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规律+正确把握)专题检测(三)水体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构建啊络整休认知|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水循环[考情报告]水循环对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水循环的作 用、原理及应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

以水循环示意 图和大河治理、工程建设、水污染及其治理等为背景,考查各种水体的补给关系 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

题型 灵活多样。

(2016 •全国卷川)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 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 题。

-匚匸IWIIMI补峪一和洋歼境(1)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 .②③C•③④D .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思维流程尝试作答(1)B (2)C (3)D1 •运用综合思维,从辩证的角度全面理解影响水循环诸环节的因素(1)影响蒸发量大小的因素⑵ 影响水汽输送方向和水汽量大小的因素団/凤带C 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凤带) J L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I 地形f 是否)阻描(3)降水形成的条件的水汽距海远近 海洋上空■陆地(5)影响下渗量大小的因素2•落实人地协调观,辩证认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 径流量,增加枯水期於流量;同时出于水面面积的扩 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 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冋分布片也可以使 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欄从而増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r 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 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有利影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 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南时穩下渗减少•地表往流汇 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会减少湖泊自然蒂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 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休对周阖地区气候的调节 作川 城市路面硬化:会増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 下径流,便地面蒸发量减少舟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 水量减少纺拱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会导致 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 洲地区出现主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考向1水循环规律、原理的考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地理课件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专题检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地理课件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专题检测

水资源危机产生原因剖析
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文事件增多,如洪 涝、干旱等,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产生 严重影响。
VS
人为原因
过度开发、污染和浪费是导致水资源危机 的主要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工 业废水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不足等问题加 剧了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探讨
节约用水
水质
湖泊的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地质背景、气候条件等;人类 活动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湖泊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 境和人类健康。
水库调度运行原理及实践应用
调度运行原理
水库调度运行是根据水库的入库流量、出库流量、库容等条件,通过制定合理的调度方案,实现防洪 、发电、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目标的过程。水库调度运行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水文气象条件、工 程安全状况、社会经济需求等。
湖泊、水库等静水环境变化规
04
律研究
湖泊形成原因和分类方法
形成原因
湖泊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地壳运动、冰川作用、河流 改道、堰塞作用等。不同的形成原因会导致湖泊具有不同的 形态、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
分类方法
根据湖泊的成因、水质、水深、湖盆形态等因素,可以将湖 泊分为多种类型,如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牛 轭湖、人工湖等。不同类型的湖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规 律。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 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 混乱。拉尼娜现象的出现通常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如干旱、洪涝、极端天气等。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向西流动的 洋流增强,导致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水体运动规律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适用)含解析

水体运动规律学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适用)含解析

2018年高考二轮地理复习讲练测之学案专题3 水体运动规律考向一水循环和河流补给【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河流补给类型和判断。

2.命题规律结合图表和数据信息,分析不同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及水量变化特点(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阅读材料,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对水循环的影响。

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例1】(2017•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图2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答案】6.C 7.A 8.B7.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此处的实际蒸发量最小。

8.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但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江苏单科)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着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1~2题。

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月牙泉位于古河道上,因此可推测其成因是古河道残遗。

故选B。

第2题,月牙泉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且该地区一直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因此蒸发增强和雨水补给减少不是主因;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导致近年来干涸的主因。

故选D。

答案(2013·重庆文综,3)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下图回答第3题。

3.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含沙量高B.流程较短C.春、夏汛明显D.冰川补给为主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特征。

以空间定位为切入点,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判断,分析该地区河流的共同特征。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降雪较多,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大量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降水较多,形成夏汛。

