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资料)
地球的运动知识归纳
地球的运动知识归纳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的更替。
5、晨昏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他们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7、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8、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9、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10、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度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11、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界线是23.5°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线上时,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
所以北纬23.5°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
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2、随着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在北纬66.5°以北和南纬66.5°以南的地区,会出现一天中太阳不升(极夜)或不落(极昼)的现象,因为这一现象只会出现在这两个范围内,所以,把这条纬线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
只有极圈内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13、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为23.5°,极圈的纬度数为66.5°,两数之和为90°。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14、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是自赤道向极地递减。
15、地球表面任何一点与地心的连线同赤道平面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16、在一恒星日中,地球自转360°,在一太阳日中,地球自转360 °59′; 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则太阳日大于恒星日;反之,太阳日小于恒星日。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轨迹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以及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以西向东的方向旋转。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以及地球的东西方向等一系列现象。
1. 自转轴与地球赤道: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两个极点的轴线,地球的赤道则是垂直于自转轴的面与地球表面相交所形成的大圆。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度约为23.5度,这一倾斜度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一夜的时间。
我们通常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昼夜。
3. 勃兰特兹圈:地球自转导致赤道的扩张,使得赤道附近出现了一个最大纬度为23.5度的椭圆形带状区域,被称为勃兰特兹圈。
在这个区域内,昼夜长短基本相等,季节变化不明显。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以及不同时区的存在。
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轴与公转平面呈一定的倾角,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一年,通常精确地定义为365.24天。
我们一般将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年。
3. 地球季节的产生: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质使得地球与太阳距离有所变化,这导致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称为地球远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大,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弱,所处的季节为冬季。
相反,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称为地球近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小,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强,所处的季节为夏季。
三、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运动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变化。
知识点速记:地球的运动(含答案)
知识点速记:地球的运动(含答案)地球的运动⼀、⾃转1. ⾃转绕什么转动?2. ⾃转的⽅向是怎样的?⾯对⾚道,;⾯对北极,呈⽅向;⾯对南极,呈⽅向。
(北逆南顺)3. ⾃转⼀周的时间是多少?⼩时(天)。
4.为什么地球上会产⽣昼夜现象?地球是个。
5.⾃转产⽣的⾃然现象有哪些?(1)。
(2)。
(时差)6.注:同⼀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西边的地点见到⽇出。
练习:(1)画出地球⾃转⽅向。
(2)标出晨昏线。
(3)A、F哪⼀点先进⼊⽩天。
⼆、公转 1 .公转绕什么转动?2. 公转的⽅向是怎样的?3. 公转⼀周的时间是多少?4.公转产⽣的⾃然现象有哪些?(1)(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2)的变化。
(3)的变化。
5.正午太阳⾼度与影⼦长短有什么关系?正午太阳⾼度越⾼,影⼦越。
正午太阳⾼度越低,影什么是北回归线?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界线。
8.什么是南回归线?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界线。
9. 阳光直射点在地球上是怎样移动的?在之间来回移动。
10.四季是怎样形成的?随着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同⼀地点阳光照射⾓度会发⽣变化,地表得到的太阳热量随之发⽣变化,形成四季。
11. ⼀年中,北半球春夏秋冬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2.⼆分、⼆⾄各是什么⽇期?阳光直射哪⾥?(1)春分:前后,阳光直射。
(2)夏⾄:前后,阳光直射。
(3)秋分:前后,阳光直射。
(4)冬⾄:前后,阳光直射。
地球的运动⼀、⾃转1. ⾃转绕什么转动?地轴2. ⾃转的⽅向是怎样的?⾯对⾚道,⾃西向东;⾯对北极,呈逆时针⽅向;⾯对南极,呈顺时针⽅向。
(北逆南顺)3. ⾃转⼀周的时间是多少?24⼩时(⼀天)。
4.为什么地球上会产⽣昼夜现象?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5.⾃转产⽣的⾃然现象有哪些?(1)昼夜更替。
(2)不同地⽅时间的差异。
(时差)6.注:同⼀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西边的地点先见到⽇出。
练习:(1)画出地球⾃转⽅向。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首先,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这个自转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导致了这种错觉。
地球自转还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地球表面明显膨胀,并在地球的两极形成了压缩。
其次,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以顺时针方向运行,周期为一年。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在一年中有时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有时候较远。
这个现象被称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还有倾斜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现在大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向太阳的倾斜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
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和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差异,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这些运动作用下,地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群落。
总的来说,了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球运动,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着交替,这种现象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2、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4、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5、地球的性质: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6、地球自转产生的两个现象;第一,昼夜更替,第二,时间的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3、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世界二分二至日(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1)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2)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3)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4)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
5、当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时候)此时全球昼夜等长。
6、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7、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8、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此时北半球的昼最长,夜最短。
