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制度在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的有效实施,也制约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就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覆盖面不足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相对较窄,许多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
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救助覆盖面较小,一些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的救助难度较大。
2. 救助标准不合理当前的社会救助标准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导致一些救助对象生活水平低下,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标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3. 救助程序繁琐申请救助的程序繁琐复杂,需要层层审核和审批,导致一些急需救助的人群难以得到及时帮助。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程序的繁琐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4. 救助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各地的财政状况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的救助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救助需求。
尤其是在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救助资金的不足成为了救助对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5. 救助管理不规范当前的社会救助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性,导致一些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也增加了救助的不透明性和不公正性。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要解决救助标准不合理的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救助标准要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要解决救助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拨款,确保救助资金的充足。
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地区和贫困地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解决救助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救助管理制度,加大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救助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提高救助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帮助那些经济困难且无法自给自足的人群。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必须面对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目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现存问题1. 救助标准不明确目前,各地方在设定救助标准时存在巨大差异。
有些地方标准过低,导致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而另一些地方标准过高,则可能造成浪费和滥用。
2. 实施机构和程序复杂繁琐当前社会救助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其实施机构众多且程序复杂繁琐。
这使得有需要的人们面临较高的门槛以及信息获取难题。
3. 资金不足与分配不公平由于国家财政压力增加以及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导致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并经常出现浪费等情况。
此外,部分地区和人群的资金分配不均衡,造成了社会救助资源的浪费。
4. 滥用和舞弊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乏监管和追责机制,社会救助容易被滥用和渗透。
一些个体或团体虚报贫困状况、利用假借等手段获取不当利益。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获得应有的援助。
三、对策分析1. 提升救助标准确定性与公平性政府应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救助标准,并确保其落实到位。
同时,在设定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消费水平、居民收入差异等进行相应调整。
2. 简化程序与加强协同管理政府可以在改善信息互通交流机制基础上,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职能以简化申请程序,并提供在线申请服务以提高效率。
此外,建立协同管理机制来促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配合工作也是必要的。
3. 加大对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监督力度完善资金投入和使用的监管机制,严格审查救助项目,增加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
同时,建立严厉的追责制度以防止贪污和浪费现象,并公开相关信息以提高透明度。
4. 加强预防与打击滥用舞弊行为政府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审核体系,并引入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等来减少滥用社会救助资源的行为。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并提供相应举报渠道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救助管理中来。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和社会公平问题。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社会救助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困难问题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受政策法规的约束,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尚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
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的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弱势群体的救助不够及时和有效。
2.社会救助资源有限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地区和单位都存在社会救助资源不足的情况。
这就导致了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及时救助,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3.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例如,一些弱势群体可能会被重复申请救助,或者漏掉了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4.服务水平不高目前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基层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能力和素质,影响了救助工作的效果。
5.社会认知度不足由于普遍缺乏社会救助意识,一些弱势群体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导致了救助工作的薄弱环节。
二、建议1. 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针对当前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不足,应加强政策研究,健全政策法规,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提高救助范围和标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支持。
2. 提高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效率应加强对社会救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挖掘潜在救助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创造更多救助机会。
3. 完善社会救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加强对救助对象的跟踪和监督,保证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要完善救助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
4. 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服务机构的培训和交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五篇)
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共五篇)第一篇: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多头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缺失的现象同时存在。
