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边三角形判定》(第3课时)教案 探究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3课时)教案 探究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3课时)教案探究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按边分类方法,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够根据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导入视频,并出示画外音: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新课.二、探究新知:1.议一议:结合上一节课对三角形的认识,我们知道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三角形,并且我们上一节课已经按角对三角形进行了分类,现在我们从边的角度思考,我们见过的三角形应如何分类?让学生自主探究,同学之间“议一议”,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有的三角形三个边长都不相等,有的三角形中存在相等的边,甚至存在三边相等的情况.随后老师适时给予总结并给出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按边分⎧⎪⎧⎨⎨⎪⎩⎩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的生活中的三角形中,进一步从边的角度探究三角形的分类,感受数学的规律性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本领.2.拼一拼:老师上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小木棍,然后课堂上让学生从收集的小木棍中任意取出三个,试着拼成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任意取出的三根小棍一定能搭成三角形吗?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然后共同思考怎样的三个小棍才能拼成三角形呢?让学生首先自主探索,然后合作讨论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非任意取出三根木棍都能搭成三角形;只有三个中任两个的长度和比第三个的长度大时才可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习惯.3.做一做:对已经拼成的三角形中,用刻度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一方面验证我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另一方面,思考:每一组中的三个长度,如果任取两个长度作差,然后将差与第三边边长比较,你会发现什么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设计意图:目的一方面是验证并巩固刚刚得到的结论,另一方面引导探索问题的方法,通过特殊事例合乎情理地推理出新的结论,指示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三、典例精讲:例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1)再取一根长度为2cm的木棒,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如果取一根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分析:能否摆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从三个长度的关系入手,若任意两个长度和大于第三个长度,且这两边的长度之差小于第三个长度;若其中任一不满足就不能构成三角形.解:(1)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摆成三角形.(2)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例2.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厘米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生: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困难小组交流合作,互相补充.并独立完成解答.师:出示多媒体答案,强调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解:(1)设底边长为x cm,则腰长为2x cm.x+2x+2x=18.解得x=3.6.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如果4cm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 cm,则4+2x=18.解得x=7.如果4cm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 cm,则2×4+x=18.解得x=10.因为4+4<10,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四、课堂练习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实际摆一摆,验证你的结论.(1)8cm,7cm,15cm.(2)13cm,12cm,20cm.(3)5cm,5cm,11cm.2.现有长度分别为1cm,2cm,3cm,4cm,5cm的五条线段,从其中选三条线段为边可以构成______个不同的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______.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4.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设计意图: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平时学习中就应该注意归纳和总结,并多加练习,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答案:1.(1)不能;(2)能;(3)不能.小窍门:用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与最长的线段比较,若和大,能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2.3.3.3或5;10.4.解: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五、课堂小结1.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和按“角”分.2.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意:1.三角形的分类,要确定分类标准.2.等腰三角形中的求边长及周长问题要注意分类讨论.3.求三角形边长时,要用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形成体系,并渗透数学思维及分类讨论思想.六、布置作业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7和2,且它的周长为偶数,那么第三边的长为().A.6B.7C.8D.92.用长度分别为7cm,5cm,3cm,10cm的四根木棒,取其中三根搭成三角形.你能搭成()个三角形.A.1B.2C.3D.4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3cm,5cm,8cm B.8cm,8cm,18cmC.0.1cm,0.1cm,0.1cm D.3cm,40cm,8cm4.已知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cm,10cm,第三边也是整数,这样的三角形有()个.A.3B.5C.4D.无数5.如图,图中共有________个三角形.在△ABD中,AD所对的角是________,∠BAE 所对的边是________,AD在△ADE中是________的对边,在△ADC中是________的对边.AB D E C6.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8cm,则其周长为________.7.小颖要制作一个三角形木架,现有两根长度为8cm和5cm的木棒,如果要求第三根木棒的长度是奇数,小颖有几种选法?第三根的长度可以是多少?答案1.B.2.B.3.C.4.B.5.6,∠B,BE,∠AED,∠C.6.20cm.7.4,可以是5cm,7cm,9cm或11cm.七、课堂检测设计1.下列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2.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7,且第三边长为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是().A.14B.15C.16D.17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 cm,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________.若x是奇数,则x的值是___________;这样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个;若x是偶数,则x的值是____________;这样的三角形又有____________个.4.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x,9,若x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5.两根木棒的长分别是7cm和10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第三根木棒的长度有什么限制?答案:1.答案:B.解析: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三角形的分类方法逐个进行判断,然后再选择.2.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所以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7-3<第三边<7+3”.所以第三边应可以是5,6,7,8或9.所以三角形周长的最小值为3+7+5=15.3.答案:1<x<7,3或5,2,2或4或6,3.解析: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由已知的两边确定的.第三边c的取值与已知的两边a、b之间有以下关系:|a-b|<c<a+b.所以本题中的x的取值范围为1<x<7.然后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在上面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就可以了.4.答案:20.解析: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找到x的取值范围,由x为奇数确定x=9,从而求出三角形的周长.5.答案:第三根木棒应在3和17之间.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选第三根木棒为第三边,它应该在两根木棒的差和两根木棒的和之间.这样列不等式即可求出.设第三根木棒的长为a cm,则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10-7<a<10+7.所以3<a<17,即第三根木棒应在3和17之间.。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
等边三角形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等边三角形是新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12.3.2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
