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信诗人竟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骚》--浅谈陶渊明的咏怀诗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绝望的排遣——阮籍《咏怀》(其一)赏析(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绝望的排遣——阮籍《咏怀》(其一)赏析(最新整理)

绝望的排遣——阮籍《咏怀》(其一)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因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在“竹林七贤”中最具诗名。

《咏怀》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并非一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写了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

开头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不能”即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致于诗人夜深都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荡开笔墨写弹鸣琴。

诗人的这种回避一是主观上的畏惧,面对司马氏残酷的政治清洗,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诗人想说而不敢说.《昭明文选》中李善注解阮籍《咏怀》组诗时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又多隐避。

”其实不隐避不行啊,稽康不就是因《与山巨源绝交书》言辞激烈而罹谤遇杀身之祸吗?二是客观上的无法言说,藏得太深太久的情感在“夜中”突然涌出,诗人情难自禁,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来表情达意。

如此,便只能用琴声来渲泄了。

可想而知,这琴音里藏着诗人多深的感慨!“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

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又因是“夜中”之月,“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

据鲁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考证,魏晋名士都“宽袍大袖”,如此看来,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

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

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解析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解析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里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解析这首诗中,诗人把陶渊明比作诸葛亮的《梁甫吟》,把屈原的《离骚》融入其中,认为陶渊明的作品风格有三分之二像《梁甫吟》,三分之一像《离骚》。

诗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陶渊明的政治抱负和心系苍生的情怀,同时提醒人们不要相信陶渊明的内心深处真的像他的诗作那样的平静恬淡,他的诗中蕴含着诸葛亮那样的豪情壮志和屈原那样的郁悒忧愤。

整首诗赞美了陶渊明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作者:陈梓童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2期从前读陶诗,感受到的是诗中描绘的归隐自然的质朴清新之景,和诗人流露出的洗尽铅华之后内心的冲合。

正如钟书林老师所说,陶渊明似乎被装进了多棱镜里,“宁静的时代看他,他是个飘逸的田园隐士;国家多灾多难的岁月里再看他,那简直就是忠臣烈士了。

”普通人读陶渊明,或者说陶诗吸引普通人去读的一点,也许的确与其中的“复植接桑榆,狂歌五柳前”之狂傲潇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闲适冲淡是分不开的。

尤其在这样的时代下,靖节先生之归隐,就如任盈盈搬离黑木崖,居住到洛阳城东的绿竹巷,似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片刻的心向往之。

但是清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如此言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此诗道出了陶渊明平淡冲合另一端的一腔热血,这是胸怀抱负,积极进取的他。

其实,陶诗的意蕴之丰富就如同一座花园,很多时候我们仅撷取了其中一朵,发现这朵已然美丽至极,我们便捧着这朵花而以它代表了所有花朵的芬芳。

我们读陶诗也是如此,也许他诗中的一个方面就足够满足我们的阅读和感受诉求,因而我们往往顾此而忽略了其他,这样一来对他的理解就不免变得狭隘了。

鲁迅先生便在文章《“题未定”草》中探究过古往今来人们对陶诗解读的这种片面化现象,他认为,我们读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便“忘记了陶潜的《述酒》和《读山海经》等诗,捏成他单是一个飘飘然”。

为着陶渊明开平淡自然的田园诗风之先,我们给他贴上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的标签,也许这是为了更加突出他的文学史地位,但我们要真正理解诗人,是绝不能仅在标签化下进行片面地解读的。

而我自己也在读了陶集第一卷中的《停云》《时运》《荣木》诗三首后,才发觉自己以往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认识和理解过于偏颇了。

《停云》《时运》《荣木》这组诗大致写于靖节先生二次出仕桓玄参军,但发现桓玄只顾与司马显明争暗斗,追求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百姓之苦,而后愤懑回归故乡,隐居田园之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莫道诗人尽平淡 一分《梁甫》一分《骚》--浅论陶渊明诗风的另一面

莫道诗人尽平淡 一分《梁甫》一分《骚》--浅论陶渊明诗风的另一面

新校园XinXiaoYuan摘要:诗以言志,陶渊明的一生,并非绝对的泯灭心志,忘怀世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自始至终心系家国,在看似平淡冲和的诗文中寄托着他的家国之思和慷慨不平之气。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身世的简介以及他的几首典型作品的分析,阐明陶渊明的诗文并非一味地平淡冲和,其中隐含的慷慨悲壮才是其本色。

关键词:陶渊明;家庭熏陶;儒家思想;心系家国;慷慨悲壮一、陶渊明生平《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趣为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又为彭泽令。

君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自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

潜自以为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四。

以上为陶渊明的主要经历,从中我们应清楚地明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家庭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曾祖为陶侃,是晋世宰辅。

由于家庭影响,陶渊明少年时代便有济世情怀,他在《饮酒二十首》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在晋代,“学者以老庄为师,而黜六经”(晋干宝《晋纪总论》)。

陶渊明则好六经,这就使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遂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第二,对理想实现的执著追求,积极的入世态度。

由于陶渊明立下的志向是兼济天下,这“志”是包括陶渊明在内的志士仁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所以陶渊明几度出仕。

