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及实践分析
中学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及实践分析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科目,历史教学的有效开
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当前的中学历史教
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体验感的培养,历史课堂教
学效率低下。本文主要从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模式以及实践入手,希望可以提升学
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合作教学学习小组课堂模式应用策略
一、合作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1.1合作教学模式的概念
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在
共同的小组内进行学习的模式。一般一个小组的人数4-6人为佳,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
师也应该灵活的运用合作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1.2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首先,合作教学模式的主体就是小组,小组学习的特点就是氛围更加积极,
同一个小组中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帮助和引导触发
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小组学生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其次,历史是一门相对枯
燥的学科,如果全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会非常低下,而合
作教学模式则可以激发同一个小组学生之间的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的碰撞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虚心求学的精神,这也是中学历
史教学中很重要的核心目标。
二、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2.1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创新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设计课堂。但是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深入的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内容,学生掌握的的历史知识就是课本上的内容,这样的模式和教学内容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实践策略
教学篇誗
方法展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实践策略
文|张东旭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法的意义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项目式学习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将知识的获取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更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一)项目式学习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的角色。而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能够扮演主动的角色,在项目的实践中积累知识和技能,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体验中能够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提升自主学习的乐趣和能力。因此,项目式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二)项目式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组成小组,共同协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在互动中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此外,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如向专家求助,向社区组织申请拨款,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够锻炼社交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项目式学习法能够使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概念和理解层面,学生难以了解知识在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而在项目式学习中,知识的获得是为实践服务的,学生在实践中会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应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记忆力和应用能力。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课的实际,探索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究和思考,笔者构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及解读。
总体要求:独立自学、反思生疑→情境引思、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引领点拔→总结归纳、自悟践行→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独立自学、反思质疑。
加强自主预习,有利于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寻找易错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组织学生以“讲学稿”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启发性问题,并能反思质疑。
为确保学生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二是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首先是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整体阅读,通过阅读,
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领会。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标识,如划波纹线,划横线,划小三角符号等。再次是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检测题目。有问题和质疑的做好标记,拟定“我的疑惑”等。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必须坚持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予以评价和点评。这个检查评价,不宜详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学定教”。如果详细批改,学生就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三是必须保证“讲学稿”中自主预习案的设计质量。预习案的设计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的设计原则,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问题设计不宜过多,不宜过难,关键能生疑,切不可面面俱到。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历史课堂教
学质量。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梳理,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课堂互动性等方面。针对每种教学策略进行了详
细探讨和总结,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指导建议。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
方向,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教学现状、学生兴趣、思维能力、互
动性、有效教学、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初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意识的重要阶段,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兴趣。目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学
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等。为了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深入
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已经存在的一些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梳理,总结其特点和优势,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全面理解和提升学习效果。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
教学示例:(教学目标是引起“美国领土的扩张”的教学)
师:独立战争结束之时,美国的领土主要在哪些区域?后来有了什么变化?
生:主要在大西洋沿岸,后来扩展到了太平洋沿岸。
师:这些变化是怎么形成的?[板书并依次讲述以下内容:1.领土的扩张(时间、方式、结果)]
该模式适应了历史知识因果联系性的特点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特点。历史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历史事件既可能是前一个历史事件所引起的结果,又可能是后一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它们互为因果,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正是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联系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进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历史教学,可以达到以故引新,学新联旧;以旧启新,新旧相连的目的。运用得当,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就会象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向前迈进,螺旋上升。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
