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油画艺术创作流变论文
关于关良京剧人物画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外艺术的吸收
关于关良京剧人物画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外艺术的吸收一、对本土文化的吸从师古人迹到师古人之心,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关良悟到了戏曲人物的种创新思路,形成他的京剧人物画独特的笔墨型语言。
1.对汉像砖艺术的吸收和消化汉画像砖在中国石刻艺术发展中的典型代,尤其是东汉的艺术风对关先生的影响最。
东汉的画像砖在造型面自觉地放弃对细的雕琢,甚至置比例结构于不,从大处着眼,重点画艺术形象的身姿和情感流露,通灵活精巧的身姿刻画,从更为充分地传达出人物各种不同精神气息和神态之美。
解读关良先的京剧人物画让人感受到是汉画像砖人物造型的趣性与律动性在其画面人物中的再呈现。
汉画像砖型上律动性,表现的是每一个物的造型都是动态的捉,这预示了下一过程的运动势,使得本来静态的浮雕浅刻充满了运动的趋向在这一点来讲,所表现出的术品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具有潜在生命力的造型特点对良京剧人物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型所抓的正是一动作到另动作转化的过程,关良的好友盖叫曾经说过:“我演武松打店,总等锣鼓点子‘蹦——噔——呛’亮相完毕之后才有人鼓、拍照,这倒是好到点子。
演员在紧张的表演过程中,观众无暇叫好的,我自己也认为亮相最美。
因此初次接触你的,看不太懂,还认为是散了神。
后才慢慢看懂了,您是专选我亮相未定时,也就是锣鼓点子蹦——噔——呛’还未到呛的时候抓住这一瞬间的动势于画面上因此,在画面上的人物也人一种美的享受。
您是用这种办传神的,真是画中戏。
”此段话表明盖叫天体会到了关良的画面中的剧人物都是选取人物所现的动作,这种动态型的表现活跃于纸让人感觉演员在纸上演戏。
这一点汉画像砖的造型艺术念是相同的,作品中的人物动态是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完成阶段的动势,这就使画面活了起来。
所他的艺术作品经常被后人评价画中有戏,作品中充分地传达出和人之间的各种不同的精神息和神态之美,构成画面剧人物形象身姿运动之间无限的性与张力。
汉画像砖整体气势生动奔放,阔大沉雄的,整艺术作品呈现造型上简洁,笔势上的峻拔和笔如风的特点。
贵在独创——我所认识的关良先生
作者: 金冶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33-40页
主题词: 关良;淡彩;油画笔;戏剧人物;油画创作;写意画;盖叫天;马蒂斯;妇女肖像;黑田清辉
摘要:关良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艺术教育家中杰出的画家之一。
提起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他所画的那些水墨淡彩戏剧人物画。
那些按照戏剧情节被特别塑造出来的戏剧人物形象,就其创意的新颖、格调的别致来说,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造型艺术领域中,不愧是一个新的创造。
哪怕人们对于他所画的那些戏剧情节无所了解,但从他所创造的那种脱尽凡俗、稚拙动人、充满魅力的戏剧人物形象中,不难感受到造型艺术所特有的审美价值,获得审美享受。
从关良作品的遭遇看艺术市场价值取向
从关良作品的遭遇看艺术市场价值取向关良作品的市场现状可以看作是当下书画艺术市场的一个侧面的折射。
回顾关良这几年的市场走向,我们不难看出,就关良作品本身来说,还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两三年前,关良的作品一般在二三千元一平尺左右。
2004年他作品的最高市场价可以拍到一万五到二万元一平尺。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幅度已经是十倍以上了,但是从整个横向来比较,显然他的作品价位还是属于中低的层面。
我们不妨将其和同时代的画家做一个比较,与关良先生同时期的海派画家,像唐云、江寒汀、郑午昌、贺天健以及近几年价位猛涨的陆抑非,与这些画家的价位相比,关良的价位显然是属于中低层次的。
关良的作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觉得并不奇怪。
不妨先从他的绘画来谈。
关良的作品主要是戏剧人物,而且以小品为主,除了他的部分油画静物。
首先戏剧艺术及至当下已显然不如昨日的辉煌,戏迷毕竟不同于流行歌曲的歌迷。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渐渐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其受众面是极少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关良绘画的题材跟戏剧艺术一样,无疑排斥了很多大众性的层面。
早期,关良是作为一个油画家出现的,他的戏剧人物以一种质朴的审美意趣和夸张的手法融进传统的笔墨,这种中西合璧的审美意趣,既排斥了对传统审美意趣纯粹性向往的一部分读者,也排斥了那些喜欢西洋艺术的人。
同样以中西合璧作品结合著称的林风眠先生的作品却更能迎合大众,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从某种层面上讲,包含着很多优美的成分。
关良的作品从世俗的眼光来看,那种质朴的本质,辛辣的意趣,天真烂漫的审美境界,不是一般大众所能够体会的。
其次,关良的作品小幅为多,排斥了当代很多收藏家好大的心态,这同样也是一种局限。
我们现在每每谈到艺术家和市场的时候,常常会板着面孔面对这样一个话题:艺术与市场是不平等的。
这句话显然是没有错的,但也不是绝对的。
艺术一旦走上了市场,在某些方面就必须要迎合市场。
关良的作品尽管并非有意识去拒绝大众的审美,但他显然是不以迎合大众式层面所出发,所谓曲高和寡就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本身上的孤独。
顾闳中与关良的艺术世界
顾闳中与关良的艺术世界作者:陈岚来源:《检察风云》2011年第14期歌舞夜宴曲终人散,画师顾闳中用细润圆劲的线条、浓淡适宜的敷色描绘了历史上盛宴的瞬间,以连环长卷的国画形式将其留存下来,《韩熙载夜宴图》无疑便成了中国古代情节性绘画的杰作。