本教材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思考1、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1.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运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边三角形二、教学过程设计流程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活动1:观察与思考看一组图片:生活中的桌球、建筑、花朵、警示牌、等,感受“等边三角形”。
学生能从图片中抽象出等边三角形的形象,进而产生求知欲: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出课题:等边三角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感受到“等边三角形”无处不在。
类比探究获取新知活动2:回顾:什么是等边三角形?它与以前学过的等腰三角形有何关系?活动3: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2)通过折叠你发现等边三角形的角有那些性质,你能证明吗?活动4: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思考: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2、思考: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3、动画演示说明。
学生回答: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它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教案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案标题: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和判定方法。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将能够正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数学》(适用于相应年级)。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3. 等边三角形的图片或示意图。
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问学生这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2.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引发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思考。
知识讲解:3.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4. 解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则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示例分析:5. 给出几个示例三角形,让学生判断是否为等边三角形,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6. 引导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如角度、边长等。
练习活动:7.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练习判断一个给定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8. 鼓励学生通过测量边长、计算角度等方式来判断。
巩固与拓展:9.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或错误,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再次讲解和澄清。
10.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1. 引导学生思考等边三角形与其他类型三角形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与评价:12.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点。
1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拓展活动(可选):14.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问题,如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讲解知识、示例分析和练习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特征。
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边三角形(3)》教案
①求证:△BCE≌△ACD;
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12.3.1 等边三角形(三)
一、复习知识要点
二、练习
教学小结: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练习(35分钟)
(一)、选择题
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
教学方法与手段
归纳结论——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准备
圆规、三角尺
第 一 课时
课时数
1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复习知识要点(5分钟)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A.60°B.90°C.120°D.150°
1.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
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
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不等边三角形D.不能确定形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第1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过程.(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2.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我们在前两节课研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我们知道,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演示课件)1.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到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3.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把你的证明思路与同伴交流.(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生甲]由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知,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又由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可知,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都等于60°.[生乙]等腰三角形已有两边分别相等,所以我认为只要腰和底边相等,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了.[生丙]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分别都等于60°,我认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也就是说这个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了.(此时,部分同学同意此生看法,部分同学不同意此生看法,引起激烈的争论,•教师可让同学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生丁]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满足这个条件都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角对等边,三个内角都是60°,所以它们所对的边一定相等,但这一问题中“已知是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是等边三角形”,•我觉得他给的条件太多,浪费![师]给三个角都是60°,这个条件确实有点浪费,那么给什么条件不浪费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Ⅱ.导入新课探索等腰三角形成等边三角形的条件.[生]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师]你能给大家陈述一下理由吗?[生]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顶角是6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和就是180°-60°=12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是相等的,•所以每个底角分别是120°÷2=60°,则三个内角分别相等,根据等角对等边,•则此时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相等的,即顶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生]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等边三角形,同样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师]从同学们自主探索和讨论的结果可以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不论底角是60°,还是顶角是6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个结论吗?[生]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结论的证明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点,难点是意识到分别讨论60°的角是底角和顶角两种情况.这是一种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师要关注学生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师]你在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或受到了何种启示?[生]我发现我的证明过程没有意识到“有一个角是60°”,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两种情况:(1)这个角是底角;(2)这个角是顶角.也就是说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到.