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进藏先遣连翻译官乔德禄已逝世

合集下载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缅甸牺牲地69年后终找到
导语: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
在老茅邦村,终于找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与之同行,两人此行赴缅是为寻访抗日名将戴安澜牺牲地,在抗日战争中,戴安澜将军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他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最终以身殉国。

戴澄东为将军戴安澜第三子,现居南京,高级工程师。

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先后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当日下午2时,戴、吴二人乘坐的东航2029次航班准时起飞,目的地为缅甸古都曼德勒。

在该地,有两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代来迎接他们,其中一位名叫王建贵,其父王玉成当年便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重机枪连连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

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员,戴安澜年少得志。

1939年1月,便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

12月,在桂南的昆仑关战役,戴安澜率部与敌苦战一月,毙敌6000,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一战成名。

当时报章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父亲牺牲的地方是一个叫‘茅邦’的地方,但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地名”,戴澄东介绍,当真正踏上缅甸的土地之后,对
生活常识分享。

回忆在西藏站稳脚跟的艰辛岁月

回忆在西藏站稳脚跟的艰辛岁月

作者: 王贵
作者机构: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中国藏学
页码: 94-109页
主题词: 解放西藏;地方政府;拉萨;部队;康藏公路;达赖喇嘛;民工;反动分子;统战工作;筑路
摘要: <正> 1951年冬,历尽千辛万苦的西南、西北各路先头入藏部队,先后进驻拉萨以及西藏其他主要城镇和边防要地,胜利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和平解放西藏、统一祖国大陆的任务。

但是,在欢庆这一胜利的同时。

重重困难就摆在先头入藏部队的面前;如果搞得不好,还有可能在西藏站不住脚而归于失败。

为了争取在西藏站稳脚跟,我们经历了为时三年多的斗争。

这三年多的斗争,波澜壮阔,曲折复杂,内容丰富,是现代西藏革。

难忘藏胞救命恩

难忘藏胞救命恩

难忘藏胞救命恩作者:谢厚林何瑞云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05期每当回想起70年前在康藏高原上度过的那段艰苦岁月,我永远忘不了一位藏族大嫂救了我和小李的命。

作为地勤通信人员进军西藏1950年9月,我16岁,从重庆西南军区通信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

为了加强支援18军进军西藏和空投任务的组织领导工作,9月22日,航空处扩建为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

10月初,西南空军通讯大队(重庆江北)成立,计划用三个月时间集训一批报务员、机务员。

通讯大队聘请了起义留用人员,给学员们讲授有关空军对话英语、空军气象、对空联络及检修收发报机常识等。

我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兴高采烈地学习时,11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叫我和林启廉、孙静琳(女)等20余人到队部去。

程胜队长当即告知:昌都战役已胜利结束,更艰巨、更繁重、更复杂的任务是向拉萨进军。

空军在康藏高原沿线设立的地勤航空站急需补充地勤通信人员,你们由新任命的甘孜航空站电台台长崔濬带领,立即赴藏。

当天,我们乘车来到原航空处旧址报到,西南空军司令部苗冠生参谋长、夏屏西政委出席了欢送宴会,并举杯嘉勉我们:预祝各位在援藏任务中为人民立大功。

饭后,我们20余人乘军车到重庆白市驿机场,登上一架C-46运输包机,同机运输的还有通信设备器材等。

约一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川西新津军用机场。

在新津机场休整了几天,我们就向康藏高原进发。

当时新津至甘孜的简易公路虽通,但路况不佳。

颠簸了一周多,屁股都坐痛了,才驶到甘孜航空站。

在站上休整几日后,杨守义站长告诉大家:“你们要继续向前进军,担负起在康藏高原沿线的江达、昌都、太昭、拉萨等地建立空军地勤航空站的光荣使命,要每半个小时向甘孜和新津军用机场拍发飞行天气报告,以利新津机场支前基地安排好空运、空投工作。

”我被分配到江达航空站,由报务主任刘俭带队前往。

迷路幸遇藏族大嫂热心留宿1950年12月中旬,我们从甘孜乘军车沿康藏公路行驶不到一天,就到了当时康藏公路汽车运输的终点——海子山。

大渡河十八位勇士之谜

大渡河十八位勇士之谜

午夜之后 ! 红’ 团’ 营在团长杨得志和营长孙继 先的率领下 ! 冲下山坡 ! 沿着乱石小路跑步前进! 神 不知鬼不觉地直插街心 + 红军尖刀排与敌巡逻兵相 遇 而接火 ! 展开 了一场短促 的战斗 + 敌 人且战且退 至赖执中家的石砌高墙上进行固守 +赖执中听到枪 声后 ! 还误认为是河对岸的驻军来偷袭安顺场! 因 为赖执中认为红军还在 ’"" 公里以外 ! 不可能来得 这样快 + 因此 ! 命令两个班的敌军在高墙上死守 + 在 夜色中 ! 李德 才带着重机 枪抢占 了院子对 面 的一处碉楼 ! 用猛烈的火 力将敌人死 死压制住 + 红 军战士们乘 势向守军喊话 $, 我们是 红军 ! 缴枪 不 杀 ! 快投降 吧 &) 这 时 ! 赖执 中看 到大 势已 去 ! 知 道 再也抵挡不 住了 ! 于是在一 片混乱中 和几个卫 士化装成老百姓翻墙而逃 + 战 斗打响时 ! 守 船那个班的 敌人正 在河边碉 楼 里赌钱 - 喝酒 ! 听到枪声 后慌忙押起船 工向对岸 逃 跑 + 恰好这时 ’ 营 ! 连指导 员黄守义带 着战士沿 河 搜索渡船 ! 发 现水面上有 黑点移动 ! 又隐隐约约 听 到划水声 + 追 上去发现是 一条船 ! 但 已离岸十几 米 远了 + 黄守义 立即命令战士 们用机枪 向空中打 了 一排子弹 ! 跳 入河中奋不 顾身地冲向 船只 + 那些 逃 跑的敌人怕 死 ! 又乖乖地 将船划回来 了 + 奔袭安 顺场的战斗一举成功 &#月 !李德才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红 ’ 师红 ’ 团在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 +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 和 ’ 军团政委聂荣臻的带领下! 顺利地通过彝人区之 后 ! 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 & 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 ! 赶 在薛岳" 吴奇伟数十万大军之前 ! 强渡大渡河) 大渡 河是四 川境 内岷 江上 游的 一条 支流 ! 发 源于 青藏高原 ! 由北向南奔腾 在横断山中 ! 流至石 棉 县 ! 突 然掉 头向东 ! 形 成一 个 %+ 度 的大 转弯 ) 安 顺场 便位于大渡 河大拐弯以西 !" 公里处 ) 这里河 宽 约 ("" 米 ! 流速 每秒 , 米 ! 水 深 (" 米 ) 河 底乱 石嶙

