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15张PPT)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15张PPT)

归纳小结
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
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2、实验在原子内部结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强化练习
1、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 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核电荷数为79 C、质子数为34 B、核外电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方法点拨】根据原子的构成及“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即可计算。 【解析】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9,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 19,而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所以中子数为19+1=20,则该原子中粒子总数为: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19+20+19=58。
强化练习
新课讲解
二、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探究
1、原子结构的探究历程 近代科学原子论(1803年)
•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新课讲解
汤姆森发现了电子(1897年)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 他认为原子中存在更小的微粒,原子是可分的。
新课讲解
α 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和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 粒子散射实验。 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新课讲解
2、α 粒子散射实验
少数α 粒子发生偏转 大多数 α 粒子 未发生 偏转
α 粒 子 束
极少数 α 粒子 被反弹 回来
新课讲解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离子的形成
带 +11 2 8 1
7 8 2 +17 带


Na 钠原子

Cl 负 氯原子 电

的 离
+11 2 8
的 8 8 2 +17 离

Na+
叫 钠离子
Cl- 子 氯离子 叫
做 阳
Na+ Cl-
做 阴
离 子
NaCl 氯化钠
钠 + 氯气 点燃 氯化钠
离 子
Na
Cl2
NaCl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结构。
观察实验:金属钠与氯气反应
分析钠原子与氯原子的 原子结构示意图,请你猜测 推想钠原子与氯原子是怎样 结合成新物质氯化钠的?
小提示: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时,原子最稳定。
交流共享
请小组交流讨论,钠原子和氯原 子是怎样结合生成新物质氯化钠的? 欢迎运用形象的情景剧、语言描述、 画图等方式表达你的理解。
汤姆森的原子模型
带负电的电子
带正电的粒子
在汤姆森的原子模型中,原 子好比是一个西瓜,里面分散 的西瓜子就是带负电的电子, 西瓜瓤就是带正电的粒子。
1897年,汤姆森发现电子。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用一束带正 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α粒子轰击金箔
α粒子是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粒子
7. 质子
分子
中子
核外电子
离子
金少失,非多得,稀稳定
非金属原子

金 属 原 子
有 气 体 原 子
多数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 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 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性 质比较活泼。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具有的性质: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
原子总在不断运动
1、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含有1028个碳原子 2、长时间一起放置的铁块与铅块会融合在 一起(铁块和铅块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3、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在受热时体积会增 大,遇冷时体积会减小(水银也是由原子 构成的)
交流共享
谈谈通过本节课你有了哪些收 获?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一 下
阅读课本52页活动天地,仔细分析 表中信息,能获得哪些结论?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
水通入直流电后,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不 变的微粒是 和 ,由此可以看 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汤姆森猜测原子中一 定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并由此提出新的原子 模型:原子成圆球状 里面充斥着正电荷, 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 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 镶嵌其中,这就是原 子的“葡萄干布丁” 模型
卢瑟福和他的研究团队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 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a轰击金箔
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发 生偏转是因为 a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
了原子核的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 动方向。
原子(不 显电性)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 原子核(带 正 位的 正 电荷) 电)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1个 单位 负 电荷)
1、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 子核上?
结果却发现: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且不改 变原来的方向,但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 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 来
轰击金箔获得的实验结论:
卢瑟福等人认为: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 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 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
为什么绝大多数a粒子能够顺利穿过 金箔,只有一小部分发生偏转,还有 极少数被反弹回来?这三组实验现象 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共28张PPT)

