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复习课说课稿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中的“动能定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建立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功和能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定性地认识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然后从理论上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功和能的基本概念,对牛顿运动定律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但是,对于功与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学生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数学推导和物理思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知道其表达式。
(2)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理解动能定理中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授法:对于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定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动能定理的公式和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与物体运动和能量转化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2. 与动能定理相关的示例分析;3. 引导学生将动能定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PPT、实验装置(若有条件)、教具(小球、杆状物体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物体的动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有关?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详细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将公式和实例结合,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 实验演示(20分钟)若有实验条件,可以让学生参与动能转化的实验。
例如让学生用杆状物体撞击小球,然后测量小球弹射的距离和速度。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动能定理的应用。
4. 学生练习(30分钟)让学生通过提供的练习题进行动能定理的应用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多个场景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动能定理相关的拓展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动能定理在车辆行驶中的应用等。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通过示例和实验的引导,增强了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定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定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运动定律,为学习动能定理奠定了基础。
而动能定理的学习,又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铺平了道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也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从能量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力学现象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动能定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功的计算、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但对于功和能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用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还不够熟练。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动能定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知道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推导动能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应用。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8章8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这节教学: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第3节的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贯穿整章教材,体现了功能关系,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之一,它与前面所学的功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今后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正确认识功、能的关系。
三、教法和学法1、教学手段的选用多媒体演示,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2、教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师生共同演绎推导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的来龙去脉。
具体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使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3、学法: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展示物理情境,以此作为铺垫,通过设疑,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动能定理表达式各物理量的意义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几张图片导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上(下)午好。
我是应聘高中物理老师的03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课题是《动能和动能定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三维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深化性理解合W 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合W 的表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三)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节课的难点是: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二、说学情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中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
首先,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对功和能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它是本节课学习动能定理的基础。
同时,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正在渐渐趋向理性,对新知识都有很强的好奇心,精力旺盛,接受力强,思维敏捷,因此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成功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说课稿(动能定理)

宜昌市专业技术职务水平能力测试《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兴山一中李华平一、教材分析(一)教材介绍《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内容,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
教材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基本关系。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掌握运用动能定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及解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归纳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1、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具备了处理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2、初中学段已经对动能有了初步了解,对功和能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本课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推理、探究、归纳、讨论学法:以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初中和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已经清楚: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024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

2024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动能定理》,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动能和力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对于理解物体运动和能量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掌握其应用方法。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认识到动能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教法学法在物理学习中,实践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学法:自主探究法,问题导入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实验器材,以图表和实际实验的方式展示教学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物理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我将以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引入新知,让学生观察一个滑轮系统的实际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滑轮系统中动能的转化情况,从而引出动能定理的概念。
2、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在学生对滑轮系统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我将向学生详细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动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化和守恒关系。
3、实验演示为了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我将进行一个实验演示,通过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动能变化情况,进一步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4、问题分析与应用通过实验演示后,我将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讨论和分析,让他们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5、总结与展望在课堂结束前,我将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复习和预习指导。
五、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板书内容:-动能定理Ek1 + W12 = Ek2动能转化与守恒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和实践,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定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定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贯穿了高中物理力学的始终,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和能的概念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适量的例题和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功和能的概念以及牛顿运动定律,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推导动能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2、教学难点(1)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理解动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正负号的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定理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在上复习课时,课本基本内容的复习回顾只是准备工作,重点应该落在如何理解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动量变成选修内容后,解决力学问题的途径只剩下两种方法,动力学方法和能量。
而能量角度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动能定理,能用机械能守恒解决的问题,一般用动能定理都能解决,而且动能定理有它广泛的适用范围,所以动能定理是解决多过程、变力做功,曲线运动等较为复杂的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所以本章内容是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动能。
(2)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3)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4)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领略物理学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难点: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多个过程的力学问题,以及变力做功或曲线运动中的动能定理运用。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二年级研究电场、安培力做功时,经常使用动能定理解题,所以学生对动能定理本身的公式、广泛的适用范围都有所了解和体验,也知道动能定理解题是力学问题常用的方法,这些是我们上好本节复习课的基础。
但是拿到复杂的问题,如何分析过程、如何找到突破口、如何规范解答,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也为更好、更熟练地应用动能定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典型的例题为示范,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加深动能定理在应用层面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般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哪些情况下选用动能定理、如何规范地使用动能定理。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推导动能定理,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学案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研究例题,并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和规范解答的样本,然后,做与例题相仿的习题以训练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合作学习
(1)什么叫动能?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从表达式看,动能能否去负值?