2.救助资金有待进一步增加各项社会专项救助标准虽有所增长,但伴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物价上涨等原因,也都迫切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标准。
3.救助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实行的社会救助,主要是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困难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很难依靠个人力量脱困,社会救助层次较低。
4.救助对象有待进一步规范为了维护稳定的需要而放宽低保准入政策,如:破产企业军转干部、社区治安联防队员、城乡拆迁户、破产企业职工整体保障、改制职工、改制民师、下乡知青、禁麻对象、失地农民、老上访户缠访户、突发事件受害者、省市领导要求批转办理的等等,其中一部分人员严格讲是不符合政策规定范围的也都纳入了低保,导致社会上议论“该吃低保的吃了,不该吃低保的也吃了”,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议 1.完善协调体系一方面完善民政系统内部救助信息沟通机制,加强相关业务股室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密切民政局与基层民政办的联系;另一方面主动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形成更大的工作合力。
再一方面建议政府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协调机构建立社会救助网络,以避免重复救助和救助缺失现象。
2.拓宽救助资金筹措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本地发展与外向联系相结合,国内发展与国际联系相结合,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渠道。
3.提升社会救助水平转变工作思路与观念,在变输血型救助为造血型救助方式上积极探索,在救助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救助服务上不断改进,在救助实效上加强跟踪。
4.规范救助行为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共识。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根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程度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工程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开展及现状____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阔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
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
城市居民根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方案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拟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程度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拟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
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
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
1985年,为了施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
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
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
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进步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
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方案时,又再次将贫困线进步到400元。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
在整个方案施行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引言社会救助作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措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社会救助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滥用、浪费、不公等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将从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1. 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当前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标准各地差异较大,导致了在不同地区受到相同困境的人们享受不到均等的帮扶。
例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分配差距较大,特别是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方面。
2. 救助资源配置不公平由于资源分配机制存在问题,在某些地区富裕而其他地方贫困的现象依然突出。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得到足够支持和援助。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救助资金严重短缺。
3. 救助对象审核不严谨在社会救助中,审核环节较为关键。
然而,由于人员不足、审核程序简化等原因,存在着滥发和虚报等问题。
一些富裕家庭通过虚假申报获得了救助资源,而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拒之门外。
4. 救助项目单一、陷入困境无法自力更生过度依赖社会救助导致一些弱势群体动力不足,无法摆脱困境。
许多人习惯性地依靠救济,没有发展能力和自我改变的机会和动力。
三、社会救助的对策1. 统一标准,建立公平的执行机制要解决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建立起统一并公平的标准和评估机制。
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行业规范,并通过培训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2. 优化资源配置机制针对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应加强财政保障和资金的投入。
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资金分配机制,并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
3. 强化审核流程,确保救助对象准确为了解决审核环节存在的问题,应增加人员配备与培训经费投入,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建立科学完善的审核流程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救助对象真实情况的调查核实,将虚假信息排除在外。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分析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分析一、引言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困难群体渡过困境,实现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正如科学家所说:“不存在完美的系统。
”社会救助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困难。
本文将深入分析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1.政策标准不够精确当前的社会救助政策普遍存在标准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
例如,在资格审核方面,政府往往仅规定了大致范围,没有详细说明申请条件与标准。
这使得审核工作变得模糊与主观,容易导致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援助资源。
2.管理流程繁琐复杂受限于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等因素,社会救助的管理流程常常冗长繁琐。
申请人需要递交一系列文件材料并经历多个环节审核才能获得救助资源。
对于急需帮助的人们来说,这种不便利的审批过程可能导致资源无法及时到位,失去应有的救助效果。
3.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救助资源并不平均分布,存在区域间与群体间的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救助项目和更好的基础设施,而一些贫困地区则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
此外,在同一地区内部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这导致了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与支持。
4.社会认知度与参与度不高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局限与社会意识淡薄,社会救助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部分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可能无法得知自身具备享受救助权益的条件,并因此而流失了许多精准援助机会。
此外,一些公民对于社会救助缺乏参与感,使得志愿者和捐款慈善行动难以持续发展。
三、解决方案1.完善规范政策标准为防止申请资格混乱与偏离目标群体,政府可以制定更为精确与具体的救助标准。
通过明确需求和相关条件,确保救助资源得以更好地分发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
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清晰的申请渠道,并加强对资格审核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2.简化管理流程为了提高效率,社会救助的管理流程应该更加简洁高效。