他的“出仕”,是在寻找实现志向的机会,但生不逢时。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起为祭酒,到义熙元年(公元405)作彭泽令,共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东晋政局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论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二分梁甫一分骚”的精神价值

论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二分梁甫一分骚”的精神价值

论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二分梁甫一分骚”的精神价值摘要:陶渊明是东晋山水田园诗人,我们读他的诗歌时总喜欢用恬淡、质朴、平静这一类词来概括他的艺术风格,但陶渊明的心不是一直以来都平静无波澜,归隐田园是他经过了很多次的艰难的矛盾与思想斗争之后做出的抉择。

“二分梁甫一分骚”将陶渊明内心深处最坦荡、最真诚的悲壮情怀展现了出来。

关键词陶渊明梁甫一分骚精神价值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一百三十首)》中赞叹陶渊明诗作:“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大意是不要只看到陶渊明表面淡泊恬静,寄情于山水田园,要领悟到其诗中蕴含的气魄精神有“二分”诸葛亮《梁甫吟》的情感寄托,也有“一分”屈原《离骚》中体现的愤懑情怀的。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陶渊明,他的诗歌中慷慨不平的悲壮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将从陶渊明诗歌当中追寻“二分梁甫一分骚”的精神价值。

陶渊明在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出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一员大将,军功卓著,其祖父、父亲也都有官职在身。

祖辈父辈们积极进取、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精神深深影响着陶渊明,陶渊明为父祖的政绩及品德风范而感到自豪。

八岁时,父亲去世,家道衰微,陶渊明励志读书,积极进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这位伟大的诗人。

陶渊明《拟古九首(之八)》中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可见,陶渊明年少时揣着梦想,带着一身的朝气去迎接机遇和挑战,身强体壮精神饱满,勇敢无畏,有着舍我其谁的豪壮精神。

他要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渴望通过做官来一展自己“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积极进取的精神、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充斥在诗歌当中。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咏荆轲》)更赞美了荆轲行侠仗义的英勇无畏精神,借着咏叹荆轲生前获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以死报知己、身后立其名之侠义,表达了诗人渴望遇知己、且为知己者死而立不朽奇名之志向。

