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反思性说课 (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反思【第1篇】《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提问: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
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
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
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 2,2)、 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
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反思【第2篇】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 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
我在试教时 五1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活跃,且能跟着老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这堂课却恰恰相反,可能与五2班学生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
找次品说课稿以及反思
找次品说课稿以及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二、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几个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导入新课后主要是这样几个步骤:一、(3个物品中找一个轻的次品)我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知道在三个物品中找一个这个轻的次品,只要一次就能保证找到,这也是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原理)2、(学会操作,操作的时候,左右两边物品数量要相等)二、猜想:729个物品中用天平称几次能找到那个重(轻)的次品,埋下伏笔目的:1、让学生带着猜想、带着疑问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2、渗透一点数学思想,化繁为简三、5个里面找1个轻的次品目的:1、基本目标,会找出五个中那一个轻的次品2、更进一步的目标是让学生脱离实物,初步知道怎么用笔和纸记录的方法,来找次品四、9个里面找一个重的次品目的:1、体会找次品的策略多样性2、经历策略多样性到策略最优化的过渡3、会用笔和纸去记录找的过程五、验证最优化的方法是偶然,还是规律。
如果是规律就要验证规律是不是适合同一类的数。
六、依次推理出3、9、27、81、243、729、2187个找出一个轻(重)的次品目的:化繁为简找到方法后再由小见大、由简入繁总结出方法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就在这里,看见时间不够,听见铃声想了,一紧张就忘记了总结。
总结在3的倍数数量中找一个轻(重)的次品方法。
少了这个重要环节,就让这节课流于了形式、,就好像计算一道算式,忙了半天却没有了写上结果。
只有总结了方法才能让学生有迹可循,才能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收获。
也就是刘校长说的不看你教得怎么样,只看学生学到了多少才是根本。
辜负了刘校长的期望,惭愧至极.还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语言不够简洁,表达不准确,调动学生情绪方法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都是问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不吝指教!。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学反思第【1】篇〗一、教材简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
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一) 情景的创设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习。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
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2篇)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
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
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
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
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一)这节课,我连试教合在一起,一共上了3次,但是每一节的教学任务都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针对各位老师对我的评课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这节《找次品》进行如下的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前谈话环节,我用分过的一瓶七彩糖和没分过的七彩糖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次品”这一概念,让学生从这两瓶中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用天平称。
这一环节,我感觉上还好。
但是在学生示范了从3个物品中,只要称1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个环节后,我不应该重复学生的示范过程,而是应该呼应此环节的开始部分,让学生思考从2个物品中只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出1个次品,为什么从3个物品中也只要称一次?这个道理不应该由我来说,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想明白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接下来的从4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环节,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教学过程。
我采用学生边说找次品的过程,我随机板书。
由于多媒体的黑板离学生比较远,而这节课要板书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写的字相对很小,这些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我在黑板上写的数学方式,并不是十分理解,虽然对着黑板又引导学生把找次品的过程又说了一次,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已经不明显了。
在学生说方法时,我不应该随机板书,而应该跟学生点明,由于随着物品数目的增多,找次品的过程就更加地繁琐,所以要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从而引出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的过程,边回想刚才学生找次品的方法,教师边随机板书,也边介绍怎么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现。
由于用数学方式来表示找次品的过程这一环节落实地很不到位,导致下面的环节的瘫痪,所以学生从8或9个物品找出次品,在小组内探索花的时间很多,集体反馈时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学生都只是还停留在口头表达层次上,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次品》教学反思1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
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
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
探索情况如下: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平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
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
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习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找次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找次品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它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找次品这一教学反思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一、找次品的定义和意义1.1 定义:找次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2 意义:找次品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找次品的具体方法2.1 观察学生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和反馈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
2.2 分析学生成绩: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等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
2.3 反思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
三、找次品的注意事项3.1 不偏听偏信:教师在找次品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不要偏听偏信学生的反馈意见。
3.2 多角度观察: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
3.3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在找到问题后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找次品的实践案例4.1 案例一: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自己的讲解速度过快,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
4.2 案例二: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现自己的教学重点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入。
4.3 案例三:教师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纪律松散。
五、找次品的改进措施5.1 加强教学观察: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5.2 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5.3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反思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找次品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反思方法,它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方法的正确使用,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找次品》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次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次品》教学反思篇1《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
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习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猜测----验证----归纳----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
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
