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教育下的人性发展

合集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的本质的科学理解为前提的,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 : “ 人是在其需要 、 能力 、 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的 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 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 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 、 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 存在物” 。 的全面发展 , …( 人 就是 :人以一种全 “
和智力 、 自然力和社会力 、 潜力和现实能力等 , 并在 实践 中发挥 他 的全部 才 能 和力 量 。 的能力 全 面 发 人 展的核心是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 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不是抽象 、 孤立的人 , 而是生
摘 要 : 的 全 面发 展 理论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的全 面发 展 的 内涵 包括 人 的 需要 的 满 人 人

足 、 力的提 高、 能 素质的提 升、 会关 系的丰 富 、 社 自由个性和 主体性 的充分发展等 丰富 内容 。 人的 全面发展理 论, 要求 当代教 育通过确 立以人为本的教 育理 念、 富完善 教育 内容 、 丰 实施 宽容教 育、 建构终 身教 育体 系的教 育 实践 来 实现 。
活在 一定社 会 关 系中 的现 实 的 、 具体 的人 , 为人 是 认

面的方式 , 也就是说 ,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 占有 自己
的全面的本质 。【 即作为 目的本身 的人的本质 ”j 2 ( 力量 以及人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 中的全面生成和丰 富。 人的全面发展的 内涵 , 应包括人 的需要的满足 、 能力 的提高 、 素质的提升 、 社会关 系的丰富 、 自由个 性和主体性 的充分发展等丰富内容 , 也就是人的全

继而又要有寻求生存价值 和生活意义 的精神需要 。 人正是在以需要为动力而进行改造 自然物质世界和 精神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以及在广阔的实践领域不断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1、教育终身化。

一般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教育体系一体化是终身教育的中心思想。

具体说有以下含义:(1)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在正规学校结束时便结束的,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成人教育等。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存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

(2)终身教育应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

终身教育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全民学习的社会,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结构。

(3)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具有互通性。

终身教育提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构想,其基本特点在于,教育在任何一点上都不中断,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但是教育结构仍然分明。

2、教育民主化。

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延长;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教学的民主化。

3、教育个性化。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

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4、教育信息化。

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

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

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

新课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有效性初探作业是教学五个基本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深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并内化为数学能力的工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有效识记策略方面形成了许多较具操作性的模式。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赵荷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内容摘要] 人性论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既有的人性论存在对教育场域特质关照不足的局限。

从具体的个体人性整体产生发展的过程角度来看,人性是逐步生成、发展、完善的。

人性的基础是人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人性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后天环境影响下的人生实践与选择。

人性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交叉渗透、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

这种认识突破人性抽象论、人性相同论、人性预成论,澄清人性的多重层面及其内在关联,阐明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动态生成性和可选择性,能较好地阐释人性生成的基础、发展与归宿,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人性;人性论;“五性”;“五性论”[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教育是属人的、人为的、为人的,对人性问题的探索历来影响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性质、方向与深度。

什么是人性?人性如何?为何如此?应该怎样?不同的答案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本文基于对教育的人性论基础的反思,提出从具体的个体人性整体发展的过程角度来分析人性的“五性论”,以求为教育人性化探寻和提供新的思想资源。

一、教育的人性论基础及其局限迄今为止,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比较大的人性论主要有性善性恶论、自然人性论、社会人性论、实践人性论。

我们试对其简要分析,以为进一步思考探索奠定基础。

1.性善性恶论。

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价值视角的人性善或人性恶。

回眸中国古代,孟子以善言性,荀子、韩非子主张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恶,道家认为性超善恶,世硕认为性有善有恶,董仲舒、王充、韩愈等则认为性有善、中、恶三品。

反观西方,古希腊的海西欧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倾向于认为人性恶,而芝诺、伊壁鸠鲁、西塞罗等倾向于认为人性善,其后的哲学家奥古斯丁、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里、马丁·路德、加尔文、霍布斯、斯宾诺莎等都偏向于认为人性恶。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

