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陶渊明及与魏晋风度隐逸的不同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风气被称为“魏晋风度”。

这种风度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

1.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以诗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家乡田园中建造了一座小屋,种植了蔬菜和果树,养了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追求自由自在、回归自然的榜样。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他擅长运用笔墨的技巧和意境的表达,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3. 曹操的才华和胆略
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华和胆略为后人所称道。

他在政治上善于制定策略和运用手段,成功地掌握了魏国的政权。

在军事上,他率领军队征战四方,战功卓著。

他的才华和胆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4. 陆机的文学成就
陆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赋、文、史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赋》和《史记》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以上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陶渊明诗与隐逸文化

陶渊明诗与隐逸文化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东晋至南朝结束应当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发展的第四阶段,其代表人物非陶渊明莫属。

他生活在一个“乱”与“篡”的时代,抱负和理想尽皆付诸东流。

陶渊明不断出仕,即又旋即辞官,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他对现实的不满和不适应。

萧统《陶渊明传》记载:“会郡遣都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陶渊明屡次去职的根本原因,而他的《归去来兮辞》更从生活情调的深处说出了这一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耜。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心为形役”是他最大的精神痛苦,他决心要摆脱自身躯体及物质的役使,获得心灵的自由高蹈。

他在历经了官场的龌龊和束缚之后,终于迷途知返,把“良辰孤往”、“植杖耘耜”、“东皋舒啸”、“清流赋诗”看成自己的“天命”,因而从心灵的深处释放了政治上的失落感,“乘化归尽”,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这位被推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大诗人本人就是一大隐士,对于隐逸,他有着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神释》)既不是冷漠的避世,也不是愤不释怀的怨怒,而是摆脱樊笼后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并将这种独立和自由积极地指向对无道现实的批判和矫正。

陶渊明的这种独立、自由、深情而又刚劲的生命情调是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由两汉经西晋终于在陶渊明这里找到了较为确切的定位:怀道而隐,以隐彰道。

第四讲陶渊明与魏晋风度

第四讲陶渊明与魏晋风度

结 庐 在 人 镜 , 而 无 车 马 喧
饮 酒 其 五
五《饮酒》其五
(一)酒与陶渊明
1、魏晋名士与酒
2、陶渊明与酒 (二)玄心、妙赏
二、陶渊明的一生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
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浔阳 柴桑人
陶渊明(365?~427)
三、陶渊明的思想
(一)哲学思想:“自然”“顺 化”“养真” (二)社会理想:桃花源
(三)人生理想:抱朴守真,归隐 园田
四、陶渊明的诗歌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将田园生活作
第四讲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
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历史特征 乱世 门阀 2、时代文化 玄学鼎盛 审美的时代
二、魏晋风流
超拔之玄思
三玄 • 有无 名教与自然 风流之士人

言意
•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 药与酒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 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 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 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为描写对象的大诗人。开创了田园 诗一体,为我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 个新的境界。 苏轼评其诗为“似癯而实腴” 陶渊明之诗实为写心






此 中 有 真 意 , 欲 辩 已 忘 言
山 气 日 夕 佳 , 飞 鸟 见 南 山
问 君 何 能 尔 , 心 远 地 自 偏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陶渊明隐逸诗与王孟隐逸诗之比较

陶渊明隐逸诗与王孟隐逸诗之比较

道路、隐逸思想。更有利于深刻认识他们各自不同的隐逸诗作 的具体情趣、手法、风格等。
陶渊明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 *隐逸诗”的崩峰。他既是隐士.又是诗人。他写了大量的歌咏隐 逸.描写田园生活.反映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他曾 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题为饮酒,其实是“醉翁之意 不在酒”。其中第五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_}=,都称得上 是他的代表作。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白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全诗有一种远离尘嚣、融人 冉然的理趣。王安石极叹赏此诗.说。结庐”四句自诗人以来无 之(见《南溅诗话》)。接下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 千古佳句.苏轼对此做了高度评价“悠然见南山”是“境与意会. 教可喜也”.而改为。望”字,则“一篇|}孛气索然也”。究其原因.正 如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有我之境,有无 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 花》),‘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用暮’+有我之境也。‘采菊 东篙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 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 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以比较“见”与“望”,其区别 就在于前者为。无我之境”而后者为“有我之境”。所以套用王国 维的话就是著一“见”字.而境界全m。除此以外。“采菊”这个生 活细节.充分体现了诗人鄙视流俗.傲然处世的生活态度。陶渊 明爱菊.就像陆游爱梅.周敦颐爱莲一样,都是有所寄托的,菊 花卓然挺立.凌霜不凋的精神.正是陶渊明安贫乐道、不畏权贵 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如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借黔娄之妻所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魏晋风流者隐逸的不同

