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25 精品
校本课程乐高教案
校本课程乐高教案第一章:乐高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乐高是一种拼插型的积木玩具,通过乐高积木的搭建,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本课程旨在通过乐高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1)了解乐高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2)掌握乐高搭建的基本技巧;(3)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乐高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乐高搭建的基本技巧,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乐高积木的认识与使用2.1 乐高积木的基本知识介绍乐高积木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
2.2 乐高积木的拼搭技巧讲解乐高积木的拼搭技巧,包括基础搭建、结构设计、颜色搭配等。
2.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用乐高积木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乐高搭建技巧。
第三章:乐高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3.1 创新思维的培养讲解创新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3.2 问题解决的方法介绍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乐高积木解决实际问题。
3.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方法,用乐高积木搭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模型。
第四章:乐高搭建与团队合作4.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乐高搭建过程中进行有效合作。
4.2 乐高搭建与团队合作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乐高搭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3 成果展示与评价对学生的乐高搭建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总结团队合作经验。
第五章:乐高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
5.2 学生作品展示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5.3 课程展望展望乐高课程的未来发展,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六章:乐高入门6.1 乐高的基本概念介绍乐高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乐高的广泛应用和潜力。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22 精品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2.2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明确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和单位;(3)知道速度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明确瞬时速率,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3、初步运用极限思维方法理解瞬时速度.二、重点难点1、速度概念是本节的重点2、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1、多媒体演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引出速度概念百米竞赛、汽车的运动、火箭的运动2、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表示速度,则有v=s/t单位:m/s 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方向跟运动的方向相同.3、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用 v-表示,有v-=s/t显然,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t(或位移s)的选取有关,不同时间t(或不同位移s)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例题1:下边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行的时刻表,设火车在表中路段做直线运动,且在每一个车站都准点开出,准点到达.a.火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霸州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b.火车由霸州车站开出直至到达衡水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Sc.在零时10分这一时刻,火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例题2.物体沿直线AC 作变速运动,B 是AC 的中点,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60m/s,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40m/s,那么在AC 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少?本题的解答过程告诉我们,求平均速度应严格依据定义进行,不能无根据任意发挥.(比方说用v - =(v - 1+v - 2)/2 )4.瞬时速度、瞬时速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1)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2)怎样在s-t 图象中认识瞬时速度.讨论:教材第27页第(4)题?(3)用正负号表示速度如果质点做直线运动,可以先建立一维坐标轴,当质点的速度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同时,规定它为正值,而当质点的速度方向与坐标轴的方向相反时,规定它为负值,这样,就可以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讨论:v1=5m/s和v2=-10m/s各表示什么意思?谁的速度大?5.课堂小结:匀速直线运动:v=s/t速度平均速度v-=s/t变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v = lim (Δs/Δt)瞬时速率6.课外作业:教材第27页练习三(1)、(2)、(5)Δt→0。
乐高教案设计
乐高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乐高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乐高教材的第五章,主题为“乐高的运动控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乐高的基本运动原理;2. 学习使用乐高的编程软件进行运动编程;3. 实践操作乐高进行运动控制。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乐高的运动原理,并能够运用编程软件进行简单的运动编程。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乐高的运动控制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乐高的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乐高的运动控制编程,以及实际操作中的运动控制技巧。
重点:乐高的运动原理,以及运动控制编程的实践操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乐高一套,电脑一台,乐高编程软件。
学具: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安装乐高编程软件。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乐高的运动视频,引发学生对乐高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乐高的运动原理,以及如何使用编程软件进行运动编程。
3. 示范:教师通过实际操作乐高,展示如何进行运动控制。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乐高的运动控制编程。
板书设计:乐高的运动控制1. 运动原理2. 编程软件使用3. 运动控制实践作业设计:1. 请用乐高编程软件,编写一个让乐高前进5步的程序。
答案:[程序代码]2. 请用乐高编程软件,编写一个让乐高后退3步的程序。
答案:[程序代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乐高的运动控制,让学生掌握了乐高的运动原理和运动控制编程,提高了学生对乐高的兴趣。
在实践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乐高的理解。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乐高的其他功能,如传感器使用,来拓展乐高的应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乐高的运动原理乐高的运动原理是基于其底部的马达和传感器进行的。
乐高配备有方向传感器,可以感知自身的运动方向。