从6月22日向9月23日运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昼渐短,夜渐长,到秋分日的时候达到昼夜等长(要注意动态分析)。
9、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例如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10、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及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1、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12、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13、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赤道一年太阳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各一次)14、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地球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
1. 自转的方向。
-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地球仪演示来直观理解。
2. 自转的周期。
- 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360°,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360°59′,时间为24小时。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长度,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3. 自转的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点的角速度均为15°/小时。
这意味着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相同的。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线速度为0。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的圆周长度不同,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弧长不同。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地球自转。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交替。
-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 地方时。
-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
-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东八区的区时就是120°E的地方时。
-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知识归纳《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归纳1、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为360°,周期为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为360°59′,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即转了360°,也就是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3、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也就是说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即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黄赤交角若变大,则热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也扩大,温带范围就相对缩小了;黄赤交角若变小,则热带范围缩小,寒带范围也缩小,温带范围就相对扩大了;黄赤交角若变为零,不存在五带的划分。
4、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为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
晨昏线的特点:⑴晨昏线平分地球,一半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是过地心的大圆;⑵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永远保持垂直;⑶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⑷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重合;⑸晨昏线绕着球心在极圈的范围内移动;⑹晨昏线在二至时与极圈相切,并且切点所在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⑺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⑻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地方时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地方时18时;⑼晨昏线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⑽晨昏线最南、最北和纬线圈的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⑾在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等。
5、地方时的计算:所需条件:一条经线的度数和地方时刻,另一条经线的度数和地方时刻,知三者可求一。
①计算经度差②计算时间差③“东加西减”原则注意:两条经线之间若有经过0°或180°经线,这时的经度差并不是简单的相减。
如求120°E和30°W的经度差。
经度差=(180°-120°)+(180°-30°)=210°再如,求90度W和60°E的经度差。
地球运动知识点梳理
一、地方时1 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种时刻不同。
2 、定义: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它把一天中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定为中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小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遵循“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0、4分钟/10、4秒钟/1‘。
注意:“如日中天”中的“日中天”就是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是一天中地方时为12点的时刻,这时太阳辐射在一天中最强。
但此时气温并不一定最高,因为地表受热需要一个过程。
3、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同一天,24小时制)4、经度差的计算方法:若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地区,则经度差=大的经度数-小的经度数若两地分别为东经或西经地区,则经度差=两地经度数之和二、时区和区时1、时区: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分为24个时区,即每隔150划分24个时区注意:东12区位于东经范围以内,西12区位于西经范围以内,其中东12区与西12区都只跨7.50个经度,东、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
但东、西12区都位于西半球。
2、区时:每个时区的区时,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又称为标准时。
注意:①、中央经线是指该时区的“标准经线”,其度数的大小为该时区数×150②、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③、东西12时区时刻相同,而日期相差1天。
3、根据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①经度÷150/h=整数和余数。
若余数小于7.5度,同该经度的时区数就是整数;②若该余数大于7.5度,则该经度的时区数就是整数+1;③某地为东经度,为东时区;某地为西经度,为西时区;若整数为12,则为东西12区4、时区差的计算方法:同区相减,异区相加5、世界各个国家区时的确定:(1)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即1200E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用的时间(2)国际标准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即中时区的区时。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球运动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自转以及地球轨道的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等现象。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本文将对地球运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其特点如下:1. 自转轴: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北极连接南极的一条线。
自转轴的向北倾斜大约23.5度。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以一天为单位计时。
3.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地球的西边看向东边,地球表面的东方是自转的顶点。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经度和地方时间的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其特点如下: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近似为椭圆形,我们称之为地球轨道。
地球轨道的形状与轨道上的位置对应了季节的变化。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年,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天。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固定的,平均每秒约为29.8公里。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周期性地变化。
在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会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变换。