政府部门可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材料提交要求,并采用网络技术提供在线交流平台,以便申请人与相关机构之间进行便捷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社会救助是指为了解决困境中的个人或家庭所提供的社会福利措施。
然而,在社会救助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限制了人们获得应有的救助,使他们难以摆脱困境。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改善现状。
二、问题分析1. 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救助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一些地区,由于财政预算不足或不合理的分配政策,一些困境中的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救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救助资源的供给常常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一些人们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2. 救助标准不合理社会救助标准的不合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救助标准通常是根据收入、财产、家庭人口等指标来确定的,然而,这些指标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人的特殊情况。
因此,一些人因为个人特殊情况的存在而无法满足救助标准,无法获得应有的救助。
3. 办事流程复杂社会救助的办事流程复杂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需要申请社会救助的人们常常需要填写大量的申请表格和提供各种证明材料,这对于一些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可能是一项巨大的负担。
此外,办事流程的繁琐还导致一些人放弃了救助申请,使其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
三、对策建议1. 改进资源分配机制为了解决救助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救助事业的投入,并优化资源配置。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资源分配计划,确保救助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个有需要的人身上。
政府还可以加强与志愿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共同承担社会救助责任,形成多方合力,加大救助力度。
2. 调整救助标准针对救助标准不合理的问题,政府应该考虑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救助标准。
除了收入、财产等常规指标外,还应该考虑到家庭成员的状况、患病情况等因素,确保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救助。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和调整救助标准,确保其与社会发展和通货膨胀率相适应。
3.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为了解决办事流程复杂的问题,政府可以推行“一窗受理”制度,以减少救助申请过程中的繁琐环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也逐渐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也对弱势群体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救助标准不统一。
在我国,各地的社会救助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救助标准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地区的城乡居民救助标准也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化的救助标准使得一些需要救助的群体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治理的不公平。
2. 救助范围不明确。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覆盖了贫困人口、残疾人和孤儿等重点群体,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弱势群体,比如流浪乞讨者、精神病患者等,救助范围并不明确,导致了这些群体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
3. 救助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两种形式,其中政府拨款占大多数。
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模式使得社会救助制度的可持续性不足,社会救助资金的保障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4. 救助程序繁琐。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救助程序较为繁琐,需要申请人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和审批手续,导致了申请人等待时间较长,并且容易因为一些瑕疵而被拒绝救助。
5. 救助对象缺乏培训和援助。
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对于救助对象的培训和援助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帮助措施,这使得一些接受救助的群体难以脱贫致富。
二、对策建议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标准的统一管理,明确城乡统一救助标准,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执行,保障救助对象享有公平的社会救助权利。
也要针对特殊的弱势群体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并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
应该对救助范围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要覆盖贫困人口、残疾人和孤儿等重点群体,还要对一些特殊群体加大救助力度,同时明确其救助范围和政策。
要加大对社会救助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进行捐款捐物,扩大救助资金来源,保障社会救助事业的可持续性。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社会救助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旨在帮助困难群体脱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可忽视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本文将从资金不足、覆盖面狭窄、管理不规范以及信息传递不畅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资金不足社会救助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预算和社会捐赠。
然而,现实情况下往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首先,国家财政收入有限,各级政府在分配时很难给予充分保障;其次,在大多数情况下,机构或个人对于慈善事业并没有广泛参与感到投入;最后,由于资源有限且投放失衡导致部分地区无法得到及时帮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可以改革税务制度,优化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增加财力来源;其次,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捐款捐物,增加社会支持力度;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激励引导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共同承担社会救助责任。
二、覆盖面狭窄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但仍然存在覆盖面狭窄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帮助对象选择上的限制以及精细化管理不够到位。
举例来说,当前我国对城市困难群体和农村贫困户更多关注, 没有给予其他特殊群体足够关怀;同时,由于管理手段相对简单、精细化工作推进缓慢, 救援行动往往无法真正满足各地居民不同程度上的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几个方向:首先是改革考核评估机制并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在筹划救援计划时需要兼顾各个方面、不忽视弱势群体;其次是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措施,并整合资源来解决具体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大社会组织的参与度来推动救助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管理不规范社会救助机构管理不规范是当前社会救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机构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专业化水平较低以及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缺乏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和权责对等性,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相关援助无序。
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机构的管理水平培训, 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和改进。
本文就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明确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和问题。
