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破解
集王羲之字《洛神赋》
集王羲之字《洛神赋》
《王右军书洛神赋》为行书《洛神赋》全文,约为1100字,其中损约五十字,有三处与今版《洛神赋》文本字句稍不同。
帖末书“永和十年二月六日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此帖有古逸萧散之气,绝非唐以后人所能书。
但此帖从未见于明以前的各种著录,殊属可疑之处。
该帖中有帖主清代废道人三跋,谓宋代有人见王右军书写在绢上《洛神赋》全文,并有传世者。
《王右军书洛神赋》虽然只有清代人的题识,但可从与赵孟钏椤堵迳窀场返谋冉现械玫揭恍悦项书行书《洛神赋》,其神气、间架有明显仿自此本《洛神赋》之处,如其第一页“洛神赋并序”、“黄初三年”、“感”、“域”等字,非常肖似,可证此帖在元代即是存在的。
但从未在赵的各种文字中看到他提到王右军书《洛神赋》帖之事,这是值得赵书爱好者研究的谜之一。
王羲之集字《洛神赋》(澄心堂本):
编辑一洋。
王羲之行书《洛神赋》澄心堂本
王羲之行书《洛神赋》澄心堂本王羲之行书《洛神赋》澄心堂本東海書畫 2018-08-09 06:18:36王羲之《洛神赋》澄心堂本世传洛神賦多为王献之书,且只有十三行,此《洛神赋》为王羲之书,但也有专家认为是赵孟頫伪造。
此帖虽未必是王羲之之书,但颇有王字韵味,确有有可可观之处。
《洛神赋》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的著浪漫主义名篇。
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因魏明帝曹睿将《感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洛神赋图到曹植与魏明帝曹睿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
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
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
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曹植民间传说: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
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
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
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继位,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
洛神赋观后感
洛神赋观后感《洛神赋》观后感《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东晋文学家曹操所作,其内容描绘了洛水风光和洛神仙子的优美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观看这幅画作后,我不禁为洛神的美丽以及作者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
整幅画面呈现出瑰丽的山川、秀美的江河、浩渺的云霞,并以洛神为中心,展示了仙境般的山水景观与神话般的仙女形象。
首先,在整个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洛神的婀娜多姿。
她身穿轻纱,身姿婀娜,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仙气与娇媚令人倾心。
她的脸庞秀美,眉目间透着一丝温柔与柔媚,嘴角微微上勾,似乎带着一份甜美的微笑。
而丰满的胸脯和修长的双腿,则让人联想到她那婀娜的舞姿。
她的背后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美丽羽翼昭示着她的仙性与超凡的境界。
整个形象如同一幅完美的画卷,给人以无限遐想之感。
其次,洛水的描绘也是该画作的一大亮点。
画中的洛水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地穿过山脉和田野,水流清澈而宽广。
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闪烁着微微的波光,仿佛幻化为一条银河。
而画中的江山景色则更是壮丽非凡,层峦叠嶂的山脉起伏着,云雾缭绕在山巅之上。
这些山脉与云雾共同构成了一幅恢弘的自然画面,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除了洛神与洛水的描绘外,整幅画面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细节。
画中的树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
而画中的小鸟在树枝间嬉戏,欢快的歌声让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整幅画的色调以翠绿和红色为主,给人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感觉。
通过这些小细节的表现,使整幅画面更加细腻丰满,并能够让人沉浸其中,体验到那份仙境的美好。
在艺术表现方面,曹操巧妙地运用了光影与色彩的表现手法。
