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见孔子》原文及译文
《子路见孔子》原文及翻译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子路將行,辭於孔子.子曰:「贈汝以車乎?贈汝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孔子曰:「不強不達,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失禮,慎此五者而矣.」子路曰:「由請終身奉之.敢問親交取親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長為善士而無犯若何?」孔子曰:「汝所問苞在五者中矣.親交取親,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長為善士,而無犯於禮也.」孔子為魯司寇,見季康子,康子不悅.孔子又見之.宰予進曰:「昔予也常聞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則弗動,今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而屈節數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則將亂也,其聘我者,孰大於是哉.」魯人聞之曰:「聖人將治,何不先自遠刑罰,自此之後,國無爭者.」孔子謂宰予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在於耳,故政事莫如應之.」孔子兄子有孔篾者,與宓子賤偕仕.孔子徃過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對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龍,學焉得習,是學不得明也;俸祿少饘粥,不及親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弔死問疾,是朋友之道闕也.其所亡者三,即謂此也.」孔子不悅,徃過子賤,問如孔篾.對曰:「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雖有公事,而兼以弔死問疾,是朋友篤也.」孔子喟然,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則子賤焉取此.」孔子侍坐於哀公,賜之桃與黍焉.哀公曰:「請食.」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為食之也.」孔子對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穀之長,郊禮宗廟以為上盛,屬有六而桃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廟,丘聞之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之下者,是從上雪下,臣以為妨於教,害於義,故不敢.」公曰:「善哉.」子貢曰:「陳靈公宣婬於朝,泄治正諫而殺之,是與比干諫而死同,可謂仁乎?」子曰:「比干於紂,親則諸父,官則少師,忠報之心在於宗廟而已,固必以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將悔寤其本志,情在於仁者也;泄治之於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於亂朝,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婬昏,死而無益,可謂捐矣.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泄治之謂乎.」孔子相魯,齊人患其將霸,欲敗其政,乃選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飾而舞容璣,及文馬四十駟,以遺魯君,陳女樂,列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徃觀之再三,將受焉,告魯君為周道遊觀,觀之終日,怠於政事.子路言於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若致膰於大夫,是則未廢其常,吾猶可以止也.」桓子既受女樂,君臣淫荒,三日不聽國政,郊又不致膰俎,孔子遂行.宿於郭,屯師以送曰:「夫子非罪也.」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請,可以死敗.優哉游哉,聊以卒歲.』」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里語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矣.』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勝焉.」孔篾問行己之道.子曰:「知而弗為,莫如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樂之方至,樂而勿驕;患之將至,思而勿憂.」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其所不能,補其所不備.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驕人.終日言,無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患,唯智者有之.」。
《子路见孔子》阅读附答案
《子路见孔子》阅读附答案子路见孔子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
②括:扎,束。
③镞:箭头。
【小题1】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括而羽之B.镞而厉之C.稍稍宾客其父D.人受谏则圣【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孔子问曰:“何好?”A.何学之为B.何陋之有C.其入不益深乎D.孰不顺成【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小题4】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2分)【小题4】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
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缀上羽毛.B磨得锋利.C当做宾客D劝谏。
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何好?”根据翻译,你爱好什么,属于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是由宾语“何陋”前置,而构成的述宾短语。
故选B。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古诗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翻译赏析
古诗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翻译赏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出自文言文《子路见孔子》,其诗词原文如下:【原文】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
”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翻译】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子路简介(论语孔子)
子路简介(论语孔子)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即今山东平邑县仲村(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
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
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
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
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
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态,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子路师从孔子后,尽管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质”,接受孔子的礼义教化,但山难移、性难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气终其一生,未能脱尽,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子路篇原文概述
2.子路篇的翻译
3.子路篇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子路篇原文概述】
《论语·子路篇》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共有 31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个人的言行。
这一篇以子路为主角,展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对于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子路篇的翻译】
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将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意思是说,首先要匡正社会等级名分,确立礼法制度。
