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0
《相见欢》《如梦令》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相见欢》和《如梦令》是八上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第三首和第四首,课外诵读诗篇是对古诗词学习的补充和拓展,两首诗安排在一个课时之中,在诗歌教学上,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在诵读中感受内容,理解诗意,体悟情感。
让学生在了解所处的同一社会背景下两位词人的人生改变,及这种改变在他们诗词创作中的表现,也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来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意象及其内涵。
3.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所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相见欢》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明确:本课继续学习课外古诗词,先学习宋代词人朱敦儒的《相见欢》根据注释,读懂诗歌大意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又被称为“靖康之耻”“靖康之乱”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
簪缨(zān yīng ):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收:收复国土。
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根据注释,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了解了大意,还远远没有达到品鉴诗词的要求,我们还需要深入品读。
品读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从知人论世、品评意象、体悟情感三个方面来深入品读。
二、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从作者的生平、个性以及其所处的时代来理解作品。
首先知人论世,让我们先了解朱敦儒其人及所处的时代,写作的背景。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宋代词人。
早年家境优越,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
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
(可见才情之高)直到靖康之乱前,他从未做过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设计说明:根据新课标要求,在朗读吟诵中使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体悟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发挥想象,读懂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抓住重点字词对诗词进行简单的赏析。
教学手段:配乐诗朗诵、图片展示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请欣赏《满江红》视频刚欣赏了爱国主义的绝唱《满江红》一词,要知道岳飞不仅是南宋抗金名将,还是一名爱国词人。
说到宋代爱国词人,我们就不得不见一见“洛中八俊”之一的朱老,那就预祝大家这节课能和朱敦儒老先生相见欢吧。
板书:相见欢二、简介作者,出示学习目标三、读一读,读懂词的意思(过渡)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首先要把词读顺、读通。
1自读。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互读。
读完后邻座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个别字音。
3点读。
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明确朗读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听读。
5跟读。
6齐读。
7. 读顺了,读美了,那就说说词的大意吧,学生发言。
四、品一品,赏析词的语言(过渡)学习诗词,光读顺,知道词的大意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要读懂一首古诗词,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以外,还要“知人论世”,即了解词人及写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词人的情感。
下面请大家欣赏视频,了解创作背景:1、背景介绍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个皇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5
相见欢【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选摘】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能在朗读中逐步理解诗词的内涵并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1.运用诵读诗词的基本方法,反复诵读《相见欢》,读出感情。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作品中的画面。
【课文】相见欢【五代·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书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一般:一种。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的愁思。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李煜的时代背景。
2.朗读课文,2—3遍。
翻译并背诵这首词。
3.《相见欢》上片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课堂探究】1.《相见欢》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寓了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上阕中“月如钩”换成“月如盘”好不好?为什么?3.被锁着的是清秋,还是人?一个“锁”字表现诗人的()。
4.假设——你是词人李煜,此时站在高高的西楼,你看到什么?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人剪的是什么东西?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假设你是一位心理医生,现在穿越到古代对李煜说一句鼓励的话——101【课后练习】一、基础训练1.《相见欢》作者,国主,字,世称。
本篇是时作的,借以表达。
其感情基调是。
2.《相见欢》描写词人孤独身影的句子。
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3、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4、词中写景简练有序:一句是写仰视之景,一句是写俯视之景。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俯视之景所表现的画面。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课件PPT(附教案、说课稿)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 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 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 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 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 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 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 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 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2020年9月24日星期四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 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 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 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 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 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 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 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 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 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 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 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 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 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步教案
双击打开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印,保存。
说课稿
双击打开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印,保存。
同步练习
双击打开
提示: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打印,保存。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2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
学情分析七年级作为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们的好奇心、表现欲都比较强烈,所以我主要采取朗诵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同时,七年级的孩子正在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在这个点上逐渐渗透,帮助他们提高鉴别能力。
教学目标1、深情诵读,背诵默写。
2、赏析文本,感悟情感。
3、学习先贤,提升自我。
教学重点深情诵读,通过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文本的理解赏析,过程的生成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时,依然还惦念着为天下苍生遮风挡雨。
所以诗词从来就不只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在心忧国家、胸怀天下的情怀里。
它可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满腔赤诚,也可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坚定信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词人朱敦儒的《相见欢》,去感受他的家国情怀。
(本首词有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之意,我就从家国情怀这一点引课,同时又举出相同主题作品的句子,既让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又把学生带到古诗词的情境里。
)学习目标,齐读。
二、新课1、认识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宋代著名词人。
有词三卷,名《樵歌》,被尊称为“词俊”。
我们熟知的辛弃疾、陆游深受他的启迪和影响。
目的:红色字体提示学生背下来。
2、走进文本共分四部分:诵读;赏读;群读;思读第一部分: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读准字音分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大屏幕出示生僻字,学生读音。
第二环节:把字放到课文里自读,再次正音。
读出节奏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大屏幕出示带有节奏划分的文本,学生自读。
第二环节:抽A生读。
第三环节:B生点评,B生读,A生再读。
(学生点评时一般会从情感这个角度说一说,我启发学生要想更有情感的朗诵,就要了解写作背景。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7
课题: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授课时间:一课时学校:教者:教材分析:《相见欢》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阙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阙一个“乱”子,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充满无限悲慨。
这首词会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不朽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基调;2.品味语言,通过想象和移情,还原、丰富画面,感受词的意境美;3.联系比较,感受到词人独特的“悲”。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词;2.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一、飞花令节目,激发学习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节目,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把班级分两组,也来一场“飞花令”比赛,主题词是“秋”。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和“秋”有关的宋词,一起学习朱敦儒的《相见欢》。
《相见欢》是这首词的什么?(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慢慢读词,感受音韵之美1.指名读或背词,学生点评。
2.自由慢读全词,用“/”划分诗歌的节奏,用“△”标出韵脚。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这首词节奏的划分有什么特点?可以自己去读一读,去感受一下这首词节奏上的特点。
4.归纳你们看,这个节奏是二四三的节奏,二四三这个节奏让我们有一种什么感觉?(顿挫感)还有其他发现吗?字数上有没有看出什么特点来?师范读。
每一个九字句都是跟在三字句的后面,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有一种愁苦的感觉在心头绕啊绕的,就像一个人在不停地长吁短叹。
)大家齐读一下,一起来感受这种韵律。
(投影)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长短错落、低回唱叹、音韵婉转的韵律。
三、想象画面,品味意境1.有人说,这首词自成一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1
《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激趣导入1、古人在心情郁闷时或有不如意时,往往喜欢登楼望远,那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登楼或登高的古诗词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登楼的词,朱敦儒的《相见欢》。
