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

合集下载

哈萨克族关于山的民歌

哈萨克族关于山的民歌

哈萨克族关于山的民歌
哈萨克族是中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他们的民歌、舞蹈、习俗等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哈萨克族关于山的民歌,更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是一种神圣的存在,被视为大自然的象征,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精神寄托。

因此,哈萨克族的民歌中,经常会提到山,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哈萨克族的山歌有很多种,有的歌曲是描述山的壮丽景色,比如《天山之歌》;有的歌曲则是歌颂山中的动物和植物,比如《苞米地里的一朵花》;还有的歌曲则是描绘人们在山中生活的艰辛和坚韧,比如《山村的黄昏》。

无论是哪一种哈萨克族的山歌,都展现出了哈萨克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也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这些歌曲,不仅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

- 1 -。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钱秋彤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一、人与自然的谐调之美“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①。

这种生态审美观是哈萨克族服饰艺术原生性特征。

哈萨克族服饰亲近自然的特征莫过于哈萨克族服饰的图案装饰纹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几何图形;一类是植物花卉,一类是动物图案。

这里三类图案的内容均是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态或单独或组合的自然景物在哈萨克族服饰上的在现,图案中包含着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装饰。

哈萨克族服饰艺术中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意识。

他们认为种族的起源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有着密切的联系。

哈萨克族居住的特殊环境,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哈萨克族与羊有着深深的不解之情,例如在中国新疆巴里坤一带哈萨克族毡房里的中央都有悬挂头羊或羊的头骨的习俗,表现了对山羊的图腾崇拜,山羊被认为具有灵性,勇猛的,繁殖能力强的,是诸神灵最喜欢的祭品,被视为圣洁之物,哈萨克族将山羊保护神称为“苏克协克阿塔”羊群的兴旺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服饰上形成了具有装饰纹样的羊角图案,这是草原上最为普遍流传的图案样式。

在帽子的外檐、衣襟的下摆处、袖口、领口、口袋的外层处、的图案主要均以羊角纹为主,这表示哈萨克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上升为民族集体审美意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观,也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生态审美文化中浓烈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新疆民族文化的特质源于新疆中部,哈萨克民族多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的高山牧场。

他们生活的区域属于寒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所以他们的服饰也带有高寒草原地带的文化特征由于新疆各地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有差异性,受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

这里显然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仅仅靠农业是无法维持生活的,这就迫使哈萨克族发展畜牧业,促使了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的哈萨克族人会非常细致的观察自然并且对自然产生崇拜,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

哈萨克族传统民歌

哈萨克族传统民歌

哈萨克族传统民歌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歌。

哈萨克族传统民歌以马头琴伴奏为主,音乐旋律优美悠扬,歌词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哈萨克族传统民歌主要描绘了大草原的美景、牧民的生活和感情。

歌曲通常以赞美草原为主题,歌颂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的幸福。

这些歌曲常常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温暖的歌词,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宽广和自然的美妙。

除了赞美草原的歌曲之外,哈萨克族传统民歌还包括爱情歌曲、祝福歌曲和舞曲等。

爱情歌曲描绘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深情厚意,歌词中经常表达出对爱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祝福歌曲则是哈萨克人民在庆祝节日或重要场合时唱的歌曲,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在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中,舞蹈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音乐与歌曲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

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常常伴随着欢快的歌曲,舞蹈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在草原上跳跃、转身,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传统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温暖的歌词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展示了哈萨克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些传统民歌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传中保持了独特的魅力。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哈萨克传统唱法是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哈萨克传统唱法主要包括咏史歌、叙事歌、叙事抒情歌、祷词歌、咏史抒怀歌等多种形式。

这些唱法不仅具有特殊的音乐形态,更融入了哈萨克族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艺术性。

哈萨克传统唱法以其独特的音乐形态展示了其艺术性。

哈萨克传统唱法着重于音乐的韵律美和音调变化,采用的是喉唱的技巧。

喉唱是哈萨克族特有的一种唱法,演唱者通过不同的声音技巧,发出高亢激昂的声音。

这种喉唱的技巧使得哈萨克传统唱法具有高亢激昂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美感。

哈萨克传统唱法展现了哈萨克族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哈萨克传统唱法融入了哈萨克族特有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生活和爱情等主题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通过哈萨克传统唱法,人们可以感受到哈萨克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品格。

哈萨克传统唱法具有深厚的艺术性。

哈萨克传统唱法以其高亢激昂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表演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种唱法能够将情感的内涵和音乐的表现力完美结合,使得演唱者能够通过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哈萨克传统唱法还注重舞台表演的艺术性,通过动作、装饰和服饰等形式的呈现,使得演唱者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哈萨克传统唱法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态、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艺术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通过哈萨克传统唱法,人们可以感受到哈萨克族的独特魅力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引言新疆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哈萨克族的民歌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形式以及对哈萨克族人民的意义。

