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浅议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历史知识量大、面宽,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

传统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全面系统、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优化中国古代史相关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标签: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讲述上自原始社会,下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具体内容包括这一时段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历史史实,可谓量大面宽,内容广博。

在当前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普遍都存在课程体系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全面系统、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等诸多问题。

为此,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总结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当前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相关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单一中华古代文明绵延恒长,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体系庞杂,而给予本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往往无法满足全面系统讲授教学内容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专门史、断代史及专题研究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来弥补古代史课程教学的不足。

在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多数高校历史学专业只重视专业基础课程中中国古代史课程,而忽视与中国古代史相配套的专门史、断代史及专题研究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内容无法深入。

或是专题研究类课程设置较多,缺少专门史及断代史的铺垫,超出了普通本科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前已提及,受课程教学时数所限,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往往捉襟见肘,难以保证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我国这个教育大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其次,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再次,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课程结构。

将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主题,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子主题。

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2.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强调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此外,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4.强化实践环节。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通过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践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考核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要评价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保障为确保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师资培训。

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

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

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一、引言近年来,教育领域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然而,课程改革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融入到学校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探讨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以及推动课程改革的策略,最后进行总结。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创造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3. 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需求,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课程改革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积极主动地掌握与利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4. 打破学科壁垒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学科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这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课程改革则强调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提供了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课程改革通过引入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改革的实践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课程改革将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提供了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

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海丛,边丽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2期张海丛边丽(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41)摘要: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与中国古代教育密不可分,而课程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力求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课程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65-01引言“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可见,古代课程的含义主要指课业的范围与进程。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课业进程的安排,只是未用这个词而以。

虽然早期的课程设置很简单,但为我国后来课程的发展和变革开启了道路[1]。

1 中国古代课程设置的梳理1.1 从“六艺”到“五经”:第一次课程改革夏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奴隶主贵族对内要残酷镇压奴隶,对外要进行扩张掠夺,所以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教育。

奴隶制发展到商朝,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文字出现,教育也得到发展。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相比夏和商,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

春秋时期教育上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学获得了大发展。

孔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对“六艺”教育进行了改革。

《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对具有强烈复古思想的儒家学说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走上了焚书坑儒的道路,乐经在此失传。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变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对于如何进行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在家教育和私塾教育组成。

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开始形成,并对后来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以经典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德行、礼仪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长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这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秦朝还设立了官方的教育机构,推行官方选拔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学的建立。

然而,秦朝教育体制的确立使得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和权威化,削弱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随后的汉朝时期,儒家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也成为了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

此时的教育主要分为官学、私塾和民间教育三类。

官学以培养官吏为目标,追求知识的广博与才干的全面发展。

而私塾则主要面向士人阶层,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讲解。

民间教育则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和礼制,开始兼顾实用和人才培养。

唐朝的教育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于后来的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顾古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变革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重视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古代教育在儒家的影响下,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当代教育发展,我们也应该加强德育内容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而是一种文化研究,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有关古代文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古代文学的历史、传统、文体、文化、思想等方面。

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更深入地探索古代文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意义。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可以采用传统的面授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视频演讲等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让学生可以在网上研究,更加轻松、便捷。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活动,如读书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及播放古代文学的影视剧等,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互相探讨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讨论,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而是一种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非常丰富,可以采用传统的面授教学、网络教学、视频演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

中 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中 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何启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何启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教育思想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代教育改革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德者,本也”,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古代教育家们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善良、责任感、尊重他人等。

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即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当代教育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培养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在中国古代也备受推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学生思考问题而不得要领、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进行启发引导。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减少灌输式的教学,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古代教育思想还注重实践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当代教育改革中,我们也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实习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古代文学,是中国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自古至今,几千年来被喜爱、传诵和关爱。

它的思想内涵深刻,渗透到民间,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及价值,令汉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学习古代文学,首先要了解古代文学各家说诗、写曲、谱略、创作及风格等。

在审视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路中,明确古代文学的文章形式、各家著作和风格,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古代文学。

其次,学习古代文学,要从读书角度进行,明确古代文学的思想方法、修辞技巧等,深刻研读古代文学著作,将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消化,沉醉于其美妙的五言四句,注入浓郁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实践落实,利用古代文学,夯实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感情,落实古代美学概念,同时结合现代生活世界,培养先辈智慧和优良文化情怀,尊重历史、忠贞不渝,实现文化融合与变革,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从而形成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价值。

