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技术决策与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程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讲到日本就不得不讲到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被认为是发展型国家的原型日本的发展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政府试图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密切的政商关系。
并且石油危机以来政府干预和控制的想法在产业政策决策者那里在减弱,对价格机制的看法更加的积极。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形成原因1.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1)古代日本社会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世袭氏姓贵族制度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
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实力不断削弱(2)武士道精神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无事,使之绝对服从主军,重言诺。
(3)近代日本社会19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这就是日本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何止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意图彻底废除幕番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统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
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下一年实施)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是的君主立宪体质-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
近代天皇制实质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于资产阶级政权的范畴。
2.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日本之所以能在简短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幕末时期的现代化改革
日本幕末时期的现代化改革日本幕末时期(1868年-1912年),也被称为明治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这些改革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幕末时期的现代化改革,并介绍其中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政治改革在幕末时期,日本政治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
外部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日本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内部上,幕府的腐败和失能也导致了社会动荡。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明治维新以来,政治改革成为了头等要务。
1.1 建立中央集权明治维新后,幕府被废除,天皇恢复了实际的统治地位。
政权逐渐转移到中央,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管理和决策。
1.2 引进西方制度为了弥补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的不足,明治政府开始引进西方制度,并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借鉴,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
例如,明治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五家制度》,它建立了议会制度,确保了不同政治派别的参与和讨论。
二、经济改革在幕末时期,日本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2.1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明治维新的核心之一。
通过废除藩制和租税改革,明治政府实现了土地的私有化,鼓励农民积极种植,提高了农业产量。
这项改革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工业发展为了推动工业化,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设备,并积极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他们设立了许多重要的政府机构,鼓励投资和贸易,推动了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
三、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幕末时期现代化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
3.1 废除武士制度幕末时期的日本一直以武士阶级为社会主要的统治阶层,但这个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变得不适应。
为了改革和现代化社会体制,明治政府废除了武士制度,并解散了大部分武士阶层。
战后日本的科技战略目标及决策模式
战后日本的科技战略目标及决策模式吴建华;潘毅文【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战略目标以及沟通为主的协商式科技决策模式。
其中,科技发展战略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旨在消除技术差距并创立自主的科技体系,将高科技作为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手段;其决策模式强调科技决策过程及其步骤的“协商性”,但突出日本政府在科技决策中的作用。
探析并总结日本战后科技战略目标及决策模式的经验教训,对后进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After the Word War II, Japan establish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target with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ulted decision modal mainly in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Among them,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targets catching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y, aims to eliminate the technology gap, set up the independ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nd take the high -tech as a means of seeking political military power. And the decision model stresses on the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 cision - making and the consultative of its process steps, while it outstands the role of Japanese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sion - making. By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target and decision - making model after the Word War II, it can undoubtedly make a great role of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junior country to formulate the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7页(P90-96)【关键词】日本;科技战略目标;决策模式【作者】吴建华;潘毅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5二战期间,日本科学政策一直服从和服务于军部战争需要,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重要工具。
