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陕西和山东解放区历史意义与教训我的观点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周世忠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一、历史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
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二、历史经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
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摘要:1.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3.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4.现实意义及启示正文: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
它发生在1947年,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这次行动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战争不可避免。
中共中央认识到,要打败国民党,必须改变战争态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大别山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跃进此地有利于我军作战和扩大解放区。
其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行动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封锁,使我军能够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
这不仅有利于我军在战争中取得主动,而且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0余万人,严重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再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贡献巨大。
这次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别山地区的斗争也锻炼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
最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在于,我们要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 的一生,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应以革命先辈 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实地履 行党员义务,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在新时代 应有的先进性。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 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挺进大别山分析报告心得
挺进大别山分析报告心得1.引言1.1 概述概述挺进大别山是指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史。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34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为了躲避国民的追击,红军在艰难的环境下挺进大别山,经历了艰难卓绝的斗争。
本报告将对挺进大别山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总结挺进大别山的成果,并展望未来挺进大别山的发展,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说明。
可以包括对每个章节和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进行概括,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对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关键论点进行梳理和说明,以便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观点和论证。
1.3 目的目的:本报告旨在分析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以及对挺进大别山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价值,为未来挺进大别山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同时,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也能够增加对大别山地区的了解,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2.正文2.1 大别山的地理背景大别山,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东临长江,西濒汉水,横亘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之间,全长约750公里,宽约200公里。
大别山地势崇山峻岭,地形复杂,山地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0以上。
其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景观,被誉为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区域。
大别山地区地势起伏,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充沛,拥有良好的农林牧渔资源基础。
同时,大别山也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煤炭、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煤海”、“铁山”。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大别山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别山地区还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景观,如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濒临绝迹的华中豹的栖息地、黄鹤楼、庐山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ppt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 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挺进大别山经过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 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 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 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 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 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 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 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 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 强渡汝河。
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观后感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大别山之旅。
对于我来说,这次旅行绝对是一次人生的大转折,带给我全新的思考与感悟。
在这片秀美而充满历史的土地上,我不仅领略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感受到了大别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精神。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展示我在大别山之行中所获得的深刻感悟。
一、大别山风光如画大别山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夏神州的脊梁之一,也是我国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的代表之一。
大别山融合了宏伟壮丽的山脉、奇峰翠谷、神奇的瀑布和幽静的溪流等美景。
我所去的大别山景区,山势雄峻险峭,山峰起伏,植被茂盛,仿佛一幅绘画般的美景让人心醉神迷。
尤其是到了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的余辉照亮了山峦之巅,整个大别山宛如一个神秘而壮丽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二、大别山的历史与文化大别山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山脉,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地方。
