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科学六上《2.5.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 (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6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地球表面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地壳运动的表现;2. 板块构造学说;3. 海陆变迁的实例;4. 地表变化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详细过程和板块构造学说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运动的表现,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海陆变迁的实例,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壳运动的表现,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例,地表变化的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地表变化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知识。
2.观察法:观察地球表面变化的现象。
3.实验法:进行地球模型实验,模拟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用于模拟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
2.图片资料: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
3.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细线、重物等。
4.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地表变迁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于周围的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知道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照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我国著名的地表变迁实例——黄土高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探究地表变迁的现象: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分析地表变迁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过程,明确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6.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变迁现象,提出保护地表资源的建议。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3)
《地表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4、知道什么叫风化。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3、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课前准备】各种地表图片,相关视频;实验器材:酒精灯、装有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1、谁认识这座山峰?它为什么这么有名?(世界最高峰,8844.43千米)2、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山脉叫什么?(喜马拉雅山脉)3、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可是,有人却说这里以前是海洋,你觉得这有可能吗?得有什么样的证据能让我们信服?(海洋生物化石)二、探究(一)地层的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正是在此处勘察的科学家们,因为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
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
地质学家认为:距今4000万年前,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沉,沉积了厚达三万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距今约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
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
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终于形成了。
2、小结:地壳运动使“沧海”变成了“山脉”。
看来,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把它叫做“地表的变迁”。
【精选】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_苏教版
2.5地表的变迁一、教学目标: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
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和沙子。
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沙漠的成因所渭沙漠化,可以理解为荒漠化的一种,即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
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为原因沙化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不合理的农垦。
无论在沙漠地区或原生草原地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化。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5.地表的变迁1-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表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二)科学知识: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4.研究风化的作用。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1)
5.地表的变迁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知道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是石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成的,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
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
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2000米高的地方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从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感受地球的活力。
二. 学情分析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但对于地表变迁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
此外,他们对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可能有所忽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能让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知道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主要的地表变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从地理变迁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变迁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
难点:理解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地图,展示地表变迁的实例。
3.准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PPT,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过程。
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5.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让学生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学生收集地表变迁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地表的变迁1.欣赏化石图片。
2.问:化石有什么作用?3.学生自由回答。
4.欣赏世界风光:师导语:“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情况。
(同时师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地表的变迁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请同学们观看课件(P25图),问: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交流。
3.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下面我们来读一段沈括和《梦溪笔谈》的小资料。
三、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欣赏图片(P26)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自学一下(P26-P28)。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师板书①风化②侵蚀)。
3.研究风化的作用:①观看(P26)②师演练实验(P27问:这些岩石是被什么破坏的?)③交流小结:什么叫风化?4.研究侵蚀的作用:①过渡: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他的地方的,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一下②演示实验(水搬运)③问: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那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④观看(p28)⑤交流小结什么叫侵蚀?5.总结地表形成的原因(①风化②侵蚀)四、地表的变迁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欣赏人类的足迹。
五、地表的变迁一、选择1.河道中的乱石主要是()搬运的。
A.风力B.流水C.重力2.《梦溪笔谈》阐述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见解,作者是()A.张衡B.沈括C.胡克二、简答1.什么是风化?2.什么是侵蚀?【板书设计】5.地表的变迁风化侵蚀。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并能够举例说明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实地考察和实验探究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举例说明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关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关爱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难点: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地考察等方式,认识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
3.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地球表面变迁的图片。
2.实地考察地点:选择附近发生地壳变动或海陆变迁的地区,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
3.实验器材:地球科学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变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提问:你们听说过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吗?能举例说明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或实物展示,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迁。
重点介绍地壳变动、海陆变迁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专业术语,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渗透。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表变迁的实例接触较少,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以辅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地表变迁的概念,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2.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地表变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变迁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地质图,分析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案例分析:以我国台湾海峡为例,让学生结合地图和现实生活,探讨地表变迁的过程。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地表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地表变迁带来的挑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认识地球表面的动态特征。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动手操作等方法,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