魏晋风流者隐逸的不同

陶渊明与阮籍、嵇康隐逸的异同1:陶与阮、嵇隐逸的不同一:隐逸的自身性格不同1)陶渊明有春风般平和温煦的性格(想得比较开,平易近人)他虽“质性自然”,但同时持身严谨,不肯为放荡之态。

性嗜酒,“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与百姓交,其乐无穷!2)阮籍则有一股狂傲之气(简直是个“青白眼”,且有癫狂)对自然的推崇,对个性的追求,往往采用一种惊风骇俗的方式来表现,有几分怪诞的色彩,诸如与嫂作别,醉卧酒墟,作青白眼,踞坐啸歌……他为拒绝与司马氏的联姻,大醉六十日。

3)嵇康更是傲岸刚烈,不附世俗(用现在的话讲,叫他“愣头青”)他与曹魏家族的联姻就是对权威的挑战,他明明知道何晏与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结婚而被司马懿杀害,却视而不见!连他自己也认识到“甚不可”的毛病:一是“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闲不止,此事会显,是教所不容”;二是“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二:隐逸的生活方式不同1)陶渊明躬耕于南山,自食其力,与百姓相交而乐,饮酒作诗,好不快乐!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反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归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2)阮籍则不屑与俗人交,且以饮酒为命,常大醉不醒,以此来躲避现实,必定伤害身体。

3)嵇康则是以琴为伴,以酒会友,以铁为乐,但却时常因看不惯司马氏而自傲。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生了气就批评,未能完全遗落世事!三:隐逸的境界不同1)陶渊明从“非自然”的官场退出,“欲仕则仕,欲隐则隐”,躬耕自资,饮酒采菊,心灵获得了宁静。

他抚琴,追求的是“琴中趣”;嗜酒,醉心的是“酒中味”;读书,期望的是“每有会意”;写诗,注重的是“得意”。

2)阮籍看似高旷,喊道:“礼岂为吾辈设!”却归于绝望,面临穷途失路和精神危机。

3)嵇康高唱:“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礼”,却始终不能摆脱世事——“顽固到底”,而被司马氏杀害。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
韩金叶 渊山东省平原县第四中学 山东 平原 253100冤
教改教研
揖中图分类号铱G633.3揖文献标识码铱B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关系袁向来为历代学者所论袁见解不 尽一致遥 可谓是见仁见智遥 一般认为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 代表袁然而袁作为宣扬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叶世说新语曳却 只字未提陶渊明遥 对于以上见解袁都有各自的理由遥 但在我看 来袁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遥 本文想就此问题 作一论析遥
2015 年第 2 期
123
. 方型A代面l表他l遥们R如也i院表g陶现h渊t出明s了与任R慧e性远s率交e真r往率v时e性的d而.一为段的佳品话格院遥野时陶慧渊远明法就是师典与 诸贤结莲社袁以书招渊明袁渊明曰院耶若许饮则往遥 爷许之袁遂造 焉遥忽攒眉而去遥冶既然来了袁而且是已经答应别人饮酒袁但又不 声不响的离去遥 从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任性率真的一 面遥 渊二冤淡泊宦情袁冥于自然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的重要特点袁则是他们厌弃仕途袁淡泊 宦情遥 从这一方面袁追求于自然袁冥于自然遥 这并不是一般的隐 逸一途袁而是较为认真地心宁于躁竞袁性冥于自然的一途遥 代表 人物有嵇康尧陶渊明遥 陶渊明一生有过五次入仕经历袁这些和嵇康有些不同遥 毕 竟他曾有过野猛志逸四海袁骞翮思远翥冶的少年壮心遥 但也可以 看出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冥于自然的生活遥 他一生的主要追 求袁不是在政治上袁而是淡泊宦情袁注重节操遥 他有过种种不如 意袁有过苦闷袁不幸袁但更多的是归于淳朴尧宁静遥 他向往的是富 有人间情味的田园自然遥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不愿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儿折腰袁愤然辞官归隐遥 陶渊明向往自然袁返归自然袁 他把自然淳朴的人间亲情和山川田园的大自然融为一体遥 三尧陶渊明的魏晋风流情结 陶渊明袁字元亮袁名潜袁浔阳柴桑人遥 曾祖陶侃为东晋开国 元勋袁官至大司马袁封长沙郡公袁与王导同列袁因出身寒门袁而被 世族讥为野小人冶遥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袁父陶逸做过安城太 守遥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入江州祭酒袁因不堪吏职袁不久即辞职归 里遥三十七岁时居家躬耕遥此后一直生活在庐山脚下农村袁再也 没有重返仕途遥 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晋宋易代的时期袁乱篡相继袁他不但难 以实现政治理想袁而且也极易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遥 所 以他选择了逃禄归耕尧退居田园遥 魏晋风流作为一种美学风范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袁在魏晋众 多的名士中袁陶渊明最具有代表性袁他追求人格的独立尧浑然无 欲的境界尧生活的艺术化袁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他率真本性的自 然流露袁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袁最能体现出魏晋风度的核心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标题:陶渊明与魏晋风度一、陶渊明的风度(600字)1.1 温和豁达的性格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豁达的性格而闻名。