子路认为这样做很难,孔子则表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此外,子路篇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对话,如孔子谈论君子的品质,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忠诚、谦虚、勇敢等品质。
还有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子路篇的意义和启示】
《子路篇》通过对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个人的言行的描述,展现了子路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才能和责任感。
从子路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强调礼法制度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确
立礼法制度,明确社会等级名分。
这对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个人品质的修养。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仁爱、忠诚、谦虚、勇敢等品质。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强调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摘要:1.子路篇原文概述2.子路篇的翻译3.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4.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正文:【子路篇原文概述】《论语·子路篇》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共有28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
这一篇的内容涉及到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孔子和子路在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
【子路篇的翻译】子路篇的翻译大致如下: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回答:“有国家者,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1.“正名”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正名”,即明确各种名分和职责,使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责。
2.礼乐教化: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教化,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3.君子之道:孔子阐述了君子之道的实践过程,认为君子应该勇于担当,坚持正义,即使在乱世中也不失其节。
【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主要体现在:1.政治思想:子路篇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名分、教化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德观念:子路篇中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阐述,对后世形成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教育理念:子路篇中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念,使礼乐教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及译文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子路將行,辭於孔子.子曰:「贈汝以車乎?贈汝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孔子曰:「不強不達,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失禮,慎此五者而矣.」子路曰:「由請終身奉之.敢問親交取親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長為善士而無犯若何?」孔子曰:「汝所問苞在五者中矣.親交取親,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長為善士,而無犯於禮也.」孔子為魯司寇,見季康子,康子不悅.孔子又見之.宰予進曰:「昔予也常聞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則弗動,今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而屈節數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魯國以眾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則將亂也,其聘我者,孰大於是哉.」魯人聞之曰:「聖人將治,何不先自遠刑罰,自此之後,國無爭者.」孔子謂宰予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猶在於耳,故政事莫如應之.」孔子兄子有孔篾者,與宓子賤偕仕.孔子徃過孔篾,而問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對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龍,學焉得習,是學不得明也;俸祿少饘粥,不及親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弔死問疾,是朋友之道闕也.其所亡者三,即謂此也.」孔子不悅,徃過子賤,問如孔篾.對曰:「自來仕者無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誦之,今得而行之,是學益明也;俸祿所供,被及親戚,是骨肉益親也;雖有公事,而兼以弔死問疾,是朋友篤也.」孔子喟然,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則子賤焉取此.」孔子侍坐於哀公,賜之桃與黍焉.哀公曰:「請食.」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為食之也.」孔子對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穀之長,郊禮宗廟以為上盛,屬有六而桃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廟,丘聞之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之下者,是從上雪下,臣以為妨於教,害於義,故不敢.」公曰:「善哉.」子貢曰:「陳靈公宣婬於朝,泄治正諫而殺之,是與比干諫而死同,可謂仁乎?」子曰:「比干於紂,親則諸父,官則少師,忠報之心在於宗廟而已,固必以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將悔寤其本志,情在於仁者也;泄治之於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於亂朝,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婬昏,死而無益,可謂捐矣.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泄治之謂乎.」孔子相魯,齊人患其將霸,欲敗其政,乃選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飾而舞容璣,及文馬四十駟,以遺魯君,陳女樂,列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徃觀之再三,將受焉,告魯君為周道遊觀,觀之終日,怠於政事.子路言於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若致膰於大夫,是則未廢其常,吾猶可以止也.」桓子既受女樂,君臣淫荒,三日不聽國政,郊又不致膰俎,孔子遂行.宿於郭,屯師以送曰:「夫子非罪也.」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請,可以死敗.優哉游哉,聊以卒歲.』」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里語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矣.』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勝焉.」孔篾問行己之道.子曰:「知而弗為,莫如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樂之方至,樂而勿驕;患之將至,思而勿憂.」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其所不能,補其所不備.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驕人.終日言,無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患,唯智者有之.」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子路初见的注释及译文
子路初见的注释及译文
小朋友,您给的这个“子路初见的注释及译文”不太像是能写成一篇有趣文章的主题呢。
您是不是想说关于子路初见孔子时候的故事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可以给您讲讲哦。
就好像我是子路,我第一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好奇呀!孔子站在那里,一身的儒雅之气,我心里就在想:“这人到底有啥本事,能让这么多人都尊敬他?”
