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此情可待成追忆 感悟人间至情 苏教版必修5 教案
本专题问题设计
2. 哪些曲词体现了 X 莺莺的内心所感所想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其言行, 分析 X 莺莺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3.在戏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主人公朱丽叶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从其语言可知朱丽叶怎样的性格?
5.学了这两篇爱情戏剧你应树立怎样的爱情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对应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阅读教学应重视积累,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应从培养阅读的基本能力开始,让学生具备整体感情、把握思路 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 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多读,有助于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 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2、阅读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要使学生有深厚扎实的人文 底蕴,就得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品。只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才能逐步“内化”,丰富人文底蕴。 为此,阅读教学应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化、阅读面的宽泛化,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扩大阅读数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阅读面扩展,量的递增,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的主要途径。阅读时,学生应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 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与文本对话,领会作者的情 感脉络和思想方法;品味作品,领略其中的美韵,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 素养。 3、阅读教学应体现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 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 考”“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个性化阅读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二专题《项脊轩志》 教案
1.小组抢答
2.投影展示,小组加分
3
文本探究:作者在文中最后对于枇杷树描写是否多余,如不是,对其赏析
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
1.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
2.用家常语叙家常事
3.借物抒情,简朴生动
1.个人独学。学生阅读品味,将答案写在学案上。
2.展台展示。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研讨,完善答案。
15
投影展示
学生质疑
教师点评
教师加分
2
诵读文章〔可屡次诵读〕
诵读文章,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与感知文章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技巧加以点拨〔字音、感情、断句等〕
1.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教师可范读
8
1.学生自由发挥
2.教师对学生朗读作简要评价,小组加分
2
概括文本第一节内容
总提是整个段落中最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10
1.个人抢答,小组加分。
2.学生补充完善答案,小组加分。
2. 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及词性的变化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古汉语字典独立思考,完善答案
25
1.个人抢答,小组加分。
2.黑板展示,小组加分。
2
文本探究:探究本文线索是什么?
探究文中“我〞和妻子之间真挚的情感
1.反复诵读〔文中第四节〕
2.亲密无间,恩爱无比
1.学生独立思考写下答案
2.小组交流完善答案
3.教师明确答案
1.诵读文章,划出文中关键语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答问质疑,质疑辩论
4.教师点评,小组加分
7
1.学生自由抢答
2.教师对学生答案作简要评价,小组加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五备课建议 PPT课件
28
•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 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 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 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 选择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学生明白,现在的文体 正在走向交叉、融合,表达内容也往往非常丰 富,科学、人文,包括艺术,有时结合得非常 紧密,所以,只要说明的内容没有科学性的错 误,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 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 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17
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 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 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 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 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 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6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 *人 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探索规律、思考价值和自身品格 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
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 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
文化与野草之美
科学与美的同构,按照美来造形
7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 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 境界。
3
一、内容目标--工具性目标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 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 点。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1.1 教学设计 《陈情表》
《陈情表》《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
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查阅资料,查阅“表”的文体特征。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从前有人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千古传诵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案全集科学之光【专题解说】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本板块又将目光回到人类自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
本专题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有关于事理说明的,也有程序性说明;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
⊙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2、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学法建议】1、学习本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的结构。
2、可以从本文语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
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苏教版语文必修5教案:第二专题《项脊轩志》 Word版含答案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了解归有光散文的语言特点。
2、理解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3借鉴作品传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尝试在写作实践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自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把握文章内容。
讲授,感受、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言对话、生活细节的描绘中感悟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本专题重点在“情”字上,就是感受、理解亲情,需要用心去解读、体会文中的喜怒哀乐,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解读的难点在于赏析、借鉴相关的写作手法,用以指导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自学导案自学目标:熟悉课文,读顺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易读错的地方:脊轩jǐxuān 漉lù顾/视无可置者修葺qì前辟四窗pì垣墙yuán 以当南日dāng 栏楯shǔn 偃仰yǎnyǎng 珊珊可爱shān 诸父异爨dài cuàn 逾yú栖qī妪yù婢bì妣bǐ呱呱gū阖hé笏hù长号háo2、借助注释疏通难懂的句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在文中找中心句)、理顺层次。