通过编程,我们可以控制马达的正转和反转,从而控制乐高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乐高还可以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来感知自身的加速度和减速度,从而实现更加平滑和精确的运动控制。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1章第2节质点和位移教案鲁科版必修1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物理课程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物理的学习,对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他们对高中物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成果,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4.学生自评:
鼓励学生进行自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质点和位移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质点和位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质点和位移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质点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5.物体在受到两个相反方向水平力作用时,由于力的相互抵消,物体的位移为零。这是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因此物体的位移保持不变。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乐高运动主题课程设计
乐高运动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乐高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机械结构,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2. 学生能描述乐高运动中涉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3. 学生能运用乐高零件搭建具有特定功能的运动模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的方法,设计和搭建乐高运动模型。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乐高搭建的技巧和精确度。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测试和优化乐高运动模型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支持和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学生通过乐高运动主题课程,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综合性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乐高搭建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体验。
学生特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但需要引导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要求: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乐高运动基础原理:介绍乐高运动中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齿轮、杠杆、滑轮等,结合课本中相关的物理知识章节,让学生理解并应用。
- 教材章节:《简单机械》- 内容列举:齿轮的组合与传动、杠杆的分类与作用、滑轮的原理与使用。
2. 乐高运动模型设计与搭建:指导学生运用乐高零件进行创意设计,搭建具有特定功能的运动模型。
- 教材章节:《设计与技术》- 内容列举:设计思路与方法、搭建技巧与优化、模型的稳定性与实用性。
3. 运动学动力学概念:通过乐高运动模型,让学生掌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运动与力》- 内容列举:速度与加速度、力的作用与效果、摩擦力与运动阻力。
乐高课程详细教案大全
乐高课程详细教案大全标题:乐高课程详细教案大全教案一:乐高简介与历史概述目标:1. 了解乐高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了解乐高的基本构造和组装方式;3. 培养学生对乐高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步骤:1. 引入乐高: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乐高的各种作品,激发学生对乐高的好奇心和兴趣。
2. 乐高的起源:讲解乐高的创始人、乐高的发展历程以及乐高的核心理念。
3. 乐高的基本构造和组装方式:介绍乐高的基本构造单元和组装方法,如颗粒、接头、轴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尝试使用乐高进行简单的组装和创作,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案二:乐高创意设计与建模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造力;2. 学习使用乐高进行建模和设计;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展示一些乐高建模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乐高进行创意设计和建模。
2. 创意设计:讲解创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头脑风暴、草图设计等。
3. 建模过程:指导学生使用乐高进行建模,包括选择合适的乐高部件、组装和调整。
4.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乐高建模项目,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教案三:乐高机器人编程目标:1. 学习使用乐高机器人进行编程;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乐高机器人编程:通过展示乐高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引发学生对乐高机器人编程的兴趣。
2. 编程基础知识:讲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思维,如循环、条件语句等。
3. 编程实践:指导学生使用乐高编程软件进行简单的编程操作,如控制机器人移动、转向等。
4. 团队挑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乐高机器人编程挑战赛,鼓励他们合作解决问题并展示成果。
教案四:乐高教育应用拓展目标:1. 探索乐高在不同学科的教育应用;2.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乐高教育应用介绍:讲解乐高在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兴趣。
新版高中物理教材章节教案
新版高中物理教材章节教案
教科书名称:高中物理教材(新版)
章节名称:动力学
教学内容:牛顿三定律、加速度、动量、力的计算等
教学目标:
1. 熟悉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理解和运用加速度的概念
3. 掌握动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4. 能够进行力的计算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动量的计算、力的应用
难点:力的计算和运用
教学方法:
1.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牛顿三定律和力的应用
2. 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动力学的概念
3. 数学计算:通过数学计算,帮助学生掌握动力学相关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本课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动力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牛顿三定律的介绍及应用
2.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进行相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理解牛顿三定律和力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15分钟)
学生讨论本课的知识点,澄清疑问,扩展思维。
五、练习(15分钟)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交流的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动力学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练习和应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24 精品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2.4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知道如何用图象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及其物理意义.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难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本节的重点,对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是难点.三、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分析综合四、教具微机辅助教学设备一、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点评、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内容是否标注完整、规范(二)引出新课,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就可以作出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以便直观地表达运动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节(三)讨论、学习新课1、v-t图象和s-t图象的坐标建立有什么区别?