【doc】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

【doc】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

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一●■■■_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内容提要本文辨析辛弃疾屡称陶渊明的原因和意义,论述在归隐的人生道路上,两人在稼穑,饮酒,交友的生活方式以及闲适与愤悲的思想情怀诸方面的同异,指出辛氏对陶氏的认同最终在于"二分梁甫一分骚",不自觉地造就出从闲适文化入,从载道文化出的移位,这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键词辛弃疾认同陶渊明辨析在辛弃疾研究中尤其是辛词研究中常提到辛弃疾与陶渊明的关系,但多关注其相似之处,有的学者已注意到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歧异现象,如王水照先生《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一文(D中有一节专论苏轼与辛弃疾x,-J陶渊明的不同接受,颇有前人未发之见.受此启发,推想到辛,陶关系,笔者觉得题中未尽之义尚可生发.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弃疾诗文笺注》统计,辛词中涉及到陶渊明的有92首,共计142次,占629首词的七分之一强;辛诗中有19首23次,占140余首诗的八分之一强;散文涉及陶渊明的有一篇.这些作品绝大部分作于他退隐期间,不仅折射出其被迫闲退的心态,且有别于此前对陶渊明的认同,这在中国文学接受史上是很有意义的文化学课题.笔者在此发表浅见,希望得到同行方家的赐教.人生道路——归隐与闲退陶渊明所走的隐逸道路,与"竹林七贤"的退避林下不同,其躬耕自资的生活方式,是传统士人l58难以做到的;而其诗,"世叹其质直",不为人所取,钟嵘仅列之于中品,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萧统《陶渊明集序》虽肯定了陶的价值,《文选》却选人陶诗不多.直到唐代,陶诗才为人所重,但陶的真正被发现并树起崇高地位是在宋代. 宋人x,-J陶进行了人与诗两方面的高度揄扬,其中苏轼《与子由书》尤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陶渊明高洁脱俗的操行被宋人视为人品的最高楷模,其任真洒落的人生态度被视为生命的最高境界.苏轼之接受陶渊明是顺理成章的事,而辛弃疾有"青兕"之称,且为历经战场的有谋略的军事将才,为何也会向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认同呢?这自然是因为两人曾有过一段极为相似的人生道路.陶渊明过着隐居生活,辛弃疾亦有漫长的20年闲退生涯,两人都是在42岁的中年退隐, 又都生活在江西,这种生活经历,写陶遂成为必然.辛的35篇散文中,27篇为上朝廷奏疏,7篇为祭文,贺启等,只字未提陶,而惟一一篇为自己而作的文章,便是准备归隐时营造带湖新居的《新学海2003.4居上梁文》,300余字的短文中直接引用或化用陶渊明诗文的竞有5处;其词集中92首142处与陶渊明有关的词,只有9首1O处是作于退隐之前,且在这仅有的9首词中,《沁园春》与《西河》是作于带湖新居将成,准备归隐之时,实际可视为隐居之作.其诗集中与陶相关之作则几乎全作于隐居之时.这100多首诗词充满了对"倾白酒,绕东篱,只于陶令有心期"(《鹧鸪天》)的向往,仅涉及《归去来兮辞》的就有41首,可见,"回归"是辛弃疾为寻找精神同调和支柱而向陶渊明认同的初衷.然而,隐士的典范并不止陶渊明,辛弃疾为何不向巢父,许由,严光之类高士认同,而独觑定陶呢?除了陶在宋代的特殊地位之外,主要与两人都是由仕而隐且出于不得已有关.苻离之败后,辛弃疾曾寄予厚望的孝宗已经退却,隆兴和议后宋金更是长期无战事,南渡日久,士情寡淡,他坚持恢复的主张已不合时宜,遂成为"孤危"之人,与现实格格不入,很可令人想起陶对"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时代的感受.辛应是知其人,解其志,了其趣,才选择了陶,所以他说"陶县令,是吾师." (《最高楼》)又说:"老来曾识渊明,……应别有,归来意."(《水龙吟》)这"别有"之"意",应是"折腰五斗,不应堪此"而与官场决裂之行,也是"欲辨忘言当年意,慨遥遥我去羲农久"(《贺新郎》)的返朴保真之举,更是"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八声甘州》)的无奈表暴.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③辛又何尝不是"有为而不能"者?陶是自然,任真之人,因"性刚才拙,与时多忤"(《与子俨等疏》),"狂者进取"做不到,只能做"狷者"之"有所不为";辛更是"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其立身行事不以"狷者"为目标,"进取"不得,被迫归隐,无改"狂者"本质.同者在于两人皆非"中行之资",异者在于分向狷,狂发展.陶为主动退隐,辛则为行不通而被劾;陶的退隐多为保本真,故三仕三隐之后再未出仕,即使在极度贫穷之下,也不改初衷;辛则未忘大业,这不仅在其作品中有大量表现,他选择"地处官道","人文会萃","便于获取政治信息"的信州作为退居之地更是颇堪玩味的;这正是一个退可居,进可仕的理想的地理位置",可见,他始终有待时而沽的东山之志,故有与陈亮商-i.,-J恢复大计的鹅湖之会,有与朱熹相约的紫溪之会,有福建提刑和应韩伲胄北伐之召的镇江再起. 他始终没有陶渊明终老田园的归宿感,大概也正是陶,辛之分别向"狷","狂"两方向发展,才导致了辛在x,-j-陶认同中的自身色彩.隐退生活——稼穑,饮酒,友情学陶首先缘于隐退,但辛弃疾在闲退中的学陶却有同有异.先看稼穑.陶渊明不认同孔子轻视劳动的一面,而是选择了亲事稼穑的人生道路,愿效长沮桀溺:"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认为稼穑乃立国之基础:"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辛勤劳作乃生民免于饥寒的惟一途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以上《劝农》)"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劝农》诗中"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成为其思想与行事的信条.辛弃疾早在上朝廷的《十论》中就强调:"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屯田第六)《宋史》本传记其言: "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也应忧国愿年丰."(《新居上梁文》)"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咏雪》)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可谓与渊明不谋而合. 他不仅自号稼轩,给儿子取名亦全带"禾"字旁,诗词中多次宣称要"植杖且耘耔"(《水调歌头》),"贫须依稼穑,老不厌山林"(《即事示儿》),"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垅亩民"(《偶作》之二).稼轩是第一个大量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人,赞美田园风光,观察农村生活,更有与农民忧戚相关的深情.但由于两人一为亲事者,一为旁观者,又有诸多不同.辛弃疾没有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知"(《乞食》)的贫贱生涯的逼迫,也没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农事活动实践,更没有"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事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的真正农家独有的苦乐感受.