他在政治上不求名利,宁愿隐居田园,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对人生的态度温和宽容,不事张扬,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深层的思考。

这种性格使他在才华横溢的同时,保持了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1.2 崇尚自然的哲学观点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安宁与真实。

他以自己修饰的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表达了对原始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

他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1.3 追求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文学创作陶渊明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他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哲理,富有深意,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人间圣贤”。

二、魏晋的风度(600字)2.1 社会变革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

在这个时期,多个文化潮流交融在一起,包括神仙道教、佛教的传入,以及文学艺术上的新风潮。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2.2 士人的超脱情怀和理想追求在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开始追求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他们以知识精英的身份,自觉地追求理想,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士人的崇高风度。

他们反对权势和权谋,强调自由独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这种超脱情怀和理想追求成为魏晋时期士人的标志和风度。

2.3 文化繁荣和文人墨客的活跃在魏晋时期,文化繁荣,文人墨客活跃。

他们以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审美的境界。

同时,他们也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积极参与,为时局的变革和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陶渊明与王维隐逸历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隐逸历程比较

陶渊明与王维隐逸历程比较王卉(河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学号:34 号)内容摘要:众所周知,陶渊明心怀济世之志,在那乱世年代不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理想与现实产生了激烈矛盾,于是他在仕与隐的矛盾中挣扎、彷徨,最终遵循自己的性情隐居田园。

王维早年积极进取以隐求仕,以张九龄罢相为界,王维仕宦之心逐渐淡泊,隐对他有了新的意义: 涤荡尘世之心。

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与隐逸历程呈现出模仿陶渊明的意向,但最终仍然难以成为独立人格的标杆。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与王维隐逸状况的比较,揭示二人不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隐逸历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山水之乐,乃人生之乐。

人与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为自然界有机的组成部分,人类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归隐山林田园,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是中国古代文人一条至为普遍而又行至有效的人生道路。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观给中国古代文人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儒道两种哲学价值观的矛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出仕”与“归隐”的夹缝中挣扎。

官场的污浊、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灵上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的圣训使得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子自觉的把目光转向自然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一种精神的皈依和心里平衡。

从这一点来看,文人的隐逸生活有着共同的的思想基础。

但是,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性情秉赋不同,每个人隐居的方式和目的有着很大不同。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与王维隐逸状况的比较,揭示二人不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一、初仕即隐与终南捷径之隐陶渊明的特殊家世使他铭记曾祖陶侃的功绩,常以此自勉。

《晋书》(卷九十四)本传云:“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陶渊明早年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怀有济世报国之志。

陶渊明初仕,一方面是因为家贫为了生计的缘故:另一方面,当时他正值风华正茂,建功立业也是他所向往的,这在他的《杂诗》第五首中可以看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陶潜与魏晋风度

陶潜与魏晋风度

陶潜与魏晋风度其实当我知道陶潜是魏晋名士时,我是吃惊的。

在我印象中陶潜是一名隐士,可从未与魏晋名士相挂钩,也正因为如此,我决定从陶潜身上来看魏晋风度。

陶潜传世作品较多,但我熟知的只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关于他的史料文献挺让我吃惊的,他的生平事迹,《宋书》、《晋书》、《南书》之《隐逸传》及《昭明太子文集》都有记载。