——纵坐标不一样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怎样的?——与横轴平行的直线,直线与纵轴(v)的截距表示速度的大小.教材第27页图2-15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中,边长分别为v和t的矩形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的大小(如阴影所示)s=4*3=12m3、教材第27页表格所记录的汽车的运动有何特点?称什么运动?特点:(1)速度不断改变(2)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每隔5 s,汽车的速度增加10km/h.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是相等的.5、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般有几种?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般有: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减少)6、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怎样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该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t=0时刻的速度.(屏幕显示)。
中学物理乐高教育教学设计7篇
中学物理乐高教育教学设计7篇中学物理乐高教育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W(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功的`概念是什么?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一、复习1、功的概念: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WP=tP——功率W——功t——时间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解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三、练习略(四)小结(五)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附板书2、功率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4、定义式:P=W/tW—功—Jt—时间—s5、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P—功率—W中学物理乐高教育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阻.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能力目标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教法建议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横截面积为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11(力) 精品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 第一章力1.1 力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二、重点1.力的概念2.力的图示三、难点正确找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和力地图示四、能力渗透点通过对力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五、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六、教学方法讨论、练习、归纳教学过程一、学生自学互相讨论,研究教材(5分钟)二、力的概念(讲解)例举受力作用的物体,引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⑴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练习】(举例)①力学中的研究对象是受力物体②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③一个物体受到力,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同时存在。
④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力的作用效果①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形状和体积的变化)②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变化,即改变静止或匀速状态)【演示】木块放在海绵上,海绵会发生形变【演示】拉物体使之开始运动3.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制)中,力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1千克力=9.8牛(换算关系不随时间、地点发生变化。
)三、力的图示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和三要素都有关系2.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称)来测量。
3. 力的图示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叫力的图示。
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例1】如图1-1所示,物体A 对物体B 的压力是10牛顿,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分析】画力的图示,应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① 选定标度选5毫米长的线段表示2N 的力② 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标刻度。
③ 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重力游戏乐高教案
重力游戏乐高教案教案标题:重力游戏乐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2. 学习如何利用乐高积木搭建具有重力特点的结构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准备:1. 乐高积木2. 计时器3. 纸板和笔4. 重力游戏乐高教学资料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重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向学生介绍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定义和影响,并且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或实验来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
3. 操作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定一定数量的乐高积木,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乐高搭建一个可以受到重力影响的结构,例如桥梁、塔楼等。
4. 创意展示:让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且让其他学生评论和提出建议。
5. 团队合作:让学生交流彼此的经验和想法,鼓励他们分享并合作改进自己的作品。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强调重力对于建筑结构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估:1.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3. 学生对于重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乐高积木搭建更复杂的重力结构,如摩天大楼或者机械装置。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建筑物或者工程项目,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重力的作用。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重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重力的基本概念,还能通过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来加深对于重力的理解,并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和工程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17(力的分解) 精品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 1.7:力的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二、能力目标: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
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
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当然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老师总结: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换,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副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2)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 F2=Fsinθ例2: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
