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歌

合集下载

酒歌

酒歌
——贺绿汀
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2、新疆哈 萨克族民歌 《玛依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民歌欣赏
4、蒙古族民歌 《天堂》
1、藏族酒 歌《年轻的 朋友》
3、云南彝 族民歌《跳 月歌》
藏族酒歌——《年轻的朋友》
背景简介:在西藏城乡,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是 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相互喝酒、敬酒时所唱的歌曲。
风格特点:
1、在高音区一个欢呼般的同音反复音型后,藏族
音乐特有的抒情曲调尽情奔涌;
2、典型的五声调式; 3、伴有细腻的装饰音; 4、藏族语言风格的衬词,有一定的寓意,
深化歌曲主题思想,勉励不怕劳苦的的年轻朋友, 要像坚实耐寒的嫩苗一样茁壮成长,四季常青。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背景简介: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 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传说此歌玛依拉自己所创。
的使用。
1、说说你 所听到的民 歌旋律是哪 个民族的民 歌?
歌曲背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春季开花。每年春天盛
开,白色和红色的花朵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歌曲生动的 表现了日本人民珍爱樱花,趁三月春光结伴出游观赏的喜 悦心情和生活意趣。
风格特点:
1、歌曲只有短短十四小节,但音乐形
象鲜明生动。
2、 4/4拍子贯串始终,从容而不 急促的速度; 3、日本民间“都节调式” ,民族韵
风格特点:
1、哈萨克音乐惯用语汇——贯串始 终的回旋音型;
2、歌词表现出玛依拉的热情、自豪 和她活泼可爱的天性;
3、哈萨克族民歌特色的短小副歌, 曲调轻盈明快。
云南彝( yí)族民歌 《跳月歌》(《阿细跳月》)
背景简介: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中。在节日
或农闲的月夜,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

《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

《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

2020年11月第34卷第6期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Nov.2020Vol.34No.6音乐与舞蹈主持人:郭威《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杜亚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100101)[摘要]因为哈萨克语“民歌”一词的内涵只强调口头流传,不强调集体创作,所以在被称为“哈萨克族民歌”的歌曲中有许多是音乐家的作晶。

在我国广泛流传的《玛依拉》是哈萨克斯坦著名民间歌手、作曲家玛依拉•沙姆苏特蒂诺娃创作的,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同版本,歌词几乎没有变化,但曲调却在整体近似的情况下各有不同。

因哈萨克语和汉语中“民歌”词义的不同,所以《玛依拉》既可称为哈萨克族民歌,又是一首创作歌曲。

[关键词]民歌;创作歌曲;辨析[文章编号]1003-3653(2020)06-0103-05D01:10.13574/ki.artsexp.2020.06.010[收稿时间]2020-06-23[作者简介]杜亚雄(1945—),男,河北鹿泉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引用格式]杜亚雄.《玛依拉》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JL艺术探索,2020,34(6).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牙齿白声音好歌手玛依拉。

高兴时唱上一首歌弹起冬不拉,来往人们挤在我屋檐底下。

玛依拉,拉依拉,哈拉拉库拉拉亦拉……这是在我国广泛流传的一首哈萨克族歌曲,有人说它是民歌,有人讲它是创作歌曲。

它到底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呢?1982年,为了编辑《洛宾歌曲集》,我曾到乌鲁木齐采访王洛宾先生,他给我讲了记录《玛依拉》的过程。