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共28张PPT)
[归纳提升]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电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 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为2个电 子),不易得失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
[课堂速记]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心应用] 核心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例2 [2016·漳州]漳州市诏安县红星乡是“长寿之乡”,与当地 富硒有关。如图3-2-3是硒(Se)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描述 错误的是( A ) A.是相对稳定结构 B.核电荷数为34 C.共有4个电子层 D.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
课堂反馈
知识点一 原子的构成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图15-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质子所带正电荷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 D.原子不显电性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B.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 C.目前,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有一层,最多有七层 D.最外层电子数不少于 2 个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1121.9.1105:31:3405:31:34September 11, 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1日星期六上午5时31分34秒05:31:3421.9.11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上午5时31分21.9.1105:31September 11, 2021 •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9月11日星期六5时31分34秒05:31:3411 September 2021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5时31分34秒上午5时31分05:31:3421.9.11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原子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碳 6 6 氧 钠 11 12 铁
8
8 8
26
30 26
1
6
11
通过上表,不仅可以总结出“ 通过上表,不仅可以总结出“在原子里 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还能总结出: 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原子核里, 在原子核里,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它可能成为未来核能的重要原料。 它可能成为未来核能的重要原料。氦 -3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和 个中子。氦 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 个中子。 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和1个中子 -3原子中的电子数为( B ) 原子中的电子数为 A、1 、 C、3 、 B、2 、 D、4 、
3、填写下表,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 、填写下表, 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二、原子中的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外电子
原子核
原子构成示意图
质子( 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909~1911年,卢瑟福 ~ 年 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α粒 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 粒 子散射实验
著名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
α 粒子束发生偏转示意图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原子的结构)课件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全一册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原子的结构)课件八年级化学(五四学制)全一册

1.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 ) A.最外层电子数 B.中子数 C.质子数 D.核外电子数
2.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大原子小 B.原子不带电是因为中子不带电 C.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实际质量成正比
3.我国科学家在利用镓(Ga)进行肿瘤的早期精准诊断方面取得
(2)原子结构的3个结论: ①构成原子的粒子有:_质__子__、_中__子__、_核__外__电__子__。 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质__子__数__=核外_电__子__数__。 (3)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内_质__子__数与原子核外_电__子__数 相等,但电性相反。
原子的概述和性质 1.原子的概述: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如_金__、_金__刚__石__等由原子构 成。 2.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_质__量__和__体__积__很__小__、_原__子__之__ _间__存__在__间__隔__和相互作用、总在_不__断__地__运__动__等。
6.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结构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 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带正电 D.该原子的原31个质子和37个中子,该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6
B.31
C.37
D.68
4.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氧气 B.铜
C.食盐 D.水
5.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构成物质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并提出了分层模型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

1
0
1
1
1

6
6
6
6
6

8
8
8
8
8
钠 11 12
11
11
11
氯 17 18
17
17
17
3. 质子数、中子数在数量上有什么(shén 关 me)
系?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有什么(shén me)联系?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8
8
8
8
8
钠 11 12
11
11
11
氯 17 18
17
17
17
1.不同原子之间有哪些(nǎxiē)区别?
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diànzǐ)构成的吗?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
第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观察(guānchá)表格(表3-1),思考下列问题
化学性质不变。
(huàxué
xìngz;h气ì) 态
水不分变子成其他分子。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本身 发生变化,
化学性质也改变。
如: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yǎngqì)时过,氧化氢分子 变成了 水分子和
水分子 和 氧分子是与
过氧化氢分子不同的分子。
5、分子的概念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解: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57×10-26kg =16
1 ×1.993×10-26kg 1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3,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比喻等方法说明原子的结构,并知道原子不显电性。

2、结合原子的结构,用数学方法分析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的运用。

引言: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等。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介绍:原子的构成情况:()()()()⎪⎩⎪⎨⎧⎩⎨⎧负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核外电子不带电中子正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质子居于原子中央原子核原子注意:(1)体积关系:原子核占据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占据原子体积的绝大部分。

演示:比较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2)质量关系: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3)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介绍: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总结: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值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其中核电荷数是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注意:(1)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不同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

(3)电性关系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回忆:原子的体积小、质量小。

正是由于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一般情况下用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的比值。