从而学习到了古代文学,我们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智慧,更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加深对文化的了解,提升思想素养和文化修养,古代文学对我们来说,不仅充满历史悠久的魅力,而且有利于我们文化融合及提高自身素养,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观念。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
学 术论 坛 的形式 重点 向学生 介绍治学方 法 、 治学经验 , 以及 专 题性研究或前沿性研究 的重 大问题 ,拓宽学生 的知识领域 , 启 迪学生 的人 生思考。系列讲 座的开设 , 旨在进 一步开阔学生视
用多种 资料 和手段对 中国古代文学及其 发展过 程进行灵 活和
内容丰 富的 阐释 ,增 加学生对 中国古代 文学 的直觉和感 性认
当然在这一 教学 过程 中 , 应该十分注重现代化 手段 的应 用
和学科 信息 的全 面准确把握 。 教学 内容要注重体系的规划和设 计 ,以现代 教育技术手段来 实现古代文学 课程体 系的教学 实 践, 制作 出切实可用 的多媒体教学课 件 , 于课件所 包容 的信 对 息要进行精心地规划和设计 , 如果 仅仅是把教案搬到课件上就
识, 提高他们 的学 习兴趣 。 第二 , 从学生 接受 的角度来说 , 由于本课程 对文献资 料的 依赖程度较高 , 他们如欲深入掌握课程 内容 , 扩大知识范 围 , 进 行论文 撰写 , 须阅读较多 的古籍及研究著 作 , 方面 的需 要也 这
野, 拓展其知识面 , 同时也可以促进 同行间 的学术交流 和切 磋 , 形 成一个开放 的 、 良好 的学术 氛围 , 对于激发 教师和 学生 的 这 科研热情也会起 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 。
及学生普遍存在 的古代文学学科 内容与 当今社会距 离遥 远 、 无 现 实使用价值 的思想观念而 提出的 。长春大 学的林红 撰文指 出: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在其 自身发展 过程 中形成了相对 固定 的 “ 文学史模式” 其教学 目的 、 , 内容 、 模式 和方法手段在新 的历史 条件下 已表现 出陈 旧、 滞后 的特征 。这种 现状 不利于学科未来 的发展建 设 , 因此 , 有必要结合本 学科特点与社会 时代发 展需 求进行改革 。 林红 的观点指 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专 业教学 的传统特征 和 影响其发展的症结所在 , 也代表 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许 多教 师

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古代的原因特点意义

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古代的原因特点意义

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古代的原因特点意义一、中国古代教育改革(一)古代人才观1.特点(1)重视德行、操守(2)重视人文型人才(3)轻视经济科技类人才(4)具有官本位趋向2.原因(1)儒学长期为主流思想(2)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二)战国到汉代教育的变化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2.从私学兴盛到禁止私学,发展官学3.教育的政治功能越来越突出(三)汉代教育1.汉武帝发展教育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2.特点(1)官府重视教育(2)官方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3.影响(1)有利于定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2)为政府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官员(3)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4)压制了其他各家思想的发展(四)唐代学校教育1.特点(1)教育内容丰富多样(2)主流思想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3)专业技术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视与发展(4)由政府统一管理(5)学生来源广泛(6)学校规模宏大(7)学校思想多元开放2.原因(1)经济繁荣促进教育的发达(2)国力强盛,政府重视教育(3)高度的民族自信心使哥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政策(4)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5)实行包容的文化教育政策3.影响(1)为唐代的繁荣昌盛奠定人才基础(2)推动了科技和文化发展繁荣(3)弘扬了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发展(4)对后世的文化和教育发展提供借鉴4.唐代:日本来华留学生教育(1)内容①人数多,留学生身份多样②留学生主要在国子监学习③内容以治国安邦的儒学经典为主(2)原因①先进文明的强大吸引力②开放的国策③强大国力的支持④水陆两途交通的空前发展⑤政策保证:实施开明的留学生政策⑥当时日本国内矛盾尖锐,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五)宋代教育1.特点(1)形成官学到私学的历教育体系(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3)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4)趋向专科化、平民化2.原因(1)“以文治国”理念的影响(2)书院等私学的兴起(3)理学的兴盛(4)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史科学技术的推动(5)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3.北宋人才政策(1)内容①强调观念塑造以“造士”②注重国家理财以“养士”③重视官员选拔以“任士”(2)意义①为国家治理奠定人才基础②促进经济繁荣发展③有利于文化发展④提高行政效率以正政风⑤助推北宋熙丰变法4.出现弊端(1)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2)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5.针对教育弊端的改革措施(1)注重实用,改革科举考试内容(2)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6.宋代贡举制度改革(1)原因①贡举制度不重视如儒家经典考查②考试方法僵化③考试内容等严格限定,不利于自由表达观点④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⑤经学研究低落(2)意义①完善了科举制度②强化了中央人才选拔权③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④推动了儒学复兴⑤促进了经学变古(六)清末教育改革1.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3)封建统治危机(4)西方文化教育的冲击何和借鉴作用(5)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6)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2.影响(1)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推动了近代教育发展(2)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考的思想禁锢(3)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4)培养了近代化的人才(七)清代民间教育特点1.受官府控制2.突出伦理纲常教育3.与官学关系密切4.以科举考试为培养目的5.侧重基础教育、启蒙教育(八)官学学校与私学书院教育内容的区别1.官学学术内容陈旧、传统2.私学能真正研究学问,代表较新的学术。