但部分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等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认识地球表面的动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表变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难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的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地表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动画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地形模型等。
3.准备教学PPT,设计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动画等素材,展示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表为什么会发生变迁?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通过地球仪、地形模型等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地表变迁的过程,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运用地图等资料,探究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地表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以及地质学家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等资料,探究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难点:地质学家是如何研究地表变迁问题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从而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质变迁的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地质学家研究地表变迁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地质学家是如何研究地表变迁问题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质变迁的案例,分析地表变迁的原因。
学生可以借助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进行观察和分析。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迁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变迁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变迁的原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地表变迁的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二是地表变迁的原因,如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地表变迁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表变迁现象的认识较为模糊;2. 对地表变迁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3. 难以将地表变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能举例说明地表变迁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地表变迁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与我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案例,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表变迁。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形变化;讲述海陆变迁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地表变迁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表变迁的现象,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多样性。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学家研究,揭示了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二.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
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的具体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具体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质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观察地球板块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层是否整体一块,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3.分析地壳运动: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结果,理解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教学实录》word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教学实录》word教案琅琊路小学朱成名(课前播放风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地势图片,图片没有分类和文字说明。
)一、导入1、(出示画面:奥运开幕式、闭幕式、中国健儿获奖等)师:“同学们,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吗?许多中国人为之自豪与自豪!”2、(出示画面:圣火传递图)师:“这次奥运会的圣火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专门是到达了将永载奥运史册的一站——”(出示图片奥运圣火在珠穆朗玛峰)师:“哪里?”生:“珠穆朗玛峰”(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师:“这是世界之颠,有多高?”生:8844.43米二、新授(一)探究地壳的运动的力量形成地表的变迁师:“如此宏伟高大,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山脉,难道有人说那个地点在专门久专门久往常是海洋?你同意如此的观点吗?”生:“同意,因为在山体岩石中发觉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这些生物差不多上生活在海洋里的,证明喜马拉雅山专门久往常是海洋。
”生:“喜马拉雅山原先是海洋,由于地壳运动了变成了现在的山峰世界最高峰。
”(师板书[地壳的运动])师:“你是从哪里明白的?”生:“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生:“我是从电视中明白的。
”生:“我是从网络上了解到的。
”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种方法。
但是,假如你是古代人,没有看到这些资料,你会如何样研究呢?”生:“我会到山上去看看有没有鱼、海螺的化石。
”师:“对,进行实地考察也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种方法。
我国们北宋时期就有如此一位伟大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来进行科学研究的。
”“请看书第25页下面的一段文字介绍,了解这段资料告诉我们了什么?(学生自己看书)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生:“我明白了这位科学家是沈括,他写了一本书叫《梦溪笔谈》。
”生:“我明白了沈括发觉了太行山一带有螺蚌的化石,说明那儿专门久往常是海洋。
”师:“往常是海洋,现在变成了山脉,说明地表发生了变化,也叫做地表的变迁。
”(板书[地表的变迁])师:“是什么力量使得地表在变迁呢?”生:“地壳运动”师:“书上用了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内容,本课共分为两课时,此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来自地质变化的。
第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的风光。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化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中,因此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有了一定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基础,可以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难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猜测—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直观地认识到巨大的岩石如何在风化的作用下变化。
对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认识更深刻;采用视频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既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苏教版科学《地表的变迁》实用教案1
《地表的变迁》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而热胀冷缩、流水等因素的作用,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如何让学生经过本课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将它们之间相互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过程及定义,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地表的变化对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风吹、日晒、水冲等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生活中随时都会感受到它们,但是这些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日积月累才能造成,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所以不容易被我们察觉,学生很难和课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因此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原因,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
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理解风化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自主探究——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设计了两个模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六、教学具准备酒精灯、烧杯、火柴、镊子、护目镜、瓶子、小石子七、教学过程。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_苏教版 (1)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地表的变迁》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五课,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来认识地质变化的。
第二,探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的风光。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化作用。
第四,通过模拟实验和探讨,认识侵蚀作用。
第五,了解人类生产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等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3.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重点: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打火机、水搬运模拟器、沙土、沙盘、世界风光欣赏图片和录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评价:出示图片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地表变化的神奇,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5.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2.5.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表的变迁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二)科学知识: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4.研究风化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表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
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
(水搬运P27)
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