121⨯=碳原子质量某原子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分析:m 某原子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m 电子质量原子核质量=+m原子核质量≈ m所有中子质量所有质子质量=+ m一个中子的质量中子数一个质子的质量质子数=⨯+⨯ m m m ⨯+⨯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举例:练习题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一,而构成分子的粒子则是( )A.中子B.电子C.原子D.原子核2. 1991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一、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道尔顿
汤姆森
卢瑟福
玻尔
他认为:原子是坚实的、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森 发现了电子 ________
他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 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 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
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 原子核 的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 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 电子 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 ______ 绕太阳运动那样。
他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 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 上运动。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阅读课本50页、51页 第一段完成导学案任 务二:原子的结构
思考:
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1、绝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 原子核带正电 箔且不改变原来方向 2、一小部分却改变了原来的 前进方向 3、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我们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 原子不可分。那么,原子究竟是根据自己的认识, 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 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 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 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不显 电性)
原 子 的 结 构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分析下表: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完成导学案任务四)
原子种类
氢原子 氦原子 碳原子 氮原子 铝原子 硫原子
核电荷数
1 2 6 7 13 16
质子数
1 2 6 7 13 16
中子数
0 2 8 7 14 17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13 16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班级_____ 组别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有勇于质疑的精神;2、掌握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学习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3-P44回答下列问题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史⑴在200多年前,被称为“现代化学之父”的提出。

⑵1897年,发现了电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原子可以再分。

⑶1911年,通过实验,提出了现在原子的结构。

2、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大多数的α粒子;一小部分的α粒子;极少数的α粒子。

3、原子的结构:(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带电)原子中子()(带电荷)【合作探究】1、根据原子中各种微粒的带电情况,能否得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结论?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原子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在原子结构中不一定含有的粒子是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核()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体B、原子是电中性粒子,其组成的各部分均不显电性C、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4、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A、26B、56C、82D、86()5、不显电性的一组微粒是A 、质子、中子、电子B 、原子核、原子、分子C 、中子、分子、原子D 、质子、电子()6、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他的原子核内有111质子、161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 111B、 272C、 50D、 161【自我提高】(8分钟)1、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①原子是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②电子带负电,在原子核外空间里高速运动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⑴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⑵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⑶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⑷带正电的粒子是⑸带负电的粒子是⑹不带电的粒子是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6、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 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 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 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 ②③和④ B.①和② C.③和⑤ D.③和⑥
D 7.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8.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 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 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 22 个 3 个原子核、___ 共有___ 22 个质子和_____ 电子
③、为什么整个氧原子不显电性? 答:因为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总 数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 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原 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相互结合, 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 现的变化,无非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 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有人对其观点 做了如下修正,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1)“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 (2)“变化”只能指“化学变化”而不能指其 它任何变化。 (3)不能 “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用 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裂” 原子。 (1)(2)(3)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江苏省泗阳中学
原子是_____________最小微粒。
你能告诉我们原子是不是自然界中的 最小微பைடு நூலகம்呢?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 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最初被认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态和位 置的区别,经过后期哲学家的发展,认识到各种原子也 有质的区别。古代的这种原子观是在缺乏实验佐证的情 况下产生的。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世纪末.英国化学家 道尔顿通过大量实验与分析,认识到原子是真实存在 的.并确信物质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他于1808年提出 了原子学说,认为每种单质均由很小的原子组成。不同 的单质由不同质量的原子组成。并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 的小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基本性质不变。此后近 一百年,关于原子的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1《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1《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课件(共24张PPT)
6 1
中子数
6 0
电子数
6 1

8
8
8
原 子 中 不 一 定 含 有 中 子
揭开原子奥秘的化学史
密立根
1910年: 测出电子所带电量: 1.602×10-19 C 电子的质量:9.1094×10-31 kg
卢瑟福 1919年: 测出质子所带电量:1.602×10-19 C 质子的质量: 1.6726×10-27 kg 查德威克 库伦:电量的单位
揭开原子奥秘的化学史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5世纪猜想原子的存在: 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最小的、 不可分割的原子。
现在来看,他们说的对吗? 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吗?
道尔顿
1803年发表《原子论》: 由实验数据发现原子的存在。 认同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
实心球模型
揭开原子奥秘的化学史
汤姆生
1897年: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 并证明了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
几种原子的构成举例
原子 种类 氢 碳 氧 核电 荷数 1 6 8 质子数 1 6 8 中子数 0 6 8 电子数 1 6 8
钠核电荷数 11 11 =质子数 =12 电子数11 铁 26 26 30 26
质 子 数 不 一 定 等 于 中 子 数。
讨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现象: 1.大部分α粒子可以通过金箔; 2.有少量α粒子发生偏转 3.约8000个α粒子中有1个被反弹回来
1 12
相对原子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1.667×10-27kg
实际质量 电子 质子 中子 9.109×10-31 kg 1.673×10-27 kg 1.675×10-27 kg 相对质量 相对质量(取整) 1/1836 1.007 1.008 0 1 1