父母的川藏线

父母的川藏线

前辈印记QIANBEIYINJI父母的川藏线®王继军1_|处理完公务,办公桌上的手机一震,有微h(lll信,是妹妹发来的:“哥,今天妈妈原单位■J J来人看望她,她连自己的名字差点都不会写了,看着心里挺难受的。

等你放暑假,我们带着爸妈出去旅行吧,你想想去哪儿好?”母亲今年82岁,自从患糖尿病住院以后,记忆力衰退,常常出了干休所大门就不辨南北、难分东西。

2019年春节前夕,就在超市走丢了一回,爸爸和哥哥找了2个多小时没找到,幸亏遇上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把她送回家。

母亲记不住现在的事情,但是对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对当年川藏公路上的经历却记得特别清楚。

父亲和母亲都是安徽人,父亲1949年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当年刚满14岁。

1950年随二野十八军进军西藏,后一直在西藏部队工作至离休;母亲1957年进藏随军,1970年因子女就学,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回到内地,从此定居四丿11o 川藏线,这条“中国最险峻的公路”,是父母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路途。

父亲是修路进的西藏。

1950年3月.父亲随二野十八军进西藏,从雅安到昌都走了2个多月。

昌都战役结束后,就开始参加川藏公路的修建。

1951—©父母在泸定桥头合影,父亲还庁乙得当年在这里因断粮吃仙人掌果被剌得满口是血的情景541954年,整整4年时间,奋战在川藏公路艰苦的筑路战役中,怒江两岸、澜沧江边,凿路然乌沟、打通雀儿山,爬冰卧雪、战天斗地。

我问父亲,你们修路有什么可借助的机械吗?他淡然一笑说,那是做梦,哪里有什么机械?从昌都返回时已是冬天,天寒地冻,几米厚的结冰层,唯一可借助的是少量的手榴弹。

在冰层上钻孔,将手榴弹捆在一起引爆,炸开冰层再施工,使用有限的炸药那是后来两年的事。

经历最难的路段之一是怒江边的然乌沟,这里因地势异常险峻,被称为“无法勘测区”,那时要在怒江边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公路。

开路战士们把绳索拴在腰间,悬挂在百米高的绝壁上,打眼放炮,用钢钎、铁锤、十字镐、铁锹,一寸一寸、一米一米地挖出了一条几十公里的道路;一旦落下悬崖,就会粉身碎骨,连尸首都找不到。

周恩来的话,我铭记了一辈子

周恩来的话,我铭记了一辈子

周恩来的话,我铭记了一辈子作者:康岱沙来源:《红岩春秋》2017年第03期康岱沙,原名康青彡,曾用名康艾梅,祖籍陕西城固,1919年2月生于北平。

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附中、上海中西女中、重庆女二师。

1938年6月1日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奔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和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

1940年跟随周恩来返回四川,在其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并先后在成都就读于光华大学、燕京大学。

1945年2月,再次跟随周恩来离开四川返回延安,历任延安中央政治研究室干事、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新闻处《情况简报》编辑、中央社会部一室科员、石家庄市公安局《社会情况》编辑、天津市公安局局长秘书、经济保卫处一科代科长。

1950年3月,调入外交部,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等秘书(未成行)、西欧非洲司一科科长。

1953年,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二等秘书、研究室负责人。

1962年,任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党委委员、一等秘书、研究室主任等职。

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党委委员、政务参赞等职,是中国人民政冶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问:请谈谈您的家庭吧。

答:康家在四川是很有名望的大家族。

我祖父康寿桐曾在四川梓潼、什邡、彭县任知县,他有4个儿子,依次是:大伯康宝忠,字心孚;二伯康宝恕,字心如;我父亲康宝志,字心之;四叔康宝恩,字心远。

大伯康心孚是康家的引路人。

早年留学日本,同盟会最早96位会员之一,可惜英年早逝。

二伯康心如留学日本,也是同盟会员。

他本将沿着大伯的革命道路投身民主救国的大潮,因大伯突然辞世,他成了家族的顶梁柱,任四川美丰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遂转向实业救国。

我父亲康心之的名气也不小,是一位金融家和实业家,曾任四川省粮食储运局局长等职,自办《国民公报》。

四叔康心远是宝丰公司总经理。

父亲性情温和,待人厚道,仗义疏财,被誉为“孟尝君”。

他受大伯和二伯爱国思想的影响,16岁时跟着著名报人张季鸾办报。

盖世英雄谱(15)

盖世英雄谱(15)

盖世英雄谱(15)藏语翻译乔德禄——从“夏保”到“金珠玛米”乔德禄 1920年出生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十几岁时长得高大健壮,被省城回家探亲的亲戚引荐去当了兵,后来就读于黄埔军校西安分校。