[师]我们来看有多少同学意识到分别讨论60°的角是底角和顶角的情况,•我们鼓掌表示对他们的鼓励.今天,我们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我们在证明这个定理的过程中,还得出了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是什么呢?[生]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证明这个结论.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C . 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 , ∴BC=AC (等角对等边). 又∵∠A=∠C ,∴BC=AC (等角对等边).∴AB=BC=AC ,即△ABC 是等边三角形.[师]这样,我们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就可以得到. (演示课件)AB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师]有了上述结论,我们来学习下面的例题,体会上述定理. (演示课件)[例4]如图,课外兴趣小组在一次测量活动中,测得∠APB=60°,AP=BP=200m ,•他们便得出一个结论:A 、B 之间距离不少于200m ,他们的结论对吗?分析:我们从该问题中抽象出△APB ,由已知条件∠APB=60°且AP=BP ,•由本节课探究结论知△APB 为等边三角形.解:在△APB 中,AP=BP ,∠APB=60°, 所以∠PAB=∠PBA=(180°-∠APB )=(180°-60°)=60°. 于是∠PAB=∠PBA=∠APB .从而△APB 为等边三角形,AB 的长是200m ,•由此可以得出兴趣小组的结论是正确的.Ⅲ.随堂练习(一)课本P54练习 1、2.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它们分别是什么线段? 答案: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它们分别是三个角的平分线(或是三条边上的中线或三条边上的高线).2.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上的高,∠BDE=∠CDF=60°,•图中有哪些与BD 相等的线段?答案:BD=DC=BE=EA=CF=FA=DE=DF . (二)补充练习1212E DCA BF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 和∠C 的平分线相交于D ,BD 、CD•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于E 、F ,求证:BE=CF .证明:连结DE 、DF ,则BE=D E ,DF=CF .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 ,得∠1=30°,故∠2=30°,从而∠DEF=60°.同理∠DFE=60°, 故△DEF 是等边三角形. DE=DF , 因而BE=CF .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自主探索、思考了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对这个结论的证明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这节课我们学的定理非常重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56─5、6、7、10题. (二)预习P55~P56. Ⅵ.活动与探究探究: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AB 、AC 上分别截取AD=AE .△ADE 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说明理由.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结果:已知:三角形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为边AB 、AC 上两点,且AD=AE .判断△A DE•是否是等边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解:△ADE 是等边三角形,21E DCABFE DCAB∵△ABC是等边三角形,∴∠A=60°.又∵AD=AE,∴△ADE是等腰三角形.∴△ADE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板书设计§12.3.2 等边三角形(一)一、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应用例题讲解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参考例题1.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解:在△ABC中,∵AB=AC(已知),DA B∴∠B=∠C (等边对等角). ∴∠B=∠C=(180°-∠BAC )=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D ⊥BC (已知),∴∠BAD=∠CAD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BAD=∠CAD=50°.2.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是中线,延长BC 到E ,使CE=CD . 求证:DB=DE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BD 是中线, ∴BD ⊥AC ,∠ACB=60°,∠DBC=30°. 又∵CD=CE , ∴∠CDE=∠E=∠ACB=30°. ∴∠DBC=∠E . ∴DB=DE .3.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 ∥BC ,交AB 、AC 于D 、E .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已知), ∴∠A=∠B=∠C (等边三角形各角相等). ∵DE ∥BC ,∴∠ADE=∠B ,∠AED=∠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ADE=∠AED .∴△ADE 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2.3.2 等边三角形(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 2.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1212ED ABDCAE B(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2.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1.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2.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我们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看它具有什么性质.大家可能已猜到,我让大家准备好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它有什么不同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呢?问题: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Ⅱ.导入新课(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发现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出来的结论,还需要给予证明)[生]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摆出了如下两个三角形.其中,图(1)是等边三角形,因为△ABD ≌△ACD ,所以AB=AC ,又因为Rt △ABD 中,∠BAD=60°,所以∠ABD=60°,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生]图(1)中,∠B=∠C=60°,∠BAC=∠BAD+∠CAD=30°+30°=60°,所以∠B=∠C=∠BAC=60°,即△ABC 是等边三角形.[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自己拼成的图(1)是等边三角形.由此你能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吗?[生]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我们仅凭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还需证明,你能证明它吗?[生]可以,在图(1)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C=AC .•而∠ADB=90°,即AD ⊥BC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BD=DC=BC .所以BD=AB ,•即在Rt △ABD 中,∠BAD=30°,它所对的边BD 是斜边AB 的一半.[师生共析]这位同学能结合前后知识,把问题思路解释得如此清晰,很了不起.•下面我们一同来完成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BAC=30°. 求证:BC=AB . (1)D C AB(2)D CAB121212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 至D ,使CD=BC ,连接AD . 证明:在△ABC 中,∠ACB=90°,∠BAC=30°,则∠B=60°. 延长BC 至D ,使CD=BC ,连接AD (如下图) ∵∠ACB=60°, ∴∠ACD=90°. ∵AC=AC ,∴△ABC ≌△ADC (SAS ).∴AB=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BD 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C=BD=AB . [师]这个定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演示课件)[例5]右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AB=7.4m ,∠A=30°,立柱BD 、DE 要多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AD ,BC=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AB .解:因为DE ⊥AC ,BC ⊥AC ,∠A=30°,由定理知BC=AB ,DE=AD , 所以BD=×7.4=3.7(m ).又AD=AB ,所以DE=AD=×3.7=1.85(m ).答:立柱BC 的长是3.7m ,DE 的长是1.85m .ABDC A1212121214121212121212D C AEB[师]再看下面的例题.[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2a ,∠ABC=∠ACB=15°,CD 是腰AB 上的高.求:CD 的长.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DC 中,AC=2a ,而∠DAC 是△ABC 的一个外角,•则∠DAC=15°×2=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解:∵∠ABC=∠ACB=15°, ∴∠DAC=∠ABC+∠BAC=30°. ∴CD=AC=a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师]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Ⅲ.