我当时那副莽撞的样子,直接就冲着孔子喊:“你有啥了不起的?”孔子却微微一笑,那笑容就像温暖的阳光,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温和地说:“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可也要懂得谦逊和学习呀。
”
我一听,心里不服气,哼,凭啥让我谦逊?我子路难道还不如你?可孔子不慌不忙,跟我讲起了大道理,什么做人要有仁德啦,做事要有规矩啦。
我一开始左耳进右耳出,可慢慢地,我发现他说的好像真有点道理。
就像走路一样,一开始我觉得自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可孔子告诉我,沿着正确的道路走,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这难道不像我们盖房子吗?如果地基没打好,房子能结实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终于明白了孔子的苦心,也开始真心地敬佩他,愿意跟着他学习。
我觉得呀,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像孔子这样的引路人,他们可能一开始不被我们理解,可最后却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您说是不是呢?。
先秦-荀子《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荀子《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先秦-荀子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
’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人邪?”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
非无力也,势不可也。
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
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翻译:子路问于孔子曰:“子路问孔子说:“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锄草栽植播种,手脚都磨出了老茧,以此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孔子曰:“孔子说:“意者身不敬与?想来大概是他举止不恭敬吧!辞不逊与?或许是他说话不谦虚吧!色不顺与?或许是他脸色不温顺吧!古之人有言曰:“古代的人有句话说:“衣与!给我穿啊!缪与!给我吃啊。
不女聊。
若不恭敬就不靠你。
’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子路曰,“现在有的人并没有举止不恭敬、说话不谦虚、脸色不温顺这三种行为,那为什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意者所友非人邪?”想来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个仁德之人吧!”孔子曰:“孔子又说:“由志之,吾语女。
仲由,记住吧,我告诉你。
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
即使有了全国闻名的大力士的力气,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的身体。
非无力也,势不可也。
这不是没有力气,而是客观情势不许可。
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所以,君子在家里行为不整饬,这是自己的罪过;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
在外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
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诚厚道,出外就和贤能的人交朋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注释:1.子路:即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有勇力,曾在卫国的蒲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当过邑长。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路见孔子翻译及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子路见孔子【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子路曰:“学岂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者不释③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④,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⑤则圣,受学重问⑥,孰不顺哉。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⑨而羽之,镞而砺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子。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 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
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
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
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颜渊、季路侍①。
子曰:“盍②各言尔志。
”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③善,无施劳④。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⑤。
”
注释:
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②盍:何不。
③伐:夸耀。
④施劳:施,表白。
劳,功劳。
⑤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意思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意思
子路见孔子的文言文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弟子子路初次相见时关于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对话。
下面是对原文中核心内容的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片段: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
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观之,何学之有?”孔子曰:“不然。
若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愿受教。
”
翻译:
子路见到孔子,孔子问他:“你喜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并不是问这个意思。
我是想说,凭借你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学问的修养,岂不是更加难能可贵吗?”子路表示疑惑,认为学习不一定有用,他举例说:“南山上的竹子,不用人工矫正就自然挺直,砍下来做成箭就能穿透犀牛皮,看来似乎不需要额外的学习。
”孔子反驳道:“不是这样的。
虽然竹子天生笔直,但如果在它上面装上羽毛,磨尖箭头,那么射出去不是会更深地刺入目标吗?”听到孔子的教导后,子路再次行礼并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深刻见解,强调了通过学习和修炼可以使人原有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升。
《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阳货第十七》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谈孔子处世的权变思想。
随机应变,属于“权”的范畴,是处世的灵活性。
但不是胡乱的变,不讲原则的变,要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性。
这就需要一个人建立一个大局观,要有大视野,要对世事有清晰的洞察才可以做到。
【原文】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愿意见,阳货就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乳猪。
孔子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
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对你说。
”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阳货说:“不可以。
”阳货又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是聪明吗?”阳货接着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光一天一天地消逝,岁月不等人啊。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解读】整个事件的全过程,阳货以礼访孔子,以仁问孔子,以智难孔子,以时劝孔子。
从事实的角度看,阳货逼人还礼,非礼也;逼人就范,非仁也;揭人疮疤,非智也;非其人而曰时,非时也。
孔子“避色”不愿见。
【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差距才越来越远了。
”【解读】“近”字很有味道,是个趋向啊。
生命的起始状态没有多大差别,差别的长生是因为生命成长过程中所有的习染不同造成的。
【原文】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慧的人和下等的愚笨的人才会坚定不移。
”【解读】何以坚定不移?因完全地相信,毫无怀疑地相信。
相信什么是从情感出发的,如果相信的是正确的客观事实,那就是信仰;如果相信的并非客观事实,那就是迷信。
先秦-荀子《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荀子《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先秦-荀子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