特点哈萨克族民歌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自然主题哈萨克族民歌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他们生活在广袤无垠的新疆草原上,歌曲中常常描绘草原的美景和季节变换。

2. 家族情感哈萨克族民歌歌颂了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家庭是他们信仰和传统的核心,因此,许多民歌都以家庭、亲情和友情为题材。

3. 口头传承哈萨克族是口头传统文化的典范,民歌也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下来的。

在哈萨克族社区中,长辈将民歌教给年轻人,通过歌唱的方式传递文化和知识。

形式哈萨克族民歌有多种形式,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布拉希布拉希是哈萨克族最常见的一种声乐形式。

它通常由一名歌手独唱,伴随着马头琴或其他乐器的伴奏。

2. 托格拉克托格拉克是哈萨克族的舞曲形式,一般在集会和庆典中演唱。

它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旋律。

3. 阵型歌阵型歌是哈萨克族在集体活动中演唱的一种形式。

在哈萨克族的社区聚会和庆典中,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圈,合唱阵型歌。

意义哈萨克族民歌对于哈萨克族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1. 传承文化哈萨克族民歌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唱民歌,哈萨克族人民能够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2. 弘扬精神哈萨克族民歌中融入了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它们激励着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向上,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3. 架起友谊的桥梁哈萨克族民歌是他们社区和家庭中的重要纽带,通过共同合唱民歌,哈萨克族人民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亲近感。

结论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是哈萨克族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哈萨克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具有极大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通过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民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哈萨克族的独特文化。

哈萨克族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从自然崇拜中衍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哈萨克族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从自然崇拜中衍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哈萨克族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从自然崇拜中衍生的生
态保护意识
孜娜提古丽·阿布
【期刊名称】《新疆林业》
【年(卷),期】2015(0)3
【摘要】哈萨克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的北疆地区,自古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聚居区生态环境优美。

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中融合了很多生态文化意识,在传统的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中、民间社会生活中,沿袭着大量带有生态维护性质的民俗。

这些民俗对于新疆区域生态系统的维护有重要的作用,折射着哈萨克族人民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一些习俗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值得推崇的。

我国哈萨克族生活的社区多在风景旖旎的自然保护区。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孜娜提古丽·阿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民俗设计之我见——传统民俗现代设计中不可移落的文化 [J], 郭雅冬
2.论哈萨克族生态文化 [J], 马清虎
3.藏族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意识渊源考 [J], 马成富
4.哈萨克族生态文化探析 [J], 马清虎;马宗保
5.生态保护意识:唐禁屠令中的历史与社会因素探析 [J], 翁洁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

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

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摘要】哈萨克民歌是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

本文从自然与生态观念的表达、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唤、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动植物的歌颂以及追求和谐共生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分析哈萨克民歌中所包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揭示了哈萨克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指出其对当代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意义。

未来研究可深入挖掘哈萨克民歌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并结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进行探讨。

哈萨克民歌中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借鉴与启迪,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哈萨克民歌、生态美学思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动植物、共生、价值、未来研究、和谐、民歌表达、赞美、歌颂、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哈萨克民歌作为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逐渐增强,哈萨克民歌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也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哈萨克族的生态观念和价值观,也能为当代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哈萨克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哈萨克族对自然与生态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在哈萨克民歌中,自然被视为生命之源,被赋予灵魂和情感,体现了哈萨克族对自然景观的深厚感情和敬畏之心。

通过研究哈萨克民歌中关于自然、动植物和环境的歌颂和赞美,可以揭示哈萨克族对自然界的独特审美感受和生态伦理观念,从而探讨其生态美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1.2 研究意义哈萨克民歌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

对于研究哈萨克民歌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哈萨克民歌中反映的自然与生态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哈萨克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情,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浅析生态美学角度下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风格与传承方法