社会救助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也不够完备,无法完全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和个体。
由此,导致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助。
对策建议:一、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工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职责和权限,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二、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救助的知晓率和覆盖率,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群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援助。
问题二:救助标准过低、救助覆盖面不够广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受助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与此救助覆盖面也不够广泛,只覆盖了部分低收入和困难群体,而一些特殊群体和个体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对策建议:一、合理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标准,使之与实际生活成本相匹配,能够满足受助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基本权益。
二、扩大社会救助制度的救助覆盖范围,确保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群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援助和救助,特别是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和个体。
问题三: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效率较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够紧密,信息共享和流通不够通畅,导致救助工作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与此救助工作的效率也较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为受助人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问题四:社会救助工作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导致救助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受助人在得到救助时往往无法得到专业和及时的帮助。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的存在社会救助是国家为了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所采取的一种制度性措施。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会救助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有效实施和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
1. 不公平性:当前社会救助制度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
有些地区或单位面临着资源短缺、覆盖范围较小等问题,导致一些急需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应有救助;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各个群体之间的差距也造成了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
2. 刚性化:社会救助制度过于刚性化,没有充分考虑个案特殊情况下的灵活应对。
该制度通常按照固定标准进行评估和发放,忽视了贫困原因和家庭实际情况的综合性考虑。
3. 缺乏完善监管机制:社会救助领域监管机构相对薄弱,很多地方缺乏专门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导致救助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力等问题。
二、整改措施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其公平、有效、可持续性的发展。
1.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救助标准和评估指标,提高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统一、透明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
这将有助于避免重复申请和漏洞利用等问题,在资源分配上更加公正合理。
3. 鼓励社会参与: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搭建多元化的扶贫平台。
吸引企业和公益组织等参与其中,形成多方支持和协同作战机制。
4.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社会救助领域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关执法和纪检体系。
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审计工作,确保使用规范、公正合理。
5. 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社会救助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加强相关培训和指导工作。
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提升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6. 综合考虑个案情况:建立综合评估机制,不仅纳入家庭收入状况等硬性指标,还需要重视家庭困难程度、特殊情况等软性指标。
社会救助问题与解决方案
社会救助问题与解决方案引言社会救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士、失业者、孤寡老人、流浪者等等。
社会救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申请难、审核慢、资金不足等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申请难社会救助的申请过程通常非常繁琐,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证明自己符合条件。
这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教育和信息水平较低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解决方案一:简化申请流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简化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
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在线申请系统,让申请人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提交申请,同时加强对申请人的辅助服务,如提供相关材料准备的培训,提供专人协助填写申请表格等,以帮助申请人顺利完成申请。
解决方案二: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宣传活动来提高社会救助的知名度和透明度,向社会公布更多的申请信息和申请流程说明,以及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咨询服务,以减少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的困难。
问题二:审核慢社会救助申请审核的速度通常会比较慢,一些申请人由于审核时间太长而无法及时得到帮助。
解决方案一:加大审核力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增加社会救助审核的人力资源,加大审核力度,以缩短审核的时间,使得申请人可以更快地得到帮助。
也可以对审核部门进行改革,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核时长。
解决方案二:建立应急救助制度政府可以建立应急救助制度,对于一些紧急情况下的申请人,可以给予相应的临时帮助,以满足他们紧急的需求,避免因审核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困难。
问题三:资金不足由于社会救助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制度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满足申请人的需求。
解决方案一:增加财政投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以保障社会救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筹款活动、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以充实社会救助基金,确保社会救助的正常运转。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社会救助是指为了解决特定群体在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然而,当前社会救助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不公平性、滥用现象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1. 不公平性在实施社会救助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
有些人因为有熟人或关系网,能够获得多余的帮助,而有些人却被漠视。
这导致救助资源分配不均衡,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
2. 滥用现象社会救助资金和资源被滥用或浪费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一些受援者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获取多余的福利,给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造成资源匮乏和机会减少的困扰。