孔子人性论的当代教育价值作者:许袖飞来源:《祖国》2018年第03期摘要:孔子人性论不断强调人的本质是“仁”,人性要向着“仁”的方向去发展,重视诗乐礼对人性的涵养,实现自然的天性向道德为核心的人性发展。

可见,孔子所说的“人性”,主要包括了先天因素以及后天养成,是把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做了一个整合。

人的天性发展是“仁”的理念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在照顾到教育对象主体性作用的前提下来进一步对其理想信念的形成加以引导和支持,唯有如此,才是对孔子人性论的最大理解和借鉴。

关键词:人性仁教育价值一、孔子的人性论分析孔子对于人性论的认识,在学界历来都有各种各样争论,人们大多从善、恶两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也有人从自然性、社会性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然而,实际上孔子对人性之善恶并未进行具体的论述,他只是重点谈论了人的本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这是孔子对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通常我们把它当作孔子的人性论。

严格意义上来说,孔子所说的仁,更具有一种导人从善的价值,而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性善论。

结合晚近一些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也多有一些论述有关人性的内容,这也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性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论语》当中,有关孔子直接谈及人性的问题的地方仅有一处,这就是我们常常谈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自《阳货》篇。

然而,孔子并没有对它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说明,这也就导致了后世学者对孔子人性论的不断争论。

傅斯年先生在对《论语》中的“性”进行统计之后,分析指出:“后人所谓性者,其字义自《论语》始有之,然犹去生之本义为近。

”而金景芳先生则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相近”应该包括两种含义:“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

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万有不同。

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

这可以说明,人是具备个性特征的。

总之,二者都是指人的自然性而言。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教育学复习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

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

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

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

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

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邓明昱).

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邓明昱).

六十年代的中学生中国当代性学发展的萌芽阶段(1949-1979)----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一)邓明昱博士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性学空间并未完全封闭。

公开出版的一些性知识书籍,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与此同时,地摊书摊还出售着四十年代的一些情色书刊和裸体画册。

1954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在座谈节育问题时曾说,卫生部可以卫生常识名义专门编写一些技术性的小册子,宣传节育知识。

1955年出版的由北京协和医院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医生编写的《性的知识》,是中华人民MDCFGH共和国建国后第一本有关性知识的书籍。

最早的一版内容较为丰富。

比如,有男女生殖器官性交状态时的剖面图,还介绍避孕套的用法。

然而,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扩大,人们把性和罪错联系在一起,科学的性知识的获取日渐困难。

1957年改版的《性的知识》里,删掉了一些内容和很多图片。

与此同时,生活作风问题的性质被空前严重化,可以用来打击一切男女。

尽管《性的知识》在中学生中广泛流传,但只是偷偷摸摸地看。

一旦被发现,要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严厉批评。

1963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召集儿少卫生专家叶恭绍教授、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皮肤性病专家王光超教授等十来位专家开了一个座谈会。

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給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周恩来还说,要在女孩子来月经之前,男孩子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

从1963年起,叶恭绍教授等在一些报刊上介绍了一些性发育、性卫生的知识,反响十分强烈。

在文章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收到全国各地青少年的一千多封信。

开始,叶教授每天一封封回信。

后来因为信太多,只好整理成文公开发表。

当时,在全国带动了性咨询的研究。

即后,在中学讲授性卫生知识课,也逐渐开始。

1966年“文革”开始,刚刚萌芽的性咨询和性教育被打入冷宫了。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钟[摘要]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

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

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

心理学就是人性学。

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心理学;人格;性格;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为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诚信社会,全面实现全民小康目标,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概念的研究。

然而,当代的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则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谈论人性,使得人性成为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

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非智力心理能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呼之欲出,以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作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专著、网络等媒体不断冲击着人的视觉,但是,人性化教育是不是就要不顾教育的现有物质条件和社会历史性,无原则地“以学生为本”,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促使我们对人性、人性心理学、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策略等问题做多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一、人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心理学理论总结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学术(包括科学研究)以来人性问题就成为与人相关的一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对人性作出回答,或者换句话说,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是人性的科学家。

(一)古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解释及其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善恶方面。