浅析生态美学角度下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风格与传承方法

这两个方面分别着手。人类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各类 民族不同的文化和习俗的形成都会带有当地生态环境的特性。当 然,生态美学讲究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它分为 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这三个组成内容。所谓的自然生态美,讲究 的是人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类文明载体中所蕴含的自然敬畏,社 会生态美则与各种民族内部社会的各类习俗相互呼应,而人类精神 的生态美则直接体现在我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上。基于生态 美的角度去对任何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唤醒 民众内心深处对于自然敬畏的情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生态美学角度下哈萨克民族音乐的风格分析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分析哈萨克民族的音乐风格,其具有以下 三个特点,分别是不规则多变的冬不拉旋律,整体的音乐创作内容 与草原生活息息相关,而民族音乐曲目中大都蕴含着对于自然和宗 教的崇敬。 1.不规则、多变的冬不拉旋律 哈萨克的民族音乐主要都是由冬不拉所演奏,而冬不拉的旋 律优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哈萨克民族一直以来都是过 着逐水而居,逐草而牧的生活,生活地域宽广而风景秀丽,因此 他们的乐曲旋律和节奏都较为宽广活泼。受到相关欧亚大陆的历 史文化变迁的影响,哈萨克的民族音乐也是融合了欧亚两个地域的 音乐特征,这其中以冬不拉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民族音乐大都是以 do,sol,re,la这四种调式为主音,旋律常常以重复模进和展开的方 体上都呈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给听者带去不同感受和体验。这些 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是原创作品的主要源泉,为一些优秀的 音乐创作者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灵感、音乐素材基础和条件,为音乐 创作者解决了作品的一般化问题。在靖安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 的发展进程中,靖安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发挥重要作用。经过深 加工的民歌,不仅带有独特的地方曲风,而且还融入现代化音乐元 素,加上演唱者的专业演绎,在向外推介的过程中,会让靖安的旅 游文化更具特色,同时产生一系列经济效益,前景无限。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挖掘和 展示地方文化内涵,提升文艺水平,对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具有重要 的社会意义,以民歌为核心曲调的民族音乐作品将广受群众的喜欢 和追捧。■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摘要】哈萨克传统唱法是哈萨克族民间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首先通过对哈萨克传统唱法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揭示了其源远流长的传承。

接着分析了哈萨克传统唱法的特点,包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音乐形式探讨中,探讨了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构成。

通过对表现形式的分析,突显了哈萨克传统唱法在表演中展现出的情感表达和技巧。

最后通过艺术性解析,揭示了哈萨克传统唱法在音乐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了哈萨克传统唱法的传承与发展,指出了其在现代音乐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以及对当地文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哈萨克传统唱法、艺术性、历史演变、特点分析、音乐形式、表现形式、艺术性解析、传承、发展、影响、当地文化、重要性。

1. 引言1.1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概述哈萨克传统唱法是哈萨克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性。

在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传统唱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哈萨克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哈萨克传统唱法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通常是由一位歌手单独演唱,伴随着简单的乐器演奏。

这种方式不仅展现了歌手的声音美感,同时也体现了哈萨克族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和体验。

在哈萨克传统唱法中,歌手通常会运用特定的音调和节奏,以表达特定情感或叙述特定故事。

这种歌唱形式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哈萨克族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通过对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形式在哈萨克族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其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上,更体现在其对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深刻表达和感受中。

2. 正文2.1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历史演变哈萨克传统唱法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哈萨克族人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歌曲和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传统唱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哈萨克族的诗歌

哈萨克族的诗歌

哈萨克族的诗歌——寻找生命的意义哈萨克族的诗歌深刻表达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探索与追求,在它们的笔下,尽是对生命的赞美、对命运的抗争、对自由的渴望、对希望的追求。

它们的内容既有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阐释,也有对人类情感和情感故事的描绘。

正是由于这些深刻的表达,哈萨克族的诗歌在我们的生活中才得以发扬光大,并对我们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

哈萨克族的诗歌多以田野风光、群体生活、人物形象等为题材,通过对情感、命运、思想等方面的探索,表达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比如《苏热伊贡》(“苏热伊贡”是哈萨克语中“故乡”的意思),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

在诗中,诗人描述了他的故乡美丽的风光、友好的人民和浓郁的文化,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感情,这在哈萨克族的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

另外,哈萨克族的诗歌还深刻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比如《失落的心灵》就是哈萨克族诗人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对生命和人类情感的思考。

该诗揭示出了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对所谓的幸福进行了探讨。

同时,它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回归和对生命的珍视。

这种表达,在哈萨克族的诗歌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此外,哈萨克族的诗歌还传达了对自由和希望的渴望。

在《我的祖国在哪里》中,哈萨克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和对祖国的希望,表达了对终极理想之地的追求。

它告诉我们,哈萨克族的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仍然充满希望和决心,这种精神至今仍在哈萨克民族中传承和传递。

哈萨克族的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代表了哈萨克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代表了哈萨克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和欣赏哈萨克族的诗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哈萨克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哈萨克族的情感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探索生命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习惯于物质生活和追求名利,容易忽略了生命的意义。