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
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
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
《找次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找次品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找次品》教学反思进行详细阐述。
一、明确目标和要求1.1 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明确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和概念。
只有准确把握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才能更好地找到学生的次品。
1.2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找到学生的次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3 制定有效的评估方式在找次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有效的评估方式,通过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次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二、观察和分析学生表现2.1 细致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细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他们的次品。
2.2 分析学生的错误和困惑在找次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困惑。
通过分析,教师可以找到学生的学习瓶颈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3 倾听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评价和意见。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3.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找到学生的次品,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
3.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找次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的错误答案或次品作业。
这些次品作业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也反映了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找到次品,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明确次品的特征1.1 学生答案错误的明显特征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答案中的明显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是计算错误、概念理解错误或逻辑推理错误等。
教师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答案中的错误。
1.2 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异教师应该将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入,或是对解题方法的不熟悉等。
通过对比,教师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次品作业。
1.3 学生答案中存在的常见错误教师还应该熟悉学生答案中存在的常见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或是对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的误区。
通过了解常见错误,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找到学生的次品作业。
二、分析次品产生的原因2.1 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次品作业的产生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
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2.2 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次品作业产生的原因之一。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3 教学环境的问题教学环境的问题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次品作业。
教师应该关注教学环境是否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3.1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是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3.2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这包括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等。
找次品教学反思 (2)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上这样一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备课初衷我认为这一课,是在学习新课标后: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课。
对基本思想的认识,这里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指的是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
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
而《找次品》一课恰恰能把这一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
一、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我就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
从3、4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后通过自主探究获得5、9瓶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案,进而猜测最简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
教材首先出示例1通过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我认为在学生初次接触“找次品”问题时,对从5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难度还是有些偏大,学生学习起来稍有困难,所以我把物品数“5”改成了“81”夸大了难度,再从“81”退到“3”。
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一瓶次品只要称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欲望。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课中先安排了从3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我觉得从3个中找次品是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方面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就有了更好的把握;之后安排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安排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汇报结果,并在黑板上呈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在组织引导后,重点放在猜测、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众多繁杂的方法中,简化解题的过程,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
课中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
比如,这里我把教学内容分为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来教学,这里的分析便存在了欠缺。
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在这里其实都是按照分称3份来教学的,不能平均分的待测物品那就尽量把它分得平均。
其实整个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对教材的领会还不够透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领悟其中的教法和思路,如果参透了教材那么就能引入更清晰、明了的方法去教授这节课,课堂内容也会变得更加充实,整个知识重点也就更易把握。
《找次品》教学反思2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
下面是关于《找次品》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找次品》教学反思一从选课到试教,再从教学到收获,这其中波折不断,但我依然收获着它馈赠给我的那些独特的感悟。
1.体验那些深邃的理念通过这次磨课,让我对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一种活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感悟。
在初始教案设计阶段,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重在从具体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找其中1 瓶次品的规律,重在结果的呈现。
而后期教案设计则围绕着2 个数学活动:在5 瓶和9 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开。
课前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至始至终贯彻: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反思、讲解、再总结。
教学重点从教学结果转向了教学过程。
数学活动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活动与数学活动之间则用反思来联结。
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做了什么与想了什么之后进行反思。
因此,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每个环节做什么、反思什么、教师讲解什么,一目了然。
2.重视小组讨论为了避免合作交流走过场或流于形式等倾向,本教学处理如下:①为了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时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案,在小组讨论中才不会空谈。
②小组合作交流,每人环节有明确的问题,并让学生能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或任务。
如:5 瓶的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学生要讲清每一种思路的思考过程。
在9 瓶探索中讨论的重点则是如何用规定的数学符号来表示过程和结果。
③每次合作都有反馈,明确合作的成果,为新的合作奠定新的基础。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5 瓶的探索活动中,通过反思让学生发现,把5 瓶转化为从2 瓶、3 瓶中找,要比直接从5 瓶中找要来的简单,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这就是化繁为简。
2023年《找次品》教学反思篇
2023年《找次品》教学反思篇《找次品》教学反思1《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究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视察、揣测、试验等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
1.从简洁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楚地表达推理过程。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阅历。