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
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仁且知,夫恶有不足矣哉!”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曰:“可谓士矣。
”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翻译: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子路穿戴整齐后去见孔子,孔子说:“由,是裾裾何也?仲由,这样衣冠楚楚的,为什么呢?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
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开始流出来的时候,源头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长江的渡口时,如果不把船并在一起,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横渡过去了。
非维下流水多邪?这不是因为下游水大的缘故么?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现在你衣服已经穿得很庄重,脸上又神气十足,那么天下将有谁肯规劝你呢?”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
子路小步快走而出,换了衣服再进去,显得舒缓柔顺了。
孔子曰:“孔子说:“由志之!仲由啊!吾语汝:你记住,我告诉你。
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
在说话方面趾高气扬的人往往夸夸其谈,在行动方面趾高气扬的人总是自我炫耀,百般显示自己有知识和才能的人,是小人啊。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论语·子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子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展开全文[十三·一]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①劳之。
”请益。
曰:“无倦。
”[十三·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③?”[十三·三] 子路曰:“卫君④待子为政,子将奚⑤先?”子曰:“必也正名⑥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⑦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⑧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⑩而已矣。
”[十三·四]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⑪。
曰:“吾不如老圃⑫。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⑬。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十三·五]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⑭;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⑮。
虽多,亦奚以⑯为?”[十三·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十三·七]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⑰。
”[十三·八] 子谓卫公子荆⑱:“善居室⑲。
始有,曰:'苟合矣’⑳。
少有,曰: '苟完矣。
’富有,曰: '苟美矣。
’”[十三·九] 子适㉑卫,冉有仆㉒。
子曰:“庶㉓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十三·十] 子曰:“苟㉔有用我者,朞月㉕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十三·十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㉖矣。
诚哉是言也。
”[十三·十二] 子曰:“如有王者㉗,必世㉘而后仁。
”[十三·十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十三·十四] 冉子退朝㉙。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译文
【导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部以记⾔为主的语录体散⽂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及其弟⼦的⾔⾏,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下⾯是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阳货篇第⼗七》原⽂及译⽂ 1、阳货欲见孔⼦,孔⼦不见,归孔⼦豚。
孔⼦时其亡也,⽽往拜之。
遇诸途。
谓孔⼦⽈:“来!予与尔⾔。
”⽈:“怀其宝⽽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
——好从事⽽亟失时,可谓知乎?”⽈:“不可——⽇⽉逝矣,岁不我与。
”孔⼦⽈:“诺;吾将仕矣。
” 译⽂:阳货希望孔⼦去拜会他,孔⼦不去,他就送了⼀只烧猪给孔⼦。
孔⼦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在路上碰到了。
阳货对孔⼦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
”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却让国家陷⼊困境,这样可以称作⾏仁吗?我会说不可以。
——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
——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的。
”孔⼦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 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译⽂:孔⼦说:“依本性来看,⼈与⼈是相近的。
依习染来看,⼈与⼈就有很⼤的差异了。
”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译⽂:孔⼦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 4、⼦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莞尔⽽笑,⽈:“割鸡焉⽤⽜⼑?”⼦游对⽈:“昔者偃也闻诸夫⼦⽈:‘君⼦学道则爱⼈,⼩⼈学道则易使也。
’”⼦⽈:“⼆三⼦!偃之⾔是也。
前⾔戏之⽿。
” 译⽂:孔⼦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
孔⼦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宰⽜的⼑?”⼦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师说过:‘上⾯的⼈学礼是为了爱护⼈民;下⾯的⼈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
’”孔⼦说:”⼩⼦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5、公⼭弗扰以费畔,召,⼦欲往。
⼦路不悦,⽈:“末之也,已,何必公⼭⽒之之也?”⼦⽈:“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公⼭弗扰占据费⾢,起兵反叛季⽒,他召请孔⼦去帮忙,孔⼦想要前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见孔子》原文及译文赏析
子路见孔子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子
路曰:“学岂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
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者不释③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④,然后可持也,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⑤则圣,受学重问⑥,孰不顺哉。
谤毁仁者憎怒士
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
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⑨而羽之,镞而砺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
【注释】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
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子。
④檠:(qíng)矫正
弓弩的器具。
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揉同“糅”,用
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栝(guā):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
才能。
”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
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
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
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
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
【阅读训练】
1.解释
(1)见:拜见(2)好乐:喜好(3)益:好处(4)受:承受
(5)镞:箭头(6)再:第二次
2.翻译
(1)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2)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由此说来,有什么可学习的呢?
3.说说孔子是怎样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
孔子以射箭需在箭末装饰羽毛、箭头磨得尖利才可以射得远、射得深这样的事例作比喻,说明深入学习才能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