关于日本行政制度的研究
关于日本行政制度的研究本文将研究日本国的行政制度,全文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日本行政制度类型、日本国家中央行政制度、日本地方行政制度、日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日本政府行政过程、日本行政制度改革。
一、日本行政制度类型:日本的统治机构分设立法、行政、司法部门,采用三权分立制。
立法机关:国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唯一的立法部门,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
两院分别由选举产生的议员所组成。
行政机关: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
内阁行使的有关行政权对国会负有共同责任。
司法机关:法院——由最高法院及下级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简易法院)组成。
所有的法官都独立行使职权,只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日本的政治结构中还有作为“国家象征”的天皇,由以上可知日本的整个政治制度可称为“议会君主立宪制”。
日本的君主立宪政治制度显然跟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有所差别:英国宪法中规定英王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而日本天皇就只是国家民族的象征。
日本天皇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古代、近代、当代三大阶段。
古代天皇制始于公元7世纪,近代天皇制始于19世纪60年代后期,当代天皇制度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
当代天皇制由专制主义变为象征制,天皇无任何实权,只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
但是仍然具有凌驾于国家机关之上的最高权威性,是日本国家和国民意志的象征。
君主立宪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权利,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从政府结构来讲君主交出了立法权,但保留部分行政权,君主在制订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治理国家。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一段时间内实行过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在现代,日本实行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在这种制度下,日本国会掌握立法权,内阁由国会产生并对国会负责,天皇的实际权力被减至零,其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
日本天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任何权力的君主。
日本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日本国是多党领导下的单一制国家。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引导语:事实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及之前的日本,产品质量很糟糕,可以查阅到的描述:“他们出口的玩具玩不了多久就会出现质量问题;他们出口的灯具寿命短得让人无法接受。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日本的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日本企业界开始意识到他们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恶劣口碑是日本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界的有识之士着手年复一年、常抓不懈地实施质量变革。
最开始进行革新的是日本的通讯设备制造业,他们从美国引入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并特别重视质量控制过程中应用的统计方法。
而扩展成为全国性的'质量变革则紧紧地与一个日本组织和一个美国人联系在一起。
成立于40年代的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从1949年开始设立由企业、大学和政府人员构成的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并定期开办“质量管理基础课程”将小组的成果传达给产业界,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办约90期,约3万人参与学习,这些人员成为了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主力军。
JUSE于1950年邀请美国的戴明博士(W. Edwards Deming),一位抽样理论和质量管理专家,访问了日本,并为JUSE技术专家和各地企业高层举办了质量课程或讲座,通过一年的授课戴明的理论在日本受到了尊敬和推崇。
在JUSE的宣传和推动下,日本掀起了质量管理的热潮,定于每年的十一月为“质量管理月”,而戴明捐出了讲义费而设立了“戴明奖”,这一奖项迄今仍是日本企业深受重视的最高质量荣誉。
在头十年,质量管理和统计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制造和检验领域,尽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很显然,对于实现顾客满意这一主要质量目标而言,它并非充分条件。
为实现这个目标,无疑必须重视制造前的过程,而且还必须强调在检验后的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方法。
日本从60年代初开始将质量管理的概念拓展为全公司质量管理(CWQC),它的特征显而易见:一方面覆盖范围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务非常广,另一方面全员参与。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探究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
它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类型选择、动力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整合性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技术发展而调整、演进的过程。
同时, 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作为支撑。
二、战后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它却以世界国土面积的0.3%和世界人口的2%创造了每年大约占世界15%的GDP,成为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
其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
我这里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讲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演变。
1.“贸易立国”和“技术吸收型”发展战略(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贫乏。
二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国民带来严重的恶果,经济凋敝,物质匾乏。
当时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30一40年。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战后美国正积极建立世界霸权,把日本作为对付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大力扶植日本。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有利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并在1960年、1963年日本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战略抉择的目标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引进过程中,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逐步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从国外“引进技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的技术进口方式,主要指本国的研发人员去国外考察和留学,引进国外的科技文献,进口商品和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改良技术。