他通过精细的画面描绘,巧妙地运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洛神的美丽和神秘感。
画面中的光影变化与透光效果的运用令整个画面更加瑰丽华美。
此外,他还通过运用光影的明暗变化来衬托出洛神的仙气。
整幅画的色彩运用也极具艺术性,渲染了洛水那缤纷多彩的色彩,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感。
总的来说,《洛神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洛神赋单字临帖版 -回复
洛神赋单字临帖版-回复“洛神赋单字临帖版”的主题是洛神赋,所以我将以洛神赋为背景,一步一步来回答题目。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所写的一篇诗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
文章以洛神为主题,描述女神在洛水中游玩的情景,展示了作者对美丽的景色和女神的赞美之情。
在创作过程中,曹操使巧妙地运用了许多虚词、无义实词和重音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通过单字的迂回使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美好的意境。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地回答题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洛神赋的背景和概念。
洛神赋是曹操在东晋末年所写的一篇文言文,全文采用了单字的形式,每个字之间均相互独立,没有意义的连缀。
这种写作方式被称为“临帖”,旨在模仿古籍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文章的写作方式表达对原著的赞美之情。
文章开始以“洛神”的名字作为标题,洛神是大别山洛河中的一个神女,据说她形貌极美,才艺出众。
曹操根据这个神话人物,写了一篇描绘她在洛水中游玩的场景的文章。
接下来,我会逐段解析洛神赋的内容,并解释每个单字所代表的意思和相关联的主题。
首段:“泽藉青春,性阐直幽。
”这一段在形容洛神的美丽和她对自然的态度。
其中的“泽藉青春”表明洛神年轻貌美,而“性阐直幽”则表达了她的性格纯真和喜欢深居简出的特点。
第二段:“奇装异服,以弘儿女贞。
”这一段主要描绘了洛神的服饰和她追求贞节的态度。
作者用“奇装异服”来形容她的服饰,意味着她的独特和与众不同。
同时,“以弘儿女贞”赞美了她对贞节的坚守。
第三段:“于是幽远,以窥凌虚。
”这一段主要描绘了洛神的所在地和她对虚幻的追求。
洛神在幽远之地,试图窥探虚幻的事物。
这里的“于是幽远”表达了她的远离尘世的选择,而“以窥凌虚”则描绘了她对非现实和梦幻的向往。
第四段:“抚以旷古,睇如平治。
”这一段主要描绘了洛神对古代的倾慕和对和平的追求。
作者用“抚以旷古”形容她对古代事物的抚慰和尊崇,而“睇如平治”则表达了她向往和平的心情。
第五段:“屏翳以待,望时令晖。
书画高仿复制:“弄假成真”为流芳
书画高仿复制:“弄假成真”为流芳《唐·兰亭序》复制品(局部)(资料图片)《明·孟蜀宫妓图》复制品(资料图片)《唐·文苑图》复制品(局部)(资料图片)今年1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发现了王羲之“大报帖”的唐代摹本,并称这是继1973年日本发现王羲之“妹至帖”之后,相隔40年的重大国宝级发现。
生活于公元4世纪的王羲之虽然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但并没有真迹流传至今。
今天所能看到最接近他真迹的是唐代的高仿真复制品——双钩廓填本,又称为“响搨”(亦作“响拓”)摹本。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今石刻辨》记载说:“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其方法主要是先将融化的蜡涂于纸上,使其透明而不渗墨,再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将涂过蜡的纸(不渗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依照原作笔画边缘勾摹出轮廓,最后在轮廓内填墨。
这种唐摹本在宋代已被重视,米芾诗云“媪来鹅去已千年,莫怪痴儿收蜡纸”,可见当时已有人把钩摹的蜡纸本当作书法真迹收集。
今天唐摹本更为稀少,被人重视的程度自然远过宋人,几乎视作与真迹同等了。
书画的高仿真复制自古有之,时至今日,复制品依然能起到延续原作生命,使“秘阁珍玩”的艺术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作用。
人工复制:勾描摹写汇精神画案上大小不一的毛笔,瓷盅里五颜六色的颜料……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一处安静的院落里,工作人员正在复制清代画家丁观鹏的工笔重彩《罗汉像》,他们手下的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复制科的科长张小巍介绍,现在人工复制古书画,一般先对原画照相出片或扫描打印,制作出一个原大的简单副本,再在这个副本上覆盖一种薄而透明的胶版,用墨笔在胶版上依照副本描出一个单色墨稿。
随后将胶片墨稿放在一张白纸上(这样看得更清楚),上面覆盖正式复制用的画纸,按墨稿的轮廓,对比原作,或勾线、或填色、或晕染,反复数次才能完成复制。
令王羲之慨叹的赝品大师是谁?
