放。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譬如,进一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全面调动各种经济成分和生产要素的积极性的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社会建设滞后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等等。
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会受到影响。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创新的时代性内容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探索。
深刻分析“四个全面”的创造性、科学性,全面把握“四个全面”的历史地位、深邃内涵与指导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个全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资料图片鲜明的民族性主题理论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发展的。
一个理论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这个理论的主题。
任何理论的主题,都因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四个全面”鲜明的理论特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具体地说,它是为了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理论。
“四个全面”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而设计和展开的,它的问题域就是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性成为“四个全面”的鲜明特性。
创新的时代性内容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都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继承前人有关理论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根据时代要求的创新就称不上是新的理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世界已经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
时事政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亳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时事政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的全面上,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让一个人掉队。
检验成效,每个人的切实可感都是一把刚性尺度。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
农民是小康的短板所在,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美、富可谓农村奔小康梦想的真实写照。
农村、农业与农民的小康,都植根在田畴沃野上、青山绿水间。
钱包鼓了,小康近了,是通俗而直白的理解。
但是,要想钱包鼓起来,必须解决制约农村长远发展的问题,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增收持续可保证。
对此,笔者有深切的体会。
笔者所在的湖北嘉鱼县是长江南岸的小县城,长江贯境106公里,人口不过36万,农业人口占2/3,拥有田地50万亩、水面26万亩,资源禀赋优良。
然而,2000年前后,频繁的洪涝灾害,脆弱的农业体系,加上沉重的农民负担,一度出现土地撂荒潮,田地弃种、农民外出。
这之后,国家加大了堤防、农田水利建设,废除了农业税费,实施了惠农补贴政策,推进了土地整理工程,农业的基础得到稳固,农业产业开展孕育与壮大,蔬菜与水产两大产业逐步形成支撑。
近些年,通过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设立农业产业补贴基金、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专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田间地头,形成了多元增收的格局。
嘉鱼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0元,差不多是2000年不到3000元的4倍,高于全国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
农民富了,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梦百姓梦
·39·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5中国梦 百姓梦韩 康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无论中外,政府想要的东西和老百姓想要的东西,常常并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政府的所想所谋,往往更加偏重于国家定位和国家目标;老百姓的所想所梦,则会更加注重自己切身利益的实现。
中国梦,应该是追求国家目标和实现百姓利益的结合,应该是中国百姓真正想做的梦,只有这样,这个梦才有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高度凝聚人心,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老百姓心底的所期、所盼、所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梦,关键在“全面”二字。
依我之见,这个全面有两个重要涵义,一是社会覆盖之全面,人不分阶层,地不分南北,所有社会人群统统都能过上小康和富裕生活;二是小康内容之全面,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还有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方面的内容,更必须有生态环境方面的硬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梦,最难实现的,也仍然是全面二字。
在这里,如果非要我来讲所谓中国梦,那就是两句话:每个中国家庭都能过上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每个中国的城乡都能看到蓝天白云。
首先是每个中国城乡都能看到蓝天白云。
最近,国内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雾霾天气侵扰,这是一个重要警示。
它告诉人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梦,其实离我们并不太近,特别是当政府环保官员讲到还有30年左右时间才能还一个清洁天空时,这个距离就不再是抽象的臆测了。
如果中国人已然衣食无忧,开着优质轿车,享受舒适住房,但每天都要被迫呼吸有毒空气,这样的小康社会还有意义吗?让每个中国的城乡都能看到蓝天白云,是一个多么奢侈的中国梦啊。
其次是每个中国家庭都能过上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
这也是现在许许多多中国家庭不敢做的梦。
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机制推动社会进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和民间财富大量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差别很难避免,两极分化也在发展逻辑之中。
但问题是:贫富差异的现象得到有效抑制了吗?共同富裕的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计算,我们还有若干亿众的贫困人口。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_路径和挑战的思考_梅燕京
人民论坛·PEOPLE'S TRIBUNE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全面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①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含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文明领域的“五位一体”总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二字。
这五方面的目标要求,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全面小康。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研判中国未来经济走势,作出一个重大判断,即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在2014年APEC 峰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分析阐释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将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都会经历一次大的调整。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意味着中国式民主不断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的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中国执政党从未否定过民主的价值和现代性,相反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014年公开处理湖南衡阳特大破坏选举案等表明,中国执政党和中国政府绝不允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玷污,决不允许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被视为“橡皮图章”。
协商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现实路径。
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式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当前,西方政党政治内耗严重,日益沦为“否决政治”,并且政党竞争严重依赖分利集团,公共政策被挟持现象严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要准确把握这一 战略布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扭住了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 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进行了创造性回 答,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正确路 径、确立了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 立足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在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同时,围绕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新实践,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
党的十八届三 中 、四中、五 中、六中全会 ,分别对全面 深化改 革 、
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历史观 、价值论 。
这一战略布局体现了体现了全面系统 、辩证平衡的观点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突出、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全面”二字。这一全面性首 先表现在它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 孤立地观察分析事物。它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对改革的要求是“全面 深化”,对法治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对治党的要求是“全面从严”,并把四个方 面科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强调“四个全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囯人民不懈探索符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方针政策,形成了一 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积累了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深化了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四个全面重点内容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记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而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这还是第一次,意蕴深邃。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上个月,习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这一次,则在“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先来回顾一下党中央对“四个全面”分别有哪些具体部署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