3、划出不懂的句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研习第一段。
教学重点:理解赏析第一段的内容、情感、手法。
教学难点:“偃仰啸歌”“三五之夜”等句子的意境的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1博览群书——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2仕途多舛——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2专题项脊轩志{精品原创].doc
《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句式: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3、理解“事细而情深”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4、了解“志”这种文体。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 “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难点: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
•设计思想《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第一板块“如泣如诉” 中的课文,是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作者借百年老屋顶脊轩的兴废,写家庭琐事, 抒人间亲情。
高二学生己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但他们对亲情的体验较肤浅,有的甚至出现了亲情的沙漠化、冷漠化。
这篇文章的作者用生动真实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了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这对于苦于生活平淡,无话可说的学生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所以本文的难点是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并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
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 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苏教版语文必修5教案:第二专题《长亭送别》 含答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相关常识(特点与成就)2.了解有关王实甫、《西厢记》的文学常识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4.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自读课文,完成自学导案;讨论交流,赏析人物、语言、手法;欣赏视频,加深体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ppt、视频【课时安排】三课时【自学导案】1、自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玉骢( )迍迍()金钏()靥儿()揾()挣揣()谂知( )玉醅()白泠泠()罗帏()青鸾()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核心人物是谁?3、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通读全文,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一、导入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元杂剧的有关知识1.元曲:散曲和杂剧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三、《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2016-2017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五第2专题 陈情表
《陈情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难点:李密是如何表白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养刘余年的。
●设计思想《陈情表》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第一板块“如泣如诉"中的课文。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 凄切婉转,如泣如诉,让人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动人.这篇文章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是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我们学习的难点.●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
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1.2 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在明代散文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艺术珍品。
作者叙写了当年的书斋,回顾了自己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生活和志趣,引出自己同祖母、母亲及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
全文形散神聚,文淡情浓,极具艺术感染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2、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2、领会细节,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2、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查阅资料,查阅“表”的文体特征。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
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走进作者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欢迎查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6.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_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_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据说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文章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现在,同学们先仔细地阅读一遍这篇文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当然,在阅读时首先要疏通生字:1.字词注音:鳟(zūn)鱼蚁冢(zhǒng)苜蓿(mù_u)鲱(fēi)鱼蹩(béi)脚2.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本文写作思路: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科普论文,那说明文一般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再运用各种方法.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则是升华主题吧,那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紧跟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学生:(医学家举行年会的情景)教师:他是怎样描述的呢?他把他们比喻成了什么?学生:(群居性昆虫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教师:作者开篇把人类比作是蚂蚁,由人类社会的的活动情景联想到了生物社会的活动,引出了所要探讨的话题.再看一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学生:(传统生物学界的看法:〝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是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教师:那他们为什么是非常糟糕的态度呢?学生:(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教师:那作者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一句话看出?学生:(〝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作者这里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正好形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3.现在,请同学们总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完成,教师明确)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第三部分(第_至_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四.全文主体部分探究:1.接下来快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组织,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2.安排趣味性讨论:根据课文,分小组讨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学们可以尽量的发挥想象.设置预案如下:(①蚂蚁组:我们蚂蚁家族人丁兴旺,是个大家庭.我们培植真菌,喂养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我们的同类织巢蚁属还会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我们利用智慧觅食,结合集体的力量搬动食物.在建造蚁穴时,我们会集体搜集树枝,作好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先砌墙,再盖顶,遇到障碍时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忙碌而充实.②蜜蜂组: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工蜂会外出寻找花蜜,通过形态各异的优美舞姿向同伴传递信息.