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金特评传及作品分析
萨金特
约翰·辛格·萨金特的介绍及绘画作品分享给大家,谢谢众好友们以往的评论支持!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是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肖像画家。
他的父亲是美国费城的著名医生,母亲是费城一家富有的皮革商的女儿是个水彩画家,婚后全家迁居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
1856年2月12日,约翰·辛格·萨金诞生。
他从小便学会了意大利语、英语和法语,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累质和才能。
得益于母亲的熏陶,萨金特自幼喜爱绘画,他14岁时进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
4年后(1874年),父母为了鼓励他从事绘画,举家迁往巴黎。
萨金特跟随巴黎美术学院著名人像画家卡罗勒斯·杜兰学画。
20岁那年他第一次回到美国,很快就成为波士顿和纽约著名的肖像画家。
1877年,他参加巴黎沙龙展受到赞赏,杜兰破例答应萨金特为他画一幅像。
参加沙龙展使他受到普遍注目,一举成名,并于1881年荣获沙龙银奖。
后来他到过西班牙、荷兰,专心研究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名画,企图寻找名家绘画技巧的秘密。
1883年是萨金特生涯中的转折点,换了一间更大更合适的画室,怀着对未来的希望住进新居。
这时他已是沙龙中定期的展出者,成功地树立起一代艺术家的形象。
萨金特一路顺遂地平步青云,1884年时却突然成为美术界的丑闻焦点。
当年,他在沙龙展出一幅女子肖像,为了将这位与法国银行家结婚、美籍贵妇——维尔吉尼•葛托女士风情万种的魅力表露无遗,萨金特恣意描绘她无所顾忌的撩人姿态。
他自认这幅肖像画是自己的杰作之一,后代评论家也支持他的见解,但沙龙的成员却严厉抨击画作不雅并富有挑逗性。
他以画题《葛托夫人》参展,葛托夫人的母亲则因女儿成为笑柄,而请求将此画撤出展览,但遭到萨金特的拒绝。
对一向听惯溢美之辞的萨金特来说,《葛托夫人》丑闻带给他莫大的打击,他相信英国会是最好的避风港,于是1884年迁往伦敦暂居。
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油画作品欣赏
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油画作品欣赏
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油画作品欣赏
约翰·辛格·萨金特 (John Singer Sargent)生于1856年1月12日,卒于1925年4月14日。
约翰·辛格·萨金特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肖像画家,是当时肖像画的领军人物之一,英国皇家美术院成员。
萨金特的一生主要是在欧洲活动。
他的父亲是美国费城的著名医生,母亲是费城一家富有的皮革商的女儿,是个水彩画家,早年在欧洲旅游使她爱上了意大利。
婚后劝其丈夫放弃在美国的行医职业,与她一起泛游欧洲各地,过一种居无定所的自由生活。
萨金特就是在旅居佛罗伦萨时诞生的。
他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埃米莉和维奥莱特。
萨金特一生热衷于绘画艺术事业,终身未娶,无视世俗的浮荣,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前进。
他一生的绘画作品大约有2500 件到 3000 件,其中400多幅肖像画(另说600百到700百件),几乎无一雷同。
著名的有《波依特的四个女儿》、《卡罗勒斯·杜兰肖像》、《少女与玫瑰》、《亨利·怀特夫人》和《维克三姐妹》等。
因为他是美国人的后裔,所以他的名字被写入美国绘画史上,但他又是常居伦敦,是英国皇家水彩画家协会的会员、皇家苏格兰美术院院士,因而在英国水彩画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何评价美国画家萨金特?
如何评价美国画家萨金特?
萨金特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挺陌生的。
但看过这幅画的人却很多。
这就是萨金特最出名的作品,《X夫人》画中的美人穿着黑色丝绒礼裙,裸露出纤细修长的脖子、流畅的肩颈,纤腰盈盈一握,扶着
桌子的姿态性感又优雅。
苍白的皮肤被黑衣衬托得更为柔嫩。
这幅画画的是当时巴黎上流社会最有名气的美人名媛,让萨金特名气大涨。
那个时候全世界都在流行各种印象派啊,野兽派啊,立体主义的时候。
(像这样)
萨金特依然在坚持现实主义绘画(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写实的一种),并且最终引领了肖像画的潮流。
和很多艺术大师不一样,萨金特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的正式文凭,却拥有了肖像画家的最高荣誉。
萨金特的肖像画最打动人的是画中人的眼神,又含蓄、又灵动的一面。
萨金特一生热衷于绘画艺术事业,终身未娶。
萨金特绘画的技巧,吸收了当时印象派的画法,但却比印象派更写实一些。
他不再拘泥于,古典主义的细致完整的技法,而是用一种放松又随意的笔触给人特别灵动的感觉。
因此萨金特的青少年时期,
几乎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这也给他带来了体验,
欧洲各地风土人情与文化的机会。
有人说“和萨金特的画作在一起,就好像和新鲜的阳光在一起。
”
萨金特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用色很狠,很浑厚,可在这样的浓墨重彩之下,反而呈现出一种透明的灵动感。
萨金特的色、光,在他的笔触下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也许就像他们说的,用心画出的东西,自然会发光。
美国最出色的油画大师萨金特