在大别山的脚下,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比如,我游览了位于大别山东麓的毛泽东故居,这是一座保存完好且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纪念性建筑。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智慧和具有全局视野的领导力。
此外,大别山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让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大别山的红色遗迹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主战场之一。
在大别山的深处有着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遗迹,这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我参观了位于大别山的第五次反围剿纪念馆,这座纪念馆通过展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辈在极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斗的场面。
这里的每一个展品和陈述都让人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景仰之情。
四、大别山的自然生态保护在大别山之旅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大别山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大别山地区有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
为了保护大别山的自然生态,当地政府和居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跃进大别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进行的反蒋斗争和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下是详细的列表说明:1.引领新的革命形势跃进大别山的发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战略转移,从分散的游击战争向集中的常规战争转变。
同时,大别山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带,跃进大别山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此后,中共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更好地引领新的革命形势。
2.巩固解放区和打破蒋介石的封锁在跃进大别山之前,中国共产党所占领的解放区主要在江西和闽南地区,而大别山地区一直都是蒋介石的钳制区域。
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统治,而且使解放区更加集中,加强了解放区的经济和人才资源。
同时也打破了蒋介石的封锁,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跃进大别山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掌握了更多的军事资源,同时加强了和其他解放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更多元化和更强大的统一战线。
这使得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得到了提高,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4.促进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也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
通过全面打击国民党的势力,中国共产党得以在全国一些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建立政权,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共的组织力量和权力基础。
总之,跃进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所引领的新的革命形势,不仅直接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解放和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签: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
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
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
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
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
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其重要意义在于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其重要意义在于
[单选]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其重要意义在于()
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威胁敌人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C.开辟了大别山解放区
D.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确答案】D
分析题干,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选项A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重要战役包括青化砭、羊马河、孟良崮等战役,都属于战略防御阶段,A项与题干无关,予以排除。
B、C、D三项都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这需要甄别哪一个是最重要的,比较三项,D项具有整体性特征,对解放战争具有全局性意义,而B、C两项都是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意义,所以比较而言,答案应该是D项。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观后感六十字
大转折挺进大别山观后感六十字大转折挺进大别山观后感我是在不久前有幸参观了中国的一个历史名胜——大别山。
在这次观光之旅中,我感受到了大转折的魅力,深刻地体会到了大别山的独特之处。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大别山作为中国的五大名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我眼中,大别山更是一个生动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转折。
首先,大别山是革命的摇篮。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大别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内战的斗争中,大别山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里曾经是革命先烈们奋斗的地方,他们英勇地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站在大别山的巅峰,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充满的英雄气息,也深深感动着。
其次,大别山是自然的宝藏。
大别山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这里的山峦叠嶂,风景秀丽,给人一种美丽与宁静的感觉。
大别山同时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其中包括一些濒危物种。
在我的观察中,我看到了一只稀有的白头叶猴,它在大别山的蓝天下自由自在地跳跃着。
这样美丽的自然景观令人陶醉,也提醒我们要保护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
最后,大别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大别山的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和传统习俗。
在大别山里,我参观了一座古老的文化遗址,那里有着精美的石刻和古老的楼阁。
同时,在这里我还体验了传统的民俗活动,包括舞狮和击鼓等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
总的来说,大别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次观光之旅中,我不仅仅看到了大别山的美景,更是体验到了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大别山的伟大和美丽感到自豪。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珍惜这片土地,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文化和环境,让大别山继续熠熠生辉,成为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
挺进大别山影片观后感
挺进大别山影片观后感《挺进大别山》是一部以中国抗日战争背景为背景,讲述了红军长征中三万六千里艰苦跋涉,最终南渡大渡河,胜利突围的英雄故事。