1949年随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彭德怀司令员亲自从青海为进藏先遣连选调的藏语翻译。

1950年8月,乔德禄随进藏先遣连进入阿里两水泉地区。

先遣连开始寻找藏民,宣传群众。

副连长彭清云带一个小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一户牧民。

李狄三带乔德禄去和牧民见面。

可是,首次翻译就让乔德禄犯了难。

因为藏语也有方言之分,青海藏语和阿里地区的藏语交流起来,本就有些磕磕绊绊,要把很多政策方面的用语和专用名词说明白就更难了。

双方见了面,乔德禄不知道“解放军”用藏语怎么说,搜肠刮肚也想不出词来,情急之下,干脆用上了与藏胞见面时的一个词“夏保”。

“解放军就是藏家的夏保。

”乔德禄这样翻译。

“夏保”就是朋友。

这的确是一个贴切的翻译。

藏族人重情重义,最看重的就是朋友。

眼前的这支军队,骑着战马而来,却没有带来战争;手中有枪有炮,却对藏胞亲如家人;长途跋涉后衣衫褴褛、缺衣少食,却对藏家秋毫无犯,还舍得拿出布匹、粮食、药品来救济贫苦牧民。

这样的军队,当然是藏家的朋友。

找到第一户藏胞之后,先遣连很快又找到了第二户、第三户……“夏保亚古都!(解放军好!)”在藏北高原流传开来。

用“夏保”称呼解放军,在阿里地区沿用了很长时间。

先遣连进驻扎麻芒堡,以实际行动斌予了解放军这个“夏保”特殊含意。

这个含意很难用一句话概括。

这里,抄录《祭奠阿里》作者卢一萍的一段话作为注释:这些游牧于高原的藏民们大多目不识丁。

但讲起先遣连的“夏保”的故事,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泪毫不掩饰地流出来。

有位叫扎西的老人已经很老了,他已不知道自己的岁数,只知道夏保刚到高原时,自己已活了很多年。

英雄们最后含冤押走时,他是护送囚队过界山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我出生在辛亥革命年代,经历 过清朝、民国、军阀统治、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等时期。 作为“五朝元老”,我的一生见证了许多的历史,国内的、 国外的,但从未看到过像目前这么好的一个时代。 ——季羡林 季羡林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长期在 北大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 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通英文、德文、梵文之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 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罗摩衍那》等。 先生还是散文高手,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 文、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 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 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 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 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 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 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 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 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 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 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 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 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 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 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名誉会长等职。

四十年外交生涯 遂一生报国之愿

四十年外交生涯 遂一生报国之愿

四十年外交生涯遂一生报国之愿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02期楊公素(1910-2015),原名佘贻泽,重庆市巫溪县人。

早年求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第93军做地下工作,后撤退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任秘书。

1941年6月,为躲避国民党追查,借用老友之名,改名“杨公素”。

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先后任天津市外事处副处长,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外事处处长,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中国驻尼泊尔、越南、希腊大使等职,是我国第一代资深外交官。

学生运动弄潮人1910年1月,佘贻泽出生在重庆市巫溪县大宁厂两河口对岸刘家坪。

家有兄弟姊妹六人,前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

其父佘翼凤贩卖土特产起家,将山里出产的山货贩运至湖北宜昌、沙市,然后运回山里人需要的布匹、日常用品,再以这些货物换取山货。

由于吃苦耐劳,善做生意,赚钱后置办了田产。

佘贻泽的大哥、二哥在沙市开了碾米厂和面粉厂,并在当地商界争得一席之地。

1924年,佘贻泽小学毕业后,因家乡没有中学,他被送到沙市圣路加中学读书。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会、辩论会、演剧队等活动,逐渐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名气越来越大。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为声援上海,佘贻泽和几位要好的同学组织学生会,号召全校学生上街游行示威。

学生会还会同商会组织纠察队,上街搜查商店,将搜出的英国货、东洋货等当街烧掉。

同时,派人在码头检查,禁止洋货上岸。

嗣后,湖北军阀大肆逮捕进步青年,佘贻泽被迫于1926年6月回到老家刘家坪躲避。

佘贻泽在沙市的几年时间,由一个乡下顽童变成了洋学生,又在大革命浪潮中闹了一场“革命”,成为学生运动的弄潮儿。

1927年春,佘贻泽从老家经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来到武汉,参加了湖北省总工会宣传总队。

当时有名的工人运动家林育南担任省总工会宣传主任,向忠发担任总工会委员长。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七篇:世上好人就是多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七篇:世上好人就是多

我在西藏五十年——第七篇:世上好人就是多回忆起我这个"另类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七十多年的经历,遇到过好多次看似无法逾越的"关卡",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刻,每次还都能够遇到一个同情我(也可能是可怜我),而且还有"能力"帮助我度过"关卡"的好心人,使我的人生道路走得虽然是跌跌撞撞,"惊险不断",但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地走到了如今。

难道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也就是在我当打字员的时候,我又遇到了一位大好人,他就是我们办事处的代主任任继忠。

听人说,任主任参加革命前,是北京的大学生,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1954年来办事处时就已经是行政12级(副师级)的高级干部了。

可是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单位里的人没有哪个不喜欢他的。

一次,我打一份给省供销社的工作报告,打着打着,我总觉得那稿件上有些语句挺别扭的,就去找拟稿的秘书,可是那位秘书同志又外出办事去了,听人说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