美国最出色的油画大师萨金特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是美国肖像画的领军人物之一。
萨金特一生创作了大约900幅油画、2000多幅水彩画和无数的炭笔素描。
萨金特是位极其严肃的艺术家,他他强调画家要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要在画面处理上大胆舍去一切不必要的东西。
萨金特对光的把握令人称道,色彩的准确更是无人能及。
从来没有哪个画家可以如此生动,细微,鲜活的表现人物的嘴部。
在萨金特的笔下,人物的嘴部呼之欲出又与人物融为一体。
临一遍才懂他水彩的伟大萨金特水彩作品
临一遍才懂他水彩的伟大萨金特水彩作品
约翰·辛格·萨金特
我很开心可以暂时摆脱肖像画,对自然风景的绘画让我身心愉悦也乐于一直持续下去,即使只得到很少的钱。
相比水彩,萨金特的油画作品可能更被大众欣赏。
很显然萨金特是靠为上层人士画肖像画来挣钱的,这些肖像画都是用油画完成的,所以那些油画看起来严谨而丰富。
萨金特伟大的水彩画时代始于1902年。
那时候他已经是当时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
但是用水彩画自然风景却让他感觉自由,身心愉悦。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萨金特说道“与被当作职业的肖像画家相比较,我在创作速写和习作时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实际上我很开心可以暂时摆脱肖像画,对自然风景的绘画让我身心愉悦也乐于一直持续下去,即使可能只得到很少的钱。
而且现在不画肖像画让我感到很安慰——我终于可以有一些可以展览的作品了。
”
所以我们看萨金特的水彩更加的放松和自由,用色不拘一格。
他画水彩都是自信而快速的作画,就像一位舞台艺术家的即兴表演。
我看萨金特的水彩画,一开始感觉画面总是支离破碎,有些人物也只有脸部的轮廓,没有任何细节,画的街道和船也看不出具体的形状是什么。
可是临摹之后,才发现其奥妙之处,如果没有娴熟的技巧根本不知道从何处下笔,色彩繁多而复杂,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色彩在他的画里却自然而然的存在,光和影谱写着和谐的旋律,用笔也无比的自由。
可以想象,萨金特画水彩是多么的肆意洒脱,完全摆脱了油画给他的束缚。
像个即兴创作的歌唱家,或者是草地上撒欢的孩子,他是用水彩笔在纸上尽情的撒欢儿而已。
萨金特水彩作品中的光、色运用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出生于1856年,去世于1925年,是美国著名肖像画家。
他出生在意大利艺术之都佛罗伦萨,是美国人的后裔,但又长居伦敦,是英国皇家水彩画家协会的会员、皇家苏格兰美术院院士,在英国水彩画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在水彩画上的研究有很高的成就。
萨金特是以油画肖像在西方闻名,但他同样惊艳的水彩画却鲜为人知。
因为对油画肖像循规蹈矩的束缚的厌倦,他转而通过水彩画来抒发内心的情绪。
萨金特的水彩画肖像充分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才华,色调明亮,用笔洗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面部表情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
他的水彩作品具有着一气呵成的气势和一次着色的清新透明的感觉,这无疑是得益于他娴熟高超的技艺。
他的水彩画多为写生作品,及现场作画,他的技法表现在时间的控制、水色的挥洒及作画的节奏方面。
他在水彩画上的表现手段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绘画方式,最大限度上利用水彩画中水与色之间的不受控制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以他的一幅水彩人物作品为例,画面中两个人物成一前一后站在树下摘果子,他用明度很高的红、黄、蓝、绿直接绘画,表现出小姑娘抬手臂时衬衫随着动作形成的褶皱,以及百褶裙的折叠关系,寥寥几笔刻画出来一个人物的动势。
他不拘泥于细致完整的人物形体的刻画,而是主张用大笔刷刷的挥洒,这种放松的笔触给人一种活泼、灵动、潇洒的感觉。
在他的水彩人物画中我们不仅仅能看到服饰、站姿这些简单的东西,他还利用服饰、站姿甚至皮肤的颜色来进行独特的人物表现。
再比如他画于1904年的水彩人物作品《流浪汉》,画面放松的笔触给人活泼、灵动、潇洒的感觉。
再有1905年所画的水彩画《伊顿小姐》,描绘的是当时社会名流伊顿小姐,色调明亮,用笔高度洗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在面部表情上清晰可见。
一、社会环境对萨金特的影响根据史料文献,顺着时间轴如同打理藤蔓枝节一般去梳理,以纵向的时间轴为线索梳理萨金特水彩绘画语言的师承。
天才画家——萨金特(2)
天才画家——萨金特(2)华艺天下美术馆华艺天下 2022-04-25 12:03Blowin' in the Wind音乐:Bob Dylan - The Joker, Vol. I: Early Years (Explicit)画坛巨匠萨金特——素描篇上期我们说到画坛巨匠萨金特精彩绝伦的油画作品⬇️天才画家——萨金特(1)萨金特的素描略有些速写的味道,但速写素描其实本就是一体的。
他的素描更强调轮廓的虚实和黑白调子的强烈对比,笔墨不算多,不纠结于刻画细节,用笔松动,对人物神态的把握非常到位、传神。
萨金特在画室萨金特的作品曾一度被一些人批评为有鲜明的肤浅倾向,然而他自然、庄重华丽的技法得到公认。
他富有魅力的肖像画为他奠定了19世纪艺术殿堂的崇高地位。
萨金特在上个世纪末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
他绘制的油画肖像的佣金不断上涨,但正如他在1907年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所说:“我厌恶肖像画,希望再也不画了,尤其是上层阶级的肖像。
”“因此,在51岁的时候,他提前退休了,”艺术史学家理查德·奥蒙德,也是萨金特的远房亲戚,他说道。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在他的能力达到顶峰时,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