由学生分析:(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
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唯一的。
高年级乐高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高年级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基本的机械原理,如齿轮、杠杆、滑轮等。
2. 学会使用乐高积木搭建简单的机械模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搭建机械模型,理解机械原理。
难点:设计创新机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乐高积木一套(包括齿轮、杠杆、滑轮等零件)。
2. 教学课件。
3. 剪刀、胶水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机械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机械吗?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机械?二、基础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基本的机械原理,如齿轮、杠杆、滑轮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这些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搭建实践1. 教师分发乐高积木,引导学生按照课件上的步骤搭建简单的机械模型。
2. 学生在搭建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搭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设计,展示搭建的机械模型。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机械原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创新设计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乐高积木设计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械模型?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创新机械模型。
三、实践与展示1.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搭建机械模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展示搭建的机械模型。
四、总结与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
2. 学生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乐高课程,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机械原理,学会了搭建简单的机械模型。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14(摩擦力) 精品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 第四课时:摩擦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在研究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uF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有阻碍它前进的力。
师问: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引导回答:与桌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
师:对,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滑动摩擦力板书刚才学生的总结: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
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老师归纳:经实验证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相互之间的正压力F成正比,N还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材料有关。
掉落的小球乐高教案
掉落的小球乐高教案教案标题:掉落的小球乐高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小球在不同高度下的掉落速度,学生将理解时间、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将能够使用乐高积木建造一个模型,用于模拟小球的掉落过程,同时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将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速度和时间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乐高积木(包括基础积木和小球)2. 测量工具(例如尺子或测量带)3. 计时器或秒表4. 白板或黑板、彩色粉笔/白板标记笔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两个从不同高度掉落的小球谁会先触地?2. 引导学生讨论,并激发他们对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思考。
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组乐高积木和一个小球。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使用乐高搭建一个斜坡,在上面安放小球。
3. 学生调整斜坡的高度,使得小球从不同高度滚落。
4. 同时,学生使用计时器测量从不同高度滚落的小球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在小组内比较不同高度下小球的掉落时间。
2. 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模式和差异。
3. 引导学生发现,小球从较高的高度掉落所需的时间更长。
知识总结(10分钟):1. 回顾学生对时间、距离和速度的思考。
2. 向学生解释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掉落的小球在同样的距离下,经过较长时间才会触地,因此速度较慢。
3.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重新调整斜坡的高度,以满足特定的时间要求,例如小球在3秒内触地。
2. 学生将继续记录所需的高度和观察结果。
3. 学生将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结果,并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高度要求。
展示和讨论(5分钟):1. 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乐高模型和观察结果。
2. 学生们将互相倾听和分享他们的发现,同时提出问题并给予建议。
结束语(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时间、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乐高教学设计案例
乐高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提升科学素养。
2.教学内容:建筑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基础知识。
3.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乐高模型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介绍乐高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乐高的用途和功能。
步骤2:基础知识讲解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乐高建筑和机械元素的基本知识,如乐高积木的连接方式、不同形状和功能的积木等。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乐高模型背后的原理和科学概念,如杠杆原理、力学和运动学等。
步骤3:小组合作构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套乐高积木。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合作完成一个指定任务,如建造一个简单的桥梁模型或实现一个简单的机械动作。
鼓励学生在构建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实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步骤4: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完成后,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选,鼓励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步骤5:延伸活动给学生进一步的挑战,如提出更复杂的建造任务或引导学生进行乐高改造。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设计一个可运行的乐高车辆或机器人模型。
4.总结和评估:在课程结束前,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体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估。
确保学生掌握了乐高建筑和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构建和设计。
5.拓展思考:在乐高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例如,将乐高模型与数学、科学或艺术等学科进行结合,让学生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和创作灵感。