但那又是一份急件,必须立即打印好。

我就大着胆子,按着自己的理解,将那些病句改了过来。

正在这时候,任主任来到了打字室,问:"小王,报告打好了吗?"我连忙站起身来答道:"快打好了。

只是我觉得这几句话有一点小毛病,是不是应该改一下?"任主任饶有兴趣地看着我,说:"将稿子拿过来给我看看。

"我双手将稿子递给主任,然后将那几处错误一一指给他看。

主任点着头,自言自语地说:"不错,真的不错!没有想到只读了一年初中的小青年,竟敢给‘大秀才’改文章了。

"接着他又抬头看着我,说:"你改得很好嘛。

快点打好,由我俩来校对,明天一定要报上去。

"1955年,我在《人民文学》上看到一篇文章:《洼地上的战役》,文章作者署名路翎。

回忆父亲李金德

回忆父亲李金德

父亲就从此调到周总理
跟随 周副 主席 工作 的 日子
1 3 年1 N,西 安事 变爆发后,党中央 ,毛主席派 96 2
周恩来 、博古 ( 秦邦 宪)、叶剑英为代表去西安,做和
李金德
平解决西安事 变的工作 。父亲跟随周副主席前往。在周 副主席等人 的奔走和领导 下,父亲同其他译电员作为随
河 翻越六盘 山,驰聘 陇南 陇东,威胁敌人西北后方的
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的正确方针及与国民党谈
判的主要经过。
兰州,打乱了西北敌 人围追 堵截中央红军的战略部署。 8 N,在掩护 大部队渡河 的战斗中,吴焕 先政委身先士 卒 ,率部坚守 河岸, 不幸 中弹牺牲。 他牺牲 时,父亲 就在身边 。吴政 委文武 双全 ,打仗勇敢 是红2 军的军 5
《 与宋于文谈 判情况》, 2 曰签发的 与宋子文 、宋美 5
到 了徐海东老军长 徐海东 军长称赞他了不起,传命嘉
奖,并任命他担任交通大队队长
龄谈判结果》 :2 日签发的 《 9 关于西安亭变和平解决后
的局势和我 们的方针》 。这3 份电报比较 集中地反映了
1 3 年7月,父亲随部 队继续北上, 出秦岭 过渭 95
汉中的山路上伏击敌 人一支运输队,截获敌人 3 多担军 0 用物资 ,影响 很大, 老百姓 传说红2 军在 华阳 留下一 5
是想参加红军吗 ?现在县总工会要一个勤务 员,你愿意 不愿意去 ?父亲回答 说: 要让我 当红 军,干什 么我都 只 愿意。因为在工作 中表现突出,县委书记徐宝 珊调父亲 到身边担任警卫 员,以后徐宝珊同志担任 了中共鄂豫皖 省委组织部部长,父亲也随着一起到了省委 1 3 年1 月 ,徐宝珊同志带着父亲参加 了重建后的 92 1 红2 军,父亲仍 担任警卫员,参加 了郭家河 潘家河, 5 杨泗寨等战斗, 在第五次反 “ 围剿”战斗 中坚 持下来 1 3 年l 月,红2 军决定要战略转移,父亲特 别请假回 94 1 5 了一趟 老家, 把村里 老人 为他 操办 的 门 娃娃亲退 掉

一路西进

一路西进

字真言等布满了公路沿线 。
j_ 兵 站部 的汽 车函 在执 行物 资运 输任 务 途 中 f 藏

川藏 北 线基 本都 是 土 路 ,车子
旦 颠 簸 起 来 ,就 没 完 没 了 。 记 者
明 显 感 觉 到 , 体 内 的 五 日 六 腑 正 在 E E
重 新排 序 。随 行 的一 位女 军 医终于 医 疗 队 分 乘 4 军 车 , 由 近 20 辆 始 大 幅 提 升 。 隧 道 全 长 4. 公 里 , 5
是 典 型 的 高 原 地 貌 。 经 常 是 这 边 日 出 , 那 边 下 雨 , 让 人 有 时 空 变 换 的 错觉。 中 午 时 分 , 车 队 抵 达 康 定 兵
珠 玛 米 ” 。 车 队 所 到 之 处 ,藏 民 会
亲 切 地 向 医 疗 队 招 手 ,小 孩 马 上 站
长 记 者 随 同 三 十 七 医 院 医 疗 队 ,
从 雅 安 出 发 , 沿 着 川 藏 线 一 路 西
脉 ,贯 穿 着整 个 藏 区 。汽 车 兵 每 天 都
在 线上 跑 ,我 们 至 少 要 保 障 他 们 不 生 病 ,然 后他 们 才 能执 行 好 任 务 。医 院
进 ,为 执 行 藏 区 定 居 点 运 送 板 房 任 务 的 汽 车 兵 提 供 医 疗 保 障 。 同 往 常
站 — — 邦 达 兵 站 也 种 出 了 白 菜 、 萝 l 西 红 柿 等 蔬 菜 ,还 在 冰 冻 层 建 、、 起了保 温猪 圈 。 医 疗 队 经 新 都 桥 折 向 川 藏 北 线 , 实 际 上 就 是 川 藏 线 的 老 路 。 上
世 ̄ 6年 代 初 ,川藏 南 线修 成 后 , B o 代 替 北 线 成 为 川 藏 线 的 主 要 运 输 通