”51岁,很多人还在拼搏时,萨金特激流勇退,不再接肖像订单,封笔了。
萨金特素描肖像、人体、场景作品:下期预告:天才画家——萨金特(3)水彩篇高清萨金特素描JPEG后台私信小编编辑:橘子天才画家——萨金特(1)珂勒惠支——每一笔都画出了灵魂华艺天下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艺术的交流和净化的心灵。
欢迎关注“华艺天下”------北京指南者美术教育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北京指南针美术传播艺术,传承文化,美术教育,我们更专注!1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约翰·辛格·萨金特传记(八)
约翰·辛格·萨金特传记(八)中国水彩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约翰·辛格·萨金特传记策划/魏毅《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这幅画从今天的角度看来是萨金特所有最好的作品中的一幅。
它被普遍认为是萨金特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的名字来源于一首轻松的流行歌曲的歌词。
日后的作品里再也没有一幅画在光线的运用上能赶得上这幅画的了。
关于萨金特画这幅画最初想法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情节是这样的:1884年当萨金特住在维克斯家中时,被拉文顿的茂盛的花园所吸引。
一天,他看见两个小女孩手提纸灯笼在昏暗的玫瑰园中穿梭。
这迷人的情景让萨金特实在无法忘怀,于是萨金特决定把这个印象画出来。
但是这只是一个纯粹的想法,想把它画下来又谈何容易。
这个情景是发生在日落时分,那时的颜色、光线及阴影都是转瞬即逝。
不仅于此,如何精确地营造出日落时分阳光微弱的光线与中国灯笼中的光线相互混合的完美的一瞬?这是一个神奇而且短暂的时刻,持续的时间可能都不超过两分钟。
难道萨金特要捕捉那淡紫色的迷人的最完美的两分钟?这种场景几乎是不可能重现的。
但是萨金特打算就做这件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并且他的朋友们也都很支持他。
于是他找来了米勒家当时只有五岁的孩子。
他给孩子带上假发,并且用小灯泡的光照射头发,就好像孩子正拿着中国灯笼一样。
这件事情让人们很感兴趣,并且要求每一天都保持准确的位置、光线和姿势。
这种工作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太过苛刻,所以不久,巴纳德夫人的两个大一些的孩子就加入了进来,一个孩子十一岁一个孩子七岁。
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讲更适合。
每天都准备五十只小灯泡,完全复制昔日所见的情景,连花朵谢了又以新的鲜花补充,整个绘画过程都是无比的真实,并且是在黄昏以后才开始工作,每晚都要保持同样的情景和气氛。
埃德蒙德·高斯在日记中写道:从这件事一开始,我们就都对此很感兴趣。
每一件事都被有条不紊的做着。
萨金特——用心画出的东西,自然会发光
萨金特——用心画出的东西,自然会发光他是20世纪早期最受欢迎的美国画家,他以其华丽的笔法及不同寻常的旅居经历,一生中创作了千余幅作品,他的肖像作品在20世纪初的大西洋两岸几乎无人能及,并以其独特扑捉光影的技巧创作了大量传世经典。
他的生命无时无刻都投入在他热爱的绘画中。
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贵族,游走于各种名流与聚会之间;那么他的后半生却是一名淡泊名利的旅者,只为在行走中发现令他动容的美。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国画家,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1874年萨金特在卡罗律斯-迪朗的巴黎画室学画,受印象派影响。
1876年到美国并加入美国籍。
但长期逗留英、法、德、意等国,从事创作。
多为上层人士作肖像画,其作品声誉渐高,曾为西奥多·罗斯福、约翰·洛克菲勒画过像。
1879年去西班牙研究委拉斯开兹的作品。
1884年沙龙展览杰作《某夫人》引起流言,迁居伦敦。
1890-1910年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和波士顿美术馆作壁画。
1910年后热衷于水彩风景。
《Luxembourg Gardens at Twilight》1879年《Capri Girl》1878年《Fishing for Oysters at Cancale》1878年《Atlantic Storm》1879年《Café on the Riva degli Schiavoni》1882年《Two Girls with Parasols at Fladbury》1889年萨金特的父亲是美国费城的著名医生,母亲是费城一家富有的皮革商的女儿,是个水彩画家,早年在欧洲旅游使她爱上了意大利。
婚后劝其丈夫放弃在美国的行医职业,与她一起泛游欧洲各地,过一种居无定所的自由生活。
萨金特就是在旅居佛罗伦萨时诞生的。
萨金特从小便学会了意大利语、英语和法语,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品质和才能。
纯粹的美好——走进萨金特绘画艺术
一、萨金特的少时青春与其艺术生涯约翰 辛格 萨金特(1856—1925)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最为活跃的欧美油画家之一、英国皇家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皇家苏格兰美术院院士。
他的油画人像栩栩如生,水彩画更是因注重光晕和色彩而大受追捧。
同时,萨金特也是欧美历史上重要的壁画家之一。