因此C项正确。

该地区植被覆盖较好,河流含沙量较低。

该地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流程一般较长。

从纬度及海拔看,该地无冰川分布。

因此A、B、D错误。

答案 C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

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乌拉尔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B.4~5月径流量大是因为此时降水多C.补给水源主要是地下水D.航运价值很大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全国)课件(81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全国)课件(81张)
1.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思路
2.河流水能与航运价值分析
3.水库建设的利弊分析
利(综合利益)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供水 和调水、调节气候等
3.灞河、浐河橡胶坝完工后,地下水和河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 ()
A.灞河右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 B.灞河左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C.灞河 A#坝下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D.浐河两岸都为地下水补给河水
解析:C [图示灞河 A#坝下游地下水位线向北(数值小)弯曲, 说明河流附近地下水位高于两侧,则下游河段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灞河 A#坝上游地下水位线基本呈东西延伸,可判断灞河 A#坝上游 地下水均由南向北流。结合河流位置,可知浐河左岸为地下水补给 河水、右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灞河 A#坝上游右岸为河水补给地下 水、左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
沼泽、水库等湿地的调节作用
(2)水位:变化大小; 汛期:有、无(有就 ①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主 答,明确季节或时 要包括降水量;气温;地形; 洪涝灾害 间及长短;无就不 ②湖、沼的调节作用 答)
①泥沙的来源:植被状况、地形 三角洲的变化
坡度(流速)、表土性质、降水强 海岸线的变化
(3)含沙量: 度、流量多少→侵蚀强度→沙的 河水的颜色土
(多或少) 来源量;②泥沙的沉积:流经的 壤的肥力
地形和河道曲直、湖、沼、水库 水质的好坏
的沉积→沉积量
气候:最冷月气温;地形:海拔 (4)结冰期:有
高度、地形对冷空气阻挡、流速 或无(若有,
的大小;海洋、湖泊的调节;河 长或短)
水的深浅;盐度的高低
河流生物
(5)流速:快或 慢
地形
河流含沙量
(6)凌汛:有就 气候:最冷月气温;河流流向;
人类活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命题点一水循环与水平衡教师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命题点一水循环与水平衡教师用

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考查内容必备知识1.水循环及意义。

2.河流补给类型及水文、水系特征。

3.海水的性质及运动。

4.海—气相互作用关键能力结合图像资料、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学科素养1.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不同水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能结合案例,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3.区域认知:结合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分布图等,描述特定区域水体运动的特征核心价值加强对水体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考情示例年份考点2021年2022年2023年水循环浙江卷T23湖南卷T14~16浙江1月T27(3) 陆地水体全国乙卷T7~8山东卷T6~7全国甲卷T6~7 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广东卷T17 山东卷T13~14浙江1月T7~8海南卷T18(1) 海—气相互作用广东卷T17福建卷T17山东卷T16(2)广东卷T19海南卷T18(2)命题点一水循环与水平衡真题再研· 明技法典例 1 (2022·湖南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

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

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D )A气温B.降水量C.蒸发量D.地表径流量(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B )A.1961—1979年B.1970—1989年C.1980—1999年D.2000—2020年(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D )A.沙尘天气增多B.灌溉面积扩大C.湖岸线较稳定D.绿洲面积增加【命题解读】该组题以某内陆湖泊水分收入和支出各要素的变化为情境,考查了湖泊水量的变化及其对湖泊—地下水之间补给关系、周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考查指向。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第2部分 专题3 水体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第2部分 专题3 水体的运动规律

水体的运动规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6·衡水市大联考)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导学号:01252029】1.下列不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地区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D.珠江三角洲2.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减轻城市内涝C.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D.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3.图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 )A.调节局地小气候B.保护生物多样性C.提供观赏景观D.增加下渗量1.A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多数环节均发生在地表,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严重,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若采取图示雨水利用系统会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雨水供给严重不足,二是该系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蒸发流失,所以塔里木盆地不适合建设图示系统。

第2题,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将大大增加城市的水域面积,从而降低市中心的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当暴雨来临时,可以有效调节地表径流量,减轻城市内涝;城市水体数量的增加,城市水体流动性增加,可以大大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分解更多的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城市路面结冰主要跟当地的气温有关系,该雨水利用系统不会导致市区温度增加,不会阻止道路结冰。

第3题,图示荷花池是雨水的最终汇集地,该池塘面积广阔,是城市市中心典型的湿地系统,调节局地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观赏景观均是该荷花池的附带功能,但是荷花池作为图示雨水利用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环节的核心功能是增加下渗量,补充城市地下水,城市建筑、交通设施导致雨水很难补给地下水,对城市发展带来安全隐患,及时利用雨水回灌地下水符合大自然的水循环规律,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本题的荷花池重点功能为增加下渗量。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

训练(三) 水体运动规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60分)(2013·安徽)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水循环的环节和地理意义。

伏尔加河流域内位于40°E以东的地区,受西风带的影响小;伏尔加河河水最终注入里海,因此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因此C项正确。

伏尔加河所在纬度较高,蒸发不旺盛,只在下游蒸发旺盛,由于该河流主要在平原上流动,流速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可以使其流域地势趋于平坦,而非高低不平。

答案 C2.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解析本题考查能源的分类、能源的形成及分布。

由于伏尔加河流域面积占东欧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注入里海径流量占进入里海总径流量的85%。