献身川藏公路的一等功臣张福林

献身川藏公路的一等功臣张福林

在’但我也意识到(大章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在热情鼓励我们这些年轻的干部$李大章对人很谦和!作风很民主!同我们这些年轻人相处得也很融洽$他像是慈祥的兄长!而不是威严的领导$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一桩小事来(一天黄昏!记不起是什么节日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办公室举办舞会!五彩缤纷的灯光!起伏跌宕的旋律! 很是热闹$大章和他夫人孙明同志站在门外看!不进来$我们一再劝他们进来活动活动!他们总是笑嘻嘻地谢绝了$我说()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边说边把大章拦腰抱了进去$孙明笑着点头$大章也笑嘻嘻地挣扎着边说("我是不会工作! 我是不会工作**%一下就挣脱我的手膀溜出门去了$你看!那时!我们区党委机关!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大章与我们这些小字辈之间!关系是如此融洽, 回想起这些情景!多么令人怀念$前几年!我们在成都的原川南区党委的同志开过一次联谊茶话会!原川南区党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许梦侠同志&办公室主任叶兆麒同志也兴致勃勃地赶来参加$到会的同志中!年长的已逾古稀!年轻的也进入花甲!都是离退休的老人了$大家回忆#$!% 年$月#日!四川合省!同志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泸庐+++泸州城南一座幽静的小庭院!川南区党委机关所在地!奉命奔赴各自的新岗位’从此之后!许多同志就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面$这次聚会!热烈地表达了相互思念之情!回忆了在大章同志的领导下!共同战斗的情景,)泸庐#情深!至今难忘,特别是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空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一想起来!就无不心潮澎湃!激情燃烧,回忆在川南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川南区党委机关真像一个大家庭!以大章为首的区党委领导同志们!个个像是慈祥的兄长!身教多于言教’同志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又亲如兄弟姊妹!互相关心体贴!大家工作起来浑身都是劲$许多同志感慨地说( )当年这种革命的优良传统!培育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奠定了我们正确的世界观!继承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在)泸庐#这两年零八个月!是我们一生中的黄金岁月! 永远难忘,献身川藏公路的!"多年前!张福林所在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拂去解放大西南的征尘!又奉命马不停蹄地从美丽的成都平原踏上进军雪域高原西藏的征程!部队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英明决策$张福林所在的连队首先展开了征服险山恶水和冰川的筑路战斗!在高寒缺氧!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张福林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把自己的智慧和热血献给了新中国!献给了川藏公路!献给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西藏军区授予张福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记一等功!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一!登上"伸手能摸天#的雀儿山张福林!#$%&年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的家庭!童年时期!父母双亡!他在流浪&饥饿中成长起来!’$()年在太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部队后!他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为了报答党的知遇之恩!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激情都投入到苦练军事技术上!不久他就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熟练地将自己扛的轻机枪分解组合!并能在!""米距离内百发百中!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好评$太原战役中!张福林以非凡的机智和勇敢!打退了敌人’)次进攻!太原战役胜利后!张福林由战士升任小炮班班长!在解放军的大熔炉中!张福林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很快地加入了他衷心向往的共产党组织$西北全境解放后!张福林随军千里转战到大西南的四川!马未下鞍!人未停步!张福林到’)军后! 又奉命进军西藏$部队遵照"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张福林所在的!*师’!$团%连由富庶的成都平原西进到海拔*+""多米的二郎山筑路!征服二郎山之后!已是层林尽染的深秋了$张福林所在的连队一等功臣张福林邓寿明又于!"#!年!!月!登上位于四川和西藏交界雪花飞舞"海拔$%$&米的雀儿山#以陡峭闻名于世的二郎山在它面前!简直就是十足的小弟弟了!晴天!雀儿山上!云雾茫茫!白雪皑皑$上山之前!张福林和战友们就听到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首民谣描绘雀儿山的伟岸和孤傲%登上雀儿山!伸手能摸天!一步三喘气!头晕加目眩"四顾雾茫茫!风雪迷漫漫!深沟大壑多!断崖峭壁连"要想越过去!真是难’难’难’筑路部队驻扎在海拔()**多米的雪线之上!一眼望去!全是荒凉&空寂!自古以来!这里就人迹罕至!更不曾有过绿意!惟一常见的是被山风吼着卷起的雪粉与砂粒扑面而来$这一切!充分显示出雀儿山永恒的专横与霸道$ 过了十月!当地人一般不再翻越雀儿山了!部队中的许多南方人!甚至北方人!平生都没有见过这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大量的筑路器材和生活用品!都要靠人来背!刚满+,岁的张福林!带头从山下背负%** 多斤的东西!一趟&二趟&三趟!艰难地爬行在陡峭的临时修起的小道上!要是在内地!这点重量对张福林来说算不了什么!可这是海拔几千米的雀儿山!高山严重缺氧!他每迈出一步!都得张开大嘴!急促喘几口粗气!吐出的气和头上冒出的汗!被山风一吹!眉毛就凝聚成一层白霜$据科学测算!徒手站在海拔(***米的地方!