总之,辛弃疾缺乏陶渊明那种将己身与躬耕生涯融为一体后的生命体验,固然是因为他毕竟无物质生活之忧,更由于他始终认为自己"家本秦人真将种"(《新居上梁文》), 1.59二分梁甫一分骚志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躬耕只是无可奈何的生活,并非人生的归宿.因此,他就时有牢骚:"且置请缨封万户,竞须卖剑酹黄犊."(《满江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而这种情绪在陶集中是找不到的.次看饮酒.《五柳先生传》自称"性嗜酒",陶现存142篇诗文中,有60篇关涉到酒.辛词亦屡云"身世酒杯中"(《浪淘沙》),其词集中言酒之作竟有360首,占全集57%,其诗亦有33首关涉到酒.因稼轩写酒时常称引陶渊明,故以往对二者饮酒的契合注意较多,但笔者以为这仅仅是饮酒行为本身的相似,实则两人之间的差异较大.陶之"性嗜酒",实与时代风气影响分不开.渊明为晋人,多少有"七贤"遗风,刘伶色彩."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岁九月九日)"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游斜川)表现出类似于《古诗十九首》认为人生速朽,不能贵名贱身,应及时行乐的宗旨,亦见出对浊世的激愤.但从深层来看,陶渊明之饮酒,又让人看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最终达到追求本真的境界.清方宗诚评陶《饮酒》之二十云:…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四句,乃渊明饮酒之旨.……皆托饮酒以返真还淳,忘怀名利,以了死生."④陶《连雨独饮》诗又云:"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马璞评日: "百情去则无所先矣.无所先而后真性见.真性者,天也,故日:'任真无所先.'则任天也.而酒之功乃能至于此,我安得而不饮."⑤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进入永恒境界,可谓是陶渊明的酒中深味和真趣.辛弃疾的饮酒并不存在时代风气的特殊原因,他是天性好酒,是真饮酒而非借酒佯狂.但他那些言酒之作,尤其是两次退隐期间的饮酒词,带湖时期133首,瓢泉时期135首,占全部酒词的74.4%,更多是如陶渊明一样"寄酒为迹",所谓"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水调歌头》), "须进酒,为陶写"(《贺新郎》),酒与其词一样,是一种陶写之具.他曾说:"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贺新郎》)诗词中屡言:"一尊遐想,剩有渊明160趣."(《蓦山溪》)"倾白酒,绕东篱,只于陶令有心期."(《鹧鸪天》)但他也并没有真正品尝出酒之"理"与"趣",而是激愤难去,恨意潜出,常有酒后牢骚:"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鹧鸪天》)"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砚磊未全平."(《江神子》)"怎消除?须缔酒,更吟诗."(《最高楼》)因为"人间路窄酒杯宽"(《鹧鸪天》),他的借酒浇愁,终不能上升到陶渊明饮酒存真的佳境.所以他叹道:"饮酒已输陶靖节." (《读邵尧夫诗》)这"输"的并非是酒"量",而是酒"境",酒"味",酒"趣",他清醒地认识到:"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洞仙歌》)这无疑是有自知之明的"供状".再看友情.陶渊明笃于友情,《停云>诗云"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此中所表达者,稼轩不乏会心.他退隐时所建的停云-g:即取自于陶诗思亲友之意,除《声声慢》全词粱括陶《停云》诗外,另还有11首诗词关涉停云诗意.陶之于友,多追求生活情趣之同:"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答庞参军》)"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之一)"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之--)稼轩却多是追求政治上的志同道合,此在与陈亮唱和词中最可见之,其《贺新郎>序"意中殊念念","怅然久之"等语令人想见与战友的难分难舍之情,其词云:"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词的慷慨激烈与序的缠绵难舍刚柔兼济,不仅可见英雄惺惺相惜的深情,更因此次聚会为商谈恢复大业,而"话头多合",遂涌动着"看试手,补天裂"的愿望.还有一点不同的是,陶之思友常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情,辛则常表现出一种思友而不得的孤独感.他常叹息"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水调歌头》)"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雨中花慢》)其化用陶停云诗意的《贺新郎》词,序中交代"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词中则感慨亲友无多,只能与青山为友,因为自己与"江左沉酣求名者"旨趣不同,故"不恨古人学海2O03.4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虽然与不少人有交往,但真正理解"稼轩心事","话头多合"的同志友人极少,故多有英雄失路的孤独感.别有怀抱——闲适与愤悲归隐的人生道路以及隐退中相似的生活方式,固然是辛弃疾向陶渊明认同的契合点,但这仍然不是辛接受陶的最本质的东西.陈寅恪曾认为陶渊明创"新自然说",其为人"实外儒而内道"@,此"外"与"内"的儒,道之别,实则行事在儒而哲学在道.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却由于"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他终不能躬践儒家"外王"理想,在以《咏贫士》七首, 《读史述九章》等赞颂古代贤人,寄托自己安贫乐道思想的同时,躬耕自给生活中,常多哲理的探讨,而且这又与时代思潮相关.《晋书?儒林传》云:"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渊明作为晋人,很难不受"祖述虚玄","习正始之余论"的影响.因此,虽历代研治渊明思想者将其视作儒家,朱熹《朱子语类》仍有"渊明所说者老庄"之见. 陶渊明是诗人,并非哲学家,但却是富蕴哲学思想的诗人.他不仅在《归园田居》中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而且《形影神》诗表明了对"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之"斯甚惑",此诗中的"言神辨自然以释之"以及其他作品中所表达的"自然"思想,其实都源于庄子.庄子倡全生保身之说,陶渊明的《形影神》形象地阐明了生而之死,形尽神灭之理,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显然出于庄子"不与物迁"(《庄子?德充符》),委运任化之说,是"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的"真人"(以上《庄子?大宗师》)之具体演绎.所以他能以"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的宗旨对待穷通否泰.