工蜂在筑巢时会共同协作,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处动分化成两支数量相等的团队,一支追随老蜂王,一支跟随新蜂王,组建成两个和谐美满的家庭.③细胞组:别看我们是微生物,我们的力量可不小!在我们的幼年时期,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阿米巴状细胞,我们吞吃细菌,彼此疏远,不相往来.可是当我们的长官----一些特殊细胞放出聚集素后,我们会闻令赶来,聚成一个星状细胞,彼此融合,构成一个动作迟缓而又结实的小虫子,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实体,由它负责繁衍后代,此后,我们的子孙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方式.④鲱鱼组:我们和其他鱼群一样,集体行动,共同抵御处敌入侵.当我们聚在一处时,我们的功能胜似一个多头组成的巨大生物.)五.拓展探究:1.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作者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还举了几个例子,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2.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据这种情形,在建造蚁穴的时候,它们可以做到先筑墙,然后再盖顶,碰到障碍时,会自己用智慧解决问题;白蚁更是奇特,它们在建造美丽的拱券的时候,往往利用群体力量,像艺术家一样地完成任务.蜜蜂觅食跳舞.)(〝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我们人类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我们没有真正的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5.最后,作者以科研为例,引用了人士的观点,再一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希望科学研究能有多一点的交流.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3.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情感表达和语言两方面总结陶渊明此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体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三.教学方法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向我们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还了解多少呢?(学生自由回答)嗯,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提到陶渊明我们都会想到他向往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与官场诀别.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二)初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1)关于朗读,继续强调注意以下几点:①断句读.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注意语调.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教师指名学生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2)关于文言常识,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实词:四个重点实词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②虚词: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③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三)深入研读(1)引导学生自由朗诵第一段,思考问题:①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朗读第二段,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明确】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②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明确】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③这一段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四)拓展延伸结合古代与当下的不同社会情况,谈谈对归隐的看法.(五)小结作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生平,学习了他的作品,感受到了他的隐士情怀,你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与想法,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五.板书设计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三.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四. 说学法引导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五. 说教学过程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_分钟)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 信息收集处理⑴聚焦问题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⑵资源搜索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 交流.汇报.讨论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B. 分析人物性格.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学生简要口头回答)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3. 要求学生课外以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1.1【教学设计】《陈情表》
《陈情表》《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
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查阅资料,查阅“表”的文体特征。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从前有人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千古传诵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
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陈情表》教案2(第1课时)
《陈情表》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2、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
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第1课时学习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1、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指导学生理解第一段。
3、熟读第二段。
4、指导朗读第三段。
5、熟读第四段。
6、解题:讨论:结合本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如泣如诉:陈情表 /项脊轩志二、执子之手:西厢记 / 罗密欧与朱丽叶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别离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1.专题内涵: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
2.呈现方式:文本研习3.核心文本:陈情表 / 项脊轩志 / 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4.教学重点:诵读—鉴赏—多样的表情手段5.课时安排:10 课时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重点在“情”字上,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
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心灵世界。
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培养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人生。
本专题是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它以情感类型为经、文体为纬,组成三个教学板块。
与孤立存在的单篇形态不同,这些文章组成专题后,便以情感的丰富、表达手段的多样,获得丰富的课程意义。
本专题选的是中外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在感受作品丰富情感的同时,接触到多种的文体和表达形式,在鉴赏解读的实践中,学习抒发感情的常用方法,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切实提高对散文、戏剧、诗歌的鉴赏能力。
专题的人文主题是感情:“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情。
第一板块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
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第二板块选了两篇戏剧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
《西厢记》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动人描写,让我们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对爱情这一人类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三板块选了三首歌颂真挚友情的诗歌,它们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象,传达出多样的情感内涵。
我们陶醉在友情的旋律中,认识到“友谊地久天长”,需要爱的付出,需要彼此的勉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融合又各自独立。
“如泣如诉”的散文、“执子之手”的舞台形象、“旧日时光”的深情咏唱,专题以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情感的丰富多样性。
李密的深情,归有光的至爱,都是通过散文的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手法表达出来的;张生和崔莺莺、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幸福爱情的追求,都是通过“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手段来表现的;三首歌唱友情的诗篇,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运用了多样的诗歌感情表达的手段。
