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b)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 (c)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
大洋、海底等。
一个简化了的陆地生态系统
一个简化了的池塘生态系统
5 生态系统的结构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 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均 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 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主要有形态结构和营 养结构。
大气库
闪电
大气库
HN3,NO,NO2,
化学反应
降 脱氮N2O , 火水
工业固氮
山
(汽车,化肥,电厂)
N2 大气
生物固氮
作
动植物
用 土壤
活体 共生或 自由生活
蓝藻
其它 动植物
中无 机氮
的固氮 微生物
陆浅地层陆死地有机物
库 死有机体
丢失于深 溶解死
陆地
河流带走
层沉积中 有机物 海洋
第三节 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含义
6 营养结构---食物链及营养级trophic level
(a)食物链food chain和食物网
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 锁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 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能量 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 食物网进行的。
3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六大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生物成分
分解者
(生物群落)
(还原者)
(decomposer)
三大功能群
大洋、海底等。
一个简化了的陆地生态系统
一个简化了的池塘生态系统
5 生态系统的结构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 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均 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 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主要有形态结构和营 养结构。
大气库
闪电
大气库
HN3,NO,NO2,
化学反应
降 脱氮N2O , 火水
工业固氮
山
(汽车,化肥,电厂)
N2 大气
生物固氮
作
动植物
用 土壤
活体 共生或 自由生活
蓝藻
其它 动植物
中无 机氮
的固氮 微生物
陆浅地层陆死地有机物
库 死有机体
丢失于深 溶解死
陆地
河流带走
层沉积中 有机物 海洋
第三节 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含义
6 营养结构---食物链及营养级trophic level
(a)食物链food chain和食物网
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 锁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 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能量 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 食物网进行的。
3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六大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生物成分
分解者
(生物群落)
(还原者)
(decomposer)
三大功能群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食物链的连接:不同食物链是相互连接的, 如牧食食物链中没有寄生食物链相伴随的情况 很少。
3.营养级是指在食物链上,以同样方式获取同 类食物的生物群叫营养级。 如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 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等 4.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结 构
(二)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系统”一词引自系统论创始人——奥地利理论 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指各种成分有规则地相互作 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成 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 量流动和信息联系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 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信息传递与联系的方式是多种 多样的,它的作用与能流、物流一 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 整体,并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 用。
•营养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说,食物链、食物 网就代表着一种信息传递系统。
•化学信息: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维 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均属于传递 信息的化学物质。有的相互制约,有的互相促 进,有的相互吸引,也有的相互排斥。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主要有三种情况)
(1)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 (2)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的平衡破坏 (3)信息系统的破坏
三、生态学规律
1、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规律
(1)以食物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
(2)因生理、生态特性的异同而相互制约的协 调关系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养和异养成分在空间上通常是分层 的。同一生态系统不同季节在形态上呈规律性变化。
ⅢC Ⅱ ⅢA Ⅲ A 空气 Ⅰ Ⅲ B 土壤 母质 异养层 ⅢB 沉积物 母质 自养层 Ⅰ ⅢC 太阳能 Ⅱ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环境
微环境
宇宙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 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型类群叫生态型
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 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 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C G Cao
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3.生态位(niche)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一个物种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的抽 象描绘,他称之为基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但在自 然界中,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 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他称这部分为实际生态位。 实 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