可以认为,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环境中,陶渊明自然尚真,委运任化的"新自然说", 其"复得返自然"的田园生活,都使他后半生的人生道路通向了闲适,他之所以获得后世文人的景仰与仿效,正由于他是作为闲适文化的代表,有别于屈原所代表的载道文化."乌台诗案"后的苏轼所钦慕,继承的也正是这一面.但是,为什么辛弃疾在接受陶渊明的闲适时会产生变异呢?这首先缘于陶渊明是多元而多彩的人物.正如陈沆《诗比兴笺》指出的:"读陶诗者有二蔽:一则惟知《归园》,《移居》及田问诗十数首,景物堪玩,意趣易明,至若《饮酒》,《贫士》,便已罕寻,《拟古》,《杂诗》,意更难测,徒以陶公为田舍之翁,闲适之祖,此一蔽也.二则闻渊明耻事二姓,高尚羲皇,遂乃逐景寻响,望文生义,稍涉长林之想,便谓'采薇'之吟.岂知考其甲子,多在强仕之年,宁有未到义熙,预兴易代之感?至于《述酒》, 《述史》,《读山海经》,本寄愤悲,翻谓恒语,此二蔽也.宋王质,明潘璁均有渊明年谱,当并览之,俾知早岁肥遁,非关激成,老阅沧桑,别有怀抱."陶渊明中年后回首少年往事的许多诗中跳跃着一颗渴望用世之心,或借传说中人物来赞赏战斗不息的精神.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在不得已之下离开尘世.不能有所作为而成狷介之士,但并未全忘世道,前人已指出其既有隐逸的"平淡"一面,又有豪放的本性.除朱熹之外,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称其诗"极天下之豪放".明黄文焕云:"以隐逸蔽陶,陶又不得见也."而以"忧时念乱","经济热肠" 为"陶之心胆"⑦.龚自珍《舟中读陶诗三首》:"陶潜诗喜说剂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愁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所取皆豪,侠的一面,即鲁迅所说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以"梁甫"与"骚"来比陶,实则是以屈原和诸葛亮来解读陶渊明,体现出入世精神和忧患感.辛弃疾未必不懂得陶渊明委运任化的真谛,对陶渊明认同的初衷应该说也是闲适,任真的这一面.他推崇陶渊明"身似枯株心似水"的"闻道"境界(《书渊明诗后》),指责"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贺新郎》),在被迫闲退的情况下, 异代同感,由于处境的相近,他努力想靠近渊明的自然境界,想用陶化解矛盾,淡化忧愤.但由于辛的人生哲学本在功业,所以从深层而言,不是对陶的"新自然说"的认同,而是由平淡转向"本寄愤悲","老阅沧桑,别有怀抱"的一面,故以谢安,诸葛解读陶,终至由陶而屈,诚如其饮酒之做不到"醉眠陶令,终至全乐",转而为"独醒屈子,未免沉灾"(《沁园春》).161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对陶渊明的钦羡与认同,是从隐逸的闲适而终转为人世的忧患,可用"二分梁甫一分骚"赅括之.如果说,"骚"体现在陶渊明身上,主要是表现为一种对战斗不息的精神的赞赏,那么在辛弃疾身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忧患感."恐皇舆之败绩"的心情,大业不成的遗憾,遭谗被妒的怅恨,固然与稼轩的抱负有关,也与其身份有关. 因为他不仅曾参加抗金,后又为帅守一方的大员, 且有廷对经历.北宋所建立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淑世精神,演为南渡之后爱国志士抗金复国的时代潮流,却未得最高统治者的认同,赏识,处于被抑的状态,稼轩作为丧失故园且又有抗金经历,胸怀大志的人物,岂能不怀深深的忧患?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尽管涉及陶渊明之作大多是对其任真,自然人生道路的钦慕和肯定,但他对哲理的思考远不如陶,而更多关注现实,"十论","九议"皆为现实政治,经济,军事问题,体现出儒家"外王"的精神.陶渊明虽也有"有志不获骋"的愤悲,但更多的是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真正实现了政治性的退避;辛集中则永远是愤悲的主调,他总是企图主动出击,改造社会,直到老也不能忘怀杀贼.因此,在向陶渊明学习时就出现这么一个矛盾现象:他努力追求,竭力标榜的是闲适,而他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无处不在的是愤悲,是"峥嵘".退隐期间所写,即使是那些怡情悦性,乐山乐水之作,也多难以真正忘怀世事,而短暂的三山之任,所作词大多表现出对复出的清醒,对官场的厌倦,但仍然在举手投足间露出峥嵘本色,与赵汝愚丞相唱和的几首词尤其如此.如《贺新郎》(碧海成桑野)词中,或是"幼妇","谈马"的文字游戏,或是"鸥鹭瓢泉"的山水之盟,或是吟诗作画的诗酒生涯,似乎都是赏心乐事,但起首所化用陶渊明《停云》"八表同昏,平陆成江",虽云"笑",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举目有山河之异"的"悲",在这种基调下,虽有山水之盟,但已"忘却沧浪亭榭",惟"记得灞陵呵夜";虽"莫抛尊酒",但进酒的目的是"为陶写",进酒的方式是壮怀激烈的"文字饮"而非月下尊前的"醉红裙",从慕陶开始,笔头不期然地转向飞骑将军李广和抗金英雄岳飞.这才是英雄稼轩的本色!可见他的时代,他的襟抱,他的本性使他永远也达不到闲适境界.因此,陶的闲适是内l62心,辛的闲适是表面,如他《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词中所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如果说陶渊明是真正的"达者之适"的话,辛弃疾则是"健者之闲".而在学陶的愤悲一面,稼轩却有自己独到的会心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发挥.他以诸葛喻陶或自喻:"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贺新郎》)"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人手." (《贺新郎》)"谁识稼轩心事,……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词中一再强调的"心事", 不是表面上所似的"风乎舞雩之下",而是诸葛隆中高吟梁甫,渴望用世之心事.这些词虽不多,但那种歌赞的热隋,那种既自许又许人的豪气,那种"弓刀游侠"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才真正反映了一部稼轩词的精髓,更接近金刚怒目式的陶渊明.在陶渊明的接受史上,苏轼是一块里程碑,辛弃疾被视为"坡公少子",对苏确有多方面的继承,而在对陶渊明的认同上,更多自己独到的体会和发展.正如王水照先生上文所指出的:苏认定的是归向自然,是个体与自然的谐和混一,以求得心灵的自由和久恒,而对陶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似有意予以淡化或扬弃,辛弃疾却对后者作了别有会心的引申和发挥,多以诸葛,谢安等人拟陶.苏辛师陶,实在是各师所师,站在他们各自面前的,是坡仙化了的高士和辛老子式的节士,豪士.辛弃疾在特定时期接受的陶渊明,带有其特定的色彩,他的时代,处境与为人,抱负,使他对陶的认同,形成了文化的移位:即从闲适文化入,而从载道文化出,在陶的接受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可说是新的里程碑.聊①载<文学遗产)l991年第2期.②钟嵘:<诗品).③<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④方宗诚:<陶诗真诠>,<柏堂读书笔记).清光绪刻本.⑤(陶诗本义),清与善堂刊本.⑥<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0"--221页.⑦<陶诗析义自序).作者简介: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责任编辑:敦玉林)。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