另外一种是付出对应的价格,直接买入专利和技术图纸。
显然前者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引进,而后者则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措施。
科技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王溯,任真,胡智慧(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基于日本经验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以来,随着40多年发展环境的变化,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经过不断调整,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发展为脉络,着重分析了二战后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三个重要阶段,总结了各创新主体的作用变化与整个创新体系的特征,以期为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识码:A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 StrategiesWang Su,Ren Zhen,Hu Zhihui(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i J i.c I:Since British economist Freema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upon Japanese experience in 1980s,with the changing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next40years,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lso changed a lot.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contex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development phases of Jap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fter World War II.It summarizes the changing roles of different actor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on system in different time,with a view to bring improvements to China's related innovation system.Key words:Japan;S&T strategie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的废墟上展开重建,仅仅经过30年,又迅速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汽车、半导体、机器人等工业产品风靡世界,一度引发“日本第一”的赞叹[1]。
日本的计算机发展史
日本的计算机发展史原著:山田昭彦编译:王立群摘要:电子计算机从1940年代上半叶在欧美开始了发展,而在日本,到了战后才开始首先在大学发展电子管计算机,随后开始了参变管式和晶体管式计算机的发展。
从1960年代后半叶以来使用集成电路的大型计算机得到了发展,产品走向了市场,而于此并行的是小型、廉价的工作用办公计算机和科学技术用的小型计算机也产品化,出现了计算机在中小企业普及的现象。
进而,随着微处理器的诞生,在1970年代后半叶产生了可以处理日语的个人计算机,计算机开始在家庭普及。
关于科学技术用的超级计算机,从1980年代前半叶,日本的制造商进入市场,开始了产品的推出,日美之间的开发竞争得以持续。
随着这些通用型计算机的发展,以游戏机为代表的嵌入式专用计算机系统也不断地开发出了高性能的产品,在图形化性能方面超过通用型计算机的高性能产品出现。
本文的构成:本文中,对日本的计算机发展史,以从黎明期经过大型计算机到个人计算机的历史顺序及家用游戏机的历史这两方面进行叙述。
1、计算机的发展史1-1、黎明期的计算机(第一代、第二代)在日本,战前及战时,机械式计算机、电子机械式计算机等计算机械和逻辑计算机的研究开发在进行着,而电子数字式计算机在战后也开始了开发。
从1940年代后半叶,继电器式、电子管式、参变管式和晶体管式计算机几乎并行地得到了发展。
关于机械式计算机,在明治时代矢头良一发明出与算盘相同的以2-5进制作为输入手段的手动桌式计算器“自动算盘”,在1903年获得专利权并开始生产、销售。
在1923年,大本寅治郎销售了改良至德国造的机械式计算器的机械式桌上计算器。
之后命名为“虎式”计算器,因为比外国产品廉价得以广泛发展,生产到1960年。
在1930年代,日本电器的中岛章、榛泽正男发表了开关理论,而电器试验所(后来的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现在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大桥干一和后藤以纪把开关理论发展到了理论代数和理论数学。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在古代日本,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古代日本的发展和演变。
一、政治体制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君主制为基础,其中天皇扮演着中心角色。
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被认为是日本国家和民众的象征。
然而,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天皇的权力相对较弱,由政府中的重臣和贵族阶级掌握。
1. 贵族阶级贵族阶级包括氏族(源氏、平氏等)和官僚集团。
他们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主要来源,在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贵族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联姻关系,常常导致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2. 政府体制古代日本的政府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设有各种部门处理政务。
例如,枢密院负责决策和行政事务,各个官职分工明确。
此外,各地设有府、县、郡等地方政府机构,为地方行政和税收提供支持。
3. 地方豪族在政治体制中,地方豪族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地方社会的权力代表,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收集税收。
地方豪族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常常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二、文化传承古代日本的文化传承在政治体制的框架下发展,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洋溢着浓厚的日本特色。
1. 皇室文化作为政治体制的核心,天皇和皇室成员的宫廷生活和仪式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皇室文化充满着庄严与仪式感,强调礼教和忠诚。
2. 佛教文化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深深扎根,成为日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精神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3. 文艺复兴在政治稳定时期,日本的文艺复兴达到巅峰。
诗歌、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呈现出独特的日本特色。
例如,和歌和能剧就是当时繁荣的艺术形式。
4. 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诚、勇气和荣誉。
武士道的精神影响了日本的战争观念和道德准则,成为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总结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日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日本科技四期计划