观看这部影片后,我深受感动,思绪万千。
首先,影片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苦。
他们不仅要抵御自然环境的恶劣,还要面对敌人的进攻和追杀。
整个长征充满着无尽的冷酷和无助。
特别是灾难性的大别山战役,敌人的围追堵截使得红军不得不与敌人进行几乎不可想象的厮杀,牺牲了大量的战士。
但这并没有让他们气馁,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决心,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前行的道路。
这种顽强的毅力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令人深受鼓舞。
其次,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
主人公陈清泉是一个善良、勇敢、坚定的战士,他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胜利的渴望。
他在大别山战役中不惧敌人的炮火,带领红军奋勇杀敌,最终成功突围。
他的形象展现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革命者的风范,令人敬仰。
其他一些角色如红军指导员朱仲九、女红军段述聪等也都塑造得十分生动立体,他们各自的坚强与智慧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最后,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细腻的画面交代了这段历史。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极其逼真,让人仿佛亲临现场。
同时,电影还通过红军战士们的行动和对百姓的关怀来展示他们的爱国情怀,加深了人物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影片最后南渡大渡河的情节更是令人热血沸腾,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总的来说,《挺进大别山》是一部热血沸腾的革命历史片,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精彩的剧情描绘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红军的英勇事迹。
观看这部影片,使我对那个年代的英雄们的艰辛付出和奋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对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有了更深的思考,让我意识到珍惜和爱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总之,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启发人心的作品。
勇往直前 挺进大别山
勇往直前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真勇敢,千里跃进大别山。
大别山好比一把利剑,插在蒋介石心尖上。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
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将军:“我打过不少仗,研究了一辈子军事,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挺进大别山)。
”一、挺进大别山——历史的抉择(一)打出外线的必然选择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展开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
进攻一开始,毛泽东就想将战争引向蒋管区,在外线和敌人打,然而,内战初期国共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我军在外线还无法和蒋军抗衡,结合实际情况,我军实施了在根据地内线作战或依托根据地作战的内线战略,大量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虽然这一阶段我军取得了歼敌112万之巨的辉煌胜利,但是全民以赴,全力以赴的内线作战已经使得解放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当时,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济源已经出现了老百姓逃亡现象,这已经是根据地经济崩溃的一个信号,刘帅在谈到严重性时指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在鲁中和敌军相抗,身后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粟裕在谈到当时山东的局面时曾说“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而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
在胡宗南军队的大举进攻中,陕北几乎所有的县城都遭到蹂躏。
由于战争的破坏,1947年,陕北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军队和老百姓一同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
毛泽东电告刘邓:“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到陕北将不能支持。
”此时反攻到外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已经成了必然选择。
(二)师出大别山打出外线是中央得既定战略方针,究竟出师何处,其实一开始中央也没有谱。
千里挺进大别山,掀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千里挺进大别山,掀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战争武器的落后,解放军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阶段。
但是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胜利,改变了这一颓境,解放军由防御变成了反攻。
那么千里挺进大别山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又体现了怎样的军事计谋?重庆谈判以后,毛主席等人认为蒋介石一定会撕毁《双十协定》,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蒋介石就公然发动了内战。
而且蒋介石有美国的支持,军事武器非常先进,因此在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消灭了一块儿又一块儿解放区。
共产党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边防御蒋介石发动的运动战,一边努力宣传自己的思想。
经过一年时间,解放军已经有195万人了。
共产党获得了打胜仗的资本,于是改变方针政策,决定由战略防御变成战略反攻。
当时国民党占领的地方被称为国统区,主要位于中国南部。
共产党占领的地方,被称为解放区,主要位于中国北部。
在战略防御阶段,战场主要集中在解放区。
毛主席在充分考虑以后,做出了挺进大别山的伟大决策。
因为此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另一部分是重点进攻延安解放区。
毛主席形象的比喻,蒋介石的两个拳头都伸出去了,但是他的胸膛却打开了,我们要给他致命一击,就要在他的胸口上插一把利剑。
刘伯承和邓小平主要负责实施这一战略,在战争前夕,邓小平就做了关于战争结果的报告,说此次行动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被歼灭了,第二种可能是被打败了,第三种可能是成功了,其中第三种可能性最小。
但是邓小平并没有退缩,积极的动员部队,一定要取得战争的胜利。
中国的七月正好是雨季,降水量比较充足,黄河水位不断上升。
邓小平率领军队渡过了湍流的黄河。
但是黄河水位上升,淤泥不断堆积,形成了将近20多公里的黄泛区。
蒋介石认为黄泛区就是天然的屏障,没过膝盖的积水,大片大片的淤泥,一定会阻碍解放军的行军,因此只是派了少量部队驻扎在黄泛区的尽头。
经过长征的磨练,中国解放军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如何理解解放战争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如何理解解放战争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汉唐天2021-05-20 ·先来个图:红色的圈圈就是大别山区,红色的线是长江,黄色的圈是武汉、合肥和南京。
在长江的中段,很长一段是围绕大别山走的,一旦进入大别山可以同时威胁武汉合肥等军事重镇,进而夺取南京。
下面说以下自古以来南京政权防御北方进攻的套路。
首先是武汉红色的圈圈是山区,红色的线条下面的是长江,上面的是汉江,两条河流在武汉汇合,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补给和水源,没粮食可以忍几天,没水谁都受不了,三五个人无所谓,但是数万人的军队就必须沿着河流行军,否则靠村里的几口水井是根本不够用的,而且水运要比路上效率高很多,路上千里运粮损失超过90%(推车的也要吃饭啊)。
所以,大部队走水路是比较稳妥的。
可以看到地处汉江长江交点的武汉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如果北方政权想从西部攻打南方必取武汉,而武汉的位置也比较利于防守。
打下武汉就可以顺流而下进攻南京了。
当年东吴孙权铸造石头城,就是这里,武汉成为当时防守曹魏的重镇。
这是西路。
再看东路。
红色为大别山,右边红色是滁州的山区,黄色圈圈是淮南(寿春),合肥,南京。
紫色的地区是巢湖。
合肥也是北方攻打南京政权的重要城市,因为北边的淮南到合肥再到长江是有水路可通的,北方军队的补给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的送到长江流域,拿下淮南,攻下合肥,下一步就可以集中兵力威胁南京了,这时再有从武汉接应的援军那就更稳了。