萨金特的国籍是美国,只因其母亲酷爱意大利,在萨金特未出生前举家搬迁至意大利,他遂生在了佛罗伦萨,被称为“祖籍欧洲的美国人”。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不安定的生活、众多的兄弟姐妹形成了萨金特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从小学会了隐忍与善待他人,并十分珍视时间。
在成长过程中,萨金特的父母并没有忽视对他的教育。
父母的言传身教,加上萨金特聪慧的天资,使其在美术和音乐领域都表现出超人的天赋与才能。
他很快学会了曼陀林与钢琴,并掌握了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在18岁时,萨金特成为了著名肖像画家卡罗勒斯 杜兰的学生,之后考入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此后,萨金特艺术创作之路逐步走向了正轨,通过其自身对绘画的探索与研究,他的绘画作品逐渐被人所熟知。
萨金特虽没有得到过一张正式的文凭,却获得了全球无数学术艺术机构赋予的荣誉,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院校也都授予了他博士学位。
萨金特一生热爱艺术,其作品超过了两千件。
他对艺术的执着,体现了一种纯粹性和精神上的高度,而这种精神高度是非常人所能及的。
二、萨金特的绘画艺术特色萨金特的肖像画延续了传统写实主义古典油画的风格,受到了委拉斯开兹和哈尔斯两位艺术家绘画风格的影响,造型严谨,绘画结构准确。
后萨金特又受其同时期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影响,在肖像画的细节处理上用笔大胆果断,色彩运用更为丰富,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相较于他的水彩画和油画,萨金特的肖像画并没有完全彰显出他的真正实力。
他的水彩画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其绘画特点和深厚的绘画功底,用笔放松、迅速准确,其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萨金特对于光和色彩的把握准确,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视纯粹的美好——走进萨金特绘画艺术□王安琦摘要:约翰 辛格 萨金特是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著名的肖像画家,他一生热衷于绘画事业,创作了900多幅油画、2000多幅水彩作品。
萨金特作品《墙》赏析
萨金特作品《墙》赏析《墙》这篇小说,结构和剧情都是经过作者精心编排的,而在他巧妙的编排之下,人的自由选择和世界荒谬人生痛苦的哲学思想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剧情推进一点点展现出来。
故事情节很简单,伊比埃塔和另外两个人因为一个叫做格里斯的共和党人被捕,等待判刑。
对方希望通过另外两个狱友的死亡,让伊比埃塔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招供出格里斯的藏身之所。
伊比埃塔在经历过等待行刑,看着另外两个人被押送刑场的过程之后,坦然选择不愿意招供。
在临死之前,他想故意捉弄对方,于是告诉他们格里斯藏在墓地(他知道格里斯藏身在表兄家里)。
他满心等待着对方归来之后的雷霆大怒,没想到对方回来之后兴致勃勃,并且带回了格里斯。
伊比埃塔听别人说,格里斯同表兄吵了架,跑出来,他不愿意拖累其他朋友,选择了藏身到墓地。
第一次选择:有人交谈反而增加了恐惧感故事的背景,就是一个生死的审判现场。
伊比埃塔面临的着一个极端的选择:供出格里斯的藏身之所,生;隐藏格里斯的藏身之所,死。
对于普通人而言,面对死亡,大多数人可以放弃一切抵抗。
但是伊比埃塔偏偏不会这样,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第一次审判,伊比埃塔和另外两名受审者一起。
对于格里斯的藏身之所,说出来,意味着自己会被释放,格里斯将接受接下来的审判。
如果选择不招供,那么自己接下来将会面临死亡。
这时候的伊比埃塔毫不动摇的选择了不招供,这个选择的当下结果是自己和另外两个受审者被关押到了寒冷的医院地下室,逃离了之前虽然温暖但是没有人交流的牢房。
比起挨饿受冻的苦,没有同伴的孤单感对于他来说更煎熬。
但是,两个同伴并没有能够减轻自己面对可能来到的死亡的恐惧和紧张感。
汤姆因为恐惧,不停的说话,但是说话的内容逃不开接下来的行刑方式,他担心自己会遇到摩洛哥那种折磨人的行刑方式——为了节省子弹直接用卡车压。
又如惊弓之鸟一样,对牢房外面的动静妄加揣测。
在汤姆害怕的颤抖中,伊比埃塔也跟着感到了寒冷。
同伴并没有给他带来安慰,反而是彼此之间的交谈中,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托马斯·萨金特学术著作简评
入的研究.萨 金 特 与 卢 卡 斯 (
R.
Luc
a
s)、巴 罗 (
R.
J.
Ba
r
r
o)和华 莱 士 (
N.
Wa
l
l
a
c
e)一 起 开 创 了 理 性 预 期
学派,为新古典宏观 经 济 学 体 系 的 建 立 和 发 展 做 出
了杰出贡献,并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
响的实证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萨金特的研
«经济学动态»
2011 年第 12 期
托马斯 萨金特学术著作简评
∗
方臻旻
内容提要:
2011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 奖 得 主 托 马 斯 萨 金 特 是 理 性 预 期 学 派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分别在理性预期理论、理性预期的实证检验、宏观计量方法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萨
金特发表著作近十部,包括撰写的经济学专著、经济学教材和经济学文集等几类.本文将简要地对
t
a
t
i
o
n”
r
k
i
n
a
e
r1
1
8
9
6.
p
gP
p
nomi
cAc
t
i
v
i
t
2):
1-62.
y(
(
Wood
f
o
r
d,M.