《中国古代史》课程改革探讨

《中国古代史》课程改革探讨
比较 全 面 , 养 出来 的学生 程度 也 比较整齐 ; 缺 培 而 点是 知识 的深度 不够 , 而且 对 于引导学 生探讨 历史
中学 历史 》 课本 ,就 有 “ 代 希 腊罗 马 的 政 治制 古 度 ” 当今 世 界 政治 格 局 的多极 化 趋 势 ” 近代 、“ 、“ 以来 开科 学 技术 的辉 煌 ” 专 题 , 些专 题 下 面又 等 这
由全 国统一 命题 的做法 ,而 出题 的原 则 也 是分 专
题 , 中 国古 代史 、 国近 现代 史 、 界古 代 史 、 将 中 世 世 界近现代 史 的各 个专题 进行 源流性 追溯 。
这 就是说 ,在 当前 的背景 下 , 中 国古 代史 》 《 课
而 各 综 合 大学 的《 国古 代史 》 程也 在 进行 中 课 着 紧锣密鼓 的改革 , 如北京 大 学历史 系 中国古代史 教研 室 由阎步 克教授 所主持 的 《 中国古代史 精 品》 课 程 就是 重新 写一套讲 义 , 打破 了原来 分 阶段 的模 块 式教学 方法 , 采取 一些 既分 阶段又有 制度 、 经济 、
有一 些 子 目性 的专题 ;又有 突 出 知识 点 的历 史 事
件、 历史 人物 的专 栏 , 岳麓 版 的 《 编 中学 历史 》 如 新
课 本选取 了中外 历史上 众多 的杰 出人 物 , 行 了浓 进
墨重 彩 、 各有 侧重 的描 写 , 汉 武帝 、 如 俾斯 麦 , 主要
叙 述 追求一 统 、 国安 邦 的人 生 理想 ; 原 、 济 屈 杜甫 , 主要 突出 了爱 国爱 民的价值取 向 ; 而商鞅 、 安石 , 王
程 , 行分 专 题教 学 , 变过 去那 种 阶段性 的模块 进 改
式 的教 学方式 已是大 势所趋 , 势所必 然 。那么 改是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 助推历史课程改革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 助推历史课程改革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历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淡出现代教育体系,而历史课程作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在当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历史课程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传统文化对历史课程改革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推动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传统文化对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二、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具体运用方式,可以通过文化遗产的展示、经典文献的解读、历史人物的评说、历史事件的评析等方式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可以利用文化遗产进行历史教学。

通过古建筑、古文物、古书画等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沧桑。

可以通过经典文献的解读来进行历史教学。

通过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孙子兵法》等著作的学习,让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

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评说来进行历史教学。

通过对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历史人物的评说,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风采和价值。

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评析来进行历史教学。

通过对于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的评析,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民族气质。

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具体运用方式,可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文化对历史课程改革有着许多重要的启示,可以为历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统文化启示我们要强调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传统文化启示我们要强调历史教育的生活性和体验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传统文化启示我们要注重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和整合性,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启示我们要注重历史教育的当代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对当代社会和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传统文化对历史课程改革有着许多重要的启示,可以为历史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古代改革的意义

古代改革的意义

古代改革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古代改革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古代改革为社会带来了政治制度的更新。

在过去的社会中,君主专制是主要的统治形式,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然而,古代改革推动了政治权力的分散化和民主化。

通过建立议会制度、制定宪法等措施,人民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政治权力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分配。