m他说:“1938年,一部分哈萨克族部落被军阀盛世才赶出了新疆,流落到甘肃、青海一带,有些哈萨克族同胞到西宁做工谋生。

《玛依拉》是1939年秋天在西宁义源工厂记录的,演唱者是在该厂工作的一位哈萨克族女工。

由于我不懂哈萨克语,歌词是请在西宁做生意的维吾尔族商人阿布都•哈迭尔先生帮忙翻译的。

嘎俄丽泰

嘎俄丽泰
欢迎各位老师光海中学 方雨
一、练声
1、2/4 5 5. | 4 4. | 3 3. | 2 2. | 1 1. ||
M ma m mei m mi m mo m mu
2、3/4 5 3 4 2 1 | 5 3 4 2 1 ||
Ma mei mi mo mu Ma mei mi mo mu
要求五个字发音状态统一。
二、请欣赏歌曲《嘎哦丽泰》
演唱者:殷秀梅 殷秀梅 - 嘎哦丽泰.flac
三、思考、探究
1、为什么歌谱是嘎俄丽泰,歌唱家殷秀梅 唱成嘎哦丽泰?
2、为什么歌唱家没有严格按照谱子的节奏 来唱?
民歌
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 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民歌的作 者和传唱者都是劳动人民,所以与人民生活有 着密切的联系。民歌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 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人民群众自发的
口头创作;其曲调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加工进而 变化发展的。
民歌中的佚名
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 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 标作“佚名”。
四、歌曲《嘎哦丽泰》创作背景
《嘎哦丽泰》—哈克族民歌。 此歌讲述一位哈萨克青年和一位美丽女子嘎哦丽
泰,各自追随家族来到肥美的天山草原,由相遇、相 知到相爱。然而面对随着草原牧草逐渐枯竭,两个家 族又准备前往不同的放牧地点。分手那一天来的如此 仓促,在来不及说再见的情况下,姑娘嘎哦丽泰就已 经随着家人远走他方,留给这位哈克青年的是“一片 荒凉”,是一脸的惆怅和忧伤。
五、学唱歌曲
《嘎哦丽泰》
六、请欣赏歌曲《嘎哦丽泰》
演唱者:罗宇轩 罗宇轩《嘎哦丽泰》.mp4
七、合唱歌曲

哈萨克民歌《玛依拉》赏析

哈萨克民歌《玛依拉》赏析

玛依拉的传说:相传在俄国十月革命 以前,在谢米巴拉金斯克的地方,卖马奶 的孤女玛依拉因有歌唱天赋,使得周边地 方的人都为了听其一曲而买她的马奶。
最初民间流传的《玛依拉》由前苏联 哈萨克民间歌唱家玛依拉.夏姆斯托迪诺娃 演唱,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传, 与王洛宾改编的《玛依拉》完全不同。
1939-1949年王洛宾 收集、整理素材,进 行艺术加工,改编出 了现在的《玛依拉》。Leabharlann 谢谢观看《玛依拉》赏析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聚居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青海、甘肃部分地区。
哈萨克族民歌
安 旋律宽广、场次、曲名固 定的歌曲。
即兴填词的各类民歌,
月令 曲调丰富,大多数是经
过扩充的上下句单乐段 结构。
吉尔 即婚礼歌,亦称“托依 吉尔”,伴随着婚礼仪 式的全过程。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来历?
《玛依拉》是单二部曲式歌曲也叫“二段体” 歌曲由五个乐句构成。前三个乐句旋律基 本相同,情绪欢快、热烈,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第四、五句是前面旋律的变化发展
《玛依拉》演唱难点
1. 分句、气口(见谱例) 2. 情绪欢快、热烈,载歌载舞。
2011年哈萨克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一颗璀 璨的明珠。

歌曲《赛吾里麦》的创作分析

歌曲《赛吾里麦》的创作分析

歌曲《赛吾里麦》的创作分析摘要:爱情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具闪光的一部分。

《美丽的姑娘》、《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赛吾里麦》等等,都是人们较熟悉的哈萨克民歌。

《赛吾里麦》作为一首哈萨克民歌,在歌词、旋律、节奏、等方面表现了极为细腻的情感,深刻地表达了新疆青年在暗恋中所经历过的一切快乐时光以及对爱人的思念,本文将从极具民族特色的哈萨克族民歌着手,从歌曲《赛吾里麦》的歌词、旋律、节奏、伴奏、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此歌曲的研究与分析,以及近段时间大量资料的查阅,顺利完成此论文,为以后该作品的学习者提供一点点帮助。

关键词:创作;赛吾里麦;一、《赛吾里麦》的词曲分析歌曲《赛吾里麦》这首抒情性歌曲是典型的哈萨克爱情歌曲,歌词中“赛吾里麦”是哈萨克族语言,同时作为歌曲的名字有着明显的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

作品《赛吾里麦》的歌词短小、精炼,与旋律的起伏;哈萨克族中常用的3/4拍子;等音乐基本要素完美融合在一起,将整首歌曲中,哈萨克族青年回忆在暗恋中所有经历过的美好时光,以及对爱人的深深地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赛吾里麦》这首作品是降E大调,降Xi(7)音、Mi(3)音、La(6)音,有着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歌曲的调式风格。