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并渐趋成熟。我们党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发展的进程,也是法治进步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成熟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和实践证明,重视法治、法治昌明的社会必定国泰民安;忽视法治、法治松弛的社会难免国乱民怨。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支撑作用。
法治是强国富民的保障,更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处于转型期的神州大地,改革发展稳定齐头并进,社会多元利益诉求冲突融合,成熟健康的法治环境,会让深刻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回顾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的“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之进行了明确: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现在距离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几年的时间,可谓时间紧迫,世人瞩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肖万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这“两个全面”的目标,是系统总结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根据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时代要求作出的正确判断和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自觉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更加有力地攻坚克难,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时不我待,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改革开放,都要勇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含义从邓小平当年提出“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的丰富,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更加鼓舞人心。
(1)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所谓“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解读“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的“四个第一”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上述“四个第一”是党在理论观点上的四大突破,并且在观点突破的同时形成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的治国方略、新的实践体系、新的战略布局和新的理论成果。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又一个新境界。
“四个全面”的提出首次并提时间。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首次集中阐述四者关系时间。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首次阐述“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的时代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内涵】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解读】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
这个“全面”,覆盖所有的人群、覆盖所有地域,是不让一个地域、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2020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
2020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建国70周年都有哪些信息呢?新时代的来临会成就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新时代资讯,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两会议国是,春风化雨暖人心。
据《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文章认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对此,“代表委员们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扎实工作,锚定目标、铆足干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继而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
当前,农村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正处于攻坚期,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贫困治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扶贫脱贫着实不易。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解决好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和安危冷暖问题,那就更不容易。
仅是调查统计和深入了解这些情况,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因此,要想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就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就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引领目标,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同时它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是进一步实现两个“奋斗十五年”宏伟目标的必经准备阶段,可谓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取得的诸多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成果和建设成就世人有目共睹。
如今,全国各族人民生活已由温饱不足跨越到总体小康,时下的中国正全力铸就实现全面小康。
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的这些年,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建设和治理的进程中经历了很不平凡的体验,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如今正引领着当代中国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和全面繁荣。
一个中心任务 两步走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
参见"党的基本路线"。
内容概述(1)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的,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直接动力(改革)、外部条件(开放)、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一中心的确立,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4)"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 1 —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坚定正确的方向,有团结稳定的环境,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我国旧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难以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旧的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把握“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
“四个全面”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四个全面”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四个方面构成了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中的中枢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枢目标的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枢目标的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枢目标的控制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奋斗目标的实现。
全面从严治党,目的是使党坚强起来,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前三个全面提供坚强保证。
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支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
四者环环相扣,互相嵌入。
不仅如此,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内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涵盖了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全面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互促进。
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只有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逻辑联系,才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
“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024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社会进步: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公平 正义
教育医疗: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保障人民 基本权益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 力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与目标
战略规划: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任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 实施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 等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 态环境质量
加强文化体育建设,提 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 平
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 会稳定和安全
5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和支撑
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