实现丰富与高 质量的国民生 活
的安全供给 确保国民生活的安定,提 高国民生活的便捷性 提高国民生活的丰富程
等 灾害观察与预测、环境污染与有害物质的风险 评估、交通运输的体系化、延长寿命等 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服务、创意文化、设计、
度
内容产业等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先端材料、多功能电子设备、信息通信等基础
除了上述三大任务,基本计划还提出了未来日本亟需突破的五个 方向(见表 3),重点在信息通信、纳米技术等既有优势领域进行布局, 并强调外太空、海洋探测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以保障国家安全。
表 3 五大领域的重要课题与相关内容
重要课题
课题目标
技术领域研发方向
确保食物、水、各种资源 转基因生物技术、新能源利用、垃圾循环处理
二、三大任务:实现日本的复兴与重生
为实现总体目标,基本计划提出三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灾后复兴计划。重点包括:(1)灾区产业振兴。重点推进被 污染土壤与水质等调查与改良,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提升农林水产品 安全性等的研发,同时促进其成果的灵活应用;重构先进材料与零部 件基地,支持高品质化的生产装备研发。(2)社会基础设施的重建。 重点资助防灾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修缮修复,进而推进电力、 燃气、上下水道、信息通信等生活基础设施的修复,并加强其功能性、 便利性和安全性等的研发;强化公共设施的防灾功能,包括强化面向 民间的网络设施。(3)加快灾区实现安居。加强地震、海啸等调查观 测和灾区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继续强化周边地区以及全国辐射线监测; 推进灾区居民的长期健康调查与分析,基于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诊疗 与研究等。 二是绿色创新计划。通过绿色创新,在促进环境保护、能源技术 进一步创新的同时,加快推动日本能源供给源多元化与分散化。深化 面向能源利用革新的社会体系与制度改革,构建长期稳定的能源供求
日本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和政策体系及启示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合。
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骨干引领作用,牵 头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和创新 链协同,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系统集成,加快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切实解决相关方面科技力量自 成体系、分散重复、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同时,科研机构要发挥行业智库作用,构建科技信息 高端交流平台,为政府、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 撑,努力将相关研究成果和行业共识、产业需求转 化为国家政策和产业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政府也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快速、深人了解相关行业情况,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确保 相关政策落地见效。
此外,建议科研机构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进一步优化 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 和研究基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能力。
在此基础上,发挥好平台和纽带作用,紧紧 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发展战略,汇聚各类创新主体 和创新资源,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行业共 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中央编办)曰本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和政策体系及启示鲁李瑾二战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科技 由技术引进、模仿为主转变为自主研发、创新为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日本科技实现转 型发展的重要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确立并推动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
在实施这 一战略的过程中,日本构建起权威专业的科技创新 决策机制及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其成功经验可以 为我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 参考借鉴。
一、权威专业的决策机制保证了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性和有效性曰本的科技发展决策机制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1959年设立科学技术会议(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2001年调整为综合科学技术 会议(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STP), 2014年进一步调整为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 议(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CSTI)。
日本政府主导型产学官合作模式的形成过程推进机制与实施效果
日本政府主导型产学官合作模式的形成过程、推进机制与实施效果曹勇秦玉萍2012-7-24 10:21:03 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京)2011年5期作者简介:曹勇(1964-),男,湖北浠水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E-mail:caoyong@;秦玉萍(1986-),女,黑龙江黑河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与科技政策分析,E-mail:xiaoedeyouxiang@(湖北武汉430074)。
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日本通过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产学官合作模式。
文章以日本政府制定并连续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为主线对该模式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以及具体推进机制进行探讨,并分别从产、学、官各主体以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分析前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而为构建我国转型期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学官合作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推进机制实施效果面对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产业空洞化等问题,日本政府意识到只有开展基础性、开拓性的前沿研究才能保证国家和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1995年颁布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为日本的科技政策制定了基本框架,2001通过设立综合科学技术会议(CSTP)、合并日本科技厅与文部省等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通过实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来推进产学官合作的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
