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模式不能拯救中国慈善

合集下载

我国公益捐赠面临五大障碍

我国公益捐赠面临五大障碍

我国公益捐赠面临五大障碍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公益,但目前的慈善捐赠依旧少得悲伤,归纳起来,缘故有5点:一是政府揽权太多,放权不够;二是公民意识不够,需要培养;三是富人出生太晚,还不成熟;四是慈善组织能力不足,信誉不高;五是税收政策落后,不利捐款。

在12日举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中国青青年进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如此讲道。

徐永光讲,目前的社会捐赠大都集中于有官方背景的GANGO,它们应该是高效应、低成本、安全的,但最大的咨询题是强化了政府对捐赠资源的垄断。

有的公益项目由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但最终落实到受益群体,又差不多上由政府来实施。

本来是民间的力量,结果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政府。

徐永光认为,目前我国的公益事业是官方组织占主导,草根的非政府组织比较弱,但今后的进展趋势是官方组织成为草根组织的资金提供者。

他专门提到麦肯锡联合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基金会成立的 NPP公益创投基金会(以下简称NPP)。

NPP的发起人、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顾咨询陈宇廷一直致力于研究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和咨询题。

他作了一系列调查后发觉,尽管有些公益组织的营运模式在欧美获得了成功,但却不适合中国国情。

紧接着,他和几个同事用了 6个月的时刻,对国内100多家公益组织进行调查,并对其中的40多家组织展开深入分析,发觉中国的公益组织在资金、运营等方面存在很多咨询题。

例如缺少公信力的标准。

还有,中国很多公益组织的领导人缺乏治理经验,不明白到哪里去寻资源只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和小范围内发挥作用。

而且,从整体上看,中国还缺乏资助型的基金会。

在陈宇廷看来,目前国内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如中国青青年进展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运作相对来讲差不多相当完善,然而来自民间的、自发的公益组织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必要的经营治理能力,一般难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且面临诚信危机。

因此,陈宇廷和同事们萌生了成立一个公益机构来促进中国公益组织进展的办法。

慈善捐款问题

慈善捐款问题

慈善捐款问题中国慈善体制的弊端及改革建议汶川地震后,我们无不关心灾区同胞的福址,捐款捐物,踊跃不让人后。

与此同时,中国慈善体制的种种弊端也暴露了出来。

我们也渐渐明白,一时的爱潮涌动固然令人欣喜,但爱心的永续却需要建立在完好的慈善体制的基础之上,反过来说,没有完好的慈善体制,爱心很可能演变为一时的激情,随着时光流逝,爱心也会疲懒。

汶川灾难之深,之巨,需要爱心的持续抚慰,伤痛才可望渐渐抚平。

因此,完善我国的慈善体制,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

我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写出,希望能引来真知灼见,以告亡灵,以慰生者。

弊端之一: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和接受捐款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和接受捐款,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情况。

这样的体制有两个弊端:第一,政府权责不明。

救灾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救灾款项应该来源于财政拨款,即来源于国家税收。

如今政府救灾既用财政拨款,又用公众捐款,那么两者之间必然混淆,公众无从知道财政拨款是否到位,无从监督政府是否在利用民间力量之外尽到了政府自己的职责。

政府吸收捐款导致政府和民间相混淆,政府界线不清。

第二,政府组织捐款,难免明里暗里将任务下派给下级单位和其他企事业单位。

介于我们政府的强势力量,各单位只好领命,领命之后又如法炮制,明里暗里用自己的权力“强迫”职员捐款。

于是中国大地到处是权力逼捐,个人自由受到限制,反而感到慈善变味而对捐款心生厌恶。

政府组织捐款表面上看很有效率,成绩斐然,实质上却是对社会杀鸡取卵,社会长久的慈善之心和慈善文化难以得到培育。

改革建议:第一,各级政府从财政中拨款,建立专项救灾资金,每年有预算,每年有审计。

发生大灾之时,为维护法治,还是应通过人大追加预算,增加财政拨款。

第二,除了接受外国国家的援助,政府应全面退出慈善,不得吸收公众捐款,公众捐款应捐给民间的慈善机构,政府职能与民间慈善全面分离。

弊端之二:政府主导和控制民间慈善机构虽然不能说中国的慈善机构完全没有独立性,但中国的慈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主导和控制,中国因此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我国网络募捐存在的问题及监管措施

