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课教案设计
×××
单位名称
×××
填写间
×××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竹石》
难点名称
了解《竹石》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诗中每个画面都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诗中的竹实际上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作者托物言志,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是一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寓意深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带着对古诗的理解,对作者志向的感悟,再读古诗。
小结
本节微课到此结束,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交流讨论。
三、感悟作者志向
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诗,在了解了竹子精神后,过渡到作者的志向。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郑板桥出身寒微,母亲早逝,跟随父亲卖画为生。仕途不顺,遭人排挤,却不低头、不苟且。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借助描写竹子的精神,表达自身的正直不屈、刚烈无畏。让我们感受到此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而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那正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竹子的视频,感受竹子的表象。
2、了解竹子的意象,通过相关诗句,感受古人对竹子的喜爱。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作者简介
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及绘画、写作特点。
二、体会竹子精神
通过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感悟竹子的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精神品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竹石》教学设计《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⒈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
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⑴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⑵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
”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⑶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⒉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⒊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⒈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完成对应的课文预习作业,查阅课文相对应资料。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一片青翠的竹林,导入新课。
二、解诗题本首诗是作者给自己画的竹石图写下的一首题画诗。
三、出示作者简介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四、学习竹石1、听范读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诵节奏。
2、根据节奏朗读古诗。
3、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你千万次的磨练,仍然坚韧挺拔。
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4、体会诗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其表达效果。
“咬”和“任”字,“咬”字充分表现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5、悟诗情诗人借竹石表现的自己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教学反思在教学计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
我力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悟感。
2、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老师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
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
3、以情为魂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
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了情感熏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竹石》精品教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竹石完美版教案
一枝一叶总关情——《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12)《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2个生字。
理解诗中“咬定、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学习看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竹子扎根岩缝之中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课件1)《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6)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4、是呀,郑燮不仅是位画家,还是位诗人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是他题写在画上的诗。
现在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在我们学习古诗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谁来说说?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
(出示课件3)(1)读准、读通古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3)理解全诗意思。
(4)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感情及写作方法。
(5)熟读成诵,拓展积累。
三、初读理解1、(出示课件4)教师范读古诗。
{配以课件《竹石图》)。
评价老师的朗读。
听老师读完古诗,大家看看,这首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板书:竹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
读准字词,读通诗句。
4、指读----评价。
小组读、齐读古诗,读流利。
四、再读理解1、读准读通了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5)①自读,理解诗中的字词,弄懂诗意。
②思考: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3、汇报: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体会到了竹子什么品质?(出示课件6)①一般字词②写得传神的字词。
2020-2021学年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_竹石_》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首诗表现了竹子顽强、潇洒、执着、勇敢的品质。
既是赞美竹子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用“咬”、“立”、“任”等字词,把岩竹拟人化,传达出它的神韵,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学古诗,理解诗句。
然后通过多音字“劲”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精神品格。
可是,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委婉,加上时代变迁,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体会、理解,并将诗人的生平与本诗结合起来,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理解诗意,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以及班级讨论的方式,理解古诗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拓展阅读其他运用托物言志的诗词,加深对托物言志这一写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恶势力低头,坚忍不拔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顽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恶势力低头,坚忍不拔的品质。
五、课程设置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学领航1、上课前,刘老师给大家看个短片(播放视频)2、刚刚的短片中,主要描述的是哪种植物?(竹子)3、清朝有个诗人,特别喜欢竹子,他画了许多竹子的画,写了几首与竹子有关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竹石》。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诗人不是想写竹子吗,为什么取名《竹石》呢?(诗人可能想写的就是石头中间长出来的竹子。
)2、我们就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之前我们学习过很多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有哪些?(读,理解意思,看注解,体会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古诗《风》吗?一起背一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代】李峤【简析】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课件出示《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明代】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齐读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看注释、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课题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运用学习方法自学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准备】借用思维导图预习古诗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孩子们,课前我们先来玩个猜古诗的游戏,看看谁反映最快。
