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24、人类的老师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4 人类的“老师”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 “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 游人多处行。”
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改了一 下,读“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借助仿生学概念帮助学 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4*人类的“老师”
学”。 (三)回答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人类的“老师”是广大生物。“老师”加引号是 表示特定称谓。
(四)巩固练习。 1. 认读生字词卡。 2. 用“虽然„„但是„„”“之所以„„是 因为„„”两组关联词说句子。(展示课件 第九屏) 四、拓展延伸(展示课件第十屏) (一)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 空花篮里。 (二)你还想利用“仿生学”设计哪些有益 于人类的科技新产品?请写一写。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 子的多和可爱。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这堂课学习 的目标。
这样引读,主要是提示学生注 意 领 悟 这 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8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4*人类的“老师”
1. 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 大屏幕出示第 3 自然段。(展示课件第五屏)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 “座无隙地! 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 (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二)引读第 4 自然段。 (三)讲读第 5、6 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 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交流,品读。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 (展示课件六至十三屏)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 读第 6 自然段。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她赞叹什么? 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 7、8 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冰 心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 7 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 么呢? (1)指名朗读第 8 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 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 7、8 两段。
四年级语文s版24 人类的“老师”(详案)内附全解

1人类的“老师”2 学家们研究了蝙蝠(biān fú)❶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3[①为什么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句导读: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里各种动植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4 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5[句导读:不是平铺直叙地说“人类想飞上蓝天”,而是“像鸟儿一样”,写出了人对鸟儿的羡慕,人类想飞是因为见到鸟儿能飞而触发了飞翔的梦想。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❷,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③从时间上看出了什么?]三十年以后,由于飞机的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6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huò)。
过了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
[④“三十年以后”和“过1☜ 2 ❶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胶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行,吃蚊、蛾等昆虫。
3①因为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的飞行中得到的启示。
4②说明了“老师”之多。
在这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具体分述的内容。
5❷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或科学道理。
③等待的时间很漫长。
6 ④一方面说明研究时间长,为解决这个难题费尽周折。
另一方面说明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⑤克服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对蜻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
了好久”说明了什么?]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jiàn)。
[⑤人类从蜻蜓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科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呀!7[⑥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现在的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人类的“老师” 语文S版

人类的“老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本单元主要是科普类小文章,主要是学习主人公对于科学追求的优良品质,另外也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知识。
作为第四课,也是略读课,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前三课学习的阅读方法,来进行自读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文章通过罗列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可以当人类的老师,人类借鉴自然的一些原理来制作科学产品,便捷我们的生活。
可以说,“大自然”就是我们人类的“老师”。
文章的脉络清晰,说理透彻,语言生动形象,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教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他们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
同时把德育工作中“绿色环保”教育不失时机的融进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环保意思的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列举的动物可以当人类的“老师”,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帮助理解。
到此,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本单元的三篇精讲课文,已经掌握了科技类文本的基本的阅读学习方法,对于科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因此,学习这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学习,检验其前三课的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及设计说明】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标的改革理念的引导下,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改变“空洞说教”和“硬灌”的局面,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在参与中获得的愉快的体验,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语文S(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六单元 24 . 人类的“老师”》精品课教案_2

人类的“老师学习目标1、自学生字,会认5个汉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并从中受到启发。
3、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其目标是根据教材特点和课后要求所制定,符合大纲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了解仿生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这句话的。
2、让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写法。
(采用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组员代表在班上交流,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信心倍增。
“扶放”结合,突破难点,落实了重点。
)教学准备1、教师的教学准备:设计好多媒体出示的图和学习目标、学习提示文字幻灯片等。
2、学生预习。
预习导引:学生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语,并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问题导学:⑴把课文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解词语。
⑵默读课文思考: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⑶查找或向家人请教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还可搜集图片或自己画出“老师”的图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新课,并出示目标。
1、多媒体出示图和题目。
24※人类的“老师”。
教师提问:它是谁?(学生读题。
)2、质疑,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
①学生拼读并组词。
②教师订正读音。
注意“蝙”字读音是biān,不能读成piān;“鲸”字是后鼻韵,读音是jīng,不能读成jīn。
(这一方法,检查了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字、词。
)biān fú huò jiàn jīng蝙蝠祸键鲸4、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明确要求。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多媒体出示图——张开嘴飞行的蝙蝠。
提问:蝙蝠视力低下,它为什么能夜间飞行,还能准确捕捉食物呢?(师介绍其夜间飞行原理。
)追问现在你知道它靠什么探路吗?(生答:靠超声波探路。
S版4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 人类的“老师”