哈薩克民歌的节拍拍子可谓是“丰富多彩”尽显中国少数民族民歌风采,常用的拍子2/4、3/4、4/4、3/8等等,歌曲《赛吾里麦》用的便是哈萨克民歌中常用的单拍子,3/4拍子。

整个歌曲的旋律线条的速度是稍慢的,从前奏开始部分第一小节,第二小节中可以看出,作品是由中弱开始,第一小节利用降E大调的一级和弦,六级和弦,七级和弦,三组和弦琶音带出作品,前奏的前半部分,轻柔、缓慢的感觉,充满着哈萨克族民歌的色彩。

紧接着,第二小节由降E大调一级主和弦稳定歌曲调性,递进到第三小节,此时,出现强弱标记符号“f”,歌曲的前奏情绪渐渐加强,这时伴奏演奏者应注意歌曲情绪的加强。

而后进行到六级和弦过度到第四小节二级和弦,再进行到第六小节属和弦,曲式结构和弦进行是开放性复式进行,再次巩固歌曲降E大调调性。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

哈萨克斯坦民族歌曲有:
1.《玛依拉》:这是一首充满活力的哈萨克族民歌,描绘了一位年
轻女孩的美丽和她的喜悦之情。

2.《我的东不拉》:这是一首深情而动人的歌曲,表达了对家乡和
亲人的思念之情。

3.《我的黑眼睛》:这是一首充满柔情的歌曲,描绘了一个人对他
深爱的女孩的痴情。

4.《阿尔达克》: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歌曲,表达了人生旅程中的
艰辛和挑战。

5.《送嫁歌》:这是一首哈萨克族婚礼上的传统歌曲,表达了对新
娘和新郎的美好祝福。

6.《白鹿》: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歌曲,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
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7.《婚礼歌》:这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婚礼的喜庆和热闹气
氛。

8.《谜语歌》:这是一首以谜语为主题的歌曲,展现了哈萨克族人
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9.《询问家谱歌》:这是一首具有家族传承意义的歌曲,表达了对
家族历史的尊重和自豪。

10.《求歌》:这是一首祈求丰收和幸福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渴望和祈愿。

哈萨克族民歌我的花儿简介

哈萨克族民歌我的花儿简介

哈萨克族民歌我的花儿简介
哈萨克族民歌《我的花儿》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它表达了哈萨克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首歌通常是由哈萨克族歌手用传统的喉音唱法演唱,伴随着传统的乐器如鼓、筝等。

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通常反映了哈萨克族人对家园、亲人和爱情的眷恋和热爱。

《我的花儿》歌词中常常描述了草原上的美景、骏马奔腾的场景,以及对挚爱的情感表达。

歌曲中的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朴实真挚,充满了对家园和爱情的赞美和感慨。

这首歌曲不仅在哈萨克族群体中广为流传,也深受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喜爱。

《我的花儿》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家园和爱情的眷恋。

这首歌曲也是哈萨克族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我的花儿》是一首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歌曲,它
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是哈萨克族文化中的重要艺术之一。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民歌,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州直属八县两市和塔城、阿尔泰地区,木垒、巴里坤,甘肃省的阿克塞等三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旋律曲调哈萨克族民歌有两种调式体系相融合下的混合调式,源自于人种学和族源。

哈萨克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热情、曲调优美、奔放粗犷,是哈萨克族人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代表作品主要有《玛依拉》《我的东不拉》等。

2011年5月23日,哈萨克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热情优美,奔放粗犷。

旋律多以扩展、模进、重复与变化重复等手法发展,旋律中的跳进较为多见,有时还出现调式交替和置换的现象。

在音乐旋律方面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带有呼唤性音调,这种呼唤性音调通常用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歌曲的曲首部分,往往是歌曲的核心音调。

这种呼唤性音调还可以发展成为六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用不同的曲调变体出现在民歌旋律的结构内部,特别是某一首歌曲的内容转折处和句逗的地方。

●音乐风格哈萨克族民歌统称为“安”,从音乐风格上“安”又包括二级分类的“安”“约令”和婚礼歌曲的“托依吉尔”等。

“安”,就是指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的歌曲,可根据内容和场合分成若干类。

“安”类民歌一般曲调优美,易于上口,节奏有明朗、急促的特点,音域宽广而高亢,感情真挚,欢快热烈,旋律有跳跃、悠长之感,多为独唱歌曲。

演唱“安”的歌手称为“安奇”,为“安”伴奏的乐器通常使用“冬不拉”。

“约令”,是“诗歌”“歌谣”之意,一般无固定曲名和唱词,歌手随意即兴编唱,歌词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类民歌短而精,节拍多变,节奏灵活,乐句长短比较自由,旋律简洁明快悠扬。

