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合集下载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相见欢》朱敦儒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
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相见欢翻译朱敦儒

相见欢翻译朱敦儒

朱敦儒《相见欢》翻译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朱敦儒【朝代】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登上金陵城的西门城楼,倚窗远眺,深秋之景尽收眼底。

滔滔江水,在夕阳下奔流万里。

中原战乱,官僚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风啊,请你将我的热泪和悲伤吹到扬州前线吧!●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赏析: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朱敦儒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朱敦儒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朱敦儒朱敦儒《相见欢》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

倩(qìng):借助。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阕平韵,下阕两仄韵两平韵。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馀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阕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阕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阕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相见欢朱敦儒译文

相见欢朱敦儒译文

朱敦儒《相见欢》原文及译文原诗: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写作背景:朱敦儒生于1081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

这位生于富贵之家的诗人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少风流,中年为官,晚年隐居。

年少时他流连于风花雪月,诗词歌赋,美酒佳人,游遍了洛阳的山川名胜,可谓是恣意潇洒。

他曾几次拒绝了朝廷的任命,率性狂妄,写下著名的《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年少轻狂与意气风发,在词中一览无余。

直到中年时候,他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入朝为官。

身在朝堂,面对着国破山河在,他也加入了“主战派”,希望奋力抵抗金人的入侵。

然而,历史的车轮还是没有被改变。

靖康之难后,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随着皇室贵族仓猝南逃,到了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看着眼前的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由得感由心生,写下了这首《相见欢》。

全文赏析:词的上片写了登楼所见。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登上金陵城的西楼,所见的是深秋的清冷之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的显得萧条零落的秋景。

残阳似血,随着滚滚而去的长江水没入天边的苍茫暮色中。

夕阳西下,古人选择此刻登高,要么怀古,要么思人,多为悲伤。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写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在这里的“悲”,虽没有如此的强烈,但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家国之痛亦相伴而来。

故而作者下片便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
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

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标签宋词三百首、豪放、爱国、怀念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相见欢①金陵②城上西楼③,倚清秋④。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⑤,簪缨⑥散,几时收⑦?试倩⑧悲风吹泪,过扬州⑨。

[1]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2]白话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相见欢朱敦儒古诗意思

相见欢朱敦儒古诗意思

相见欢朱敦儒古诗意思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全文为: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的意思是: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将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这首词通过描绘词人登楼所见所想,表达了他对国家灭亡的悲愤和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之情。

整首词意境苍凉,感情深沉,体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时局的忧虑。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加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加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加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加翻译:
原文:
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西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情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登楼抒感则是一致情。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情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情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变衰。

”西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情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情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情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情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情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情国亡家破情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情。

他用象征手的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情国事亦如词人眼前情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情心情是沉重情。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主题思想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主题思想

《相见欢》朱敦儒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主旨】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相见朱郭儒欢原文及翻译

相见朱郭儒欢原文及翻译

相见朱郭儒欢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
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

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 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 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 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 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 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 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诗词赏析
• 1、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的表达效果。 •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 夕阳中。 •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 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诗词赏析
• 2.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 阙。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 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 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 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 • 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 郁的心情。
作者简介
朗读诗词
•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倩(qì ng):借助。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 儒南逃金陵时。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 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 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 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 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 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 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 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 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 《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 4.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 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 的情感。
诗词赏析
• 5.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 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 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 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 ①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 ② “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 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 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③ 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 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 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诗词理解
•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 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 “几 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 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 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 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 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 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 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诗词赏析
•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 “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 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借代; 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 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 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 之情;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 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写作背景
诗词理解
•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 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 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 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 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 魄心情。
诗词理解
•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 作简要分析。 •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 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 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 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探究主旨
•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 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 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 议。
背诵诗词
•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