(二) 环境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 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 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 环境不同。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 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 的要素;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Levins公式:
1
B i =
R
Pij2
=
Yi 2
R
N
2 ijj 1j 1Bi为物种i的生态位宽度,Pij =Nij/Yi是第i个物种利用资源 状态j的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水循环意义: 水循环意义: 1.是地球表面供水 是地球表面供水 和供给和更新的主 要来源 2.为生物地球化学 为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提供循环介质 3.影响地球表面的 影响地球表面的 热量收支和平衡 4.对人类生存发展 对人类生存发展 有重要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3、生态金字塔 、 反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与营养机能的锥体图解模式 数字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数字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描述生态系统内不同营养层次的生物个 体数量关系金字塔。 体数量关系金字塔。
生态学基础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4、生态效率 、 指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出与输入间的比率 生态效率可以分两大类, 生态效率可以分两大类,即营养级位内生态效率 和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 (林德曼效率又称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效率又称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效率又称十分之一定律 林德曼定律: 林德曼定律:某营养级位对上一个营养级位的能 量利用效率 级位n的同化量 营养 级位 的同化量 林德曼效率 = 营养级位n-1的同化量 营养级位 的同化量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第2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学基础
氮循环的主要作用: 氮循环的主要作用: 生物固氮 工业固氮 固 岩浆固氮 氮 大气固氮 氨化作用: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 将有机氮转化为氨和氨 化合物 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氨化合物被 亚硝酸细菌或硝酸细菌 转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 盐 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氨 作用,由反硝化细菌将 亚硝酸盐转化成大气氮, 回到大气库中
第2章 生态学基础与生态环境保护
1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一、基本概念: 1、生物圈
生态系统
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的环境的整体。 范围从地下11km到地上15~20km,包括大气圈 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土圈。
2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 学中称为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不同种群的生物的总和则 称为群落(Community),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 是生态系统(Ecosystem)。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3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3、信息联系 (1)、物理信息 鸟鸣、兽吼、颜色、光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
息,传递惊慌、安全、恫吓、警告、有无食物等各种信息。 (2)、化学信息 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传 递着某种信息。这就是化学信息。化学信息对集群活动的 整体性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2)消费者
消费者指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作为食物来源的异养生物。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也包括某些腐生和寄生的菌类。
6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消费者可进一步划分为: a、草食动物:也称一级消费者, 以植物的叶、枝、果实、种子为食物,如牛、羊、 兔、鹿、蝗虫和许多鱼类等。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首先 作为这类动物的食物,所以草食动物称为一级消费者 或初级消费者。
9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及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学物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 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 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时(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只椿象杀 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也引起了其它椿 象的逃跑。此现象是因为在椿象之间传递 了( )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生态学定义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生态平衡 第五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节、生态学
一、生态学定义
(由于是最新的科学定义尚未统一)
二、生态学的发展
1.定义:
生态学 ( ecology ) 一词由德国学者E.H.Haeckel于 1866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 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词根"oiko"和 "logos"演化而来,"oikos"表示住所,"logos"表示学 问。因此,从原意上讲,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住所"的科 学。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
行为信息
求偶行为
鸣叫 以嘹亮的鸣
声呼唤配偶的动物 较多,其中有些只 是简单的鸣叫,如 蝉类。有些鸟类则 伴有炫耀歌喉或滔 滔不绝地“表白”。 这种方式也容易暴 露目标,往往酿成 爱情悲剧。
极乐鸟求偶炫耀
行为信息
求偶行为 炫耀 这种行为多见于水鸟。