24*人类的“老师”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文中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1课时
一、揭题激趣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能做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
1.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抽查识字效果,说说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
(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3.读课后“学习链接”,了解“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老师特点启发
5.汇报交流。
三、拓展交流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1.阅读《鼹鼠的启示》。
2.你还知道自然界的哪些生物成为了人类的老师呢?介绍一下。
24*人类的“老师”⎩⎪⎪⎨⎪⎪⎧ 蝙蝠 超声波 雷达鲸 流线型 轮船鸟儿、蜻蜓 防颤 飞机鸡蛋 薄壳结构 屋顶
大袋鼠 跳跃 越野汽车贝壳 坚固 坦克……。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4 人类的“老师”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上册课文:24* 人类的“老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人类的“老师”》一课是略读课文,所以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围绕重点问题“课文用哪些事例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种写作方法?”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仿生现象”,以拓宽学生关于“仿生学”的思路,再让学生大胆创新:你还想利用“仿生学”设计哪些有益于人类的科技新产品?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蝙、蝠、祸、键、鲸。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课前准备:1.本课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 课时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2.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3.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1.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声。
2.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3.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的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的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
可这次海边之行,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五屏)1.默读 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4 人类的“老师”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上册课文:24* 人类的“老师”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人类的“老师”》一课是略读课文,所以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围绕重点问题“课文用哪些事例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种写作方法?”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仿生现象”,以拓宽学生关于“仿生学”的思路,再让学生大胆创新:你还想利用“仿生学”设计哪些有益于人类的科技新产品?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蝙、蝠、祸、键、鲸。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课前准备:1.本课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教学过程: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
2.学习转述并进行评价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3.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寒假生活的照片、图片等。
3.老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例文。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就到了。
童的喜爱之情。
)6.练习背诵。
四、阅读平台(丰收园)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你们知道吗,葡萄叶也有自己的梦,丰收园里为我们准备的是一首诗歌——《葡萄叶的梦》。
1.学生自读《葡萄叶的梦》。
2.指名朗读,并评价。
3.让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
4.说一说,每小节写的主要意思。
5.讨论和交流:葡萄叶的梦是什么,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6.有感情朗读诗歌,读出你对葡萄叶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导入在假期中,有的同学去旅游,开阔了视野;有的同学读了很多书,增长了知识;有的同学在过春节期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至今还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自己最难忘的事情在这里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我们哪一组表现最出色。
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4 人类的“老师” 课件

人类的 老师是谁?
读一读
suì xùn chàn tǎ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áng
破 碎 教 训 颤 抖 坦 克 机毁人亡
chāo jūn yún shǔ jīng 超 过 均 匀 袋 鼠 鲸 鱼 轻而易举
我会读
破碎 教训 颤抖 坦克 机毁人亡 超过 均匀 袋鼠 鲸鱼 轻而易举
新式 坚固 机翼 模仿 薄壳结构
人类的 老师是谁?
自然界中的 种种生物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 人类的好“老师”啊!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 “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首尾呼应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 自学课文3---6小节,找出 课文中人类的“老师”。
提示:1.“老师”是谁? 2.“老师”教给人类什么? 3.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
鸟儿——飞机
苍蝇、蚊子、蜜蜂等——新式飞机
鲸(流线体)航行速度快的轮船
鸡蛋——“薄壳结构”建筑
袋鼠——越野汽车
贝壳——坦克
你还知道哪些以生物为“老师”的事 例?根据你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蝙蝠——雷达 苍蝇——小型气体分析仪 萤火虫——人工冷光 鱼鳍——船桨 锯齿草——锯子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 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 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 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 去发现。
1、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 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 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 实验。
破碎 教训 新式 启发 均匀 坚固 颤抖 关键 惨祸
坦克 机毁人亡 机翼 轻而易举 剧烈 薄壳结构
1、为什么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由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得到启 示,发明了雷达。
2、哪一句话说明能当人类“老师” 的生物很多? 自然界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 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鸟儿飞行原理
飞机
蜻蜓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 “老师”啊!
1、句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 2、小组赛读这句话。
同桌互相学习,把课文分分段。
第一段(1):从雷达的发明是受蝙蝠启示说起, 得出个别性结论: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第二段(2~6):通过人类对一些生物的飞行特 点、外形特点、构造特点等方面进行模仿,对上 述特点进行说明。
防震飞机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 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流线体
鲸
航行速度快的轮船
薄壳结构
鸡蛋壳
建筑物的屋顶
会跳跃 袋鼠 越野汽车
外壳坚固
贝壳
坦克
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 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从第五段中的“……”知道充当 人类老师的生物不仅仅只有这些。
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 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 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