在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用人生礼仪庆典等大型娱乐集会中经常会唱“约令”。

歌曲《赛吾里麦》的情感处理

歌曲《赛吾里麦》的情感处理

歌曲《赛吾里麦》的情感处理关键词:哈萨克族;赛吾里麦;情绪把握;一、哈萨克民歌简介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世居民族,哈萨克民歌更是新疆民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哈萨克族人们以游牧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哈萨克民族中“民歌和马被誉为哈萨克族的翅膀”,由此可见哈萨克民族对民歌的喜爱之深。

哈萨克族人民用歌声迎接新生婴儿的降临;用歌声悼念逝去的亲人;用歌声排解纷争、消除宿怨;用歌声劝慰待嫁的姑娘,挑开新娘的面纱;待嫁的姑娘也用歌声诉说内心的委屈、愿望以及对家乡的依恋、告别自己的亲人。

当然,在新疆的各个少数民族中,从不缺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然而,位于我国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在能歌善舞的民族中,更是位居前列。

无论是在城市,亦或是在广袤的草原,哈萨克民歌总是伴着哈萨克族人们无时无刻无不存在着,或是在阿尔泰山下;或是在伊犁河畔;或是在巴里坤草原……哈萨克族演唱的作品大多以当地的民间曲调即兴填词,随编随唱,灵活多样。

哈萨克民歌极具高原风格和草原抒情特色,旋律优美动听,跌宕起伏;节奏舒展活泼,高亢与悠扬相伴,哀怨与欢乐相随;歌词更是富有民族特色,比如哈萨克族民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比兴、夸张、对照、排比等等,例如典型的“比兴”手法,哈萨克民歌《蓝色的河》中,“形容姑娘的歌声,优美的歌喉谁也比不过,歌声像蓝色的河水绕过了山坡”;《听我说》中,“你的黑黑的眉梢就像那麦穗闪闪发光”等等,有着明显的哈萨克民族音乐语言的风采。

哈萨克族民歌也有着严格的格律,比如:音步的要求、音步末尾的轻声字、衬音的处理、骑马句的掌握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出哈萨克族民歌原汁原味。

哈萨克族民歌异彩纷呈,体裁多样,曲式结构大多以独立的、不规整的单乐段歌曲形式出现,调式不甚复杂规律性不明显,复合节奏在一些民歌中使用较多,等拍子的混合使用使哈萨克民歌充满浓浓的宣叙性和说唱性特点。

其中爱情歌曲是哈萨克民歌中最具闪光的一部分。

哈萨克爱情歌曲情感真挚,有欢快热烈的,也有平缓含蓄的;旋律有较为跳跃的,也有较为悠长的;节奏有急促地,也有平稳的。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

1252020年第 5 期下TE SE YAN JIU/特色研究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李 燕哈萨克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通过对哈萨克族民歌现有研究发现,哈萨克族民歌大都以游牧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人物、景色为歌唱对象。

《玛依拉》是哈萨克族民歌的代表,研究《玛依拉》的二度创作,使音乐作品的故事性得到了延伸,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对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玛依拉》二度创作的民歌属性《玛依拉》描写了一位哈萨克族自信、美丽、善良、大方、能歌善舞的姑娘玛依拉,许多草原上的人们,为了聆听她的天籁之音,常常围坐在她毡房前载歌载舞。

其实是以小见大,从而反映哈萨克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传递给我们更多乐观向上的精神。

对《玛依拉》成功二度创作,是对传统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突出贡献。

当代作曲家们在进行《玛依拉》的二度创作时,依旧会使用本民族、本土化的语言,以其主旋律为蓝本,在融入时代性的同时,会最大限度地保留音乐作品民族性。

例如,作曲家胡廷江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在保留大量民族音乐主题的同时,巧妙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并加入了大篇幅的华彩花腔乐句。

这些二度创作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性,加大了歌曲的演唱难度,也使玛依拉的音乐形象惟妙惟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并成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歌者都喜爱的曲子,为传统民歌的二度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哈萨克民族乐器“冬不拉”的伴奏,贯穿整个作品始终,赋予作品很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