我国网络募捐存在的问题及监管措施

我国网络募捐存在的问题及监管措施作者:李瑞雪来源:《现代企业》2020年第03期慈善募捐一直以来都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撑。

随着网络的发展,加之与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得慈善事业在运行过程中筹集善款更加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网络骗捐、诈捐的事件,导致社会公众对网络募捐的信任度下降,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网络募捐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性和规范性的监督。

因此,各监管主体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促进网络募捐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加强网络募捐监管的现实意义当前网络募捐正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慈善事业运行过程中筹集善款的主要方式之一,慈善募捐一直以来都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撑,随着网络的发展,加之与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比起传统募捐,网络募捐有着其无法相比的优势,覆盖面广、成本低、方便快捷的特点给慈善事业增添了不少生机,也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募捐发展的时间较短,还未转变为成熟的募捐模式,尚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加强对网络募捐的监管作用,引导网络募捐朝健康、良性的发展方向迈进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我国网络募捐的监管现状1.政府监管现状。

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支配者和公共权力的运行者,是在网络募捐监管工作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

政府依法对网络募捐的全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网络募捐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促进网络募捐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我国对网络募捐的准入资格审查、其组织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对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维护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制裁等事务,是通过多个部门共同承担推进的。

在我国新颁布的《慈善法》所规定的行政监管部门主要包括: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相关业务的主管单位、政府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行政监管的主题是多元化和多层级的组织体系。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摘要】高校校园微公益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

本文从微公益概念的阐释入手,分析了高校校园微公益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随后,提出了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和加强建设的建议,强调了高校校园微公益发展的重要性。

探讨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潜在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破解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校园微公益的关注与支持,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分析、破解、概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解决方法、建议、重要性、发展趋势、潜在影响力1. 引言1.1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高校校园微公益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展开的小规模公益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目前高校校园微公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微公益概念与发展现状分析。

微公益活动的概念较为模糊,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规范指导,导致活动内容和效果参差不齐。

部分高校校园微公益活动过于碎片化,缺乏整体性和长期性,影响了活动的深入发展。

高校校园微公益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学生对微公益的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部分微公益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效果不明显;还有些活动存在着组织者缺乏专业能力、团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原因分析。

困境的存在主要源于社会公众对于微公益活动认知度不足、对待公益活动的态度不够重视、缺乏长期的支持和投入等因素造成的。

解决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方法包括加强对公益概念的普及、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提升组织者的专业素养、加强团队建设等方面。

加强高校校园微公益建设的建议包括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营造浓厚的公益氛围、加强学生参与度、建立长效机制等。

高校校园微公益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未来高校校园微公益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朝着专业化、规范化、长期化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网络公益与传统公益的区别及发展趋向

网络公益与传统公益的区别及发展趋向
NSOD传 时 E R 媒e 代 WWLI
网络 公 益 与传统 公 益 的 区别及发展趋 向
。高 晶怡
【 摘
要】 本丈通过 ‘ ‘ 大爱清 尘”、“ 费午餐”、 免 慈善公益项 目等 , 比较其 所代表 的网络公益 与以电视 、 纸为载体 的传 统公 益模 报 微博
式的区别 , 并分析其优势 同时梳理 网络公益得 以快速发展 的原 因, 探讨其 目前的发展 困境及未来趋势。
捷有效 。
织发起 , 广大公众都 只是参 与者 。 而在 网 络时代 ,公众拥有发起活动 的 自主权 , 任 何人都能借助网络发 布信息 。 () 2 参与方 式。 传统公益往往需要公
() 2 快捷及 时。 正因为网络具有互动 性 强 、 播受限小 、 播范 围广 和费用低 传 传
到更好的传播和参与效果。 () 1 互动反馈。 传统公益模式一般 自
上而下开 展 , 由公益组 织发起 , 公众 只负 责参与。 而网络 的草根性使 网民成为公益 主体 , 他们从微博等处获知感兴趣 的公益 项 目的最新 信息 , 时跟 进 , 实 与项 目发起
以网络 为媒介 的公 益模 式得 到 了广 大民众的支持 , 这是 因为其拥有一些不 同
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 , 反响巨大。
2 网络公 益 与传 统 公 益 的 区别 、
时随地接收信息, 不受时间 、 地点限制 。
() 4 公益方式 传统公益项 目主要捐 赠 的是钱 财 、 物品等 实物 , 能直接 到达受 益人手 中。 而在网络 时代 , 出现 了一 些新 的方式 。 一种 是以物易 物 : 由互联 网快捷 的传递互动功能将小 物换 成大物 , 如铅笔 换校舍 、 垃圾换 鲜花等 ; 二种是细 微举 第 动助人 :用各 人微不 足道的力 量做贡献 , 如 3 钱的 “ 费午餐 ” 元 免 计划和 网民对消