在该模式中,产业界的作用由高风险的技术开发转向如何通过与大学的密切合作来持续开发出具有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大学的功能除了教育与学术研究之外,还要能够通过产学官合作创造、活用、转化知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政府则承担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承担研发风险、配置研发资源、引导产学官有效合作以及评价成果等重任[1]。
《科学技术基本法》已实施1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也从1995年的第一期进入2011年的第四期,政府主导型的日本产学官合作模式已经确立并取得明显成效。
日本的科技行政管理制度
日本的科技行政管理制度日本作为一个重视科技发展的国家,其科技行政管理制度在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资源配置、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对日本科技行政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及职责日本的科技行政管理机构主要由文部科学省和厅、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开发组织等组成。
文部科学省主要负责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科技资源进行调配和管理。
而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开发组织则承担着科技项目的管理和执行职责。
具体来说,文部科学省的职责主要包括:(1)制定科技政策。
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科技政策,包括科技发展规划、科技产业政策、科技合作政策等,为科技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2)调配科技资源。
文部科学省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需求,进行科技资源的调配和配置,包括财政资金的分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源支持。
(3)推动科技转化。
文部科学省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开发组织的职责主要包括:(1)执行科技项目。
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开发组织承担着执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职责,包括研究开发、试验验证等工作。
(2)推动产学研合作。
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开发组织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日本的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主要由文部科学省负责。
文部科学省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需求和战略定位,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
在制定科技政策时,文部科学省采取了多种方式和途径,包括:(1)征求专家意见。
文部科学省在制定科技政策时,经常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科技专家和学者的智慧和经验,制定科技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开展国际合作。
文部科学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持。
(3)依法治理。
日本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均依法进行,文部科学省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保证科技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日本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状况
社区建设的发展
社区建设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日本社区的管理逐渐
1
转向以居民为中心
政府开始重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并通过各种方
2
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
例如,政府会通过资助和规划,引导居民参与到公园
3
建设、街道改善等社区项目中
全球化对社区的影响
全球化对社区的影响
1
2
3
4
全球化对日本社区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趋势
b. 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 挑战,可持续性发展 成为社区管理的重要 方向。社区将更加注 重环保和能源效率, 推广可再生能源,减 少碳排放,以及促进 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
未来趋势
c. 社区参与和合作
未来的社区管理将更加注重居民 的参与和合作。政府、企业和居 民将更加紧密地协作,共同决策 和管理社区的事务。通过这种方 式,社区将能够更好地反映居民 的需求和意愿,提高管理的效率 和满意度
日本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状 况
目 录
-
01 历史背景 02 社区建设的发展 03 全球化对社区的影响 04 现代社区管理体制 05 结论 06 参考文献 07 未来趋势
日本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状况
从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到适 应社会经济变化的需求,再到 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日本 的社区管理体制不断进行着适
挑战与问题
挑战与问题
尽管日本的社区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 题。例如,如何平衡政府、企业和居 民之间的利益,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 的文化差异和移民问题,以及如何在 变化快速的社会中保持管理的灵活性 和适应性
67 LOREM
总的来说,日本的社区管理体制是 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 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挑 战,日本的社区管理体制将继续发 展和改进,以更好地服务于居民和 社会
日本基层治理研究初探
日本基层治理研究初探一、概览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其基层治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基层治理是指在社会管理中,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等多方参与,对基层社区进行有效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
日本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社区自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日本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日本的基层治理模式注重发挥各方的优势,提高治理效率。
日本基层治理还强调民主参与,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监督,以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治理目标。
在日本基层治理中,政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协调各方资源等方式,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展。