二、《玛依拉》二度创作的方法对哈萨克族传统民歌《玛依拉》二度创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曲式的二度创作,二是演唱的二度创作。

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民歌《玛依拉》作品全新演绎的一个亮点,也构成了作品二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度创作作品《玛依拉变奏曲》极尽可能的保留了《玛依拉》的基本旋律,在曲式变化和演唱技巧上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我国的音乐艺术家就开始系统整理和收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民歌,并进行二度创作。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燕子》原版和改编版的对比分析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燕子》原版和改编版的对比分析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燕子》原版和改编版的对比分析发布时间:2021-05-13T09:52:01.630Z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2月作者:胡潇天[导读] 新疆哈萨克族人民酷爱音乐,常常以歌为伴,他们的歌曲短小精干,曲调流畅悠扬,《燕子》作为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的代表作品,歌曲流传广泛,传唱度高。

当前,由地方民歌改编的优秀改编作品日益增多,改编版《燕子》作为其中之一,不仅在歌曲篇幅上有所增加,在演唱风格上也有一定创新。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胡潇天 621000摘要:新疆哈萨克族人民酷爱音乐,常常以歌为伴,他们的歌曲短小精干,曲调流畅悠扬,《燕子》作为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的代表作品,歌曲流传广泛,传唱度高。

当前,由地方民歌改编的优秀改编作品日益增多,改编版《燕子》作为其中之一,不仅在歌曲篇幅上有所增加,在演唱风格上也有一定创新。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燕子》原版和改编版的音乐结构与演唱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改编;音乐结构;演唱特点据说,《燕子》描述的是一位哈萨克族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活泼的回族姑娘,借燕子来抒发对心上人深切爱意的故事。

在中国,燕子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鸟类,它们经常成双入对,有爱情的寓意。

这首作品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一方面,将燕子比喻成自己爱慕的姑娘,以表达对爱人的深切情感;另一方面也寄情于燕子,希望自己能与心爱的姑娘共结连理,比翼双飞。

原版《燕子》,收录于歌唱家李谷一1981年发行的专辑《凤阳花鼓》中,通常使用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进行演唱。

改编版《燕子》由青年作曲家李砚新编,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首唱。

无论是原版还是改编版都有存在的积极意义。

笔者试对哈萨克族民歌《燕子》的原版和改编版进行对比分析,以填补此处研究的空缺,同时也希望能为尔后相关的声乐学习者提供参考。

一、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燕子》原版和改编版音乐结构对比(一)原版和改编版音本体比较两首作品中均包含g小调,原版全曲贯穿g小调,改编版始于f小调,后经#f小调,最终回到g小调。

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背景

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背景

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背景1988年王洛宾先生受青海省文联、省电视台的邀请,去当地参加庆龙年联欢活动。

在接受采访时他透露,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源自于前期对哈萨克族民歌的研究和整理,主要研究整理的对象是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又名《哈依路亚》),这首当地民歌耳熟能详,传唱久远。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根据哈萨克族民歌历史记载,原先的名字叫作《阿可芒黛》。

根据哈萨克族语直译,《阿可芒黛》这个歌名可以翻译为《洁白的前额》。

王洛宾曾经回忆起和这首歌结缘的过程,因为当时他不懂哈萨克族语言,身边也没有熟谙的人,只得雇用了一名维吾尔族商人担任翻译,而歌者又不能把歌词翻译成汉语,所以歌词属于“半编半译”,和原意存在比较大的出入。

之后这首歌曲公开发表在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洛宾歌曲集》中。

这是一首格律诗体裁,每节为4句话,以下为它的曲谱和歌词例。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在搜集整理了这首民歌之后,机缘巧合,王洛宾先生参加了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先生的电影纪录片《民族万岁》的拍摄。

在青海藏族牧区、美丽的青海湖畔,王洛宾先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正是这段时间,王洛宾先生与当地藏族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结识。

郑君里邀请萨耶卓玛角色扮演《民族万岁》中的牧羊女,安排王洛宾来扮演牧羊女的帮工。

身着宽大藏袍的王洛宾跟随牧羊女卓玛一起驱赶羊群。

拍摄的工作十分辛苦,早出晚归。

在虚幻电影世界里,王洛宾先生作为真正的牧羊人和卓玛度过了整整3天。

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相处,但是活泼美丽的卓玛和她在草原上跃马扬鞭的身影深深铭刻在王洛宾的脑海中,让王先生为之倾倒,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