(2)动能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表达式是什么?
(3)学习课本中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独立推导动能定理。
(4)根据推导过程,说说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
2、简单应用
例题1、如图,用拉力F 使一个质量为m 的木箱由静止开始在水平冰道上移动了s ,与水平方向成α角,木箱与
冰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箱获得的速度。
例题2、如图,质量为m 的钢珠从高出地面h 处由静止自由下落,落到地面进入沙坑h/10停止,则
钢珠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例题3、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为m=2kg 的物体静止在动摩擦因数μ=0.5的水平面上的A 点,B 点左边有半径为R=1m 的1/4光滑圆弧,B 点右边是水平面,AB 之间距离L=4m 现用F=14N 的水平拉力拉物体做加速度运动,当物体运动到B 时,撤去拉力,求:(1)撤去拉力时物体的速度;
(2)物体能不能冲到圆弧轨道的最高点C ?若不能,能冲到多高的地方?
(3)物体最终会回到水平面上滑行,最后停在离B 点多远的地方?
3、总结提升
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1)恒力、变力都能使用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能使用
(3)单过程、多过程都能使用
4、较为复杂的应用
例题4、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有一段斜的直轨道和与之相切的圆形轨道连接而成,圆形轨道的半径为R 。
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从斜轨道上某处由静止开始下滑,然后沿圆形轨道运动。
要求物块能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且在该最高点与轨道间的压力不能超过5mg (g 为重力加速度)。
求物块初始位置相对圆形轨道底部的高度h 的取值范围。
例题5、如图所示,半径R =2.0m 的120°的光滑圆弧DEB ,E 与水平面相切,O 是其圆心,OE 为竖直对称轴。
斜面AB ,CD 分别与圆弧在B 点,D 点相切。
物体P 从AB 斜面上距水平面高h =3m 处,沿斜面向下以速度v 0=2m/s 抛出,已知物体与两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求物体在AB 、CD 两斜面(不含圆弧)上通过的总路程.
5、再次总结提升
A.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2)分析物体的初末状态求动能变化
(3)分析各个力的做功情况,求外力做工之和
(4)应用动能定理列方程
(5)检查
B.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的选择
(1)变力问题的瞬间、恒力且单过程直线运动、涉及到时间问题的选用牛顿第二定律;变力问题的某个过程或曲线运动、恒力问题的多过程或曲线运动、只涉及位移(有摩擦问题的路程)而不涉及时间的选用动能定理。
(2)功应该理解为外力做功之和,最好不要理解为合外力的功,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对力进行合成(比如:不同时作用、受力复杂不易合成等)
6、反馈练习
(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薄板中心有一个小孔O ,在孔内穿过一条质量不计的细线,线的
一端系一小球,小球以O 为圆心在板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为R ,此时线的拉力为F.若逐渐
增大拉力至8F 时,小球仍以O 为圆心,做半径为R/2的匀速圆周运动.则在上述过程中,拉力
做的功为
A .3FR/2
B .7FR/4
C .7FR/2
D .4FR ( )
(2)一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小球在水平力作用下,
从平衡位置P 点缓慢地移动到Q 点,如图所示,则力F 所做的功为( )
A.θcos mgl
B.θsin Fl C .)cos 1(θ-mgl D.θFl
7、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1)动能定理 公式21222
121mv mv W -=总 理解
①公式说明合外力做正功,物体末动能大于初动能,物体动能增加;合外力做负功,物体末动能小于初动能,物体动能减小。
②合外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其他的力,求合外力的功,可以先求出合外力,再求合力的功,也可以先求出各个力做的功,再求各功的代数和。
③动能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或者是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动能变化,只需知道始、末位置的动能即可。
(2)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3)牛顿第二定律与动能定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