公益募捐存在的问题

公益募捐存在的问题

公益募捐存在的问题公益募捐是一种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筹集资金的行为,然而,这一做法在执行过程中并不完美。

以下是公益募捐存在的一些问题:1. 信息不透明:在一些公益募捐活动中,捐赠者难以获得捐款的详细信息,如具体用途、资金的分配以及管理情况等。

缺乏透明的信息和报告制度使得公众对捐款的使用产生怀疑,降低了公众的捐赠积极性。

2. 信任危机:一些公益机构和个人滥用公益募捐的方式,将募得的善款用于个人消费或其他非公益事业上。

此类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对公益募捐的信任度,导致人们对公益事业产生质疑,甚至不愿再次捐款。

3. 缺乏监管:公益募捐领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监管措施的薄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或机构可以随意从事欺诈行为,伪造救援事件来骗取捐款。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公众的权益,也伤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4. 损耗与滥竽充数:一些公益项目管理不善,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损耗。

此外,一些不真实的公益项目也在市场上出现,滥竽充数,使得公益募捐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公益机构应该定期公开募捐项目的执行情况、使用资金的明细以及相关报告,使捐赠者能够清楚地知道资金的流向,增加透明度。

同时,政府和社会监督机构也应加强对公益募捐活动的监管,确保公益善款的安全使用。

2. 建立信任机制:公益机构和个人应通过诚信、责任和透明的行为来恢复和增强公众的信任。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公益项目进行审计和评估,以确保善款的合理使用。

3. 强化监管力度:政府应制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益募捐的监管力度。

对于违法违规的行为,应该依法惩处,维护公益募捐领域的秩序和公正。

4. 提升公益项目的管理水平:公益机构应加强对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确保捐款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并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互相监督,减少损耗和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公益募捐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信任危机、缺乏监管以及损耗与滥竽充数等问题。

新媒体时代微公益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微公益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微公益传播的问题与对策作者:王云朋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7期【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社会群体愈发注重公益问题,也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中。

在此环境下,要积极传播公益理念,真正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微公益传播中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微公益传播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公益传播;问题在社会与经济发展历程中,社会群体把公益活动视作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下公益活动无处不在。

然而,因新媒体属于信息化媒体形态的结合体,包括数字报刊、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端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等,所以能够将公益理念和活动传播给更多民众。

但在此过程当中,时常伴有一些问题,对公益传播成效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微公益传播问题和解决策略展开研究,对微公益事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1. 微公益理论概念所谓微公益,即由微不足道的公益活动着手,主张积少成多。

尽管参与主体不具备亿万身家,亦不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号召力,但这并不妨碍其参与公益活动,微公益为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提供了发展平台,把社会群体的爱心集聚起来便可生成較强的社会力量。

具体而言,联想在微公益大赛中对于微公益理念展开论述:首先,联想鼓励群众挖掘生活中的微小需求,将爱心真正付诸于行动。

其次,联想呼吁群众利用微博这类创新性媒体平台,从而吸引社会更多人士关注生活中的公益活动。

最后,微公益的关键在于行动,在于人人参与。

2. 新媒体时代下微公益传播的主要特征2.1 参与主体多样化与平民化在社会群体传统思想中,微公益活动仅与慈善家和政府有关,而普通百姓参加微公益活动渠道较为狭窄,需要被帮助的人远在他乡,想要参加公益活动帮助他人也有心无力。

诚然,以往公益组织普遍以基金会作为代表,社会名人或者名企参加较多,几乎成为国家政府大机构与社会少数成功人士的专利。

但是自从新媒体时代来临后,微公益不再是社会群体难以参与的活动,这一环境下的微公益活动主张人人均是主角,充分展示出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与平民化。

