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 朱敦儒1ppt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 朱敦儒1ppt课件(人教版)

主旨
• (1)表现作者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愿望 • (2)对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
仅供学习交流!!!
练习
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难、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 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 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 朝臣等三千余人, 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 将岳飞在《 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 灭!”。
•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诗词理解:
•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 中有哪些作用?
一象征南宋国势日渐衰微; 二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理解:
• 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 • 下片是点睛之笔,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
后面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相见欢(词牌名)
宋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 流。
zān yīng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扬州。
走近作者
朱敦儒,字希真,宋代著名词人。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 芳争艳。靖康、建炎年间,隐居故乡,写就了许多描写洛阳自然 山水和名胜风物的词作。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 官而不出任。
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 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
相见欢
朱敦儒
作者简介
•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 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 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 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 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 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 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诗词赏析
• 1、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的表达效果。
•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 夕阳中。
•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 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诗词赏析
• 2.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
阙。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
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
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 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背诵诗词
•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诗词理解
•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 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 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 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 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相见欢》ppt课件(28页)

《相见欢》ppt课件(28页)
要词人。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 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游之 余的消遣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 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 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
2024/3/18
浣溪 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秋色之中。
译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
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 苦。 2024/3/18
• “无言独上西楼〞,直接浮现出词人 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 主失国后,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 人诉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无言〞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 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 楼见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 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2024/3/18古 诗 源自 赏2024/3/18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
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古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
诗 翻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
语言 晓畅
意蕴 深广

怀旧
感伤 年华

易逝
悼惜 下 惜春 春光 片
难留
无疑而问
几时回








细节描写
独徘徊
这是晏殊的名篇 之一,其内容为悼惜 春残,感伤年华。
其实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
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也非动乱时代亡国丧家的愁苦,只不过 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 这首词之所以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 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 茂,音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 隽丽的意境。

统编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

统编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

疏通词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 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 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 扬州前线。
上阙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景,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夕阳、大地、长江,视 野宽大,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 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 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 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 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 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 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 心情是沉重的。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dūn rú zān yīng qìng
敦 儒 簪缨

词语释义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 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 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文学评价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 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 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 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 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李清照也恪守这 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 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 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 “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 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 风神相似。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件(共14张PPT)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课件(共14张PPT)
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背诵诗词
•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诗词赏析
1、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
伤的感情基调。
诗词赏析
2.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 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 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 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 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 郁的心情。
①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② “几时收”诗人感叹什 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 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③ 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 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 朝廷的不满情绪。
探究主旨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
相见欢
朱敦儒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 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 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 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 丘使君诗》)
诗词赏析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 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 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 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 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 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 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 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风景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晚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 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 世家贵族纷纭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 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期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偷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 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收:收复国土。 06

《相见欢》PPT优秀课件

《相见欢》PPT优秀课件
much you're worth.别让那些不懂珍惜你的人来衡量你的价值。21、I turned out liking you a lot more than I originally planned. 我变得比我原本打算的更加喜欢你。22、Be strong now because things will get better. It may be stormy now, but it can't rain forever. 现在,坚强一点,因为事情总会变得更好。现在也许还是暴风雨,但雨不会一直下下
开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
13、Life is a dream for the wise , a game for the fool , a comedy for the rich ,a tragedy for the poor . 生活对智者而言是一个梦想,对愚者而言是一场游戏,对富者而言是一场 喜剧,对贫者而言是一场悲剧。14、Sometimes it is easier and better for us to love someone from a safe distance. 有时候,在安全距离爱一个人,更简单,更好。 15、When we first met, I had no idea that you would be so important to me. 当我们第一次相见,我并没想到你对我如此重要16、Sometimes the best thing to say is nothing. 有时候,什 么也不说是最好的。17、Truth is, everybody is going to hurt you; you just gotta find the ones worth suffering for. 真相是每个人都将会伤害你,你只是需要找到让你甘之如饴的 人。18、People might change but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you can't change them. Their name, and the memories you've had with them. 人也许会变,但有两件事是你无法 改变的。他们的名字,还有你与之共享的回忆。 19、apply to get into your life. ~~~我申请,加入你的人生。20、Don't let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your value tell you how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x课件(14页)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x课件(14页)