当代中国对人的发展研究的现状

当代中国对人的发展研究的现状

当代中国对人的发展研究的现状作者:刘基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摘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始终是被纳入到社会群体的范围之中进行研究的。

撇开群体而谈论人的发展,始终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危险的话题,因而在中国,也始终缺乏真正关于人的问题研究的学科。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的发展也是日益凸显,从而催生了中国社会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存在与发展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人学发展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Q9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57-02一、人学研究发展的历程在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是否已形成一个所谓的“思潮”,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国学者韩庆祥、邹诗鹏在其合著的《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一书的导论“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中,对当代中国人学研究“思潮”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历程、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清理。

他们认为,“人学之所以在中国兴起并形成一种思潮,绝不是哪些学者随意制造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史、人学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发展或时代发展的原因的。

正是这三方面的动因推动了当代中国人学业的发展,使中国人学业的研究形成了“思潮”。

按照韩、邹二氏的说法,当代中国人学的研究萌发于1979年,迄今已经历萌发(1979~1984)、生长(1985~1990)和长果(1990年以后)三个阶段。

人学研究的萌发源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而其标志是从1979年一直持续到1984年的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全国性的大讲座。

人学研究的生长是在关于“变化变革与人的现代化”(1985年)和“人的主体性问题”(1987年)的大讨论中展开的,其标志是1988年高清海、孟宪忠、黄楠森、韩庆祥等人对人学学科创立的明确提出;长果阶段是在1990年以后,也就是在1990年《人学辞典》的问世和北京大学1990年人学问题研讨会的召开以后,其标志是大批的人学研究著述的不断出版、人学业学会的成立,以及相应的学术年会和学业术活动的开展。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

青春期性教育期末论文班级:06级生科A班学号:*********姓名:苏*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06级生科A班苏狄(064120202)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开放的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性”这个敏感话题,也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拥有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和自我保护意识对其一生的身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长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对性教育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使他们的性心理成熟期明显推迟,两者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对性知识和性健康缺乏全面、客观而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其性观念和性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冲动性。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性伦理道德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克服因好奇心和神秘感而造成的种种失误与差错,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性知识、性教育一、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一) 成熟的性生理与不成熟的性心理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18—23岁之间,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性心理的发展尚未达到成熟。

性生理的成熟与健全的性心理尚未确立之间存在着矛盾,常常使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去评价社会和同学,以及自身的种种性现象和性行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和主动调节由于性成熟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

(二) 性的生物性需求和社会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在青春期就出现的性欲望和性冲动此时表现得更加强烈,这是身体发育中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

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学校纪律的约束,使得大学生无法以社会认可的合法婚姻形式获得性的满足。

性的生物性需求与性的社会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与性成熟相关的性爱行为,往往只能表现得比较曲折或者压抑,这一矛盾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

(三) 性的社会性、道德性要求与性的压抑性、放荡性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使性的生物性需求更加强烈、迫切,而大学生健全的性心理结构尚未确立,对各种性现象、性行为的认知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再加上性的社会性要求的约束,这些都使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处于多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之中,并出现分化。

教育学习题-当代教育现代性-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正义与意义

教育学习题-当代教育现代性-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正义与意义

教育学原理习题一、谈谈对当代教育现代性的理解当代教育主要指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各种教育思想的总称。

从历史角度看,“当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流畅,更是一个蕴涵丰富内容,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当代教育也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界定,而更加在于它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呼应与契合。

众多的教育思想流派层出不穷也是当代教育的一大特色。

现代教育是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变化发展的要求,并建立在教育一般规律基础上的。

根据教师的职业要求,我认为谈及当代教育的现代性应从教育本质、功能等方面来认识。

1、教育本质的现代性---以人为本当代教育思想的人性化特征,又可称为人文化、人道化,但称之为人性化则更为贴切,因为人性是个复杂而周全的整体,它既是适应的,也是超越的;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有自然性、社会性。