国内“微公益”的特点与发展制约因素

国内“微公益”的特点与发展制约因素

国内“微公益”的特点与发展制约因素作者:田丹丹周宁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3期【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微公益”以其平民化和公众广泛性,为国内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鲜力量。

另一方面,舆论对于其公益信息的真实性,操作的合法性等方面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

本文以“微公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产生机制与发展特点的解读,透视“微公益”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期推动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微公益网络舆情微博舆论领袖“微公益”之“微”滥觞于互联网的组成单元——草根。

“草根”以其群体性和广泛性,使公益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开展方式逐步演变为自下而上。

移动互联时代的“微公益”更为推崇的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在推动平民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传递着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这种公益理念自草根阶层兴起继而逐步引起了包括很多社会名流在内的关注与思索。

然而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及信任危机等问题又使得微公益在前行中遭遇种种困境。

如何让善举走得更远,成为自媒体时代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微时代中“微公益”的诞生与发展2006年,Twitter在美国诞生,标志着个人社交网站的兴起。

2007年5月,国内饭否网创立,作为国内第一家开通微博服务的网站,对于推动国内以微博为代表的个人门户网站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

2009年,新浪微博等门户网站微博异军突起,在引导舆论方面逐步作出重要贡献。

短短几年的时间,微博用户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止2013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3亿。

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过半,达56.0%,微博在降低社交参与成本、改变公益参与机制、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微革命”。

微博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草根性降低了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成本,这在无形中契合了“微公益”的理念,为“微公益”奠定了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摘要: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主要表现在:民众公益慈善参与率不高、公民的公益慈善观念相对落后、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较差、公益慈善事业行政色彩浓厚、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等方面。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非理性的社会财富观制约公民公益慈善意识的发展,“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导致“爱有等差”的公益慈善观念,监督不到位造成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政府在公益慈善事业中角色定位不清,政府传统公益慈善思想导致法律法规滞后。

要改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需要倡导树立理性的财富观,培育公民的现代公益慈善意识,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政府转变角色促进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完善我国的公益慈善法律法规。

关键词:公益慈善事业;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富观;政府角色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无论公益慈善的社会支持环境、民众的捐赠热情、公益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都表明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在不断推进和完善。

但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需要认真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并找出对策。

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1.民众公益慈善参与率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经济的迅猛增长相比,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从2008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会提速。

根据这个判断,2008年应该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提速的转折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2008年社会慈善捐助的确因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原因一度出现快速增长,捐款额占GDP的比重大约为0.34%。

但是,这种状况如昙花一现,随后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慈善捐助额度出现不增反降的局面,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捐款额分别占当年GDP 的比例为0.16%、0.25%、0.18%、0.16%。

【半月谈时事政治】中国慈善被公益组织拖了后腿

【半月谈时事政治】中国慈善被公益组织拖了后腿

【半月谈时事政治】中国慈善被公益组织拖了后腿中国慈善行业不被信任的根源在于行业发展不充分,缺乏监督、不够透明。

公开、透明虽然是任何公益组织兑现慈善承诺的必须之举,但不是全部。

公益慈善行业改革涉及问题众多,牵一发动全身。

张燕9月21日上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深圳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发布《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17亿元,占我国GDP的0.16%,人均捐款60.4元。

捐赠总量较2011年相比下降3.31%。

是我国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

正如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所言,捐赠总额下降的具体原因,可以归为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重大自然灾害的减少、“问责风暴”的持续负面影响和盲目捐赠行为的大量减少等。

毫无疑问,捐赠总额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这些原因当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一些公益慈善组织的负面影响。

譬如以红十字会为例,该组织受郭美美事件影响非常明显,2012年接收社会捐赠约21.88亿元,同比减少了23.68%。

中国的慈善业发展还不充分,这一方面和公众和社会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慈善事业本身的发展不足、不够健康,也反过来影响公众的慈善热情。

不仅影响中国公民,还影响到海外对我们的捐赠。

2012年我国大陆地区接受境外捐赠款物总额为69.52亿元,较2011年下降24.79%。

其中,境外组织对华捐赠下降尤为明显。

而这实际上不仅仅关涉公益,还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白鸽,上任两年来力主红会改革,曾誓言“三年不改‘黑十字’印象就辞职”。