近几年来 ,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观 念 的转变 ,我国的 中学历史 教育改革全面展 开 , 断深人 。很久 以来 ,面对着新 课程 改革 、 不 素质教育 、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铺天 盖 地 的呐喊 ,说真 心话 ,我 心 中一 直存 在着一 个 问号 ,我不 知道 ,是否 有很 多教 学一线 的 老 师和我一样 ,存有疑问却不能表达。一方面 , 怕被扣上陈旧落后教法 、 顽固不化的帽子 , 不 能 “ 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 ,到底怎么变 ,似 乎也 没人说 得清 ;而那些 说得 清 的 ,却似 乎往 往都不是处于教学一线 的老师。而这些人大多 又 只能看 到问题 ,并 不 能解决 问题 。而需要 在 别人 的实践 中去 总结 。 作 为一 位 理 论 基 础 并 不 是 很 深 的一 线 教 师, 我迫切希望 自己能深人理解改革 , 在实践 中不断优化课堂 ,能够兼顾基础教育改革精 神。 于是在实践中我不断探索 , 认为两者兼顾 , 不 断优 化 课 堂 最 实 际 的形 式 就 是 在 课 堂 教 学 中精心设计可探究问题 , 活跃课堂, 发散思维, 整合知识 ,培 养能 力 。 作 为新课 程 的实施 者 ,通过对 比本 学科 特 色和我校 的实际情况 , 我主要谈一下 自己的一 些不成熟的做法与体会。 对历 史课 堂教 学模 式 的阐释 激 情 引 趣— — 自主 合 作 一 一 精讲 释 疑一 巩 固拓 展—— 以 知导行 这种 教学模 式 的特点 是强 调 自主学 习 、合 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在实践 中具 有可操 作性 。当然 ,每个 教学 环节 的实 际 不是 固定不变的, 也不是每节课都有固定的这 五个环节 , 实际的运用要结合教学课时的具体 情况。课外综合延伸这一环节的反馈要另辟时 间 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及解决对
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许多教育专家探讨的热门话题。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且效率不高。
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1.受传统教学模式所限。
当今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沿用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无法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3.教师素质不高。
如果历史教师没有较高的素质,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素质。
4.历史教材内容有待完善。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参照,需要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当今的历史教材内容单调,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用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只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考试,而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5.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有待改革。
目前,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限制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要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策略模式,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一、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辩论,在辩论中获得新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21世纪对学生的
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把自己变成学生
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而合
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辩论,在辩论中获得新知,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或者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采用同龄人易接
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启发,产生认知冲突,达成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因此,科学的学习应在交互质疑辩论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产生的
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科学知识。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并参与问题的
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时,课堂从学生们的阅读提问开始,争论的焦点在“解体的原因”。有的学生说是“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必然结果”,有的说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的,有的说是“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等等,答案就在这样的辩论中不断完善。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过程,是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疑问处争论,在思维中求知,在探究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应⽤程序
1、导⼊、板书、⽰标。(3分钟以内)
【⽬的】
让学⽣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标要求。
【步骤】
(1)导⼊新课并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标。
【注意事项】
(1)指定⽬标要准确,例如,这节课要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认识什么,会运⽤什么知识解决那些问题等。
(2)交代⽬标时,语速要慢,让学⽣理解并能记住学习要求。
2、学⽣⾃学前的指导。(1分钟左右)
【⽬的】
让学⽣知道在多长时间内,⾃学什么,怎么⾃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怎样检测⾃学效果等。
【步骤】
(1)布置⾃学任务;
(2)指导⾃学的⽅法;
(3)明确⾃学的要求
【注意事项】
(1)明确⾃学内容。让学⽣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安排⼀次⾃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次中学。每⼀次⾃学前都要交代清楚从哪⾥学到哪⾥。
(2)教给学⽣⾃学的⽅法。例如看书,是独⽴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边解决疑难。
(3)明确的提出⾃学要求。即⽤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先学。(10分钟左右)
【⽬的】
(1)让学⽣按照教师的指导,⾃⼰却阅读、思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让学⽣亲⾃动⼿、动眼、动⼝、动脑,品尝获得知道的愉悦,使学⽣成为学⽣的主题,锻炼学⽣的⾃学能⼒,通过质疑问难,培养学⽣发现问题的能⼒。
(2)通过⼝答、笔答、板演等形式,检查叙述⾃学的效果,充分暴露学⽣⾃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类整理,确定教的内容、⽅式。
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普遍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压抑的情况,这些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拓宽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广度,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强的特点,其中包含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起因和结果、中外历史间的关系、历史和现今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主分析历史和了解历史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
象能力,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在分析问题、概括问题、比较问题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历史教学理念需要创新
要想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师新的教学理念,这是创新的前提。新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当今历史教学中,还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应试教育的,正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和发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只强调自己的教,而不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能要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往的初中历史课堂教育,学生主要是在“听的过程中学”和“看的过程中学”——学生听老师的讲解,看老师提供的教具、图片和录像,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记忆。这种灌输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特点是:教师教,学生被教;老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老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老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是纯粹是客体。可见,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以老师为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老师以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只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看的过程中学”;学生以单纯记忆知识点为根本目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其结果是:本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却变成了单项、刻板、机械和强制和知识灌输。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举,厌学情绪不断增长,教育出来的也只能是被动的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长期以来,各地初中历史、地理、生物和和思想品德一样处于“副科”的地位上,学生和家长普遍不重视。而老师采用的却是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就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一部位学生把历史课列为“最不愿意上的课”和“没有一点意思的课”。历史课内容丰富生动,本应该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历史课却沦落到了这个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