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
首先,让学生仔细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义,丰富生活阅历。
3个零件中有1个较重的次品,随意取2个放在天平两端,天平有可能是平衡的,也有可能是不平衡的。
特别重要的一点,这里所指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抽象出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平,借助它进行逻辑推理。
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假如天平平衡……假如天平不平衡……”来表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这一点尤其重要。
2.充分经验“比较——揣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状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肯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平均分。
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起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楚、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
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平均分成两份(4,4),但会发觉运用这种分组方法称的次数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
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称的次数才会越少。
有了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阅历,接下来处理在9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问题时,受天平平衡原理的示意,学生会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
《找次品》教学反思_2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1找次品”的教学内容本来是在“奥数”活动中有时出现的,现在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与生活中选入,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好的课。
课本主要以“找次品”这一学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优化”的教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掌握用天平找“5个零件的次品”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猜想,如果9个物品中也有一个次品,几次一定能找到?学生设想了好几种方案,我采用分组检验,看谁的速度快。
通过评价巧妙地把寻找最优方案蕴涵在竞赛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发现了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案。
随后我又提出8个物品中找次品由学生独立设计法案,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发现,如果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则要分得尽量平均。
《找次品》教学反思2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习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近生活“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
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
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
(板书:找次品,轻重)“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平和秤。
“大家说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平节约时间,因为天平就有两种情况:平衡和不平衡。
(板书:天平,平衡不平衡)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
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1《找次品》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数学与生活中有一节内容是“找次品”,仔细研究教材,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交流、商议,确定低起点、小跨度、多操作、重发现,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
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数学化,因此学生理解较好,兴趣也较浓。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其实要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
但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
首先我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
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其次重视“数学化”。
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叙述起来就十分麻烦,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称时。
教材中是采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
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
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记录方式?孩子们经过探讨,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用树形图,就像原来学习的数的组成一样,每称一次,接着向下画一次。
这种树形图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既准确、又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实践化繁为简
--《找次品》反思性说课
阿城区玉泉中心小学郑海英
大家好!我是玉泉中心小学的郑海英,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我所执教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这节课:
教材简析:
现实生活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本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稍重,且只有一个。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通过利用实物天平找出2、3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
然后利用头脑中的天平找到多个待测物品中的次品。
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
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就是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寻找找次品的“最优化”方案。
难点就是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经过初备、试讲、再备课、最终录课上交,我不但是经历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也经历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的再认识和改变,下面我就说一下我这节课的历程和思考。
首尾呼应,激发学习欲望
(课件出示)导入用某个公司的招聘员工的问题:
起初我设计的是729个物品,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是试讲过程因为课堂容量大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把待测物品的数据改为81个,把729个物品留作学生课后探究。
这儿有81个乒乓球,其中只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到那个较重的球呢?
这既是一个导入,也是预设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在此环节理解“只有”“稍重”“至少”“天平”和“保证”的含义。
学生能够明确这些词的重要,考虑问题要全面。
明确满足“保证找到”这一条件。
(而不能只考虑偶然性。
)
那么本课的最后又回到这个题目,在经过对2、3、4、8、9个球的推理、分析、验证,同学们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招聘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在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应该全面,81个球是悬念,2、3、4、8、9个球是铺垫,最后解决81个球的问题,首尾呼应,环环推进。
化繁为简,经历解决过程
81个球,对学生来说找出次品还是较难,(出示课件)我以老子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切入。
引导学生体会难事可能会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从而引入“化繁为简”的教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建议,我们从最简单的2个入手,然后研究3个球的问题至少要几次才能找到?
(播放录像)学生演示用天平称量的过程。
通过亲自的测量感知天平的特点,知道了3个球一次就找到,4个球两次找到,学生完成较为容易,我把天平演示过程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到黑板,即板书,板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有天平的过程。
为后面的脱离天平做铺垫。
从2个、3个到4个球---进行找次品的思考,以求化繁为简、由浅入深。
所以,无论天平平与不平,都能锁定次品在3份中的一份里。
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就顺利进行。
引导学生,看问题不只一分为二,有时还要一分为三,也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看问题要全面。
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目的,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有效的推进。
研究8、9个球时,似乎不太容易很快得出结论,(出示合作建议)采取小组合作。
(播放学生课堂小组活动的录像)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2、3、4个球的经验积累,给学生充分自由探讨交流的时间,学生经过分析不仅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了此问题,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和规律。
(板书:分三份,尽量平均分)从而得出尽量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
(播放学生课堂同桌活动的录像)
自主探究,落实学科素养
(出示课件)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
如在3个球的问题上,我让学生自己用天平称,说出自己的观点及分析。
8、9个球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协同合作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主动探究、独立分析、合作交流,感受数学的魅力,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出示课件)用《为学》中“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也与前面老子的话“天下大事,必做于易”相呼应,其实,这也是数学课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己之见,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