但迄今为止,红会所受到非议依旧不少。

红会如果不想长期被误解,就必须主动加快改革,以回应社会的质疑和期待。

不否认,当公众将眼球和精力都集中到红会身上时,也不能忽略,中国慈善公益组织整体发展状况较差,红会身上的问题其实是中国慈善组织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慈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我国慈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反思。

问题一:透明度和公信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慈善经济发展中,透明度和公信力一直是存在的问题。

部分慈善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机制,导致社会公众对于慈善捐赠的信任度不足。

这不仅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更阻碍了公众对于慈善经济的参与。

问题二:慈善资金管理我国慈善资金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慈善资金的最终利用效果,也降低了社会对于慈善经济的信任度。

问题三:社会参与度尽管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但社会参与度依然不高。

很多人对于慈善事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了解。

这也反映了慈善经济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问题四:制度建设慈善经济在我国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这为慈善领域的乱象埋下了隐患。

要想更好地推动我国慈善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上是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于透明度和公信力问题,慈善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机制,向社会公众展示慈善资金的使用情况,增强公众的信任度。

在慈善资金管理方面,需要建立更为规范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效果。

我们也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加强对于慈善经济的理解和认识。

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制定出更为有效的对策,就一定能够推动慈善经济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总结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透明度和公信力、慈善资金管理、社会参与度以及制度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之欧阳治创编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之欧阳治创编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慈善事业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对一个国家极其重要,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慈善机构、政府、社会大众、监督、立法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是这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标志,慈善事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与社会的良心,使社会和谐,人情温暖的同时又促进自身更加完善与发展。

对当代中国而言,慈善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机构运行机制不尽合理,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等诸多问题,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主体上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慈善机构自身,二是政府方面,三为社会大众。

认清各个主体存在的问题方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式。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问题:1、慈善机构运行机制(1)运行不够公开透明我国慈善机构组织的机制不健全,致使慈善组织运作不透明,失去民众的信任。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运作组织,是没有组织利益的,更没有自我利益,公开与透明是一项铁的原则。

”1慈善基金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独立性、中介性和透明性,而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在独立性、中介性和公开透明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

基金会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善款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透明性。

正是由于这种不透明,使得少部分人打着慈善的名号,名为辅助救济,实却干着中饱私囊的勾当,欺骗广大有善心人士。

近年频频曝光的慈善黑幕,已经将慈善与民众置于风口浪尖的位置。

整个社会的慈善机构已经持有严重不信任态度,这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继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2)监督体系不完善慈善机构内部,由于权力集中,制度不合理以及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内部缺乏有效监督的局面,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没有设置独立的监督与审计部门,募捐与执行的专业分工也未明确,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了滥用、侵占、私吞善款的现象。

【高中议论文阅读】《“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阅读答案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何小手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何小手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

“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客。

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

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

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

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

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发展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了许多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

如何对困难群众进行有效的救助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挑战,而发展慈善事业是解决群众困难救助的一个有效途径。

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

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都有慈善事业的痕迹,只不过和今天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起于1994年XXX的创立,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也频频开展起来。

内地的慈善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相关慈善事业的专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社会捐赠减税免税政策还不完善;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少,募捐能力较弱;慈善行业人才短缺,专业化水平不高;慈善信息公开不透明,公信力不足。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能规范、保护和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仍须规定慈善主体的进入资质、公益产权的界定、投融资方式及退出路径等。

当前仍需从法律上明确慈善组织的性质、慈善活动的主体负责人、慈善组织的监管机制、慈善活动的程序。

许多有意从事慈善事业者之所以没有参加慈善活动中来,多种原因盖源于此。

另外,社会捐赠减税免税的政策还不完善,影响大宗善款募集。

现行法规对个人和企业捐助的善款减税免税比例偏低,享受全额免税的仅有XXX、XXX等12家慈善机构。

因此挫伤了企业慈善捐助的积极性。

慈善活动不是盈利企业,应该享受减免税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多慈善是免税的。

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少,募捐能力较弱,这也是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之一。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摘要】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包括资源匮乏、社会认可度不高和组织运作不成熟。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及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