人教版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2张PPT)

人教版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2张PPT)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道原子的结构
2 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
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
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
构成的,即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 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 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探索者,才使人类对事
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物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所学的
理论,还会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不
入和发展
反馈练习
正电荷 的原子核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______
质子 负电荷 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_______ 外带______
中子 构成。由于核内质子、核外电子所带 ______
核外电 1 6 8 11 17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例:氢原子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 例:氢原子
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
问题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
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从中你得到什
启示
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
究方法
道尔顿原子实心球模型 1803年 汤姆生原子枣糕无核模型 1897年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1909年)
问题2
描述原子的构成,想象原子的空间结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 子
(正电) (不带电) 中子
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得多
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 ——原子有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主备人:冯兴洲编制时间:9 月22日【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情感目标: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再现】:贰佰多年前,道尔顿提出,当时人们很是认同他的说法;时光飞逝,到了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带电的;他认为原子虽小但仍然可分,并提出了“西瓜学说”,西瓜子好比,瓜肉好比;日月如梭,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否定了汤姆森的说法,那么他认为原子是什么样的呢?[引导探究]:用投影出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1、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簿而不改变原来的方向,这说明2、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这说明3、极个别的又被反弹回来,说明[活动探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44页,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交流讨论]:1:原子是由和两个部分构成。

2:原子核是由和两个部分构成。

3:原子是由、、三种微粒构成的。

4:其中带正电的有;带负电的有;不带电的有。

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交流讨论】:根据原子中各种微粒的带电情况,“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有何数量关系?[课堂小结]: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你应该知道什么?【课堂检测】1、a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C.电子是原子的构成部分 D.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2、关于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很小的核内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内D.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3、下表是几种常见的原子结构,你从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4、列表比较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5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6、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教学后记】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过程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

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1927年—— 1935年):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电子的发现试人们普遍认识到带负电荷的电子是一切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现中性的事实,表明原子中还存在与电子电荷等量的正电荷,人们对原子中正负电荷的分布前后提出了种种设想,建立了各种原子结构模型。

早在1871年,德国的W,韦伯为了结实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曾经提出正负粒子相对作椭圆运动的行星式模型。

法国佩兰于1901 年进而认为电子绕行频率即辐射光的频率。

英国开尔文1902 年从数学上设想电子在正电球中的运动,德国勒纳德根据阴极射线可穿透金属空隙,认为原子并非实心,主张中性微粒浮游模型,日本长冈半太郎(1865—1950)在1903 年提出土星环模型,但解决不了稳定性问题。

这些都是一些原始假设。

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原子模型是J.J.汤姆孙于1904 年提出的“电子浸浮于均匀正电球中”的实心球模型,这是由开尔文的“面包葡萄干”模型发展而来的。

他设想,在半径大约为10-10 米的原子中,正电荷以均匀的密度连续分布于整个球中,电子则在正电荷与电子间的有心力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的共同作用下浮游在球内,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从而达到某种稳定状态,这时电子在原子内部的分布并非完全任意,而是排列在各个同心圆上。

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来自原子内部的两套信息:一是门捷列夫所揭示的化学元素的周期律;二是巴耳末所揭示的氢原子谱线的规律性。