陶渊明诗歌赏析5篇陶渊明是个自命清高之人,他的和都是绝世佳作。

小编为你整理了陶渊明5篇诗歌的赏析,请看看!【1】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实用1篇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实用1篇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实用1篇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1《挽歌》其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作品介绍】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

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__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__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的__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

还有一些死于__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莫信诗人竟超脱,平视之中见真淳--探究《归去来兮辞》中陶潜的真实心境

莫信诗人竟超脱,平视之中见真淳--探究《归去来兮辞》中陶潜的真实心境

莫信诗人竟超脱,平视之中见真淳--探究《归去来兮辞》中陶
潜的真实心境
黄珏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之宗”陶潜的传世名篇,不少人在解读诗
人归隐心境时,走入了仰视文本的误区,肆意拔高、神化,作了“表现了陶潜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欣然归隐的主题”的解读。

在这种盲目的跪拜式解读中,人物戴着“伟大”“崇高”的光环飘渺起来,幻化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遥不可及的圣人影像。

如此解读势必影响读者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汇聚和融合,也终将让阅读课堂迷失为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要在解读过程中把文中人物请下神坛,让人物回归到生活这一坚实的大地上,把文中人物当“人”看,即以一种平视的姿态进行阅读。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真诚、有效的阅读呢?【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黄珏
【作者单位】江西萍乡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浅谈陶渊明的咏怀诗 [J], 陈继灿
2.见微知著, 披文入情——以文本细读理念探析《归去来兮辞》中虚词、标点的深
层意蕴 [J], 郭晓民
3.窥见隐蔽作证制度中的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探究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的法理基础 [J], 王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陶渊明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浅谈陶渊明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浅谈陶渊明对唐代诗人的影响章媛媛内容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鲁迅称他和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足见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何等重要。

因此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必定极为深远,且是不可磨灭的。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思想为人、诗歌体裁、艺术风格特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题材;田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使田园诗在唐宋时期成为诗歌重要的描写内容。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思想为人、诗歌体裁、艺术风格特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一.思想为人方面“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对陶渊明思想的揭示:陶渊明就像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弃官归隐,品格如松菊那样高洁。

他过着平静淡泊的隐居生活,却“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内心其实有着许多《梁父吟》那样的感慨和《离骚》那样的悲愤。

龚自珍这些揭示完全符合陶渊明的实际,且至为深刻。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昏暗的晋末宋初时期,青年时代曾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然早年几次出仕,现实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使他十分不满和极度厌恶,最终弃官归隐。

他那种“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以及“宁固穷以济意”的为人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仅得到唐代文人的推崇和赞扬,更影响了无数文人。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精选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精选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三首。

4、(),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魏文帝()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和()。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的。

9、“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

10、南朝出现的诗体()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

13、“诗缘情而绮靡”是()在()中提出的观点。

14、()的()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17、骈文文体的要求是()、敷藻、裁对、隶事。

18、()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的格律化与()的盛行。

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

其中成就较高的是()。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

22、吴歌产生于以()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陶渊明经典古诗词赏析

陶渊明经典古诗词赏析

陶渊明经典古诗词赏析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陶渊明的诗词,欢迎阅读!一、关于《五柳先生传》: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在这篇文章中,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

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

二、关于《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莫信陶潜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试析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矛盾