2008),“
I
n
f
o
rma
t
i
on-c
ons
t
r
a
i
neds
t
a
t
e-
赏萨金特作品有感
赏萨金特作品有感萨金特是一位出生在意大利的美国画家,但却长期生活在欧洲,在巴黎、弗洛伦萨这些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这是艺术家创作的天堂,也是汇聚世界各地精英的地方,萨金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那片具有自由、优雅的艺术氛围的沃土成为他创作的天堂,也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活跃在欧美两地的杰出肖像画和水彩画大师。
我曾在画册上看到过他的一些作品,例如《亨利•怀特夫人像》、《阿格纽夫人像》、《里布列斯坦尔勋爵》、《温德哈姆姐妹》、《石竹、百合、玫瑰》等,确实得到很多值得我们一生受益的启发。
因为肖像创作的最高原则是对人物外貌、服饰以及背景的形似,对画家来说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羁绊和束缚。
而自然界是变化多端的,画家应该具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捕捉瞬息变化的自然之美。
萨金特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水彩并不一味地拘泥于细致完整的细节刻画,通过对光和色的精准处理,随意画来,使笔下的自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潇洒,也更有抒写的意气。
萨金特的肖像画,色调明亮,用笔高度洗练,线条流畅稳健,注重人物个性、神态、表征的刻画。
他画菲普斯夫人手臂的柔软,画艾斯林夫人目光的安详,画阿格纽夫人容貌的美丽,画女演员特丽优雅的舞姿……在肖像画领域,萨金特之后鲜有人能再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萨金特的作品题材非常广泛,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还有一批优秀的风景画。
除肖像画之外,他常画水彩风景,且多即兴速写,特点突出,水份淋漓,色彩凝重而悦目,在表现光色效果上有独到之处,他从不描绘某些细节,画水中的帆船,简练概括,水色交融,富动荡感觉;红、黄、蓝、绿似直接使用,艳丽而不燥,浑厚之下反而透明,这是他晚期作品的特点:从客观的描绘代之以主观的表现,对于光、色、形的表达,达到了更高更美的境界。
《石竹、百合、玫瑰》、《白船》、《狮身人面像》、《葫芦》等都是萨金特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色彩非常丰富,冷暖色调相结合,对光线的处理也很精准。
画家萨金特传
画家萨金特传
萨金特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年1月12日-1925年4月14日),美国艺术家,因为描绘了爱德华时代的奢华,所以是“当时的领军肖像画家”。
他在一生中创作了900幅油画,2,000多幅水彩画,以及无数幅素描画、炭笔画。
他的画作描绘了他游历世界各地时的所见见闻。
据说,萨金特是中国油画家李铁夫在美国学画时的老师。
萨金特的父母皆为美国人。
不过,他迁居伦敦之前,都在巴黎接受训练。
萨金特在绘画肖像方面享有美名,不过,他的声誉也并非完全没有非议,他也曾经遭受批评。
他早期在巴黎沙龙展出的画作X夫人肖像就引发了丑闻。
萨金特的绘画技巧,尤其是他后来被人推崇备至的笔触,在一开始就显得相当出色。
他的肖像画带有雄伟风格,而非正式的手稿和风景画,则可以看到印象主义的影响。
萨金特进入晚年后,开始对肖像画创作的规条产生矛盾情感。
他转向壁画和外光主义画作创作。
萨金特大半生都在欧洲渡过。
美国画家萨金特人物油画作品赏析
美国画家萨金特人物油画作品赏析美国画家萨金特作品: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巴达捷夫斯卡(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是波兰的女钢琴家、作曲家,《少女的祈祷》是她在18岁时创作的。
曲子风格单纯而清丽,仿佛看到一位少女虔诚地跪在教堂中祈祷。
世界上三个美丽的女皇,怎样作比较呢?感情的、迷人的雕刻使人陶醉;绘画引起静谧的欢乐和幻想;音乐引起灵魂的激情和骚动。
——俄国文学家果戈里宇宙中永恒的两大话题,时间与空间,时间艺术(音乐)与空间艺术(绘画)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记得有人说贝多芬的《月光》这一标题来自19世纪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
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琉森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船儿一样”。
大仲马则称琉森是“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雨果曾这样写道:“每块岩石是一个字母,每片湖水是一个句子,每个村庄是一个重音号。
”可见人们一直在流淌的音乐中寻找着不同的空间具象。
蔡松琦教授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紧密关系用优美的语言阐述给每一位读者,很是到位。
恰好最近看到一组跟钢琴有关的油画,供大家品赏。
俄国文学家果戈里说:“世界上三个美丽的女皇,怎样作比较呢?感情的、迷人的雕刻使人陶醉;绘画引起静谧的欢乐和幻想;音乐引起灵魂的激情和骚动。
”音乐和绘画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音乐是时间艺术,诉诸于听觉;而绘画是空间艺术,诉诸于视觉。
一个以音响堆砌,一个以颜料涂抹。
一个以运动形式表现万象,把意境填充于时间;一个把生动的情状凝于一瞬,把形象展开在空间;音乐以“描情”擅长,表达人的心灵,绘画以“状物”取胜,表现事(人)物的造型。