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习哈萨克族的诗歌,从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生命是瞬息的,我们该如何才能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呢?或许是通过创造,通过为别人带来帮助,通过对心灵的探索和领悟,哈萨克族的诗歌用深深的情感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的所做所为,就在于我们为自己和别人创造出来的美好。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有:
1.《玛依拉》:这是一首充满活力的哈萨克族民歌,描绘了一位年
轻女孩的美丽和她的喜悦之情。

2.《我的东不拉》:这是一首深情而动人的歌曲,表达了对家乡和
亲人的思念之情。

3.《我的黑眼睛》:这是一首充满柔情的歌曲,描绘了一个人对他
深爱的女孩的痴情。

4.《阿尔达克》: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歌曲,表达了人生旅程中的
艰辛和挑战。

5.《送嫁歌》:这是一首哈萨克族婚礼上的传统歌曲,表达了对新
娘和新郎的美好祝福。

6.《白鹿》: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歌曲,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
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7.《婚礼歌》:这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婚礼的喜庆和热闹气
氛。

8.《谜语歌》:这是一首以谜语为主题的歌曲,展现了哈萨克族人
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9.《询问家谱歌》:这是一首具有家族传承意义的歌曲,表达了对
家族历史的尊重和自豪。

10.《求歌》:这是一首祈求丰收和幸福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渴望和祈愿。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族是伊斯兰教民族,有着悠久的歌唱传统。

哈萨克族的传统唱法以单调、连续、循环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口头文学、歌曲、民谣和乐器演奏等形式。

其唱法不但有超群的
声乐技巧,而且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极富艺术性。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主要特点是音乐节奏单一、音高稳定、音调起伏小、音色圆润。


法常采用特殊的“切”声和颤音,以及独特的音节变化方式。

这些独特的演唱技巧,使哈
萨克族的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韵味。

哈萨克传统唱法在形式上主要分三类:一是口头文学类唱法,常见于在一些家庭、亲
友间的生活中;二是歌曲类唱法,通常是指展示生命、爱情、自由和家乡情感等主题的歌曲;三是民谣类唱法,以沙漠、草原、山岭、湖泊等自然风光为背景,表现出哈萨克民族
的生活和情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表现为与文化密切结合。

哈萨克的传
统唱法是一种独立、特殊的文化传承方式,表现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传统、情感
和各种人际关系。

这不仅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引起外部世界关注和尊
重的独特人文地理认识。

此外,其超凡的艺术性表现也使哈萨克传统唱法成为中亚地区最
具代表性的表演文艺之一。

总之,哈萨克传统唱法是一种独特而精致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观念、民族团结等方面贡献良多。

浅析哈萨克族情歌中的意象

浅析哈萨克族情歌中的意象

浅析哈萨克族情歌中的意象刘勰是我国美学史上首先将“意”和“象”合成“意象”一词的人,开创了审美“意象”说。

张瑞瑞认为,所谓“意”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一种观念,而“象”则是人们经过头脑思索而产生的画面组合,构成一幅情景相融的画面形象——人心营构之像,亦称意象。

通俗地讲,意象就是客体事物经过主体事物,融入个人情感后创作出的一种感官艺术,即“唯美之象”,也是主体用来寄托客体的情感物象。

在民间歌曲的制作中反复出现的叙述或描写成分,被歌手经常加以运用,是一种套语式的表现结构。

意象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兴”,但又不等同于“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而意象则是一种沿用或约定俗成的象征方式。

它不是歌唱者和听者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只是深藏在歌唱者和听者脑海里的真实结构,这是一种特别的感觉,它以一种独特的方法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圈里面产生唯美效应。

这样一来,听者就能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不断记忆和想象,这种记忆和想象就是对意识的完美把握,既体现了主题,又升华了歌曲自身的感情。

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作了很多具有哈萨克族鲜明特色的歌曲,这些歌曲都反映了哈萨克族的生活,体现了“生活如歌,歌即生活”的哈萨克草原风情。

由于哈萨克族的人民比较豪放,在男女恋爱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因此在他们的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情歌,有对情人赞慕和追求的,有男女相爱感情的炽烈的。

而在这些感情真挚热烈的情歌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文学上的意象,如花朵、苹果、月亮等来赞美他们所要歌颂的事物,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云朵是洁白的,星星是美丽的,松毛犬是可爱的,这些意象一出现,就立刻使人联想到清纯、美丽、可爱等主题旨意。

一哈萨克族情歌中天鹅的意象在哈萨克族民间千百年来都盛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哈萨克族的始祖是白天鹅。

在一千年前,有一个名叫卡乐夏哈德尔的年轻部落首领,英勇无比。

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眼看死神就要降临,这时,天空在刹那间形成了一个裂缝,从不远处飞来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往他身上滴了几滴水,然后把他带到河边。