等于海平面负重&*斤不离身$这完全是不折不扣地在拼意志$这是党的政治工作启迪了人的思想!正确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工作的价值!从而形成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按常规!架起帐篷可住宿!垒起锅灶能做饭!这是生活设施基本就绪的重要标志$ 但在雀儿山!它不允许人们按内地规律那样生活!战士们躺下不到半夜!帐篷周围的冻土就浸出春雨般的水珠!并且渐渐变成涓涓细流! 已入梦乡的战士们都感觉像在冰窖里一样! 实在无法再次入睡! 只好从被窝里钻出来!用手电筒一照!才发现当床用的防潮垫下面已有不少的小水凼$第二天!张福林带领大家到半山腰砍了些低矮纤细韧性很强的油扎柴来试着垫床!果然不错!人睡在上面!松软适度!俨如弹簧!战士们风趣地为他命名’雪山牌(钢丝床#睡在这种床上!任你床下溪流潺潺!也不碍战士们进入梦乡#人们常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在雀儿山上! 再巧的媳妇也无法把大米饭做熟#任你绞尽脑汁! 用上各种办法!煮出的大米饭还是只有七八成熟!吃在嘴里!味同嚼蜡#因为这里的气压太低!水不到&* 度就开了!战士们说%能吃上一顿煮熟了的大米饭和喝一杯真正的开水!平生所愿足矣-但在雀儿山!这的确只是一种办不到的奢望#张福林每天看到大家吃饭比吃药还要难受时!心里总不是滋味!他自己也是一个大肚汉!在内地吃馒头!一顿要吃好几个!就是在川西平原时!虽说北方人不怎么喜欢吃大米饭! 但他每顿饭还是要吃三碗大米干饭的#在这山上!张福林是见了饭就恶心!上山以来!他就患了严重的贫血病!加上高山反映!成天头昏脑胀!时不时地发干呕!非常难受!医生多次劝他下山!他坚决不肯!并再三请求医生为他保密#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怎能干活呀’张福林要求全班战士们必须使劲吃饭!他自己也带头强吃硬咽#二!刻苦钻研爆破新技术睡觉难!吃饭难!在雀儿山上施工就更难!天寒地冻不说!张福林所在的连队承担的是在陡峭的悬崖上筑路!在这里施工是无立足之地的#为了把规划在悬崖上的设计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路!张福林和战友们腰系绳索!手执钢钎铁锤!悬在空中!一荡又一荡地将身体落在崖石裂缝上作业打炮眼#施工展开不久!组织决定张福林的小炮班改为技术班.即爆破班/#班里有同志说%’炮兵技术是打炮!并没有练过爆破呀-(张福林立即纠正说%炮兵会打炮!也可以学会爆破!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肯学习! 什么事都能办到#张福林带领全班刻苦钻研爆破技术! 他自己更是废寝忘食地琢磨高寒地带的爆破方法# 工地上!! !" !战士们晚饭后!都在作游戏!或唱歌跳舞!而张福林却到工地上!研究坚石!孤石!松石!片石等各种石头的打眼"爆破方法#此后!每放一炮能炸掉一个多立方$这比刚开始时算是有很大的进步了$但张福林认为!进度太慢了!照这样干下去!何时才能打通雀儿山!把公路修到拉萨!怎样才能节约炸药和更快地提高工效!张福林想!光靠自己琢磨和改进方法! 这样进展太慢!必须向懂行的人学习请教$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向连长和指导员作了汇报!组织上立即研究并同意张福林的提议!很快请来一工兵爆破手给大家讲技术要领!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家的爆破技术提高极快$张福林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首先提出改进装药方法!可否采用天然小石洞和小炮开大坑口!做药池放大炮!领导批准他们试放两炮!以观效果$第一炮!是利用天然石洞装药"# 公斤!炸掉$"%立方坚石%第二炮是用放小炮炸成的药池!装药&%公斤!炸掉&"%多立方$这样的方法!不仅省去了用钢钎铁锤打炮眼的许多人工!还节省了大量的炸药!超过标准工效’(%倍!也使全班的段平均工效提高)&倍$领导和工程技术部门都肯定了张福林的创新经验!并在川藏公路全线推广$三!献身川藏公路张福林有一段时间天天腹泻!高烧不退$当时! 新中国刚刚诞生!对高山病的认识完全是一片空白! 根本无法对症下药!高山反应严重时!最多只能给一点治头昏和抗呕吐的常用药$严重的疾病和高山反映把上山近两个月的张福林击倒了!医生强迫他卧床休息!并准备给他打针!张福林坚决不肯打针!说自己不要紧!请医生&节约一支针药吧*’医生含泪离开帐篷$当张福林感觉身体稍有好转!能够勉强支撑起来后!就拖着沉重的步履来到工地!大家都劝他赶快回去休息!张福林却说(&不碍事$’从他瘦削的面庞和紫色的嘴唇上可以看出!他病得不轻啊*他何尝不想休息呢*是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躺不下去! 他说(每次一斤炸药!运到雀儿山都不容易!万一放了冲天炮!国家就要受损失$咱要像+,-军.谭+冠山. 政委讲的那样!公家的钱!要一个钱当两个钱用$张福林一到工地!精神就来了!爆破前!他照例检查本班炮眼的深度和用药量是否准确!中午时分!部队开始集合吃饭了!张福林还在工地上察看$当他看到三排准备装炸药的药池有毛病时!他便拿起铁镐修理炸药池!这里!前一天放过一次&大炮’!上面的有些崖石已震裂或松动了!正当张福林埋头专注清理时! 突然一块两方大的巨石滚落下来!砸在张福林的右腿和腰上$战友们闻讯摔下饭碗!一涌而上!把压在张福林身上的巨石掀开!张福林昏过去了!身上棉衣已被鲜血浸透!血还顺着岩石在流淌着!并很快地凝结起来$战友们泪流满面!呼天唤地喊着张福林的名字!希望他平安无事!医生立即实施抢救$可能是医药的作用!也可能是人在生命结束前的瞬间清醒!张福林从昏迷中慢慢地苏醒过来了!他没有哭泣!只见他被剧烈的伤痛折磨得脸上不断抽搐!他望了一眼围在身边的战友们!用十分低沉而沙哑的声音向蹲在身边的指导员说(&指导员!我不行啦*我上衣口袋里还有四万五千块钱+注(旧币一万元相当新币一元.!掏去交党费吧*我对不起党!不能再为人民服务啦*’指导员的眼眶里泪水转动!紧紧握住张福林的双手!不知说什么来安慰心爱的炮兵班长$此时!张福林又将目光移向连长!吃力地用微弱的声音说( &连长*接受我的教训!上级叫我们注意安全!我也订了这方面的计划))’他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慢慢地闭上了双眼$围在张福林身边战友们!以为他还会再苏醒过来!静静地站着!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移动着!过了好一会儿!医生才将听诊器从张福林的怀中取了出来!铁青着脸无力地站了起来))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就这样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铺筑在川藏公路上了$张福林的战友们无声地肃立在张福林的周围! 饱含泪水向英雄告别$这一天!荒寂的雀儿山显得更加凄凉!山风裹着悲戚!天空散落下洁白的雪花! 几朵铅色云彩静静地卧在山顶!像是在为英灵的忠魂凭吊$,/$)年!西藏军区授予张福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记一等功$*人民日报+共产党员专栏登载了他的英雄事迹!张福林所在的班还被西藏军区命名为&张福林班’$,/$0年,)月)$日!&张福林班’的班长率领全班作为英雄群体!参加了在拉萨隆重举行的康藏公路通车典礼$。