政府还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日本的基层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问题的出现,基层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日本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应对新型社会问题(如网络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日本的基层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日本的基层治理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其基层治理模式对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基层治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日本基层治理的现状、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研究日本基层治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应对社会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日本基层治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做法,为我国基层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日本大学 管理制度
日本大学管理制度一、绪论管理制度是大学内部组织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规范体系,它包括管理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决策程序、管理制度、管理规则等内容,是大学学术和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
日本的大学管理制度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大学内部管理,提高学术和管理水平。
二、管理机构设置日本大学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行政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研究生院、本科生院、研究院等。
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决策大事,校长办公会是行政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决策,行政委员会负责行政决策,教务委员会负责教学管理决策。
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教育管理,本科生院负责本科生教育管理,研究院负责科研项目管理。
三、权责分配日本大学权责分配体现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制约,校领导对权责的行使受到董事会的监督。
校领导根据学校整体工作需要,合理分配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并且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促进学校整体工作。
同时,日本大学也倡导全员参与管理,依托德育工作,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集体管理的整体效应。
四、决策程序日本大学制定了严密的决策程序,确保学术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
在制度层面上,日本大学通过多方协商和多渠道表达意见的方式,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且要求决策必须符合法规和规章制度。
行政部门和学术部门要严格执行决策程序,确保决策质量和结果有效。
日本大学还倡导发挥专家和群众群体的智慧,充分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形成全面协商的决策结果。
五、管理制度日本大学各个管理部门要依法办事,完善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规范管理程序,发挥专业化管理的效应。
日本大学将学术、行政、财务等管理工作分层实行专业化管理,为学校整体管理服务。
学术部门主要负责教学科研管理,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系部工作的日常事务和管理工作,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学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维护工作。
各管理部门要互相沟通,相互合作,协同推进学校的发展。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改革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幕府制度向现代化的国家转变。
这次维新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革,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制度,建立了明治政府,引入了欧洲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明治政府开始推行君主立宪制,将权力集中于天皇,并设立了一个由民选的议会。
这种政治体制的引进,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国家的治理能力大大提升。
此外,明治政府还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军事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等,这些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在经济方面,明治维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明治政府取消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了户籍制度,使土地能够自由买卖和流转。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推动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
积极引进外国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为日本的现代化工业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方面,明治政府推行了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待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这些经济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日本从一个农耕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社会。
三、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在文化方面,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明治政府积极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推广了西式教育和科学研究。
它派遣学生到海外留学,引进了现代的教育体系,改革了传统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
明治维新还推动了语言文字的改革,废除了汉字的繁体字形式,推行了拼音文字,使得教育更加普及和便利。
这些文化改革使得日本的文化得以现代化,强化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变革,使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明治维新的成功,为日本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其他亚洲国家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榜样。
日本科技发展史
启示一、日本的历史上,在中国已经有非常丰富文化节记载时,日本仍然在科学文化上是一片空白,直到公元263年,也就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国的儒学、刘徽的《九章算术》,才传入日本,这也是日本存有的最古的文化及数学。
那时的日本时代年号称“应神朝”。
在以后近1500年的时间里,日本的科技发展完全借鉴中国的,甚至照搬中国的,从造船术、指南针、纺织技术、医学、天文历法,甚至文字、诗词歌赋等等,涉及面几乎无处不触及。
直到中国在1840年遭受鸦片战争失败,日本因此也开始被打破平静。
陆续受到西方列强的骚扰与入侵。
但是,此时的日本幕府保守僵化,采用完全封闭与排斥对抗的方法对待一切西洋文化与船队。
在美国的佩里将军带领新式的用蒸气作动力的海军舰队侵入日本,打开国门之前,其实西欧的荷兰对日本已经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荷兰企图抢先于美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但是被当时保守顽固的幕府拒绝。
不仅如此,日本当时还由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建造大船令》,与当时的中国一样,视西洋文化为一种蛮夷文化,不值得重视。
