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前寒武系
第四章 牙形刺
第四阶段(廿世纪70年代以后),牙形石的研究走向现代化。在此期间,牙 形石的研究工作随着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信息革命,推向新的高潮, 它在生物学,石油工业发展,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方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是一种微弯曲的圆锥、角锥或
尖顶
棱锥状的锥体,其一端缓慢收缩 成尖顶,另一端则明显加宽或膨 前面
后面 前面
后面
胀形成基部。基部有一个大小、
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空腔称为
肋或脊
基腔。基部至尖顶统称为齿锥。 齿锥直或弯曲,按其弯曲程度及
基部
口缘
尖顶指向的不同,分为前倾、后 反
倾、直立和反曲四种类型。
口
基腔
面
基腔
侧 齿 突
前视
主齿 前
侧齿突
细 后 齿 口面
前齿拱
基腔
反
侧视 口
面
后 齿 突
1、2 翼状枝型分子的形态
主齿
后
齿
细 口面
突
齿
主齿
细
口面 齿
2.三足状分子(图3、4)具 有一个后突起和两个侧突
内 侧
起,从突起的数目上看与 齿
翼状分子相同,唯一的区 突
别是三足状分子两个侧突
不对称。
外侧视
内
侧
齿
反口面
突
反 口 缘
锥型刺的基本构造
5
前倾的
进化生物学复习要点
进化生物学》课程复习大纲(注:文中标出的页码是沈银柱《进化生物学》第一版的,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
2. 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趋向及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方面的学科。
3. 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 ):不同的生物,甚至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此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
鲸、海豚等和鱼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形都和相似。
4. 趋异进化(divergent evolution ):有些生物虽然同出一源,但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变得很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趋异进化。
5. 用进废退: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
6. 获得性状遗传:用进废退的器官变化是可遗传的。
二、问答题1、试述达尔文进化认的主要思想和形成过程提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遗传、自发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共祖。
其主要论点是自然选择下的物种起源与渐进进化。
2、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提示:新达尔文主义学说1)约翰森的“纯系说”(pure line theory ):纯系:从一个基因型纯合的个体自交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一的。
生物的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基因型)和不遗传的变异(表现型)。
在基因型混杂的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但是在纯系中,不同个体所表现的差异是表现型的,是不遗传的,所以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无效果。
2)摩尔根的“基因论” 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照一定频率必然发生的,它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认为这种变异一经发生就以新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获得性状是不遗传的。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51
52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四)孔隙-喉道分选性
7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PTS 2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五)储层级别(Reservoir grade)
18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19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20
二、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3、晶间孔隙 ---重结晶作用晶间孔为主
21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 碳酸盐岩基块的喉道类型:管状喉道 孔隙缩颈喉道 片状喉道
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
1 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成。 2 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 孔隙由细粒孔隙性连通带所连通,镜下可见连通支脉。 4 孔隙系统在白云岩的主体或胶结物的颗粒之间发育,孔隙大 部分反映了颗粒外形。 5 孔隙主要由裂缝沟通。 6 由两种以上基本孔隙结构构成。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 布的均一程度