随堂练习 (一)课本P56练习Rt △ABC 中,∠C=90°,∠B=2∠A ,∠B 和∠A 各是多少度?边AB 与BC•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B=60°,∠A=30°,AB=2BC . (二)补充练习1.已知:如图,△ABC 中,∠ACB=90°,CD 是高,∠A=30°. 求证:BD=AB . 证明:在Rt △ABC 中,∠A=30°, ∴BC=AB . 在Rt △BCD 中,∠B=60°, ∴∠B CD=30°.∴BD=BC . ∴BD=AB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等于另一个锐角的2倍,这个角的平分线把1214121214DC AD CAB对边分成两条线段.求证: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2倍.已知:在Rt △ABC 中,∠A=90°,∠ABC=2∠C ,BD 是∠ABC 的平分线. 求证:CD=2AD .证明:在Rt △ABC 中,∠A=90°,∠ABC=2∠C , ∴∠ABC=60°,∠C=30°. 又∵BD 是∠ABC 的平分线, ∴∠ABD=∠DBC=30°. ∴AD=BD ,BD=CD . ∴CD=2AD .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推理证明了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这个定理是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在今后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58─11、12、13、14题. (二)预习P60~P61,并准备活动课.1.找出若干个成轴对称的汉字、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 2.思考镜子对实物的改变. Ⅵ.活动与探究在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过程:可以从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从辅助线的作法中得到启示.结果:已知:如图(1),在Rt △ABC 中,∠C=90°,BC=AB . 求证:∠B AC=30°.证明:延长BC 到D ,使CD=BC ,连结AD . ∵∠ACB=90°, ∴∠ACD=90°.1212DCAB(1)C AB又∵AC=AC ,∴△ACB ≌△ACD (SAS ). ∴AB=AD . ∵CD=BC ,∴BC=BD . 又∵BC=AB ,∴AB=BD . ∴AB=AD=BD ,即△ABD 为等边三角形. ∴∠B=60°.在Rt △ABC 中,∠BAC=30°. 板书设计§12.3.2 等边三角形(二) 一、定理的探究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二、范例分析 三、随堂练习 四、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例题1.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N=BM .证明:△ACM 与△CBN 是等边三角形. ∴∠ACM=∠BCN .∴∠ACM+∠MCN=∠BCN+∠NCM , 即∠ACN=∠MCB . 在△ACN 和△MCB 中,1212(2)DC ABCBMN∴△ACN≌△MCB(SAS).∴AN=BM.2.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AC,∠BAC=30°,AB=10cm,•CB1⊥AB,B1C⊥AC1,垂足分别是B1、C1,那么BC的长是多少?解:在Rt△ABC中,∠CAB=30°,AB=10cm.∴BC=AB=5cm.∵CB1⊥AB,∴∠B+∠BCB1=90°.又∵∠A+∠B=90°,∴∠BCB1=∠A=30°.在Rt△ACB1中,BB1=BC=2.5cm.∴AB1=AB-BB1=10-2.5=7.5(cm).∴在Rt△AB1C1中,∠A=30°.∴B1C1=AB1=×7.5=3.75(cm).13.3.2 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2.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过程与方法】经过应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对称美,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它叫等边三角形.请大家画图并结合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探讨等边三角形具有哪些特征,同学间互相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如下: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三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中,前两个是等边三角形性质,后两个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说明】学生的发言会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师应从边、角、对称性等类型归纳.同时强调,作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首先具备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名师导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1 如图,P,Q是△ABC的边BC上两点,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分析】由显然可知△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解:∵AP=AQ=PQ,∴△APQ是等边三角形.∴∠PAQ=∠APQ=∠AQP=60°.又∵AP=PB,∴∠PAB=∠PBA.又∵∠APQ=∠PBA+∠PAB,∴∠PAB=30°.同理∠QAC=30°.∴∠BAC=∠PAB+∠PAQ+∠QAC=120°.【教学说明】本例综合应用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在角方面的性质,要求解题要标准,表述要有条理,言必有据,可让学生说出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例2 在等边△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BO,CO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点E和点F.求证:△OEF是等边三角形.【分析】由角平分线得∠OBC=∠∠OEF及∠OFE的度数,进而可证得△OEF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E,F分别是BO,CO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OE=BE,OF=CF.∵△ABC是等边三角形,且OB,CO分别平分∠ABC,∠ACB,∴∠OBE=∠BOE=∠OCF=∠COF=30°.∴∠OEF=∠OFE=60°.∴∠EOF=60°.∴△OEF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教学说明】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灵活运用判定方法,根据提供的条件灵活选择,此题可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ABC 中,AB=BC,∠B=∠C,那么∠A=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OB=30°,点P 在∠AOB 内部,P1与P 关于OB 对称,P2与P 关于OA 对称,那么△P 1OP 2是( )三角形.4.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BC 上一点,BD=2CD,DE ⊥∠APE 的度数.【教学说明】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以上问题,学生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稳固所学知识.4.解:∵△ABC 为等边三角形.∴∠B=∠ACB=60°,AC=BC ,又∵DE ⊥AB ,∠B=60°,∴∠BDE=30°.∴BE=21BD ,而BD=2CD ∴BE=CD.在△BCE 和△CAD 中∴△BCE ≌△CAD ,∴∠BCE=∠DAC而∠BCE+∠ACE=60°,∴∠DAC+∠ACE=60°.∴∠APC=120°,∴∠APE=6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知识点,学生间交流,互相查漏补缺.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3.3”中选取.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时作业〞局部.本课时学习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小组内、小组间充分交流后概括所得结论,这既稳固等腰三角形的应用知识,又类比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定理的方法,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联系与区别的理解.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教学过程一、看一看1.投影:图形见章前P1图.教师表达: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69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局部要引起重视.学生答复: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首尾顺次相接.二、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第一局部至思考,一段课文,并答复以下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做一做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开议论,并指定答复以上问题:(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四、议一议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五、想一想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六、练一练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些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分析:(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关键在捡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9cm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导:∵3cm+6cm>2cm∴用3cm、6cm、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6-3不小于2,所以答复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七、忆一忆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3.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八、作业课本P8习题11.2第1、2、6、7题.。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反证法》复习课时教案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反证法》复习课时教案【课题】《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反证法》复习【课型】复习【教学目标】知识:1、复习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2.理解并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灵活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反证法复习能力: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
