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内容《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精美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精美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
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重点关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
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教科书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模拟三球运动。
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或大球)模拟地球,用乒乓球(或小球)模拟月球。
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日食。
第三个活动是汇总观察结果。
本课通过这三个活动为主线开展循序渐进的探究学习。
【学生分析】日食是学生已知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把日食作为主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有关,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同时,日食现象说明了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难点: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画日食现象的圆片纸、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
出示太阳、地球、月球运动轨道图。
2.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预设:学生对日食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1.太阳系大家庭【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1课。
之前的教材对日、地、月系统有一些阐述,本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
在聚焦部分,本课通过问题“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来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接下来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
探索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
二是了解太阳,让孩子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关于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三是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研讨两个问题“太阳系大家庭中都有哪些天体?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将太阳系的一些信息进行补充整合,让孩子知道太阳系是怎样的一种天体系统。
最后教材用比较特殊的天体彗星做为拓展部分,再次提高孩子探索太阳系的兴趣。
【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对于太阳系有所了解,但是之前的了解很多学生只是信息非常的琐碎,本课通过学生的广泛搜索、收集资料和集中研讨,让孩子对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深入了解太阳系中的一些天体等。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
[科学思维]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能丰富、修正、完善原有对太阳系的认识。
[探究实践]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能用图画的方式来描述太阳系。
[态度责任]在了解太阳系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难点]能够根据资料画出相应的太阳系天体图。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汇总图。
[学生]1.课前收集的关于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资料;2.每人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班级汇总图1.回顾太阳、地球、月球三球的关系和主要特点,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材简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从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产生气体、水和其他物质。
本课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观察铁钉生锈的变化过程以及更多物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上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最终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难点在于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
那么,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物质变化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比如,铁钉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许多现象发生,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别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依据证据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科学实践: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探究铁钉生锈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态度责任]尊重证据,当结论不一致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对于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加以关注,知道人们能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物质的变化,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判断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铁钉生锈阅读资料;牛奶、白醋、红墨水、清水、搅拌棒、静置的泥水。
[学生]白醋、牛奶、“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7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科书用丰富的资料展示了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种望远镜和航天器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从中感受到科学家对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然后就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以及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开展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科学考察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庞大而神秘的,激励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
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解,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到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分析】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现象,并不是完整的,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探索宇宙中更多的天体,也没有系统地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
探索宇宙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难度不太大。
所以,就学生已知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搜集材料的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月球、地球等天体的了解),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所得信息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的宇宙。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科学态度目标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如何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聚焦地球家园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由三个探索活动组成,第一活动是认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通过研讨问题“我们怎么判断出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
第二活动是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前两个活动进一步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是认识石油、钢铁、化肥等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从厨房、实验室、生活中拓宽至整个地球家园,从更宽广的视野探讨认识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
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
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运动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展关于化学变化的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实物观察,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寻找证据,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比较活动,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023新课标版)
2.认识工程【教材简析】《认识工程》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2课。
教科书从学生对第1课房屋建造工程的回顾入手,引出本课对其他工程的学习和认识。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的方式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目的、意义,实际建设中受到的限制、挑战,以及工程师攻克难关的过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个活动是在了解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后,让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进行梳理。
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已有的信息中提取搜集重要线索,分析归纳出我国伟大工程的一般建设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总结汇报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工程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程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经过第1课的学习后,学生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表达、倾听、沟通和调整的能力。
学生对于港珠澳大桥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
因此,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搜集文献资料时,学生应重点关注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高铁、鸟巢、空间实验室等宏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历程及其过程性资料。
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学习,知道工程建设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有相似的步骤,认识到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思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能总结出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了解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能用学习平板反复阅读学习资料,能用图表来记录重要信息,会提出新的问题。
[态度责任]在深入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科技发展对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保持对工程建设的创新想法并促进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了解工程建设的艰巨与复杂,归纳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教案(2023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1.了解我们的住房【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单元起始课,建筑工程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展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就。
本单元,学生不仅要学习建筑工程相关知识,更要亲历尝试设计建造塔台活动,在工程建设中学习并利用相关科学知识突破技术难关,同时了解工程建设的特点,体验工程建设的复杂与魅力。
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激趣引导,让学生暴露对工程知识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探究自己家的住房,从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建造过程三个方面开展学习,为单元后几课实施工程实践活动做铺垫;第三部分回顾小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系统以及哪些工作阶段最重要;第四部分课后拓展,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建造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每天居住在房屋中,似乎应该熟悉房屋,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其结构、系统、建造过程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鉴于学生的年龄,只要能大致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以及建造的主要过程即可,从整体上对住房工程有一个初步认知,同时也是为下一课认识工程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系统,知道住房建造的基本流程。
[科学思维]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确定住房的基本结构和建造流程。
[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出房的结构、系统和建造过程[态度责任]在了解住房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对工程的兴趣,感受同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住房的结构和系统。
[难点]了解一般住房的供水和供电系统。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住宅建造过程资料。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准备自家住宅内外景照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关注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出示中国天眼、神舟飞船、桥梁、鸟巢等工程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学生回答:天眼、神舟飞船、鸟巢、跨海大桥。