50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一)排驱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 Wardlaw和Taylor(1976) :取饱和度为20%时对应的压力为排驱压力。
Schowalter(1979):把汞饱和度在10%的压力定义为排驱压力。 在毛管压力曲线上, 沿着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纵轴相交的压力 值就是排驱压力(Pd)。
第四章 前寒武系
5.生物地层学
(1)微古植物---微古植物是细菌、藻类、植物 微古植物---微古植物是细菌、藻类、 ---微古植物是细菌 微孢子及疑源类等的总称。 微孢子及疑源类等的总称。 太古宙地层中已发现原始单细胞细菌、藻类化石。 太古宙地层中已发现原始单细胞细菌、藻类化石。 元古宙是藻类繁盛的时代, 元古宙是藻类繁盛的时代,中、新元古代地层中 产有大量微古植物化石。 产有大量微古植物化石。 宏观藻---肉眼可见的藻类化石, ---肉眼可见的藻类化石 (2)宏观藻---肉眼可见的藻类化石,主要见于 新元古代地层中。 新元古代地层中。 叠层石---最早发现于太古宇。 ---最早发现于太古宇 (3)叠层石---最早发现于太古宇。叠层石广泛发 育于元古宇,尤其是中、新元古界。 育于元古宇,尤其是中、新元古界。 (4)后生动物---为不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软驱体 后生动物---为不具硬体的无脊椎动物软驱体 --印模化石, 裸露动物” 以埃迪卡拉(Ediacara) 印模化石,即“裸露动物”,以埃迪卡拉(Ediacara) 动物群为代表,包括腔肠类、环节类、节肢类等。 动物群为代表,包括腔肠类、环节类、节肢类等。 ---发现于Marinoan冰碛层之上 发现于Marinoan冰碛层之上。 ---发现于Marinoan冰碛层之上。 类似的裸露动物化石在我国也有报导。 类似的裸露动物化石在我国也有报导。
图 4 1
微古植物:1-Lriominuscala pellwcent(薄壁光面小球藻),×720;2-Quadratimorpha ordinata (规则方形藻),×720;3-Pelynucella biconcrntrica(双核藻);×720; 4-Pseudozonosphaera(拟环球形藻),×540 叠层石:5-Kussiella(喀什叠层石);6-Conophyton(锥叠层石);7-Baicallia(贝加尔叠层石); 8-Gymnosolen(裸枝叠层石) “裸露动物”:9-Dickinsonia(狄氏虫、环节蠕虫类)
地球化学-第四章生物标志物3
重排甾烷包括:13α17β(H),20R/S与 13β(H)17α(H), 20R/S。特征碎片离子 为:m/z259。在m/z217也有显示。
成
重排甾烷广泛分布于地质体中,但现代生物体中 未发现有重排甾族化合物,因而认为重排甾烷是甾醇
因 在成岩作用期间由于粘土的酸性催化作用转变为重排
甾烯,而后进一步转化为重排甾烷。
甲藻甾烷来源于由沟鞭藻提供的甲藻甾 醇。一般存在于三叠纪以来的地层中,因为 沟鞭藻在三叠纪醇的成岩转化方式
四、低分子量甾烷
低分子量甾烷碳数可以从21至24,但地质体中常 见的是孕甾烷(C21)和升孕甾烷(C22)。有关低 分之子量甾烷的成因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可以直接 来源于动物的性激素和胆汁酸以及微生物;另一种观 点认为孕甾烷主要是其它甾烷受热的作用,侧链断裂 形成的。更多的实例支持后一种观点。
(2)有机质和原油的成熟度
由于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脱甲基、脱氢成为 芳香化合物,所以在有机质成熟以后,芳甾类特 别是三芳甾才明显增多,常用的成熟度指标有:
MA(Ⅰ)/MA(Ⅰ+Ⅱ):源岩和石油中的芳香甾族化合物, 随成熟度的增加,侧链会发生断裂,从而使低分子量单芳甾 烃相对于长链单芳甾烃发生富集。在计算该比值时,一般用 C27~ C29的单芳甾类的总和作为MA(Ⅱ),C21+ C22作为MA (Ⅰ)。
C29甾烷的 20S/(20R+20S)对 ββ/(αα+ββ)的 曲线在描述源岩或石 油成熟度方面特别有 效。正常情况下不同 成熟度样品的投影应 为一条直线。当存在 其它异常情况或实验 误差时,用该图可很 明显的检测出来。
C29甾烷异构化参数相关图
注意!其它一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甾烷的异构化比值。
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课件..
▪ 前寒武系中特殊的岩石类型和沉积建筑可作
为地层划分比照的标志。如:“碧玉铁质岩 类”、“南沱冰碛层”等。
▪ 4.生物地层
▪ 主要是海生的菌藻类和叠层石及后生动物 ,
具有肯定的地层划分比照意义 。
▪ 后生动物 :是一些不具硬体局部的无脊椎动
物软体印膜化石,如埃迪卡拉(Ediacara)动物 群,包括腔肠类、环节类,节肢类以及一些分 类位置不明的生物。
和元古宇之间的一套地层;
▪ 葛利普〔1922〕→高振西〔1934〕重新厘定为“寒
武系之下,五台群或泰山群变质岩系之上的一套未 变质的岩系”,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代表;
▪ 李四光〔1924〕在峡东建立完整的震旦系剖面,时
限为800—540Ma
▪ 1975年:正式确立三峡剖面为震旦系层型剖面 ▪ 近年震旦系又细分为南华系〔下〕和震旦系〔上〕
▪ 3.晚元古代(17亿年左右至8亿年左右)
▪ 稳定和较稳定类型沉积较广泛分布是晚元古
代的特点,中国北方上元古界已是地台型盖层, 地块边缘则分布着地槽型地层,如中国南方的 上元古界。
▪ 华北地块在吕梁运动之后,上元古界
已具有盖层性质,由于地势简单,差异 升降明显,南北海区为中部隆起所分隔, 在南北海区不同程度地都有火山活动。 晚期地势已较低平,相当青白口群的地 层厚度较小,岩相较稳定,为相对均一 的典型盖层,标志着构造发育的一个新 阶段。
▪ (二)中国南方
▪ 中国南方包括秦岭、大别山以南;川
片麻岩、麻粒岩、变粒岩为主,夹角闪岩、片 岩、大理岩及碧玉铁质岩,厚一万多米。最大 的变质年龄约30亿年左右(阜平运动)
▪ 上部五台群不整合于龙泉关群或阜平群之
上,以变粒岩,角闪岩,角闪片岩为主,夹云 母片岩,绿泥片岩、条带状铁矿建筑等。五台
刘家场松滋实习报告要求
(三)礁碳酸盐岩
1.礁白云岩:叠层石礁
2.礁灰岩:红花园组
第二节 相标志
一、岩性标志
亮晶颗粒灰岩;礁碳酸盐岩;石英砂岩
一、寒武纪(∈)—志留纪(S) 构造层
二、泥盆纪(D)-石炭纪(C)构造层
三、二叠纪(P)-三叠纪(T)构造层
第二节 地质发展简史(参考文献!!)