乔冠华

乔冠华
主要文章
《历史的报复》《报复的历史》《斯大林的大手笔》《站在胜利的门前》《沉寂不是和平》《时代终究是变 了》《马德里的陷落》《论生活态度与现实主义》《方生末死之间》《法国的崩溃》。
参考资料 1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 章含之: 《风雨情》第262-263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3 乔冠华故居 .福建工学院国际学院[引用日期201412-11] 4 罗银胜:《乔冠华全传》 5 《顾准传》第537-338,团结出版社,1999年2月版本 6 外交活动 .劝学 网[引用日期2014-12-08] 7 文章来源:《读书周报》 8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乔冠华仰天一笑“震慑议会 大厦的玻璃” .凤凰网[引用日期2022-03-16] 9 乔冠华之女回忆母亲龚澎 .中国青年报[引用日期2022-03-28] 1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94
文革岁月
1966年,乔冠华与陈毅、姬鹏飞等人一起,被列为外交部的“打倒”对象。1973年经毛泽东点名,乔冠华 恢复了工作。复出后的乔冠华和“四人帮”走得很近,1973年底,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总理的不公正批判。 乔冠华是周总理从1940年代一手提携起来的干部,二人关系情同父子。这件事情使乔冠华心里一直十分内疚自责。 乔冠华利用一次见外宾的机会,对1973年底发生的对周总理不公正的批评,当面向总理表示当时自己的发言也是 错误的,对不起总理,请他原谅。周总理非常宽容地说:“那怎么能怪你呢?那是总的形势,大家都讲了嘛,你 在我身边工作几十年,又管美国这一摊,怎么能不讲呢?再说,我也有失误,也不能说不能批评我。”周总理则 安慰他说:“不要这样想。这不是你们能左右的事。“

下党员——精选推荐

下党员——精选推荐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责任编辑:瞿妍版式:周俊亮校对:许昌荣A 8深读◎关注数十万中国远征军血洒缅甸,全国健在的老兵仅剩约200人扬州“国宝级”老战士讲述缅甸战场上的故事■随地下党员投诚险遭特务暗杀■离休多年捐款数万,面对采访他却要“保密”热播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再现了中国军人远赴缅甸打击日寇的壮烈历史,也再度引发了社会对中国远征军关注。

据寻访远征军志愿者组织的统计,目前中国远征军老兵在世者仅剩约200人。

日前,本报记者几经周折在我市找到了一位85岁高龄的“国宝级”老兵曹振之(又名曹振芝)。

昨天,记者来到曹老的住处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

本报记者葛学涛文/图本报记者葛学涛曹老今年85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记者采访的3个多小时里,老人家始终保持着像孩童一般可爱又可亲的笑容。

曹老居住在一个五六十平米的老楼房中,房子的装修极其简单,屋里除了生活必需的桌椅、床和厨具,就是一台老式彩电,没太多的陈设,地板已经很陈旧,纱门早就锈迹斑斑。

是他没有钱换一个稍微宽敞的房子吗?是他没有钱去添置一些稍有档次的家具吗?不,都不是,曹老并非因为缺钱而“蜗居”。

他有退休金,儿孙事业有成,对他很孝顺,他完全有条件去住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享受更加优越的晚年生活,可是他没有选择那样的生活,知情人透露,老人的穿着和饮食一直都简单而朴素。

老人虽然衣食住行很“寒酸”,可他精神世界却“富有”!他帮助过很多人,把不算多的退休金花在了助人为乐上,当帮没钱治病的人渡过难关时,他就有了收获;当年轻的大学生享受到了他免收房租的待遇时,他就有了收获;当远方灾区的同胞收到了老人的心意时,他就有了收获……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能活下来就是幸福的,能吃饱穿暖就是幸福的,能帮助别人做点事情就是幸福的。

”是的,幸福本来就很简单。

老人简单的生活观蕴含了做人的道理,人是因为奉献而有了收获,有了收获才更加幸福。

常说朝阳是灿烂的,其实夕阳也可以有别样的灿烂。

先遣连观后感

先遣连观后感

先遣连观后感先遣连》重点刻画了以李狄三为代表的先遣连的英雄们,生动阐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先遣连在艰苦的行军、侦察、建营中,棉衣破烂、鞋底磨穿,他们就用麻袋缝制衣服,用破毡片扎成鞋子。

一次在行军中,由于强烈的高山反应,有9名战士昏迷后冻死在山腰。

巨大的悲哀和恐惧笼罩全连时,早已染病却一直瞒着战友咬牙坚持的李狄三,多次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要求党员干部首先树立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他满怀激情地宣告:“就是断了这口气,也要笑着离开人世!”他庄重地提议:“请党员同志们记住,笑,是党赋予咱们临死前的最后一项任务……”李狄三和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原地堆起九座雪——九座圣洁的银色坟冢。

当悲痛之中的战士们看到灯笼上闪耀着的“革命到底”、“春节愉快”、“祖国万岁”等一条条标语时,心中又一次升腾起生机和希望。

李狄三患了高山病,全身浮肿,口吐鲜血,但他勉励大家:“意志要坚强,眼光要远大,精神要愉快。

”“进藏英雄先遣连”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盖世英雄”。

1951年春节前夕,新疆军区授予连队“进驻西藏英雄连”光荣称号,并给全连指战员各记一等功一次,奖给每人“人民功臣”、“解放大西北”纪念章一枚。

先遣连》结尾:雪原上、江河边、翠湖畔似有战马驰骋、红旗漫卷。

这景象由远即近,凝结成一座不朽的丰碑——告诉我们曾经怎样走过,又该如何前行……这是一部军旅大戏这是一个西藏和平解放的先遣部队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震撼先遣连一个有汉、蒙、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部队在对前方的困难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在对高原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带着和平解放西藏统一全中国的任务带着党中央热烈的期盼、人民真诚的祝福在总指挥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刘自强的带领下从新疆于阗出发翻越昆仑山爬雪山登高峰克服了雪盲高原反应等等困难终于进入了西藏的阿里地区但是困难却才刚刚开始。