关良戏剧人物则借鉴顾闳中对人物、场景的真实还原,俏皮地说“我自用我法”,也不愿以纯粹的西画以绚其长,通过对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将艺术的“根”深扎到民族的文化里,却又脱胎出自己的“民族特质”。
南唐画院翰林待诏顾闳中的生卒年代,在众多中国画家或中国绘画史料中有所不同,竟然相差了十到二十年。
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是被美术家誉为“孤幅压五代”气势的《韩熙载夜宴图》。
画卷中的主人翁韩熙载确有其人,是个北方人。
我们可以从长卷中读出,作为南方人的顾闳中,把一个有政治抱负又多才多艺的北方人塑造得极为精彩。
韩熙载的父亲后唐时曾任平卢节度副使,后被明宗所杀,韩便逃往南方避乱,任过南唐中书侍郎等官职。
韩熙载颇有政治才干,但多次参政终不被重用。
当时江南战事较多,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奢侈糜烂,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在艺术上也颇有造诣,终年沉湎于歌舞声色,不愿为官,把国势日衰的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
传说南唐后主李煜欲起用他为相,但又听说韩的生活十分“荒纵”,便命顾闳中潜进韩府,由这位“目识心记”的高手完成了《韩熙载夜宴图》。
在《韩熙载夜宴图》三米多的长卷中,顾闳中似连非连地描绘了韩熙载与歌伎们听乐、欢舞、休憩、清吹、散宴五个夜乐场景,这种情景连环式或叙事连环式的构图,非同凡响地使画面段落分明而统一,极富艺术感染力。
尽管学术界、鉴定界有人认为该作是宋人摹本,但《韩熙载夜宴图》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占有的重要和独特的地位是可以认定的。
想到几年前与画界的朋友一起欣赏关良先生的一幅画作,画的是《水浒》中林冲的故事。
从林冲与贞娘出游到风雪上梁山,在短短二平方尺的横幅中画了七八个场景,其中白虎堂、野猪林、杀陆谦几个场景画得非常生动耐看。
【精编范文】油画艺术进展状况与策略论文-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油画艺术进展状况与策略论文河北油画艺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在对油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中,艺术工作者及欣赏者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原创性的呼声愈来愈大。
而燕赵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倘若能与本省的油画艺术相结合,一定可以取得重大的创新,树立起河北的油画艺术品牌形象。
1国内及河北油画艺术发展现状及问题油画艺术由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本土画家从未中断过对其的追求。
20世纪末21世纪初,市场经济已取代了计划经济,与西方世界的变化相似,科技与经济已经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渠道之外形成了非主流文化渠道。
由于油画艺术的西方文化背景,非主流渠道对画家个人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对绘画创作的影响相对减少而市场对艺术的多重影响却逐渐增大。
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使画家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全球化与民族化、现代与后现代、前卫与传统等……不同的画家以自己的作品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写实和非写实、主流和前卫这一类二元划分已不能概括当前中国油画的现实格局。
而目前,河北的油画艺术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诸多油画名家,如:祁海峰、费正、魏奎仲、徐福厚、明镜等。
他们为本省美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当站在客观的角度冷静地审视我省油画艺术现状时,就会发现除了凤毛麟角之外,“河北油画整体上滞后,却是真实和客观的。
”整个艺术层面仍不乏随声附和、无病呻吟、不具新意以及格调、品味低下等现象,这就对艺术从事者提出了要求。
具体原因较复杂。
如北京对河北的冲击。
由于北京给美术家带来的成名机会太多,各种信息也太多,这不利于河北美术家保持一支稳定的队伍;另外由于历史等方面长期形成的思想禁锢,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过程较长,所以试验性的,大胆出格的艺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城市文化氛围来讲,油画需要政府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植,也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参与;对于油画本身而言,其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制作成本等因素也限制了她的发展;加之我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许多艺术从事者对其的研究与利用层面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油画艺术的精神性层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加强人力与物力的大量投入。
唯有天真多得意—关良
关良(1900-1986)
民国第一代油画家中极其特别的一位,一身天赋才华,40年代已获得巨大声誉。只要陈述民国美术,艺术史段落,都会反复出现他的名字。
成年人智慧上永远追求理性,向着思维极限山顶攀登。而绘画上,如一个人弃成熟而拾稚拙,弃造型而笔抒其意,关良的艺术生命,因国门的开放,走得顺畅,成型得大气,越过了多少同龄的人,直奔他梦想中的绘画与思想的天堂!!
