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
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陶渊明(约365—427年),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一片浮云从群山中腾起、毫无牵拴自由自在飞向天际;皎洁的明月像一面镜子挂在天空,人间的宁静或暄嚣都与之毫无关连。
【注解】孤云出岫:陶渊明咏《贫土》诗:万族各有岫,孤云独无依。
李善注:孤云,喻贫土也。
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
【评语】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
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
一些制约、规范为适应人类社会生活而出现。
又不断被人们扬弃其不适应的部分。
例如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如暴政等等。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赏析“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诗人陶渊明生平事迹介绍
诗人陶渊明生平事迹介绍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字潜,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父亲的具体事迹已不可考,但有一妾室,看来初期家境还不错,陶渊明有一庶妹,嫁程姓人家,故被陶渊明成为程氏妹。
陶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于是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时其庶母也去世了。
陶渊明自幼便修习儒家经典,后又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故其身上有儒道两家的修养。
陶渊明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谋求生计,开始了一段游宦生涯,但在仕与耕之间动荡十余年,令他看透、厌倦了官宦生活,所以在程氏妹去世之后,陶渊明便辞官归隐,在田园山居中度过了余生。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去世,死后他的友人为他私谥“靖节”,故后世又称之为“陶靖节”。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人,以醉人的语态反应社会现实与险恶。
但陶渊明成就最高、数量最多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唐宋的诗人、词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的造诣不在他的诗歌之下,最著名的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三篇。
陶渊明怎么死的陶渊明是在饥饿病痛中去世的。
晚年生活贫困,夏季挨饿,冬季受冷,年迈的身体经受不住这等折磨,被疾病缠身。
病重之际还为自己写下《拟挽歌辞》,以示自己看淡了生死之命。
不久就病死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归田园生活。
回到了家乡,陶渊明与妻子翟氏一直过着自耕自给的安适生活。
刚回到家乡是,两人生活还算富余,悠然自在,还在屋子旁种了大片大片的菊花。
陶渊明每日坐在成片的菊花旁,欣赏着菊花的绽放,喝着小酒,再昏昏然沉睡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好景不长,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失火事件,家里被烧得一塌糊涂。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事业单位考题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事业单位考题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陶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
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
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
在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之间,陶渊明勤读诗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陶渊明30岁开始步入仕途,但他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几次仕而归,归而仕,最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
从此,他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
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
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
田园诗约30首左右,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
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
一般人认为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
梁启超曾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那首诗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绝好韵文。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桃花源诗》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是陶渊明探索人类美好未来的结晶。
诗序《桃花源记》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超过了正文《桃花源诗》,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陶渊明-生平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隐居后“躬耕自资”。 妻子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 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 后”,维持贫贱的农民生活。
在 世时,陶 渊明与周 续之、刘 遗民并称 为“浔阳 三隐”。
他原住柴桑,后迁居上京 (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 。义熙四 年(408),他44岁时因住地 失火又迁至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 陶村),生活较为困顿。 他曾乞讨借贷度日,在其 诗中有描写。
作品赏析:《归园田居》
4.艺术: ①对比: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 树林、小池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对比, 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 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指点,将崇 尚、憎恶的心态,表现出来。 ②取景、造句质朴。中间描写田园风光,由近及 远,又由远及近,随视线转移的种种景色,都是 农村最常见的事物,毫无夸饰,语言接近口语, 无雕饰痕迹,但浅中寓深,淡中有味,充分体现 了陶诗清新淡远的审美情趣和平易自然的诗歌风
陶渊明代表作,备受赞誉的田园诗。 诗描摹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 渊明摒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和步入得“真意” 而网眼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分3层揭示其内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 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 其如此,或 置酒招之,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 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陶渊明被称为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家境衰弱。
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的归隐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名利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
从而陶渊明的归隐形成了一种隐逸文化。
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同时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追求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喜爱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给后世需要远离世俗尘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栖息地。
陶渊明的归隐有多种原因。
最主要的是陶渊明本性使然,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政治上的争权夺位和肆意杀伐使追逐恬静,避免祸乱的他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最终脱离官唱回归田园。
在《归去来兮辞》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所以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他归隐田园不仅与他率真的个性有关,而且离不开社会现实使然的原因。
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一个时期。
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使得战火连绵,以至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和一系列的流血斗争,他是耳闻目睹和身受其害的,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被称为什么