汤姆孙原子模型能够解释当时已知有关原子的各种性质,尤其是电子的同心圆排列可以解释门捷列夫的周期律。

该模型尽管具有明显的人为性质,但在一段时间里还是被科学家们所接受。

α粒子散射实验是揭开原子内部结构奥秘的真正开端,根据卢瑟福的说法,这是用“炮弹”打到原子内部去试探。

1907 年,卢瑟福主持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有关α粒子的本质和特性问题。

1909 年,他的助手盖革和学生马斯登(E.Marsden,1889~1970)观测α粒子透过金属箔的散射分布,发现大多数α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也有少数偏角很大。

卢瑟福敏锐地认识到大角度α粒子散射现象非常重要。

它远远超出了汤姆孙模型所作的理论预测。

于是,他立即催促重新进行那种哪怕是“愚蠢的实验”。

他们用镭作放射源进行α粒子穿射金属箔的实验,精心测量数量极少的大角度散射粒子,结果发现约有1/8 000 的α粒子偏转角超过90°,甚至有的反弹回来。

后来卢瑟福回忆说:“它是如此难以令人置信,正好像你用15 英寸的枪射击一张薄纸,而子弹居然反弹回来把你打中了一样。

”卢瑟福把散射实验事实与原子模型联系起来。

他设想,要使具有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α粒子产生这样大角度的散射,只能是由于受到极强的电场力作用,即只能是原子的全部正电集中在很小范围内,才能使 a 粒子受到足够大的库仑力;另外,电子的质量大约只是氢原子质量的1/1840,说明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也集中于正电粒子上。

他从哥白尼的学说得到启示,想到原子内部结构仿佛就是缩小了的太阳系。

1911 年2 月他写了《α和β粒子物质散射效应和原子结构》一文,提出了自己的有核原子模型:原子的中心部分是一个半径约10-14 米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核上,电子分布在核外半径约为10-10 米的区域内。

并且他从理论上推导出α粒子散射公式。

1912 年7 月,盖革和马斯登进行了一系列α粒子对金属箔的散射实验,计算了10 万次以上的α粒子闪烁,结果完全证实了卢瑟福的预言。

不过,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一开始就遇到困难。

按照经典理论,电子在绕核做加速运动时要向外发射电磁波,最终因丧失能量会落到核上。

按这种观点估算原子的寿命约为10-8 秒。

可实际上原子非常稳定,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也无法解释线状的原子光谱。

这些困难后来由卢瑟福的学生丹麦物理学家波尔解决,通过玻尔的杰出工作,使得有核原子模型迅速得到科学界的公认。

玻尔1911 年来到曼彻斯特在卢瑟福手下工作。

面对卢瑟福模型所遇到的困难,玻尔意识到经典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的内部结构,他认为“只有量子假说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他把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论大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把爱因斯坦关于光子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加以推广,并结合氢原子光谱不连续的事实,于1913 年以《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为题,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抛弃了经典的辐射理论,提出了两条假设:(1)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

处在这些稳定状态的原子不辐射。

(2)原子吸收或发射光子的频率v 必须满足hv=E2—E1,E2和E1 分别是原子吸收或发射光子前后的两个不连续的能态的能量值。

玻尔用自己的理论对最简单的氢原子结构作了详细的计算,从理论上导出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公式,所得结果与光谱实验数据相符合。

尤其是里德伯常量的理论值其精确度达2/10 000,这在当时科学界实属罕见。

从而证明了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和玻尔量子化假设的正确性。

玻尔提出的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初步揭示了光谱线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使有核原子模型稳定性问题及离散谱线问题迎刃而解,使长期以来无法说明的许多经验公式得到了统一的理论解释;同时也揭示出在微观体系中量子规律的重要作用,推动了量子理论和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

由于这一开拓性的贡献,玻尔理论成为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15 年,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A.J.W.Sommerfeld,1868~1951)把玻尔理论从两方面加以扩充。

首先他将电子绕核运动的圆形轨道修正为椭圆形轨道;其次,他把相对论引入到玻尔理论之中,成功地解释了光谱线的“精细结构”现象。

但玻尔理论无法解决复杂原子光谱的困难以及理论体系中既保留经典理论又引进量子理论的不协调性,在十几年后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中它们才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人们一定还会对原子极其更小的单位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有着更为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指导着我们向前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