流域内人口约占俄罗斯总人口的43%,同时该流域气候干旱,因此该地石油、天然气的开发与水资源丰富有关系,故C项正确。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相同,都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由于石油、天然气形成年代较早,与伏尔加河沉积作用关系不大;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内河航道,不能通过伏尔加河将石油、天然气运往西欧。

答案 C(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质检)下图为德国柏林某生活小区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系统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系统的广泛使用会( )A.加剧城市内涝B.导致地下水位下降C.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D.加重绿地土壤盐渍化解析本题考查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雨水收集再利用,可减小地面雨水聚集量,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并且可以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不会加重城市绿地土壤盐渍化。

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规律+正确把握)专题检测(三)水体运动规律

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规律+正确把握)专题检测(三)水体运动规律

专题检测(三)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16·绍兴质检)读我国某河流四个月份的平均径流量日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最有可能位于( )A.乌鲁木齐河B.松花江C.钱塘江 D.淮河2.河流径流量最大时( )A.流经地区的降水量丰富B.流经地区的冰雪消融量大C.径流蒸发量最小D.河流下渗量最小解析:1.A 2.B 第1题,据图可知该河流夏季径流量较大;根据图中径流量日变化幅度可判断该河流温度高时径流量大,综上可判断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应该是内流河,因此最有可能为乌鲁木齐河。

松花江、钱塘江、淮河夏季主要靠降水补给,与气温关系不大。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故河流径流量最大时,流经地区的冰雪消融量也大。

(2016·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4.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 B.下渗C.蒸腾 D.地下径流解析:3.D 4.B 第3题,森林火灾后,植被减少,第1年的森林覆盖率较低,经过几年的恢复,到第6年植被覆盖率应提高。

相同降雨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低的时期(第1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河流的径流量大,流量峰值大;植被覆盖率高的时期(第6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河流的径流量小,流量峰值小。

故选D项。

第4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大小影响径流量的大小,即下渗的多少是导致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

故选B项。

(2016·北京高考)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解析:5.D 6.C 第5题,①处冰川融化的水并不注入图中湖泊,A项错误;②处河流流经陡崖,落差大,B项错误;修建水库一般在峡谷地带,而不是在宽谷地区,C项错误;④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又有河流作为灌溉水源,因此农业生产条件优越,D项正确。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水体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水体运动规律练含解析

专题3 水体运动规律1.练高考(2024•新课标Ⅲ卷)一般状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养分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疆,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图3示意长江口旁边海疆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8.导致夏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养分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疆浮游植物A.总数量削减,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削减,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7.D 8.C 9.A植物生长。

河口处因泥沙量大,水较混浊,不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而向东泥沙量小些,水较清,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故选C。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削减,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实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削减。

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名师点睛】该题组难度一般,第10题留意审题,“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更的最主要缘由”,抓住“最主要”,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2个及以上选项是黄河入海水量变更的的缘由。

第11题,关键是理解入海水量和黄海三角洲地貌形成的关系。

(2024•新课标Ⅱ卷)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

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更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实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答案】9.D 10.B 11.A11.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水体运动规律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水体运动规律

网络构建考情考向核心考点1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2.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正向利用及影响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受水区和沿途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可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可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

(2)负向利用及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同时会使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2018·全国文综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3)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答案](1)A(2)C(3)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三)水体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6·绍兴质检)读我国某河流四个月份的平均径流量日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最有可能位于( )
A.乌鲁木齐河B.松花江
C.钱塘江 D.淮河
2.河流径流量最大时( )
A.流经地区的降水量丰富
B.流经地区的冰雪消融量大
C.径流蒸发量最小
D.河流下渗量最小
解析:1.A 2.B 第1题,据图可知该河流夏季径流量较大;根据图中径流量日变化幅度可判断该河流温度高时径流量大,综上可判断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应该是内流河,因此最有可能为乌鲁木齐河。

松花江、钱塘江、淮河夏季主要靠降水补给,与气温关系不大。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冰雪融水,故河流径流量最大时,流经地区的冰雪消融量也大。

(2016·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4.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解析:3.D 4.B 第3题,森林火灾后,植被减少,第1年的森林覆盖率较低,经过几年的恢复,到第6年植被覆盖率应提高。

相同降雨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低的时期(第1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河流的径流量大,流量峰值大;植被覆盖率高的时期(第6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河流的径流量小,流量峰值小。

故选D项。

第4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大小影响径流量的大小,即下渗的多少是导致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

故选B项。

(2016·北京高考)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 )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
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解析:5.D 6.C 第5题,①处冰川融化的水并不注入图中湖泊,A项错误;②处河流流经陡崖,落差大,B项错误;修建水库一般在峡谷地带,而不是在宽谷地区,C项错误;
④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又有河流作为灌溉水源,因此农业生产条件优越,D项正确。