如雄鸭子经常在雌鸭面前脉脉 含情,不时用喙梳理羽毛,并 涂擦脂肪,使羽毛平伏光洁, 以炫耀自己的美丽姿态。有些 鸟则只梳理色彩鲜明或者色彩 别致的地方。最进步的是鸳鸯, 它只象征性地用喙触碰一下翅 翼上一根特别大的橙色羽毛。 鹑鸡类雄性凭着花丽的外表、 雄健的气魄,常在雌性面前展 翅、度步、开屏等,以炫耀自 己的健美。有些鸣禽则以歌舞 的方式进行炫耀,从而取得配 偶。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食物链和食物网
• 2.营养级(P25,生物量、生物数量、生产 营养级( 营养级 ,生物量、生物数量、 力金字塔) 力金字塔)
– 生态金字塔:整个生态系统的各种营养级按从低 生态金字塔: 级到高级依次迭放便构成了生态金字塔(如图), 级到高级依次迭放便构成了生态金字塔(如图),
10%定律:一般说来,下面营养级所储存的 %定律:一般说来, 能量只有大约10%能够被其上一营养级所利用, 能够被其上一营养级所利用, 能量只有大约 能够被其上一营养级所利用 其余大部分能量被消耗在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 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 上,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其余以排 泄物的形式归还于环境中。 泄物的形式归还于环境中。这就是生态学上的 10%定律。 定律。 定律
二、生态学的发展(自学) 生态学的发展(自学)
–
–
问题一:生态学初期阶段出现的, 问题一:生态学初期阶段出现的,以生物有机体的 组织层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包 括那些? 括那些? 问题二:找出以下词汇及其研究内容:数学生态学、 问题二:找出以下词汇及其研究内容:数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类生态 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城市生态学、 学、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工业 生态学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 –
生物成分:生产者、 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 土壤、气候、 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 等。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
形态结构(时空分布) 形态结构(时空分布)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第2章:生态学基础
寄生生物 长期地以“捕获物”为食,通常不会杀死“捕获物” (至少不会立即杀死),但常会伤害它。 生活在它们寄主的体内,这种生物称为内寄生物,另 外还有依附在它们寄主的体外,称为外寄生生物如: 虱。 碎屑生物: 死的植物性物质,死的动物性物质以及粪便废弃物构 成大量有机物,称为碎屑。 以碎屑为食物的生物被划为单独的一类消费者,称为 食碎屑生物。 如:秃鹫(一种大型猛兽)、蚯蚓、白蚁、甲虫等
全球水的大循环过程: 在阳光照射下,地面的水开始蒸发,水分进入大气 并逐渐聚集为云层。云层冷却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降水 (包括降雨和降雪)。水分又回到地面并开始了新的 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全球水的大循环。
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只是全球水循环的一小部分,但是 由于它和人类的紧密联系而显得更为重要。 人类的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同时它 也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水循环简言之就是降水与地表蒸发作用 的往复运动。 当大气中的水分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后,一部 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还有一部分为地表 植被所截取。在降水不多的地区,植物截取的水分有 时非常可观。例如,在温带地区,被截取的降水可达 总降水量的25%。
(5)生物圈(biosphere):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大甚至包括整个生物 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接近自我维持的生态系 统,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 境的总和。其范围大体上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 的上层以及整个水圈和土圈。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 这个“薄层”里生活,故称生物圈。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探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 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 2.以人工生态系统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不同区 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中纯粹自然生态系统已很少,大 多为受干扰的(disturbed)生态系统。 3.以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生态学与社会经济的结合,如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总的有机体物质称为生物量。
光合细菌和植物等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质被称为生 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地球上总的初级生产 力是一定的,因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分 配和利用也是有限度 的。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海洋生物群落根据 位置和海水的深度 分为海岸带、浅海 带、远洋带和海底 带等类型。
不同的海洋带分布 的海藻类植物和海 洋动物的类群差别 很大。
群落内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4种主要类型。 可能存在以下状态:互惠,一方受益一方无害,一 方受益一方有害,一方有害一方无益,双方都有害, 对双方既无害也无益。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物种如果利用相同的资源, 它们便形成了竞争的关系。 例:两种藻类竞争利用同一种营养盐。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的范围与生态学的层次
生态学的层次从个体、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整 个生物圈逐级放大,其涉 及到的环境范围也越来越 广。
环境的范围与生态学的层次
在一定环境中的一群同 种生物个体称为种群。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 内生存的多种不同的种 群便组成为群落。
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涉及非生 物过程和生物过程
从陆地上看,凡是 水的循环越活跃的 地方,生命的活动 就越活跃
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碳循环在生态系统物质 循环中具有特殊重要的 作用 每年海洋中浮游植物 (包括藻类和光合细菌) 和陆生植物通过光合作 用将大量的无机碳转化 成为有机碳,这些有机 碳在全球范围的食物网 中流动。
环境科学概论_第2章 生态学基础
3.1 人类生态问题 3.2 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