一、寒武纪(∈)—志留纪(S) 发展史
二、泥盆纪(D)-石炭纪(C)发展史
三、二叠纪(P)-三叠纪(T)发展史
二、断层
正断层、平移断层、逆断层(特征、判断依据、派生构造,插图)
第三节 构造形成机制分析(参考文献!!)
一、褶皱的形成
形成机制及时间等分析
二、断层的形成
形成机制及时间等分析
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 构造层的划分
以不整合作为划分依据
前 言
内容: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状况,区域地质概况,实习的主要任务,人员的组成及实习安排、时间等。
附图: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报告提纲
地 层
引言:重要性
第一节 寒武系 一、中寒武统,(一)覃家庙组
第二节 奥陶系
一、下奥陶统
(二)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等
(三)粉砂岩
二、粘土岩类
(一)泥岩(二)页岩
岩石描述格式:1.分布层位;2.特征:颜色、成分、结构、构造、颗粒的大小分选磨圆情况;3.可能代表的环境。
三、碳酸盐岩类
(一)晶粒碳酸盐岩
地史古生物学
古生物地史学绪论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第一篇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 c.石化作用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3.石化作用的类型(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5.指相化石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六方珊瑚:泥盆纪贵州珊瑚:早石炭纪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震旦角石:中奥陶世尖棱菊石:晚泥盆世蝙蝠虫:晚寒武世王冠虫:志留纪叉笔石:奥陶纪弓笔石:中志留纪第三章古脊椎动物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进化生物学-沈银柱复习大纲
《进化生物学》复习大纲(文中的页码选自是沈银柱《进化生物学》第一版)一名词解释1.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趋向及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方面的学科。
2.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甚至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此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
鲸、海豚等和鱼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形都和相似。
3.趋异进化:有些生物虽然同出一源,但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变得很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趋异进化。
4.用进废退: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
5.获得性状遗传:用进废退的器官变化是可遗传的。
二、问答题1、试述达尔文进化认的主要思想和形成过1)约翰森的“纯系说”(pure line theory):纯系:从一个基因型纯合的个体自交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一的。
生物的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基因型)和不遗传的变异(表现型)。
在基因型混杂的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但是在纯系中,不同个体所表现的差异是表现型的,是不遗传的,所以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无效果。
2)摩尔根的“基因论”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照一定频率必然发生的,它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没有必然联系。
认为这种变异一经发生就以新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获得性状是不遗传的。
新达尔文主义通过对基因研究揭示遗传变异机制,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主要缺陷。
同时又通过遗传学手段从事进化论研究,为进化论进入科学行列奠定了基础。
评价: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进化是群体范畴,因此在解释生物进化时总体上具有局限性,同时也漠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不可能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综合进化论学说,代表人物是杜布赞斯基。
主要论点为:首先认为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机制研究属于群体遗传学范围。
西藏区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第一篇地层第一章概述第二章特殊群第三章震旦-寒武系第四章奥陶系第五章志留系第六章泥盆系第七章二叠系第八章三叠系第九章三叠系第十章侏罗系第十一章白垩系第十二章第三系第十三章第四系一、自然环境特征1、世界最高得高原2、世界最年轻得高原3、高寒气候得特殊性与复杂性4、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得普遍性5、对现代自然环境得巨大影响性6、植被演替得多样性7、土壤得发育具有年轻性, 近期发育得恶化性与发生上得多元性二、地貌得基本特征广阔得高原面、巨大得山系、宽广得谷地与深邃得峡谷、地势有西北向东南倾斜三、西藏地貌主要分为三个地貌区单元:藏南山原湖盆谷、藏北高原湖盆区、藏东高山河谷区四、主要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峡谷河谷平原五、区域地质:就是指某一范围较大得地区地质单元、构造带或者图幅内得岩石、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矿产及地壳运动与发展历史等基本地质单元。