三、解决社会救助问题的对策1. 完善监管机制针对社会救助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
政府需要加强对救助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救助资源按照需求和公平原则提供给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
2. 加强信息核实为了避免滥用社会救助资金和资源,必须加强对受援者信息的核实工作。
政府可以建立数据库,对申请者提交的各项数据进行核查,并与其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确保扶助对象的真实性。
3. 增加公众参与政府在决策层面上应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救助事务。
成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组织社区民众代表参与到救助工作中,使救助活动能够更加公正、透明地进行,并加强公众对社会救助问题的认识。
4. 加大投入力度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且长期性投入的工作。
政府应当增加财政支出,增加社会救助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以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
在帮扶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注重预防和长效机制的建设,以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着不公平性和滥用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消解了传达公平正义原则和帮扶真正需要群体的初衷。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信息核实、增加公众参与并加大投入力度。
只有在政策层面上进行改革,并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时,我们才能真正解决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并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好的支持。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背景介绍在一个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们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无法自给自足的情况。
为了帮助这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被广泛引入。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社会救助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改善。
二、权益保障不到位1. 社会救助申请流程繁杂目前,申请获得社会救助所需提交的材料过多,流程复杂耗时长,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获得及时支持和帮助的能力。
2. 转型期工作失业人员待遇较低由于经济转型产生大量下岗职工或转岗职工,在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间收入减少明显。
他们在寻找新工作机源或创业之前可能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才能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城乡差异化待遇仍然存在目前还有很多农村贫困人口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救助待遇。
这种差异化对脱贫攻坚所做出的努力形成了不利影响。
三、问题原因分析1. 公共资源分配不平衡在社会救助方面,公共资源并没有得到适当且充分地调配和配置。
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相关基础设施或经济实力有限,导致本地区居民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2. 制度设计有漏洞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一些漏洞,容易被滥用或误用。
例如,某些人可能通过虚构信息来获取非法福利金,而真正需要帮助却被拒之门外。
四、改进措施建议1. 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政府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简化申请流程和要求,并提供在线申请渠道以减少等待时间,并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安全。
2. 加强转岗期失业人员支持力度针对经济转型时期失业或下岗职工的情况,在支付失业保险金外还可以考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创业支持,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
3. 实行城乡统一待遇强化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政策,确保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权益的平等待遇。
这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开展技能培训来实现。
4. 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并增加对滥用福利金和信息造假的严厉处罚。
同时,提高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确保公正合理地分配资源。
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与现状分析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旨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无法自给自足的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照顾。
然而,在当前社会中,社会救助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
1.1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能够缓解贫困与不公平现象,提高弱势群体生活水平,增加民众对政府和制度的信任感。
同时,通过因应急灾害或突发事件为民众提供援助,也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履行“人民至上”的责任。
1.2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尽管社会救助在理论上具备积极意义并受到广泛认可,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覆盖面不广。
目前许多地区以及具体项目下,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却未能得到应有关注和支持。
这可能是由于救助政策的不完善或者宣传力度不够所致。
其次,救助标准不一。
各地对社会救助的认定标准和给予帮助的金额并不统一,造成了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
这也导致了参与者在选择福利时寻求最低门槛,影响了救助扶贫政策的效果。
再次,体制机制亟待健全。
社会救助体制中缺乏灵活性、有效性及透明性,许多资源浪费在整个流程中,导致实际救助能力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需要采取以下对策:2.1 加强政策宣传针对较大群体未受到应有关注和支持的问题,立法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使信息广泛传播。
媒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相关知识普及与相关案例转述以提高人们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
2.2 统一救助标准为解决救助标准不一的问题,建议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政策框架。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地区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并且要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成功经验,挖掘最佳实践。
2.3 完善体制机制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机制建设,政府需要提高参与活动的效率、透明度和灵活性。
例如,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申请流程进行优化,加强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以确保资金和资源能更好地流向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社会救助是改善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社会救助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不公平性与不平衡性社会救助在分配资源方面存在不公平和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社会救助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导致一地一案、一人一政策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在财力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使得社会救助的范围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种不公平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和保障,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2. 滥用与浪费现象社会救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滥用和浪费的问题。
一些人通过虚假信息和行贿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源,从而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支持。