第一幅看图猜古诗。
第二三九宫格猜古诗。
2.出示图片《马诗》指名诵读《石灰吟》指名诵读《蝉》一起诵读3.三首诗猜的很准确,诵读也正确流利、又有节奏、有感情,给你们点个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竹石》,继续感受诗词的魅力。
二、复习引入1. 我们刚才诵读的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远大抱负和志向,这两首诗都围绕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革命理想”展开教学,郑燮的《竹石》又想表达什么呢?我们慢慢去体会。
2.板书竹石,生齐读课题。
三、回顾学法、自学古诗孩子们,先来回顾我们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六部曲: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诵诗歌。
这六个方面的顺序可以是不固定的,但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深入的朗读基础上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导图单,去预习了这首诗,你在预习的时候,有了哪方面知识的收获呢?谁想来分享。
人教版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竹石》优秀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古诗三首《竹石》难点名称1、体会诗句的含义。
2、学习托物言志的用法。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诗歌的含义比较深刻,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竹石坚韧的傲气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诗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精神。
由于诗句含义比较深刻,六年级学生,对于托物言志这种手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情操。
2、学习托物言志的用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中四君子”是指什么吗?(梅、兰、竹、菊)那么,“岁寒三友”又是指什么呢?(竹、松、梅)在“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中都有竹,可见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跟竹有关的诗叫《竹石》。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出示有关诗人交界及写作背景的视频,让学生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诗句。
3、学习诗句。
(1)学习前两句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①“咬”采用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竹石的刚毅。
②竹石是长在哪里的呢?(立根在破岩中)。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竹子刚烈、坚韧的形象。
(2)学习后两句诗①前两句诗让我们感受了竹子顽强不屈的特点,你能在后两句诗中也找到一个来形容竹子的这个特点吗?(坚劲)②“千”“万”是虚指,指竹子经历无数困难。
③“任”是任凭的意思。
写出竹子姿态之豪迈。
“尓”是你的意思。
透出诗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④诗人在这里写出了竹子的哪些品质?诗人在两句诗中写出了竹子不畏艰险,从容乐观的精神。
⑤指导朗读后两句诗。
读出竹子的高尚情操。
⑥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竹子有一种坚韧不拨的意志力!刚毅不屈的抗击力!顽强不息的生命力!⑦诗人仅仅是在写竹子吗?当然不是,诗人是在表明自己的志向。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12.古代诗歌三首》竹石
部编版六年级下《12.古代诗歌三首》竹石竹石日期二、选择题2.我是吴宓①教授①每天早上七点半,《欧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很快,讲义写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列出参考书、著作、出版社、出版年代等。
学生上课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
②课堂上的吴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
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
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③课堂上这番潇洒,是吴宓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
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室友经常看见他埋头备课。
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 xī微露中”反复诵读。
④他就像是一座钟。
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与他们相比,老师吴宓一度不那么出名。
⑤比起教学上的一丝不苟,学生们更爱回忆吴宓课下的关爱。
一次,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街上,对面开来一辆汽车,他连忙举起手杖,一面挡住车,一面催着女学生们一字排站在人行道上,这才让开道路。
⑥这位教授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
但他却很舍得请学生吃饭。
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
⑦可惜,到这一生要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当老师了。
1976年,因饱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不请我啊?我还可以讲课。
”⑧没有人记得他的教授身份,除了他自己。
据说,弥留之际,他不停地喊着:“我是吴宓教授。
”【注】①吴宓(mì)(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竹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五四)(2018)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目标:1.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理解“咬”、“磨”、“击”、“任”、“尔”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流程: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2分钟)1.识“竹”字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2.知竹画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8分钟)1.读古诗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明志的写法。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二、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1)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板书:竹石(二)学习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全班集体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4)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站立,扎根。
破岩:风化的岩石。
磨:磨难。
坚劲:坚定,强劲。
尔:那。
任:任凭。
(5)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1.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托物言志)(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3.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四)课外拓展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竹石》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竹石》教案设计10 古诗三首竹石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古诗2 .发现共同点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及注释。
2.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竹石》三首诗。
请大家先谈谈对竹子和石头的印象。
2.学生分享对竹子和石头的印象。
(二)学习《竹石》第一首1.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竹石》第一首诗。
我们先来朗读一遍,注意语气和节奏。
3.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诗歌,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背诵得是否正确。
4.学生背诵诗歌。
5.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6.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学习《竹石》第二首1.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竹石》第二首诗。
我们先来朗读一遍,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诗歌,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背诵得是否正确。
4.学生背诵诗歌。
5.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6.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四)学习《竹石》第三首1.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竹石》第三首诗。
我们先来朗读一遍,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诗歌,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背诵得是否正确。
5.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6.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1.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竹子和石头的喜爱之情。
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些诗歌的喜爱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喜爱之处。
3.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竹子和石头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课后作业1.背诵《竹石》三首诗。
2.完成作文《我眼中的竹子和石头》。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理解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教材《竹石》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竹石》《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难点】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资料与工具: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