令王羲之慨叹的赝品大师是谁?文/山不重P eak 巅峰·记忆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璀璨焕然的时代,涌现出许多彪炳青史的书法大家,各种书体相继发展走向成熟。
代表这个时代的书坛巨擘,无疑是王羲之。
王羲之兼习众法,擅长隶、楷、行、草诸书体,尤其对楷书和行书的确立作出了极大贡献,被后人尊为“书圣”。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人人景仰的一座高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很早就成了人们仿效临习的范本,也成了宵小之徒作伪射利的对象。
. All Rights Reserved.六朝时期,书画艺术品赏鉴收藏之风渐盛,名迹买卖开始成为普遍现象,造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别的不说,王羲之的传世书迹中就假货色甚多。
南朝刘宋时的鉴赏家虞和,曾奉诏搜访二王名迹。
他在《论书表》中说,当时上当吃亏者大有人在:“刘毅颇尚风流,亦甚爱书,倾意搜求,及将败,大有所得。
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
西南豪士,咸慕其风,人无长幼,翕然尚之,家赢金币,竞远寻求。
于是京师三吴之迹颇散四方。
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
又是末年遒美之时,中世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也不搜求,人间所秘往往不少。
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
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
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
”这是较早记载书法名迹作伪的文字——先摹仿二王书迹形貌,再用茅屋脏水染色,加上搓磨作旧,还故意把真伪书迹糅杂一起,务求鱼目混珠,瞒天过海。
这种种手段之高妙,实令人匪夷所思。
看,类似的手法至今不是还有人沿用吗?有不计贵贱悬金招买的需要,才会有轻薄之徒锐意造假投其所好。
南朝齐王僧虔在《论书》一文里提到,晋穆帝司马聃时,有张翼擅效仿王羲之自书表,观之者难分真假,令王羲之也慨叹“小子几欲乱真”。
同时还记载说,“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
与南州释道人作右军书赞。
错误的仿古
错误的仿古
方文一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错误的仿古□方文一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第三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文批评刘晓庆扮演武则天在演艺上的破绽﹃可装一筐子﹄结论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此之谓刘晓庆也﹄﹃此之谓刘晓庆也﹄是个仿古的格式而这种仿造是错误的﹃此之谓﹄或﹃是之谓﹄﹃斯...
【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方文一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3.4
【相关文献】
1.清代古砚鉴藏与仿古砚成造——以乾隆款仿古绛州澄泥砚为中心 [J], 王嘉乐
2.仿古慕古瓷言瓷语——我对仿古瓷的创作谈 [J], 顾苏祁
3.仿古立新传播艺道——谈仿古陶瓷的现代文化艺术传播 [J], 方霏
4.仿古之瓷意蕴俱佳——谈仿古瓷的"仿"的艺术 [J], 汪新初
5.仿古壶中,荷风送香——论荷风仿古壶的造型特色与陶刻工艺 [J], 张紫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羲之行书洛神赋(大字完善拓本)附原文、译文、注释
王羲之行书洛神赋(大字完善拓本)附原文、译文、注释原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王羲之传世墨宝《洛神赋》
王羲之传世墨宝《洛神赋》
王羲之是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书法艺术集大成者,被历朝书坛尊为“书圣”,无人可与王羲之书艺比肩。
王羲之作品被历代视如墨宝,从皇家帝王到社会百姓无不寻觅珍藏,王羲之书帖历经约1700年的历史岁月,传世当代几无可能,文博史学界普遍认为王羲之真迹无存,对民间发现有王羲之书帖一概斥之为假。
王羲之《洛神赋》澄心堂本,行书。
《南唐澄心堂拓右军洛神赋全文》民国27年珂罗版书刊。
世传《洛神赋》多为王献之书,且只有十三行,此《洛神赋》为王羲之书,但也有专家认为是赵孟頫伪造。
此帖虽未必是王羲之之书,但颇有王字韵味,确有可观之处。
王羲之诈眠脱险启示
王羲之诈眠脱险启示王羲之,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一生中发生了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故事,即“王羲之诈眠脱险”。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智慧来化解危机。
王羲之生活在南朝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王羲之作为一位文人,他的名声和才华让他成为了权贵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然而,王羲之并不愿意陷入权力的漩涡中,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一次,有人向王羲之告密,说他谋反。
王羲之深知自己清白无辜,但他也知道这个谣言一旦传开,将会给他带来无尽的麻烦。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装作病重,躺在床上不起来。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躲过这场风波,避免被牵连进去。
王羲之的计策成功了,但是他也付出了代价。