六、根据地层(包括基底)发育情况、沉积环境及沉积建造、生物面貌及生物区系,结合地质发育历史,采取综合地层分区方案,将西藏地层划分为4个地层区、21个地层分区。
一、喜马拉雅区西瓦里克分区、高喜马拉雅分区、低喜马拉雅分区、北喜马拉雅分区、拉轨岗日分区、仲巴——曲松分区。
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雅鲁藏布江分区、拉萨——波密分区、比如——洛隆分区、措勤——申扎分区、班戈分区、木嘎岗日分区。
三、羌塘——昌都区羌南分区、羌北分区、类乌齐——左贡分区、昌都分区、江达分区、喀喇昆仑分区。
四、南昆仑——巴颜喀喇区若拉岗日分区。
涌波湖——向阳湖分区、南昆仑分区。
七、西藏三叠系地层有何特征?地史有何特征?地层特征:西藏得三叠系分布很广,层序完整,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岩相复杂。
不仅就是我国研究三叠系最为理想得地区之一,也就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研究三叠系重要得地区之一,而且具有联结东欧、西亚与东南亚得三叠系极其关键得位置。
地史特征:华力西运动使西藏得古地理与构造状况发生了不同于古生代得变化。
自然资源概论
自然资源概论第一章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资源:资产的来源。
广义的资源:人类生存进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指在必然时刻、地址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以后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资源的双重性:社会化效用性、相对稀缺性。
土地资源水资源:全数自然界中的所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水。
淡水资源占2.7%,其中77.2%散布在极地和高山冰帽。
实际能够利用的水资源占总的水资源的0.5%。
70%的农业生产资料与矿产有关,80%以上的工业用原料取自矿产资源。
第二章自然资源可持续进展进展:生活质量的改善,并非必然等同于资源消耗量的增加。
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概念:强调了进展的时刻维度,轻忽了空间维度。
概念:三个大体点1.需要:进展的目标是要知足人类需要;2.限制:人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3.公平:强调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还有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公平。
需若是进展的动力,公平是可持续进展观点的灵魂。
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经济、自然。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不良行为第三章低碳经济def. 碳资源:要紧指化石燃料资源。
地壳中的总含碳量:9×1019 kg。
碳循环的范围,能够深达地壳以下650 km。
维持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50 ppm。
重点:CCS(碳捕捉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def. 低碳经济:成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减排的方法之一:调整能源结构,进展低碳能源;减排的方法之二:温室气体的地质埋存什么是CCS:捕捉、运输、封存。
def. EOR:强化采油。
碳交易市场:配额市场和志愿市场。
零排放:风能、太阳能。
第四章水资源专题本专题试探题:中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上马,仍是不上马?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处在中度或严峻缺水的环境中。
辽宁地质发展史概述[精编版]
辽宁地质发展史概述[精编版]一、辽宁主要地质特征辽宁省大地构造部位处于柴达木-华北板块华东部,北侧以赤峰-开源断裂为界,南属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北属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图0-2)。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煤、硼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鞍山地区超过38.4亿年的变石英闪长质和奥长花岗质岩不仅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岩石,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露头之一。
境内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出露在鞍山、建平、抚顺、清原等地,分别称鞍山岩群、建平岩群和清原岩群,时代属新太古宙,多为麻粒岩相(一种高温区域变质相)的海底喷发镁铁、超镁铁质岩、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夹磁铁石英岩,具有绿岩带的特征(greenstone belt 主要由镁铁质火山岩和轻微变质火山-沉积岩组成,经历了中低级变质作用,产生了大量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等绿色矿物,故称绿岩)。