虽然困境存在,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高校校园微公益仍有发展空间。

通过合作和创新,可以为其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 现状分析, 资源匮乏, 社会认可度不高, 组织运作不够成熟, 破解方法, 资源整合, 公益活动吸引力, 组织建设, 结论, 发展活力, 动力.1. 引言1.1 高校校园微公益困境的分析与破解在当今社会,高校校园微公益项目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需求和形势的变化,高校校园微公益项目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破解。

现状分析显示高校校园微公益项目在资源方面存在匮乏的问题。

由于项目规模小,资金、人力和物资的支持往往不足,导致项目开展和推进的困难。

社会认可度不高也是制约高校校园微公益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众对于这类项目的认知程度偏低,对其作用和影响力缺乏了解,使得项目在融资、合作和推广等方面受限。

组织运作不够成熟也是高校校园微公益项目面临的挑战之一。

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项目难以有序开展,导致效果达不到预期。

为了破解这些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吸引更多的资源参与到项目中,提升项目的可持续运作能力。

其次是提升公益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和社会资源参与,提高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提升项目的运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高校校园微公益项目的困境并非不可逾越。

只要我们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公益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水平,便能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高校校园微公益项目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公益慈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公益慈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公益慈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概述公益慈善事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资金筹集、公益透明度、组织管理、公益效果、政策法规、社会认知、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这些问题限制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效果,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问题1.资金筹集资金筹集是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许多公益组织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无法开展长期和大规模的公益项目。

此外,一些组织和个人的捐款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公益透明度一些公益组织缺乏透明度,无法向公众公开其财务状况和项目实施情况。

这使得公众难以了解公益项目的进展和效果,也难以监督公益资金的使用情况。

3.组织管理一些公益组织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导致内部管理混乱、项目实施不规范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公益项目的实施效果,也影响了公益组织的声誉和公信力。

4.公益效果一些公益项目缺乏科学评估和效果跟踪,导致公益效果不佳。

一些组织和个人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项目的长期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5.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促进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手段。

然而,一些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导致公益组织在申请项目和资金时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6.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

然而,一些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知不足,导致参与度不高。

此外,一些媒体对公益项目的报道也存在夸大其词和不实报道等问题。

7.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公益慈善事业中。

然而,一些组织和人员缺乏技术支持和创新意识,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高公益项目的效率和效果。

8.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差异、文化差异以及语言障碍等因素限制了国际合作的开展。

三、建议1.资金筹集方面: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与对策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研究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现状及问题,立足国情,为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提出了相应得对策与建议。

希望能促进慈善组织得健康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与与谐社会服务.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滞后,政府干预过多,慈善机构发展不完善、公信力不高,慈善组织运行成本解决困难等问题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得原因;第二部分针对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提出了慈善组织发展得对策与建议;第三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慈善组织;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策与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得积累与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慈善事业也获得了很大得发展。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在衔接社会保障制度、改善贫困群体得生存状况、缓解社会矛盾与提高社会凝聚力、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构建。

慈善组织作为慈善事业得载体,作为联系人民与社会得中介组织,她得发展也越来越收到人们得关注。

在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得大环境下,我国慈善组织得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尤其就是在去年得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

首先,从外部与内部两个层次粗略得研究了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得问题及原因。

一、外部环境1政府干预过多。

1、1在我国,慈善机构注册得前提就是,必须找到一个主管单位,而且这个主管单位必须就是政府部门,这样一来,慈善机构就必须与政府建立很好得关系.也有很多慈善组织由于找不到主管部门而无法注册。

1、2我国法律规定,只有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这一类得“官办慈善组织”才有合法募捐得权利,这样其她得民办慈善组织就失去了竞争力,造成了我国慈善组织募集得资源明显不足得现状.全国每年募集到慈善资源不到全国GDP得0、1%(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得资源高达美国GDP得8%—9%)。

1、3慈善组织得发展与政府得大力推动密切相关。

公益募捐存在的问题

公益募捐存在的问题

公益募捐存在的问题【导语】公益募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改善社会问题。

然而,如今伴随着公益募捐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隐忧。

本文将对公益募捐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正文】一、募捐信息的真实性公益募捐的核心在于捐款的真实性和去向透明。