电影拍摄结束后,王洛宾先生回到西宁后,他便根据《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音调,借助民歌的旋律为他心中的女神卓玛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歌词中“每天看着她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其实透露出一丝的玄机:当时哈萨克族的女子并不穿镶金边的袍子,这种袍子只有藏族的贵族妇女才会穿着,这便是作者深切怀念卓玛姑娘的真实写照。

浅析合唱作品《嘎哦丽泰》的音乐特性

浅析合唱作品《嘎哦丽泰》的音乐特性

所营造出的意境呈现给观众,使刻画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合唱团员们要对所描述的场景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仿佛置身其中,并融入自己的真实感受。

合唱表演始于想象,这点与其他表演创作形式并无差异,需要对作品中角色的熟悉,把丰富的艺术想象融入其中,为表演做好充分准备。

而对于合唱表演者,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以此作为底蕴来完成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作品的美学意义。

在完成表现力的同时还要对表现欲进行合理的控制,使情绪饱满且不失分寸。

对于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但要具备正确的表演意识,同时还要有能力去创造艺术作品,使舞台表演和观众相融合。

合唱团员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把自己对生活与音乐的感受融为一体,合唱团员的艺术造诣要深厚,演唱技艺要高超,并对合唱这种表演艺术形式具备无限的热爱与真挚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深谙作品精髓,将其精神与灵魂表现出来。

首先在引子部分(第1小节到第4小节),前奏的左手为三连音的音阶式行进,右手则为和弦及八度的音乐伴奏织体,以此提前表达出哈萨克族青年的惆怅之情,使听众产生无限的遐想。

谱例如下:A段(第5小节到第32小节)旋律具有浓厚的哈萨克民族特征,尤其是高音区的导音常不上行解决(在中、低声区的终止式常有例外),因此突出歌曲的抒情性。

歌曲的第一部分(a、a1)以上行级进及句尾下行跳进所形成的波浪式线条为主。

而第二部分(b、b1)则突出下行级进(含迂回级进)及上行六度跳进相结合的波浪式线条为主。

此段的织体及音色布局既有层次又有逻辑。

从第5小节开始到第10小节(乐句a部分),女低声部作为主旋律,演唱时应注意发声方法是松弛的状态(如:打哈欠式歌唱),演唱时应做出推动、递进的状态,以此可以逐步地表达出哈萨克族青年的惆怅之情。

在合唱团员们演唱第8小节时尤其要注意的是:“心情”的“情”字要演唱出先强后弱的演唱技巧,通过这种演唱方式,能够体现出哈萨克族青年对心上人(嘎哦丽泰)的无限思念与无可奈何。

新疆的经典音乐有哪些

新疆的经典音乐有哪些

新疆的经典音乐有哪些新疆音乐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新疆的经典音乐,欢迎大家阅读。

新疆的经典音乐你不要害我(维吾尔族民歌)哎,情人啊,情人!你不要再折磨我。

你已把我扔到火坑,是否想毁掉我的命?河里的大蛇追着鱼而来,牧人骑着马赶着羊而来。

我在时时刻刻想念你,每晚在梦中见到你。

你来是为了安慰我?或是为了火上加油烧死我?美丽的姑娘(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姑娘我见过万万千千,只有你最可爱!好像冲出朝霞的太阳,无比的新鲜姑娘啊。

把你的容貌比作鲜花,你比鲜花更鲜艳,世上多少人啊想着你,望得脖子酸,姑娘啊!你像鱼儿生活在水晶宫殿,姑娘啊!又像夜莺歌唱在青翠的林园,姑娘啊!又像夜莺歌唱在青翠的林园,姑娘啊!颂白泉(哈萨克族民歌)哎……白泉啊,白泉,你日夜不停的在流溢,我从小时起就喜欢你。