其中的磁铁石英岩构成著名的鞍山式铁矿。
鞍山岩群出现单细胞微古植物化石和铁细菌。
太古宙末的鞍山运动(新太古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即古元古界辽河群与新太古界鞍山群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使基底变质和强烈变形,伴有大面积的片麻状花岗岩侵入。
古元古界辽河群片岩、含硼变粒岩和叠层石大理岩沿营口-宽甸出露,代表当时一近东西向的大陆裂谷,在宽甸、大石桥等地分别形成硼、菱镁矿等矿床。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之交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其时限大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以后,辽东抬升成陆,直至新元古代辽南地区才有较完整的沉积,产水母化石;而辽西则拉张成为燕山裂谷,从常州沟组开始的中、新元古代早期形成厚达7000m的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沉积,但缺失南华系和震旦系(地层表1)。
寒武纪、奥陶纪为以灰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含大量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笔石等化石,中奥陶世后抬升成陆。
晚石炭世到中二叠早期从海陆交互相到陆相夹海相层的含煤岩系沉积,成为我国第一成煤期;中二叠世到三叠纪为陆相碎屑沉积。
辽宁地质发展史
一、辽宁主要地质特征辽宁省大地构造部位处于柴达木-华北板块华东部,北侧以赤峰-开源断裂为界,南属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北属华北板块北缘增生带(图0-2)。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铁、煤、硼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鞍山地区超过38.4亿年的变石英闪长质和奥长花岗质岩不仅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岩石,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露头之一。
境内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出露在鞍山、建平、抚顺、清原等地,分别称鞍山岩群、建平岩群和清原岩群,时代属新太古宙,多为麻粒岩相(一种高温区域变质相)的海底喷发镁铁、超镁铁质岩、酸性火山岩和沉积岩夹磁铁石英岩,具有绿岩带的特征(greenstone belt 主要由镁铁质火山岩和轻微变质火山-沉积岩组成,经历了中低级变质作用,产生了大量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等绿色矿物,故称绿岩)。
其中的磁铁石英岩构成著名的鞍山式铁矿。
鞍山岩群出现单细胞微古植物化石和铁细菌。
太古宙末的鞍山运动(新太古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即古元古界辽河群与新太古界鞍山群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使基底变质和强烈变形,伴有大面积的片麻状花岗岩侵入。
古元古界辽河群片岩、含硼变粒岩和叠层石大理岩沿营口-宽甸出露,代表当时一近东西向的大陆裂谷,在宽甸、大石桥等地分别形成硼、菱镁矿等矿床。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之交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其时限大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以后,辽东抬升成陆,直至新元古代辽南地区才有较完整的沉积,产水母化石;而辽西则拉张成为燕山裂谷,从常州沟组开始的中、新元古代早期形成厚达7000m的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沉积,但缺失南华系和震旦系(地层表1)。
寒武纪、奥陶纪为以灰岩为主的陆表海沉积,含大量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笔石等化石,中奥陶世后抬升成陆。
晚石炭世到中二叠早期从海陆交互相到陆相夹海相层的含煤岩系沉积,成为我国第一成煤期;中二叠世到三叠纪为陆相碎屑沉积。
第四章前寒武纪地史
大约在800Ma华北地区又一次抬升,并遭受长期的 风化剥蚀,从而华北地区主体缺失南华纪、震旦 纪的地层,这次抬升称之为蓟县运动。
华北板块的形成史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 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 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
(二)华南区
中国南方包括秦岭、大别山以南、滇东、川西、 川西北龙门山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元古宇主要分布地区为川滇区(康滇地轴)和雪 峰—九岭区(江南地轴)。 本区尚未发现肯定的太古宇地层,广泛出露的是 一套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
芹峪抬升后,华北地区进入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目前,公认的中、新元古界的底界年龄是18亿年, 青白口系顶界年龄8亿年。
长城与蓟县群的分界年龄是14亿年,蓟县群与青 白口群的分界年龄是10亿年。
蓟县地区的中、新元古界为一巨型的沉积旋回, 每个系,其沉积顺序大体是由粗碎屑岩到细碎屑 岩,泥质岩,再到碳酸盐岩类沉积,代表次一级 沉积旋回,反映出陆相、滨海相到滨浅海相的变 化过程。
辽 南 和 徐 淮 震 旦 系 标 准 剖 面