(转自:最绘画)
唯有天真多得意—关良
元代著名的美术鉴赏家汤垕认为评价一幅画的好坏在于一个“意”字,赏关良的画作,便让人感到这“意”字所在:简笔而传神,稚拙显意趣。而现在,我们便一起来欣赏关良画作吧。
关良个人像
关良 (1900-1986),字良公。生於广东番禺,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30~40年代辗转於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并於名山大川旅行写生,长於中国画、油画。
常承常变,趋变求新--解析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
常承常变,趋变求新——解析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摘要: “凡事有常必有变。
常,承也;变,革也。
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
”①(《关良回忆录》第78页)潘天寿精辟地概括了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时代的、前卫的艺术总是沿着“否定→发展→否定→发展→否定……”的轨迹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亦是如此,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是对20世纪中国人物绘画的重要创新实践者关良的个案研究,以他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下文以“戏画”简称)作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绘画的发展创新问题。
论文将以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的如何“承变”“创新”的过程为线索,从中西绘画艺术两方面寻找答案。
分别从关良绘画的艺术构思,以及艺术实践中的笔线、墨色、造型等形式绘画语言进行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分析论述,最后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归结出关良绘画的创新点以及对现代绘画的启示。
论文主要运用类比推理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抽象与概括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论证。
本论文主要分三大部分进行论证:1、从中国传统艺术角度论述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传承,2、通过与西方现代派画家马蒂斯、毕加索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关良绘画的“承变”创新,3、综合论述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承变创新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①郭沫若《关良艺术论》,上海《文汇报》,1947年1.1课题研究的背景、任务、意义1.2研究现状第二章从中国传统艺术看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承变2.1关良“戏画”承变之初探2.2中国传统绘画因素在关良“戏画”中的承载2.3京剧舞台艺术精神在关良“戏画”中的承载第三章关良“戏画”的创新3.1绘画语言形式的创新3.1.1独到笔线3.1.2亮丽墨彩3.1.3简洁造型3.2与林风眠、丁衍庸比较看关良“戏画”的创新3.2.1林风眠与关良的比较3.2.2丁衍庸与关良的比较3.3马蒂斯、毕加索与关良的比较3.3.1马蒂斯与关良的比较3.3.2关良与毕加索绘画的比较第四章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影响及对探索中国画创新的启示4.1关良“戏画”的影响4.2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对探索中国画创新的启示1.1课题研究的背景、任务、意义二十世纪初,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中国画曾面临着是革新还是继承的抉择,二十一世纪,社会在发展,经济文化同样在发展,中国绘画艺术同样在发展,中国绘画在是否承变、如何承变的问题上面临同样的困惑。
关良油画作品中的传统与创新
美术时空A R T EDUCATION R E SE A R C H摘要:关良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与技法代入油画创作,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面貌的油画作品。
这些作品是中 国现代油画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艺术实例。
该文分析关良油画作品中的新面貌,进而重新审视在艺术多元化的 今天汲取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良油画民族特色传统创新□李楚婧关良迪圆20世纪初,许多中国艺术家陆续前往欧洲学习西方写实和 现代艺术。
不过,这批去西方学习的艺术家在归国后纷纷自觉或 不自觉地回归传统。
关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的油画创作 融入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和技法,呈现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油 画艺术面貌。
关良的油画作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绘画观念的创 新。
他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打破油画中固有的西方文化 本位观念,将传统戏剧对“意”的审美理念融入创作。
传统戏剧表 演不但展现了戏剧的故事情节,而且要求表演者深刻理解剧中人 物的思想感情,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情绪交织所产生的影 响,即要求外境事实与表演者的情意相契合。
这种外境与内心情 感的契合,便会升华成意境。
如剧目《打渔杀家》,在表演因不堪 忍受渔霸压迫而黑夜过江前去复仇的剧情时,表演者要模拟在一 片芦苇丛中乘船穿行的情景。
此时,要求表演出一片萧瑟的芦苇 池塘,茫茫黑夜中,人随小船在江面飘荡、前途未卜的情境。
在油 画创作中,关良也将戏剧情节所表达的意境带入创作。
他的戏剧 人物作品,根据不同的情节场景,传达出人物不同的情感。
即便 是画人物的眼珠,也要根据盯、瞪、瞟等眼神的不同而画出不同的 神情意味,从而达到画面里透出戏趣、画外也要充满意蕴的微妙品中的传统与创新中国画的神情韵味,于不经意处见功夫,无矫揉造作之痕迹,自成一格。
”®关良认为,对于外来艺术不应该一味追求,而应当吸收、融化后再拿来为我所用,这是一个民族具有文化自信心的表现。
所以,他将传统的审美理念融入油画创作,创造出了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作品。
现代主义绘画的中国源起:从留日时期关良的艺术抉择说起
现代主义绘画的中国源起:从留日时期关良的艺术抉择说起陈建宏
【期刊名称】《艺术探索》
【年(卷),期】2017(031)003
【摘要】留日五年,关良实现了从古典写实向现代主义的绘画转变——他可能是中国洋画界最早的野兽派画家之一.他大胆扬弃固有画学而追随新法,深知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融入所向往的世界,为此他自觉地与日本青年艺术家一道成为大正时期文艺狂飙的积极参与者.在关良之后,紧贴这股浩荡的“时代之流”的中国留学生便绵延不绝,关良可谓时代的弄潮儿.