这不仅保障了人民的权益,也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古代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的社会中,封建制度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古代改革的推动下,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土地私有制,使得农民能够自由流动,积极种植农作物。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城市商业中心的兴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改革还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的社会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贵族和富人手中,普通民众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古代改革倡导普及教育,通过建立公立学校和推动义务教育,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古代改革还在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改革推动社会道德的规范化,加强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确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改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政治、经济、教育和道德等方面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古代改革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觉醒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上。

通过古代改革,人类社会得以向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课程改革

历史课程改革

历史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历史课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过去,而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进行历史课程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标以及实施策略。

改革的必要性首先,历史课程的内容需要更新。

随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些传统的观点和解释已经不再准确或全面。

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发现。

其次,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记忆和重复,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例如通过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最后,评价体系也需要改进。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而忽视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和公平的评价体系是必要的。

改革的目标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理解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案例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实施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实施策略:- 更新教材内容:定期审查和更新教材,确保其反映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

-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结合讲授、讨论、研究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互动性。

- 强化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 改进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分析、批判和创造能力。

总之,历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本研究对于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中国文化的 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02
教学内容改革
精选经典作品
总结词
精选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 精髓和传承优秀文化。
详细描述
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古代文学史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如《诗经》、 《离骚》、《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体会古代文学的韵味与文化内 涵。同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重视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能 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为个性 化教学提供依据。
及时反馈与调整
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调整 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 发展奠定基础。
校内名师资源
邀请校内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名师进行讲座、授课,将他们的研究成 果和教学经验引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校外资源的引进与共享
1 2 3
合作办学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 进优秀的古代文学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古代文学学术会议和研讨会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和认识。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考试评价
在传统的考试评价基础上,增加项目报告、论文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以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表现评价
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如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评价系统,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自我评价与互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教育制度与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教育制度与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教育制度与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教育制度与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以及培养人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科举制度、书院教育以及宋代教育改革等方面展开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改革的重要性。

一、教育制度的建立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早期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随着社会变迁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古代中国逐渐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书院教育、私塾教育以及科举制度等。

二、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倡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道德品行和家庭伦理,儒家经典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以考试选拔人才,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有助于选拔人才,也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四、书院教育书院教育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大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书院教育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授,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文化人才,并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发展。

五、宋代教育改革宋代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时期,其教育改革措施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推行的新学教育体制,以及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教育更加普及化,为社会稳定及士人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教育制度与改革,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教育制度的建立,到孔子及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再到科举制度和书院教育的运行,以及宋代教育的改革,这些教育制度与改革无不将中国古代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它们不仅为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也为后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谈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谈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谈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问题;措施;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是一门很成熟的研究学科。

但该学科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很滞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高等院校古代文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1、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前期,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新时期推动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古代文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剧,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强高等课程竞争力,提高教学效率。

3、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

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

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

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教学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标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对中国文学教学理念研究不够。

论中国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论中国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论中国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从现代教育的角度,中国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重要任务,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中国历史学习。

中国史课程可以被认为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对于高质量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史课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分析,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针对中国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应掌握所讲内容的实质,使其达到学术上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涉猎不同学科间的内容。

其次,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即使教学内容有关联,也要确保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上都可以有所收获,不要过分偏离主题,以免让学生感觉无法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出反应。

同时,上课期间要注意把握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衔接,以便在讨论中对内容有深入理解。

此外,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另外,教师应该更积极地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采用课堂上的小组活动,例如课堂测试,组内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分享彼此的想法。

此外,中国史课程改革也要包括教材改革,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材的内容必须比过去更加深入、丰富,注重把握脉络,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此外,教材的内容应重新审视,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人物物件,而应结合当今的文化背景,应用现代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使其能够有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

最后,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学习方式,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历史建筑、结合社会实践等,增加学生对中国历史内容的认知,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内在的历史情感,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能力。

总之,中国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又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欲望,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对中国历史的需要,真正实现学的价值。

历史课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历史课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一、引言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积极参与了教学改革,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以下是我在历史课教学改革中的心得体会。

二、教学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判断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

2.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历史。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1. 改革教学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我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目标转变为能力培养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2. 创新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4. 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四、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1.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回顾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