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学会用多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感情,是本专题教学中应该抓住的重点和主线。
本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可以与其他方式适当结合。
可以与活动体验适当结合。
学习戏剧,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片段表演、观摩影视作品;学习诗歌,以三首友情诗为“点”,由“点”到“面”,让学生课后收集友情诗,组织诗歌朗诵会。
还可以与问题探讨适当结合。
如《项脊轩志》不言悲而悲不可禁的结尾,妙在何处,就很有探讨价值;《箭与歌》的译文比较,学生合作探讨一定比单纯研习效果好。
文本研习本是教师的强项,但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文本研习理应有新的追求。
可以根据文本的个性,巧选教学素材,巧组教学单元,甚至打散原文前后的顺序,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让文中情感被激活,自然流露出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还可以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文味,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李密《陈情表》归有光《项脊轩志》第一板块“如泣如诉”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
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是教学的突破口。
《陈情表》中作者抓住晋武帝的心理,着力描画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情、被征召后的左右为难、忠孝难以兼顾的两难,打消对方猜疑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
过去讲《陈情表》,一段段串讲分析,静态分析表达的效果,没能抓住要害。
“表”这种文体,是对上陈情,有一个让对方接受的交际目的,一定要放到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抓住这点,就抓住了本文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找到了教学突破口。
《项脊轩志》平静地描述记忆中的细节,只在关键处不经意流露感情,“余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它巨大的情感波澜潜藏在文中的今昔对比中:所叙述描写的都是生活记忆,是从不得志、孤独落魄的今天去回望,这样暗中形成了今昔对比,蕴藏着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
文章的后两段,是在旧稿的基础上补写的,为什么要补写?说明他读了旧稿悲不自抑,情不自禁,有满腹的辛酸要倾诉,却又抑制住了,笔下出现的是平静温馨的细节,是自己物是人非的流年,和那让人难忘“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抓住“情”字,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就有了解读的钥匙。
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
鉴赏重整体感受,忌支离破碎;重体验想像,忌冷漠操作;重个性解读,忌标准答案;重语言品味,忌架空分析。
应该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
--《陈情表》第三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应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它们的表情效果;《项脊轩志》中补写的两段大有鉴赏的空间。
为什么不厌其烦用时间词?结尾好在哪里?能不能从学过的诗文中举出手法相同的例子来?这样的鉴赏是学生感兴趣,也是最能提高能力的。
还应该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
可以运用诵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
应该重视诵读。
两篇文章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运用多种读法,比如默读、领读、个性化美读等,用声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现出来。
当然,重视读,不能因此忽略对文本必要的分析。
有人认为新课标注重体验,体验就是反复读,否定对文本必要的分析、对文意必要的概括。
这是片面的。
专题的呈现方式本来就是“文本研习”,在读的基础上,需要我们对情感及其表达形式进行分析、点拨。
必要的分析点拨可以使我们感知更深入,理解更透彻。
分析要有启发性,要言不烦,准确到位。
但《项脊轩志》这样的文本,语言比较浅白,除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外,没必要再字字句句翻译一遍,因为翻译中枝枝节节的东西,会妨碍甚至破坏阅读的美感。
《陈情表》和《项脊轩志》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
鉴赏重整体感受,忌支离破碎;重体验想像,忌冷漠操作;重个性解读,忌标准答案;重语言品味,忌架空分析。
应该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的鉴赏。
比如,《陈情表》第三段“凡”“况”“且”“今”“但”几个虚词,应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鉴赏它们的表情效果。
又如,《项脊轩志》中补写的两段大有鉴赏的空间。
为什么不厌其烦用时间词?结尾好在哪里?能不能从学过的诗文中举出手法相同的例子来?这样的鉴赏是学生感兴趣,也是最能提高能力的。
还应该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
可以运用诵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
第二板块:“执子之手”王实甫《长亭送别》[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内容介绍是原作第二幕第二场,这一场简称“阳台会”。
它描写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花园里与朱丽叶幽会的情景。
这场戏历来被公认为描写少男少女爱情的经典,广为传诵,以至后世人们习惯地将最美好的爱情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
这场戏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会面前的独白,表达相思。
二是两人对白,说爱盟誓。
三是两人定情,不忍分手。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的艺术特点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
莎士比亚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光、温暖的晨曦。
运用西方诗歌中适合于描写爱情的诗体,如十四行诗等,让两个恋人在诗情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
如“美丽的太阳”一段抒情独白。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一段段独白、对白充满诗意。
他不仅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还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
多抒情诗名作。
“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我给你的越多……”等片段也都为人传诵不衰,成为抒情诗中脍炙人口的精品。
两部戏都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爱情悲欢离合的情感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两部戏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的内容。
两场戏是长篇戏剧(曲)的节选,为了更好地学习作品,课前应该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教学中可以复习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再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的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教学的重点应是通过戏剧冲突把握戏剧人物,但专题中的作品选段,不以剧烈的戏剧冲突见长,而以内心情感的抒发取胜,因此应该根据专题的内涵,通过理解人物的关键性唱词(台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住人物形象。
《长亭送别》中,随剧情的发展,我们从崔莺莺唱词中听到“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这其中有忧虑,有埋怨,有不安,痛苦旋律中闪烁着女主人公珍视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
《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恋人独白,倾吐相思之情,到互吐衷肠,起誓明志,再到两人定情,不忍分手,感情经历了仰慕赞美,到忠贞坚定,最后是惆怅不舍,感情不断地强化深化,展示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寄托了对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关系的追求。
应该抓住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鉴赏两部作品语言的诗意美。
《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手段,渲染烘托剧中人物的感情;运用典故、引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表达含蓄而又优雅。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把十四行诗与剧情揉为一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美丽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朦胧的夜色、温暖的晨曦……散发出春天一样芬芳的气息;多处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莎士比亚式”比喻以及排比对比等手法,赞美讴歌爱情;语句直白大胆,句式长短变化,构成莎氏特有的气势。
戏剧是表演艺术,离开舞台就没有戏剧。
戏剧教学要想获得成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接触舞台,让戏剧作品“立起来”、“动起来”,获得“舞台感”,把握戏剧的真谛。
这方面老师们教学中有不少宝贵的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分角色朗读、课堂表演、看影视片等等,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