他的朋友们听说他病重,纷纷前来探望,甚至有人为他准备了丧葬用品。
这让王羲之感到非常愧疚,他觉得自己欺骗了朋友们的信任。
于是,他决定亲自写信向朋友们解释事情的真相,并表达自己的歉意。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的智慧和机智。
面对困境,他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他通过装病躲避了风波,避免了被牵连进去。
这种聪明的策略和智慧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学会灵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羲之的行为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诚信的课。
虽然他诈眠脱险,但他对朋友们的欺骗感到非常愧疚,决定向他们坦白。
这种诚实和正直的行为让人钦佩,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王羲之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权力和名利虽然能够给人带来一时的荣耀,但它们也带来了无尽的纷争和困扰。
王羲之明白这一点,他选择了远离权力的诱惑,追求心灵的自由。
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物质财富的追求并不是唯一的追求,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唐代冯承素双钩高仿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唐代冯承素双钩高仿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撰写。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
一代书圣王羲之登峰造极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全篇17个“之”字,竟无一相同!其真本已失传,据传唐太宗李世民爱极《兰亭序》,死后将其放入了陵墓陪葬。
现仍未发掘,为国之至宝。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兰亭序》都是古代各书法名家的摹本。
由唐代书法名家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是最著名,公认最好的《兰亭序》摹本,因其写成是在唐朝“神龙年”,由此又称《神龙本》。
王羲之是晋朝人,而作者是唐朝人,对王羲之极为钦佩,故命名《晋唐心印》,有晋、唐两代才子心心相印之意。
冯承素是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
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
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
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其它事迹不详。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
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古往今来十大最离奇的未解之谜案件,你知道多少?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史上十大惊天迷案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1 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
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2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
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
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3 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
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
古今名家“造假”故事多,你知道几个?
古今名家“造假”故事多,你知道几个?中国画的“造假”自古有之,分刻意和非刻意两种。
这与中国画的传承有关,任何一位中国传统的书画家都是从学习古人开始,历代书画大家都经历过“摹古”的阶段。
下面是历代名家临摹古画的故事,一起来“打假”吧!历代名家“造假”故事宋·范宽——差点骗过米芾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
范宽《雪景寒林图》范宽性情疏放,爱山水。
作画初学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
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
一天,大书画家、鉴赏家米芾外出游历。
不觉信步来到山中一座寺庙,于是走进庙中找了一间僧房坐下休息。
突然发现僧房墙壁上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幅画笔力雄健、章法险峻、墨色深沉、气势宏伟,全图群山碧水、烟云隐约,营造出一种朴实自然的意境与气氛。
米芾熟知历代山水画家及其作品风格,于是立即断定这是唐代山水大家荆浩的作品。
范宽《溪山行旅》但当他走近仔细一看,不觉大吃一惊,瀑布边的落款竟是“华原范宽”四字。
原来,这是范宽在青年时代临摹荆浩的一幅作品,那娴熟老练的笔墨和雄浑险峻的气势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还骗过了精于鉴赏的米芾的眼睛。
若不是发现了范宽的落款,差点闹出笑话。
宋·米芾——不为赚钱为“卖弄”宋朝书画造假成风,米芾就是一例。
米芾的书画模仿、作假堪称千古圣手。
单论作假,世间也少有匹敌者,凭着这一身精湛的技艺,他手下的仿品混过了多少行家里手的法眼。