莫信陶潜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试析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矛盾
出世的矛盾中,最终- 9黑暗的官场决裂 ,归隐田园;他 ,在儒家 与道 家的思想 中游弋 ,将儒 、道 的思想 寓于 自 的语 然 句 中;他 ,以平 淡 自然之语,成就 了千古佳句 ;他 ,把金 刚怒 目的情 怀深藏于那颗壮志成 空的心 中……他 ,就是 陶渊 明,爱酒、爱菊、爱书,安贫、固穷、乐道 ,悠 闲于南 山采菊 的他 ,却将 满腔的政治理想写在 了 b 花源记》 中,这 就 是充满矛盾的陶渊明,中国诗史上开宗立派 的陶渊 明,为后世诗人敬仰称 道的陶渊 明。作此 文,只是想通过 陶渊 明 的诗 、陶渊明的经历找寻一些隐藏于他 内心深处的思想 ,了解一下他诗 中的 自然平淡与胸 中的慷慨忧愤。
Theor y Resear ch
学 _——一 理 ———一 论
莫信陶潜竟平淡
杨 斗
分梁甫一分骚
试析 陶渊明诗作 中体现 的矛盾
(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哈 尔滨 1 00) 50
摘 要 :魏晋年 问,中国诗坛被玄 言诗 垄断,是他 ,在诗坛 吹起 一阵清新 的风 ,开 一代 田园诗 派;他 ,挣扎在入仁 与
年 (0 ) 4 3 桓玄篡位 , 改国号 日楚 。元兴三年 (0 ) 4 4 刘裕起 兵
的哲 理 ; 使诗歌 与 日常生活相结 合 , 并开创 了 田园诗 这种
新 的题材 。 的清高耿介 、 他 洒脱 恬淡 、 质朴真率 、 淳厚善 良, 他对 人生所 做的哲学 思考 , 同他 的作 品一起 , 连 为后世 的 士大夫筑 了一个巢 , 一个精神 的家 园。一方 面可 以掩护他 们与虚伪 、 丑恶划清 界限 , 另一方 面也可使 他们得 以休息 和逃避 。他们对 陶渊明强烈 认同感 , 陶渊明成为一个永 使
关 键 词 :陶渊 明;矛盾 ;思想 ;平淡 ;金 刚怒 目 中图分 类 号: 0/0 I6 7 2 2 文献 标 志码 : A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赏析

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赏析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参考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

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

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

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

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九日古诗词鉴赏

九日古诗词鉴赏

九日古诗词鉴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九日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日古诗词鉴赏1【年代】:唐【作者】: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内容】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赏析】:“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人已老去,对秋景更生悲,只有勉强宽慰自己。

今日重九兴致来了,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

这里“老去”一层,“悲秋”一层,“强自宽”又一层:“兴来”一层,“今日”一层,“尽君欢”又一层,真是层层变化,转折翻腾。

首联即用对仗,读来宛转自如。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自己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

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

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

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

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诚斋诗话》)“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

诗人却不同凡响,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

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

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

山高水险,令人只能仰视,不由人不振奋。

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

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

莫道诗人尽平淡一分《梁甫》一分《骚》--浅论陶渊明诗风的另一面

莫道诗人尽平淡一分《梁甫》一分《骚》--浅论陶渊明诗风的另一面

莫道诗人尽平淡一分《梁甫》一分《骚》--浅论陶渊明诗风的
另一面
张立勇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诗以言志,陶渊明的一生,并非绝对的泯灭心志,忘怀世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自始至终心系家国,在看似平淡冲和的诗文中寄托着他的家国之思和慷慨不平之气。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身世的简介以及他的几首典型作品的分析,阐明陶渊明的诗文并非一味地平淡冲和,其中隐含的慷慨悲壮才是其本色。

【总页数】2页(P240-241)
【作者】张立勇
【作者单位】庆阳市第二中学,甘肃庆阳 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莫信陶潜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试析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矛盾 [J], 杨斗
2.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 [J], 赵晓岚
3.论陶渊明诗作的平淡诗风 [J], 唐衍武
4.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浅谈陶渊明的咏怀诗 [J], 陈继灿
5.梅尧臣对陶渊明平淡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J], 戴凡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0 2年 9月
奠僖诗 竟 淡
陈 继 灿
藜 一矜
浅 谈 陶 渊 明 的 咏 怀 诗
( 宁广播 电视 大 学通 山分校 , 北 通 山 成 湖
470 ) 360
[ 摘
要 ] 陶渊 明咏怀 诗记叙 了他 在人生 道路上 , 入世 、 世 、 用 愤世 、 世这 样几 个思 想 和行 动的 阶段 , “ 抗 在 采
脂我名 车 , 策我 名骥 , 千里 虽 遥 , 敢 不 至。 扬 鞭 孰 ” 驱马 , 志凌云 , 种 自强 不息 , 起 直 追 的英雄 壮 这 奋 气概 , 舞人心 , 鼓 激励斗 志。在这种激 烈壮 怀驱 使 下, 再仕 之行 , 在必 举 。经过 一 番权 衡 , 又 一 势 他 次 出仕 , 就任参军之 职。然而 , 在东晋 士族 门阀的 腐朽 统治下 ,下 品无 高 门 , 品无贱 族 ” 出身 寒 “ 上 ,

