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6)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米饭经过咀嚼后会感觉到甜味,会产生新的物质,它是一种化学反应。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学会用观察、记录、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科学的结果。

4..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分析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并能判断是化学变化。

教学准备:学生每组准备米饭、淀粉、碘酒、一支滴管、白萝卜红萝卜黄瓜马铃薯苹果食物。

教师:米饭、淀粉、碘酒、相关课件等【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1)小魔术:老师用喷水器向一张大白纸上均匀喷“水”,白纸上会出现什么?猜一猜是什么原因?学完今天的知识,你就会解决。

引入新课。

(2)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们说“米饭是甜”,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品尝验证一下。

边品尝边思考:温馨提醒1、尝一口米饭,马上感受米饭是什么味道的?2、再咀嚼一会儿,有什么感觉?3、把结果记录在“科学记录单”上。

(2)学生交流后讨论:米饭出现甜味,还是原来的米饭吗?说明了什么?(化学变化)(3)看书,并说一说。

淀粉是米饭的主要成分。

我们的唾液中有一种淀粉酶,它能很快使淀粉水解,生成一种新物质—麦芽糖,所以我们咀嚼米饭时,感觉到了甜味。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二、观察淀粉和碘酒1、小组观察淀粉前,先思考观察的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2、小组活动:观察淀粉(1)观察并记录表格:(2)交流汇报:3、先思考观察的方法:纠正错误的方法。

4、认识碘酒的作用,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

三、在米饭与淀粉中分别滴上碘酒,观察现象。

并做好记录。

对比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思考后讨论:这种蓝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米饭和淀粉么?它是一种新物质么?原来,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三课。

属于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物质变化”的范畴。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产生,从而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主要分为“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四个部分,通过学生品尝米饭,对淀粉、碘酒的观察,使用碘酒检测淀粉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例如:在四年级时接触过淀粉遇碘酒会发生颜色变化,了解了一些常见食物中含有淀粉,知道了淀粉可以用碘酒来检测等。

在本单元前两课中,也重点学习了利用“看”这个观察技能。

所以本课是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下,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观察能力,挖掘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养成尊重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难点:探究米饭中淡淡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 : 人是铁,饭是钢,今天这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吃饭!2、尝米饭活动:⑴要求:●快速吃下米饭,问,米饭什么味道?●接下来,米饭咀嚼1分钟,再问:现在尝出了米饭是什么味道?⑵学生活动⑶汇报质疑:同样是米饭为什么会有两种口味?(米饭中有淀粉,加唾液后变甜)(二)新课 :1、认识淀粉⑴观察感受淀粉的特征⑵感受淀粉遇碘酒变化过程的实验:要求: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4)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4)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观察米饭和碘酒反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新物质,知道是化学变化。

2.使学生感受米饭咀嚼感觉到甜味,生成甜味的新物质,知道是化学变化。

3.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蓝色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能够利用淀粉遇碘变蓝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实验检验假设。

2.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蓝色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教学难点:分析米饭、淀粉遇到碘酒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准备】学生: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馒头、白菜、莴笋、黄瓜、苹果、红薯,淀粉糊和毛笔。

教师:与学生相同材料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老师出示白色的纸:同学们喜欢魔术吗?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

看,这是一张白纸,上面有东西吗?倒数5秒5,4,3,2,1.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你看到了什么?(白纸上出现:米饭,淀粉,碘酒)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探究的内容。

(板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二、观察探究,获得认知(一)会变色的米饭1.老师提问米饭和碘酒的颜色:我们天天都在吃米饭,米饭是什么颜色?试剂瓶里的碘酒是什么颜色?如果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2.学生独立思考,做出猜测。

3.验证猜测:请滴2-3滴碘酒在米饭上,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

小组合作试验,观察交流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4.老师小结:米饭和碘酒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物质。

(板书:米饭+ 碘酒蓝色物质)5.老师追问,确定蓝色物质是新物质,得出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这个反应生成蓝色物质还是米饭吗?米饭是什么颜色?那它还是米饭吗?是碘酒吗?它既不是米饭,也不是碘酒,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生成的是一种新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6)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6)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

