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清贫 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信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反“围剿”作战,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学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第6自然段)捏(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
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婪。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清贫》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主题。
2.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转变。
3.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 能力目标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7.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态度。
8.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清贫》故事背景和主题。
2.分析文中角色的情感与转变。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
### 难点4.感悟课文所揭示的道德意义。
5.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源。
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学生教材和参考书籍。
4.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模板。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2.提出问题或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富贵”。
### 第二步:课文学习3.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4.多角度分析文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和价值观。
5.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第三步:情感体验6.进行情感共鸣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和观点出发感受故事。
7.开展角色扮演或小组演绎,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
### 第四步:拓展延伸8.点评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拓展讨论。
9.提出生活中类似情境,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11.要求学生填写反思表格,表达对课文和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度较高,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背后的道德意义。
然而,在词语解释和情感体验方面,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未来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互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课文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版五年级语⽂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字,读准1个多⾳字“吓”。
2.能通过描写⼈物动作、语⾔、神态的语句,体会⼈物的⼼理活动。
3.能理解题⽬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物动作、语⾔、神态的语句,体会⼈物的⼼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认识9个⽣字,重点指导学⽣“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
特别是“坞”,它读“w ù”,不读“wū”。
强调多⾳字“吓”的读⾳,在课⽂中读“hè”。
2.阅读理解这是⼀篇略读课⽂,让学⽣⾃读⾃悟。
通过分⾓⾊朗读、圈画⼈物语⾔、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体会⼈物的内⼼。
3.语⾔运⽤这篇⽂章虽然写的是⽅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兵⼠动作、语⾔、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感悟侧⾯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国⽅兵⼠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诗歌导⼊,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郭沫若给⽆产阶级⾰命家⽅志敏写了⼀⾸诗。
课件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痕终化碧,⼷阳依旧万株枫。
这⾸诗⾼度赞扬了为⾰命事业付出艰苦努⼒的⽅志敏,也写出了⽅志敏精神对后⼈的影响。
那么⽅志敏究竟是⼀个怎样的⼈?他⼜有哪些值得后⼈称道的品质呢?对于⽅志敏,⼤家了解多少2.每个⼈都有⾃⼰的⼈⽣,有的⼈庸庸碌碌,有的⼈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私奉献、舍⼰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个⼈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下⾰命烈⼠⽅志敏的⼈⽣观,⼀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题⽬。
(板书:清贫)3.题⽬“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清贫”。
这句话是对⾼尚品德的⼀种追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朱自清。
本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经历为素材,通过讲述自己因为贫穷而被同学嘲笑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贫穷的深刻认识和对贫富差距的关注。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贫富差距这一社会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进行了解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贫穷的认识和关注,引导学生思考贫富差距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清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讲解课文: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疑问,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分析作者对贫穷的认识和关注,引导学生思考贫富差距问题。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贫富差距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及反思)
12* 清贫[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1.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资料及小故事。
谁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2.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清贫》《狱中纪实》《可爱的中国》等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贫》。
(板书课题)谁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想象读完文章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课文,交流思想(一)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句子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的一生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3.敌人“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还“坚不相信”,这些做法照应了上文哪句话?句子二: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结合历史背景,激情导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革命的征途上,无数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2.出示资料: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清贫》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导入,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①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做个标志。
②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
读准多音字“吓”字音,组词识记。
3.反馈交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体现学习自主性,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比较好记。
多音字“吓”,联系生活语境组词辨析,印象深刻。
文章层次清晰,抓住“被俘”主要内容,教师稍加点拨,能够准确划分。
)三、再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了解《清贫》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蕴含的寓意。
•提升学生对于贫困与富有的理解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本中的含义和哲理。
•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并进行情感体验。
•思考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
3.教学准备
•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课件或板书准备。
4.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出关于贫贱富贵的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
•听读课文《清贫》,学生跟读。
第三步:课文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
第四步:情感体验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对于不同财富状况的看法和态度。
第五步: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找出身边具有“清贫”精神的人或事例,并分享。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侧重于贫贱与富贵的不同价值观念。
通过对于《清贫》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增强了对于贫困人群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清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体会贫贱与富贵的价值。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 咏竹(1935年1月)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并互相交流对这首诗的了解。
3.教师评议并小结。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江西弋阳人。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
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4.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 教案(2课时+教学反思)
12.清贫【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4.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根据人物形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对比国民党兵士和方志敏的形象,体会方志敏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品读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对比国民党兵士和方志敏的形象,体会方志敏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方志敏的精神品质,理解“清贫”在现代的意义,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清贫”。
二、解读课题按照你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你们觉得“清贫”是什么意思?(“清”——清廉、清苦,“贫”——贫穷、贫寒,“清贫”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清寒贫苦,一无所有,但是坚守节操”)过渡:“清贫”这一词在文中是用来形容谁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读的过程中要思考: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如果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你能不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通读课文,认识生字,积累词语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我们还要积累这节课的相关词语,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读完课文以后,同学们知道“清贫”这一词在文中是用来形容谁吗?大家知道方志敏吗?说说你们对这位革命烈士的了解。
方志敏(1899~1935),江西人,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人之一。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长征中,他根据党的统一安排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
1935年1月,在江西德兴县怀玉山陇首村与国民党作战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年仅35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12.清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清贫的书生因为生活窘迫,被迫卖掉了自己的朱文公《钗》。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清贫与富贵之间的差异,以及穷人生活的不易。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能够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3.能够写出对清贫和富贵的感悟;4.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表达自己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难点: 1. 能够体会书生的感受,换位思考; 2. 能够用文字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清贫》的标题,让学生谈谈对清贫这个词的理解,引出课文主题。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清贫》,并在课后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课文赏析(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讨论清贫和富贵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不同境遇。
2. 读后感悟(15分钟)要求学生就清贫和富贵的话题展开思考,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1.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小故事,表达对清贫和富贵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文笔和想象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清贫》这篇课文既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又能引发学生对清贫和富贵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珍惜现在的生活。
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可以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同时也学会同情善待他人。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2 清贫》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12* 清贫[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品质,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1.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2.揭示课题——《清贫》,走近方志敏。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方志敏生平。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二)联系课文,正确解题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各个义项,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1)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2)干净、纯洁;(3)寂静;(4)公正廉洁;(5)清楚;(6)单纯,不配别的东西;(7)一点儿不留;(8)清除不纯的成分;(9)还清、结清、清理;(10)点验;(11)朝代。