一传而能入三史,确实算罕见吧。

而在近现代学者对于陶潜的研究也是挺多的。

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说:“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颜、谢,而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优秀代表。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但同时作者也说:“陶潜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

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

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

……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

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

”这个观点与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相一致: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

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

这其实又让我惊讶了,因为阮籍的欲求解脱而不可能我是了解的,可是没有想到连隐士陶潜似乎也逃脱不掉这种命运。

正如《晋书》所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陶潜由仕入隐,是因为身心受到压抑,而回归自然。

但是他的身心是由当时的魏晋“土地”所孕育出来的,可是他却不能适应这魏晋的“土地”。

在这我们就不得不看一下魏晋时期的时代特点:政治上社会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不断,人民生活颠沛流离,朝代更迭频繁;皇权衰弱,门阀士族专政。

品味魏晋风度,品味陶渊明

品味魏晋风度,品味陶渊明

品味魏晋风度031140107 曾露露魏晋风度,虽说政治扭曲的产物,但中国文人在扭曲中曲径通幽,开辟了另一方天地。

从根本上说,魏晋风度就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群的独特文化现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闲适自得的人慢慢地向我们走来,不慕荣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节气,为后世文人所称颂。

魏晋的风风雨雨,社会纷争,让他背离庙堂之高,选择江湖之远,享受田园的闲适恬淡。

他在魏晋时代留下的淳真淡泊,怡然自得的情怀,在文学史上留下突出的贡献,个人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陶渊明的一生看似平淡,实则不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一生三仕三隐。

由他的怀才不遇可以看出魏晋时期门第制度的不合理、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是一个开创者,他辞官归隐,回归田园,他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有独特的人格准则,对世界和社会有自己的看法。

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已经觉醒,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鲜明的自我意识,他们追求个性的自我满足。

这是一种超前的生存观,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统治也是促进了这种新观念产生的原因。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迭,动荡不安的年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已分崩离析,乱臣当道,权势纷争,当权者为了达到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滥杀无辜。

对黑暗制度敢说敢言的文人当然不能在乱世中安生,于是,孱弱的文人寻找生存,同时为减弱惶恐与悲哀,醉死在酒槽中,看似怪诞奇异却是刻意求真。

在这个畸形专制的时代,他们以近乎自残的方式自保。

如刀丛中的舞者,即使鲜血淋漓,也依然狂舞不止。

魏晋时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对峙并互相融合着。

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文化重点南移,北方的动荡不安与南方的安定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文人和百姓一样喜欢安定,他们希望和平,希望有一个有序的国家政权来实现自己的情怀。

南方的柔、媚、婉曲柔情和北方的刚健、粗犷、朴质融合交汇,使魏晋时期的中国文人有的狂放怪异,有的直率达观,有的浪迹田园,有的游山玩水,在自然和田园中寻找安放心灵的家园,寄托灵魂的地方。

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不同

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不同

谈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不同作者:梁军, 金海燕作者单位: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中文系,河北,宣化,075100刊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4(4)引用次数:0次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3.(梁)沈约.宋书·陶潜传[A].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C].北京:中华书局,1962.4.(唐)李延寿.南史·陶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7.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8.柳士镇,刘开骅.世说新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期刊论文谭坤论《世说新语》的生命意识及其哲学生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2)<世说新语>是一部蕴含强烈生命意识的小说.生命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死亡意识、时空意识、诗意人生.魏晋士人面对死亡有一种超然态度,忽略肉体生命的消亡,更看重精神生命的养成.时空意识使他们在有限中追求无限.他们崇尚玄远旷达的情怀,追求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诗意人生.其生命意识生成的根源是魏晋玄学.2.期刊论文刘伟生.Liu Wei-sheng一往情深,质性自然--从《世说新语·伤逝》看魏晋士人的情感价值与表达-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世说新语>中的<伤逝>篇全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哀悼和恸哭.从<伤逝>篇及其它的感伤故事可以看出:魏晋士人不仅以有情、重情、钟情为人格理想,而且竭力追求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诚.魏晋士人情感价值的选择与建构是在无情现实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情感的冲突,在玄学的观照下形成的,是对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3.学位论文刁文慧《世说新语》与心物自然境界2004本文以玄学自然观为切入点,对《世说新语》体现出的心物合一境界分别从自然之德、自然之美和言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从陶渊明中看魏晋风度