幕府拒绝一切欧洲文明的进入,其理由居然是:“反正上托威福,区区夷人届时将会怎样?”(见上书,第299页,《开国》)等到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的舰队大炮一响,整个日本政府都惊呆了,因此日本幕府不战而屈服了。
二、正是因为这次屈服,日本因外力的压迫,不得不寻求解救的办法。
此时由过去的排斥、打击的兰学,视兰学为奇技淫巧的日本,开始解禁并大力扩大规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被迫开国以后,备感翻译人才奇缺,因此开设翻译局、开始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然后开办种类学校,研究天文、地理、军事、枪炮、长城学与机械学,学校向整个日本各个阶层开放,然后大力翻译天下,特别是西方有益的书籍,用官费出版发行向全日本公布。
加强与荷兰政府的密切合作,开办荷兰语学校,派出大量留学生去荷兰学习,日本人学习外语的能力差,因此集中全国极少数外语、专业的优异分子,大量专门翻译的工作。
也就是说,日本在受到美国船队的入侵以后,其行为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理想国译丛066:现代日本的缔造》笔记
《理想国译丛066:现代日本的缔造》阅读札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二、章节概览及重点内容解读 (3)2.1 内容简述 (4)2.2 现代日本的政治体系形成与演变 (6)2.3 经济崛起与产业革命之路 (7)三、文化和社会变革中的现代日本 (8)3.1 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融合性 (9)3.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保护 (11)3.3 社会变革中的价值观转变和趋势分析 (12)3.4 现代日本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软实力建设 (14)四、现代日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4.1 国际背景下的日本角色定位与外交策略 (17)4.2 社会老龄化问题与解决方案探索 (19)4.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举措 (20)4.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成效 (21)五、札记心得与思考 (23)5.1 阅读过程中的启示和收获 (24)5.2 对现代日本发展的个人看法和观点 (25)5.3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思考与实践 (26)5.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27)一、书籍概述《理想国译丛066:现代日本的缔造》作为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及其历史根源进行深度剖析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日本在20世纪所经历的巨大变革。
本书不仅追溯了日本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转变的历史轨迹,还深入挖掘了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关键因素。
作者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日本在面对国内外压力时所作出的艰难抉择和取得的显著成就。
书中着重强调了天皇作为国家象征的角色,以及明治政府在推动现代化改革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废藩置县、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富国强兵等,对于确立现代日本国家体制的重要性。
本书还广泛涉猎了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交流、教育改革、科技进步以及国际地位提升等方面的情况,展现了日本如何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科学技术决策与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程乌云其其格1袁江洋2(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摘要:日本现代科学技术决策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以下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即明治-大正多头科技管理体制、战时科学技术动员体制、二战后取向于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以及后冷战时代科技规划体制。
目前,日本已形成以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为主导的一元决策机制以及以文部科学技术和经产省等机构为主导操作平台的管理机制,这种协作型的决策与管理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借鉴价值的。
关键词:国家科学科技政策日本科技决策与管理体制管理模式责任与自主的平衡1中图分类号2N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码21000-0763(2010)04-0071-08日本现代科学技术决策与管理体制的发展和演变是后发国家科学技术制度化研究以及科技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案例。
本文拟以日本科技制度化进程为背景,就日本科技决策与管理体制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简要综述和专门探讨。
以前的研究一般按照明治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战后这三个历史时段探讨日本科学技术体制的发展。
基于对日本科技体制化进程的总体理解,本文拟以大正时代结束、二战结束、冷战结束为三大转折点将日本科技决策与管理体制的转变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段分别加以论述:明治、大正时期的多元科技管理体制;战时科技动员体制;二战后科技-创新体制;后冷战时代科技规划体制。
这样做是因为:其一,大正时代虽然在时间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段在内,一战对日本科技政策也产生了影响,但较之于明治时代,日本科技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其二,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科技体制又发生了重大变革,需要作为一个新的时段加以探讨。
在探讨日本科技体制的形成与发展问题时,日本著名科学史家广重(1928-1975)曾提出/科技体制化0这一重要概念;他以/科学、产业、国家的一体化0定义科技体制化,将之视为科技制度化(institutional-i zation)的一个新的阶段,并利用这个概念来考察日本科技史112。
而本文出于制度化理论研究方面的考虑(不限于日本的特例),拟采用/科学的国家化0概念统一描述现代科学技术制度化进程的这一阶段。
一、明治、大正时期的多元科技管理体制(1868-1926)对于日本这样的科技后发国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科技系统的构建从一开始即是一种政府行为。
明治维新中的各种重大举措均直接发诸于政府最高决策层,构建、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工作也不例外。
所以,明治初期日本科技管理与决策机制只能是一元的。
明治政府于1868年设立大学校;1871改设文部省;1870年设立工部省;1877年创立东京大学;1879年建立东京学士会院;大正时期于1914年设立了化学工业调查会;1916年设立了制铁业调查会。
所有这些重大举措均出自于最高决策层,或直接得到了内阁(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及国会的推动和支持。
1收稿日期22010年2月8日1作者简介2乌云其其格(1972-)女,内蒙古人,中国科学院科学史博士,现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政策、数学史及日本研究。
袁江洋(1964-)男,湖北人,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史、科学哲学及科学文化研究。
71然而,就在明治政府的形成和扩展过程中,新设立的政府部门均被赋予了科学技术决策及管理的功能,因为各省部均需要通过发展同本部门相关的科学技术来实现明治维新的目标)))面向世界求知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等。
这意味着科技决策和管理的基本层面发生下移,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多头管理模式迅速产生。
在发展国家科学技术系统方面,相对而言,文部省在众多新设立的省部机构中负有更多的责任。
自设立以后,文部省即负起了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乃至研究的责任。