传为米芾临《王献之中秋帖》其实,这一切源于米芾对笔法、墨法和章法的出色理解。
米芾作书讲究“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笔率意,却从不大意。
借鉴洛神赋的文章
借鉴洛神赋的文章【原创版】目录1.洛神赋的概述2.洛神赋的文学价值3.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意义和目的4.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案例分析6.对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评价和展望正文一、洛神赋的概述洛神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篇名篇,为东晋大文学家曹植所创作。
此篇描绘了洛神的形象和美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赋中绝品”。
二、洛神赋的文学价值洛神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瑰宝。
首先,洛神赋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洛神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将作者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其次,洛神赋的语言优美,词句华丽,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意义和目的借鉴洛神赋的文章,主要是为了学习洛神赋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借鉴洛神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对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借鉴洛神赋的文章,首先要深入研究洛神赋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寓情于景、词句华丽等。
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写作目的,灵活运用这些手法和技巧,力求在写作中达到情景交融、词句优美的艺术效果。
五、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位作者在写一篇描绘西湖美景的文章时,就借鉴了洛神赋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他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的语言优美,词句华丽,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文章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对借鉴洛神赋的文章的评价和展望借鉴洛神赋的文章,无论是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还是在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也需要看到,借鉴洛神赋的文章在创新和个性化方面还有待提高。
我藏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及与北京故宫藏图的比较之一
我藏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及与北京故宫藏图的⽐较之⼀现存世《洛神赋图》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和外国藏本等多个版本。
这些版本中,⼜以北京故宫藏本为最好。
北京藏本按乾隆皇帝在藏本题字的说法⼜有三个版本。
⼀个版本是乾隆最先收藏到的设⾊本⼦,画⾯的后⾯有署名赵孟(府)抄写曹植的《洛神赋。
并序》。
乾隆根据顾恺之所画《⼥史箴图》的风格与该图有所不同⽽鉴定它不是东晋顾恺之的真迹。
同时还鉴定署名赵孟(府)所抄写曹植的《洛神赋。
并序》也是后⼈仿赵孟(府)的。
虽然乾隆认为该画的图⽂皆⾮真迹,但也认为该图字画俱佳,画的仿画时期也在隋、唐之上,是所收到三卷《洛神赋图》最好的,于是亲笔题写定它为“洛神赋图第⼀卷”。
⼀个版本是后来收到也是设⾊的本⼦,其与第⼀卷明显的不同是署名赵孟(府)抄写的《洛神赋。
并序》是分段抄写在有关画⾯上的,乾隆把这⼀本定为“洛神赋图第⼆卷”。
还有⼀个版本是北宋李公麟仿画的⽩描本,乾隆把这⼀本定为“洛神赋图第三卷”。
⽬前外国博物馆收藏的《洛神赋图》都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洛神赋图第⼀卷”为样本仿画的仿本。
“洛神赋图第⼀卷”是不是如乾隆所说画和字都是后仿的呢?在画⾯是不是仿的问题上,古⼈与乾隆的观点是不同的。
在“洛神赋图第⼀卷”上题字的元代赵孟(府)、李(⾏⼲)、虞集和明代的沈度、吴宽都认为是东晋顾恺之的真迹。
在署名赵孟(府)的字是不是仿的问题,现所见有五个版本,⼀个版本是我藏本也是乾隆在上⾯亲笔题字的“洛神赋第⼀卷”版本,第⼆个版本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字和画都⾼仿我藏本的“洛神赋第⼀卷”版本,第三个版本是以北京故宫藏本为样本仿写的版本,第四个版本是以故宫第三版本为样本仿写的版本。
这四个版本都有着明显的模仿关系。
第五个版本是现藏天津博物馆的仿本,此仿本与我藏原版本也有着模仿关系,但与北京故宫藏的仿本⽐较,是与真迹差异最⼤的仿本。
以⽬前所见情况看,我藏本上的赵孟(府)字应该是他的真迹⽽不是如乾隆所说是仿字,因为⽬前还见不到我藏本字是仿写的另⼀版本的赵孟(府)字。
《洛神赋》赏析
赵孟頫《洛神赋》赏析
赵孟頫的《洛神赋》是一幅充满灵动之美的书法作品,展现出其高超的书法造诣和对古代书法精髓的深刻理解。
这幅作品不仅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
首先,赵孟頫在书写《洛神赋》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表现出兼具行楷的优美结构。