【总页数】11页(P22-32)
【作者】陈建宏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2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3
【相关文献】
1.谈中学生如何鉴赏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解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J], 贡加兵
2.新时期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抉择 [J], 潘展宇
3.辛亥革命时期留日女学生会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论留日女学生会与《留日女学会杂志》 [J], 刘人锋
4.乘舟浮海中国行——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留日学生在中国大陆活动之状况(1895-
1945) [J], 卞凤奎
5.中国书法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 [J], 利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得意忘形”高妙传神--论关良戏曲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第27卷 第1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11 2018年1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Nov. 2018 文章编号:1008-8717(2018)11-0085-04“ 得 意 忘 形 ” 高 妙 传 神——论关良戏曲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李 海 清(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晋中 030600)摘 要:关良是中国现代戏曲人物画大师,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青年时期东渡日本,学习西方艺术,具有深厚的东西方艺术修养。
其戏曲人物画的创作,融合了中西艺术思想精粹,以神写形,“得意忘形”,高妙传神。
他独特而富有开创性的艺术实践及思想,开山立派,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物画内容及形式语言的精神疆域。
关键词:关良;戏曲人物画;得意忘形;高妙传神中图分类号:J221 文献标识码:AThe High Spirit of "Gain the Mind"——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Guan Liang's Character PaintingsLI Hai-qing(Jinzhong Teachers College, Jinzhong, Shanxi 030600)Abstract: Guan Liang is a master of Chinese modern opera figure painting. He received the enlightening educ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young. In the youth period, he traveled east to Japan, studied western art, and had a profound cultural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creation of opera figure painting combin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istic ideas, writes in the form of spirit, and is "ingenious and vivid". His unique and pioneering artistic practice and thoughts have greatly expanded the spiritual territory of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and the formal language.Key words: Guan Liang; drama figure painting; ingenious and vivid; gain the mind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06-18李海清(1971 --),男,山西平遥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关良,遗世而独立的人物画家
关良,遗世而独立的人物画家关良,遗世而独立的人物画家有人评价从文化和写意精神意义上讲近现代画家有三座大山“一座是齐白石的花鸟一座是黄宾虹的山水一座是关良的人物”关良首创戏剧人物画艺术地位与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大家相当却鲜为人知今天,就让小编好好地向你介绍一下这位绘画大师关良于1900年生于广东自幼家境殷实那时候流传一句话“三岁定八十”这句话用在关良身上一点都不假3岁开始读私塾小小年纪的他这时候便被洋烟盒上花花绿绿的图案所吸引经常比照着上面的图画描描画画9岁时入公学读书他对绘画的兴趣只增不减略通诗书的父亲在发现他这个天赋时不仅没有因耽误学业而阻止他绘画反而是鼓励他的涂鸦兴趣甚至给他买笔墨用于绘画10岁时的关良,其绘画天份已尽为学校与邻居所知,那时他照模照样画出来的人物像,邻居可当月份牌挂出来。
17岁时,关良随兄长东渡日本留学。
学习绘画艺术师从藤岛武二学习素描转入“太平洋画会”师从中村不折先生学习油画在日本学习期间刻苦努力尤为喜欢梵高、高更的绘画风格,自此走进了新的艺术世界。
经过四年的学习,他毕业回国,在上海几个美术学校教授油画,并举办多次画展名气大有提升也结交了林风眠、吴昌硕等众多艺术家关良从小还是个戏迷闲暇之时经常邀好友一同品茶观戏跟很多戏曲家都很熟悉如梅兰芳、盖中天因为热爱戏剧关良便尝试将戏剧元素注入到绘画中每每聚会关良都会请求他们打扮成戏剧中的人物一个个地速写下来,然后记下身穿什么行头手拿什么兵器等等,记完后还要叫他们看一遍对不对。
关良速写形准,神似记录的字迹秀丽与画作上的大不相同这或许就是关良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吧为了增加对戏剧人物的充分了解他不仅广交戏剧界的朋友还拜师学戏“要么不玩,玩就玩得精。