2.1.1 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机理及其作用 的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是在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 Haeckel(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
2.2 生态系统
2.2.1 定义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 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 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种群1:同 种生物个体
种群2
生物群落
环境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非生物环境
2.2 生态系统
2.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非生物环境 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
一级结构缺损 指生态系统缺损了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 二级结构变化 指组成二级结构的各种成分发生变化。如超载放牧, 导致优草少、毒草生。
2.3 生态平衡
2.3.2 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生态平衡破坏的标志:结构上的标志和功能上的标志 (二)功能上的表现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2.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一 头 北 极 熊 正 在 海 浪 中 挣 扎
冰面消融北极熊在海浪中挣扎求生
北极熊正站在日渐消融的冰上 英国《每日邮报》2008年8月30日登出一张照 片,显示一头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挣扎。相关报道说, 它和另外8头北极熊因所住冰面消融而掉进汪洋大 海,窘况“令人心碎”。北极熊眼下要登上距它最 近的冰面,竟需游过大约644公里。它们可能因超 负荷游泳而力竭身亡。全球变暖导致海冰消融,到 2070年,北极海冰可能会完全消失。
2.1 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
2.1.1 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机理及其作用 的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是在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 Haeckel(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
2.2 生态系统
2.2.1 定义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 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 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种群1:同 种生物个体
种群2
生物群落
环境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非生物环境
2.2 生态系统
2.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非生物环境 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
一级结构缺损 指生态系统缺损了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 二级结构变化 指组成二级结构的各种成分发生变化。如超载放牧, 导致优草少、毒草生。
2.3 生态平衡
2.3.2 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生态平衡破坏的标志:结构上的标志和功能上的标志 (二)功能上的表现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2.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一 头 北 极 熊 正 在 海 浪 中 挣 扎
冰面消融北极熊在海浪中挣扎求生
北极熊正站在日渐消融的冰上 英国《每日邮报》2008年8月30日登出一张照 片,显示一头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挣扎。相关报道说, 它和另外8头北极熊因所住冰面消融而掉进汪洋大 海,窘况“令人心碎”。北极熊眼下要登上距它最 近的冰面,竟需游过大约644公里。它们可能因超 负荷游泳而力竭身亡。全球变暖导致海冰消融,到 2070年,北极海冰可能会完全消失。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NPP=GPP-R
(二)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质进行 同化作用建造自己和繁衍后代的过程。 PS=C-Fu-R
• 2. 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
(1)能量形式的转变(2)能量的转移 (3)能量的利用 (4)能量的耗散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态学研究的最高组织层次→生物圈
生物圈指地 球上有生命活动 的领域及其居住 环境的整体。它 包括海平面以上 约 1万米至海平 面以下1万1千米 处。
• 3. 生物圈的形成
生物对阵个生物圈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使地 球的结构、条件和演化过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4. 生物圈的特征
(一)生物圈是地球上人们唯一的生存地。 (二)生物圈具有很强的“生物化”特征。 (三)生物有机体呈现种类的多样性。 (四)生物圈的结构呈现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 (五)生物圈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来自我调节和平 衡。
(二)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与微生物,即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它生物。
• 3. 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一)综合作用:生物在一个地区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是
综合的、多因子的共同影响。 (二)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
态因子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 但在局部可以作一定的补偿。 (四)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五)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 4.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一)限制因子规律 在环境诸因子中,某个因子限制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或生 存,我们称之为限制因子。 (二)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 作物的产量常常不是被需要量大的营养物所限制,而是受到某些 微量元素所限制,这就是利必希最低量定律。 (三)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由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他认为因子在最低量 时可以成为限制因子,但如果因子过量超过生物体的耐受度也会成为 限制因子。
生态学基础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07级
一、生态学
1、定义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的科学(由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所提