然而它们有着一致之处,这就是表现艺术家心灵深处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音乐与绘画在整体结构和外部形态上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受心理学通感及联觉的作用,音乐与绘画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音乐的曲式结构,可以和绘画的构图相对应。
旋律与节奏原本是音乐的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绘画及空间造型艺术中,如形容建筑物布局节奏富于韵律,人物线条流畅等。
浅谈萨金特的绘画艺术
。
萨 金特 的水 彩同样用笔概括 流畅 , 对水分
的是
基于 他 对造 型 的精妙 把握 , 这 在他 的水彩 人
肖像 。由 于 杜 朗 在 巴 黎 有 很 高 声 望 , 萨 金 特
情栩栩 如生, 体现 出萨金 特高超 的水彩 技艺。 萨金特 的经典作品 《 高特鲁 夫人 肖像 》,
画 中 的 高 特 鲁 夫 人 身穿 一 件 夜 礼 服 袒 露 前 胸 ,
也借 《 杜 朗肖像 》跻身 于 巴黎著 名 画家 间。 1 8 7 6年 ,萨金 特参 观了巴黎 的印象 派画展 ,
物 刻 画 中 更加 突 出色 彩 的 处 理 运 用 , 也 表 现 出
印象 感 觉。1 9 0 6年完 成 的 《 黎 凡特 的港 口》
是 一 幅 明 亮 色调 , 色 彩 感 觉 很 强 的水 彩 画 , 水 面得 波 光用小 笔触 交 错点缀 而 出, 用 冷 暖 绿 和 湖 蓝 等 轻 松 的 画 出 了水 面 的 透 明 感 和 反 光
其 间 莫 奈 和 马 奈 作 品 引 起 了他 的 注 意 , 通 过 这 次展 览 , 萨金 特 和 印象派 的莫 奈等 画家变
头部偏 向左侧 的肩膀 ,白皙的皮肤在黑色晚礼
,
g E  ̄ D 深 色背 景 下 闪 现 出淡 紫 色 的 光 芒。画 中 的
高特 鲁夫人裸 露肩膀 , 神态傲慢 , 震惊 了整个
在 室 外 的 阳光 下 看 书 的 画面 , 一 位 女 士在 前 面 坐着打 着伞看 书, 另 一 个 女 士 躺 在 她 的后 面 , 整个画面落 笔大胆 , 笔触较 为宽大概括 , 表现
萨金特油画赶海改编
萨金特油画赶海改编
摘要:
1.萨金特油画简介
2.赶海改编的背景与意义
3.油画与赶海改编的联系与差异
4.观众对赶海改编的反馈与评价
5.总结与展望
正文:
萨金特油画,作为美国著名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的代表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艺术界的关注与喜爱。
而近期,一部名为《赶海》的舞台剧改编自这幅名画,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赶海》改编自萨金特的同名油画,这幅画创作于1917 年,描绘了一群在海边嬉戏的儿童。
画面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
而改编后的《赶海》舞台剧,则在保持原画主题的基础上,通过戏剧性的手法,展现了海边儿童的不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种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
在改编过程中,导演和编剧巧妙地将油画与舞台剧相结合,既保留了原画的神韵,又充分发挥了戏剧的表现力。
例如,在舞台布景上,采用了类似油画的背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在人物塑造上,以原画为蓝本,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海边儿童形象。
此外,舞台剧还通过音乐、舞蹈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原画的表现力。
《赶海》舞台剧自公演以来,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
许多观众表示,通过这部作品,他们不仅欣赏到了一幅生动的艺术画卷,还对原画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有观众认为,《赶海》改编的成功,为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总之,萨金特油画《赶海》的改编,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尝试。
它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名画的魅力,还为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金特评传及作品分析作者:张云飞来源:《牡丹》2017年第35期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生创作肖像画无数,本文重点对他的几幅著名油画进行详细研究。
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翻看西方大师的画册,笔者偶然看到了一幅名为《洛克农的安格纽夫人》的肖像画,顿时就被深深吸引。
画中安格纽夫人那红润丰腴的娇美面庞似乎有活人的呼吸,信手描绘出来的纱质衣衫透明而简洁,左手边袖子褶皱的边缘线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若隐若现,变幻无穷。
而左侧垂下的丝质腰带的边缘线犹如斧砍刀劈一般清晰,巧妙地表达出了腰带的质地与量感。
最让人惊叹的是,挂在夫人胸前的耀眼的珠宝竟然是用可数的几笔飞快完成的。
画面何其简洁又何其感人。
这时,笔者想到19世纪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简洁是艺术性的第一个条件”。