”自此打开了戏剧人物画的大门而此时的他也正春风得意、潇洒自在天才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正当他生活无忧无虑之时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爆发物资紧缺,薪金微薄绘画用的颜料、画布很难买到踌躇不定的他决定拿起毛笔与宣纸用简单的工具作画他秉承自己传统的绘画风格再加上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理念最后通过戏剧人物巧妙地变现出来不仅成为了戏曲人物画的第一人更是成为水墨戏曲人物画的第一人他的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简”用寥寥数笔或者是几个墨点就完成了一幅作品而画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与画中的美感却只增不减他的画相比于画坛的大制作难免显得“寒酸”,但气象却大这与西方莫兰迪的画如出一辙用笔极简却富有笔趣只是莫兰迪的画以静为主关良的画则突出动态效果只是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下他的作品理念难免会受到社会的抨击对于他的戏剧人物画人们更是大胆的讽刺作品貌似儿童画、一派天真一点绘画的气派都没有寥寥数笔将人物画的歪七扭八甚至连背景都没有再加上“文革”导致的文化断层看过他画的人脑海中下意识的闪过一个想法“小孩子的作品”初识关良的作品或许你脑海中也有“小孩作品”的想法闪过简单的笔法,简短的线条画中人物浓眉大眼动作表情夸张搞怪可是他的画真的像小孩子画的那样吗小编可不这么认为“看似简单的画面,真要懂关良,门槛可不低”西方艺术、中国水墨、戏曲文化关良融三味于一体的绘画作品当然不只局限表面简洁笔法那么简单你要说小编说了不算那么著名绘画大师说的总算了吧齐白石、黄宾虹表示愿与他品题赠画郭沫若、矛盾也曾为他题画,说好!!如果国人说的还不算没关系,我们接着往下看德国人曾主动要求为他出画集而当时在中国画坛能有这样待遇的画家仅有齐白石与关良你还敢说不好而这画到底好在哪里也许就是好在像孩子画的那样!喜欢他作品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讨厌他作品的人讨厌的不得了“文革”中他也受到冲击,想过将自己的画作冲进厕所中转念一想,辛苦之作怎舍得说丢就丢他继续拿起画笔坚持自我,坚持创作纯粹而艺术上世界80年代现当代杰出国画大师方召麟曾说“关良的画要三十年后才会得到认证”事实证明,时隔三十多年关良的画作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认可2000年的一次拍卖会关良的一幅《三打白骨精》拍出全场最高价自此这位鲜为人知的大师一下子被人们所熟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画的正前方,孙悟空单腿站立高举金箍棒,白骨精跌倒在地欲把剑相抵,后面的师徒三人欲抓紧离开。
梨园墨韵之关良
梨园墨韵之关良作者:唐果来源:《中国新时代》2015年第06期近日,英国皇室威廉王子曾到访的上海龙美术馆迎来了一个大展——“食洋而化风神独韵——关良先生115周年诞辰特展”,这家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叱咤风云的私人美术馆其一举一动都似乎带着某种寓意,而不久前,注重学术研究的北京画院也刚刚举办了关良艺术的大展,一时间,关良成为藏界热议的话题。
关良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中不得不谈的一位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低调的“名角儿”,此话不虚。
作为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绘画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融合的艺术家,他开创了人物画的新范式,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戏曲和现代京剧人物的演绎,笔墨间的灵动俏皮再现了具有时代美感的经典形象,这一功绩就足以让关良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留下扎扎实实的一笔。
为何说他低调?那是因为近些年来,在拍卖市场主导下,不少近现代书画名家的人气几近爆表,而关良的作品市场则显得不温不火。
不过有趣的是,就在当下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降温之际,国内学术界、藏界、书画交易圈对关良的关注和热情却逆市上扬。
分析其中原因,固然有市场投资策略调整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缘于人们对关良艺术的欣赏和认知更进了一步。
瞧那一张张小巧可人的画面,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一颦一笑都能让观者感受到并沉醉于关良笔下的梨园墨韵。
再说说关良的“名角儿”身份,这可不是指台上戏,而是画界中的笔上戏。
如何传神地用笔墨纸砚来展现传统文化中的戏曲人物,靠的可不简单是绘画的技巧,更不是毫无变化、因袭固有的样式,其中最紧要的是创作者如何用当代的审美来理解戏曲中的人物,又如何将这些历史中或小说中的人物置于戏曲的氛围中,最后一道关节才是考虑绘画的技巧,即从文本到戏曲再到绘画。
关良笔下造型简约、色彩丰富、气质活泼生动且充满童趣的人物形象,无不凝聚着这位艺术家对戏曲的挚爱,以及对绘画技巧的领悟。
上世纪初期,中国传统水墨的探索发展到一个瓶颈期,加上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国内不少艺术家纷纷漂洋过海,希望汲取更多的养分,关良就是其中一位。
高妙传神——跟随展览走近关良
高妙传神——跟随展览走近关良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5年第6期文:王亚楠(北京画院研究员)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之“高妙传神——关良绘画艺术展”于2015年4月10日至5月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这是开创中国戏剧题材绘画的艺术大师关良,继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展之后,再次与首都观众的艺术交流。
展览聚集了关良先生20世纪30、40年代对戏剧人物绘画的早期探索之作,50、60年代趋于个性化的风格之作,以及70、80年代笔墨老道的成熟之作。
更为难得的是,此次展览征借到关良艺术中较少呈现的风景、静物、写生,以及革命样板戏等题材作品,为观众理解关良的艺术渐进之路,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天趣萌生稚拙传神关良是20 世纪引领近代水墨戏曲人物画高峰的大家。
他一生创作丰厚,有舞台速写、油画、水彩、水墨画等。
他的水墨戏曲人物画将中西方技法相融合,撷取戏曲人物为创作母题,以稚拙、古朴之风跃入世人视角,令人惊叹不已。
因此,关良可谓采用传统水墨形式画戏的第一人。