出的)
生物部分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2、发展历程
⑴生物学分支学科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态学基本局限于研究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隶属于生物学的 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有植物生态学、动物 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其次还有个体生
4 . 分 解 者 (还 原 者 )——微 生 物 (细 菌 、 真 菌 等 )
图 生态系统示意图 (Ⅰ.非生物的物质 Ⅱ.生产者Ⅲ.消费者Ⅳ. 分解者)
1、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利 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 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 中的化学能。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源源不
主要是一些自然灾害所引起,即第一环境所引起, 都可能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 2、人为原因 ⑴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主要是人类向环境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使环 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效应或远期效应,使生态 平衡失调或破坏。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 理利用,如不合理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围湖造田。
⑵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四)食物链(网)和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 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 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大甲虫 毛虫
杜鹃
鹰 兔
蛇 鼠
植物
结论:(1)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 处的营养级不同 (2)植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 是固定的
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 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凡对污染物敏 感的生物种类均可作为监测生物。 生物评价:利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 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指标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07级
一、生态学
1、定义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的科学(由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所提
出的)
生物部分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2、发展历程
⑴生物学分支学科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态学基本局限于研究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隶属于生物学的 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有植物生态学、动物 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其次还有个体生
4 . 分 解 者 (还 原 者 )——微 生 物 (细 菌 、 真 菌 等 )
图 生态系统示意图 (Ⅰ.非生物的物质 Ⅱ.生产者Ⅲ.消费者Ⅳ. 分解者)
1、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利 用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 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 中的化学能。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源源不
主要是一些自然灾害所引起,即第一环境所引起, 都可能破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 2、人为原因 ⑴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主要是人类向环境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使环 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效应或远期效应,使生态 平衡失调或破坏。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 理利用,如不合理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围湖造田。
⑵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四)食物链(网)和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 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 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大甲虫 毛虫
杜鹃
鹰 兔
蛇 鼠
植物
结论:(1)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 处的营养级不同 (2)植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 是固定的
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 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凡对污染物敏 感的生物种类均可作为监测生物。 生物评价:利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 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指标生物法、 生物指数法和种类多样性指数法等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凡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 机物的植物种类,包括单细胞藻类,均属于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又分为一级消费者(如草食性 动物);二级消费者(如肉食动物);……等等。
分解者:指各种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包括一 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1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 窄。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的生物,其分布一般很广。 3)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 性可能随之下降。 4)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 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 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5)生物的耐受限度因生长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繁殖期通常是一个临界期,此期间生态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 用,因此植物在种子萌发与开花结实阶段,往往对生态因子 的要求比较严格。