陶渊明被称为什么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人。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陶渊明被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字元亮,又字潜,浔阳柴桑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靖节”两字,实在陶渊明死后,他的朋友们私自给他取的谥号,因此这个“世称”也叫做“私谥”。
陶渊明又叫做陶潜,他的世称是靖节先生,先是陶渊明的朋友这么叫他,之后便是全世界的人这么叫他,甚至在一千多年后的现今,还是叫他为靖节先生。
“靖”在中文里有幽深闲静的意思,“节”则是高风亮节之“节”,这两个字也起如其分地表现出陶渊明的性情品格。
陶渊明有很多的趣闻轶事,尽管不知真假,但是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能粗略地看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陶渊明爱好喝酒,熟悉他的人也都知道他这个爱好。
随着又一个重阳节的到来,陶渊明又想喝酒了,然而他两袖清风,缺的是买酒钱。
陶渊明随手摘了一把菊花,坐在了篱笆旁,赏花,想酒。
正当陶渊明空空发呆之时,远远的似有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正往自己这边走来,陶渊明盯着那个人影一愣,是好友王弘,时任江州刺史。
原来王弘看着重阳节将至,想着自己的好友陶渊明肯定又没酒喝了,在做完当天的公务之后,王弘便携上几斤好酒,想着和他大醉一场,畅谈人生。
这便是后来白衣送酒的故事。
陶渊明的高尚品格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平静自然的心境。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
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政治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
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
陶渊明的5个称谓
陶渊明的5个称谓
1、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自号,陶渊明也著有一篇短自传《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自传文。
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2、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这个称号是后人给陶渊明的评价性的称呼,目的是为了纪念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可谓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
3、靖节先生。
“靖节先生”是陶渊明的私谥,弃官归隐的陶渊明,谥号为“靖节徵士”,简称为“靖节”,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谥号一般只有皇亲国戚或诸侯大臣才有,但历史上也有一些有名望的文士拥有谥号,这种情况一般是他们的亲戚朋友或门生故吏为其议定的谥号。
4.彭泽令。
本义指彭泽县的县令,因晋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故借指陶渊明。
5.陶征君。
古代把拒绝征召的人叫征士,陶渊明曾经多次拒绝征召,所以他也是一位征士,称为征君表示尊称。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欢迎大家参考!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居要职。
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实际上,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在于,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象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前期,陶渊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胸怀“猛志逸四海”的大志积极投身于尘嚣,追求着功业,以求获得成功后的自由;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
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矛盾和烦恼亦接踵而来。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殆,无可适从。
一心想施展抱负济世救民的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席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
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
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
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35-36]。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考素材:陶渊明--淡泊名利的雅人隐士,希望对你有帮助。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陶渊明大隐隐于市的诗句
陶渊明大隐隐于市的诗句
(原创版)
目录
1.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2.陶渊明诗句“大隐隐于市”的含义
3.“大隐隐于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
正文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诗作以自然、平淡、爽朗为主要特征,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一生不热衷于功名,他的诗句“大隐隐于市”正是他一生追求自由、超脱、归隐田园的写照。
“大隐隐于市”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为“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那些真正有智慧、有境界的人,往往选择在繁华的都市中隐居,而不是到深山野林中去寻求隐居。
在陶渊明看来,真正的隐居是心灵的超脱和归隐,而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
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多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满足,常常陷入了忙碌和焦虑之中。
而陶渊明的“大隐隐于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真正的幸福和宁静,不一定要到远离喧嚣的地方去寻求,而是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超脱,实现在繁华都市中的心灵隐居。
“大隐隐于市”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有很多。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心灵的寄托,实现在忙碌生活中的心灵隐居。
其次,我们可以学会放下执念,不要过于在意物质生活的得失,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最后,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在繁华的都市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总之,陶渊明的“大隐隐于市”诗句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追求幸福和宁
静的全新视角。
历史名人介绍-隐逸诗宗陶渊明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PART 04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 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 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 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 ”,有《陶渊明集》。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PART 02 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 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 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晋宋之际的思想家,文学家
人物简介·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源在其中
20XX.X.X
陶渊明最简单的十首诗
陶渊明最简单的十首诗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篇篇佳赋名作。
以下是陶渊明最简单的10首诗,一起体味陶渊明隐逸安然的田园生活吧。
1.最悠然自得的诗:《饮酒·其五》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于田园12年,他早已爱上了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自然,多么惬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不断吟咏。
陶渊明在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那自然恬淡的心情十分感染人。
与其认真,不如随便,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2.最自得其乐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千百年来,无人不羡慕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自在与闲适。
于一偏隅,开一荒林,搭一木屋;门前一小片地,种花种草种菜;后山的竹林风一吹飒飒作响;好不惬意,每天都与自然共舞。
3.最闲适的种田诗:《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个人介绍
叄——文学思想(代表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 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感谢观看!
