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教案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专题3原子的组成(第2类)【核心素养】通过探索原子核外电子和离子的排列规律,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分子和原子。
在上一课中,我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了这一课——离子。
因为学生们对原子结构不是很精通,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抽象排列缺乏想象力。
因此,如何让学生生动地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列,在学习了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后,自然就能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理解原子结构图的含义以及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通过探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老师下达的课前预习任务,老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
【教学过程】【导论】讲解1.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与原子,引出本节课重点第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即“离子”2.回顾原子的组成,重点是原子核和电子的电性和电量。
【活动】在你的想象中画出原子的结构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在巩固原子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原子的样子。
附件:我是一个小电子。
我一直围绕原子核旋转。
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们总是想摆脱原子核的吸引力。
但是原子核的小老头非常能干。
虽然它只占原子的一小部分空间,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中子不带电,质子为正第1页电,只是深深地吸引了我身上的负电。
【讲座】核外电子的排列2.提问和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和原子核周围原子中电子的运动之间有一个类比。
利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和俄罗斯玩偶模型,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列的抽象内容可视化和具体化。
2.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 周
原子的构成 年
课 月
型 日
新 授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 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 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 量的概念。
相对原 子质量
16 56
12 26
12
⑴请把左图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⑵通过填表,分析数据,你从中得出什么 规律(至少写两条) ① ② 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别回答、书写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g 或 Kg 3.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 量越大。
公式 1 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 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 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由原 子核决定的。 总结: 1. 2. 3. 4. 5. 请看下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察 P39 几种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并与原子结构相比较。 在线测试 P401.,2. 长话短说 P43
讨论: 科学家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为 1、2、3 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它们在结构上有什 么异同。 挑战自我 P43 1,2,3
原子 种类 氢 氧 镁 铁
质 子 数 1
中 子 数 0
核外 电子 数 8
相对原子质量=
教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学 动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复习: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1 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2.657×10-26Kg 1 个铁原子的质量为 9.288×10-26Kg 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 三、相对原子质量 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 6 的碳原 子(碳 12)的质量的 1/12(约 1.66× 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 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 子质量。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方法。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了解离子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离子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初步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画。
四、教学过程
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为第三、四、五、六、七层。
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叫做分层排布。
【过渡】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展示】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是由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数及各层电子等组成的,它能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排布。
如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意义。
【组织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多识一点,填写表格。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2课时
一、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
计算公式:
(1)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1个碳C12的实际质量1/12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离子的形成及分类
四、离子符号及意义。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2》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的质量和相对质量。
二、教学对象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相对”的内涵,在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的转化中蕴含的计量观念,用类比的方法更接近学生的就近发展区。
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
三、教学设计思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和计算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以“克拉”的来历作类比,建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1.通过类比:“克拉种子”----“稻子豆,认识到用一种新的标准---碳标准来衡量原子的实际质量,会使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
2.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的能力和科学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课题: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出示氢、碳、氧原子的真实质量。
思考、回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导出新课请一位同学读出氢原子的质量回答、思考充分感受原子的实际质量七、教后反思:1、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区别,为化学式的计算打好基础。
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计量观念。
3、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绝对质量与相对质量的转化。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参考教案2
5.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板书
四、离子的形成
在1~18元素中,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
小结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请同学们研究一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
课堂练习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所示,则
构是怎样的?
=
例题
你们有没有发现: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2.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
A相对原子质量B质子数
C中子数D电子数。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离子符号的书写。
介绍元素周期表及其规律。
微观认识院子的内部结构
学会离子符号的书写
本课小结
教学后记
泸州十五中曹家云
难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教
辅
用
具
多媒体教室
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随笔
课题
引入思考、交流问: Nhomakorabea子的构成?
怎样表示?
自然引入课题
新课
教学
联想与启示、交流共享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领会
交流、讨论、作答
识记
学会比较
CAI: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要素:
圆圈、正电荷符号、数字—代表
原子核
弧线: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每层电子层上分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原子的构成(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2、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3、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4、能正确书写离子符号。
通过建立模型,简化表示,学会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原子内部模型的建立
布的电子数
CAI: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找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金属元素的原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结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微粒-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比较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找
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根据关系,能从示意图上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3.请运用原子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解决一些与原子相关的问题。
4.请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和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的过程。
5.请描述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经历。
6.请描述自主阅读和理解预习资料,提出问题和疑问的经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的构成知识点,掌握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7.知识拓展:学生将能够利用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将通过拓展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8.反思总结:学生将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他们将通过反思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促进自己的学习进步。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将运用生动的讲授方式,系统地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原子序数、质量数等基本概念。
2.讨论法: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合作交流,理解和分析原子序数、质量数等概念。
3.实验法:学生将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构成。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2.3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主备人
授课时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2.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学 习 目 标 3.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 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 念。 4.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 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 =1.66 ×10 -27kg
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12 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采用类比的方式把一个碳12原子类比成一个西瓜 计算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国际上规定单位为“一”符号为 “1”,但书写时一般不写出。 活动天地: 请同学们利用课本 49 页的表格快速查出下列原子的相对原 子质量: 氢 钠 铁 铜 氯 反思交流: 1.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吗?