3.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诸多 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 制,甚至死亡的因子。 即:对生物正常生存和成功繁殖有限制 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 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 的限制因子。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
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 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 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 生物环境的综合体。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 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02 生态学基础
食物制约共位群(food-limited guild) 简单明了(以物种为单元过于繁琐) 基质制约共位群(substrate-limited guild) 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营养层次为单元过于粗糙) 产卵场制约共位群……等
生态等值者
生态等值者(ecological equivalent)
地理隔离条件下,不同环境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
昼夜节律daily rhythm (diel rhythm)
24小时内的周期性活动 一般认为源于光的周期变化,但生物本身 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e.g. 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昼行性与夜行性的禽、兽 浮游生物的垂直迁移 鱼类,昼夜移栖—鲢、鳙、雅罗鱼 作用:避免拥挤;觅食;避敌
⑶食物丰富时:幼鱼生命力增强、死亡率降低 食物缺乏时:幼鱼生命力降低、死亡率提高 ⑷食物丰富时:迟到产卵场、比较年轻的雌鱼,受精卵质
量提高
食物缺乏时:迟到的、较年轻雌鱼所产卵质量低
调节种群的这些适应性,只在一定条件下起 作用:
遇到很不利于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高出生率也只能表现 为低的幼鱼生产量 遇到特别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低出生率也能获得 较高的幼鱼生产量 种群数量变动是物种的适应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 果
2.2 群落biotic community
在一个的特定的地区和生境中,由多个种群 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秩序的集合体. 大型群落 vs 小型群落 1. 种间关系 2. 生态位 3. 生物多样性 4. 群落演替
1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积极关系、消极关系、中性关系 积极关系—共生
互利共生:双方互为依存,不能独立生存, 如绿草履虫与体内共生的绿藻、白蚁和体 内共生的纤维素分解菌等 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如 水草上附生的周丛生物 原始合作:双方均有利,但关系并不很密切, 如海洋中的蟹与某些腔肠动物
生态等值者
生态等值者(ecological equivalent)
地理隔离条件下,不同环境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
昼夜节律daily rhythm (diel rhythm)
24小时内的周期性活动 一般认为源于光的周期变化,但生物本身 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e.g. 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昼行性与夜行性的禽、兽 浮游生物的垂直迁移 鱼类,昼夜移栖—鲢、鳙、雅罗鱼 作用:避免拥挤;觅食;避敌
⑶食物丰富时:幼鱼生命力增强、死亡率降低 食物缺乏时:幼鱼生命力降低、死亡率提高 ⑷食物丰富时:迟到产卵场、比较年轻的雌鱼,受精卵质
量提高
食物缺乏时:迟到的、较年轻雌鱼所产卵质量低
调节种群的这些适应性,只在一定条件下起 作用:
遇到很不利于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高出生率也只能表现 为低的幼鱼生产量 遇到特别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低出生率也能获得 较高的幼鱼生产量 种群数量变动是物种的适应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 果
2.2 群落biotic community
在一个的特定的地区和生境中,由多个种群 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秩序的集合体. 大型群落 vs 小型群落 1. 种间关系 2. 生态位 3. 生物多样性 4. 群落演替
1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积极关系、消极关系、中性关系 积极关系—共生
互利共生:双方互为依存,不能独立生存, 如绿草履虫与体内共生的绿藻、白蚁和体 内共生的纤维素分解菌等 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如 水草上附生的周丛生物 原始合作:双方均有利,但关系并不很密切, 如海洋中的蟹与某些腔肠动物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 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或某一瞬间增长率(r) r(%)=(Nt-N0)/N0 ×100 dN/dt = r N (设环境资源不受限制,增长率r为一恒值)
• 其指数式为 Nt = N0 ert (e为自然对数的底),表示种群在 这种环境状况下呈指数式增长。
• r>0,种群按指数曲线形式无限制地增长,呈“J”字型指数生 长曲线。 • r=0, 则Nt =N0 ; • r<0, 种群衰退。
• 种间关系:异种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 (P20)、捕食、共栖、共生、寄生、协调。
• 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气候、生物、食物、种内。
三、 群落的基本概念
(一) 定义:不同种的种群有规律的集合体。
1. 通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植物群落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 发展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种类组成。
Raunkiæ r
• Born 1860 Lyhne, Denmark
• Died 1938 Copenhagen
• B型 (对角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 亡基本相同。
• C型 (凹型):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 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 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幼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水螅
(三)性比和年龄结构
• 性比:种群中雌性与雄性在数量上的比例,是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 势的一项指标。