其笔画线条流畅、细腻,既有王羲之的洒脱,又不失王献之的秀逸。
每一个字都显得端正匀称,优美潇洒,给人一种圆润灵秀、温文尔雅的感觉。
密中有疏的布局更是独具匠心,使整个作品显得协调而又美观。
其次,赵孟頫在《洛神赋》中展现了他对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风格的独特领悟。
他巧妙地运用了这两种风格,使自己的字迹既充满了流动的韵律感,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种独特的书法风格使得赵孟頫的《洛神赋》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此外,赵孟頫在创作《洛神赋》时,还展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对《洛神赋》的书写,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书法技艺,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情、生命和美的观念。
这些观念的融入使得赵孟頫的《洛神赋》成为了一件文化瑰宝,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富含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赵孟頫的《洛神赋》是一幅充满灵动之美的书法作品,展现了他高超的书法技巧和对古代书法精髓的深刻理解。
这幅作品不
仅融合了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通过深入赏析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透过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揭示一下魏晋书法奥秘
透过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揭示一下魏晋书法奥秘这篇文章带有点“书法绝学”揭秘的味道,透过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揭示一下魏晋书法奥秘。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区别在于:王羲之笔法“内擫”,王献之笔法“外拓”。
这是破解王羲之和王献之笔法基因的关键,也是管窥王羲之家族的“独门秘笈”的唯一通道。
在了解王献之小楷的特征之前,我们先厘定这两个书法术语。
在古代书论中,在谈到二圣之间的区别时,总说王羲之笔法“内擫”,王献之笔法“外拓”。
“内擫”和“外拓”究竟是指什么?在中国古代,由于缺少专门的文艺美学,不论是文论、诗论、史论、画论、还是书论,在理论体系建立的时候,都缺少逻辑学的界定。
一些专门的术语让外行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
古代书论中说的笔法,一般有两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运笔的方法,第二层意思是在运笔的基础上,结字的运笔“体势”,也就是笔画线条的基本走向。
书法并不神秘,他和芭蕾、体操、乃至篮球运动,在人体力学上,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从人体力学的角度看,凡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动作,一般动作的线条在速度、节奏、力度的惯性下,线条是匀称的、劲健的、优美的。
书法跟舞蹈动作一样,抽象到力学角度上看,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历史上有种说法:唐诗晋字汉文章。
中国魏晋时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当时除了有一整套的书法理论,还有作为家传绝学的笔法传承。
魏晋时代,笔法是隐秘的家传“绝技”,一般不会轻易外传,当时即使是内行之间切磋,也只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外行在这些行业“隐语”面前,永远被一种黑幕所遮挡。
魏晋笔法来自于汉代的蔡邕,他曾经提出过《九势论》,魏晋时代又有《笔势》、《笔势论》等说法。
有人问,你说的《笔势论》,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
除了有完整的文字叙述,这些书论还有史料可查。
古代的书论,如果你能够破解,也许很快就能成为书法高手。
历代研究二王的人不断,但是超越二王的书家却很少。
由于时代的隔阂,加上书论术语的障碍,魏晋时代的书法,和唐代以后的书法完全是两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破解作者:王永贵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6期2009年4月28日,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一场“豪赌”正在进行,买家们正在追逐着一张“千年”残破的纸片。
《广州日报》一篇文章,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儿——《王羲之山寨版也值6800万?》。
这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标题。
时下,在“山寨文化”非常流行的年代里,艺术品拍卖市场也不甘落后,正在努力追赶着潮流,王羲之书法也出了“山寨版”。
作为藏品的买家,显然进行的是一场疯狂的赌博。
他把这件残破的作品,当成另一个名家的作品,明知在“山寨”的旗帜下,依然在这场“压大”或“压小”的游戏中不停地加码。
这年头,除了劳动力不值钱,人民币也显得不值钱了。
2008年金融危机,4万亿人民币砸下去,不但砸出了遍地豪华跑车,一大批贪官也跟着浮出水面。
人民币既然不值钱,那大家伙就一起“搞”投资吧。
“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我还是非常喜欢的。
从字体上看,文字非常古雅,颇带有几分王羲之的神韵。
王羲之从来就不缺少拥趸者,研究过那么多王羲之书帖,凭直觉,这肯定不是王羲之的手笔。