情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具有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复习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能灵活运用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具与教学准备】导学案、PPT、多媒体【学情分析】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能够解决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交代目标:(一)激趣导入设计意图(以旧引新,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起点低,让全体同学都参与,也为类比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知识回顾(1分钟)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反证法(二)交代目标多媒体出示,让一名学生读出来,共同学习,从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一)依据导纲,自主学习探究一:探究点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先自主探究,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各个小组展示)【类型一】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b,c是△ABC的三边,且满足关系式a2+c2=2ab+2bc-2b2,试说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方法总结:(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那么每一个非负数都等于零;(2)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类型二】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方法总结: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如果较易求出角的度数,那么就可以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从而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类型三】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在△EBD中,EB=ED,点C在BD上,CE=CD,BE⊥CE,A是CE延长线上一点,AB=BC.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方法总结:(1)已知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一边也与这两边相等;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2)已知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要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两种思考方法:①证明另外两个角也等于60°;②证明这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探究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先自主探究,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各个小组展示)【类型一】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如图,在Rt△ABC中,∠ACB=90°,∠B=30°,CD是斜边AB上的高,AD=3cm,则AB的长度是()A.3cm B.6cm C.9cm D.12cm方法总结: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时,要分清线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二】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综合运用如图,∠AOB=30°,OP平分∠AOB,PC∥OA交OB于C,PD⊥OA于D,若PC=3,则PD等于()A.3 B.2C.1.5 D.1方法总结: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时,关键是寻找或作辅助线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类型三】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AC=50m,AB=40m,∠BAC=150°,这种草皮每平方米的售价是a元,求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多少元?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在于作出CA边上的高,根据相关的性质求BD的长,正确的计算出△ABC的面积.(二)分组研讨,组内合作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善于找出疑问,以便进一步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 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认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并能应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解简单问题。
2.能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一步巩固几何图形的分类及判定方法。
3.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知识任课教师可以先以课件或者实物幻灯片的方式展示一些等边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成为主动者,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等边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并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讲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 三边相等。
- 三个内角都相等,每个内角都是60度。
- 垂直平分线也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位线。
3.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一:三边相等如果三角形的三边相等,则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二:有两条边相等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该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三:有一条边相等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都不相等,则该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四:有三个内角都相等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则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 实例练习根据以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能力。
5. 巩固练习让学生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学习。
四、教学反思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其定义和性质的掌握对于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进一步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在学习中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更多的实例进行练习和巩固。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3.3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P80练习1、2。
教师小结:
由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 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 ,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 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作业:课本P82第7题。
板书设计:
等边三角形(一)
等边三角形慨念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问题1 :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 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初中数学《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教学设计
1.例4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 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C
∵DE∥BC.∴∠ADE =∠B,∠AED=∠C
∴∠A =∠ADE = ∠AED
∴△ADE是等边三角形,
2.归纳:在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
(1)若三角形是一般三角形.只要找三个角相等或三条边相等:
(2)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一般是找一个角等于60°.
1.教材第80页练习第1,2题
2.补充题:
(1).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点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BE=CF.
求证: △DEF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点D是AC的中点.且CE=CD.DF⊥BE 求证:BF=EF.
第1题图第2题图
教师适当分析后让学生板书过程.