多年后,笔者才知道这位画家名叫萨金特。
1874年,年仅18岁的萨金特有幸成为著名肖像画家杜朗的弟子。
杜朗对待专业的态度极其严谨,对学生基本功的要求几近苛刻。
这也让萨金特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
笔者认为,研究一个艺术家除了要了解他的传奇人生,更重要也是更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他的作品着手。
通过对萨金特生平以及作品的梳理,笔者把他的艺术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崭露头角的巴黎时期;二是备受追捧的伦敦时期;三是炉火纯青的波士顿时期。
下面,笔者就通过萨金特每个时期的作品来研究他的艺术。
一、崭露头角的巴黎时期1878年,萨金特创作了《坎卡尔捡牡蛎的人们》。
当时,他在法国已然崭露头角,然而,他不满足于小有名气,他期望更大的成功。
因此,他找了近十个当地居民来为自己当模特,摆了各种动作,作了大量素描,在渔村停留了三个多月。
我观看这件作品后的直观感受就是整幅画作朝气蓬勃,生机无限,用笔变幻无穷,独具魅力。
画面中间的两位妇女有说有笑,而后边的金发孩童将裤管向上拉的这一幕,我觉得它更是展示了萨金特超乎常人的敏锐观察力。
这幅作品1878年在巴黎的沙龙正式展出,好评如潮,也使萨金特功成名就。
1879年,萨金特游历了西班牙,并作了有关舞蹈的大量素描。
三年后,他计划将其中一幅创作成巨幅油画,《耶!哈雷欧》由此诞生。
其实在创作的计划阶段,萨金特几乎无计可施。
但炉火纯青的基本功以及过人的天赋使他在绘制过程中灵感迸发,如鱼得水。
笔者一开始不明白作品的名字为什么叫“耶!哈雷欧”。
后来,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哈雷欧”出自西班牙语,愿意为“欢快,狂热”。
我当即感到以此作为作品名字真是别出心裁,尤其能让人联想到似乎所有的观者都为画中人物拍手叫好。
这幅240×348厘米的画作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大。
萨金特试图在巴黎沙龙中一举带给其他画作巨大冲击。
年少轻狂也好,自信满满也罢,他做到了,真的做到了。
在1881年的沙龙展览上,这件作品的巨大尺寸,画面的奇妙光感以及气韵的潇洒率逸,使萨金特成了当时备受瞩目的艺术家。
萨金特却对此显得异常谦逊。
令人不得不说的是,萨金特是一个善于画服饰尤其是绫罗绸缎的画家。
在《耶!哈雷欧》这件作品中,舞蹈家拖到地上的裙子,在光润的面料上衣纹繁复,萨金特却处理得极其到位,层次感异常清晰。
同时,在灯光的照射下,画面呈现出交相辉映的奇妙效果。
舞蹈家身后众人,形态各异,墙上悬挂的吉他以及帽子用笔轻灵,很好地交代出了其与舞者的空间层次。
萨金特的技法属于标准的直接画法,即一次性完成法。
他每次画油画的开始阶段都在画布上先用铅笔将模特的大体形态起准,之后用松节油把颜料调得非常稀薄并将人物与背景分别轻松地平涂。
这个步骤他观察得非常整体,以致将细节全部忽略。
然后,他直接用猪鬃笔蘸着油画颜料画画。
他像一个魔术师一样,用自己无与伦比的高超画技将人物“变”出来。
他总会把他的画架摆到模特身旁,笔者认为,这样有助于他从同样的光线、同样的距离以及同样的角度去观察模特,值得效仿。
跟远距离写生相比,这样确实能更加真实地观察模特。
他努力将所看到的模特形象进行抽象的加工,从而提炼出大的体块关系,用尽量少的笔触来描绘对象,始终把握着整体。
在笔者心中,萨金特是少数能够做到对光的把握如此到位的画家之一,色彩的准确更是无人能及。
他通过把握对象的个性化结构特征将人物画得极其传神,乃至于在他还没有开始详细交代对象的眼睛的时候,往往人物已经与本人无二。
以前在看印刷品的时候,笔者误以为萨金特画得非常细致,但是看到原作时震惊异常,飘逸的丝绸晚礼服只是用了可数的几笔就将质感以及体量交代得非常到位。
贵妇人那纤细的手指似乎没有进行深入刻画,却鼓胀饱满、有血有肉。
无名指上宝蓝色的戒指闪着耀眼的光芒却又毫不破坏整体。
这正是笔者心目中的写实,笔者认为,是否写实跟画的细致与否没有关系,越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就越是大师,萨金特是这样,委拉斯贵支,伦勃朗也是这样。
然而,成功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天才亦不例外。
1884年,萨金特所画的《葛托夫人》被法国沙龙成员抨击画作不雅且有挑逗性,甚至有好事者传出了他与葛托夫人的绯闻。
其实,《葛托夫人》一画可谓肖像画中的佳作。
幽深的背景透出无限的神秘性,高贵的黑色晚礼服不但巧妙地勾勒出葛托夫人丰润而性感的身材,而且与背景的幽深配合得当,给人的感受是画面整体感极强。
人物白皙光润的皮肤在画面上显得通透无比,她整体的撩人姿态都将她风情万种的魅力表露无疑。
纵观他巴黎时期的画作,笔者感到他期望受到别人的关注,期望获得巨大的成功,因而,画作具有强烈的进取性,画中人物的神态都好像具有萨金特自己对成功的渴望。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
”笔者以前还不是太信,总以为写实油画能有画家自己什么情感,但通过对萨金特的研究,发现真的是这样。
二、备受追捧的伦敦时期1893年,萨金特在新画廊展出《哈玛斯丽夫人》以及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洛克农的安格纽夫人》时,整个伦敦都为萨金特倾倒,他已经获得空前的成功。
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肖像订单,而萨金特陶醉在耀眼的光环中对绘制上流社会人物的肖像乐此不疲。
我觉得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了他画风之中艳俗讨好的倾向。
在美术史中,一些日后成名的人物,在其幼年或青年时期出现在画家作品上的例子并不鲜见。
例如,中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青年时曾为油画家靳尚谊做过模特,画名为《青年女歌手》。