回顾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

研究结论总结
注重实践教育
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私学兴起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各家学派 纷纷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百家 争鸣的局面。
研究结论总结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自汉代起,官学逐渐成为主流,太学、国子监等官办教育机构相继设立,推动 了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养官吏和文人。
历代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
01
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再依赖门第和血统,而是注重学识
和能力,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
02
书院制度兴起,注重学术研究和自由讲学,培养了大批学者和
思想家。
明清时期
03
教育改革以强化儒家思想为主导,实行八股取士制度,限制了
思想的自由发展,但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师生关系
尊师重道,强调师承关系和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教师具有崇高的地 位和权威。
校园文化
注重礼仪、规范和秩序,倡导勤奋好学、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形 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管理
实行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规、学则等,对学生的行为、品德 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
05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启 示与意义
推动教育公平
中国古代教育强调教育机会的均 等和公平,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 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推动教 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平等 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当代教育改 革的重要任务。
注重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 展,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 调培养。当代教育改革可以借鉴 这一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 。
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张海丛边丽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2期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与中国古代教育密不可分,而课程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力求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课程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65-01
引言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可见,古代课程的含义主要指课业的范围与进程。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课业进程的安排,只是未用这个词而以。

虽然早期的课程设置很简单,但为我国后来课程的发展和变革开启了道路[1]。

1 中国古代课程设置的梳理
1.1 从“六艺”到“五经”:第一次课程改革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奴隶主贵族对内要残酷镇压奴隶,对外要进行扩张掠夺,所以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教育。

奴隶制发展到商朝,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文字出现,教育也得到发展。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相比夏和商,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

春秋时期教育上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学获得了大发展。

孔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对“六艺”教育进行了改革。

《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对具有强烈复古思想的儒家学说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走上了焚书坑儒的道路,乐经在此失传。

公元206年,秦被刘邦的汉王朝所取代,汉初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黄老学说盛行一时。

到汉武帝时,儒家《五经》成为官方统一的课程。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异常活跃,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

隋唐统治者认识到儒家对巩固政权的作用则积极提倡儒家的礼乐教化,至唐代,唐太宗命令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且以此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进而再次统一了儒家学说。

唐朝还把儒经分为大
经、中经和小经,大经包括《礼记》和《左传》,中经包括《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

1.2 经学改革与理学课程兴起:第二次课程改革
北宋中后期出现三次兴学运动[2]。

第一次是范仲淹在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庆历兴学。

第二次是王安石在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熙宁兴学。

第三次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

南宋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内部人民的统治,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成为国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相应的也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揉合佛道学说建立的一个三教合一的新儒学。

1.3 经学复古及实学课程的兴起:第三次课程改革
明中叶以后,开始强调“良知”,强调使用自己的智慧,最后变成只要“良知”,不要“六经”,心学的讨论完全脱离了经典,失去了公认的原理和史实。

正因为此,一些学者开始重新研究经学。

清统治者在入关后,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他们一方面采用各种怀柔手段笼络士人,一方面采用高压的手段进行严厉钳制。

清代商品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市民阶层力量逐渐壮大,涌现了实学教育思潮。

它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颜元是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

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虽然漳南书院仍设置理学斋和帖括斋,但二者之门皆北向,以此表示只是为了应时制,俟积习正,则关闭之。

因此,颜元之学除了经史礼乐知识之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列入教育内容,并分科设教,已经蕴含近代课程的萌芽。

2 中国古代课程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课程大体可以分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类,但德育内容是第一位的,知识教育的内容居于第二位,所谓“学所以为道”,表现出鲜明的德上艺下的取向[3]。

2.1 重德轻智
《论语·述而》记载了孔子教学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所谓文主要指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则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教育的内容都是以封建礼教为中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培养四维八德之士,以为统治阶级服务,伦理道德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

2.2 重人文轻自然
《春秋繁露·重政》曰:“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

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

这种思想使得墨家的科学技术教育,道家的自然教育、唐代的实科教育都未能成为教育的主流。

虽经朝代更替,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主流指导思想的地位没有被改变,礼乐之教,道统之学才是贯穿古代社会的主线。

3 我国古代课程取向对当今的启示
3.1 科学人文性应该成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代课程德上艺下的取向既是历史重负,也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到了近现代,人们对科学技术表现出无限的崇拜,课程内容也以科技主义取向为主,培养人文情怀的人文学科被忽视,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选择,因此,科学人文性应该成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2 加强操作与实践是新课程不容忽视的一环
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孔子的课程观体现为对“六书”和“六艺”的学习,“六书”偏重“理”的学习,而“六艺”侧重“事”的学习,也就是实践操作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用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用于基本技能训练的时间。

有的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安排了技能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由于强势学科的“重要性”而退出,只有应尽可能地提供条件,使一些操作性强,实验性要求高的学科课程加大实践、实验力度,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聪聪.浅论我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影响因素[J].科技教育,338.
[2]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 王炳照.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