(二)新课改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会计核算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由重视老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由重视知识转向重视能力。”新课程的改革必然要带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的过程中学”和“看的过程中学”——学生听老师讲解,看老师提供的教具、图片和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记忆,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即在“做的过程中学”,在“想的过程中学”,不要在“议的过程中学”。即:构建新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构建新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听的过程中学”、“看的过程中学”和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做的过程中学”、“想的过程中学”和“议的过程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全新的、既继承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精华,又吸纳国外新的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适应新课改和新时代的需要。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们且提出本课题研究方案。旨在探索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交流一互动—合作—探究”,让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成为“平等的首席”;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乐学,让他们不但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使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初中历史工匠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就是想通过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及反思(2篇)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及反思(2篇)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及反思(范文一)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创新人才
历史科目属于人文学范畴,历史没有标准的价值体系,在是非曲折上有一定的统筹观念。在学习历史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对人物的特性把握全面。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师引领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在不同视角上分析历史事件,这样学生的认识才更全面。
一个历史事物现象,它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都是特别杂乱繁琐的。历史学习的探索性要求学生自身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出创新精神。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分数形式对学生影响根深蒂固,忽视了学生人格观念的塑造,然而,历史科目有充分的人格教育素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受到熏陶和激励。
(二)提倡趣味教学
现在学生升学包袱沉重,学习成绩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老师在授课比较注重学生知识能否掌握牢固,而忽视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就是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引进新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增进师生互动。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比如,在看到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名言时,结合历史环境,能更加的体会到这句话的爱国之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性学习,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能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从而受益终生。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学的“以人为本”性质,走出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反思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反思教学行为为助力、以反思实施过程为突破。历史教师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的活跃状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才能在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乐趣,激发心中求知的愿望,促进个性的凸现和发展,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在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自己身处课改前沿,作为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我感触万千,反思颇多。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取得进步的同时,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抽象与多歧的概念所产生的困惑,盲目的乐观主义与琐碎的教育理念交织出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也一同摆在了教师的面前。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而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让教师主宰课程,即教师不仅要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经验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复述书本知识经验,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上因反思而获得的经验。为此,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不仅专业学识要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反思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教师要会走学术的道路,成为学者型和反思型的教师。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有一位香港的初中中国历史课教师,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自己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国历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
中学历史活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历史活动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学生对历史感到索然无味,历史课堂的枯燥沉闷困扰着当今的历史教师,很有必要采用快乐活动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主动构建起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主动地、高质量地学好历史。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生;快乐活动式教学
一、历史课堂实施快乐活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对历史的厌学主要是缺乏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兴趣形成的基础,活动是兴趣形成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出适当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动脑筋,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学习新知识,探求新规律,研究新问题,归纳新方法,思维处于积极运转状态,这对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推理能力等都是十分有益的。①通过活动,学生亲临知识中,化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知识乐趣、魅力和美感,从而诱发他们形成一种渴求学习的内驱动力。这样,教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历史才能发挥它在中学教育中应有作用和影响。
新课改后,活动教学日益受到热捧。但是,常常看到的活动教学是独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的综合实践课。活动就其丰富价值而言,不应只限于活动课程中,更应体现在所有的课程形态中,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当然,日常历史教学也有教师引入各项活动,而且令人眼花缭乱。但活动的引入没有遵循一定的原则,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就现今而言,中考、高考是中学历史教学所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把历史知识相关的实践和活动引入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生趣盎然,同时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业成绩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名为《中学历史活动式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实践中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华南碧桂园学校戴光明转贴自:中学历史在线点击数:172 更新时间:
2004-12-29 文章录入:史记]