五、板书设计。
马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教学设计《竹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五四)(2018)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之三: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目标:1.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理解“咬”、“磨”、“击”、“任”、“尔”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流程: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2分钟)1.识“竹”字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2.知竹画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8分钟)1.读古诗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的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
再加以平长仄短的吟诗,使学生进一步从声音里感受该诗特有的韵律与情感。
】三、解读文本,揣摩“竹”意(15分钟)1.整体感知师:你知道《竹石》主要写的是什么吗?2.解题师:我们再结合资料(出示资料),你发现了什么?师:其实,《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画上的竹石。
3.解诗师:默读古诗,你能说说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1)扎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扎根破岩)师:在哪句诗中发现的?师: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说说为什么。
师:“咬定”就是——用力地咬着不松口。
诗中“咬定”的是——青山。
是说竹子的——根——咬定青山。
也就是竹子的根生在——青山之中。
师:“立根”就是——生根,根本来生长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师:你能给竹子和破岩前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师:这样的竹子,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很坚强。
为什么这么说?师: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同学们朗读这两句诗时,“松”和“中”读得要比其他字长,这两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还有一个字也是韵脚——风。
我们看看,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g。
我们来读一下,ong。
你发现读ong的时候,声音特别——厚重、有力、悠远,而这样厚重悠远的声音正和竹子坚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一起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扎根破岩,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2)坚定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书:坚定强劲)师:在哪句诗里?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师:坚劲就是——坚定挺拔。
磨就是——折磨,你运用的是——组词法。
同样的解词方法还能解决哪些字——击,击就是——打击;任,任就是——任凭。
千磨万击是一千次折磨、一万次打击吗——不是,而是——无数次折磨和打击。
师:还有一个字,尔就是——你。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师:你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竹子受到怎么样的磨难还坚定挺拔吗?师:你能用四字词语说说这样的竹子带给你来的感受吗?(不屈不挠)师: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坚定强劲,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4.描述师: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竹石》的画面吗?师: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松、中、风这样的字吟得厚重有力。
就再一次用我们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那不屈不挠的竹子吧。
5.唱诗师:你们听,老师的吟诵又有什么不一样?(诗唱诗)你发现了吗?师:原来《竹石》是可以——唱出来的。
这首诗要表达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就应该用浑厚的曲调唱出来。
谁想模仿着唱一唱?师:很多人已经掌握了唱诗的方法,这种唱诗,只要把平声延长一点,把仄声唱准一点,就可以了。
来,我们一起来——6.作者师:《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它带给我们如此的震撼。
那么,为画题此诗的诗人是——郑燮。
(出示郑燮简介)原来郑燮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尤其擅画兰和竹。
所以,他才能画出兀傲清劲、别具一格的竹子。
他有一句流芳百世的铭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郑燮晚年的这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所以,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却是——自己的情感。
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让学生了解《竹石》是首题画诗,再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诗中写了竹石的哪些方面?学生随机找出诗中所写竹子扎根破岩、坚定强劲。
在理解诗意的时候,采用了组词法和发音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逐句理解诗意,并想象描述古诗情景,在理解与描述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
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把古诗唱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后,结合作者生平资料,理解古诗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四、拓展艺术,了解“竹”情(7分钟)1.咏竹诗画师:郑燮的笔下,有着这样不屈不挠的《竹石》,你都知道哪些有关竹子的诗呢?师:竹子是坚韧顽强的象征,更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
我们看,(出示诗句)唐朝的王维有这样的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商隐有诗云——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宋代的张咏有诗云——卷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疑寒雨声。
春晚不知桃李谢,岁寒非避雪霜深。
师:(出示图片)而竹子更是人们进行绘画创作的重要主题。
2.“四君子”师:而竹又同梅、兰、菊合成“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成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出示图片),明代黄凤池有《梅竹兰菊四谱》。
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师:你看,人们对“竹”多么情有独钟!学习至此,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竹、赞美竹吗?师:是啊,“竹”在汉语的世界里就成了一副清雅的画、一首坚韧的诗、一种不屈不挠的中国文化。
【设计意图:从咏竹诗、竹画和“四君子”入手,拓展学生的认识领域,让学生了解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中国绘画和诗词的一个主题,是中国的一种文化。
】五、回归生活,引发“竹”思(3分钟)师:当我们再一次观赏竹子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古老的字——竹,会想到一个刚直的诗人——郑燮,会想到一首厚重的古诗——竹石,我们会这样唱——师:就让我们在这样的曲子里,做一个不屈不挠的君子吧!下课!【设计意图:把《竹石》带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诗情的意识,完成了《竹石》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的学习思路。
】板书设计:竹石扎根破岩坚定强劲二、选择题2.列车上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
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
我正在考虑用什么活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
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
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
行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她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
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
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
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
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
大哥,借个火。
”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
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1.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文中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物交流,却均以失败告终,请你概括下不同人物的反应。
3.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像第⑤⑥两段中加点的词,请你对它们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写出了大爷外表的平易近人,与下文对“我”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反映出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
2.小伙子:上网聊天;美女:独自听音乐;大爷:扭过身子不理我;中年人:掐灭烟回车厢。
3.“犹豫”写出了中年人对“我”的不信任,内心不是很愿意借“我”打火机,剩下一大截,说明烟还没有吸完,中年人只是不想搭理“我”而熄灭了烟,这样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4.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3.痴心石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