三、地球轴的倾斜和地球的倾斜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轴的倾斜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之间的夹角。
地球轴的倾斜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换。
1. 四季的变化:地球轴倾斜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了四季的变化。
2. 极昼和极夜:地球轴倾斜导致了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出现连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昼期间,该地区会连续24小时享受阳光;而在极夜期间,该地区将持续处于黑暗状态。
四、地球运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地球运动不仅影响着季节的变化,也对地球的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章地球上的运动-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1: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 ,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知识点2: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 时间 速度A 点 近日点 1月初 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 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知识点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规律(北半球)Chapter 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三、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区位条件评价(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同理,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南极上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地理高二地球运动的知识点
地理高二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地球运动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倾斜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对于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1. 自转的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即自西向东地旋转。
2. 自转的效应:a. 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的某一部分面对太阳时,这部分地区就会经历日出和白天;而当这一部分转到背面时,就会出现日落和夜晚。
这种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
b. 自转也导致了地球上的风系统和气候分布的形成。
由于地球自转时速相对较快,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迹。
这是地球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1. 公转的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我们常说的一年。
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被称为椭圆轨道。
2. 公转的效应:a. 公转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这一地区会处于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这一地区则会迎来温暖的夏季。
这种现象形成了四季交替的规律。
b. 公转也是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地球、太阳和月球处于特定位置时,地球会挡住太阳对月球的光线,形成日食;而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地球遮挡住太阳对月球的光线,形成月食。
三、地球的倾斜度地球的倾斜度指的是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法线之间的夹角。
1. 倾斜度的大小:地球的倾斜度约为23.5度。
这个倾斜度的存在导致了不同地区季节变化的差异。
2. 倾斜度的效应:a. 倾斜度使得地球各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有所不同。
在北半球夏季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更长,太阳的高度角也更高,而在冬季时则相反。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1)地轴指向: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生活周期)(4)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余为150/h;线速度由赤道(1667千米/时)向两极(0千米/时)递增(1)昼夜更替(天体东升西落)(2)地方时(区时)(3)水平地转偏向力2.地球太阳(1)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同向),北逆南顺(2)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后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天5时48分后46秒(3)轨道:近正圆的椭圆(4)速度: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慢,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快。
平均值每天10,30万千米∕秒(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4)四季的更迭(构成)(5)五带的划分进动和太阳关系: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自转平面)夹角:230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034'。
3.太阳照射点移动规律技巧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差(当地与太阳照射点的纬度高)=纬差(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纬度差)技巧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原产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技巧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热带区域:直射时达到最大值。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技巧4:相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最小差值规律热带地区:23°26’+当地纬度温带地区:23°26’×2寒带地区:90°+23°26’-当地纬度技巧5:正午太阳方位与影子方位、长短变化推论(1)在直射点以北:影子朝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端,地球位于椭圆的焦点处。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上有四个关键时刻: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冬至点。
这些时刻分别对应着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气候现象的发生。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轨道的一半是近地点,一半是远地点。
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被称为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现象,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公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轨道上太阳的位置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速度就越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近,公转速度就越快。
因此,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带来了四季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当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在春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春季;当太阳在夏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靠近太阳,南半球远离太阳,此时为夏季;当太阳在秋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秋季;当太阳在冬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远离太阳,南半球靠近太阳,此时为冬季。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长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地球的构造和形状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不仅因地球自身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还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影响而不断变化。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地球表面的风、云、水流、地质构造等现象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地球的章动和岁差现象。
章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摆动,它使得地球的赤道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岁差是指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它使得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还带来了地球的各种气象现象,如气旋、台风、龙卷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纬网1、经线与纬线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球面上与地轴垂直的圆特点形状半圆,且都不平行,相交于极点一个圆,且都平行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纬度1°经线段长度=111km 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L=111千米*纬度的余弦值相同点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季节2、经度:国际上统一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00经线算起,向东属于东经(E),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越向西,经度值越大。
