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1)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
”《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这表明战国时期A. 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B.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2.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
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这反映了A. 盐铁官营严重损害商人利益B. 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 工商业发展冲击农业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总一盐铁……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百姓困顿,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故C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盐铁官营的作用,不是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3.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
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
这说明当时A. 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B. 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C. 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D. 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内也有店铺,故C选项正确;在唐朝之前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当时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不能说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选项错误。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佳选项,每题1.5分,共51分)1.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材料说明A. 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B. 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 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D. 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承袭的是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而不是宗法制度,因此A项错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说明阻碍封建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政治统治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未体现,所以C项错误;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与传统科技的关系,材料未体现,因此D项错误。
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分封制的基础。
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被打破,但是宗法观念却得以保留。
宗法观念讲究血缘亲疏,成为封建政治落后的重要原因。
2.学家钱穆认为:“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
”属于“封建政体之创兴”的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B. 皇帝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材料中“封建”就是分封建邦的意思,故C项正确。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基础制度,A错误。
皇帝制度是秦朝时期设立,B错误。
D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袭制度。
【点睛】关于封建概念的理解3.战国以来,郡县制逐渐得到推广,但分封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逆袭。
这一现象反映了A. 君主专制影响国家制度变革B. 郡县制度还不够完善C. 分封制利弊并存D.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战国以来”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封制的存在问题,主要的实例如汉初、明初的封国。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月考八(6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高一年级月考八历史试题2019.5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里“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 私有土地的出现B. 小农经济的产生C.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D. 租佃关系的形成【答案】C【解析】东周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而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当时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即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故C 正确;私有土地的出现的原因也是生产力进步,故不属于根本原因,故A 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的根源也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B 错误;租佃关系的形成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进步,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东周时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的角度出发,明确生产力是根本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
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A. 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B. 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C. 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D. 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答案】B【解析】材料“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反映了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工序、分工非常细致而专业,故B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故A错误;材料并未反映种植业发展与纺织业的进步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的工序分工细密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8.10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 王族B. 功臣C. 姻亲D. 先代贵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A。
BCD三项也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月考(6月月考)试题八(含解析)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月考(6月月考)试题八(含解析)2019.5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里“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 私有土地的出现B. 小农经济的产生C.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D. 租佃关系的形成【答案】C【解析】东周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而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当时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即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故C 正确;私有土地的出现的原因也是生产力进步,故不属于根本原因,故A 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的根源也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B 错误;租佃关系的形成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进步,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东周时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根本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的角度出发,明确生产力是根本原因,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
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A. 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B. 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C. 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D. 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答案】B【解析】材料“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反映了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工序、分工非常细致而专业,故B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故A 错误;材料并未反映种植业发展与纺织业的进步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的问题,故D错误。
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
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惫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A.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B.小农经济已经形成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
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这反映了A.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B.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汉代皿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D.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3.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
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
这说明当时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4.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5.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
不愿者,仍旧当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
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A.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加强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汪应庚(1680一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9.4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A. ①刀耕火种②耧车③二牛抬杠B. ①铁犁牛耕②大镰③风力水车C. ①刀耕火种②大镰③风力水车D. ①铁犁牛耕②耧车③曲辕犁【答案】D【解析】【详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铁犁牛耕,属于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耧车,属于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的还有曲辕犁。
故答案为D项。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农业技术成就,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A、B、C项。
2.如果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下列可供参考的对象中,按照证据可靠性程度的从重到轻依次是①当时的文人学者著作②当代专家的专业论著③当时描绘牛耕的画像石④年长者代代相传的故事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③①②D. ③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研究。
画像石较为真实客观,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可靠性最高;当时的文人学者更能准确记录当时的情况,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可靠性次之;当代专家与秦汉时期时间距离较远,要通过各种史料论证得出结论,可靠性进一步下降;代代相传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歪曲偏离实际情况,可靠性最低。
所以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①②④,故排除A、B、C项。
故选D。
3.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答案】B【解析】“春牛”民俗文化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化分不开,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牛是相当重要的畜力,故B正确;“春牛”文化主要和农耕文明相关,铁犁牛耕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之一,A因果倒置,排除;“春牛”文化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和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关系不大,排除D。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时间:分钟满分:分一、选择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惫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
”《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这表明战国时期.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汉昭帝始元六年(前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
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
”这反映了.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汉代皿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
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
这说明当时.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年)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至喑艇即批放。
不愿者,仍旧当班。
”嘉靖四十一年(年)进一步规定:“将该年班匠通告折价类解,不放私自赴部投当”。
这种纳银代役的政策.有利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加强了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汪应庚(一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一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些“遗产”不包括( )A.王国统治权B.财富和爵位 C.指定继承人D.土地和人口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ɡ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4.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5.《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7.据《晋中兴书》载:王恬,字元愉,为御史中丞。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三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1月月考试题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计51分。
)1、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到事情也必定要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
这说明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具有极强的残酷性C.王权来自于鬼神 D.已实行宗法制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由此说明A.中央大臣相互配合 B.中央大臣相互牵制C.中央大臣定夺军政大事 D.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6、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是A 郡国并行制度B 中外朝制度C 察举制D 郡县制7、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9、某班同学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观点较为合理的是A.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消除地方割据B.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实行行省制C.只有实行行省制度才能加强君主专制D.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要求革新地方行政体制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明代某大学士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第一中学校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扫描版,无答案)(2021年整理)
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扫描版,无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扫描版,无答案)的全部内容。
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一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些“遗产”不包括( )A.王国统治权B.财富和爵位 C.指定继承人D.土地和人口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ɡ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4.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5.《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7.据《晋中兴书》载:王恬,字元愉,为御史中丞。
……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
恬奏劾大不敬,请治罪。
明日温见奏事,叹曰:“此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这说明王恬所任职务()A.是副丞相B.具有监察的职能C.职责是负责奏章草拟D.职责是负责下达诏令8.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9.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11.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
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
材料表明(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12.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13.“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4.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15.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B.维护君主权威C.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16.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后,“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从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D.逐渐成为皇帝制衡权力的利器17.《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A.扩大了官员来源 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19.下列说法与朱元璋有关的是(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21.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
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22.“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23.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24.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④清朝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5.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是(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②元代设立中书省③明成祖设立内阁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2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2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2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29.《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30.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
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 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31.《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32.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完善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弥合君相矛盾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 第33题16分,第34题16分,第35题20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二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