2.提问:这些工程,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吗?3.学生讨论交流。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设计塔台模型》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和测试,掌握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塔台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于塔台模型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建筑学等相关知识,这为本次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于动手制作模型具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塔台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掌握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并制作一个稳定、耐用的塔台模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塔台模型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制作塔台模型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3.测试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4.小组合作所需的环境和设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塔台模型图片,让学生了解塔台模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同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塔台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塔台模型的结构、材料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塔台模型的制作。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7.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总结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梳理和提升。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聚焦美丽的化学变化,将从“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及“关注我们的环境”三方面开展探索,从“美丽”视角来进一步梳理化学变化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关系。
“感受化学变化的美丽”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并感受变化的神奇。
“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能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
“关注我们的环境”则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也可能产生“不美好”,人类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变化并不陌生,生活中看见过很多的化学变化,像蜡烛燃烧、燃放烟花、苹果被氧化等现象都是化学变化。
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同时,他们对物质变化也有了更深入、清晰的认识,逐步认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将紫甘蓝滴入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实验,知道紫甘蓝与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的反应是化学变化,认识到化学变化的美丽。
[科学思维]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认识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
[探究实践]在紫甘蓝和白醋、小苏打、肥皂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反应的过程及变化。
[态度责任]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能关注化学变化和我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认可化学变化对我们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紫甘蓝液体和白醋、小苏打和肥皂水的反应。
[难点]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物质变化的视频。
[学生]紫甘蓝、白醋、小苏打、肥皂水。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常见的化学变化图,讲述:这些现象都是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化学变化也可以很美丽。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多种多样的动物》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多种多样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与前一课《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后一课《相貌各异的我们》共同指向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中“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遗传,可发生改变”。
教材分为四个版块:聚焦版块将话题聚焦在动物子代与亲代有什么异同?探索版块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
通过对小狗的观察记录,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毛色及其他方面的异同,了解动物也有遗传变异现象,进而能运用遗传变异原理对动物呈现出的现象做出合理推测;活动二,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理解上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通过某一类动物的相同特征,辨析它的家族成员,从多方面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研讨版块分两个问题,首先通过谚语、俗语等的辨析来加深和完善学生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交流其他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体会动物世界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现象。
拓展版块,通过引导学生撰写观察日记,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继续观察研究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本课的重点是描述和比较动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推测遗传和变异可能引起动物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内涵。
【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植物多样性的基础。
本课进一步学习动物的遗传变异现象,就会相对容易理解。
但要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就需要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动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关联与变化,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对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形成对动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些想法,对有些学生而言思维上稍有难度,教师需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与比较,结合日常认知,了解动物的子代与亲代的异同,认识到动物也普遍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与变异形成了动物多样性。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动物子代与亲代的异同;根据遗传和变异的特点,能预测动物子代与亲代之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解释理由。
[探究实践]在观察中,能结合日常经验比较、分析动物子代与亲代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会对动物因遗传与变异产生的变化提出合理的猜想。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
第一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一些探究。
聚焦部分通过两个提问,考察上节课的内容和指出本课研究的方向。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
二是给八颗行星排序。
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
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
三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
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
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
第二个问题的研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
学生能够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拓展部分,教材通过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将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学情分析】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
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
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真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思维]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探究实践]在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在了解八大行星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一米长的软皮尺[学生]1.一米长的软皮尺2.签字笔3.学习单。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产生气体的变化【教材简析】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指出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部分探索,分为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白醋和水分别与白糖、小苏打、食盐混合,发现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体(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他均没有产生新物质;二是引导学生利用密封袋来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三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与白醋也会产生气体。
第三部分研讨,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培养学生寻找化学变化的证据,提升观察、记录、汇报交流的能力,在证据的基础上提升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从中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学情分析】在第一课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
学生已接触过小苏打和醋,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经验不足,因此能学生激发探索欲望。
学生已经听说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但对其特点和人类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增量之所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醋与不同物质混合,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比如产生气体。
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探究实践]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利用感官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得信息,能根据问题整理信息,作出交流。
[态度责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不同物质与水和白醋分别混合实验,细致观察,以实验现象为依据来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运用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大纲概述本课程是六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包含四大主题: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与发育、地球的运动与地质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内容将以生活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
利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评估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强调诚信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知识。
在第一节课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实验、观察、推理、假设等。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和方法的集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
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内容,逐步引入各个单元的主要概念。
这些概念可能包括物质的状态和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遗传与进化、力的作用等。
每个概念都将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对于每个主要概念,我们需要提供详细的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介绍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冰和蒸汽之间的转换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夏季星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夏季星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5课。
本节课在初步认识星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以及借助活动星盘观星。
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星座的作用以及如何认识星座,让学生对星座的意义有进一步的思考。
探索部分分三个环节,一是利用星座寻找方向,学习如何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确认正北方向。
这对整个星空的方位确定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通过寻找亮星的方式,分别认识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这组成“夏季大三角”的三颗亮星。
在此基础上认识这三颗亮星所在的天琴座、天鹅座、天鹰座这三个星座。
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关于星座的一些传说故事,增加趣味性。
三是利用活动星盘观星,将星座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研讨部分共同讨论“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以及“有哪些辨认星座的方法”这两个问题,强调星座的天文地理意义,避免学生被一些错误的星座知识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星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利用星座找方向,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征,最后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观星活动。
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夜空观星条件普遍比较差,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借助工具开展观星交流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认识天鹰座、牛郎星等夏季的主要的星座及亮星,了解星座命名的产生。
[科学思维]能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找出北极星,通过特征观察,辨认出不同的星座。
科学实践:在星图上认出北斗七星,找出北极星的位置,掌握星盘的使用方法,在夜空中寻找相应的星座。
[态度责任]培养观星等天文活动的兴趣,意识到星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难点]学会星座辨认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星座图片、观星软件。
[学生]活动星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 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3. 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教学反思: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4. 教师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毫米。
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
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教学反思: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
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
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
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
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
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