哈萨克族音乐(实用模板)

哈萨克族音乐(实用模板)
总之,哈萨克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哈萨 克族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这种融合与创 新,让哈萨克族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和光彩
汇报结束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
3
歌手在演唱时,会运用不同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如假声、颤音等, 以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此外,哈萨克族音乐还注重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歌手的即 兴创作和演唱,使得每一首曲子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4
4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哈萨克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 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历史和文 化传统,是哈萨克族人民精神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哈萨克 族音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哈萨克 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文 化传统,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独特魅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哈萨克 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了新 的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技术, 可以将传统的哈萨克族音乐进行 录音、录像和保存,使得这些宝 贵的音乐资料得以永久保存和传 播。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 哈萨克族音乐提供更广泛的传播 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 一民族文化传统
力和文化底蕴
总之,哈萨克族音乐是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我们 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 化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哈
萨克族音乐的魅力
5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 与发展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音乐教育的普及
在哈萨克族聚居地区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 构开始重视传统音乐 教育,将哈萨克族音 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 容。通过课堂教学和 课外活动,学生们可 以学习哈萨克族音乐 的演唱技巧、乐器演 奏等,培养对传统音 乐的热爱和兴趣

文化维度中哈萨克族生态观研究

文化维度中哈萨克族生态观研究

文化维度中哈萨克族生态观研究文化维度中哈萨克族生态观研究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中越来越突出,而人类的生态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哈萨克族作为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拥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将从文化维度探讨哈萨克族生态观的形成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 引言生态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会对人们的生态观产生深远影响。

哈萨克族是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借助其独特的生态观念,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2. 哈萨克族生态观的形成2.1 自然崇拜与生态平衡哈萨克族尊崇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山川河流都有生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最高的追求。

他们相信自然的力量,并通过将自然与神圣连接在一起的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哈萨克族注重生态平衡,他们的很多传统习俗和节日都与保护环境密切相关,如过年时在水中放生,以示敬畏和保护自然的意义。

2.2 游牧生态文明的实践哈萨克族长期以游牧为生,他们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域的转换,实行草场轮牧,保证草地的生态平衡,有效避免过度利用资源造成的环境破坏。

同时,哈萨克族人还注重保护水源和湿地,尊重动植物的自然繁衍,遵循自然规律,使得环境得以良好保护。

3. 哈萨克族生态观对环境保护的影响3.1 哈萨克族生态保护观的传承哈萨克族人口虽然小,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观念却得到了广泛传承。

在现代社会,哈萨克族人努力保持传统的生态观念,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传承并弘扬着生态保护的理念。

3.2 哈萨克族生态观的现代应用哈萨克族的生态观不仅仅停留在传统领域,而是在现代应用中得到了发扬。

哈萨克族群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政府支持下积极推广草地轮牧、节水灌溉等现代环保技术,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 结论哈萨克族的生态观念深受其特有的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环境的观念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中。

融合多元文化,成就精神瑰宝——浅析中国哈萨克文学中的自然生态和谐思想及其形成的渊源

融合多元文化,成就精神瑰宝——浅析中国哈萨克文学中的自然生态和谐思想及其形成的渊源

作者: 王吉祥
作者机构: 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1-16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哈萨克;文学;自然生态;和谐;渊源
摘要:天人和谐作为哈萨克族这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的主体精神之一,深深地映射在了哈萨克族古今各类文学形态中,时至今日,依然绽放着智慧的光芒。

而这种思想是本土草原游牧文化和多种外来文化中所饱含的天人和谐思想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磨合,熔铸而成的。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及艺术性分析
哈萨克传统唱法是指哈萨克族群在演唱时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歌唱方式。

它以其独特的音调、节奏和技巧而闻名,被认为是哈萨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上。

哈萨克民歌一般采用调式,许多歌曲都具有复杂的变调,这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使得歌曲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节奏感也非常强烈,通过各种技巧和装饰音来增强节奏的复杂性,使得整个歌曲的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技巧和表现力上。

在哈萨克传统唱法中,有许多独特的歌唱技巧,比如震音、颤音、滑音等,这些技巧在演唱中被广泛运用,使得歌唱更加丰富多样。

哈萨克传统唱法还非常注重表现力的发挥,演唱者通过声音的高低、短长、咬字等方面的处理,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哈萨克传统唱法的艺术性体现在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上。

哈萨克民歌一直以来都是哈萨克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歌曲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传递了哈萨克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演唱哈萨克传统歌曲,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音乐的艺术之美,更能够了解和感知哈萨克族群的文化。

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

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比如全球气候日益变暖,自然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物种的多样性逐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等,这些全球性生态危机正严重威胁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