3.总结提高
(1)小结:调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等边三角形有哪些特点?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3第 12, 14题。
1.1.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等边三角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在团队协作中缺乏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参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等边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b.两边相等且夹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三个角都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等边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识别和判定等边三角形,提高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增强学生几何证明的思维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边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概念,并通过图示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效的,他们能够很快抓住等边三角形的核心特征。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2.重视学生对几何定理的理解,通过实例演示、讲解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针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水平。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能够识别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
2.学会使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性质解决问题。
-能够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对称性、旋转性进行图形的变换。
3.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与过程: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利用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设想: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设想: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认识。同时,布置拓展性作业,如探究等边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6.课堂评价,反馈指导
-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如何求出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长度?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设计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1.教材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第4课时内容;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一课时,45分钟;3.等边三角形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分析三、教学重、难点四、学生特征分析1.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并具备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能力,能够运用它们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刚进入初二下学期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动手拼出等边三角形后,学生对它们有一定的感性理解.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 所以教师需引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2.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3.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表现欲强,对探究几何图形的好奇心也比较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参与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五、教学方法分析1.教法:演示、探究、启发即从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入手,引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探究与证明,从角的角度出发,也考虑从边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经验.2.学法:探究、讨论、合作即通过合作、探讨、拼图等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小组学习中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学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2.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3.教具和学具:投影仪、白板、白板笔、纸板、三角板、等边三角形等.七、教学过程设计(45分钟)(一)复习巩固(2分钟)借助名片进行自我介绍,由此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名片(不完整),邀请学生为等边三角形代言,从而带领大家复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设计意图】从自我介绍出发,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进入情境,引入新课.(二)探究活动(一)(重点,14分钟)带领学生回顾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确定该定义可以作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并了解当它作为判定时,几何语言该如何书写.紧接着进一步提问:除了它的定义能作为判定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呢?幻灯片展示:1.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2.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猜想: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教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如果是对的,怎么去说明?学生:通过证明.幻灯片展示:求证: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BC 中,∠A =∠B =∠C.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等角对等边”可以很快证明△ABC 中AB =BC =CA,从而得到△ABC是等边三角形,在此,要让学生明确是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使该命题得证的.得到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以及它的几何语言:在△ABC 中,∵∠A =∠B =∠C,∴△ABC是等边三角形.幻灯片展示:求证: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该命题里60°的角并没有明确是哪一个角,所以证明此命题时,已知和求证由学生思考和回答,便很自然地引出了这个问题:60°的角到底是哪一个角呢?答案是既可以是顶角,也可以是底角,所以已知和求证有以下两种情况:已知:如图,在△ABC中,AB =AC ,∠A =60°. 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已知:如图,在△ABC中,AB =AC ,∠B=60°. 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这两种情况需要分别证明。
第3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B
C
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求证:∠A=∠B=∠C=60°.
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 ∴BC=AC,BC=AB.
都等于 60°. A
∴∠A=∠B,∠A=∠C(等边对等角).
∴∠A=∠B=∠C.
∵∠A+∠B+∠C=180°, ∴∠A=∠B=∠C=60°.
A
B
C
思考 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你能 试着证明 一下吗?
3.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60°. 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2)当底角∠A=60°时(如图),∠C=60°,
∴∠B=180°-(60°+60°)=60°.
B
∴∠A=∠B=∠C=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C
新知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图形 A
等边三角形
B
C
判定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 三角形
例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 AB,AC 于点 D,E.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
思考 一个普通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边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定义 为什么?
已知:在△ABC 中,∠A=∠B=∠C. 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B=∠C, ∴BC=AC,AC=AB(等角对等边). ∴AB=BC=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课时教案
初二数学《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课时教案
【课题】《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2、你认为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把你的证明思路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2、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3、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90°,∠A=30°
求证:BC=21AB
4、自学例3
三、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1、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
于斜边的一半。
3、点拨例题
延长BC至点D,使CD=BC,连接AD
可以通过证全等得出△ABD是等边三角形,接着再通过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定理可以解出本题。
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练习:
1、证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证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检测