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小康 社会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和水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 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 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 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 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
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教育的普及:加强文 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提
高全民文化素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汇报人:XX
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方 谈话,提出“发展才是 硬道理”
2000年,中国加入 WTO,融入全球经济 体系
2010年,中国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5年,中国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
2020年,中国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 个百年奋斗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心得张国勤党的十八大闭幕已经一个多月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我感触很多,尤其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可称得上是日新月异:‚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小康的概念古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赋予它更多符号化的时代特征。
不管是‚一亩地、两头牛‛,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体现了我国人民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背景下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更加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研究部主任胡乐明所说,‚小康本身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术语,它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肯定也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时,很多人注意到的是‘建成’这两个字的提出。
但我最关注的是‚全面‛这两个字,这更能体现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
对小康社会认识在不断加深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便提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小康社会写入了大会的政治报告,同时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如果以1979年邓小平提出这个观点为起点,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1年,小康社会建设已经走过了34年,还有最后8年时间。
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在党的十六大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曾培炎向人们描述了当时理想的小康标准。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强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种提法;到了十六大才有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基本标准包括10个方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10年过去了,当时提出的很多理想目标,在如今看来,已被我们轻松越过,但还有一些任务仍显艰巨。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中对生产力布局、经济转型的不断调整,也都体现出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十七大把社会建设加了进来;而到了十八大,又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小康社会,它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小康,而是一个全面的、五位一体的小康。
这五个方面也不是一个分别单兵推进的过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在政治建设方面扩大民主权益、文化的高速发展,等等。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这五个方面应该是相互协调推进的。
去年末,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2010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了8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发展(76.1%)、社会和谐(82.5%)、生活质量(86.4%)、民主法制(93.6%)、文化教育(68.0%)、资源环境(78.2%)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
这个评价体系还是很科学的,其设臵基本上依据了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其中,‚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指标体系应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基本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进一步分解出更细的指标。
评价标准应该考虑到国内发展的实际情况、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部分指标作为预期性指标、部分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
此外,除了发展指标之外,更要注重结构性指标、质量性指标,更加注重各个领域之间及领域内部的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针对前10年制定的指标,除了有一些需要适当调整外,一些统计调查的方法也需要加大科学性。
拿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来说,目前我国城镇和农村基尼系数是分别通过城乡居民住户收支调查的原始资料计算得出的,但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户调查尚未一体化,现在还不能直接通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全国的基尼系数,只能根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收支分组资料估算得出。
因此目前对基尼系数的争议很大,官方数据并不能得到广泛认可,公众普遍感觉和实际情况是有差距的。
关于体现收入分配差距的测算,目前还不能拿出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指标。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新转为城镇居民的那些农民工,对他们居住环境,可能是需要一个指标来体现的,这个原来是没有的。
对于居民来说,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衣、食已经基本得到完善,达到了小康标准。
而住、行这两方面,却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
如今的高房价和收入相比较,离人们对小康社会的认知似乎相去甚远,甚至80%的人都买不起房。
还有城市里的交通状况越来越不乐观。
此外,他还建议,在医疗方面,除了床位数的指标外,看病难的问题是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应该纳入衡量范围。
例如医务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社区医院的建设情况等。
从这些针对新问题有可能调整或增加的指标来看,虽然细致、繁琐,但无不关系到我国的产业规划、城市布局和转型发展等大方向的变化调整。
在十八大提出的众多目标中,‚两个翻番‛提出得最具体,颇引人关注。
有人认为,2010年我国GDP为397983亿元,翻一番即达到795966亿元。
以2010年为基数,如果GDP在10年内保持7.1%的增速,基本能够完成目标,达到790240亿元人民币。
考虑到2011年、2012年的增速都远超或者将远超7.1%,未来保持7%到7.5%之间的增速足矣。
另一方面,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要实现翻一番目标,今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7%,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从近几年发展实际看,实现这个目标是有把握的。
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我国年均GDP增长速度大概是9.6%。
这样一个高的增速,为我们实现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还能够保持在这样一个水平之上。
首先,有一个客观的压力存在。
经过二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经济中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
它会对我们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和困难。
那么,保持今后7%左右的速度,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不是自然而然依靠惯性就能实现。
其次,从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全面的,而不是单纯经济领域的一件事。
而其他领域的建设,可能会对经济的增速带来一定的影响或制约。
所以我们就主动地把经济增长速度放低一点,这样,比较有利于其他领域的发展。
如社会领域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等领域的发展事实上都可能会给经济增速带来一定短期影响。
从货币层面上,翻一番是相对容易的。
然而,要确保实现‘没有水分’的GDP增长,实际上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没有水分‛的GDP意味着,我们创造的GDP要的的确确为财富积累做出贡献,GDP的结构是合理的、促进GDP增长的动力结构也更加合理,创造GDP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不断降低等。
同时,在衡量收入翻番的时候,以实际购买力为衡量标准更为准确,剔除通胀因素很有必要,这是‚货真价实‛的收入倍增。
‚收入倍增‛指标可能比较吸引人的眼球,但它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很小的指标。
单纯从收入分配领域来说,人均收入的倍增也反映不出收入分配的状况。
需要结合一些其他指标来衡量,比如说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距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改善以及收入的中位数等指数情况,看看我们大多数人的收入在以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增长,不能出现‚被平均‛的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和积累的矛盾多半通过总量提升和快速发展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导致很多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
现在的中国社会尚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
因此,未来相当一个时期,重点应放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尤其是要注意在总量已经相对庞大、增速呈现阶段性放缓的背景下,着力解决好结构性问题。
在这一层面上,需要更加关注三大差距和均衡发展。
虽然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一些难点,但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
也就是像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一样,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这样一些基本的要求实现之后,才能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