探索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新课程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①历史学定位于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功用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②作为一门科学,历史学科在倡导创新教育和强调个性的新时代,应该和其它科学一样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旨在培养创造型、发展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课堂教学就应该以此为目标,整合教学要素,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历史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落实。学生完成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历史教学,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课堂教学新生活。本文拟就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个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历史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说起课堂教学模式,可谓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姚锦祥教授曾将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纳为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各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我结合广州市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自己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情景——导学式。该模式的结构程序为:情景创设引入——阅读与知识梳理——合作交流探究——释疑与知识巩固——课外综合延伸。这是一套立足本地实际,以常规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尚须不断的完善。
打开课堂教学的窗户 ——初中历史开放题设计、实践与反思
打开课堂教学的窗户
——初中历史开放题设计、实践与反思
作者许缨
单位广州市第18中学(邮编:510660)
【内容提要】设计历史开放题,目的是拓宽课堂教学,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思维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评性、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新人。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其中更新教师观念、知识和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关键词】封闭题、开放题、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主体作用、等待型学习、探究型学习、批判性思维、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传授型教育、引导型教育【正文】
一、设计开放题的必要性
新的教学理论认为,习题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以复习知识为目标的检查性习题,称为“封闭题”;另一类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宗旨的认知性习题,被称为“开放题”。封闭题特点是有“完备的条件”,“固定的答案”,定向性强,对学生了解掌握历史事实和结论、复习巩固历史知识必不可少。开放题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可使学生在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上,通过自己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要求机械记忆、单调重复课文内容的封闭题较多,学生中持“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观点的不少,这样学历史容易把历史“学死”,阻碍学生认知发展和反思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打开课堂教学的窗户,增强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培养有个性的、不因循守旧、敢于反思创造的思维习惯的人才呢?我想,开放题“求异”、“求新”、“求变”的特点正好符合我们的要求,设计一些开放题未尝不是一个突破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华南碧桂园学校戴光明转贴自:中学历史在线点击数:172 更新时间:
2004-12-29 文章录入:史记]
探索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新课程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①历史学定位于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功用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②作为一门科学,历史学科在倡导创新教育和强调个性的新时代,应该和其它科学一样具有探索性、开放性,旨在培养创造型、发展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课堂教学就应该以此为目标,整合教学要素,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历史新课改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落实。学生完成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历史教学,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课堂教学新生活。本文拟就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个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历史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说起课堂教学模式,可谓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姚锦祥教授曾将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纳为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随着课改的深入,各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我结合广州市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自己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情景——导学式。该模式的结构程序为:情景创设引入——阅读与知识梳理——合作交流探究——释疑与知识巩固——课外综合延伸。这是一套立足本地实际,以常规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尚须不断的完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的这套教学模式也是基于这些理念和方法来探索的。
情景创设引入:创设历史情景并将它引入课堂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靠一本教科书,书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反映历史,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离我们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想象是不够的。这对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成很大的缺陷和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引入历史情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
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创造条件。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手工工场、宫廷、历史会议的会场;也可以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播放等;还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但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地乱创设,为了情景而情景,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简便易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如在教授人教版(本文所涉及的历史教材都是人教版的)九年级历史(上)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时,我这样开始引入:同学们看过动画片《人猿泰山》吗?泰山(Tarzan)是在婴儿是被遗失在森林里,有猩猩妈妈卡娜抚养长大的人猿。他兼具人和猩猩的特征、情感。那么,人和猿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我们先看看《人猿泰山》的片段吧。又如在九年级(上)第七《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的导入时,也可以将动画片《马可·波罗回香都》(Marco Polo Return to Xiangdu)的片段设为情景导入课文。由于我们地处广州市,学生家里都有电脑,上网查阅资料和参与在线活动成为可能,学校的电教设施比较齐全,有条件把网络搬进课堂,我也采用了这样的导入:
“199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伍德博士(Dr. France Wood)表示:马可·波罗并未到达中国。她说:‘如果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为什么最重要的事物如长城、茶、筷子、方块汉字、女人绑小脚……全给漏掉了?’中国的古代文献中,也没有马可·波罗的名字。她的怀疑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是真是假,实地走一走就知道了。1999年,美国的一个学习专门网站Classroom Connect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课堂与远隔重洋的现场连接,照当年马可·波罗的路线,请上万学生‘重走’丝绸之路(北京—喀什)。到现场的考察队由10名卫星及音像技术专家和22名汉学、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方面的专家组成,为网站提供咨询,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他们研究的结果吗?”④
在教授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三国鼎立》时把学生分成4组(袁绍组、曹操组、刘备组和孙权组),表演3则历史小剧: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在课堂上四方摆开,中央留出空地;各组后面扯上大旗……
阅读与知识梳理:用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历史课堂后,如果不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就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由老师或学生来梳理一下课文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保留和嬗变。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就成为海市蜃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演成‘无土栽培’”。⑤为此,重视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实施教学过程,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有益的东西是应该的和必须的。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第8课《辛亥革命》时,在学生自读后对课文的知识进行梳理如下:略
看似简单的知识梳理,对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基础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当场说出,重要的地方老师要予以强调或指导。
合作交流探究: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为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