第一,根据历史记录,王羲之写过《洛神赋》,但没有写过纯草书的《洛神赋》。
无论你是翻看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还是查找梁武帝和陶洪景的书信往来,你都找不到这方面的历史记录。
第二,这个“山寨版”《洛神赋》,在笔法上带有强烈的宋代风格。
这不是我说的,给这幅作品做鉴定的,是广东省一位文物鉴定专家,他是这么说的。
宋代也是一个书家辈出的时代,除了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外,欧阳修、王安石、陆游,乃至岳飞的字写得都不错。
不过,宋代书法总体水平不高,就连南宋皇帝赵构都说:“本朝士人自国初至今,殊乏以字画名世。
纵有,不过一二数,诚非有唐之比。
”宋朝的书法水平,在总体上不如唐代。
宋朝的书法文化,在环境上也已经发生变化。
初唐时代,欧虞褚薛(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或者欧虞褚陆(陆指陆柬之),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由隋入唐,乃至由南陈入唐的“士族”。
在文化上,初唐的“士族”文化,承袭了南朝文化的余绪,骈体文、宫体诗、南派书法大行其道,就连皇帝的诏书,通篇都是“四六句”。
初唐那些书家,都是士族出身,再加上王羲之的笔法传承,在初唐还有虞世南、陆柬之等人之间流传。
唐朝楷书大家,初唐时有欧阳询、中唐时有颜真卿、晚唐时有柳公权;草书初唐有孙过庭、中唐有怀素、晚唐有贺知章;“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行书有中唐的李邕(字北海)。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
他征集天下王羲之的墨迹,在宫廷中收藏有3000多纸,还命令褚遂良在弘文馆教授演习书法。
同时,他又下令摹拓王羲之书法,对唐代书法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王羲之书法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不但在士子之间流行,那些佛教徒也来推波助澜。
尤其在玄奘的请求下,李世民、李治两人写作序,由怀仁集王羲之行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外加上玄奘翻译的《心经》,对书法的推动更是巨大。
到了宋代,世间想见到王羲之的书法,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李世民搜集的那些书法,在武则天、太平公主时期,就已经散失殆尽。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大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临习王羲之都要学习《大唐三藏圣教序》,宋朝人更没有机会一睹王羲之书法了。
有人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中国书法的笔法,到宋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朝书法在姿态上更加鲜活,但缺少了晋人的韵味和唐朝的森严法度,这才出现了苏轼的肥美和黄庭坚的横枪大戟,宋朝人更显得肆意恣睢。
然而王羲之的书风,在宋朝并没有灭绝。
宋朝王体书风的追随者,不是那帮“高考”进士,而是深居宫中的宋朝帝王。
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说,宋朝的一祖八宗,都非常喜欢翰墨,而且还特别喜欢写大字,不仅有飞白书,还有八分汉隶,每每多赐给臣下。
赵构说得一点不差,我就见过宋太宗赵光义的书法不在唐太宗李世民之下。
还有被俘的宋徽宗赵佶,更是一个书画双修的文士。
宋徽宗在书法上的造诣,除了他独创的“瘦金书”,他的草书《千字文》也直追怀素。
2008年,台北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曾经以1.28亿的天价,拍卖过一幅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
怀素书法那优美的线条,在宋徽宗的笔下,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话题再回到“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凭直觉,觉得它更像是宋高宗赵构的字。
然而,这位广东的鉴定专家,在他的鉴定书中却说,可能是北宋蔡襄仿王羲之《洛神赋》。
这样一个鉴定结论,差点儿没让我“石化”,一个一辈子跟文物打交道的人,却让这张“废纸头”打了眼。
你没见过《王右军洛神赋》,你应该看过《法书要录》吧?至少也应该看过宋高宗赵构的草书《洛神赋》吧?如果没看过,最好不要瞎说。
这位专家先生,在我眼里也是位长者。
如果不是写这篇文章,我的人生一辈子也不会跟他产生交集。
说实话,我并不了解这位先生,上网简单做了下“搜索”,发现他顶了一大堆的头衔,退休后在某家公司正凭借他所谓的经验,给人家收购文物呢。
网上说他是一个画家,这我完全相信。
不过,我对他的画不感兴趣,但看他鉴定书上的字,应该属于“画家字”,并没有多少传统书法根基。
这块《洛神赋》的纸头儿,你非要说是蔡襄,我也不反对。
但是,蔡襄的书法究竟什么样,恐怕这位先生也未必能说得清楚。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他曾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及各种学士,他的人生和褚遂良极为相似。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渊博,是一个文人型的宰辅人才。
《宋史蔡襄传》记载:“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他书法成就极高,轻易不给别人写字,就连他的断章残稿,在当时都会被人收藏。
这老先生架子很大,当时皇帝下圣旨,让他写《温成皇后碑》,他都不肯书写。
还说,这是翰林待诏的事。
读书人研习书法,靠它自我游戏而已,我怎能像技工一样,劳形于工役呢?看来这位蔡襄先生“贵族范儿”拿得可真不小。
蔡襄书法出自颜体,他的楷书《茶录》,大有颜真卿中年的风范。
他的行书风格,也是接近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风格。