对中国画的题材而言,这当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拓。
他以夸张的造型、精炼古拙的笔墨创作而成水墨戏曲人物画同戏曲表演艺术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
同时,他的作品也由于不讲究人物造型,仿佛儿童的信笔涂鸦而不为世人所理解。
那么到底关良在创作中是如何把握对形的考量?他为何选取了戏曲人物作为绘画表现的主体?他怎样将油画、国画以及戏曲艺术熔于一炉而自出机杼?展览中融入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关良在“现场”一一为观众进行了解答。
很多人觉得关良的作品画得像儿童简笔画一般,看不懂其中的奥妙,关良对此解释道“例如画《空城计》,按照舞台速写,场面上可以有许多人,但我表现时却舍弃了看守西城的老兵和司马懿带来的兵卒,只取了城楼上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和城下疑虑不决的司马懿。
通过这种‘构思’,定下了‘取’与‘舍’,突出了重点,作品的主题倒反而更加鲜明了。
关良油画戏曲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要体现在他 的戏 曲人物画里 。纵观关 良的戏 曲人物画 ,其独特 的艺术
个性特 征有如下两个 方面 :
一
的神采 。关 良的画 ,妙在画得 自由和天真 ,不理解他 的画的人 以为像 儿童 画,正是 因为它像 ‘ 儿童画 ’才为许多人所 爱慕 。 关 良认为 :“ 作 为造 型艺术 的一种 绘画 ,如果仅 以记 录 、 模 仿戏
文章 编号 : I S S N 1 0 0 6 -6 5 6 X ( 2 0 1 4 ) 0 3 — 0 2 0 8 - 0 1
关 良一生 当 中画的最多 的就是 国画戏 曲人物 画 ,油画戏 曲人物 中西 合 璧 的 “ 民族化 ”道路 。
画却不多 ,但 比起他的 国画人物来说更有特色 ,更能体现 出关 良在本
人们所 熟知。关 良 早年 曾留学 日本学习西洋画 , 后 来研 习中国传统绘 画和戏 曲, 将 中国传统的写意水墨画技巧融入油画创作 中,形成 了自己独特
的 油画艺术风格 。 关良强调 中西融合 ,从 而形成 了以写 意为主 的创 作理 念和独特 的 画风。 【 关 键 词 】关 良 ;油 画 ;水 墨 画 ; 戏 曲 人 物 画 ; 写 意
另外在长期的中国画实践过程中关良从对戏曲的偏爱中真正确立了戏曲题材母体的创作他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理念和中国画的技法笔墨意境中找到了油画民族化的创作资源开始在油画中融汇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境同时除了在保留西画中应有的材料和绘画技法的视角效果外他还力求在精神内涵方面改变原有西方画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念开创了以古开今以中润西的艺术新领域
人 物 ,走别人不敢走 的拙味十足 的艺术 之路 。 “ 得意忘形 ” 、“ 形 神兼备 ”绝非易事 , 它要求画家必须具备极为深厚 的 油画可以说是关 良的本专业 , . 在油画创 作的道 路上 ,至始至终坚 文化艺术 修养和精湛 的专业技巧 。 持 自己的艺术创作之 路,不 为世俗所动 。尤其在探索 “ 中西合璧”的 关 良在研究和吸取 中国传统绘 画理论精髓 的基础上 , 绘 画中特 别 艺术道路上 , 他坚定 “ 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的艺术追求 , 探 注重画面的神似、意境的创造与形体的完美结合 。他认为:“ 中国画讲 索 一条 “ 表现 中国本土 化” 的西画之路 。另外 ,在长期的中国画实践 求 ‘ 传神’ 。 追求 ‘ 神似 ’并不等 于排斥 ‘ 形似 ’ 。如果 没有 ‘ 形似 ’的 过程 中 , 关 良从对戏 曲的偏爱 中真 正确立了戏曲题材母体的创作 ,他 基础 ,‘ 神似 ’也等于无本之木 。但是 , 在 ‘ 形 神兼备 ’的基 础上 , 个 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理念和中国画的技法、 笔墨 、 意境 中找到 了 “ 油 人根据 自己艺术发展 的情况有所不 同, 所追求 的侧重点也有所不 同。 对 画民族化 ”的创作资源 ,开始在油画 中融汇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境 , 于我 来说 ,我偏重于求得 ‘ 神似’ ,要求 自己 的作 品能 ‘ 传神’ 。 ” 同时 ,除了在保 留西画中应 有的材料和绘 画技法的视角效果外 ,他还 沈柔坚 曾对关 良的戏剧人 物画艺术作 出这样 的评价 : 力求在精神内涵方面改变原有西方画家 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念 , 开创 关 良画戏 ,自己是进 入角色的 , 他从熟悉 掌握剧情 与人 物性格 人 了 “ 以古开今 、以中润西”的艺术新 领域。这种绘 画新语汇 的确 立主 手 ,经过艺 术的取舍 ,以简练的笔墨与夸张 的造型 ,表现 出戏忘 形 土绘画艺术方面 的才能和成就 。他成功地把 国画 中的水墨技法嫁 接到 对于 “ 意与形” 、“ 神 与 形 ” 的完 美 结 合 ,向来 是 中 国 画 艺 油 哂当 中,同时并不排除他从油画 中探索 的辛苦和艰难 ,可以说关 良 术所追求 的最高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并 不刻 意追求物象的真实 ,而是 是在风浪 中逆流而上 ,坚守 自己的艺术领地 。画别人不愿意画 的戏曲 在 “ 似与不似之 间”追求一种具有朦胧 诗一 般的意境。而要 真正做到
对于关良的戏剧绘画理念研究
对于关良的戏剧绘画理念研究戏剧对关良不仅仅是戏剧,而是历史、文化、民俗、道德观念的浓缩。
在南京的那些年,除了上课读书,课后看戏,关良还根据收集的“洋片”(香烟牌子)上的人物,再自己看戏后的感受以及想象,开始模仿涂鸦。
“武松打虎”、“花和尚鲁智深”、“诸葛亮”、“红孩儿”……生动的故事、有趣的造型、多姿的色彩、简易的线条,让他乐此不疲。
“两广会馆”小舞台的熏陶成为后来关良创作戏剧人物画的契机。
关良看戏,自己是进入角色的。
他是一个超级戏迷,在工作之余,经常去看戏。
每次去看戏的时候,他总是带着速写本,尽量记录舞台上演员的音容笑貌、神情姿态,回到家里又试着在宣纸上进行整理速写。
甚至“有的戏看过几十回,背熟了,又会唱,去看高手演出还会捧腹大笑,或者热泪盈眶。
眼前台上一举一动都会唤醒昔日种种回忆,看过的名家或无名者的绝招,那种温习也是享受。
最后感动自己的原因是当下或从前的东西,根本讲不清楚”①。
看戏是基本功,眼睛磨亮了,才能由通而化,水到渠成。
业余时间关良还到科班出身的行家处学戏。
他买了髯口、马鞭、靴子……熟悉了唱、念、做、打的每招每式。
亲历亲为的艺术体验,使他具备了呼之即出的生活基础,为他后来创作戏剧人物画奠定了生活与情感上的准备。
关良画戏,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最早学的是西画,在日本期间,曾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太平洋画会”学习,师从藤岛武二和中村不折②。