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用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 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特别注重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利用碘酒与淀粉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无字”白纸、装碘酒的喷瓶等。

每组:一些米饭、面条、馒头,一些淀粉, 一些碘酒,一双筷子,一支滴管,一个量杯,几种常见的食物,棉签,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师将用淀粉液写好课题的白纸贴在黑板上),齐读课题(老师手指白纸,眼看着学生)。

生:(一片茫然)师:怎么啦?(老师这才看白纸),哦,白屏了!可能是中毒了,我们给它来消消毒。

(把碘酒喷在白纸上,课题显示),再读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米饭、面条和碘酒师:既然课题是“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那我们先用米饭、面条和碘酒做一个游戏。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以及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教科书提供了实验材料和步骤,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生活中的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淀粉的概念和作用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淀粉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掌握碘酒与淀粉的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现象。

2.难点:对淀粉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培养皿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工具,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淀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医疗等。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和唾液经过咀嚼后,会感觉到有甜味,并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还要知道米饭变甜的原因。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能力目标1、学会用细致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的方法。

2、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教学过程:教学事件一:(4分钟)由品尝米饭导入新课米饭是我们大家都爱吃的食物之一,那么,谁能告诉我米饭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为了验证,我们请2位同学来亲自尝尝吧,看看是不是这种味道。

教学事件二:(5分钟)米饭变甜的原因米饭刚开始入口时,它是无味的,经过反复咀嚼后,米饭中出现了淡淡的甜味。

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答案。

原来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变化转化成了麦芽糖。

像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教学事件三:(6分钟)观察淀粉与碘酒的性状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中一种常用的烹调用品,请同学们观察培养皿中的淀粉有什么性状。

(软软的、滑滑的、呈粉状)观察碘酒溶液的性状:碘酒是碘与酒精的混合溶液,呈紫色。

请3名同学亲自感受一下,且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事件四:(20分钟)实验探究——验证淀粉与碘酒发生的变化1、如果把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来做个实验。

2、观看视频:淀粉与酒精的反应变化。

3、学生做实验,并把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视频实验中,把碘酒滴入淀粉中,出现了蓝紫色物质,为了更好地验证书上的结论,我们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4、小结: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会生成蓝紫色物质。

5、通过实验,你找到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了吗?教学事件五:课堂检测(5 分钟)利用淀粉的这一特性,分组检验: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并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表格。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6)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6)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

(三)教科书说明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

只有我们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

教科书用这样的活动来引人,观察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

当口腔中的米饭出现甜味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物质?既然米饭是不甜的,产生甜味的物质就不是米饭了,这是符合学生思维的推理。

根据这个证据,我们可以断定甜味的物质肯定不是米饭,也就是说,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如果要探索米饭为什么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什么新物质,那就必须涉及到唾液的作用。

唾液里含有淀粉酶,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对某些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6)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6)

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 善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 让学生通过淀粉滴上碘酒会产生新物质并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的能力。

3.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淀粉与唾液一起会生成新物质等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米饭、淀粉滴上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并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 分析米饭和淀粉滴上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教师演示。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拉近师生感情。

一、激趣引入。

a、表演魔术。

b、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c、交流。

进入新课:(板书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二、新课(一)吃米饭、尝味道1、品尝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有趣的事——品尝米饭。

谁先说说你印象中得米饭是什么味道?但这次品尝可与平时不同哦,有几个任务要交给大家。

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1)、刚放入口中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到两分钟后的味道。

(3)、我们猜测变味的原因?记住,每位同学都要品尝,可以边品尝边交流。

2、交流:哪个组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和他们一样么?对,就是这个变化。

猜测一下,米饭中有什么物质才会产生这样的变化?3、分析:(如果有学生说是“糖”,解释:如果是含有糖,那一放入口里,就马上感觉到甜,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那是糖在起作用么?)对!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

想了解得更多么,请打开课本第30页自由读一读“米饭是甜的么”。

谁来说说米饭为是么会变甜?你也来说说。

说得好!这就是米饭变甜的原因。

4、复习提升:米饭出现的“甜味”是本来就有的么?那么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呢?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咀嚼中与唾液中的淀粉酶混合产生了麦芽糖。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17)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17)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识目标):①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②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和方法(方法目标):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5、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四、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吃米饭。