这个乐高教学设计案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乐高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建筑和机械知识,还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16 精品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 1.6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法教学用具: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视频展示台、投影机、电脑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 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1、请同学阅读P12,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片)(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
反之就是(2)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满足什么规律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帮忙)(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定字再生放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记下F1、F2的力的大小。
(4)放开弹簧秤,使结点重新回到O点,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F1、F 2和F1的力的图示。
弹性势能乐高教案
弹性势能乐高教案教案标题:弹性势能乐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利用乐高积木搭建模型来演示和实践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资源:1. 乐高积木套装(包括弹簧、轮子、杠杆等部件)2. 讲解用的投影仪或白板3. 学生用的纸和铅笔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力学中的势能概念,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弹性势能,以及弹性势能的应用领域。
探究:1. 分发乐高积木套装给学生,并简单介绍其中的部件。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乐高模型来搭建。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乐高积木来演示弹性势能的转化,例如利用弹簧装置或杠杆原理。
4.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搭建模型,同时记录下他们的设计思路和过程。
实践: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搭建的模型,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弹性势能转化过程。
2. 学生观察其他小组的展示,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组展示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模型中的弹性势能转化原理。
拓展:1. 教师提供更复杂的乐高积木套装,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设计并搭建更具挑战性的模型。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或个人间进行竞赛,看谁能设计出最具创意和效果的模型。
3. 鼓励学生将弹性势能转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例如设计一个弹簧动力的玩具车或弹簧驱动的机械装置。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弹性势能的概念和转化原理。
2.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加深对弹性势能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提交他们的设计思路和过程记录。
3.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的结果。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寻找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能够转化弹性势能的装置。
2. 学生可以利用乐高教育网站或其他资源,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弹性势能的知识。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确保他们正确使用乐高积木和其他材料。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乐高教案28 精品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2.8、自由落体运动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重点难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我们在日常所见的物体从空中下落,总的说来越落越快,寻找它所遵循什么规律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如通过附落石子来测量井口到水面的深度,空投的货物在空中的运动时间及着地速度等。
(一)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时间比较[演示]让金属片、纸片、纸团从同一高度处同时开始下落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演示]通过牛顿管来演示羽毛和钱币下落的快慢结果:没有抽气时,,抽去空气后,实验结论:没有空气阻力时,(二)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2、特点:3、(三)自由落体加速度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称为注意:2、特点:在一般的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g= 。
3.公式: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是初速度的运动且其加速度 ,其运动规律可表示为[例1]物体从离地h 高处下落,它在落地前的1s 内下落35m,求物体下落时的高度及下落时间。
[例2]如图所示,长为L的细杆AB,从静步开始竖直落下,求它全部通过距下端h处的p点所用时间是多少?[例3]跳伞员从350m高空离开飞机开始落下,最初没有打开降落伞,自由下落一段距离后才打开降落伞,打开降落伞后以大小为2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落,到达地面时速度为4m/s,求跳伞员自由下落的高度。
[小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加速度为g(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完全遵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高高一物理备课组)
2.5、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1理解加速度是表示速度矢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2明确加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明确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改变量的方向一致.
3、明确加速度跟速度、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二、重点难点
加速度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弄清加速度与速度、速度改变量之间的区别,理解加速度是如何描述速度矢量改变快慢的.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归纳
四、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实例:某铅球运动员在投出铅球时,可在0.2s内使铅球的速度由零增加到17m/s,而迫击炮射击时,炮弹在炮筒中的速度在0.005s内由零增加到250m/s,在这两种运动中,速度改变量各为多少?哪一个速度变化得快?
解析:用v
0表示物体开始时刻的速度(初速度),用v
t
表示末了时刻的
速度(末速度),t表示完成速度改变所经历的时间,那么Δv=v
t -v
o
表示物体
速度的改变.为了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应该比较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即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速度改变量v
t -v
能够描述物体在时间t内速
度改变了多少,但不能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而比值(v
t -v
)/t能够描述物
体速度改变的快慢,为此,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二)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
a =(v t-v0)/t
式中v
t 、v
分别表示质点的末速度和初速度,t是质点的速度从v
o
变化
到v
t
所需的时间,a表示质点的加速度.
2、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矢量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2.
4、加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
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