华北板块南缘的东秦岭北段豫西——震旦纪罗圈 组为一套冰碛层,与南沱冰碛层不是同一时期的 沉积。
南华纪、震旦纪可能存在多期冰川活动。
(三)南华纪、震旦纪的矿产
铁矿、锰矿、磷矿。
六、前寒武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造演化
Ar1-2壳幔物质交换频繁; Ar2-3沉积岩增加, 出现砂岩、碳酸盐岩等浅海沉积,说明陆地面积 和浅海沉积范围扩大,且较为稳定。迁西运动后, 硅铝质地壳加厚,形成较为稳定的块体----陆核
Z1
(一)华南区南华系、震旦系
1.峡东剖面及其分析 扬子地台区南华纪、震旦纪地层的标准剖面,其层序如下:
寒武系地层层序.docx
寒武系地层层序凤山组( Fengshan Fm )曾称凤山层。
时代属晚寒武世晚期。
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
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
为浅海相沉积,以蓝灰色薄层石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 Ptychaspis 、Tsinania 、 Quadraticephalus、Dictyella等,厚114米。
与下伏长山组及上覆下奥陶统均呈整合接触,只有少数地点与下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
在东北南部本组自下而上分为燕州段、湾湾沟段、楸树沟段。
《地层典寒武系》将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合并统称炒米店组,三组已停止使用。
[1]长山组属于晚寒武世中期地层,分布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
原称“长山层”。
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北长山沟,故名。
以紫色竹叶状灰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灰岩及页岩。
底部常以紫红色含铁竹叶状灰岩或含海绿石的生物介壳灰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
厚10 — 40 米,自下而上,富含三个三叶虫化石带(庄氏虫、长山虫、蒿里山虫)。
崮山组属于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分布于中国华北、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出露于尚义——平泉深断裂以南的山区。
原称“崮山页岩”。
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山,故名。
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及页岩,顶、底部常以竹叶状灰岩与上覆长山组和下伏张夏组呈整合接触。
全组厚25 —60 米,富含三叶虫如蝴蝶虫、蝙蝠虫等。
张夏组( Zhangxia Fm )曾称张夏石灰岩。
时代属中寒武世晚期。
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
命名地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
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含三叶虫 Liaoyangaspis、Crepicephalina、Amphoton、Taitzuia 、 Damesella等,厚170米。
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
[1]徐庄组( Xuzhuang Fm )的时代属中寒武世中期。
三峡秭归地质认知报告要求
3. 报告封面格式:按相关要求填写
4. 将附图折叠好后放在正文后面装订。
附主要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 实习区概况
一、实习基地简介
2003年,学校拟在秭归建立一个集教学科研一体的基地,2004年我校组织相关院系教员数次到秭归进行建立实习基地的论证工作,对实习基地的地质教学资源与路线等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大家一致认为,秭归地区的地质现象能够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同年年底,学校最终决定在秭归建立三峡实习基地。2005年初,三峡实习基地开工建设,2006年初建成完工。
三、插图
插图主要用于对报告中文字描述的补充说明,本次实习主要有交通位置图、各种野外素描图等。
一) 基本要求
1、 插图的编号按所处的章节位置编号,例如第二章的插图编号为2—X。
2、 插图的格式见右图。也可以将图例放入插图的方框范围内。
3、 所有插图须用透明纸或直接绘制在报告相应预留位置中,不得用复印件。
4、 插图须用透明胶粘贴在正式报告中。
四、报告文字部分(总字数5000—8000字)
文字部分是整个报告的重要组成单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 绪言(10%)
包括两部分内容:
1. 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附交通位置图)、地貌特点、主要水系、气候概况、工农业概况、地质调查史。
2. 外生矿产
结束语(5%)
结束语是对整个地质教学实习的总结和评价,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 简练地肯定实习中的主要成绩、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2. 简要的叙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今后实习提出建议。
3. 对有关方面表示感谢。
附:报告清抄和装订注意事项:
第四章 诱发地震
1959年10月关闸蓄水后不久,库区出现了频繁的地震活动。自 1960年起,大坝按Ⅷ度标准进行紧急加固,可就在1962年3月 19日即加固工程临近竣工的时刻,在大坝附近的双搪一带发生 了6.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了Ⅷ度。