除了自然家园遭到破坏,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在不断受到挑战。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的欲望像填不满的沟壑,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领域的提高。

个体崇尚享乐主义、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人类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被忽略甚至颠覆。

人们身上应该拥有的正确的道德观、个人品质、信仰、尊严正在慢慢变质。

人们的精神陷入迷茫,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在面临着危机。

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物质满足下也同时经历着精神世界的匮乏。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生态问题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那么与之相关的生态美学也就成了研究的热点。

对生态美学的定义,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狭义的生态美学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一种审美的生态关系,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都处于审美的生态系统中。

笔者更倾向于曾繁仁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1]哈萨克族民歌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

本文主要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哈萨克民歌中的生态美,分别是对和谐的生态图景的眷恋之情、对自然化爱情的执着之情和对诗意家园的追慕之情。

一、对和谐的生态图景的眷恋之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

哈萨克民歌里人与自然不分彼此,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中的社会生态和谐思想及其渊源

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中的社会生态和谐思想及其渊源

2012.08学教育40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中的社会生态和谐思想及其渊源王吉祥(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摘要]倡导社会各级单元和谐共处意识,是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的主体精神之一,这些浓厚的生态和谐意识,不仅来自于优秀的传统、历史的积淀,也是接受众多外来思想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生态;和谐;渊源上世纪后半叶,在全球环保运动高潮迭起,世界生态事件频仍迸发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批评界兴起了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被名之为生态批评。

时至今日,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思潮已然走向全球,为文学研究输入了新的活力。

批评家们希冀通过生态批评,将人类文明中那些有利于生态永续发展的部分发扬光大,将不利于生态发展的部分曝晒于大众眼目之下,引起反思,从而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战略性调整施加影响,进而促进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三重生态和谐永续发展。

而三者中其核心任务是推动自然生态和谐的重建与永续发展,构建万物诗意栖居的生态共同体。

而自然万物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类,自从地球进入人类纪以来,自然所遭遇到的种种劫难,正是人类所造成的。

自然生态危局直接根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恶性统治,而“‘人类统治自然界的观念直接源于人统治人的实在’。

正是人统治人的压迫性社会结构派生和强化了与一切统治形式(包括人对自然界的统治)相应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1]不根除人们大脑中蒂固根深的权力欲望,不破除不合理的社会压迫制度,树立万物平等的思想意识,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制度,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自然生态危局。

一、对社会各级单元和谐共处意识的倡导与歌颂——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中的社会生态和谐思想的主要体现在新疆当代哈萨克文学作品中,歌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作品比比皆是,如艾布丁拜·巴加耶夫的组诗《欢乐的牧村》中这样写道:“老妈妈把彩色的花毡铺开,/牧人们围坐在树荫遮盖的毡房前,/畅饮着马奶笑谈山村的新事,/阿肯的金手指头拨动着银白色的琴弦。

《_远去的牧歌》:民族电影的记忆构建与生态景观的镜像传达

《_远去的牧歌》:民族电影的记忆构建与生态景观的镜像传达

THE FILM CULTURE电影文化【作者简介】 吴金娜,女,河北保定人,河北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项目“新时代少数民族影视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编号:YWK10236200126)、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GJB1422379)阶段性成果。

吴金娜电影《远去的牧歌》在时间衍变与空间更迭中重点观照了哈萨克民族在跨时代发展中民族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记忆、民族心理、生态认知等方面的冲突、融合与迭代变迁。

该片用纪实风格展现了不同历史语境中哈萨克族游牧迁徙的时代风貌与生态画卷。

一、多重维度的记忆构建文化记忆理论中,文化理论与记忆理论紧密关联,共同构建着文化记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正是得益于文化记忆,人们才可以确认记忆发展中的时间坐标。

德国文化记忆理论学者扬·阿斯曼说“人的记忆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

”[1]记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具有多维指向性,相较于对文化记忆理论三个维度的认知,更能激发大众对文化维度的记忆构建,尤其是在文化记忆维度迭代中展现文字、特定符号、图画、风俗等共享记忆的符号生成、身份认同与代际变迁。

电影《远去的牧歌》所表现的正是哈萨克族在不同时期的记忆中独特的精神范式与民族符号的有效传达。

电影以哈萨克族四季游牧转场贯穿整部影片的场域空间,成为一种独特的游牧记忆符号,并随着时间流转出现迭代和变迁,记忆逐渐衍变为对哈萨克族历史变迁的共享记忆与共同认知,由此实现对特定历史事件和民族地理空间的文化重塑,并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碰撞中,形成独特的记忆时空,最终在哈萨克族文化身份的记忆重塑与身份认同中实现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个人记忆从记忆的媒介属性来说,个体维度的记忆侧重于个体的身体、行为以及与他人交际中的不断形成和衍变,侧重记忆的传播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萨克民歌中生态美学思想的表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方面,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比如全球气候日益变暖,自然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物种的多样性逐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等,这些全球性生态危机正严重威胁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