而在1900年,乔治·希特维尔爵士委托萨金特为其一家所绘制的群像《希特维尔一家》中,出現了类似的情况。
画中的三个孩子长大后,都成为英国文坛的明星。
其中,艾迪斯·希特维尔夫人是一位诗人;欧斯波特·希特维尔爵士是一位传记作家;沙其维勒尔·希特维尔爵士则是艺术界的大评论家。
萨金特绝大多数的肖像画都是真人等大,这幅作品却只用了真人一半大的尺寸来描绘。
笔者似乎能够从画中女儿艾迪斯冷漠而坚毅的眼神中看出这个家庭面和心不合的情况。
而阿依达夫人身上所穿的华丽晚礼服又与其他人的居家服饰形成鲜明而滑稽的对比,暗示着一家人的疏离感。
此画中阿依达夫人的晚礼服异常耀眼,礼服上花纹的处理熟套而不庸俗,简洁而不简单,既整体概括又丰富精到。
她身前桌子上的玻璃器皿似乎有水彩般的透明感,而无比精准的高光点又显示出玻璃那坚硬的质地。
阿依达夫人手持的鲜花是那么纯艳,而在整个画作中又显得那样沉稳。
萨金特的画笔如同一柄开山劈石的巨斧,又如同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
甚至一些入微的细节他也仍是以潇洒率意的笔触一挥而就,令人惊叹。
殊不知,萨金特作画时对自己要求之严格甚至到达了苛刻的程度。
有一次,他发现画面上模特的一只眼睛的位置有问题,他直接将画作毁了重新去画,而不是在原画基础上改动。
按他的说法就是:“眼睛和头部是一个整体,眼睛出了问题,整个头部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正是这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千百次的自我否定成就了大师那轻松挥笔的从容不迫。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深重的灾难,而就在1918年4月,英国情报局委托萨金特绘制一幅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幅油画,以此来记录战争。
萨金特从7月一直到10月末,用大概4个月走遍了法国的各个战场。
他那宽厚长者的形象使得很多士兵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
1918年8月21日,萨金特亲眼见证了惨无人道的一幕:毒气战使得战场尸陈遍野。
1918年11月萨金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战争画出来。
此后,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素描稿,并且将士兵请到工作室内反复调整姿势。
在1919年的3月,这幅长611厘米、宽231厘米的宏幅巨制终于宣告完成。
之后,此作品参加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办的夏季展览会,被投票选为当年的最佳作品,此作品至今藏于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
此作品描绘的是毒气战之后几百名失明的士兵在看护兵的引领下一个接一个地回到营区,毒气造成的生理伤害使他们深受折磨,苦不堪言。
而此时,夕阳西下,温暖的光芒洒在士兵身上,造成了画面黄褐色的调子,似乎更增加了悲哀的气氛。
画面右侧天空中寥寥数笔交待出的几只飞鸟在构图上打破了天空的平淡,在意境上增添了寂寥的感觉。
画面正中的一排失明的伤者分别用手搭着前面士兵的肩膀,徐徐向医疗帐篷走去,让人对上过战场的士兵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如果说地面横陈的士兵显得异常悲惨,那么正中的士兵则营造出了悲壮的气氛。
纵观萨金特的这个时期,笔者感觉他的绘画技艺日臻成熟,人物肖像画已经无懈可击,但他似乎不满足于肖像画的成功,因为笔者感到他画《毒气战》时,好像憋着一股气,要跟以往的大师在重大题材的创作上比一比。
三、炉火纯青的波士顿时期大量的肖像画订单使得萨金特忙于赶制画作,也使他对艺术的水准要求自然降低。
慢慢地,他感到自己也似乎厌倦了这种违背自己艺术意愿的机械绘制订单的生活。
1907年5月,萨金特宣布将要“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能获取更多成就感的工作”。
之后,他开始了自己钟爱的风景画与壁画的创作。
他的风景画也与肖像一样飘逸亮丽,美不可言。
关于他在1890年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制的壁画和1916年为波士顿美术馆绘制的大型壁画,人们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赞美也好批评也罢,起码这是他内心艺术想法的表达。
在为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绘制的壁画中,萨金特以黄色的调子统一整个画面,从而将壁画的感情基调定得深沉哀婉而又大气磅礴。
这件壁画作品显得优雅高贵,个人风格也极其突出。
在最后一个时期,萨金特看淡了名与利,逐渐向往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再追求过分的欲望。
作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学生,笔者在萨金特身上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人生在世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沉迷于无穷的欲望中,但是,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心灵里放一只理想之舟,它将载着人们驶向理想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民大学)作者简介:张云飞(1991-),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油画的本土化表现。
指导老师:徐唯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