设立次年,文部省即颁布了新学制,强制废除日本旧学(和算、历学、皇汉医学),并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层面上系统引入西学体制。
这种新学制所体现的是明治政府的意图并得到了当时留守政府负责人大隈重信的坚决支持,若非如此,新学制不可能被强行推行,甚至在遭遇重大文化阻力后也不动摇122。
类似地,工部省、民部省、海军省、陆军省以及其他省部均纷纷建立各自所需要的学寮、职业学校乃至研究机构。
正是在这种多元体制下,日本用了30年时间达成了工业化,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科学技术系统。
一般说来,多元管理模式的不利之处在于有时无法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浪费,但同时也拥有一个极大的长处,这就是,它有利于学术自主的发育和成长。
明治中期(1893年)颁布的大学令即在大学或科研机构科技管理这个较为具体的层面上确立了讲座制和教授会制度,同时废除了原有的科目制和由官方委任的评议制。
这两种制度在日本长期存在,对日本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譬如,教授会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其功能直到大学法人化改革以后才有所削弱。
尽管今天人们在评价讲座制和教授会治校制度时经常将日本传统的家学制度与之联系在一起,指责这种制度易于产生学阀;但这种制度与西方学术自治理念有着更多的关联,它对于西方先进科学研究传统的引入和维护也同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进入大正时代,日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明治时代形成的多元科技决策与管理模式,所谓科学动员模式始于大正时代以后。
以往的众多研究工作在探讨日本科学史时均将一战、二战时期合在一起加以探讨或撰写,其用意在于强调战争对科学技术体制发展走向的影响132。
然而,我们认为,大正时代(1912-1926)是一个需要我们重新加以研究并在日本历史研究中重新定位的时代。
在大正时代,一方面可以看到,因一战爆发导致日本加强了军事背景的科学技术研究,军国主义思想也随之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所谓以政党政治为标志的/大正民主0,看到科学与工业的合作以及科学的国际化,看到明治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生派遣以及由此而致的科学国际主义精神的传播。
应该说,大正时代多元化的科学思潮还基本上处于相互制衡的状态,随着昭和时代的到来,军国主义思想才在日本政治结构中真正居于绝对主导的地位。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国防、战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拉动只是科学国家化进程的一个方面。
19世纪末至一战爆发前,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即纷纷开始设立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这已经揭开了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科学国家化进程的序幕,而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只是对此进程起到了极强的加速作用而非开启作用。
在科学的国家化进程中,虽然国防战略强烈地牵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国防或军事因素只是驱动科学国家化进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因素,绝不是惟一的因素。
除军事因素之外,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均为科学的国家化进程的全面开启提供了推动力量。
因此,科学的国家化发展进程,或者如,广重所说的日本科学体制化进程,在内涵上远比科学军事一体化进程丰富。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简称理研)的建立与发展即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尽管它的确是在一战期间建立的。
理研在日本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日本建立的以研究为目的的大型国家级研究机构,是日本核子物理、宇宙射线和化学研究的重镇,产生过许多一流的科学成果。
就其成立过程而言,其最初的设想是模仿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纷纷兴建立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的做法,设立日本本国的国家级科学研究所,以此带动和促进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大正三年(1914年),化学工业调查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建立国家化学研究所的方案,但当时遇到议会解散、一战爆发等意外情况,方案因之搁浅。
然而,人们很快意识到,一战爆发为此方案的复苏带来了契机。
新方案以发展独创性的研究、谋求工业的健全发展、确保军事材料等为研究所目标;将研究领域予以拓展,使之除包括化学外还包括物理学;此外,拟以财团捐助和国家拨款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基金,以基金利息、以法人机构形式运作该研究所。
当时的首相大隈重信本人也曾就此事召集政界、学界及工业界的相关人物探讨理研的筹建工作。
1917年,理研终于在克服经费筹集方面遇到的困难后建立。
然而,一战很快结束,研究所的军事研究目标消失,经费也出现72严重困难。
在此背景下,理研所转而采取专利和产业化的发展战略,迅速在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框架内找到了自立和发展之道,整个理研也被托拉斯化142。
总之,日本在一战期间处于边缘状态,它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但它并没有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进行改造科技管理体制以服务于战争的工作。
理研于1917年的建立与英国在1900年设立国家物理实验室相类似,但在当时日本并没有像英国于一战高峰时期(1916年)设立/科学与工业研究部0(DSIR)那样设立科技厅。
二、战时科学技术动员体制(1927-1945)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国家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疑对此进程起到了极强的加速作用。
一战期间,欧洲各交战国都设立了一些隶属于政府的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
及至1930年代,随着纳粹德国侵略意图的明朗化,国防科学研究再次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战时科学技术动员体制。
这一时期,已完全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妄图吞并亚洲的日本没有再次落在欧美国家后面,也抓住时机,推进本国科学发展)))配备国家科学装置(如建造了在当时仅次于美国的加速器152),组建新的研究院,并致力于构建战时科学技术动员体制。
日本的战时科学技术动员体制绝不落后于欧洲国家。
一战期间以及战后,日本政府派遣人员去欧美国家视察了工业与科学动员的实际状况,并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公布了军需工业动员法。
1920年,在内阁设立了国势院,一方面调查军需工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军需工业的奖励。
但是随着战争带来的经济繁荣的结束,日本经济出现持续萧条,1922年国势院被废止。
1927年,日本国内出现金融恐慌,田中内阁将摆脱日本经济困境的方法诉诸于对华发动侵略战争。
由此,科学动员体制才被推上了具体化的进程。
及至/九一八0事变前后,为了使科学能够适应战时的需要,日本建立了两个专门的科技行政机构,其一是建立于1927年的内阁资源局,它继承了国势院的任务;另一是诞生于1932年的日本学术振兴会。
资源局是一个为了达到军事目的而设立的科学动员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资源进行调查,制定筹划和控制各种资源的政策;精简合并研究机构之间的研究项目,将科学研究统治起来,用于实现国家目标。
此外,资源局还举办讲习会、展览会就国家动员问题教化国民,进而以各种手段推进科学研究的振兴162。
日本学术振兴会简称/学振0,从其实际职能来说是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中央机构,负责科技经费的分配。
在战争期间,它征求陆、海军和商工省的意见,集中重点研究课题,安排其下属各委员会从事研究,并向政府提出了一些振兴科学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战时体制下的日本科学技术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