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一探究竟。

(揭示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二、探究新知(一)会变味的米饭1、课件出示品尝米饭的要求思考:①米饭刚开始入口时,是什么味道?②反复咀嚼后,又是什么味道?2、学生阅读活动要求后亲自品尝米饭3、学生品尝后反馈①米饭刚开始入口时,是什么味道?(无味)②经过反复咀嚼后,又是什么味道?(变甜)师质疑:这个甜的是米饭吗?(不是)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4、请生阅读P30中的小资料“米饭是甜的吗”?寻找答案师: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生: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师:对,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与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一种叫麦芽糖的新物质,麦芽糖具有甜味,所以米饭变甜了。

(二)米饭、淀粉和碘酒实验一——米饭与碘酒的变化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米饭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如果在米饭上滴上碘酒会发现什么现象呢?开始试验2、全班交流试验现象师:有什么发现?生:米饭变颜色了。

师:变成生命颜色了?生:蓝紫色师:这个蓝紫色的东西是米饭吗?(不是)是不是碘酒呢?(不是)师:既然都不是,说明了什么?小结:米饭和碘酒发生了化学变化啊,生成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

实验二——淀粉与碘酒的变化1、师: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我们厨房里常备的烹调食品,运用你的感官观察烧杯中的淀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l 教科版.doc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l 教科版.doc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了解到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一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2.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小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的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米饭变甜的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检验法【课前准备】米饭、淀粉、杯子、碘洒、滴管、一些常见的食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黄袍子、白身子,脱了袍子下水池,煮开以后变胖子,美味可口填肚子!(打一种食物)谜底为:米饭。

米饭香甜可口,它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米饭会在我们的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吃进去的米饭为什么会变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二、探究新课(一)会变味的米饭•讨论: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再咀嚼一会儿,有什么感觉?当出现甜味时,咽下米饭。

米饭出现甜味,说明了什么?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体会到甜味吗?推测:刚刚品尝米饭的时候没有什么味道,咀嚼一会儿后会感觉到有甜味。

验证活动活动目的验证米饭会变甜吗?所需器材米饭、杯子活动步骤 1.把一些米饭放入杯子中反复挤压或捣碎,就像米饭在口腔中咱嚼一样,广2分钟后拿出来尝味道。

2.直接咀嚼米饭品尝。

结论:把米饭捣碎或挤压后品尝米饭没有甜味,而直接品尝米饭则有甜味。

是因为'唾液里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在常温下能很快使淀粉水「解,生产麦芽糖,所以我们感觉到了甜味。

那么,我们在R11嚼馒头外皮时,会不会感觉到甜味呢?我们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因为馒头的外皮主要成分是淀粉(馒头皮淀粉糊精的含量很高),因此在唾液的作用下,也会转化为麦芽糖。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在新课标中本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

另外本课教参中也有说到,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只要求停留在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不涉及变化机理。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本课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科学概念:米饭、淀粉分别会与唾液、碘酒发生化学反应,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经历猜测、分析、推理、检测验证的思维探究过程。

学会用已学方法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及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装有碘酒的喷瓶。

学生分组实验的器材有:碘酒、滴管、烧杯、培养皿、棉签、白纸、米饭、淀粉和几种常见食物(面包、玉米、红薯、马铃薯、白菜、黄瓜、苹果、梨)、实验盘、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课前用毛笔蘸上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敢问、善思、乐学”)1、同学们,老师课前在这张白纸上写了几个字,想送给大家,你们想知道老师在上面写的什么字吗?2、看完这个魔术,大家心中有哪些疑问?能够说出来吗二、观察碘酒首先我们来看看喷瓶里装得是什么?1、你们见过碘酒吗?现在你们组桌上都有一杯碘酒,请大家仔细观察。

2、谁来说一说碘酒有什么特点或用途?三、米饭与碘酒、唾液的变化(一)比赛游戏、数米饭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比赛吗?看到你们组桌上都有一叠米饭,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比赛——数米饭。

