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上故乡学案 (2)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故乡》学案
苏版初三语文上册《故乡》学案内容预览:九故乡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比中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楚和悲伤。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楚深潭。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宽敞农村日益凋敝,宽敞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宽敞农民日益陷入繁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旧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入侵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宽敞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楚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闻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九年级上册 语文 教案 15.《故乡》第二课时
(4).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茫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表达了我的怅惘、压抑之感,反映了军阀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生活的困苦,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做了铺垫。最后一句直接抒情,表达出了“我”回到离别已久的的故乡,情感激荡起来,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引出下文的自我安慰,有利于表现“我”的情感和心理。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1:师友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懂得)了……
这节课我想对师傅(学友)说……
【环节2:教师提升】
《故乡》从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其思想内涵:
小说表现了旧时代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小说还表现了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束缚,纯真的人性被扭曲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后: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
豆腐西施:
二十年前: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 。
二十年后: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泼悍庸俗的小市民的形象。
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等于鲁迅本人,“我”是小说的一个线索性人物。“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故乡》教案苏教版
《故乡》教学过程备课札记圈点、交流、讨论,注意言之有据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可以上台表演,帮助理解“厚障壁”联系文章具体语句,在老师引导下深入讨论视时间允许分析杨二嫂形象(可放在第二课时)初三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一、 复习交流:闰土和杨二嫂形象 二、 课堂探究分析"我”的形象,穿插分析环境描写及重点句 子含义。
(一)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 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2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 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 (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罢了。
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穿插环境描写分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二)概括我的形象“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 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形象。
总课题 学会读书(2)总课时2第2课时课题《故乡》1 •分析“我”的形象。
教学目标2 .穿插分析环境描写及重点句子含义。
3、总结全文,理解作品主旨。
教学重点 目的1、2 教学难点 目的2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1、的”思考讨论 言必有据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怕” 围绕问题,思考交 流。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5故乡》word教案 (2)
《故乡》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设想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
2.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采取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4、第四段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我”真的记不起了吗?在什么地方写有?找出来后说说“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美在哪时?这也是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何作用呢?第12段少年闺土月夜刺猹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景物等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016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故乡学案含答案
《故乡》学习指南班级学号姓名等第:【学习目标】一、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
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述方式。
3、了解旧中国农人的生活遭际与神经病苦,及作者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一辈子新路的执着信念。
【课前预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注音写汉字。
隐晦.( ) 惘. ( ) 然颧. ( ) 骨嗤. ( ) 笑鄙. ( ) 夷恣睢.( ) xiāo 条 xù叨隔mó zhòu 纹祭sì dài 色二、初读课文,理清故情形节。
在括号内填写一个动词,完本钱文的情节流程图:()故乡(开端)()故乡(进展高潮)()故乡(结局)据此,能够看出小说是以为线索的。
3、请在课文中圈点出描述闰土、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并试着归纳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闰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杨二嫂 20年前 20年后4、依照你对课文的明白得,在题目前加一个修饰的词语,并说说你的理由。
(能够和同窗交流一下,看谁加的最有道理、最有特色)的故乡【课堂探讨】五、感悟人物的转变,明白得“厚障壁”的含义。
六、琢磨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明白得作者的期望。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拓展阅读】草垛①草垛,乡村特有的风光,在树木和村落的包围中,星罗棋布地排列着。
远远望去,仿佛落入人世的神明,在炊烟生起的地址,守护着村落,又像一轮堇(jĭn)色的太阳,转动着属于村落的四季轮回,高矮胖瘦,残残缺缺。
最后,一些新的面孔显现了,一些老的面孔消失了。
草垛依旧蹲在村落的角落里,缄口不言。
②从灯红酒绿里走来,我对草垛有着深厚的情感。
③粮食前脚走进家里,草垛后脚就跟来了,它可不能进家门,怕脏了屋子,像温顺的狗远远地守护着家门。
若是说丰收的粮食,给了咱们肉体一种物质上的温饱;那草垛啊,却给了咱们精神上的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故乡》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二、课堂助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阿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画线句子。圆规既然是“愤愤的回转身”,为什么又要“慢慢”的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杨二嫂这个人物的角度看,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乡》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5《故乡》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二、预习导学(一)复习上一节课讲解的内容。
1.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抄写一遍,准备下节课的检查。
2.按课文内容填空: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的红活圆实的手,,。
(二)阅读课文描写杨二嫂部分的内容,杨二嫂给你留下初步的影响是什么?疑问摘要:二、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一读课文中描写杨二嫂的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文章中对杨二嫂进行了怎样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请将它找出来。
语言:动作:外貌:2.她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了什么她什么性格?她原来就是这样的吗?那因为什么变成这样?3.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什么意义?(三)二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现实中的故乡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自然段中描写的儿时的故乡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3.课文结尾,在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的景色,有什么作用?(此题目可在第三课时讲解)三、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下列语句分别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方法?(1)“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2)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3)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后障壁了。
()2.根据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飞”字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1)我看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
(3)杨二嫂发现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七杀,飞.也似的跑了。
(二)能力提升: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011年湛江)A.宫城县市民佐藤先生舍己救人的义举,让获救的中国研修生耿耿于怀....,一生难忘。
