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
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 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歌主题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 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上阙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听读
学生朗读
相见欢
朱敦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dūn rú zān yīng qìng
敦 儒 簪缨
倩
词语释义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 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 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下阙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 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散”,说他们北宋 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阕平韵,下阕两仄韵两平韵。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馀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阕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阕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阕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相见欢朱敦儒译文
朱敦儒《相见欢》原文及译文原诗: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写作背景:朱敦儒生于1081年,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
这位生于富贵之家的诗人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少风流,中年为官,晚年隐居。
年少时他流连于风花雪月,诗词歌赋,美酒佳人,游遍了洛阳的山川名胜,可谓是恣意潇洒。
他曾几次拒绝了朝廷的任命,率性狂妄,写下著名的《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年少轻狂与意气风发,在词中一览无余。
直到中年时候,他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入朝为官。
身在朝堂,面对着国破山河在,他也加入了“主战派”,希望奋力抵抗金人的入侵。
然而,历史的车轮还是没有被改变。
靖康之难后,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随着皇室贵族仓猝南逃,到了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他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看着眼前的无边秋色,万里夕阳,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由得感由心生,写下了这首《相见欢》。
全文赏析:词的上片写了登楼所见。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登上金陵城的西楼,所见的是深秋的清冷之气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的显得萧条零落的秋景。
残阳似血,随着滚滚而去的长江水没入天边的苍茫暮色中。
夕阳西下,古人选择此刻登高,要么怀古,要么思人,多为悲伤。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写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在这里的“悲”,虽没有如此的强烈,但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家国之痛亦相伴而来。
故而作者下片便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分类标签: 豪放诗作品赏析【注释】: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
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
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
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
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
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相见观朱敦儒译文
相见观朱敦儒译文
嘿,咱今天来翻译朱敦儒的《相见欢》哈。
这词儿原文是这样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咱一句句来哈。
“金陵城上西楼”,就是说在金陵城啊,登上那西边的楼,咱就翻成“在金陵那地儿登上西边那楼”。
“倚清秋”呢,就是靠着秋天这光景,咱说成“靠着这秋天的情况”。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万里远的夕阳都快挨着地啦,大江还在那哗哗流呢,咱就翻成“老老远的夕阳都快碰到地了,那大江还在那流哇流的”。
“中原乱”,就是中原那地方乱糟糟的呗,咱说“中原那旮旯乱哄哄的”。
“簪缨散”,那些个当官的都跑散了,咱就讲“当官的都跑没影了”。
“几时收”,啥时候能收服回来呀,咱就翻成“啥时候能给弄回来呀”。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试着让那悲伤的风把眼泪吹过去,吹到扬州那去,咱就说“试试让那悲悲的风把眼泪给吹到扬州去”。
这词儿是朱敦儒写的。
咱这么一翻,是不是感觉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啦,通俗易懂的。
咋样,咱这翻译水平还不错吧!哈哈!。
【南宋】朱敦儒《相见欢》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百度来自喜马拉雅83.【南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心情词签】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本期关键词】流亡悲情家国之难【诗词原文】《相见欢》南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精华赏析】这首词的起句就交代了创作的具体地点和时间:“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秋天的南京天清气朗,正是最好的季节。
更何况,登上金陵城楼,放眼四望,开阔的景象令人更添豪情:“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长江波涛汹涌、滚滚东流,水天相接处落日正圆,缓缓西沉的斜阳,向大地洒下了最后一片熠熠金辉。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这是何等清澈澄明却又雄浑苍茫的景色!上片纯粹写景,下片笔锋陡变,抒情色彩骤然变得浓厚起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中原乱”,一个“乱”字,道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背景。
而这个“中原乱”,其实就是岳飞《满江红》里写到的“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也就是北宋王朝的靖康之难。
在《相见欢》下阕一开始,朱敦儒就直奔主题,揭示了靖康之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
“中原乱,簪缨散”,簪缨是古代官吏的帽子上的冠饰,这里代指朝廷显贵。
中原战乱,连世家显贵都如丧家之犬,又何况老百姓呢!亲身经历了南渡逃亡的词人,一改此前流连花丛的词风,将国耻家难一一倾泻于词笔之下,他的一系列词作甚至串起了他南逃的真实行踪。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国家的倾覆必然影响到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记录下这种特殊的时代与特殊的心路历程。
而朱敦儒的词描写亡国灭家之恨和颠沛流离之苦,不仅是记录了个人的南渡历程,更是靖康之变后整个民族悲惨命运的缩影。
甚至可以这么说,朱敦儒是唯一一个用词作完整记录南渡前后士人生活轨迹和心态转变过程的词人。
这样看来,《相见欢》中写到的“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古诗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古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扬州。
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诗人情感的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意思是: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此处用来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意思是: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的抗金前线,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由此可见,这首词的下片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词赏析【作品介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格律】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中仄(韵),中平仄(韵),仄平平(韵)。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白话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疏通词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 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 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 泪吹到扬州前线。
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 宋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 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 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 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 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 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 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精品课件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 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 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的。 诗歌主题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 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 神。
精品课件
上阙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精品课件
听 读
精品课件
学生朗读
相见欢
朱敦儒
清秋。
金陵城上西楼,倚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时收?
中原乱,簪缨散,几
精品课件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dūn y敦īng 儒
rú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 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 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 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精品时课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朱敦儒《相见欢》原始及赏析 历史悲剧,恢复无望,激愤抒情
朱敦儒《相见欢》原始及赏析
——历史悲剧,恢复无望,激愤抒情
《相见欢》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以下是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这首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伤之情。
词的上片写景,写夕阳落山之景,使人联想起历史的悲剧,顿时充满感叹和哀愁。
词的下片抒情,写中原乱起,簪缨散落,几时能收,悲风悲泪,过扬州。
既表达了恢复中原之志无法实现的悲伤之情,也表达了对北宋王朝不能收复中原的激愤之情。
整首词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语言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背景】这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楼眺远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
词人登回上金陵西楼,俯视辽阔答长江,隔岸是沦于异族铁蹄下的大好河山,是词人当年过潇洒自在生活的故乡。
万里夕阳染红了大地与江水,仿佛是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日夜流淌的血泪。
即使是江南,也有因金兵入侵而留下来的残破的扬州城。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周敦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古诗词赏析
周敦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和作用的能力。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意思是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此句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考查赏析诗句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句意是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古诗词】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下一句
【古诗词】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下一句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出自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
早有声名,但不
愿为官。
高宗绍兴二年(1132),始应召入朝,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秦桧为相时,任鸿胪少卿;桧死,遭罢免。
早年生活放荡,词风尚婉丽。
中年,逢北方沦陷于金,国破家亡,多感怀、忧愤之作,格调悲凉。
晚年隐居山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与自己闲适的生活。
其词语言清畅,句法灵
活自由。
但多数词作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内容消极。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
有词集《樵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