也有精神性。

人性就是如此之丰满充盈,如此之鲜活灵动,不但蕴涵了人文,更体现了人道,它就如一件可以远远欣赏而不可亵玩的艺术品。

然而,在古代神性和现代科技理性的压迫之下,人性之光被遮蔽了,人性被肢解,被割裂了,人淹没于神性与科技理性的汪洋大海,人一度被奴化、物化,人性变得卑贱而萎缩,人变得残缺而不全。

当代教育思想则重新诉诸于人性,使人性之光重放,人性之火重燃,人性之花重绽。

它充满了对人性的眷顾、依恋、赞扬与关照。

古代与现代教育思想也谈人性,但在古代教育思想那里人性是邪恶的,在现代教育思想那里人性是不可信任的,当代教育思想则将人性看作是真的、善的、美的,是可以追求、信任、依靠和期待的。

它所力图创建的是符合人性、凸显人性、关照人性的人性化了的教育学。

2、教育对象的现代性---教育全民化就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首先,从个人发展层次上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籍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

其次,从社会或国家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人性的看法,然后比较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之处。

接着探讨了“性善论”对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启示,以及其现代意义。

最后结论指出“性善论”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强调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呼吁继承和传承孟子的“性善论”观念。

通过对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本善的重要性,并在当今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孟子、性善论、人性、道德教育、社会管理、现代意义、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传承、思想传承。

1. 引言1.1 孟子的性善观念孟子的性善观念来源于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类似于植物的生长本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

孟子相信,人的善良本性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得以更好地表现出来,使人们能够实现自身的潜力和发挥自己的价值。

孟子的性善观念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引发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孟子的性善观念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道德伦理、社会教化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孟子的性善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时代,孟子的性善观念提醒着我们要客观看待人性,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

只有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使这种善良得以体现,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传承孟子的性善观念,从中汲取启示,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性善论”的影响"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其对后世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性善论"的提出对于当时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打破了以往“人性本恶”的传统观念,引领了后来的儒家学说走向了新的发展方向。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主张人性本善。

这一理论不仅在古代有重要影响,也在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价值。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实现自我完善。

在当代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性善”现象,比如人们的善良行为和社会公德。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启示作用,可以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我提升和社会和谐。

学习借鉴孟子的“性善论”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当代价值,内涵解析,根据及来源,现象,启示,思想,应用,社会,传统哲学,进步1. 引言1.1 孟子的“性善论”意义重大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人性的观念和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能和道德感,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实现自己的善良天性。

这种观点反映了孟子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和对人类社会的信心,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对于塑造人的道德品性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不断探索和思考,孟子的“性善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意义,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自己和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1.2 当代社会亦可借鉴孟子的思想当代社会亦可借鉴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性善论”提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友善相待。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多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增加。

面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孟子的“性善论”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当代社会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来弘扬传统美德。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

在当代社会,传统美德正在逐渐被淡忘,道德观念也受到挑战。

略论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意义

略论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意义

略论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意义作者:施超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4期施超兰(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1)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两层基本含义入手,分别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物之教”与“人之教”、“有用之教”与“无用之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以人为本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深刻意蕴。

关键词:以人为本;当代;教育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57-02以人为本成为当下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和呼声,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和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所谓人本,是与物本相对,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是一切都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二是一切以人的力量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文拟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物之教”与“人之教”、“有用之教”与“无用之教”三个方面,来剖析以人为本之于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刻意蕴。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现代性的背景中,工具理性似乎代表了理性的全部内容,现代性的增长实际上也就是工具理性的增长。

其结果是对理性的工具性理解从此成为人们基本的思维定向,工具理性成为一切社会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工具理性实际上是一种目标定向的理性,其特征之一就是试图把原则的普遍有效性还原为规律的客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则坚持以效率和实用作为准绳。

反观教育领域,学校办学和课程教学的实践模式都主要受到工具理性的支配。

从工具理性出发,学校和教师的眼光只是局限于教育的功利层面,看见的只是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排斥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放弃了对教育具有的根本意义的问题的思考。