游戏规则:①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赛;②为了保证米饭干净卫生,数米饭的手指请用棉签蘸上碘酒擦拭消毒;③棉签只能在碘酒浸泡一次,擦拭后不能再放入烧杯里;④数五粒米饭摆放在白纸上,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淀粉的性质,以及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食物中营养的知识,对淀粉有所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碘酒与淀粉的反应,以及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还不够清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淀粉的性质。

2.让学生掌握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淀粉的性质。

2.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3.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玻璃片、实验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回顾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提问:你们知道淀粉吗?淀粉有什么性质?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的地方。

4.巩固(10分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碘酒会与淀粉发生反应?这种反应有什么意义?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淀粉的性质和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60分钟。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环境。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米饭、淀粉滴上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并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滴上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

(学生自备)教师演示:碘酒、毛笔、表格、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的一些食物【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获取感知谈话 :今天我给大家变个小魔术。

看,我要用红色的液体在白纸上写出蓝色的字。

你们猜测是什么原因?通过今天的探究。

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板书课题)二、品尝米饭——亲自尝试,感受变化1、品尝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有趣的事——品尝米饭。

有几个任务要交给大家。

请看大屏幕。

2、交流展示哪个组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猜测一下:米饭中有什么物质才会产生这样的变化3、分析交流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

想了解的更多么?请打开课本第30页阅读“米饭是甜的么”。

4、复习提升那么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呢?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咀嚼中与唾液中的淀粉酶混合产生了麦芽糖。

5、阅读小资料。

三、认识观察淀粉同学们,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的一种烹调用品。

你看到过淀粉吗?桌上的培养皿中的物质就是淀粉。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1.学生观察,教师参与学生观察。

(用眼睛看——颜色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捻——滑)2.汇报交流。

四、认识碘酒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淀粉有一样秘密武器——碘酒。

出示碘酒。

瞧,就是它。

在你们的桌上也有碘酒。

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

1.学生观察碘酒:它是什么颜色的?(演示)闻一闻?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二、学生分析:
米饭的味道学生非常熟悉,米饭越嚼越甜的原因也有所了解。碘酒和淀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有所接触,相对熟悉。但却没有机会仔细观察淀粉和碘酒,及两者反应后的产物。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观察碘酒与淀粉的反应,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可以进一步巩固四年级《食物》单元的相关概念,形成概念体系。
含有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五)激趣拓延(此部分内容没想好如何进行)
1.课前老师给大家写了一封密信(打开是白纸),谁有办法可以解读?(学生说方法并操作演示、读出信件内容)
2.写一封密信、方法,给父母或同学。
需要习题吗?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颜色改变
板书:淀粉+碘酒————————化学变化
(二)品尝米饭
1.学生品尝米饭(要求不停咀嚼1-2分钟,自然吞下)
交流讨论:刚开始品尝米饭,有什么感觉?长时间咀嚼米饭,又有什么感觉?(PPT出示要求)
请学生思考: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合作交流,集体汇报)
2.猜测米饭变甜的原因(学生畅所欲言)。
3.PPT出示米饭变甜的原因,学生自读、汇报。
4.师主导,生思考: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吗?你是如何判定的?
(四)探究延伸
1.我们有了这个重大的发现可以做什么?(用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教师补充预设:老师早上吃了萝卜,想知道萝卜里面是否含有淀粉,怎么办呢?谁来给老师出出主意。(回到第一问)追问:你来猜测一下,萝卜中有淀粉吗?再追问:你想知道什么食物里面是不是含有淀粉?(苹果、香蕉……)PPT出示汇总表格。
4.实验结果交流:哪些食物富含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哪些食物含有少量淀粉(有什么发现?水果、青菜很少有淀粉……大概总结、畅所欲言)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6)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6)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道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难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糖、淀粉、碘酒、滴管、烧杯、棉签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封信,请同学们先打开看看写了什么。

怎么样?看到什么了吗?是不是老师太粗心放错了?不是。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知道信的内容?桌上有个水槽,里面的溶液是什么颜色的?请每个小组的实验员拿起信纸放进桌上的水槽里,把信纸浸湿。

你有什么发现?引入课题,板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大家有什么问题?大家想得很好,这些问题我们暂时把它保留下来,过会儿再来研究。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物质变化分为那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板书: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掌握得真不错。