同时,由于社会救助的审批和监管机制存在漏洞,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社会救助资金。
3. 缺乏综合性与长期性社会救助往往是零散的、临时性的援助,缺乏整体的规划和长期的支持。
社会救助项目通常以零星帮助的方式提供,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考虑,导致短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难以根本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
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和失业人员等需要长期帮助的群体来说,短期的、零星的救助往往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
二、社会救助的对策为了解决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并提高社会救助的效果和公平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1. 建立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为了解决社会救助的不公平和不平衡问题,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分配标准和程序,确保每个弱势群体都能够按照公平的原则得到帮助。
同时,要加强资源的配置和调整,减少地区间的差距,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透明度。
2. 强化审批和监管机制为了解决社会救助的滥用和浪费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机制,加强对社会救助项目的审核和追踪,确保资源真正流向需要帮助的人群。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情况的公开透明,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覆盖范围不全面问题描述我国社会救助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覆盖范围不全面。
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救助政策主要面向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群体,但并不包括所有的需要帮助的人群。
由于定义标准和申请条件的限制,一些特殊困境群体无法得到社会救助的支持。
问题原因这个问题主要源于救助政策的不完善和对救助对象的界定不明确。
当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关注最低生活保障,对于需要帮助的其他群体,政策并不够完善。
对策一:完善救助政策对策描述政府应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将救助范围逐步扩大,覆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
切实明确救助对象范围政府应按照实际需要,明确不同救助对象的范围和标准,确保救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完善救助标准和机制政府应根据不同救助对象的需要情况,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和机制,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在制定政策时,应引入科学依据和参与全社会的意见,确保政策公正合理。
加强救助政策宣传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救助政策的知晓率,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了解到相关救助政策,主动申请救助。
问题二:救助标准过低问题描述我国社会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受助群体的基本需求。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救助标准无法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
问题原因救助标准的不足主要源于财政预算限制和经济压力。
政府救助资金有限,需要在种种需求中平衡分配。
对策二:提高救助标准对策描述政府应通过逐步提高救助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确保救助标准能够满足受助群体的基本需求。
根据地区调整救助标准政府可以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成本水平,适度调整不同地区的救助标准,确保救助标准与实际情况相符。
定期评估和调整救助标准政府应定期对救助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提高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问题三:救助机制不完善问题描述我国社会救助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救助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流程不透明等,使得受助群体难以及时获得救助。
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仍存在一些问题:1. 救助标准低:部分地区的救助标准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无法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
2. 救助范围窄:当前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贫困人口和特困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员等其他群体得到的关注较少。
3. 救助方式单一:目前主要采取直接给予物质救助的方式,缺乏对受助人员的培训和帮扶,不能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4. 救助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区存在救助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资金流失和浪费。
二、对策建议1. 提高救助标准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并将其作为社会救助的底线。
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差别化补贴机制,针对特殊群体给予更高的救助标准。
2. 扩大救助范围应当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贫困人口、失业人员等其他群体,特别是对于一些因疾病、意外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应当及时给予帮助。
3. 多元化救助方式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救助方式,包括物质救助、精神慰藉和技能培训等。
同时,可以加强对受助人员的帮扶和引导,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4. 规范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合理、规范、透明。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具体措施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当适度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并且将其纳入年度预算计划中。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扩大救助资金来源。
2. 完善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应当加强社会救助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权益。
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当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受助人员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记录和管理。
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社会救助是在现代社会中解决弱势群体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虽然社会救助制度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会对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强社会救助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一、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1. 不平等分配问题社会救助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现象。
由于救助资源有限,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分配上往往偏向某些特定群体,而忽视了其他群体的需求。
这种不公平现象导致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救助,使救助资源浪费了。
2. 救助标准过低现行社会救助标准通常过低,难以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救助金往往无法与实际生活压力相匹配。
这导致社会救助无法真正解决弱势群体的根本困境,只能起到一种应急的作用。
3. 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社会救助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导致救助对象评估不准确,救助资金分配不合理。
有些救助对象可能通过虚假信息获得了救助资源,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因为评估不准确而被排除在救助范围之外。
二、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对策1. 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为了解决不平等分配问题,应建立公平的社会救助分配机制。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通过调研和调查,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困难,制定相应的救助政策。