除了自然家园遭到破坏,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在不断受到挑战。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的欲望像填不满的沟壑,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领域的提高。

个体崇尚享乐主义、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人类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被忽略甚至颠覆。

人们身上应该拥有的正确的道德观、个人品质、信仰、尊严正在慢慢变质。

人们的精神陷入迷茫,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在面临着危机。

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物质满足下也同时经历着精神世界的匮乏。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生态问题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那么与之相关的生态美学也就成了研究的热点。

对生态美学的定义,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狭义的生态美学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一种审美的生态关系,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都处于审美的生态系统中。

笔者更倾向于曾繁仁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1]哈萨克族民歌中蕴涵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

本文主要侧重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哈萨克民歌中的生态美,分别是对和谐的生态图景的眷恋之情、对自然化爱情的执着之情和对诗意家园的追慕之情。

一、对和谐的生态图景的眷恋之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

哈萨克民歌里人与自然不分彼此,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广大的中亚大陆上,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有高大葱郁的杉树、鲜花遍野的草地、巍峨雄壮的雪山、潺潺流淌的河流等等,这些没有经过现代人污染的自然风景具有浓郁的生态美学特征。

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中,整天面对的是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青草、飞鸟,与它们进行对话,它们成了牧民最亲密的伙伴。

因此,他们常常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兀立的白隼》《仙鹤》《云雀》《春天》《珍珠湖》等用朴实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自然物的喜爱之情。

例如《我心爱的小白马》中满含深情地赞美自己的小白马:“小白马呀,我的良种马,赛场上你显得那样高雅;你的额鬃比丝绸还好看,你的身姿优美毛色光滑。

”由于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当然,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审美客体,更具有哈萨克族人民离不开的实用功能。

比如仅仅拿自然界中的动物来说,动物的皮毛为牧民提供衣服,肉和奶可以为牧民解决吃食问题,迁徙时候还可以长途跋涉为牧民驼运东西,充当交通工具。

而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比如河流、森林、土地等都是哈萨克人民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

因此,这些自然物成为哈萨克民歌里大力歌颂的对象,得到人们的珍惜和爱护。

在民歌中随处可以感受到人们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具有独特的哈萨克草原文化气息。

比如在《在牧场上唱歌》中短短的十二句话里涉及到了草原上哈萨克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情景,高高的白杨树、远处的毡房、戴圆帽的姑娘、扬鞭上山冈、赛马叼羊、小溪、汲水的姑娘、牧场、篝火、对唱的姑娘等,人们在大自然中安宁地生活,人与自然构建了良好、平衡的生态关系,构成了一幅淳朴和谐的草原生态图。

二、对自然化爱情的执着之情社会生态是人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

爱情是人与他人之间产生的关系,因此笔者把爱情归为生态美学中社会生态的范畴。

哈萨克民歌里的爱情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

而哈萨克情歌里的心上人大都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作为比喻的对象。

这些单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我的花朵》《你象月亮》《天鹅落在草滩上》《红珍珠》《心中的玫瑰》《你的眼睛象秋水》等。

这与他们所生活的哈萨克大草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从小到大在自然中成长,在自然中积淀,在自然中感受。

潜移默化中大自然成为他们表达情感最常用的对象。

这种融入自然的爱情本身就是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观照,不仅体现了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同时体现了人们中对生态性爱情的憧憬和赞美。

哈萨克民歌中的大自然不仅用来比喻客观具象的人,还是创作者生活理念的形象载体,通过寄情山水、花草鸟兽来传达作者的精神诉求。

借助自然表达作者面对爱情时忐忑、焦虑、不安或是甜蜜、兴奋等情感,以实现内心的平和安定。

他主观上认为周围的自然景物都是有情感和思想的,都会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

这可以看出作者本能上把大自然当做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伙伴,向它们吐露衷肠。

体现了对自然依赖、信任的生态意识。

当爱情遭遇挫折时,周围的景色仿佛也变得晦暗无光。

《绝情的叶尔特斯河》里创作者无法明白对方的心意,心情非常焦急忐忑的情况下,看到叶尔特斯河也是绝情的、“恶浪翻滚”的。

《浅栗色的母鹿》里作者与母鹿同病相怜,母鹿的身体被人击伤就像“我”的心被爱情击伤,通过母鹿的不幸遭遇暗示了自己的悲伤。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化的爱情指的不仅仅是与实体的自然融为一体的爱情,也指爱情本身具有大自然般淳朴、自由、纯粹、天然的特性。