他流传下来的墨迹不多,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多种墨迹。
介绍完蔡襄的书法,我真想问那位专家先生,你从哪里看出来这张《洛神赋》草书纸头像是蔡襄的书法呢?更何况,蔡襄为人严谨,轻易不给别人写字,他的草书没有流传,你怎么就知道像蔡襄的草书呢?在我的眼里,这幅字更像是宋高宗赵构的手笔。
赵构晚年在德寿殿,确实写有草书《洛神赋》,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作品技法娴熟,用笔也是魏晋的绞转笔法,布局上采用王羲之字字独立、纵成列横不成行式的布局。
王羲之继承了章草的布局,经怀素、孙过庭之后,赵构也继承了这一布局。
对照“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赵构的书法用笔更加圆润、雄浑、质朴,而“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用笔偏“薄”,也更加犀利。
这两幅作品虽然用笔风格相同,但赵构的作品更加显得“古拙”,而“山寨版”则更加“现代”。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书坛领袖。
别看他政治上不思进取,但练起书法来,丝毫不输于历史上的那些大家。
他对自己的书法也颇为得意,余每得右军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以至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在他的自述中说,等我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喜欢揽笔作字,他也曾屡屡更换字帖,而内心所向往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
他的勤奋在五十年间,始终没有中断。
到了晚年,他才得到王羲之的意趣。
可以说,宋高宗赵构晚年的《洛神赋》,代表着他一生书法的最高成就。
写到这里,我想把我当初对“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的感觉,向读者和盘托出。
我最初感觉,这幅“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很可能就是赵构的作品。
有这种想法的依据是:第一,赵构确实是王书高手;第二,他写有草书《洛神赋》;第三,很多书家都有为一篇文章反复书写的记录。
如赵孟书写的《洛神赋》,流传下来的就有六七个版本之多。
为什么赵构的《洛神赋》,就不能留下两个版本?但是,这幅作品又好生奇怪,为什么几米长的《洛神赋》,只留下包括标题在内区区的八行文字呢?是失之于战火,还是被商人割下牟利了?按理说,品相完好的整幅作品,应该获得更高的市价。
而这幅作品只有八行区区五十几个字。
对照宋高宗赵构的《洛神赋》,“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有好几处奇怪的地方。
如:第一行和第二行的行间距过宽,好像是两张纸粘贴过一样。
这个宽阔的行间距,正好有三枚图章,上面的两枚过于暗淡,最后一枚过于鲜红。
新闻稿中说,作品中有两枚宋代御府的图章,一枚是“政和”,一枚是“宣和”。
我看的是新闻照片,分辨率太低,只能看清楚第二枚印章,上下两枚都看不清楚。
下面的那枚印迹鲜红,显然年代比较近,很可能是新闻中说的清朝印章。
“政和”、“宣和”,都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宋徽宗用这两个年号的时候,赵构至少在二十岁以下,结合“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的用笔看,说成赵构的少作,也完全能解释得通。
比如颜真卿的少作《多宝塔》,在用笔上就比他中晚年作品显得“空灵”。
然而摹刻一枚印章,要比临习一幅手迹容易得多。
这幅作品作假的破绽,恰恰是被“宣和”御府的印章所出卖。
对照王羲之的《何如帖》,上面“宣和”的印章比例为3∶6,而山寨版的比例却是3∶5.5,印石的大小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宋朝御府的收藏。
从纸张的颜色看,《何如帖》是唐摹本,颜色是稻草的金黄,而“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纸色暗淡,颜色发黑,感觉像是化了“烟熏妆”。
从纸面的残损看,《何如帖》残损只是缺少了灰痕,但依旧是金黄的色泽。
“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残损明暗对比强烈,残损痕迹更像是裱糊崩裂的痕迹,或者是粘上东西之后,生硬撕扯下来的痕迹,残损没有自然脱落时的天然。
如果让生手去临摹另一个人,要想上千字每字的风格都不变,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以,这幅“山寨版”王羲之《洛神赋》只有开头这一段,也就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这幅作品不是长卷,而是一个孤独的残片了。
这位专家先生,作为资深的书画鉴定家,当然懂得书画修补方法,也更明白书画做旧的手段。
然而,这次他却走了眼,这究竟是为什么?上面的几条破绽,只要你抓住一条,就足以推翻宋朝的断代,扯上蔡襄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幅作品即使是山寨版的宋高宗赵构《洛神赋》,依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仿品。
我的一位书友说,这件仿品很可能是“苏州片”,那么,诞生年代很可能是明朝晚期。
作为藏品的买家,明知道是“山寨”的情况下,依然固执地“压大”,那也只能是愿赌服输了。
后记:这里要澄清几个问题:第一,这幅赵构草书《洛神赋》的临摹本,和王羲之的《洛神赋》无关。
第二,临摹本即使不是赵构的作品,依然能体现王羲之草书的风格。
王羲之草书是一个流派,被说成山寨版的王羲之,不符合书法的艺术规律。
第三,中国古代书画摹本众多,不管是临摹本还是双勾本,都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即使是所谓的赝品,也是难得的书画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