然而,如今一些公益项目伪造捐款信息,虚构受助对象,甚至将募捐资金挪作他用,严重破坏了公众的信任。

这是公益募捐存在的首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解决方案:1. 强化监管:加强对公益组织和项目的监管力度,确保募捐信息真实、准确、透明,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2. 加强公益组织自律:公益组织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定期报告募捐信息,并接受社会监督。

3. 建立信任机制:建立第三方信任机构,负责审核公益项目的真实性和募捐资金的使用情况,增强公众信任感。

二、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公益募捐的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和公益活动等渠道,而这些方式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传统媒体报道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社交媒体上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而公益活动只能辐射到有限的地区和观众。

公益信息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解决方案:1. 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在互联网上的宣传投放,通过建立公益专题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公益募捐信息,增加公益项目的曝光度。

2. 拓展宣传渠道:与有影响力的媒体合作,开展公益广告宣传。

利用线下公益活动和线上直播等方式,将公益募捐的信息覆盖更广的群体。

三、爱心分散的问题公益募捐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集聚爱心和资源,提高帮助的效果。

然而,一些公益项目在宣传中过于分散,无法聚焦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导致公众的捐款意愿分散、不集中,影响公益募捐的效果。

解决方案:1. 精准定位公益问题:公益组织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关注度,精确定位公益问题,选择有现实意义和影响力的项目进行宣传和募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自【网易财经】10月21日讯:在“郭美美事件”令官方慈善组织信誉大损后,民间草根“微公益”蓬勃发展起来。

近日,据媒体报道,“免费午餐”、“关爱尘肺病人”、“老兵回家”等活动参与者日益增多,“微公益”逐渐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然而,这种靠个人信用的“微公益”模式真的能拯救中国慈善吗?
当官方慈善组织信誉大损时,民间的“微公益”遍地开花
“郭美美事件”后,官方慈善组织公信力大幅下滑
从红十字会“天价餐”事件到“郭美美事件”、再到河南宋基会事件,中国公益界掀起了信任风暴,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官方慈善组织都受到连番质疑,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陷入了历史低点。

这种信任危机直接影响了官方慈善组织的“吸金”能力。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介绍,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今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

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

部分民众不再选择慈善组织,草根“微公益”崛起
虽然公众不再信任慈善组织,但全国捐赠总数没有太大变化。

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接收捐赠总额为283.55亿元。

其中,3-5月捐赠总额为150.98亿元,6-8月捐赠总额为121.03亿元。

这说明人们的捐赠意愿并未因为郭美美事件大幅降低,但受捐单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怀着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不少民众选择“跨过”慈善组织,“点对点”的个人捐赠大幅增长。

今年3-5月,“点对点”直接捐赠给个人、不通过公益组织的捐赠数额仅为3887万元,但6-8月,“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额大幅上升,达到1.27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种不依靠慈善组织的公益模式“微公益”蓬勃发展了起来。

媒体人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北京厨子发起的“关爱尘肺病人”、孙春龙发起的“老兵回家”等微公益活动,参与者众多,有些还获得了企业界的资金支持。

“微公益”既指以微博作为发起平台,又指力量之微、发起者地位之微,有一种尽己微薄之力,推动社会公益的理想。

“微公益”多由某些对公益事业抱有极大热情和爱心的“公益领袖”发起,这些领军式人物有些是社会名流,靠着名人效应和私德扩大影响;有些则是无名草根,但靠活动组织过程中的透明,赢得公众的信任。

“微公益”虽能让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却不能成为主流模式
“微公益”让慈善回归透明,更具号召力
在官方慈善组织信誉江河日下的情况下,“微公益”的崛起满足了公众参与慈善的需求,也弥补了官方慈善遭唾弃后、公益媒介不足的缺憾。

同时,它因为规模较小,可以规避目前政策对于民间慈善的限制,部分管理机构将“微公益”看作是“社会上的互相帮助”。

目前来看,无论是何人发起、资助哪些群体,“微公益”活动几乎有一项共通之处:信息的透明,而这正是目前官方慈善最被人诟病的,甚至是中国慈善事业整体缺乏的。

微博是成就“微公益”的主要媒介,而“微公
益”并非只是借助微博来宣传推广,同时也以微博为平台,及时发布善款筹集进度、善款应用、成果等重要信息,在众人的“围观”与监督之下从事工作,让官方慈善所避谈的“玻璃口袋”通过“微公益”得以实现。