《故乡》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故乡》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课题五、《故乡》导学案授课时间:三教时授课节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课堂学习:一、情景导入1、检查预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huì)萧索(xiāo 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 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 suī)2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悲凉: 辗转:恣睢:茫远:2、导入a、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b、时代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二、自主探究研习课文1、朗读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提问: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提问: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4.提问: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提问: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提问: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7.提问:第5段写了什么?三、展评析疑1、学生集体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共性问题。
四、归纳拓展基础巩固1、指出生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阴晦(huì)(昏暗)愕然(ě)(吃惊)鄙夷(bǐ)(轻视)B、黛色(dài)(青黑色)惘然(wǎng)(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C、恣睢(zì cuī)(放纵,放任)寒噤(jìn)(因寒冷而发生的哆嗦)D、嗤笑(jìn)(嘲讽)髀间(pǐ)(大腿)2、根据语句的意思,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5-2016九年级语文上册 9 故乡学案2分解
《故乡》《故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并理解这些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在阅读中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
学习重点:明确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小说的相关知识1、小说: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故事情节3、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4、情节的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5、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③细节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测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给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阴huì( ) wǎng然( ) 颧骨( )嗤笑( ) sè索()祭祀()鄙夷( ) 恣suī( ) 愕然()髀()寒噤( ) 瓦楞()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故乡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
五《故乡》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 物形象,理解外貌、对话、动作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来 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活动方案】
活动1:课文描写闰土着重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前后对比。
请根据表格脉络选读第12—30段、第55—77段的相关描写语句并分析人物的形象变化。
少年闰土
如:环境描写的对比(现实 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
个性调整
课堂随笔:
人物形象:
活动3:思考:本文着重通过对闰土和杨二嫂两个典型的社会缩影前后对比刻画,分别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揭示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根源的语句。(独立思考,批注→参加全班发言)
活动4: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课文除了对闰土和杨二嫂的纵向对比,试探究其他方面的对比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探究→各组将探究结果 在全班口头展示→组间相互补充。)
( 小组长选择确定一个方面→抓住关键词句自主研读 批注→小组交流讨论、朗读体会情感→小组合作展示)
活动2: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小组合作演读39—52自然段以及第83段的补叙,对比赏析二十年前后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演读→交流讨论并批注→全班展示)
外貌描写——
对 话描写——
动作描写——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示例: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 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健康壮实、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 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 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 饱经风霜,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
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一、【学习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二、【重点难点】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三、【自主学习】1、指名上黑板听写词语。
2、试背诵课文有关内容。
四、【合作探究】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
少年闰土: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2、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年轻时:(2)中年:通过对比,突出了杨二嫂的可悲、可怜、可气、可恨。
4、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五、【达标巩固】阅读片断完成练习。
(一)“这来的便是闰土。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这段文字是通过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闰土的形象的,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闰土_______的性格特点。
2.文中画“”处的短语是________短语,“恭敬”在这里是________词。
3.这段文字对闰土的描写采用了_________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A.天气冷 B.闰土的声音让我恐怖。
C.听到这种称呼,我感到惊异,少年时代的友情已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代替。
D.对闰土这样来称呼我感到不自然。
5.文中加粗词语“可悲的厚障壁”是指()A.“我”和闰土之间多年不见,生疏了。
B.封建等级观念使闰土这样的农民也深受其害,他认为我是有钱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故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预习检查。
1、鲁迅及作品简介: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
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
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
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
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
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
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
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瓦楞()胯()下秕()谷髀()瑟()索蜷
()缩
寒噤()折()本潺潺()五行()阴晦 ( ) 萧索
( )
愕然 ( ) wǎng( )然 bǐ( )夷 chī( )笑 zìsuī( ) ( ) 4、初读课文,思考: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
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
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
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
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我”是线索人物。
2、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创造,所以主人公“我”不能
等同于作者。
3、‚故乡‛这一题目怎眼理解?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
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
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1、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
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
并指出它的作用。
衬托“我”的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2、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
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
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
“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
铺垫和暗示。
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
4、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
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
这要联系全文来看。
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
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
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
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枣“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5、精彩句子赏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
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
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
“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