• 年龄结构: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 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占的百分数,可反映种群当时的发育阶段, 并预示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生物势与环境阻力 • 生物势: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长的潜
在速率,又称内禀增长率(r)。
• 环境阻力:环境因素限制生物增殖的力量。
300
150
• 其指数式为 Nt = N0 ert (e为自然对数的底),表示种群在 这种环境状况下呈指数式增长。
• r>0,种群按指数曲线形式无限制地增长,呈“J”字型指数生 长曲线。 • r=0, 则Nt =N0 ; • r<0, 种群衰退。
• 种间关系:异种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 (P20)、捕食、共栖、共生、寄生、协调。
• 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气候、生物、食物、种内。
三、 群落的基本概念
(一) 定义:不同种的种群有规律的集合体。
1. 通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植物群落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 发展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外貌、结构、种类组成。
Raunkiæ r
• Born 1860 Lyhne, Denmark
• Died 1938 Copenhagen
• B型 (对角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 亡基本相同。
• C型 (凹型):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 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 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幼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水螅
(三)性比和年龄结构
• 性比:种群中雌性与雄性在数量上的比例,是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 势的一项指标。
• 年龄结构: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 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占的百分数,可反映种群当时的发育阶段, 并预示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
(三)生物势与环境阻力 • 生物势:生物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环境中增长的潜
在速率,又称内禀增长率(r)。
• 环境阻力:环境因素限制生物增殖的力量。
300
150
环境保护概论新第二章生态学基础知识
成游离氮,再进入大气,完成氮的循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在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 组成部分内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信 息联系,用这些信息使生态系统联系 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联系主要有: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 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 信息。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地球表层,碳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的
贮量约为2.7*1016亿T,大气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
形式存在,其中碳的贮量约为7*1011亿T。绿色
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二氧化
碳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
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
费者利用。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碳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者需要能量。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也会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变
过程中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增加。
在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能量最初是来自于太阳。
太阳能被生物所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来实现的。
绿色植物在合成有机物时,将太阳光能转变为
可贮藏于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绿色植物体内所贮藏
(二)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
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
级,依次为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和能 量供应者,但低级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10 左右能量为上一营养级所能利用。为了能 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 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 产力金字塔。在寄生性食物链上,生物数 量往往呈倒金字塔。
的化学能,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依次传给草食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防止有毒物质进入环境、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防止输入不足(如施肥不足)、输入过多(如富
营养化、重金属)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
⑤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能量都是有 限的,当一个种群达到生态系统所给 于的限 制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或出于疾病、竞 争、饥饿、低繁殖率等等原因,引起种群数 量下降。
⑥环境的改变和波动(如环境的开发和种间竞 争),表现为对种群的选择压力,有机 体必须 调整以适应这种选择压力,不能适应的有机 体便会消失,这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降低 生态 系统的成熟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a)通过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并且服从热力学定律。
(b)能量流动的实现途径:光合作用和 有机成分的输入;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 的输出。
(c)生态系统热力学公式:
Pg=Pn+R 其中:Pg为食物链某营养级的总产量或输 入耗的的能能量量;。Pn为净产量;R为呼吸作用消
此外,还有利用耕作防 治(改变农业环境)、 不育昆虫防治(控制害 虫繁殖能力)和遗传防 治(改变昆虫的基因) 等方法。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积 累和富集规律 DDT、Hg 、Cd….