今天这堂课老师再带你们一起去体验下物质变化的奇妙之处。

二、会变味的米饭(一)品味米饭。

板书:米饭1、教师出示米饭,这是大家每天都要吃的米饭,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请大家吃一口米饭,先嚼两下。

什么味道?2、不要急着咽,多嚼一会儿,细细品味。

3、你们尝出了什么味道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甜味)4、还有谁也尝到了甜味?(二)米饭为什么变甜了?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汇报。

课件出示: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我们的唾液中有一种蛋白质叫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了麦芽糖,变成糖了当然就甜了。

你的想法跟大屏幕的是不是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学生说,老师随之完成板书:淀粉+ 唾液——→麦芽糖。

5、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发生的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连线:化学变化)三、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观察淀粉1、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一下淀粉,淀粉是我们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烹调用品,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在每个小组的桌上,老师都准备了一份淀粉,请大家按照大屏幕的方法进行观察。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6)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6)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

(三)教科书说明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

只有我们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

教科书用这样的活动来引人,观察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

当口腔中的米饭出现甜味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物质?既然米饭是不甜的,产生甜味的物质就不是米饭了,这是符合学生思维的推理。

根据这个证据,我们可以断定甜味的物质肯定不是米饭,也就是说,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如果要探索米饭为什么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什么新物质,那就必须涉及到唾液的作用。

唾液里含有淀粉酶,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对某些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6)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6)

课题:荧光灯工作原理【教材分析】本课节选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一书,教材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职高一年级的学生理论知识不强,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初中物理知识储备几乎为零。

对荧光灯有所了解,感性上有所认识。

【教学目标】掌握荧光灯的电路、电路的相关元件构造会用自感规律解释日光灯的启动原理和工作原理【教学重点】用自感规律解释日光灯的启动原理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自感线圈在启动过程和稳定工作状态起到不同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荧灯灯管、镇流器、启动器、电工是子实训台【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请同学们观看湖南卫视一档综艺栏目,荧光舞台秀,激发学生兴趣。

2、引入:本节课主要讲荧光灯工作原理。

提问荧光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及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讨论→答问,对照实物讲述相关名称。

一、荧光灯电路1、日光灯电路(传统型荧光灯、无极灯)板图(图1)电路中出现我们前面没有介绍的元件2、相关元件a、灯管各种形状的灯管。

辉光放电(荧光灯、霓虹灯)(日光灯)灯管为低气压放电管。

两端装有电极,内壁涂有钨酸镁、硅酸锌等荧光物质。

制造时抽去空气,充入少量水银蒸气和氩气。

通电后,管内因水银蒸气放电而产生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使它发出可见光,不同发光物质产生不同颜色,常见的近似日光(荧光物质为卤磷酸钙)。

霓虹灯(即氖灯)一种冷阴极放电管,在玻璃管中充以数mmHg压强的氖气或其他气体,每1米加约1000伏特的电压时,依管内的充气种类,或管壁所涂的荧光物质而发出各种颜色的光。

霓虹灯需要电压较高,灯管越细,越长需要的电压就越高。

①两大类四小类,火花放电和电晕放电属被激放电,弧光放电和辉光放电属自激放电;b、启动器构造(拆开展示)、辉光放电→双金属片膨胀原理、*电容器的作用简介,多媒休展示c、镇流器构造(拆开展示)过渡:由这些特殊的元件构成的电路究竟怎样工作?二、工作原理启动阶段:当开关接通的时候,电源电压立即通过镇流器和灯管灯丝加到启辉器的两极。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5)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5)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的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等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主要通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改变颜色。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

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设计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科目章节名称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能力1、利用规律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能用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主动进行探究,获得结论、发展能力。

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尊重科学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特别注重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利用碘酒与淀粉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魔术二:棉签+碘酒、米饭、A4纸实验1:培养皿、淀粉实验2:淀粉+培养皿、碘酒+滴管实验3:各种食物、塑料托盘;其它:记录表、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各一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趣味魔术,激趣导入魔术一、神秘“信件”1、出示一张写了神秘字眼的白纸挂于黑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

(三)教科书说明
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第一部分:会变味的米饭
平常学生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不会尝到米饭的甜味。

