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陕西和山东解放区历史意义与教训我的观点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周世忠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一、历史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

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二、历史经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

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摘要:1.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3.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4.现实意义及启示正文: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

它发生在1947年,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这次行动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战争不可避免。

中共中央认识到,要打败国民党,必须改变战争态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大别山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跃进此地有利于我军作战和扩大解放区。

其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行动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封锁,使我军能够在大别山地区站稳脚跟。

这不仅有利于我军在战争中取得主动,而且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0余万人,严重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再次,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革命事业贡献巨大。

这次行动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大别山地区的战斗,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别山地区的斗争也锻炼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

最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在于,我们要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革命精神。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 历史意义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 的一生,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应以革命先辈 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实地履 行党员义务,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在新时代 应有的先进性。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 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挺进大别山分析报告心得

挺进大别山分析报告心得

挺进大别山分析报告心得1.引言1.1 概述概述挺进大别山是指中国共产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史。

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34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为了躲避国民的追击,红军在艰难的环境下挺进大别山,经历了艰难卓绝的斗争。

本报告将对挺进大别山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总结挺进大别山的成果,并展望未来挺进大别山的发展,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说明。

可以包括对每个章节和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进行概括,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对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关键论点进行梳理和说明,以便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观点和论证。

1.3 目的目的:本报告旨在分析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以及对挺进大别山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全面了解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价值,为未来挺进大别山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同时,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也能够增加对大别山地区的了解,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2.正文2.1 大别山的地理背景大别山,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五大山脉之一,东临长江,西濒汉水,横亘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之间,全长约750公里,宽约200公里。

大别山地势崇山峻岭,地形复杂,山地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80以上。

其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景观,被誉为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区域。

大别山地区地势起伏,气候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充沛,拥有良好的农林牧渔资源基础。

同时,大别山也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煤炭、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煤海”、“铁山”。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大别山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别山地区还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景观,如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濒临绝迹的华中豹的栖息地、黄鹤楼、庐山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ppt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ppt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 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挺进大别山经过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 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 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 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 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 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 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 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 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 强渡汝河。

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观后感

大转折之挺进大别山观后感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大别山之旅。

对于我来说,这次旅行绝对是一次人生的大转折,带给我全新的思考与感悟。

在这片秀美而充满历史的土地上,我不仅领略了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感受到了大别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精神。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展示我在大别山之行中所获得的深刻感悟。

一、大别山风光如画大别山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夏神州的脊梁之一,也是我国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的代表之一。

大别山融合了宏伟壮丽的山脉、奇峰翠谷、神奇的瀑布和幽静的溪流等美景。

我所去的大别山景区,山势雄峻险峭,山峰起伏,植被茂盛,仿佛一幅绘画般的美景让人心醉神迷。

尤其是到了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的余辉照亮了山峦之巅,整个大别山宛如一个神秘而壮丽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二、大别山的历史与文化大别山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山脉,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地方。

在大别山的脚下,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比如,我游览了位于大别山东麓的毛泽东故居,这是一座保存完好且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纪念性建筑。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智慧和具有全局视野的领导力。

此外,大别山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让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大别山的红色遗迹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主战场之一。

在大别山的深处有着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红色遗迹,这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我参观了位于大别山的第五次反围剿纪念馆,这座纪念馆通过展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辈在极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斗的场面。

这里的每一个展品和陈述都让人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景仰之情。

四、大别山的自然生态保护在大别山之旅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大别山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大别山地区有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

为了保护大别山的自然生态,当地政府和居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跃进大别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进行的反蒋斗争和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下是详细的列表说明:1.引领新的革命形势跃进大别山的发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战略转移,从分散的游击战争向集中的常规战争转变。

同时,大别山作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带,跃进大别山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此后,中共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优势,来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更好地引领新的革命形势。

2.巩固解放区和打破蒋介石的封锁在跃进大别山之前,中国共产党所占领的解放区主要在江西和闽南地区,而大别山地区一直都是蒋介石的钳制区域。

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统治,而且使解放区更加集中,加强了解放区的经济和人才资源。

同时也打破了蒋介石的封锁,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跃进大别山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掌握了更多的军事资源,同时加强了和其他解放区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更多元化和更强大的统一战线。

这使得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得到了提高,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4.促进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也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

通过全面打击国民党的势力,中国共产党得以在全国一些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建立政权,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共的组织力量和权力基础。

总之,跃进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所引领的新的革命形势,不仅直接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解放和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标签: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是“神来之笔”还是“一着臭棋”,这既是近年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能否正确评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意义的关键所在。

其实,学界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意义早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①然而,近年,有学者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及其意义产生了质疑。

②本文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战略决策提出的相关背景及其主要时代特征进行归纳梳理,并在驳斥相关错误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伟大的战略意义,以此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

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战略决策1.进攻时机上把握准确且出其不意从南征时机的把握来看,无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决策刚出台的时候,还是时隔70年后的今天,都有人對其心存质疑,并认为这个决策做得有点早。

其实,除了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面临的严重危机需要当机立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从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看,当时已经基本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据统计,自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七八十万人,加上“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合计112万人。

③敌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正规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200万人下降到150万人。

④而且“蒋介石在第一线集中了二百二十多个旅,后方兵力非常空虚”⑤,并“在整个敌人营垒中引起了极端深刻的失败情绪”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挺进大别山经过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 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 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 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 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 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 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 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 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 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 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 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 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 历史意义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பைடு நூலகம்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 的一生,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应以革命先辈 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实地履 行党员义务,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在新时代 应有的先进性。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 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 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挺进大别山经过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 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 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 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 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 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 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 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 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 强渡汝河。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 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 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 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 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 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 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 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 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 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