以西经200和东经1600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经度立体概念为二面角,即某经线平面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组成的两个平面的夹角。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
以赤道、纬度30°、纬度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
纬度立体概念为线面角,即地表某点和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4、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经过两点和地球球心)的劣弧的长度。
同一纬线上的两点最短的行进路径,一般是先向高纬度方向,再向低纬度方向。
5、定向:东西方向依据劣弧(两地经度差小于180度之间)原则确定,南北方向依据两点纬度高低确定。
6、定位:地球表面上任一点都对应一组确定的经纬度,故经纬度是区域定位的依据。
地球运动专题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比较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0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2、地方时(1)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
(2)时区和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
划分方法如图。
时区号=已知经度÷150(取整数),除尽或者余数小于7.5°,商即为时区数,如果余数小于7.5°,时区数等于商+1。
区时: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东1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5°,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180度经线。
标准时间: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中国使用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地球上日期最多存在两天,分界线包括规定的日界线,还有事实上的日界线,即0点所在的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经过的经线,它不断变化。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点经线到180度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余者为旧的一天。
当180经线为0点时,全球各地同属于一个日期。
时间计算:从1800经线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再到1800经线,时间越来越早,即时间不断增加。
①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两地经度差在00经线的同侧为“—”,异侧为“+”)②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③区时差=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在零时区的同侧为“-”,异侧为“+”)④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计算公式:H=900-纬度差(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若两点分别在南、北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加)(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规律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注: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直射,即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注: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直射,即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注:赤道上有两次直射,即3月21日、9月2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有两次最小值,即6月22日、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034′。
五、日出日落问题(一)、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没点的地平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无关。
具体来说:(1)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二)、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方法:太阳视运动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一天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看太阳在天空中以观测者为中心,自东向西运动,一天转一圈。
观测者所在的平面是地表切面,叫做地平圈,以观测者为中心的大球面为天球,天体在天球上运动。
(1)太阳视运动最高位置为正午,正午太阳高度为从地平圈中心向太阳最高位置的连线与地平圈的交角,地平圈以上部分长度反映昼长,以下表示夜长。
(2)不同半球的正午太阳偏向: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轨迹是平行的。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南方,每天太阳最高时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北方,太阳最高时在正北,根据一年中太阳视运动最高、最低、居中位置来判断季节。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轨迹也是平行的,只不过正午时太阳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北,有时位于观测者正头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太阳与地平圈中心连线与地平圈夹角),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南。
赤道上每天都昼夜平分,太阳每天都垂直升落,但正午太阳高度并不同。
其余位于回归线之间纬度太阳运动轨迹倾斜,但与地面夹角较大。
(4)正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极圈以北地区表现为正北升,正北落,南极圈以南表现为正南升,正南落(升落在同一地点)。
已经处于极昼的地方(不包括极点),太阳虽一直在地平圈以上,但仍有高度变化,正午时太阳最高,午夜时太阳最低,如图中a点。
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计算,最小太阳高度可以通过直射点运动推算。
由于太阳运动轨迹是平行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即为最小太阳高度变化,变化数值为直射点移动范围。
例如:北纬80度地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10度时,该纬度正好出现极昼现象,最小太阳高度为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20度,夏至时,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最大太阳高度为33°26′,最小太阳高度为13°26′。
(5)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太阳视运动(1)北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太阳高度可以通过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出来,从地平面向上看,太阳逆时针在地平面以上旋转,地平圈中心为观测者位置,即北极点,四周方向都是正南方向。
(2)南极点:站在地平圈中心向上看,太阳顺时针在地平面以上旋转,地平圈中心为观测者位置,即南极点,四周方向都是正北方向。
注意问题:读此类图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说明太阳直射在赤道。
北回归线以北(除北极外)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回归线以南(除南极外)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北方的天空,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北方的天空。
②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的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反之,说明位于夏半年。
如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太阳运行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在地平圈以上的运行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日落点和正东、正西连线的交角为20°,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20°,由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0°和太阳直射南纬20°两个条件可算出当地的纬度。
(三)、利用日照图来判断日出日落方位1、太阳直射赤道在晨线上看到的是日出,在昏线上看到的是日落。
在上图中,选任意一点A,我们来分析一下A地日出日落的方位。
因为纬度相同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相同,所以我们首先作过A地的纬线,找到该纬线与晨线的交点B、与昏线的交点B"。
只要得出太阳光线相对于B地的方向,就可知道A地日出的方位;只要得出太阳光线相对于B"地的方向,就可知道A地日落的方位。
可以看出,相对于B地而言,太阳光线来自正东方向,所以在A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相对于B"地而言,太阳光线来自正西方向,所以在A地太阳从正西方向落下。
总结规律为: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2、太阳直射北半球我们讨论一下任意一点C地的日出日落方位,作过C地的纬线,找出该纬线与晨线的交点D、与昏线的交点D",可以看出,太阳光线相对于D地来说来自东北方向;相对于D"地来说来自西北方向,所以,在C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