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相对原子质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4.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了解学生对离子的产生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实验操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对离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及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也需要加强。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对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离子产生的原因、离子的分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存在主要问题
- 在教学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了课堂效果。
- 在教学组织方面,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 在教学方法方面,对于离子的分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存在困难。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其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习抱有恐惧心理,认为化学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视频的观察与想象,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的分层排布特点;2. 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 了解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4. 认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5. 初步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重点]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2.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二、引入:什么是离子,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三、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1. 学生猜想并交流: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2. 观看视频,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4. 练习巩固1~2题5. 讲解各类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及电子得失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这一结论。
6. 练习巩固3~4题四、初步探究离子的形成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联想:钠离子与氯离子的形成。
3.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离子?(呼应课前提问)五、小结、练习1.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练习:课本P80习题第1⑴、⑵、⑶题,第2题。
六、布置作业1.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离子的区分和书写;2.《思维点拨》P38—40相关习题。
1。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
原子的结构知识与技术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程与方式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式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适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慢慢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原子的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件及相关图片一、导入新课师:可能同窗们都不熟悉原子,可是提起原子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在1945年抗日战争的末期,美国空军将两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使这两个城市蒙受了灭顶之灾。
可见原子弹的庞大威力。
由此咱们也能够看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
希望同窗们尽力学习,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那么原子和核武器原子弹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是一种如何的微观粒子?相信同窗们对它超级感兴趣,那就让咱们一路来熟悉一下吧。
二、推动新课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若是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份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咱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组成。
原子的组成师:让学生阅读讲义第53页内容“原子的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份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何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组成有什么不同?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能够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专门大一部份吗?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若是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运动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专门大的空间,电子就在那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课题2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因此原子核中含有几个质子,就决定了原子核带有几个正电荷。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总结】原子的构成【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氯171817【总结与交流】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种类不同,原子内质子数也不同【对应训练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答案】A【变式】核污水中的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答案】B【过渡】了解的原子结构后,接下来再从“量”的角度认识原子。
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你知道小到什么程度吗?科学家们测出了一些原子的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讨论】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原子的真实数值真是太小了,这样的数据容易书写、记忆和使用吗?能不能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呢?【总结】科学家们经过商议,一致同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总结】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即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r )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观察下面表格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粒子种类质量 质子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总结】1.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2.电子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化学之原子的结构》:提供关于原子结构的详细介绍,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模型》:通过3D模型和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的结构实验》:介绍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电子散射实验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原子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原子的结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和原子的结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需要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就阅读材料和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可以参与科学讨论和学术竞赛,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家庭小实验,如制作原子模型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5.互动性和参与性:邀请学生上台用粉笔圈出重点和关键词,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设计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答案,增强互动性;通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原子结构的理解: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周期表推断元素位置,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难点。
3.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应用:同位素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需要理解其在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应用,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一大挑战。
6.掌握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学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2.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原子结构模型、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4.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2.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成、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周期表。
3.同位素:讲解同位素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4.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同位素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人教版化学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局部内容。
第一局部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局部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
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
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材第二局部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
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
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第三局部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模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比照、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背景和地位:第三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教学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构成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
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离子的形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三、教学设计思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特别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在前面我们学习的有分子、原子,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出离子,从而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还有离子。
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课件、白板、视频动画等。
教学程序上采取老师提问--小组讨论--表达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最后通过测试反馈来完成教学。
处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大多数很喜欢上网,于是我就投其所好,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
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的过程。
知道里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有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1.利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物质表面结构,进而推断原子的排列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运用数学工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
2.运用模型和比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和示意图,解释原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信息。
3.撰写科学小论文: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原子结构相关话题,如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4.家庭小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实验要求安全、环保,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
-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环保活动,提倡绿色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
2022-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2)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并能用结构示意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学习微观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这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抛开化学变化,原子能否再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原子神秘的面纱。
(二)推进新课1.原子的构成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1)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2)相对质量忽略不计113.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讨论交流】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温馨点拨】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不带电。
(完整版)原子的结构教案2.人教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5、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6、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三、教学模式探究式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很小的,那么请你们想象一下:一个原子和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的情景是怎样的?那就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体积之比。
教材P53图3—8 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原子那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
那么,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呢?能意见不能不一不确定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原子的构成P55原子构成示意图: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认识原子的各部分结构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我们知道原子、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那么,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教材p55页表3-1,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自由想象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教材P55页表3-1,表3-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分组讨论查表交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小结后板书: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学生小结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同学们,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P54表3—12。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原子的结构》一.知识教学点1.原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难、疑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 原子的构成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
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 1碳66612氧88816钠11121123氯171817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于核外电子的数目。
三、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电核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希望同学们事先预习。
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上有一段话: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运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家伙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正好把身带负电荷的我和我的同伴深深吸引。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新课教学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
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思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回答: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
下面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3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科书图3-12“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分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思考:(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分析:(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这种结构被视为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一般情况下不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第3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初步认识了部分原子的结构,那么,什么是离子?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图片展示Na+、Cl-、NaCl的形成。
分析:通过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4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5离子(Na +),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
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的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
动画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
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提问:那如何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呢?分析: 就像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样,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
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 n+或X n-,X 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 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 ”表示带n 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 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 2-4 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离子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在数字后面。
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 2-4;两个镁离子:2Mg 2+。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观点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第4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了原子质量很小,到底原子质量有多大,怎样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呢?我们今天就学习相对原子质量。
二、新课教学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 r )。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6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也可以用比较形象的方法解释,如下图。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
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7×10-27 kg 。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 836倍。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 粒子种类质量 质子1.672 6×10-27 kg 中子1.674 9×10-27 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 836如上表所示,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在一般的化学计算中,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出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63,中子数为89,核外电子数为63。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非常小,它的质量也很小,书写、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通过张青莲教授事迹的学习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富强是要靠科技进步的,而科技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学好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