自然地,学校的课程教学只是局限于不辞辛劳的知识讲解和不厌其烦的解题训练。

在由这种工具理性主义所支配的意识中,课程教学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本来属于人的课程教学完全变成了“物”的世界,课程教学所具有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被破坏了,课程教学对人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被遮蔽了,课程教学对人来说所具有的归宿感、亲切感和美感被窒息了,课程教学所具有的鲜活性和丰富性也被抽象和蒸发掉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教育下的人性发展
摘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关键词:人性发展、学校教育、性善正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古仁人圣贤, 穷其毕生之精力,所求者不外乎社会之和谐、人心之向善、最终达到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所异者路不同耳。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
他们的光辉思想于我们今天社会有什么启示或影响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与室友发生矛盾,继而起了杀机,
先后杀死四位同学,而后藏尸柜中逃走。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 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

朗朗乾坤,高等学府的学子,持刀行凶,神州大地,血案连发,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数千年前,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按理说,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也应该不断地进化, 趋于完善才是,但事与愿违,人的这种善端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得到发展的。

孟子所谓人之异于禽兽也,有教耳,在现在社会似乎不适用了。

马加爵、药家鑫都是在校大学生,十几年的教育熏陶,相信他们所受的教育必不少,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这些道理他
们不可能不知道,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们行此禽兽之事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负责塑造我们灵魂的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当前教育中的弊病更是暴露无遗。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可见古人对于学问的追求首先是建立在对于人格和人性的塑造上的, 先诚意、正心,也即是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否则只能是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所以古人提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来教育学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坛讲学,向学生传达的无非两个字“仁、孝”
“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么作为领导的给
予下属些许仁慈,自古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国人必定会感激涕零的;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多一点仁慈,得饶人处且饶人,友谊岂非更加深厚,若然人人懂得仁恕之道,社会何愁不得和谐。

至于孝悌
之道就更加的难能可贵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就是父慈子孝, 家庭
一个的兴旺必在于上下和谐,而作子女的,既然“身体发肤受诸父母”,那么对父母孝顺就是天经地义的了,什么追求个性张扬,摆脱父母束缚完全是歪风邪气。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而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一切都向钱看齐,学校教育也不例外。

老师只是负责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对于中小学的教育来说,学校、老师关注的只是升学率的高低和优秀率的多少,而从来没有关注过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一种做人的原则, 就极容易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向堕落的一面,进而犯罪。

随着马加爵案的告破,人们逐渐了解到这个案子的始末。

据报道,马加爵从小就很勤奋,学习也很努力,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成熟吧,马加爵对自己的母亲你很是体贴,高考后他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依然放弃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而是选择了收费相对较低的云南大学。

试问这
么一个好孩子怎么会突然间就变成了“杀人狂魔”呢?文当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铁门啊,铁窗,好不凄凉。

当记者采访马加爵时,他说起事情的始末。

由于马加爵家庭贫困,所以他的同学处处看不起他,嘲笑他,所以他忍无可忍,继而动了杀机。

但是穷又能怎么样呢?难道穷就要处处低人一等吗。

大家同样是学生,穷富只是代表了他们父母的奋斗成就, 与他们何干呢?黔敖为食于路,饿者尚不食嗟来之食。

当一个人连起码的尊严都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时,那么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而且应该是合理的,孔子也说:“一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在那一霎那间马加爵并没有完全丧失理智,他记得那位老乡曾经给自己买过饭。

当然他这种快意恩仇的行为时必不能容于社会
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老师,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内心世界,多帮助一下那些真真需要帮助的人,进而同学之间相亲相爱,何至于葬送掉五
个年轻的生命呢,何至于使十位父母,数个亲人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血的教训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其一,要学会善待他人。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人生的宽度往往是你给予别人的宽容,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刘备教育自己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事无巨细皆体现一个人的心性修养,心境开阔,则不受外界俗世干扰, 于天地间任意翱翔。

而善之为物,皆在于平日之点滴间,以小推及于
大,乃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真理。

其二,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发生于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大家互相让一下,道路会更加宽广。

其三,学习孟尝君市义。

冯援烧毁佃户的债券, 为孟尝君塑造了好的形象,从而取信于民,当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
姓出城十里,箪食壶浆相迎,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意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 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 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 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
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