在他们的指导下,关良接受了扎实的写实基本功训练,并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欧美现代艺术流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2年,关良学成回国。
“我这一阶段的画开始注意到对外来艺术的吸收、融化,之后,如何将它作为自己本民族的表现手法,正作着种种尝试和探索。
我觉得学画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
对于学到的东西要加以消化,逐步变成为自己的东西。
学的东西要丰富,但又要不易看出它原来的痕迹,使之成为自己画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面貌来”③。
归国后的关良在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国画大师们的交往中,对国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像的思想
图像的思想今天的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亦是个图像泛滥的时代。
从图像到绘画语言其间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图像转化的手法之一--油画,这一绘画语言形式,并就油画在中国扎根后所呈现的独特艺术魅力略作表述。
油画是西方的主要画种,作为一件舶来品来到中国,是在中国尚处于封建落后、闭关自守之时。
此时,西方美术已经走过它的辉煌,逐渐走进画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在西方,以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等为代表的中国画家们选择不同的流派主张和创作方法,潜心学画。
回国后,他们兴办各自的艺术院校,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创作道路和学派的历史根源。
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油画发展迎来了初步的辉煌,一大批青年画家赴苏联学习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同时,在北京举办以马科西莫为首的专家油画训练班,培养出一些杰出的油画家:全山石、罗工柳、王式廓、侯益民等,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在接下来的十年动乱时代,艺术成为政治的附庸。
缺乏艺术语言,杜绝了个性的发展,画面一律以"高、大、全"的形式表现,这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悲哀的时代。
当不幸结束,迎来春风之时,画家们更多的是表现对过去时代的反思、解脱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到了八十年代,中国油画的春天近在咫尺。
当国门打开,蜂拥而至的是西方良莠不齐的各种艺术思潮,冲击着我们被尘封的视角。
在学习西方油画的过程中,画家们学习了油画的各种技法和表现手法,但很多作品中却强烈地流露出带有东方色彩的中国情结。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油画在创作中逐渐体现出中国画写意的特点。
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的艺术家们,他们所身处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等等都影响了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因此,才有了东西方艺术表现的不同。
中国画的写意性,在我眼里的中国情结,在油画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不舍弃油画特质,轻形似而重神似与气韵,画面生动,能带给人们难以言表的审美享受。
中国油画家在创作中有的跳离完全写实的手法,注重情景的交融,强调诗意的韵味,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在很多画家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如罗工柳的《雾中日如月》、张钦诺的《新月当空》、苏天赐的《春》、欧洋的《韵》,无不以蕴藉含蓄的美感沁人心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良油画艺术创作流变论文
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早期画坛的一位先驱人物,关良尽管经历了诸多风云变幻,但是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始终如一,这正是使他绘画精品层出不穷的关键。
当我们品鉴关良的油画作品,特别是其极具开创性的戏曲人物油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融合色彩、造型、情趣、意境于一体的艺术形象,而更是一种永不停息、特立独行的艺术创新精神,这也正是中国油画艺术深化发展所亟需的内在特质。
关良是我国20世纪画坛一位极具创造精神的伟大艺术家。
在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为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画作,特别是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油画戏曲人物画作,而且传播了特色鲜明的中西合璧油画创作思想,有效推动了油画艺术的民族化发展。
本文主要在梳理关良艺术生涯的基础上,以其代表画作为分析对象,对其油画创作的流变进行简要分析。
引言
关良的油画在掌控“巧、拙、生、熟、东、西”的分寸之间其准确、到位的程度在中国早期油画史上不多见,他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技巧、精神与油画的色彩和笔触表现力以及浓郁的东方戏曲色彩融合起来,使作品具有恬静、淡雅、超逸的文入画神韵与民族情调。
他的创作实践不仅深化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而且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是完全可以融合发展的。
虽然几十年来关良的戏曲人物油画创作艺术以鲜明的特色一直为人称道,但这种中西合璧油画艺术风
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拟在梳理关良艺术生涯的基础上,着意关注其油画艺术创作的流变过程。