4. 1. 3.
2.
个案调整
3.电子虽小,作用可大! (1)决定原子的 (2)决定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 (3)有的原子在反应中易失电子,如 。 有的原子在反应中易得电子,如 。 有的原子既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 如 。 教师讲授稳定结构 动画展示:氯化钠的形成 原子得失电子后变为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交流共享: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有何异同?它们 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离子 不同点 相同点 相互关系 多识一点: 动画展示电子云: 原子的质量
2.能否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的实际质量来进行计算 呢?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小结:
教育是一项用心经营的事业
让我们用爱赢得成功
1
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原子质量的计量一、教学目标;1. 以生活中的“相对”大小做类比,建立相对质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计量思想和方法。
2. 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 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中蕴含的计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式。
四、学情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对”的内涵和在把绝对质量转化为相对质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计量观念,所以类比的方法最贴近学生的就近发展区。
教学时在使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标准的同时,要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用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计量原子的质量。
这样的思想不仅可以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而且更可以成为生活中的智慧。
五.教学流程:原子质量的计量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特征,形成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而且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运动和变化的结果”的认识。
让学生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子质量的科学计量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初步形成定量研究的意识。
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对”的内涵和在把绝对质量转化为相对质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计量观念,所以类比的方法最贴近学生的就近发展区。
教学时在使学生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标准的同时,要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用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计量原子的质量。
这样的思想不仅可以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而且更可以成为生活中的智慧。
效果分析:课堂评测共有五道题:第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各种微粒个数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并且会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两个结论综合应用。
第二题主要检验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的应用情况,学会相对原子质量的基本求法。
第三题是相对原子质量估算式的变式考察,需要学生分析氦3中数字3代表的是相对原子质量而不是质子数。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核外电子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有很大影响。
3.会分析离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重点: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会书写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2.核外电子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学习难点:核外电子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学习过程:导入:在氢原子中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如何运动呢?探究一: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观察氧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特点,根据课本55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1.核外电子如何运动,有什么特点?(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课本55页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简明的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你能指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精讲点拨:核外电子的分区域运动。
认真观察下表,找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完成下列填空。
2、仔细观察屏幕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⑴第一层最多容纳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_个电子。
(2)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___个电子。
⑶电子先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排满第___层,再排第___层。
(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排布)3.请你写出1-20号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探究二:核外电子对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的影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结合课本55页多识一点对子间相互合作观察①氦、氖、氩②氮、磷、氯③钠、镁、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规律?稀有气体:;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探究三:离子的形成阅读课本56页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原子在失去或得到电子之后变成什么微粒呢?显电性吗?2.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探究四:原子、分子、离子的比较思考分子、原子、离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表格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核外电子有哪些新的认识?作业:通过本节课以原子中的电子为第一人称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案【教学目标】1.能说出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
2.能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会画出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知道离子符号的书写。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总结。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资源与设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二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中的原子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
那么,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对此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既然分子可分,那么原子也一定可分;也有的认为,既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原子应该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了。
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逐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
本节的起点应为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引领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目前的实验手段还难于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在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准备。
因此,我选择了多媒体手段,用电脑模拟动画来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学生已经建立了原子可分的观念,他们势必会想原子中更小的粒子(如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这里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至于质子、中子、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不想做过多的讲解,只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科普进行了解,形成“人们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是在不断深入的”观念。
对于电子能量不同则运动区域不同这一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所以教学时,我想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启发。
如我准备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耳机当做道具来演示。
化学《原子的构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法,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发现联系
通过任务的完成,找到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原子基础了, 所以在讲述时没有第一课时那么难以理解。
教学中将通过让学生联系实际,观看微课、动画,画图等方式来得出电子的分层排布;尤其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 最后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走出来,进行德育一体化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成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二、教案
课 题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授课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读懂原子结构示意图,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离子的形成。
2.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感知模拟能力。
3. 通过对整个原子内部结构的认知和探究,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建立宏观微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自主总结,答疑解惑;教师根据在线测试情况和学生自主小结,进行总结评价,德育一体,立德树人。
长话短说,答疑解惑
思维导图,系统提升
通过对思维导图的构建,分析学生掌握情况,发现 问题及时补救
【板书设计】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分层排布
一、电子稳定结构
得失
二、离子
三、课堂小结。
3.1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教案(鲁教版八年级全)
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 等。
3.1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八年级全)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 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 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 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 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 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 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猷、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儆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
3.了解典型原子(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4.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5.归纳认识分子、原子与离子间的异同、联系
过程方法:
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体会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原子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014年济宁市化学优质课参评教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的电子
教
学
设
计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孙晓奋
2014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