只有我们细细品尝米饭、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

教科书用这样的活动来引人,观察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

当口腔中的米饭出现甜味的时候,它变成了什么物质?既然米饭是不甜的,产生甜味的物质就不是米饭了,这是符合学生思维的推理。

根据这个证据,我们可以断定甜味的物质肯定不是米饭,也就是说,米饭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如果要探索米饭为什么在口腔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什么新物质,那就必须涉及到唾液的作用。

唾液里含有淀粉酶,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对某些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淀粉酶在常温下能很快使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所以我们感觉到了甜味。

教科书没有朝这个方向设计,而是引导学生再去咀嚼馒头的外皮,看能不能感觉到甜味。

实际上也能够感觉到甜味的,因为馒头的外皮主要成分也是淀粉(馒头皮淀粉糊精的含量很高),因此在唾液的作用下,也会转化为麦芽糖。

教科书第30页色块上的文字资料,是帮助学生理解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

第二部分:米饭、淀粉和碘酒
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马上会出现蓝色,生成的物质是一种色合物。

当学生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就在考虑:为什么会呈现蓝色?是化学反应吗?是不是米饭中的主要成分起了作用?因此教科书引导学生来观察米饭的主要成分一淀粉。

观察淀粉可以用感官观察,教科书第30页中间的插图,就是提醒学生可以用手去摸淀粉,体会触觉对淀粉的感觉。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观察淀粉与碘酒的反应。

在淀粉上滴上碘酒,也会呈现蓝色,可见米饭、淀粉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遇到碘酒都会发生颜色反应。

这是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科书明确告诉学生,蓝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这是一种淀粉和碘的色合物,新物质的名称不需要学生掌握。

在这里,我们应该提醒学生,操作时滴管不能碰到米饭和淀粉。

第三部分:淀粉的踪迹
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教科书提供的图中有十多种食物,日的是提醒学生,可以检验的食物很多,要尽量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检验,增加自己的经验。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当地的各种食品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类。

由于食品中的淀粉含量不同,与碘酒之间的反应可能没有像米饭与碘酒的反应那么明显,因此在操作时要适当等待一段时间,或者把食物切开,在切口上滴碘酒,效果会明显。

第四部分:制作神秘的信件
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由于淀粉不溶解于冷水,所以配制淀粉液时,最好用热水溶解,经充分搅拌,静置后,过
滤得到澄清的淀粉溶液。

(四)教学建议
1.会变味的米饭。

做这个活动时,要准备一些米饭和几个白面包,尽量让学生体验,还要注意操作的顺序。

(1>品尝一口米饭,马上说说米饭的味道。

(2)咀嚼大约1-}-2分钟,米饭中出现了什么味道?
(3)思考:米饭是甜的吗?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4)咀嚼一小块白面包1 ^-2分钟,会出现甜味吗?
(5)你认为出现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6)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学生提到了唾液的作用,教师要肯定下来;如果学生认为是咀嚼时,把米饭、白面包中的糖分挤出来了,那么可以再做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把一些米饭放人杯子中反复挤压或捣碎,就像米饭在口腔中咀嚼一样,1^-2分钟之后,拿出来尝味道。

如果甜了,说明米饭中本身就有糖分;如果不甜,说明米饭产生出甜味,还需要唾液的作用。

2.米饭、淀粉和碘酒。

做这项活动之前,首先要观察淀粉。

因为在前一个活动中,学生已经知道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那么淀粉是怎样的?米饭和淀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1)观察淀粉的外观特点,描述手摸淀粉时的感受。

(2)用滴管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到什么?你认为蓝色的东西还
是米饭吗?
(3)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4)米饭、淀粉碰到碘酒产生的蓝色的物质,是新物质吗?
(5)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叙述,你明白什么?
做这项活动的时候,建议米饭和淀粉的量不要太多,养成节约的习惯。

3.淀粉的踪迹。

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是寻找淀粉踪迹的另一个活动。

让学生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是教科书的要求。

其中的意义是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4.制作神秘的信件。

这个活动,建议在课外进行。

教师要把调制淀粉液的方法告诉学生。

有一个简便的办法是:把米饭煮成粥,掺水,用上层清液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