第6题,图示简单勾勒了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大致状况,比例尺较小,流域特征不清晰,A项错误;我国境内的冰川有很多,不能判断为新疆,且冰川一般沿谷地延伸,B项错误;图示河流为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季风区内,上游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受气温影响流量季节变化大,中、下游主要靠降水补给,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因此各河段季节变化都较大,且图中显示该河河道较弯曲,因此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患灾害,C项正确;若该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则主要为南海,沿海港口数量众多,D项错误。

(2016·北京东城区高三调研)读某海域夏季测得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7~8题。

7.该海域可能位于( )
A.北半球大陆东岸附近 B.北半球大陆西岸附近
C.南半球大洋东岸附近 D.南半球大洋西岸附近
8.下列不符合该海域的说法的是( )
A.长期是鱼群密集的场所 B.海雾出现频繁
C.常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 D.夏秋季节气旋活动频繁
解析:7.A 8.C 第7题,根据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可知其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海域,且该海域存在自北向南流的寒流和自南向北流的暖流,据此判断该海域位于北半球大陆东岸附近。

第8题,该海域位于中纬度地区,不可能常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

(2016·长沙模拟)右图为世界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该海域存在一个势力较强的洋流,这个洋流对沿岸气候和海洋生物有着重要影响。

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洋流是( )
A.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暖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暖流
C.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寒流
D.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寒流
10.受该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旱
C.寒冷干燥 D.温和多雨
11.该海域存在一大型渔场,与该渔场形成有关的盛行风是( )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解析:9.C 10.B 11.A 第9题,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结合经纬度可判断该洋流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等温线向温度较高的区域凸起,说明该洋流流动的地区比两侧水温低,为寒流。

第10题,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该海域纬度较低,受其影响沿岸气候炎热干旱。

第11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海域为南太平洋的东侧,洋流为秘鲁寒流,附近有秘鲁渔场分布,主要是东南信风吹拂后产生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二、综合题
12.(2016·青岛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

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成泉的过程。

(2)该地的泉水具有“天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特点,试解释其原因。

(3)简述人们建成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4)说出为防止该地湿地水库群萎缩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从水循环角度紧扣径流(水源)、下渗(补充)、地下径流(汇集)三个方面。

第(2)题,题干中“干旱年水不少,多雨年水不多”意在其水量的年际变化小。

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源于其具有较稳定的补给水源(地下水、冰雪融水)。

第(3)题,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围绕水两个方面的属性(资源、生态)。

第(4)题,湿地萎缩的原因是其水源补给量的减少,从这一角度出发,按照维护水源的稳定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着眼人地关系等方面作答。

答案:(1)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大量渗入地下;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形成泉。

(2)该地深居内陆,降水量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年际变化小;泉水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流量稳定。

(3)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抵御荒漠化对绿洲的威胁;有效的保护流域内生物的多样性;抵御洪涝、干旱灾害的威胁;绿洲小气候得以改善,温差变小,湿度增大。

防止流域内土壤
次生盐碱化;调节了灌溉用水,保证了供水水源,扩大人工灌溉绿洲的面积。

(4)加强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慢高山冰川的融化;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林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

13.(2016·潍坊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侵蚀作用与季节、植被覆盖率、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地形等因素有关。

图示区域,地处我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土壤颗粒物的大小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减,中部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1)简述图中河流的流向特征。

(2)简析图中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中水土流失现象呈现地区差异的原因。

(4)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但也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破坏生态平衡,该地区不宜大规模植树。

请选择观点,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第(2)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冬春季节,风力大植被少,风蚀作用强;夏秋季节,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第(3)题,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因降水、植被、土壤颗粒等因素不同,水土流失程度也不同。

第(4)题,结合当地环境选择观点并进行分析。

答案:(1)东部河流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西部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

(2)冬春季节,降水少,植被覆盖差,风力强,风蚀作用强;夏秋季节,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

(3)东南部降水较多,气候湿润,植被覆盖较好,土壤颗粒较小,水土流失较轻;中部高原沟壑区是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地势起伏,土壤颗粒中等,流失严重;西北部降水少,地势起伏小,土壤颗粒大,水土流失较轻。

(4)观点一:植树造林。

该地区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树木水土保持能力较灌木和草地强;植树造林能有效保持水土。

观点二:树木是“抽水机”,不宜植树。

该地处于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不适合栽种;导致区域生态平衡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