丹江口水库地震
丹江口水库大坝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混凝土重力坝,高79m, 水库由丹江和汉江两个库段组成,总库容162亿m3。1967年11月开 始蓄水。 两库段地质构造类似,丹 库段NNW-SN向断裂较发育, 规模较大,有温泉分布。
地下爆炸诱发地震
由地下核试验可以触发相当规模的地震活 动。美国内华达试验场在一次1.1×106t T.N.T.当量的核爆炸后,纪录到几千次余 震,震动深度可达7km,震级不超过5级。 而在这之前的一次地下核试验中曾出现过 6.3级地震。对余震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震因是由于核爆炸的震动波引起天然构造 应力释放的结果。
柯依纳水库
柯依纳水库诱发地震之所以具有典型意义,就在 于它是迄今为止最强的水库诱发地震(6.5级,地 震序列中大于5.0级的达15次),而且又是产生在 构造迹象最不明显、岩层产状基本水平、近200a 附近没有明显地震活动的印度地盾德干高原之上。 • 库、坝区均位于厚达1500m、产状水平、玄武岩层 之上,由致密块状玄武岩与凝灰岩及气孔状玄武 岩互层,凝灰岩中央有红色粘土,渗透性不良。
希腊马拉松水库
该水库坝高63m,库容4.1×107m3。库区位 于新生代褶皱带,岩性以花岗岩和片麻岩 为主,正断层、平移断层发育,历史上为 多震区。水库于l929年l0月开始蓄水, 1931年库区地震活动增强,震中分布于水 库周围,l938年发生了5.0级地震。
柯依那水库地震
位于德干高原西部,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长853m,高103m, 库容27.8 108m3,最大水深100m。坝区为玄武岩。蓄水前, 该区无地震,1962年蓄水后,开始有微震,1967年8月-12月 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水位,先后发生5.5级地震(9月13日)和 6.4级地震(12月10日)。6.4级地震以后,地震强度逐渐减 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部 前南华纪 地层分布图
1-太古宇; 2-下元古界; 3-元古宇(华南); 4-中、上元古界
(华北); 5-分区界线
华北地区太古宙古陆核分布图
二、中国的古元古代地层
仍然主要分布于华北区(华北地台)。
1.华北古元古界的典型代表为五台山区的滹沱群: (1)不整合于新太古代五台群之上; (2)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包括变质砾岩,石英岩、
铬云母石英岩、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钙硅酸盐岩、 斜长角闪岩。
c.最古老的片麻岩、麻粒岩 ----曹庄岩系(迁西岩群)代表古太古代
古老陆壳的萌芽。 ②古、中太古代(35-29亿年)迁安岩系,为片麻
岩、麻粒岩和表壳岩系。 ③新太古代遵化岩系和滦县岩群,具有绿岩-花岗
岩带特征。
(3) 华北其它地区出露的太古宙岩系还有:
原岩为粘土质、半粘土质、砂质、碳酸盐岩及中、 基性火山岩、少量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②上部五台群:为变粒岩、角闪岩、角闪片岩、 绿泥片岩、石英岩及千枚岩。下、中部含碧玉铁质岩。
原岩以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基性超基性岩及 粘土质、半粘土质、砂质岩类为特征。
五台群变质年龄及侵入该群花岗岩年龄为25亿年。
中国东部 前南华纪 地层分布图
1-太古宇; 2-下元古界; 3-元古宇(华南); 4-中、上元古界
(华北); 5-分区界线
五台-太行山区 太古宇、 古元古界
(2)冀东地区
①始太古代(>35亿年)曹庄岩系(迁西岩群) a.最古老年龄:3.3Ga英云闪长岩; 3.7-3.6Ga 单颗粒锆石-曹庄铬云母石英岩。 b.最古老沉积岩与基性火山岩(表壳岩系):
(1)老于19-20亿年的条带状铁矿,属于碧玉铁 质岩类,是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典型的沉积建造;
(2)21-22亿年左右的含金、铀砾岩具有全球性 的分布,是古元古界下部层位的重要标志;
(3)形成于6-7亿年左右(新元古代后期)的冰 碛层。
Marinoan冰期(我国为南沱冰期),>6亿年; Sturtian冰期(我国为长安冰期),<8亿年。
(一)华南区
1.鄂西“震旦系”标准剖面 李四光(1924)对三峡区”震旦系”研究,奠定了 中国”震旦系”的标准层型。 三峡”震旦系”总厚数百米至千余米,角度不整合于 前”震旦系”变质岩之上,原划分二统、四组。
(一)燕山区
1.天津蓟县地区为我国中、上元古界的典型剖面 (1)发育最好,地层连续,厚达万米,代表10亿 年内形成的一套基本不变质的沉积岩系; (2)中、新元古界构成巨型沉积旋回,分为三群 (四群)、十二组,各群间皆为不整合接触。
中 国 中 、 新 元 古 代 年 代 地 层 划 分
天津蓟县地区 中、新元古界 柱状剖面图
(4)晋宁运动正是反映了板块的俯冲、碰撞,结果 是使康滇活动带和雪峰-九岭活动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 造山带。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巨大的稳定地块 -扬子地台。
第四节 中国的上部新元古界 (8亿-5.42亿年间)
中国的上部新元古界原统称“震旦系”,现今划分: 南华系、峡东系、震旦系。
我国上部新元古界以华南区为典型地区。
吕梁山的界河口岩群和吕梁岩群; 中条山的涞水岩群和绛县岩群; 阴山的集宁岩群、乌拉山岩群和二道洼岩群; 辽吉地区的鞍山岩群; 鲁中、鲁西的泰山岩群; 秦岭北坡的登封岩群、太华岩群等。
中国东部前南华系对比简表
2.中国太古宙的重大地质事件
(1) 35-36亿年前,基性岩浆侵入(相当于迁西 岩群片麻岩中的基性岩),代表初始大陆地壳的形成;
为浅变质沉积岩夹少量火山岩,包括陆源碎屑岩 (底部具变质砾岩或含砾石英岩)、粘土岩及碳酸盐 岩,属陆上至浅海(或包括深水)相沉积,具台型- 冒地槽型特点,代表太古宙硅铝质地壳基底上裂谷型 盆地中的沉积建造。