图中可以看到合肥攻打南京有两条路,第一条是走滁州,醉翁亭记说:“环滁皆山也”,可见这一代路不好走,给养不方便运输,但是比较近,适合小股部队偷袭。
当年侯景之乱时,侯景就是率领2000人从滁州突然兵临健康夺取的政权。
另一条路比较稳妥,就是从巢湖进入长江,然后顺江而下,攻取南京。
后出师表诸葛亮说“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所谓四越巢湖就是从这里展开军事行动。
综上可以看出,进入大别山,南京政权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因为很难判断这支部队会向哪里进攻,大别山周围多重镇(还有很多没说的),哪一个被攻下都受不了,犹如骨鲠在喉,尤其是主力全在北方后方空虚的时候,更是会让南京政权恐惧。
挺进大别山精神心得体会
挺进大别山精神心得体会自古以来,大凡成功的人,无不拥有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深谙“困难越大,胜利越近”的道理。
挺进大别山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一种绝佳体现。
挺进大别山精神,源于我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反“围剿”斗争的历程。
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我党决定在大别山腹地隐藏部队,并沿着险峻艰苦的山路,组织起来持续打击敌人,使之家破人亡。
为了实知这项军事行动,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陌生山路上摸爬强行挺进,最终获得迎击围剿的机会。
正是这种“困难,不怕!”的精神,成为了挺进大别山的象征。
挺进大别山的精神,不只是经过红军的历练才能拥有的,它是每个人应该都拥有的一种奋发向前的精神与气概。
当我们在考试或者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往往会感到胸闷、惧怕甚至颓丧。
但是,挺进大别山历程中的人们,遇到最险峻的困境时,都能严守初心,勇往直前,闯过了无数难关,成功地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样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借鉴。
首先,挺进大别山的精神需要有坚定的信念。
不论过程多么困苦,都必须深信自己的行动是有意义的。
尤其是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有了坚信的态度,我们就能化解许多困难,迎接更多的机遇。
而且,持久不懈的信念,还能够强化自身的毅力和决心,坚定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坚持走下去的信念。
其次,挺进大别山的精神需要有不屈的意志。
在大别山历史中,人们不顾生命危险,毫不怨叹地跨越险山峰峦,坚决抵抗敌人进攻,全部得有不屈的意志。
只有拥有这样的意志,才能在时时刻刻的流浪与无望中,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始终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不会被繁琐的困难所影响或击败。
最后,挺进大别山的精神需要有不停歇的休战。
在山林中,人们往往疲惫、饥饿,但是他们从未放弃。
他们坚信,退缩并不是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希望能够活的更加出色,所以他们疯狂地向前冲,向前牺牲——他们那种不停歇的休战,就永远不会再有人品味经历成功的滋味。
综上所述,挺进大别山的精神,不仅具有值得大家借鉴的意义,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观《大转折——挺进大别山》心得体会范文
观《大转折——挺进大别山》心得体会范文《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纪录片,通过大别山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环境下进行斗争、迎接挑战的英勇形象。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受触动,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和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大别山战役为线索,通过讲述这一战役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艰辛斗争。
纪录片以一系列历史照片和影像资料为基础,通过专家学者的解说和亲历者的叙述,详细介绍了大别山战役的全过程。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面临着连续的战争和迫害,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毫不畏惧地向前进。
他们在大别山这个险要地形中,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战斗的胜利,不仅振奋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士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受启发。
首先,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和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纪录片中,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毫不退缩地向前进。
他们在大别山这个险要地形中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明白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其次,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大别山战役是长征中的一次重要战斗,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振奋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士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和艰辛,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稳定。
最后,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有了更多的认识。
纪录片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大别山这个险要地形中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也展示了他们的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
关于《挺进大别山》读后感
关于《挺进大别山》读后感《挺进大别山》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兵团战斗史的作品,由原八路军总参谋长罗荣桓亲自撰写。
该书主要讲述了我党主力红军如何在国民党军的猛烈围攻下挺进大别山,并在此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在阅读过《挺进大别山》后,我对这部书籍的印象非常深刻。
通过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书中所反映的红军士兵们拼尽全力、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书中,我发现罗荣桓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了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上。
他通过对红军将领和战士的生动描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参战者在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的毅力,获得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时,罗荣桓对于战役过程的描写也非常详尽,让读者对战争的惨烈和人心的脆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挺进大别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抗日战争中,我党主力红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提高了抗日战争的整体水平,对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红军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感动和启示。
罗荣桓借此书来激励人们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崇尚正义,勇于不懈的奋斗。
在我的看法中,这部作品有充分的创新之处。
罗荣桓通过书写在战争中追求正义和顽强前行的主角,来突显战争期间人们的人性和党的正确领导思想。
他注重情节的布局,让叙述更为严密,使人更容易地思考问题、看清事理。
而且在结构、风格上有所创新,具有高度感染力。
总而言之,罗荣桓的《挺进大别山》让我深感敬畏和钦佩。
这部书籍带给我了强烈的感动,也让我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它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勇猛前行,则必然能够迎来一片繁荣昌盛的未来。
勇往直前 千里挺进大别山
临危受命,准备不足
由于当时陕北敌情严 重,党中央处境困难, 中央急盼刘邓尽早向 大别山出动以调动敌 人。在此情况下,刘 邓率全军取消休整, 进而在未做好充分准 备的情况下,踏上了 千里征途
孤军深入,后勤断绝
一是伤员、病员无处安置,并没有医药治疗;二是武器、 兵员得不到补充;三是粮食补给困难;四是敌情严重, 部队连续行军作战。
天罗地网,重兵围困
33个旅