国家 和民族贡献青 春和才华 。 陶渊明这时 的咏怀诗就表 达出 了这种 积极人

田居 读 书 时期 的 咏 怀 诗
陶渊明 出 生 在 我 国封 建社 会 史 上一 个 大分 裂、 大混战 的黑 暗时 代 。整个 中 国处 于南 北 分裂
的局面 , 广大 北 方人 民呻吟在 异族 统 治者 的铁蹄
世的远大理 想 。像 《 子》 , 六 章盛 赞 陶 氏一 命 诗 前 门传统 的高贵 , 夸耀 祖 先 的功 德 和恩遇 , 悠悠 我 “
祖 , 自陶 唐 。邈 焉虞 宾 , 爰 历世 重 光 。御 龙 勤 夏 , 豕韦翼商 。穆 穆司徒 , 厥族 以昌 。… …” 这既表 现 了他落后 的 门阀观 念 , 也抒 发 出他 救世 济 时 的远
双立 。……” 面对 “ 福不虚 至 , 祸亦易 来” 的残酷 现 实, 于身于子 , 都未放松 有所作 为的努 力 。
食” 也很想 积极 进取 , 走 高 飞 , 国立 功 , 政 ; 远 为 在
[ 收稿 日期 ] 2 4—1 瑚 —0 9
如《 杂诗》 “ 袅 松标 崖 , :袅 婉娈 柔 童 子 。年 始
蹂躏 下 , 过着水 深火热 的生活 ; 大南方人 民在衰 广 败腐朽 的东晋 政权 的残暴 统 治下 , 扎在 战 乱 和 挣 饥寒 的死亡线上 ; 东晋统 治集 团内部明争暗 斗 , 互
相倾轧 , 政局极 为混乱 。
大抱负 。诗人 热盼天下 大治 , 祖先一样 , 像 辅佐 圣
明天子 , 干一 番轰 轰烈 烈 的事 业 。后 四章 直接 转 入“ 子” 命 正题 , 诗人 深为华发早 生 、 功名未就 而 自
第19卷第3期2002年9月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hubeitvuniversityvo119no3sept2oo2璜汀一089奠僖诗竟淡藜一矜浅谈陶渊明的咏怀诗陈继灿成宁广播电视大学通山分校湖北通山437600摘要陶渊明咏怀诗记叙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入世用世愤世抗世这样几个思想和行动的阶段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留心政治关怀现实放眼未来济世苍生的豪情
如何评价被 钟嵘冠之 以“ 古今 隐逸诗人之 宗 ” 的陶渊明 , 是 鲁迅 说得 好 : 还 陶诗 “ 论 客所 佩服 除
治上有所作 为 , 前途 充 满信 心 。这种 理 想还 可 对 以从他 中年 以后 回首往 事 的作 品里 找 到踪 迹 : 如
《 拟古 》 少 时壮 且厉 , 剑 独行 游 。谁 言 行 游 近 , “ 抚 张掖至 幽州。 字里行 间 , ” 跳跃 着一个意气 风发 、 斗 志 昂扬 的少 年英 雄 的身 影 。他 热 切 希 望 有 朝 一
日, 奔赴辽远 的北方沙场 , 收复 中原 , 建功 立业 , 为
的 ‘ 然见 南 山 ’ 外 , 还 有 ‘ 卫衔 微 木 , 以 悠 之 也 精 将
填沧海 , 刑天舞 干戚 , 猛志 固常在 ’ 之类 的 ‘ 金刚怒
目’ , 式 在证 明着 他并非整天整夜 的飘飘 然 。毫无 ” 疑问, 我们 不可否认 陶渊明 田园诗 的成就影 响 , 但 也不 可忽视其抒 情写志 、 讥讽时事 的咏怀诗 。
陶渊明 自幼 生活在 浔阳柴桑 一个没 落的官僚 地 主家庭 。先世屡建 勋业 , 素负盛名 , 后来逐 渐衰 微 。到 陶渊明 , 已是“ 褐穿结 , 短 箪瓢屡 空” 。尽管
家境 困窘 , 他仍 能刻苦学 习 ,开卷有得 , “ 便欣 然忘
愧不 已。“ 嗟余 寡 陋 , 望弗 及 。顾 惭 华 鬓 , 影 瞻 负
章 :先师遗 训 , 岂云坠 !四十无 闻 , 不 足畏 。 “ 余 斯
晋太元十 八 年 ( 元 38年 ) 公 9 到义 熙元 年 ( 公
元 4 5 ) 为 诗人 出仕 求 禄 时期 , 0年 , 也是 东 晋历 史 上 战乱最频 繁 、 民最痛 苦 的 动荡 年代 。这 段 时 人 间, 陶渊明断断 续续 做 了几 任 小 官 : 州祭 酒 、 桓玄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 3期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 fHu e i est o r a B i o TV Unv ri y
V2, e t OO 璜汀 一 0 9 8
菊东篱下 , 悠然见 南 山” 之外 , 还有 留心政 治 , 怀现实 , 关 放眼未来 , 济世 苍生的豪情 。
[ 关键词 ] 咏怀 诗 ; 人世 ; 出世 ; 愤世 ; 抗世
[ 中图分类 号 ] I 62 2 . 0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8 72 ( 0 )3 07 o 0 — 472 20 — 8 一 3 0 0
二、 出仕 求禄 时 期 的 咏 怀 诗
烧 起来 。当丧期 将满 、 进入不惑 之年时 , 那用 世 他 的激情再一 次猛烈地进发 出来 。《 停云》 《 、时运 》 、 《 荣木 》 一组说 理 意 味颇浓 的咏怀 诗 最充 分 、 这 最
直率地抒发 了诗 人饱满 的政 治热情 。像 《 木》 荣 末
维普资讯
8 8
湖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学 报
第 3 期
三 五问 , 乔柯何 可倚 ?养 色含津气 , 粲然有 心理 。 ”
旦被客观事 物所 触 动 , 心灵 的火 焰 自然 会 熊熊 燃
亭亭玉立 , 前程 无 限 的乔 松 , 恰是 修 身 养性 , 憬 憧 美 好未 来 的诗人 的象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