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地球与地球仪(教师版)

合集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地球和地图)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精品义讲(人教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师版)

(地球和地图)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精品义讲(人教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师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一、地球的知识 1、 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到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知识拓展】

人类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直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

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知识拓展】 参考下表

【典例1】读图,粗心的小玲把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写错了,你能找出来吗?()

A.5.1亿平方千米B.6 3 81千米C.4万千米D.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A

《答题方法和记忆口诀》

1.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谐音记忆)

2.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1千米=2里,诗歌记忆法)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五一劳动节给地球妈妈买一件外套”(故事记忆法)

考法02 经纬网的判读

【典例1】读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点位于C点的________方向;B点位于C点的________方向。

初二地理《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初二地理《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初二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过程】

日清释义、激情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学科组

2022年9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单元整体分析

【课标解读】

·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

1.教材分析

“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

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难点

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课型:单一课。

五、教学方法,刚要信号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我们能遥望到的太阳,月球都是球体,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球体,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二)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学生如图1.1,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直觉认知天圆地方,早期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③实践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师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师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

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 课

准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1〕掌握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能在地图上利用经纬网判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所在半球等 知识点0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即①天圆地方——②推测是一个球体〔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一个球体——④地球卫星照片确证是一个球体〕

【微点拨】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①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②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月食现象。

④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⑤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2.地球的大小

【微点拨】地球并非正圆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即学即练1】4.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以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

【答案】C

【解析】解析在海边看到远处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反映地球是个球体。

【即学即练2】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

【答案】C

【解析】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首先通过直觉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后来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现今通过科学研究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那么球体。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即学即练3】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赤道周长约为( 〕A.5亿千米 B.4 万千米 C.4千米 D.8 000千米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

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

讲授新课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 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
了地球仪
思考 你知道地球仪上的各种
颜色的含义是什么?
讲授新课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为假象轴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 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 的交点,地球的最北端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 与纬线圈垂直相交的半圆
▋新课程目标
●通过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 于探索的精神。 ●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昼长、表面积等相关数据 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 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对货币的影响
地坛(方形)
天坛(圆形)
对建筑的影响
2、逻辑推理:根据 太阳和月亮推测“地 球”为球体
月亮不是满月时,会呈现 出月牙的形状。这就证明 了地球的阴影是圆形的, 也就说明地球是圆形。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 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 桅杆,再看见船身
无论在地球的各个地区, 站的越高,望的越远 我们感受到的重力都是
向下的。
讲授新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必须记住, 必考知识点
D.④是地轴与地球北端的交点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涉及经纬网判读等难点知识,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本节课程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并加入了很多动画和视频,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上基本的点和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当初有人提出“地球”的说法时,曾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甚

至是嘲讽。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讲授新课】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师:请大家展示课前所收集的资料。

生:学生代表展示。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堂好课】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堂好课】

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回答。接着教师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在第一阶段拓展:

"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在第三阶段拓展: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精神。在第四阶段拓展:

地球的大小

过渡:现在利用人造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学生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师进一步提出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400米操场跑道的100000倍,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729亿个7000平方米的足球场!

教师展示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的星球,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师进一步揭示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过渡: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航天梦。

课堂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各小组收集的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

教师播放影片展示中国航天史十大高光时刻及国家航天发展宣传片《天路》。

学生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感受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五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1.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

(1)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呢?

(2)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承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对地球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臆想阶段:

补充: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提问:你知道中国哪些思想深受天圆地方的思想影响吗?

(2)推理阶段:出示图片,请学生描述:

出示月食图片,引发学生猜想。1.参与互动,积极发言进入第一个内容的学习——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交流互动,找出人类自古至今认识地球形状的变化过程。

(1)阶段一: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列举“天坛”

(2)猜想展示: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猜想:月食发生时的地球影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环球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出示麦哲伦图片,进而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图。

追问: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鼓励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图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艰辛。

(4)亲眼目睹: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5)归纳总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过程:

天圆地方—观看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图片

(6)追问: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你观察海边的船航行,你发现了什么?