从陶渊明中看魏晋风度

从陶渊明中看魏晋风度摘要:魏晋风度是指从魏晋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思想风貌和精神品格,所以又可称为魏晋“风流”,一些以崇尚老庄、轻蔑礼法,宅心事外,追求个性、注重个人生命、个性的精神。

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从他的诗文和人生能体现魏晋风度“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和宅心事外,通脱世俗”的思想特点。

关键字:魏晋风度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个极为特殊的时期。

提起魏晋,人们常说的词是魏晋风度,魏晋风骨,但对其内涵,可能并不真正了解。

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

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士人以乱世为舞台,集体熔铸而成的一种人文精神。

包括谈玄清议、饮酒服药的才子风尚,洒脱不羁、超群脱俗的行为方式,鄙世傲物、蔑视礼法的处世态度,珍视生命、崇尚自然的人生追求,以及对社会与自然、出仕与归隐的超然理解和对生命之真的认识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当是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魏晋乱世,文人们普遍感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祸福无常以及命运的难以把握,文人对自身身家性命的无能为力,无疑会引发对生命意义以及生命存在方式等问题的思考。

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为中国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型。

他找到了个体在社会、自然中的理想位置,解决了长期困扰士人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并将之升华为一种平凡而超越的诗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群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揭示了他平凡而又独特的隐逸境界。

提到魏晋风度,最不能绕过的则是陶渊明。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晋宋易代之际,寻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晋大司马。

陶渊明和王维对苏轼隐逸思想的不同影响

陶渊明和王维对苏轼隐逸思想的不同影响

陶渊明和王维对苏轼隐逸思想的不同影响摘要:陶渊明是苏轼穷极一生未能实现的理想,而王维虽然在对宇宙飘渺的认识上和苏轼达成一致,但是苏轼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而王维是对现实的逃避。

关键词:陶渊明、王维、苏轼、隐逸一、陶渊明和王维隐逸思想的比较隐逸思想古已有之,最早的隐士应该追溯到许由、巢父的尧舜时代,然而最早对隐逸思想有系统论述的是儒家的孔子,《论语》中提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则逊”(《宪问》);继而道家的庄子在其著作中论述了与儒家隐逸思想不同的另一种观点,两者隐逸观相比较,儒家的隐逸体现的是在阶级统治极其黑暗腐败、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儒家的隐逸只是暂时远离世俗,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等时机成熟后,还会选择出世做官。

道家的隐逸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当现实社会与自己的理想相矛盾的时候,便很容易产生消极避世思想,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隐逸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顺应其自然的发展,对现实采取冷漠的态度,因此称道家的隐逸思想为“忘世”。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是以儒家式的隐逸为主,也就是说他是由于不满朝政而放弃作官,但他一生都战争不断,所以在做了几年官后,毅然决定隐居,只能说他是生不逢时。

但儒家济世思想仍然贯穿其一生,如“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十二首》其四),“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九首》其八)这些诗都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由于当时玄学的盛行,因此其诗文中又体现出道家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一面,如《归园田居》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主要还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

可以说,陶渊明隐逸思想是以儒家式的隐逸为主导,兼有道家成分。

王维由于受当时禅宗的影响,隐逸思想中更多地体现了佛家的隐逸,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称为“涅槃”,是指消除烦恼、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隐逸,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

它包括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回避,也包括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中深刻地体现了隐逸思想。

本文即旨在从陶渊明的诗作入手,探讨他诗作中所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回避之中。

陶渊明在其诗作《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僧坊门,转得太玄传。

我来几千里,遭遇艰难边。

”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他厌倦了政治斗争、官场争斗,选择了隐居归田,逍遥自在地享受山水之乐,从而实现了隐逸的理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之中。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然生活的赞美。

例如《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他希望远离喧嚣的都市,远离纷扰的人世,而返璞归真,与自然相融相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满足之中。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表现出对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幸福的追求。

例如《归园田居》中“似修真太守,庶可解愁垂。

未若柳絮轻,偏似骖鸾翔。

”这些诗句体现了陶渊明对心灵自由、内心宁静的追求。

他认为,隐居归田可以解愁垂,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充实,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还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之中。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例如《饮酒》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人生态度,他认为,拥有一片安宁的家园,能够让天下寒士都得到庇护和欢颜,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处世原则。

