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
抄写原子的构成图两遍并默写一遍;
完成【能力训练】练习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原子的组成是常考内容,所以要求学生对该性质进行抄写。
使用所学知识。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2、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
☆难点:原子的各个部分结构所带电荷的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预设活动
预 设学生行为
设 计 意图
展示目标
通过课前的知识回顾,设置问题,引出课堂学习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的知识回顾
2、学生自行对答案
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既能对之前所学知识巩固,又能较快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导学
一、
自主学习
先导出原子的体积很小这个知识点,再利用图片作比喻,让学生领会该知识点。
学生先阅读课本找出原子体积很 小这个知识点,根据教师提示进 行理解。
通过自我学习,深化理解,让学生更好 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
让学生了解原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归纳总结 能力。
三、
自主提升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 内容为,为什么原子不带电,综合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解释。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织语言,构建最完善答案。
通过总结,深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将知识点构建更趋完善。
课堂检测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自 主评价】的题目,并进行评讲。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原子的结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与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结构,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三者之间数量关系。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1.理解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播放视频短片】提供原子弹爆炸的图像资料【阅读材料】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原子弹,给广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市中心约12平方千米方圆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市七万多幢建筑物中,4.8万幢被毁,七万多人死亡,四万多人失踪。
讲解:当今世界,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今天我们学习《课题2 原子的结构》二、合作探究(一)原子的构成【过渡】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原子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那你可能要问:原子这样小,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再分,又能分成什么?下面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向小组内的同学提出你的猜想。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回答:1.原子像个乒乓球。
2.乒乓球里面是空的,我认为它应该像个铅球。
原子的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观察图3—9。
图片显示【问题1】你能根据这副图说说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学生活动】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有一位科学家叫卢瑟福,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用一束α粒子(α粒子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粒子,大约是电子质量的7200倍)以非常高的速度去轰击一块金箔,结果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去。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开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结构;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应,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情境引入:播放: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结合朝鲜第五次核试验说明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根本的原子结构说起,引入新课2.投影本节课目标:〔1〕知道原子的结构〔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观看视频默读目标结合时事,视频导思,创设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实现从科技走向化学的目的3.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资料;找出原子结构发现的几个阶段,并说出每个阶段的核心观念和探究方法请一个小组同学交流〔1〕学生交流了几个阶段后投影: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分析其现象探究其本质。
〔2〕交流核心观点后指出:这些科学发现,都推动了当时化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开展,因而都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交流探究方法后指出:科学假说、建立模型、实验等是探究物质微观世界的根本手段,也是我们学习物质构成奥秘必须的思维方式。
过渡:科学开展到今天,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4.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原子的构成,独立完成以下问题〔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自学导学案上的资料交流资料中原子结构发现的几个阶段讨论分析:现象中折射的本质交流核心观点交流探究方法【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交流: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教师追问: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通过学生自学资料,提炼材料中观点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体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初步了解假说、模型、实验等是学习物质微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教案教学教材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1、原子的发现史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重点让学生记住英国的汤姆逊发现了原子中有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2、原子的构成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如何?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那部分结构?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
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
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重点和难点重点:1、原子的组成2、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自学、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
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
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课件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构成》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讨论归纳(投影)教材P68表4—1、4—2。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分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课前练习】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原子的组成部分和特性•了解原子与元素的关系教学重点•原子的组成部分和特性•原子与元素的关系教学难点•对原子结构的概念和组成的深入理解•原子与元素的关系的准确把握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电子板、投影仪教学过程Step 1引入•具体操作:教师开始课堂前,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吗?”•预期效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对原子的注意与认识。
Step 2导入•具体操作:教师通过投影仪或电子板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并向学生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意义。
•预期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其实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Step 3讲解原子的组成部分和特性•具体操作:教师通过黑板或电子板向学生讲解原子的组成部分和特性,重点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和作用。
•预期效果: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理解原子特性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Step 4练习与巩固•具体操作:教师出示几个有关原子组成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用文字回答问题。
•预期效果: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加深对原子组成的理解,并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Step 5知识延伸•具体操作:教师向学生展示几张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图表或实验现象,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解释。
•预期效果: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和图表阅读的能力,拓展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Step 6拓展应用•具体操作:教师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实际操作,证明原子存在于我们身边。
•预期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深入感受原子的存在并认识到原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知识讲解、练习巩固、知识延伸和应用拓展等环节的设置,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构成教案1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过程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思考举例观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探究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引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静听理解观看初步建立原子可分的观点设疑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展开联想,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
一、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把一
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
什么感想呢?
板书设计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 原子核(中心)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现电性
电子(带负电)
二、核外电子排布
1、排布规律:分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
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生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课题1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电荷”概念,但总的来说,微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022_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1)(1)
2022_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1)(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课题:原子的构成(一)教学流程设计课题引入引导学生追溯历史,对比现在已有的知识,产生想要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的欲望。
方法指导教师介绍科学家们研究微观粒子结构时的思想方法,为下一步学生活动做思路上的准备。
学生主动应用概念模型法思路。
规律探寻师生合作完成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ppt 展示德谟克利特的照片及他提出的朴素原子论。
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是原子真的不可再分了吗?思考: 1.我们现在知道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2.原子还能再分。
引导学生追溯历史,对比现在已有的知识,产生想要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的欲望。
方法指导原子实在是太小了,1亿个氧原子并排起来只有1.48cm的长度。
问题:这么小的原子,人们怎么再去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呢?配合板书讲解: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大致方法。
感受、思考,随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大致的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产生对方法的感知。
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地有指向地思考和活动。
过程活动ppt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片。
进入链接:道尔顿原子模型问题:对于道尔顿当年的这些观点,你现在赞同吗?链接学案上的“科学视野”回答老师的提问,指出道尔顿学说的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能辩证地评价和认识历史上的科学家及他们做出的贡献。
ppt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片。
进入链接:汤姆森原子模型讲解:汤姆森发现电子问题:请你依据汤姆森的实验发现设计出你认为合理的模型。
问题:汤姆森提出的模型并不具有唯一合理性,那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在学案上:依据汤姆森的实验事实,设计出你认为合理的原子模型。
主动说出需要再设计试验,寻求新的事实证据。
培养学生: 1.面对权威不迷信,敢于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相信事实,相信科学实验,敢于创新和突破。
ppt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2.掌握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能够用结构图表示原子的内部组成;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结构和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2.学生很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耐心引导和解答。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3.黑板和白板,粉笔和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原子概念,激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原子的组成Step 1: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组成部分,如电子、质子和中子,强调电子的特殊性质。
Step 2:让学生观察和讨论电子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状态和稳定性。
Step 3:巩固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原子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探究Step 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用铝箔包裹核桃,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核桃,观察并记录结果。
Step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联想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Step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推测核桃内部的结构,并解释为什么锤子敲打的时候,核桃会发出声音。
Step 4:通过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评论和评议。
4. 总结和展示Step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有一定的理解。
Step 2:展示学生展示的观点和解释,让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收获和理解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3: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学会了用结构图表示原子的内部组成,并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问题和讨论。
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一、课前复习,导入新课(8分钟)情景导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二、新课教学(25分钟)【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71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1、2【学生归纳】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教师讲解并板书】【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70页表4-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
(其他人补充)【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屏幕出示】课本70页表4-2【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