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_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会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问题;2.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解决线段和角相等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动手画图和观察识图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的归理能力.过程方法探究本课的两个判定方法,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情感态度1.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3.通过实践比较,在探索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重点掌握角边角和角角边两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简单应用.难点探究“ASA”定理的过程,准确应用“ASA”和“AAS”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正确的书写证明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自主探究一、自主探究(享受探究的快乐!)1.你能帮帮小红老师吗?小红老师的一张教学用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形状、大小都相同的新教具吗?能恢复三角形硬纸板的原貌吗?2.动手实践(用你灵巧的小手画一画,用你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你智慧的语言去总结!)探究一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 B C,使''A B AB=,'A A∠=∠,'B B∠=∠(即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 B C剪下来,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做出选择;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选这一块.同时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图步骤,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 同学之间观察对比,通过两个三角形叠放到一起,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教师用视频演示规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加深作一个三角形需要三个条件,引导学生回顾前2节作图验证满足3个条件分别相等的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继续探索3个条件分别相等的三角形:两角及它们的夹边.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动手画图,让学生明确已知两角及夹边怎样画出三角形.通过学生展示作品,以及同学之间观察对比,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同时让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究、发现、总结的过程,无论是知识的发生还是发展,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能力.自主探究总结规律:.符号表示:3.探究二如图,在△ABC 和△DEF 中,∠A =∠D,∠B =∠E,BC=EF.求证:△ABC ≌△DEF .证明:总结发现:.符号表示:考考你1、如图,已知AB=DE,∠A =∠D ,∠B=∠E,则△ABC≌△DEF的理由是:2、如图,已知AB=DE ,∠A=∠D,∠C=∠F,则△ABC≌△DEF的理由是:范的尺规作图法.学生总结并展示结论;教师给予评价,并规范语言的准确性,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尝试用符号语言表示这一结论;教师点拨:哪两个角都行,但边必须是这两个角的夹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找寻证明方法.学生可讨论、板演教师提示:能不能应用ASA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师生共同总结角角边的判定方法,给出符号语言的规范格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口述问题答案.教师提出:角角角三个条件能不能使三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尺规作图法的好处,让同学学以致用.老师通过规范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了“ASA”的规范书写格式.通过本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尝试运用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个条件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巩固判定方法,同时体会确定使用哪一种判定方法,是与它们具备的条件决定的.总结三个条件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尝试应用成果展示二、尝试应用,小试锋芒(试一试,你一定能行!)1.如图,AB⊥BC,AD⊥DC,垂足分别为B,D,∠1=∠2,△ABC和△ADC______(填全等或不全等),依据是______________.1题图2.如图,∠1=∠2,∠3=∠4.求证AC=AD.感悟:三、成果展示(把你的智慧分享给大家)1.如图,点D 在AB上,点E 在AC上,AB =AC,∠B =∠C.求证:AD =AE.变式一:如图,点D 在AB上,点E 在AC上,BE =CD,∠B =∠C.求证:AD角形全等.学生举例“大的和小的等边三角形不全等”.学生练习并展示解答过程,教师提问:本题其他的证明方法吗?由学生口答.教师点拨:直接条件、间接条件和隐含条件的使用.学生练习并展示例3解答过程,教师展示规范解答过程.学生对照过程及时修改.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组例3变式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解题思路.通过两个小题的练习,强化学生对两个判定条件的理解,并让学生变换方法推理证明,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有的条件不足,让学生有意识的应用其他条件证明出想要的条件,再进行判定.本题设置的目的是给学生应用“角边角”解决问题做出示范,而且加深学生对判定应用的印象,知道证明线段相等,是可以通过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教师根据例1设置四个变式练,让学生知道题题相通,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体会角边角、角角边定理的应用.A BCD EF成果展示总结归纳=AE.变式二:(1)如图,点D 在AB上,点E 在AC上,AB =AC,∠B =∠C.求证:BD=CE.(2)如图,点D 在AB上,点E 在AC上,AB =AC,∠B =∠C.求证:BO=CO.变式三:如图,AB =AC,∠B=∠C ,∠1=∠2.求证:CD =BE.变式四: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AE=AD,不添加新的线段和字母,要使△ABE≌△ACD,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只写一个条件即可).四、课堂总结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几种?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什么作用?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基本思路是什么?学生讨论,并个人展示;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展示发言;教师展示两个幻灯片,点拨学生从两个方面总结知识点.变式一:条件变,结论不变变式二:条件不变,结论变变式三:图形变.变式为开放题,学生使用SAS、ASA、AAS都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掌握的四种判定方法,加深记忆.通过练习,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体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转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说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知识点的收获,方法与思想的收获一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二是对全等判定方法的总结.通过师生共同思考、回顾、梳理判定方法,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加深学生对各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明确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几何”与作业布置五、布置作业,学有所用(世上有一种伟大的语言,是数学语言,请你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的八年级10班学生到野外活动,为测量一池塘两端A,B的距离,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出如下几种方案:甲:如图①,先在平地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B的点C,再连接AC,BC,并分别延长AC至D,BC至E,使DC=AC,EC=BC,最后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乙:如图②,先过点B作AB的垂线BF,再在BF上取C,D两点,使BC=CD,接着过点D作BD的垂线DE,交AC的延长线于点E,则测出DE的长即为A,B的距离.丙:如图③,过点B作BD⊥AB,再由点D观测,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BDC=∠BDA,这时只要测出BC的长即为A,B的距离.(1)以上三位同学所设计的方案,可行的有;(2)请你选择一可行的方案,说说它可行的理由.课下作业“推理论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生通过作业,巩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能得到生活经验,并能知道数学知识用途很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性趣.为加强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一个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服务.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课题: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和证明.(二)能力目标
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
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渗透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目标
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证明。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证明。
教学过程:
1、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通过学生的口述及上台演示证明例题和课堂习题过程。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3.按时提交作业,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3.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主动参与学习。
b.计算题:求解等边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等。