贫:(1)穷,和“富”相对;(2)缺乏;(3)絮叨可厌。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识记生字、理解生词的方法。
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点拨易错字。
如出示“恐吓”“惊吓”两个词语,指名辨析多音字“吓”的读音。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主要写了方志敏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
3.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方志敏表明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方志敏被搜身的过程;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方志敏唯一的财产是什么;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点明清贫、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
特别是“坞”,它读“w ù”,不读“wū”。
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自由谈对方志敏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方志敏的资料)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
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
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清贫)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贫穷但善良、勤劳的小女孩清贫的故事,通过清贫的生活,表现了她的坚强和乐观,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通过深入剖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地复述课文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主人公清贫的坚强和乐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细节描写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3.对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材料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一幅贫穷家庭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贫穷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接着引入课文《清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清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大意,把握其中的主要内容。
2.掌握本文的生字词汇,并能正确使用。
3.掌握本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如描写人物、环境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反思贫困和富裕的含义。
情感目标1.通过《清贫》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与富裕,培养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关系。
2.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清贫》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中心思想等。
2.多角度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例如老头、小男孩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寓意和人物内心变化。
2.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谈论贫困与富裕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清贫》这篇课文的主题有所了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清贫》这篇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 课文分析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清贫》这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形象。
4. 语言运用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修改或补充,练习语言运用的能力。
5. 课后讨论让学生就文中的贫困与富裕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要传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贫困与富裕的含义,并通过《清贫》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帮助他们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要珍惜生活中的平凡和简单,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快乐。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情感丰富的故事比较容易产生共鸣。
但同时,他们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深层次的寓意可能还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清贫》,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领会故事中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懂得珍惜平凡生活,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快乐。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富足,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故事情节。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4.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快乐。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平凡生活,追求内心的富足和快乐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课文主题“清贫”,通过关键词和简洁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将包括课文标题、主要情节、寓意等内容。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先驱方志敏在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时,坚定信念,严守的机密,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员的高尚品质。
课文通过方志敏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学习他的清贫精神,坚定信念,热爱祖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理解方志敏的高尚品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方志敏的事迹和时代背景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通过课文学习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教育目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
2.难点:深刻理解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对方志敏的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相关资料: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的相关资料,用于课堂上讲解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清贫吗?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清贫精神?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清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PPT,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里贫穷,但是母亲教育他要正直、清贫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感受母亲的教诲对作者的影响,同时也能理解到清贫的含义,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和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贫穷有一定的概念,但是对于清贫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亲的教诲对作者的影响,明确清贫的含义,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母亲的教诲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明确清贫的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生字词卡片4.讨论问题清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教诲和清贫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清贫》。
本文描述了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度过贫寒生活的故事,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生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廉洁、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清贫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新词问题。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文朗读: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贫》2. 生字、新词:清贫、朴素、无私、勇敢等。
3. 课文结构:背景介绍、清贫生活、高尚品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清贫”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方志敏同志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的革命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12.* 清贫【教学内容】教科书 P63~64 内容。
【教学目标】1. 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显示如下材料: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
2006 年 63 岁的他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
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两次三等功。
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
以受贿罪(受贿1211 万余元)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 8 年。
2010 年7 月 7 日,文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局级公安局局长。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罪犯都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是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金钱、权力、女色的诱惑下没能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
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金钱的给养,但他在金钱面前却保持着领导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利诱面前临危不惧。
他就是共产党的楷模——方志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方志敏,江西弋阳人。
1922 年 8 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三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 10 军、红 11 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清贫(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 清贫[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1.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资料及小故事。
谁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2.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清贫》《狱中纪实》《可爱的中国》等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贫》。
(板书课题)谁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想象读完文章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课文,交流思想(一)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句子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的一生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信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反“围剿”作战,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学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
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
(第6自然段)捏
(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
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
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敏的清廉,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婪。
)
(2)神态
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神态描写的词语。
明确: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
(3)语言
请在文中找到描写语言的句子。
明确:①兵士(拿榴弹)“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凶恶的眼光、威吓)这句话表明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敏身上获得钱财,不择手段。
②兵士(拿榴弹)“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决不相信)
这句话是说国民党兵士认为共产党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都很有钱,而事实则不然,这更加突出了共产党的清廉。
③另一兵士“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
④方志敏“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微笑着,淡淡地说)
表明了方志敏的无所畏惧。
“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敏的从容自若。
2.国民党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明确:(第2自然段)热望—(第2自然段)激怒—(第6自然段)企望—(第8自然段)失望
这种由高到低的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3.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侧面描写,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称之为“趣事”。
(第1自然段)
四、小结。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那件“趣事”,着实有趣啊,有的人眼里只认得钱,而有的人心里却记挂着人民和革命事业!正因清贫,才有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也是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
清贫
甘于清贫
舍己为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只需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何为“清贫”即可,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便能更快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