你做过这样的动作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材共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五部分内容,这节课内容是学生认识地理的开始。通过本节课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用色彩鲜艳的图示和生动的文字说明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从猜测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最后得出地球是球体的结论。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依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地球,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在今天看来很容易得出,但在人类历史上,却经过了漫长、艰难的过程,使其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对地球的大小认识。学生能用图“地球的大小”所给的数据进行描述即可,重点引导他们利用图表描述地理事物能力。

3、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教材中安排了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为学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作铺垫。

4、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这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已认识了一些关于地球仪的基本概念。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示、简述等方式完成的。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练习,最后达到掌握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基本特征,经度和纬度分布规律的目的。

5、利用经纬线定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步骤和用途。

学情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地图(教师版)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解读

1.掌握经纬网特点,能够熟练判读从不同角度绘制的经纬网图。

2.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

3.理解并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

4.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分析与判读及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5.掌握等高(深)线图的应用。

第1讲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由上图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________、赤道______的椭球体。从上到下左侧为:4万 6 371右侧为:6 357 6 378稍扁略鼓

二、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

1.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

南北两极赤道南北东西缩短相等平行

4.

4.本初子午线赤道愈大愈大愈大愈大东半球西半球赤道本初子午180°30°60°回归线极圈

5 经纬网的意义

(1)概念:在地球仪上,____和____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________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3)确定对称点

①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B(40°S,20°W)。

②关于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

③关于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

与D(40°S,160°E)。

经线纬线量算距离南北纬地轴地心

考点一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典例导入

1. 读“世界某海岛位置图”,判断该岛位于北京的(D)

A.东南B.东北C.西南D.西北

疑难剖析

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方位应注意的问题

(1)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2)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

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3)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

南方,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

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

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如右图,为南半球,

我们先画出A、B两点间的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根据上述法则,A在西,B在东,

B在A的东方。

考点二根据经纬网计算距离

典例导入

2. 读“世界某区域地图”,完成下题。

据坐标判断,图中甲山脉的长度约为(D)

A.300千米B.2 000千米

C.500千米D.1 110千米

疑难剖析

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1)同一经线上每隔1个纬度,实地距离相差约为111千米(2万千米

180°),如图中AB 之间距离约为30×111

千米。

(2)同一纬线上每隔1个经度实地距离相差约为111·cos θ千米 (θ为当地地理纬度),如AD 之间距离约为30×111·cos30°千米。 (3)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约为赤道上的一半。 (4)在不同纬线上经度1°所对应的弧长不相等,由赤道向两极递 减。

经纬网在区域定位中的作用

典例下图为“四个地区的地理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四幅图中出现的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有()

A.2个B.3个

C.4个D.5个

(2)图中字母所示地点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的有()

A.a、b B.a、c、d

C.b、c、d D.a、b、c、d

思维过程

答案(1)D (2)B

经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记忆方法

纬线北回归

线

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印

度半岛、中南半岛、台湾岛、墨西

哥湾

一湾二海三半岛;还要经

过台湾岛

赤道

刚果盆地、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

岛、亚马孙平原

刚果苏门前,亚马加里面

(曼)

南回归

线

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

亚、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和巴拉那

河、潘帕斯草原

南非、澳洲、南美洲;拉

普、巴拉向南流

线20°W 格陵兰岛、冰岛西侧、大西洋东部

冰岛以西、格陵兰;大西

洋中东部穿

经线

大不列颠岛、伊比利亚半岛、几内

亚湾

零度经线、大不列颠、伊

比利亚、几内亚湾

20°E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波罗的海、波

德平原、巴尔干半岛、地中海、刚

果盆地、南非高原、好望角

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

海、巴尔干;波德平原、

地中海,刚果、南非、好

望穿

40°E

东欧平原、黑海、红海、东非高原

东部边缘

东经四十度,东欧平原

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

原边

60°E

乌拉尔山、咸海、伊朗高原、阿拉

伯海

北沿乌拉尔山、南过阿拉

伯海、中穿伊朗和咸海120°E

大兴安岭、渤海、台湾海峡、澳大

利亚西部

兴安、渤海、台湾海(峡),

澳大利亚西部穿180°白令海、新西兰南北二岛以东白令海中,新西兰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