4.古元古代末(18亿年左右),发生强烈构造 运动,称吕梁运动。使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褶皱、变 质,并伴有岩浆活动,导致一些古元古代造山褶皱带 的形成。
3.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变形)和岩浆活动。 4.化石稀少,不具有带壳动物化石。
由此决定前寒武纪岩系(石)划分、对比的复杂 性和困难性。
传统地层学(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的方法 受到限制。
三、前寒武纪岩系(石)研究方法
1.同位素地质年代学--高精度测年。 2.变质岩石学研究—变质相、变质作用。 3.事件地层学—建立区域构造-热事件格架。
由蓟县向四周厚度显著变小,并造成地层超覆。 (2)以高于庄组分布最广,岩相较稳定; (3)相当于长城群串岭沟组下部,在河北宣化 地区含潮下浅水带的鲕状赤铁矿层,称宣龙式铁矿。 (4)相当于蓟县群铁岭组下部富含铁、锰沉积, 在北京密云以西形成铁矿层,称四海式铁矿; 在辽宁朝阳瓦房子形成锰矿层,称瓦房子式锰矿。
5.华南区中、新元古代古构造演化 (1)上述川滇区和雪峰-九岭区为中国南方元古 宙时的二个活动带。 (2)两者之间的现今四川盆地内部存在太古宇(或
包括古元古界)组成的稳定“陆核”区--川中微大陆。
陆核区构成原始的大陆型地壳;两侧的活动带为 大陆周边的岛弧海区。
(3)在康滇地轴西侧和湘、桂、黔地区,相当于元 古宙地层中,都发现有超基性岩、基性岩(细碧角斑岩)、 碧玉岩,被认为是古“蛇绿岩套”,代表古板块俯冲带。 说明东西两面的大洋板块向“川中微大陆”俯冲。
1 . 国 际 年 代 地 层 表 ( 20 04 ) 的 划 分
2 . 中 国 年 代 地 层 表 ( 20 00 ) 的 划 分
二、前寒武纪岩系(石)的基本特征
1.多为复杂变质岩系,许多原岩建造即为深成 侵入岩;少量为层状岩系(沉积岩、火山岩)
2.许多岩层(石)强烈变质 ----曾沉入地壳中、深层次。
----它们都属于地壳比较活动条件下的产物, 反映原始的太古宙地壳大部分较薄,地热梯度陡。
2.三次构造运动
全球距今35亿年左右、28-30亿年、25亿年左右 发生过三次构造运动,都表现为花岗岩浆活动、区域 变质及变形作用。
其中第三次(太古宙末25亿年)的构造运动及伴 生的岩浆活动影响最为广范,如我国的五台运动(鞍 山运动)、北美的基诺兰运动、欧洲的萨密运动、非 洲的罗得西亚运动及印度的达瓦尔运动等,是已知最 早的全球性热变事件之一。
燕山裂陷槽 豫西裂陷槽
中、新元古代燕山裂陷槽古地理
燕山裂陷槽 豫西裂陷槽
(二)南部豫西区
1. 中元古界下部熊耳群(相当长城群和南口群), 以角度不整合覆于更老地层之上,为一套厚达数千米 的中基性至中酸性火山喷发岩系;
2. 中元古界上部(相当蓟县群)以碎屑岩为主, 局部夹铁矿层含藻白云质灰岩和硅质灰岩,厚数百至 二千米以上;
-
图 4 1
元 古 宙 化 石 代 表
微古植物:1-Lriominuscala pellwcent(薄壁光面小球藻),×720;2-Quadratimorpha ordinata (规则方形藻),×720;3-Pelynucella biconcrntrica(双核藻);×720; 4-Pseudozonosphaera(拟环球形藻),×540
(2) 31-34亿年间,古太古代沉积-火山岩系的 形成事件;
(3) 28-30亿年左右,大规模花岗岩体侵位、麻 粒岩相变质作用和强烈的褶皱变形事件(全球性区域 变质作用和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形成时期)。
(4)25亿年左右的五台运动,使太古宙岩石褶皱、 变质,形成了大陆型(硅铝质)地壳的核心(陆核)。
第四章 前寒武系
第一节 前寒武纪岩系(石)的 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的早前寒武系 第三节 中国的中、新元古界 第四节 中国的上部新元古界
第一节 前寒武纪岩系(石) 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一、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
1.国际年代地层表(2004)的划分
2.中国年代地层表(2000)的划分
3.一般将前寒武纪区分为: 早前寒武纪(>18亿或16亿年,冥古宙,太古宙, 古元古代) 晚前寒武纪(<18亿或16亿年中、新元古代)
这次运动使太古宙岩石褶皱、变质,反映了小型 陆壳块体 (板块) 的会聚和硅铝质地壳的快速增生, 其结果是巨大的大陆型(硅铝质)板块的出现。
世界前寒武纪岩系对比简表
(二)中国太古宙岩系特征 1.太古宙岩系的分布和代表
主要分布限于华北区(华北地台)。 (1)五台-太行山区
①下部阜平超岩群(阜平岩群及龙泉关岩群): 以片麻岩、变粒岩及大量麻粒岩为主,夹角闪岩、大 理岩、石英片岩及条带状铁矿(碧玉铁质岩)等。
叠层石:5-Kussiella(喀什叠层石);6-Conophyton(锥叠层石);7-Baicallia(贝加尔叠层石); 8-Gymnosolen(裸枝叠层石)
第二节 中国的早前寒武系
一、中国的太古宙岩系(石)
(一)全球太古宙岩系的基本特征
1.两类变质地质体: (1)高级变质区麻粒岩-片麻岩相区(灰色片麻岩), 原岩以深成TTG岩系(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 闪长岩)为主,含少量表壳岩(沉积岩、基性火山岩)。 (2)中、低级变质绿岩-花岗岩带,原岩为基性火 山岩-沉积岩,含条带状铁矿(BIF)。 为较多的层状岩系被稍晚期的花岗岩侵入。
(3)每个群的沉积顺序大体是: 由粗碎屑岩到细碎屑岩,泥质岩,再到碳酸盐岩 类沉积,代表次一级沉积旋回。 反映出陆相、滨海相到滨浅海相的变化过程。
(4) 下部大红峪组中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 屑岩,为多次间歇性的海、陆相混生火山喷发。
2.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时期为大陆裂谷 (裂陷海槽)
(1)范围包括燕山及太行山中、北段。蓟县为 沉降中心,厚度最大,达万米以上。
板岩、千枚岩、白云岩、大理岩及少量中基性火山岩, 组成一巨大的沉积旋回。
(3)总厚数千至万米以上。 2.其它地区出露的古元古界还有: 燕山的青龙河群;吕梁山的岚河群和野鸡山群; 中条山的中条群;阴山的马家店群;辽吉地区的辽河 群;秦岭北坡的嵩山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