(板书课题、作者)2、介绍词有关知识。
3、介绍作者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读顺读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词,把握字音、节奏。
2、生展示读,并读出韵味。
3、生再读,把握情感。
4、听示范朗读,加深理解。
5、生听后评价,并总结朗读的技巧。
6、男生女生配合读词。
三、再读,读出词的画面1、师做示范: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正当黄昏时分,通红的夕阳在逐渐的落下。
宽阔浩渺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粼。
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
)2、分组合作,读出画面A组: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B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用文字描述出诗句所带给你的画面,小组自主合作探究)3、A、B两组分别展示探究成果。
4、师小结:写哀景四、深读,品析词的语言1、字句品析2、师先做示范。
3、学生也自主品析词中字词句。
4、小结:抓住诗词中的字句和意象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5、知人论世,加深对此主题的把握。
(忧国忧民的情怀)五、比较阅读,拓展积累比较学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生领读,师生品味。
2、比较相同之处:写景抒情。
3、师小结比较阅读的好处。
4、背诵两首《相见欢》。
六、布置作业1、背诵所学的两首《相见欢》。
2、课后搜集朱敦儒的其他作品并加以背诵积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抒发的家国情怀;
-举例:如何让学生联系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对国家、家乡的思念和忧虑。
-诗词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举例:探讨《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宏大的意境,展现作者的情感。
-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举例:如何通过朗读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教学难点
-诗词意象的挖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夕阳”、“大江”等,并体会其象征意义;
-举例:引导学生探讨“夕阳”在古诗词中常见的象征意义,如衰落、没落等。
-修辞手法的分析:识别并解释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诗词朗读的效果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在培养学生朗读技巧方面,还需多下功夫。今后,我将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定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设定讨论主题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4.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体会诗词韵律美;
5.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抒发的家国情怀;
6.诗词拓展:联系其他相关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语感培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执教者:永康市第三中学尹妙玲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 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背诵全词。
2.学习一种诗歌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法。
3.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一种诗歌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法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课文。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无论是北方的鹳雀楼、蓬莱阁,还是江南的四大名楼,都更因文人骚客的登临吟咏而名扬海外。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二:知人论世(一)朱敦儒(1081-1159),宋代著名词人,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二)写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三、品读诗歌(一)初读诗歌,感知诗词大意。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zān缨yīng: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qÌng: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停顿。
2.结合注释,梳理词的大意。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3.教师总结: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
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2、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rú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zān yīng散,几时收?试倩qiànqìng悲风吹泪,过扬州。
2、视频朗读,注意重音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四、赏读,感悟意境美1.解释下列词语。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2、自主学习,讨论并展示诗意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在金陵城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相见欢》说课教学课件
诗词赏析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 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 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 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 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 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主旨点睛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 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 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 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 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 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 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
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
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
的胜地。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
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
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鉴赏:
•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秋” 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 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 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诗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相见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学生在理解这种情感时,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到作者的情感内核,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重难点二:诗歌艺术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其艺术效果。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一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总结拓展: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通过学习《相见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情感。
3.创新性: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意,如创作诗词、写作短文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4.合作性:布置小组合作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设想三:互动探究,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4.设想四:实践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通过实践运用,巩固学生对《相见欢》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教学实施:总结过程中,教师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关注作者背景、内容理解、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结合,以提高鉴赏能力。同时,教育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课件PPT(附教案、说课稿)
相见欢Leabharlann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 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 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 扬州。
背景
楼 下一步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 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 宗父子及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 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 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耻”,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这首词是朱敦儒靖 康之难后南渡避难,客居金陵(今江苏南 京)时所作。
读好平仄 读准字音(平长仄短)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 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 吹泪/过扬州。
二读:品语言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 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 泪/过扬州。
教师:文小语
2020年9月28日星期一
语文 八年级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教师:文小语
2020年9月28日星期一
目 录
肆 课
堂
小
结 ,
课
课
堂 练
堂
习
, 拓
小
展
延 伸
结
。
叁 细
读
感
悟 ,
品
品
味 语
读
言
, 写
感
法
探 究
悟
。
贰 扫
清
障
碍 ,
初
整
体 感
读
知
, 把
感
握
内 容
知
。
壹 了
解
作
者 ,
【精品教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
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
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
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2、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rú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zān yīng散,几时收?试倩qiànqìng悲风吹泪,过扬州。
2、视频朗读,注意重音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四、赏读,感悟意境美1.解释下列词语。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2、自主学习,讨论并展示诗意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在金陵城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忧国之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诗词。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二、朗读诗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倩(qìng):借助。
三、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时。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26~1127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四、诗词理解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五、诗词赏析
1、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4.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5.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
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①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
②“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③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六、探究主旨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七、背诵诗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