三、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1、编制生态规划(环境规划)
——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
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还有考虑地球物理因素、 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类规划必须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
(d)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 低,只有1.2%;
②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
③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 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④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 在4.5%~17%之间,平均起来约为10 %;
⑤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 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才 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⑦生态系统有其历史的状况,现在与过去有关, 而未来与现在也有关。
三、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含义 (1)概念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 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 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 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种类 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 二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 力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经济增长 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前者即生物单元的态,后 者位生物单元的势。这两个方面综合体现了特定生
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生态系统
必要的部分
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如大气污染物的高烟囱排放、水体自净、土地处
理系统(污水灌溉)等。
1. 生态系统的自净
(1)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a. 吸收CO2,放出O2。 b. 对降尘和飘尘有滞留和过滤作用 。 c. 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d. 植物还有减轻光化学污染、吸收和净化
某些重金属、减轻空气中的含菌量以及降 低城市噪声的作用。
非必要的部分
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
消费者
阳光
无机营养分
生产者
分解者和转变者
生态系统组成的结构框图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和转变者、无机营养分。
(3)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
(a)陆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 态系统等)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 工矿区等);
(2)对水体污染的生物净化作用—利用微 生物,主要是细菌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 法、生物氧化塘等
(3)土地-植物系统的生物净化作用
a.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和合成作用。
b.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区系 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化作用。
c.土壤中的 动物区系对含有氮、磷、钾的有机 物质的代谢作用。美国从土壤中分离出反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1、含义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
如果把生物看成是一个生命系统,环境 看成是一个环境系统,又可以说,生态学就 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 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
2、生态学的发展 (1)研究对象:
(a)形态结构:生物的种类、种群数量、种的 空间配置(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种的时间 变化。
(b)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 起来的营养关系。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的基础。
生产者 (绿色植物)
环境 (土壤、空气、水)
消费者 (动物)
还原(分解)者 (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模式图
(5)食物链及营养级
(a)食物链和食物网 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
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 来的链锁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 复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 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是通过 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一个简化了的陆地食物网
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及其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示意图
硝化小球菌,它的酶提取液 能除去三氯酸或三氯丁酸中 的氯。日本从土壤中分离出 红酵母和蛇癣菌,能分别降 解30-40%的多氯联苯。
2. 生物防治病虫害
(1)以虫治虫——草蛉、瓢虫、蜘蛛、蛙、蟾 蜍、食蚊鱼、寄生蜂和许多食虫益鸟等。
(2)以菌治虫——利用病原微生物在害虫种群 中引起流行病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细 菌、真菌和病毒可以利用。
植物
动物
生物(包括人)
(2)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发 展了生态学,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如: 数学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等。
生境(Biotope 希腊语 bios = 生命 + topos = 地点)
habitat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 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 态因素。
(b)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 流、水库等;
(c)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 口、浅海、大洋、海底等。
一个简化了的陆地生态系统
一个简化了的池塘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 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均处于 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 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主要有形态结构和营养结 构。
②生态系统的功能与通过生态系统各结构成分 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这种功 能的单 位是种群。
③流经一个白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植 物或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当能量在 营养级 间逐一传递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作为呼吸 热而损失掉。这种情况限制了每一营养 级所 能维持的有机体的数量和质量。
④生态系统有趋于成熟的倾向,在这过程中, 生态系统由简单的状态变为较复杂的 状态, 这种定向性的变化称为演替。
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竭泽而渔、 超标排放污染物等)
第二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利用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面考察人 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全
盘考虑,统筹兼顾,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将 来;不仅要考虑本地区,还有考虑有关的其它地区。 (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b)营养级
➢营养级:食物链的各个环节。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是第二、第三、 第四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七级。低位营养级的 能量仅有10%(水生系统)被上一个营养级利 用。
➢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必须大大超过第二 营养级,逐渐递减,就造成了生物数目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生产率金字塔。
注意:
•营养级 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10,只是针对湖 泊等水域生态系统的经验性法则;
• 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差别很大;
•森林约为5%、草地是 25%左右,浮游生物占优势的 群落可达50%。
(c)生物富集作用
DDT在某水生食物链中的富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量 (a)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情况
(b)太阳辐射及地球吸收太阳能的情况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水循环
(2)碳循环
(3)氮循环
(4)磷循环
(5)硫循环
4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
(a)信息的 分类及传递 (b)信息流的特点
营养信息—食物链 化学信息—昆虫分泌激素 物理信息—声、光、色、
信息的多样性
信息传递方式的复杂性
信息的种类多,物种信息储 存量大
(2)人为因素
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 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主要有三种:物种变 化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 坏;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平衡破坏。
外来生物入侵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1.澳大利亚的兔子 2.水葫芦
பைடு நூலகம்
变异蟾蜍席卷澳大利亚 毒液可杀死鳄鱼
十大有害入侵物种:
1. 野葛
生态位是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 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并不可避免地对其所生存的物理化学环境产 生影响,其地位与作用也必然是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与其它生物相对比较中才体现出来的。
生态位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 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