陶渊明的诗作中深刻地体现了隐逸思想。

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回避,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满足,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都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诗意追求和人生理想。

陶渊明与其他隐士的区别作文

陶渊明与其他隐士的区别作文

陶渊明与其他隐士的区别作文
《陶渊明与其他隐士的区别》
咱来说说陶渊明和其他隐士的不同哈。

要说陶渊明啊,那真是特别。

你看别的隐士,可能就是找个深山老林待着,不咋跟人打交道。

可陶渊明不一样啊,他虽然也是隐居,但他却活出了一种别样的潇洒自在。

记得有次我去乡下玩,看到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花草草,周围特别宁静。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陶渊明。

人家陶渊明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种种地,赏赏花,写写诗,多惬意呀。

不像有些隐士,总感觉他们是为了逃避什么才躲起来的,过得苦兮兮的。

陶渊明可是真正享受这种归隐生活的。

他可以很自在地喝酒,可以随性地写下那些美妙的诗句。

陶渊明的那种自在洒脱,是其他隐士很难比得上的。

他不是消极地躲起来,而是积极地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的诗里满满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其他隐士可能只是默默地待着,而陶渊明却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就是陶渊明和其他隐士的最大区别呀,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让人好生羡慕和佩服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年”(《饮酒》),以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 又因穷困抱羸疾,复先后为镇军将军参军,建威将军参军等, 为此离家远去,东赴海隅,西至江陵。后又得“家叔”之助, 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即因妹丧去职,时已四十一岁。 在前后十三年中,他多次出仕。(出仕) ❖ 第三期:长归园田,再不出仕,亲执耒 耜,躬自劳作,终老 在家。(隐居)
❖ 嵇康高唱:“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 礼”,却始终不能摆脱世事——“顽固到底”,而被
司马氏杀害。
2:陶与阮、嵇隐逸的相同
一:隐逸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动荡的多事之秋。 二:隐逸前都有一番用世之心。 三:他们都崇尚老庄自然之旨。 四:他们都代表一种人性的觉醒。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一陶渊明的劳动渊源 二陶渊明的劳动观 ①转志长勤 ②在农业生产中寻找安顿生命的终极意义 ③对私有制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不满 ●人为物役 ●人为事役 ●心为形役
青”) 二:隐逸的生活方式不同 1)陶渊明躬耕于南山,自食其力,与百姓相交而乐,饮酒作诗, 好不快乐! 2)阮籍则不屑与俗人交,且以饮酒为命,常大醉不醒,以此来躲 避现实,必定伤害身体。 3)嵇康则是以琴为伴,以酒会友,以铁为乐,但却时常因看不惯 司马氏而自傲。“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生了气就 批评,未能完全遗落世事!
陶渊明隐逸的原因:
❖ 一·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 二·朝廷无贤主 ❖ 三·老庄哲学的影响 ❖ 四·家世及世俗的影响Leabharlann 陶渊明与阮籍、嵇康隐逸的异同
❖ 1:陶与阮、嵇隐逸的不同
一:隐逸的自身性格不同 1)陶渊明有春风般平和温煦的性格(想得比较开,平易近人) 2)阮籍则有一股狂傲之气(简直是个“青白眼”,且有癫狂) 3)嵇康更是傲岸刚烈,不附世俗(用现在的话讲,叫他“愣头
陶渊明及与魏晋风度隐逸的不同
陶渊明的生平:(365?-427)
❖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曾祖父为东晋名臣陶侃,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但在 侃十七子中属于“不显”(《晋书。陶侃传》)之列。父早 亡,母为东晋名士孟嘉之女。陶渊明的生活可分为三期:
❖ 第一期:少时在家闲居,向无出仕之意。(闲居) ❖ 第二期:二十九时,因亲老家贫,起为江州祭酒,“是时向
❖ 三:隐逸的境界不同
❖ 陶渊明从“非自然”的官场退出,“欲仕则仕,欲 隐则隐”,躬耕自资,饮酒采菊,心灵获得了宁静。 他抚琴,追求的是“琴中趣”;嗜酒,醉心的是 “酒中味”;读书,期望的是“每有会意”;写诗, 注重的是“得意”。
❖ 阮籍看似高旷,喊道:“礼岂为吾辈设!”却归于 绝望,面临穷途失路和精神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