哈萨克民歌里的爱情是简单而美好的。

他们的爱情超越了地位、金钱、权力等世俗利益的羁绊,是社会生态中一种审美存在状态的体现。

哈萨克民歌里爱情的自然化,首先体现在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喜欢就大胆向对方表白,不受其他世俗因素的影响。

比如《阿依黛》《我的花朵》《美丽的姑娘》等很多情歌都非常直率地袒露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有着率性、天然的爱情观,是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反观现代社会的爱情,参杂了太多世俗的东西,哈萨克民歌里宣扬的那种纯粹、朴素的爱情越来越少。

这种纯真、简单的感情对现代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次,哈萨克民歌里的男女在面对爱情上有着执着的信念和决心。

虽然面临重重阻碍,仍旧不顾一切,坚持不懈。

哈萨克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需要通过不断地迁徙来寻找水草丰美的牧场。

面对迁徙等原因造成的分离,情人们只能借助于歌声来排解自己的相思之苦。

然而歌声里传达的并不是抱着悲观、放弃的心态,而是表明了不管现实多么无奈,也一定坚守初心,对爱情不离不弃。

《我不过分忧伤》里唱到“不管她远走天涯海角,迟早总会回到我的身旁。

”作者怀着乐观的心态耐心等待和爱人成为眷属的那一天。

《心愿》里即使情人已经不知去向,作者还是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吐露了“我还在等着你,一往情深”的心声。

同样的主题还有《莫做负心人》《巴哈迪霞》《小花马》《我俩》等等。

比起现代人追求物质、讲究速度的爱情观,哈萨克情歌里传达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力量。

他们的爱情朴素而简单,遵从了人类的生态本性,是未经现代世俗观念浸染的原始驱动,是人类内心深处的真正召唤。

这种爱情表达了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生态理想。

三、对诗意家园的追慕之情家园意识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园意识最早是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家园就是“依寓”、“逗留”在熟悉的世界中。

他在《追忆》中提出了“诗意地栖居”这个著名的美学观点。

他所表达的基本内涵就是人要审美地栖居于大地上,那么人与所居住的世界就要达到和谐平衡的理想状态。

由此可见,家园意识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对家乡的热爱和亲和,更在精神上给人以一种“在家”的感觉,使人的内心感到安宁、祥和,使人的灵魂找到栖居的地方,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哈萨克很多歌谣里都讴歌了自己美丽富饶的家乡,并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在《富饶的家乡》里创作者满怀深情地歌颂了自己的家乡。

“隆起的山冈”、“无边的草原”、“牛羊撒欢”、“彩蝶嬉戏”、“山风轻轻地吹拂”、“牧草在微微摇曳”、牧民唱着悠扬的歌、牧羊姑娘的彩裙在山巅翩翩起舞……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与世无争,无忧无虑。

这种对家乡的歌颂还有《美丽的伊犁》《草原的景色》《旷野》《富饶的阿勒泰》《三条河》等等。

在哈萨克民歌中,他们愉悦地生活在这个美好的自然家园中,使生态系统实现平衡的发展。

哈萨克民歌里还有一部分是表达对家乡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比如《出嫁时的告别歌》《出嫁歌》《离别歌》《哭嫁歌》等。

在这些民歌里大部分是外嫁女出嫁前对家乡唱的歌,字句充满悲切和不舍。

比如在《出嫁歌》里面,作者一连唱了十三句“再见了家乡,我祝你平安。

”可见家乡在他们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

在这些将要离别家乡的人的眼里,这个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居住环境,而是上升到精神领域的故乡,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个精神上的信仰之地,具有永恒的意义。

因此在面对与故乡的离别时会产生无尽的乡愁。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那里凝结着他们温暖的的记忆。

故乡的亲人、乡邻、伙伴,以及土地、树木、花草、动物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任何地方都不可取代的。

那么家园的真正内涵是人们更接近于本源的地方,是情感得以依托的地方,是灵魂能够得到安宁的地方。

反观现代人的生存环境,随着技术对人类自身的“促逼”,不但自然家园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的精神家园也在慢慢缺失。

因此,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家园,使我们的生存空间不受到污染,致力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存的理想家园。

这个家园,不仅仅是狭义的养育个体成长的小家园,更是一个维持生态系统良好发展的广义上的宇宙家园。

综上所述,我们发掘了哈萨克民歌里所蕴含的宝贵的生态审美价值,哈萨克民族这种生存方式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这对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状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使我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与超越,从而更好地构建我们的生态文明社会。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