读准字音 金陵lí ng城 倚yǐ清秋 夕阳垂chuí 地 中原乱 luàn 簪zān缨yīng散sàn 试倩qiàn
读准节奏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 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 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1】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 城楼。 【2】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3】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 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 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 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3、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请作分析。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 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 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4、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 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 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 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 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 国忧民的情感。
导入新课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 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 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豪 放 , 爱 国 , 怀 念
朱 敦 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朱敦儒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领会词的思想内容; 4、背诵、默写全词。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 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 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 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 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 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 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 “洛中八俊” 。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PPT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PPT精品课件
借代; 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 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 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 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 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品读感悟艺术美
6、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 扬州”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 分析。
(2)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中考链接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
(1)借代;代指达官显贵。 (2)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 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 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 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 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 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 民的情感。
品读感悟艺术美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 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 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 “几时收?”抒发了对 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 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 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 (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 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品读感悟艺术美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 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 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 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 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 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 来读一 个鲁迅 巧对先 生的故 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 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 搜集此 类故事 ,与同 学们交 流。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鉴赏: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
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
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伤心
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
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
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
朱敦儒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原文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 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 门城楼所写的。
兵破坏。 • 倩:请。
《相见欢》PPT-完美版
《相见欢》PPT-完美版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
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钦宗靖康二年(宋公元1127年)金人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相见欢课件共15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相见欢课件共15张PPT
2.结合对《相见欢》写作背景的了解,组内归 纳本词所流露出的情感。
展示主题: 我爱学古诗 1.小组成员合作把词中上阙所描绘的景象用白 板画出来,并派代表对此进行解说。 2.分享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歌。
上阙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
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 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 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 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 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 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 心情是沉重的。
学习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宋 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 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 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有词三卷,
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 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 “洛中八俊”。
•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 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 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 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下阙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5分)
修辞:借代;(1分)代指达官显贵(注:簪和缨是 古代贵族的帽饰,缨是帽带)。(1分)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

中原 ∕ 乱,簪缨 ∕ 散,几时 ∕ 收?
试倩 ∕ 悲风吹泪 ∕ 过扬州。
读清
表现时间地点的句子是:
金陵城上 ∕ 西楼,倚 ∕ 清秋
作者所见到的景象是:
万里夕阳垂地 ∕ 大江流
作者在词中所叙述的重大事件是: 中原 ∕ 乱,簪缨 ∕ 散
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几时 ∕收?试倩 ∕ 悲风吹泪 ∕ 过扬州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dūn rú zān yīng qìng
敦 儒 簪缨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宋徽宗、宋钦 宗)被俘。北宋结束,统治者在临安即现在的杭 州建立了南宋政府。此时,岳飞正在扬州抗击金 兵。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总算暂 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 上金陵城城楼所写的。
“散”的含义比较丰富。有动乱来临之时统治阶级四散 奔逃,也有统治者人心四散之意。
读情
如何理解“几时收”这句话。该怎么读
几时收?几时才能收复国土?是发自内 心的呼唤,是愤懑,是不满,是质疑, 是失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
读情
如何理解“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该怎么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又叫宋词。因为是唐诗的发展,所以又叫 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 短句。按照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 中调和长调。
相见欢、醉花阴、西江、如梦令、沁园春、 声声慢等。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宋 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 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 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 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 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 称为“洛中八俊”。

《相见欢》PPT-模板

《相见欢》PPT-模板

鉴赏: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
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
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伤心
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
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
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
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
相见欢
朱敦儒
原文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 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 门城楼所写的。
注释:
•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

8.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奥楚蔑洛夫的 性格, 窥见了 当时的 沙皇俄 国社会 ,了解 了作品 的主题 和写作 特色, 也谈了 形形色 色的“ 变色龙 ”们。

9.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篇小说有了更 为深刻 的认识 ,也希 望我们 的同学 们能对 文学作 品中的 和生活 中的“ 变色龙 ”们有 着客观 的评判 标准, 做一个 不忘初 心,真 诚正直 的少年.

10.“腾出”生动地写出了珍鸟突然受到 惊吓后 急速飞 离高粱 地时的 情态, 机灵敏 捷;“飘 落”则 写出了 珍鸟在 半空中 飞旋两 遭发现 没有树 枝可依 ,然后 悠然落 在谷穗 儿上的 情态, 轻盈灵 动。

11.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 去摸水 ,大家 在背后 叫小心 。岌岌 加上翼 翼,我 的手终 于半伸 进黄河 。”这 个细节 表现了“我”触摸 黄河水 时紧张 激动又 谨慎的 心理, 表达了 作者对 黄河的 热爱之 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10页)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ppt课件(10页)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 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 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歌主题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 了词人强烈的亡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 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 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 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 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 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 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 心情是沉重的。
下阙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 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散”,说他们北宋 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 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 于忍受了,风前冠一“悲”,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 苦欲绝。
疏通词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 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 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 扬州前线。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宋 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 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 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 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 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 称为“洛中八俊”。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听读
学生朗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dūn 敦

zān yīng 簪缨
qìng 倩

词语释义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 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 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 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 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歌主题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 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上阙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 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 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 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 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 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 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 心情是沉重的。
疏通词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 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 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 扬州前线。
作者简介
互联网理财平台https:///
朱敦儒 (1081-1159),宋 代,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 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 (1159)卒。有词三 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 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 称为“洛中八俊”。
下阙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 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散”,说他们北宋 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 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 于忍受了,风前冠一“悲”,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 苦欲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