Speaker name and titleBiblioteka 贰——生平经历(青年时期)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胸怀抱负
陶渊明年少时期受儒学影响,曾有“大济苍 生”的抱负。在《杂诗十二首·其五》中曾谈到 自己的理想抱负“猛 志 逸 四 海 , 骞 翮 思 远 翥 。”少年时希望可以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恢复祖辈时期的辉煌。
贰——生平经历(四仕四隐)
二十九岁
公元398年
作品类型: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
主要代表作品:《饮酒》《归田园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 兮辞》《桃花源记》
肆——作文素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 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 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 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 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 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 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 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陶渊明一辈子经历了几个朝代,十个皇帝,动荡的 时局不能让他在社会和自然中找到理想的平衡,所以在 其作品《桃花源记》中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没有 朝代变迁,征战杀伐,而是四邻和睦,百姓安居乐业。
陶渊明简介及作品
陶渊明简介及作品陶渊明简介及作品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人物生平/陶渊明[东晋诗人]1、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
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
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到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与辞赋家,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陶渊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东晋诗人、辞赋家。
名潜,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
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
晋代文学家。
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
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词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人物信息介绍
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众所周知,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一生只做过几个小官,后来因为实在不满于官场,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仔细了解一下陶渊明的生平,就不会惊讶于他辞官的举动。
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贫困,早年丧父。
孤儿寡母,在他的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
因而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孟嘉的家中藏书很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在两晋时代,文人以《庄子》《老子》为宗,而排斥《六经》。
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读了儒家的《六经》,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书。
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早年的陶渊明也像普通的少年一样,有着“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他离家后首次做官,却因为其出身卑微而不被人看重。
这也成就了他的第一次辞官。
然而他辞官后不久,州里来召他做主簿,但他辞谢了。
后来曾又外出做官,然而却使他看透了官场的狡诈,肮脏与黑暗,他再次辞去官职。
此后他又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最终还是难以忍受官场的黑暗,永远离开了官场。
自此他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决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陶渊明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然而这种对官场的失望甚至于绝望却成为他创作田园诗崭新的开始。
这种与官场彻底的决裂使他能够以一种宁静,安详,满足的态度对待生活。
正如他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也正因如此,陶渊明的诗才会给人一种安静,祥和,自由,舒适的感受。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在归隐之初,生计尚可维持。
然而一次住地失火,迁居后,生活便较为困难。
如遇丰收之年,还可以丰衣足食;如遇灾年,则食不果腹。
但他安贫乐贱,辛勤劳动,维持着生计,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深刻了解了田园生活。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这为他创作田园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而在与劳动人民相处的过程中,陶渊明的生活变得更为纯净,其“爱丘山”的性格日渐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他厌恶官场,所以他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他热爱劳动,因而他宣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他从不追名逐利,不想费尽心思追求衣食无忧,正如同他所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他安于生活,享受生活,正如同他描述的那样: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爱菊。
而“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恰好符合他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性嗜酒,而酒正好展现他狂放之姿态,热爱自由的天性。
而正是这种志趣、节操、天性,才会真正归隐田园,写出那么恬静、祥和的田园诗。
陶渊明有很多诗文存世,而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也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决心;体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后来,陶渊明的这种归隐情怀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归宿,而他的文学成就也逐渐得到那些文人的推崇。
虽然,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但是隋唐时期以后,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人们也开始纷纷学习陶渊明的诗的风格,不断传承“田园诗派”。
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是其中之一,宋朝大文豪苏轼也对陶渊明极为推崇。
陶渊明的诗取材于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给人一种“天然去雕饰”之感,在祥和的氛围中让读者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的意境中去。
陶渊明不愧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