小伙子和姑娘们坐在你的身边,谈情说爱,与你和蔼放声歌唱。

我的母亲天天从你的身边提水,我的父亲常在你的身边我饮马放畜。

我们曾走遍了四面八方,没有找到比你更好的地方。

我们才意识到你的可贵,所以我以这首诗,为你颂扬。

玛依拉(哈萨克族民歌)人们都叫我玛依拉,诗人玛依拉,牙齿白,声音好,歌手玛依拉,高兴时唱上一首歌,弹起冬不拉,冬不拉,来往人们挤在我的屋檐底下。

玛依拉,玛依拉,啦啦啦啦,玛依拉,玛依拉。

啦啦啦啦……我是瓦利姑娘名叫玛依拉,白手巾四边上绣满了玫瑰花,年轻的哈萨克人人羡慕我,羡慕我,谁的歌声来和我比一下呀……玛依拉,玛依拉,啦啦啦啦,玛依拉,玛依拉,啦啦啦啦,玛依拉,玛依拉,啦啦啦啦,啊……新疆的经典音乐的特点歌曲结构完整,规模较大,曲调悠长,情绪深沉,不少歌曲有着叙咏性的特点。

维吾尔族传统的音乐,有木卡姆、库夏克、埃提希西、卖达数种。

哈萨克族民歌研究综述

哈萨克族民歌研究综述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哈萨克族民歌研究综述刘洁尹冲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哈萨克族居住在有着巍峨高山和广袤草原的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游牧生活方式创造了哈萨克族独特的音乐文化,"逐水草而居”是哈萨克族和其它游牧民族共有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

哈萨克族被称为"歌的民族”,他们非常喜欢把对生活的感悟编成诗歌,再用歌声表达,这些诗歌贯穿了哈萨克人的一生,所以哈萨克民歌是哈萨克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收集了国内学者对哈萨克民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其加以整理,做一个简单的述评。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歌诗歌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11-03哈萨克族是跨国民族,“逐水草而居”是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等地区。

在哈萨克语中,“kazak”的意思是广袤草原中自由迁徙的勇敢的人们,这正好描述了哈萨克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迁移、不断融合的游牧生活。

在哈萨克族的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是“白天鹅”的意思,而歌声和骏马就像哈萨克族的两个翅膀,哈萨克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骏马,也同样离不开歌声,从他们一出生,甚至到去世,人生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歌声为伴。

从降生的“东勒达哈那吾令”到小时候的摇篮曲,再到之后参加生产劳动时的一系列劳动歌曲,如牧歌、狩猎歌,再到步入婚姻时的一首又一首的情歌、婚嫁歌、最后一些节庆日唱的颂赞歌,到最后去世时悼念歌、送葬歌……哈萨克民族的人一生每个环节都在与歌声为伴,这些由诗歌为歌词吟唱出的歌曲构成了哈萨克族庞大的民歌体系,在哈萨克族人群中经久传唱、历久不衰。

所以曾经有哈萨克斯坦的著名诗人阿拜伊在诗中写道:当你降生时,诗歌为你打开世界的门户,当你死亡时,诗歌又伴随着你走进坟墓。

新疆哈萨克族歌曲

新疆哈萨克族歌曲

新疆哈萨克族歌曲有:
1.《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由王洛宾改编自哈萨克族民歌《《都达尔
和玛丽亚》,记录了一段爱情故事。

2.《阿瓦尔古丽》,由石夫根据多首维吾尔族民歌创作,在维吾尔
语中“古丽”就常常被用做女孩的姓名。

3.《吉尔拉》,由吉普赛人创作并传入新疆,被西域各族人民重新
自由填词并广为传唱。

4.《阿拉木汗》,民国时期整理自吐鲁番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歌
曲中人们交口称赞阿拉木罕长得漂亮。

5.《达坂城的姑娘》,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民歌,由王洛宾改编,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唱响国内外。

6.《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以花
象征友谊和爱情。

7.《掀起你的盖头来》,产生于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原名《《亚
里亚》(又名《卡拉卡西乌开姆》)。

8.《在银色的月光下》是塔塔尔族反映爱情生活的一首民歌。

9.《哈巴涅拉舞曲》,由伊拉里亚创作并传入新疆。

10.《手鼓舞》,以女子手持“达卜”边舞边歌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中,民间音乐被细致地划分为“奎衣”与“安”两大类别。其中,“奎衣”特指器乐曲,它常以冬不拉这一独特乐器进行演奏,音色深邃而富有情感。而“安”则代表歌曲,这类作品通常篇幅短小,曲调优美且易于传唱。无论是表现胜利凯旋的喜悦,还是热烈欢舞的激情,亦或是描绘暴风雨中风声呼啸的壮阔,哈萨克族的歌曲都能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生动地展现出这个民族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生活面貌。然而,此文档并未详细列出哈萨克族的100首歌曲,而是对其音乐文化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