同时,应加强监督和审批机制,确保救助资源按照真实需求进行合理分配,避免任意性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2. 提高救助标准为了解决救助标准过低的问题,政府应持续调整和提高社会救助标准。
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生活成本和通胀情况,适时对救助标准进行调整。
此外,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变动来对救助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3.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为了解决评估机制不准确的问题,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救助对象评估机制。
这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对救助对象信息的核查和验证,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和符合条件的合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浏览次数:1065 字号:小中大来源时间:2011-01-02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作者:莫纪宏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来源日期:2009-2-21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
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
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
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
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
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
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
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
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
到1993年制定"八七"
扶贫攻关计划时,又再次将贫困线提高到400元。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
在整个计划实施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
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伟大的脱贫运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救灾是为帮助灾民脱离灾难险情,减轻灾害损失,克服灾后生活和生产困难而提供的社会援助。
五保是指由农村社区(集体)负责保证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援助,即对他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简称"五保"。
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
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
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
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员以及城镇中的困难家庭给予了特殊的救助,规定了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另一方面,以2003年"孙志刚"案件为契机,国务院废止了多年来施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审查办法》,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抓、堵的管理模式转变了社会救助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我国社会救助的问题及对策
应当看到,我国目前社会救助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首先,社会救助经费没有跟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
其次,社会救助标准过低,需要救助人员实际获得的救助资金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次,缺少必要的立法措施的保障,在社会救助的许多环节上还是无法可依,还存在许多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应当获得救助的无法获得有效救助,而那些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恰恰往往能够利用制度漏洞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特别是在城镇中由民政部门实行的对在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困难家庭的救助存在很多问题。
最后,政府在组织和动员社会自身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救助系统工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日益严重,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已经接近警戒线,社会上出现了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弱势群体"。
要充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就必须要从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出发,通过动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投入社会救助工程,来解决社会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各种基本生活需要,尤其是改变他们的基本人权状况。
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
第一,要从立法上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对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基本职责予以明确,进一步突出社会救助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立法,来规范社会救助秩序,特别是对各类需要救助的人员进行严格界定,真正地为需要救助的人群提供生活上的必要的帮助和便利。
建议在必要时,可以由民政部门牵头,起草一部《社会救助法》,全面规范社会救助事业所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
另外,对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受到损失的情形需要出台统一的《灾害救助法》,统一灾害救助标准,规范灾害救助行为,防止各种虚报灾情、扩大损失以及救灾物资不到位以及被占用现象的发生。
第二,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专项的社会救助基金,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政策来鼓励民间和社会的资金投入社会救助事业,将政府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合作的社会救助模式。
第三,要通过立法等手段建立起受救助人员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明确受救助人员相关的权利基础之上,也要确立受救助人员应当承担必要上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防止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现象的重演,或者是防范救助政策被少数人钻空子。
第四,建立受救助人员公示制度,不论是城市中的在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贫困户,还是农村中的"五保"户,凡是接受国家财政无偿救助的人员名单都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对于受救助人员在消费方面的一些权利施加一定的特殊限制,防范救助被滥用的现象的出现,让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获得必要的救助。
第五,进一步开放社会救助渠道,鼓励国外的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境内开设各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机构。
特别是应当加强与联合国救助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来支持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要通过政策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出资从事社会救助事业,大力发展以从事社会救助为公益目标的非赢利性质的社会组织。
第六,要完善相应的司法救济途径,保障受救助人员的合法权利。
政府应当转变在社会救助问题上的"恩赐"的心态为"服务"的精神,将社会救助作为现代法治政府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责。
最后,要进行一系列相关的配套制度的改革,进一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防止社会分化的进一步加剧。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出台征收遗产税方面的法律或政策,通过调节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来缓解社会贫困人口的贫困生活状况。
建立个人所得税返还制度,防止职工因退休陷入生活贫困状态。
以社会救助事业为线索,建立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助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