c.应用题: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采用比较法,将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特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等边三角形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其性质,并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2.培养学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求解等边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边三角形判定》教案探究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体会反证法的思想方法“否定之否定”.情感、态度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反证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灵活运用反证法解题.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下图是屋架设计图纸的一部分,其中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你能求出立柱BC,DE要多长吗?要解决这一问题,要用到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结论;今天就来探究相关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二、探究新知(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出:三个角都相等; 结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符号语言: 在△ABC 中, ∵∠A =∠B =∠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2.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自己画图验证并尝试给出证明通过画图验证得到结论: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下面给出证明.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顶角∠A =60°, 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分析:要想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只要应用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证明△ABC 三条边都相等即可.证明:∵△ABC 是等腰三角形,∠A =60°, ∴AB =AC .∠B =∠C =60°,CB A∴∠A=∠B=∠C=60°,∴AB=AC=BC.∴△ABC是等边三角形.当一个底角为60°时,证明方法类似.(二)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我们还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研究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拿出三角板,做一做:用含30°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并发现结论.学生一般可以得出上面两种图形:其中第1个图形是等边三角形,对于该图学生也可以得出BD=12AB,从而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得出30°所对直角边是斜边一半,教师可以在图上标出各个字母,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中哪些线段直接存在倍数关系,并再将三角板分开,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下面给出该结论的证明:已知: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C=90°,∠A=30°.求证:BC=12AB.AB D CAB D C分析:从三角尺的拼摆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 . 证明: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 (如图所示).∵∠ACB =90°,∴∠ACD =90°. ∵AC =AC ,∴△ABC ≌△ADC (SAS ).∴AB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B =60°,∴△ABD 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C =12BD =12AB . 由此得出下面的定理: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反证法我们知道: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但是小明提出了一个结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如图,在△ABC 中,如果∠B ≠∠C ,那么AB ≠ACABCABDCCB A小明是这样想的:假设AB =AC , 那么根据“等角对等边” 得∠B =∠C ,与已知条件是∠B ≠∠C 相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即AB ≠AC .这种先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reduction to absurdity ). 三、典例精讲例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15°,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 已知:如图,△ABC ,AB =AC ,∠B =15°,CD 是腰AB 上的高. 求证:CD =12AB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DC 中,∠DAC 是△ABC 的一个外角,所以∠DAC =2×15°=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证明:∵∠ABC =∠ACB =15°,∴∠DAC =∠ABC +∠ACB =15°+15°=30°. ∴CD =12AC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又∵AB =AC , ∴CD =12AB .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例2.已知:如图,AB =DC ,BD =CA ,BD 与CA 相交于点E . 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DCBA证明:∵AB =DC ,BD =CA ,AD =DA , ∴△ABD ≌△DCA (SSS ).∴∠ADB =∠D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E =DE (等角对等边) . ∴△AED 是等腰三角形.设计意图:本题综合应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例3.如果a 1,a 2,a 3,a 4,a 5都是正数,且a 1+a 2+a 3+a 4+a 5=1,那么,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证明:假设这五个数中没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即都小于15,那么这五个数的和a 1+a 2+a 3+a 4+a 5就小于1. 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a 1+a 2+a 3+a 4+a 5=1相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成立. 四、课堂练习1.下列四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④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2.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有( ).A .1条B .2条C .3条D .4条 3.等边三角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线段共有( ). A .3条 B .6条 C .9条 D .7条EDCBA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60°”时,第一步应假设.5.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答案:1.B;2.C;3.A.4.三角形三个角都小于60°5.解:已知:△ABC.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B=90°,则∠A+∠B+∠C=90°+90°+∠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所以∠A=∠B=90°不成立.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解题实践,锻炼学生探索与发现问题的能力.五、课堂小结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1)若三角形是一般三角形,只要找三个角相等或三条边相等;(2)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一般是找一个角等于60.3.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综合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六、布置作业1.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90C ,CD AD 2=,则∠DAB 的度数为( )A .︒60B .︒45C .︒30D .︒152.如图,已知,ABC △是周长为6cm 的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且BD =,E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CE CD =,则△BDE 的周长为( )A .32B .323+C .326+ D.3-3.如图,已知: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90ACB ,D ,E 是边AB 上的点,并且AC AD =,BC BE =,则=∠ECD ____________.4.如图,已知,在△ABC 中,AC AB =,︒=∠120BAC ,P 为BC 边的中点,AC PD ⊥. 求证:AD CD 3=.5. 用反证法证明: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答案:1.D . 2.B . 3.45︒.4.证明:连接AP ,则易知︒=∠30C ,EDABC∴AC AP 21=, 同理,由已知条件易知AP AD 21=, ∴有AC AD 41=,即AD AC 4=. 因此AD AC CD -=AD AD -=4AD 3=.5.证明:假设∠A ,∠B ,∠C 是△ABC 的三个内角,且都大于60°, 则∠A >60°,∠B >60°,∠C >60°, ∴∠A +∠B +∠C >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矛盾. ∴假设不成立.∴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七、课堂检测设计1.如图,在△ABC 中,D ,E 在BC 上,且BD =DE =AD =AE =EC ,则∠BAC 的度数是( ).A .30°B .45°C .120°D .15°2.如图,在△ABC 中,AB =AC ,∠A =120°,BC =6 cm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M ,交AB 于点E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N ,交AC 于点F ,则MN 的长为( ).A .4 cmB .3 cmC .2 cmD .1 cm3.等边△ABC 的两条角平分线BD 和CE 交于点I ,则∠BIC 等于( ). A .60° B .90° C .120° D .150°4.已知AD 是等边△ABC 的高,BE 是AC 边的中线,AD 与BE 交于点F ,则∠AFE =D E CB ANFMECBA______.5.如图,已知:在ABC △中,︒=∠90BAC ,AB AC AD BC =⊥,于D ,BE 是角平分线,交AC 于E ,交AD 于G ,BC EF ⊥于F .求证:AG CF =6.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角是钝角” 答案:1.C . 2.C . 3.C . 4.60°. 5.证明:由已知条件易得:︒=∠+∠=∠5.6721BAD ABC AGE , ︒=∠+∠=∠5.6721ABC C AEB .∴ AE AG =.∵∠EFC =90°,∠C =45°, ∴EF =CF .且可证得ABE FBE △≌△, ∴FC AG EF AE ===. 6. 已知:△ABC求证:∠A 、∠B 、∠C 中不能有两个角是钝角. 证明:假设∠A 、∠B 、∠C 中有两个角是钝角, 不妨设∠A 、∠B 为钝角,∴∠A +∠B >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