但“微公益”依靠发起者个人的私德,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
“微公益”作为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的确令人欣喜,但“微公益”终究是个体的自发式行为,只凭着发起者的一腔热血和冲劲儿在推动,它无法持续也难以复制,终究无法取代专业的慈善组织,也无法拯救目前的中国慈善事业。

“微公益”只是个体的自发式行为,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发起者和组织也不是专业性人才,一旦某项“微公益”达到一定规模,就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媒体人邓飞、梁树新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得到了网民的热烈响应,善款规模高速增长,但随着“盘子”越来越大,发起者邓飞、梁树新都认为“网络爱心的推动,并不是长久之计。

”梁树新曾对媒体表示,正在筹划一个“退出机制”,由政府部门接盘。

部分“微公益”的发起者都认为,依靠个人单打独斗、募捐、找志愿者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操作方法,只能作为民间公益的第一阶段,当慈善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后,一定要确定一种机制,将公益项目制度化,这样项目才能具有持续性,即使最初的发起者和管理者退出,慈善醒目也能继续运作。

相对于目前“微公益”的自发式与分散式,中国公益更需要一种可持续的、具备内生力的模式。

与其依靠个别发起者的私德,不如建立公益产业链
只靠个人的道德无法支撑起中国慈善
许多人用道德标杆来要求慈善组织,希望捐赠的每分钱都用到受益人的身上,中间的整个过程能够完全免费,甚至认为公益组织人员领取工资都是不应该的。

这对于红十字会等由政府支付人力成本和日常办公费用的官方慈善组织来说,或许可以实现,但对于自己支付运营费用的民间慈善组织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把公益捐款100%用于项目本身,不从中扣除任何费用”,梁树新在发起“免费午餐”活动时如此许诺,受到了网友的热烈支持,但这种观点对于整个中国慈善事业来说,未必有益。

对于慈善组织提取的管理费,有关规定要求“不超过总支出的10%”,这一硬性规定本意是防止善款滥用,但是这一“一刀切”的规定恰恰制约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

目前中国许多民间慈善组织运营经费非常紧张,许多民间慈善发不出工资,招不到人才,连生存的有问题。

王石等一些壹基金理事主动提出,是否由发起人企业来承担壹基金的行政和人员费用,保证每笔善款都能用于公益项目,在最终这项提议被否决。

因为壹基金的决策者认为,如果壹基金做到“零成本”,势必让公众以此为标杆要求其它公益组织,这等于是摧毁了整个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完全“零成本”的公益模式是不能普及的,尤其是对于民间慈善来说。

办公费用、物资运输费用、人员的工资等等都是民间慈善机构的运营成本。

在西方,执行性的公益组织人员行政经费超过20%、30%的并不鲜见,只要是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之下。

“我不希望过分道德化地来看待公益组织。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认为,“这是一份职业。


公益事业也可以公司化、产业化
目前的“微公益”主要是依靠发起者的热情、参与者的善心,但是有了慈善心不等于能做好慈善公益。

民间慈善组织壹基金的创始人李连杰认为,慈善公益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大家不要急于推动企业家捐多少钱,慈善公益领域内的产业链建立起来最重要。

壹基金最初是由李连杰凭借个人人格魅力和公关能力,一步步创办起来的,但是壹基金发展至今,包括李连杰在内的创始人们正逐渐淡出,而李连杰本人也认为“去李连杰化”是壹基金真正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必要条件之一。

现任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认为,公共服务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要像公司化那样,有预算管理和决算管理,以透明公开的集体决策让个人的自由财政权降到很低。

显然,一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更能令慈善组织可持续的发展。

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认为,“公益也是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产品、有需求、有供应、有消费、有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公益机构是贩卖服务者,捐赠者为购买服务者。

慈善机构依靠服务质量和信息公开吸引捐款;用企业家的精力对其进行经营管理,以保持效率和活力。

在开放的竞争环境和供求关系的调节下,高效、低价、服务多样化的公益机构将最终胜出。

结语:“微公益”这种依靠发起主体私德的公益模式,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难以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流模式。

中国慈善不能仅仅依靠善心,而应该形成一种产业,一种职业,以此谋求持续性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