6个旅
气血不足,环境不利
通过黄泛区时,由于炮 车无法通过,刘邓只好 下令将重炮、大炮就地 埋掉或炸掉,这无异于 将野战军解除了一半武 装。
气血不足,环境不利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 交界地带,山脉重叠、 绵亘,使部队通视与运 动困难。因此,该地区 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 适合大兵团运动作战。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 ,由于山路崎岖,部队 运动遇到很大困难。
无声处,听惊雷, 写青史啊铸丰碑。 龙归沧海,英魂壮, 血沃中原劲草肥。 抒肝胆,聚风雷, 问人生啊能几回.大别秦岭云涛吼, 至今澎湃赞军威。 浩气昭千古,丹心拥朝辉。 浩气昭千古,丹心拥朝辉。
谢谢!
政治过硬,纪律严明
邓小平政委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出三 大纪律八项注意绝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 的体求是,机动灵活
大别山地区战略机动范围不大,容不下更多的部队,十几万人马的粮 食供应亦很困难,因此决定分兵作战。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次分兵虽 与中央军委全力坚持大别山的方针有所不符,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内发 展中原形势,避免无谓牺牲是完全必要的。
武汉
南京
师出大别山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 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 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 豫、皖三省交界处, 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 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同时,在敌强我弱的 情况下,大别山可以 作为我军的依托,我 军占据大别山,就可 以东慑南京,西逼武 汉,南扼长江,瞰制 中原。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挺进大别山》这本书是郭沫若所著的一部抗日战争小说。
这部小说的写作在1942年开始,经过了6年的时间,1948年才完成。
小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挺进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这部小说在广大读者和文学界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给大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顽强抗击日寇、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革命者的牺牲和付出的重要性。
读完《挺进大别山》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中描写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辛历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一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的艰难路途,以及他们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所面临的大大小小的挑战。
读完这部小说,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军队为国捐躯、英勇抗日的精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路途的艰辛和沉重。
这部小说的历史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都非常高,是一本具有独特价值的书籍。
通过这部小说中的描写,人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遭受的灾难,也知道了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凶险与艰辛。
这本书的宝贵性在于它展示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的未来和民族复兴。
在我的阅读体验中,这部小说主要的亮点在于它所述的逝去的历史时光和那些抗日战争英雄的英勇事迹。
其中,作家描述朴实的农民群众对于共产党的拥护和帮助,以及共产党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斗争的情形,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同时,小说中共产党领导人的革命意志、梦想与坚持也让我深深受到影响。
他们身体力行地兑现着自己的承诺,透过小说给予读者非凡的启示和鼓舞。
读完这个小说,我感到无所不能,有一种改变华夏的激昂。
总地来说,这本书在历史、文学和艺术等层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遗产,是中国军队和共产党人优秀的代表。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反日战争中的艰苦历程,也可以了解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挺进大别山经过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 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 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 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 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 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 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 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 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 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 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 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 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 历史意义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பைடு நூலகம்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 的一生,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应以革命先辈 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实地履 行党员义务,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在新时代 应有的先进性。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 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 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挺进大别山经过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 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 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 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 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 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 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 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 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 强渡汝河。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 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 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 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 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 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 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 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 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 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