1950年,解放军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数千只羊为先遣队驮来救命粮

1950年,解放军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数千只羊为先遣队驮来救命粮

羊的运输传奇:1950年,解放军先遣连来到阿里,藏族同胞用羊群为进藏英雄驮供给1950年,解放军先遣连来到阿里,藏族同胞用羊群为进藏英雄驮供给解放军史上的供给运输传奇:在青藏高原,数千只羊为先遣部队驮粮1950年,解放军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数千只羊为先遣队驮来救命粮1950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放军一支组织精干的骑兵连队从新疆于田的普鲁出发,克服了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等困难,艰苦跋涉数百公里,翻越终年积雪、海拔6420米的昆仑山,到达藏北高原。

这便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共139人组成,执行解放阿里的先遣任务。

一路上,这支英雄的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藏族人民风俗习惯,宣传并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受到藏族人民的欢迎。

同时,与当地藏族同胞谱写了一曲雪域后勤保障与供给运输的传奇故事。

部队先行,后勤百公里驮运线送到了7个馕今天,我们到达西藏阿里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中国国航已经开通了成都—拉萨—阿里的航线。

然而,1950年的阿里并非如此,甚至让我们今天的一些人不可想象。

当年参加“进藏英雄先遣连”的一位战士,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阿里地区地处西藏西北部,地势高峻,严寒缺氧,人烟稀少,面积广大。

因为资料短缺,我们甚至没有阿里的具体地图,在新疆也找不到到过阿里的人,对阿里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

我们到阿里后才知道自然条件极差,没有工业,多数地方没有农业(靠近中印、中尼边界可以种点青稞),只有一点很少的牧业;没有公路,也没有修理过的人马大道,只有很少的人踩出来的羊肠便道。

生产力极为落后,无粮无草无燃料,一切要靠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新疆供给。

”在先遣连进藏的当天,新疆于阗县就组织了70名民夫的驮运大队,用和田地区各族人民捐献的2万多头毛驴、237峰骆驼、164头牦牛和370匹马,组成了首尾相接可达100多公里的驮运线,一批批不停地给先遣连运送军需给养。

志愿军老兵远走阿根廷成总统妹夫坐拥60万亩地

志愿军老兵远走阿根廷成总统妹夫坐拥60万亩地

[摘要]志愿军战士程立人被俘后当了文化教员,编写供战俘们学习的材料。

停战后先去印度后到南美,1987年,成为阿根廷最大的珠宝商,名下有60万亩土地,两家上市公司,还是当时阿根廷总统的妹夫。

赤壁志愿军陵墓建成50多年里曾无人祭拜。

近几年,志愿者开始为每个墓碑寻找亲人。

(伏志勇/图)志愿军180师战士,童志安。

(南方周末记者翁洹/图)专题按:至少有18万年轻的中国士兵在朝鲜战场阵亡,由于历史等复杂因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长眠于异国他乡。

七千多名战俘回到了国内,每一场运动都把他们推向斗争的前台;一万四千多名战俘去了台湾,许多穷困孤苦地度过晚年。

回国!回乡!回家!无论阵亡的烈士,还是幸存的战俘。

“对于世界,你只是一名士兵;对于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民间已经行动,记下每一座墓碑上的名字,挖掘每个个体的故事,寻找魂牵梦萦的亲人。

这是国家的责任。

勿忘每个亡魂,勿忘战争的残酷。

每一场运动,每一次风波,志愿军战俘们都被推上前台,他们被要求以“狼牙山五壮士”的标准对照,有些还成为了“人民罪人”。

部分选择去台湾的战俘晚年也穷困潦倒,当初的承诺也成了“空头支票”,穷困老兵们甚至游行示威。

远走异邦的极少数成为了成功人物。

程立人成了阿根廷总统的妹夫,成为当地最大的珠宝商,还有60万亩土地和两家上市公司。

那场战争里活下来的人都老了。

当新闻里,437具中国志愿军士兵遗骸被韩国送回中国国内,一位儿子手捧父亲的遗像失声痛哭时,81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80师老兵童志安说,那个人的父亲就是他埋的。

60年前,活着的人已经向死去的人告别。

那是停战后三个月,首长让童志安去部队战斗过的地方扫墓,在一个个以数字为代号的战地山脚,有着一丛丛的坟墓,童志安给它们添上新土,脱帽鞠躬,向他们告别。

无法告别的恰恰是活着的人,一百余万中国士兵被打上了这场战争的烙印。

战争结束了,但他们的故事仍未结束。

北行、南下、异邦60年前,童志安21岁,他挖了六百个坑,埋葬他的战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年进藏先遣连翻译官乔德禄已逝世
乔德禄,藏族人士,生于1920年,逝于2012年年末,享年92岁。

曾担任先遣连翻译官,对西藏和平解放有着卓越贡献。

进藏先遣连是在1950年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藏族、锡伯族、哈萨克族7个民族136名官兵组成,翻译官乔德禄,同年随先遣连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在阿里驻防10年后,被分配至甘肃张掖地区林业局工作,1983年退休。

另外据记者获悉,在当时的136名进藏先遣连里如今只有四人健在,他们分别是:巴勒登,今88岁,先遣连蒙古族战士,现居新疆和静县;曾自修,今92岁,先遣连团支部书记,现居甘肃省张掖市;李子祥,今87岁,先遣连指导员,现居山西省闻喜县;王兴才,今92岁,先遣连副班长,现居新疆兵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