关良油画艺术创作的流变
1.早期的写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
1917年关良远赴日本东京学习油画,至1922年的五年间他跟随中村不折、藤岛武二两位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学习,练就了坚实的油画基础,而且当时西方盛行的各种绘画作品经常在东京展出,使得关良近距离接触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欧洲画派,为其早期写实主义油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回国之后,关良结识并跟随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国画大师学习中国画,逐渐习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论要义,也使得当时关良的油画创作尽管具有明显的西方写实主义风格,但还是透射出些许中国画风貌。
这一时期,关良的油画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内容和题材却是相当丰富,有人物、有风景、也有静物,作品主要有《少妇肖像》(1928)、《裸女坐像》(1930)、《母女肖像》(1936)、《村景》(1943)、《嘉陵江之晨》(1945)、《花果静物》(1947)等。
这些作品从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都体现出写实风格,但由于受到当时国内战乱不断、政治氛围沉闷的影响,作品的格调显得犹豫低沉,比如《少妇画像》就是一幅典型的此类作品,画面中除了一位神情犹豫惆怅的少妇之外,只有一个似乎在滴答作响的钟表,好像诉说着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极具西方象征主义表现风格。
简约的画面,加上对五官不画阴影的线条勾画,使得画面效果的立体感有意识淡化,烘托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也从另一方面透露出画家对于美好人生的眷恋与渴望。
2.中期由写实走向写意的转型(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安定祥和的大环境为关良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经历了前期对中西绘画艺术的研究探索,加上这一时期深入农村、工厂的生活体验,关良的油画艺术创作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题材依然多样化之外,创作了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如《丰收图》(1954)、《山区风景》(1955)、《山乡农忙》(1958)、《新安江水电站》(1962)等。
形式上表现为从写实主义向写意的转变,不仅摆脱了之前日本画风与西方现代画派的深刻影响,而且突出了中国式的写意方法,尤其是把中国的写意水墨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画面不再犹豫低沉,而是充满了明朗清新、乐观向上的积极色彩。
在画面处理上,他有意识淡化传统的素描关系,通过线条表现力的强化和造型的简化概括,突出平面化趋势,比如作品《颐和园》(1950)、《白屋眺望》(1957)、《园林》(1960)、《天柱岩》(1962)、《花果》(1963)、《上海苏州河》(1964)、《太湖风景》(1965)等。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关良的油画作品以静物和风景为主,在技法运用方面,多以稀薄的用色与方笔使用,发挥出民族画风的流畅特性以及含蓄性特色,即尽可能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出真实情感。
创作于1960年的《渔父图》就是太湖一景的缩写,充分展现了我国江南的独特自然风光,也完全显现出关良风景油画“用笔简练概括、平淡天然” 的特质,颇有古风笔意,既有倪瓒“隔江山色”式的平远构图,又有吴镇轻盈闲适的“笔墨”意趣。
3.晚期“意”、“形”、“神”结合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初期)
这一阶段,关良经历了多重洗礼,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十年间他几乎中断了油画创作,而是以“隐忍”态度在深思和等待,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刻,关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创作黄金时期。
正是经历了前期的诸多艺术探索与人生思考,关良的油画艺术风格走向成熟阶段:他大胆地采用油画的一切工具、颜料,按照水墨画的画法,不再考虑用油画的背景作陪衬,而是运用了我国传统绘画的一些精湛理论,通过极其简练的造型,明快的色彩,深邃的意境,实现“意”、“形”、“神”的完美结合,这一时期其主要作品有《三岔口》(1973)、《风景》(1975)、《三峡》(1976)、《初夏之晨》(1978)、《戏曲人物》(1978)、《钟馗》(1978)、《舞蹈》(1978)、《武松打虎》(1979)、《贵妃醉酒》(1980)、《绽放》(1980)、《构图》(1981)等。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关良除了在静物和风景油画方面继续探索油画的中国本土化之路外,他开创性地创作出一系列戏曲人物油画。
当然关良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创作戏曲人物画,但这一阶段无疑是其戏曲人物油画创作的巅峰。
在其戏曲人物油画作品里,他似乎都在漫不经意中塑造出一个个得意传神的戏曲人物形象,让观者在这看似随意、实则煞费苦心的形象中感悟到一种至高致远的艺术境界。
比如在取材自明代高廉《玉簪记》的同名作品《秋江》中,画家避开虚拟的马、船与实景的矛盾,把寥廓寒江、白云碧柳、船桅林立的镜头虚去,表现的仍是戏曲,背景以深色为主,不交待具体物
象,以鞭代马,以桨代舟,让画面充满流动的空间感,虚实对比愈加强烈,突出画面的整体意境,这种手法在《戏曲人物》、《武松打虎》、《贵妃醉酒》等其他戏曲人物油画中同样体现得酣畅淋漓。
结语
作为我国20世纪早期画坛的一位先驱人物,关良尽管经历了诸多风云变幻,但是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始终如一,这正是使他绘画精品层出不穷的关键。
当我们品鉴关良的油画作品,特别是其极具开创性的戏曲人物油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融合色彩、造型、情趣、意境于一体的艺术形象,而更是一种永不停息、特立独行的艺术创新精神,这也正是中国油画艺术深化发展所亟需的内在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