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

合集下载

中学生诗词格律入门(古诗词曲鉴赏必备)

中学生诗词格律入门(古诗词曲鉴赏必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十二句,或更多。
今体诗
今体诗分为两类:(一)律诗;(二)绝句。 律诗又分两类:(一)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例如:
壹 诗词分类
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一)古体诗;(二)今体诗。 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今体诗在 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 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

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两类:(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 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 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 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 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例如: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贰 诗韵
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 《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 《切韵》应该也是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 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 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 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为平水 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 的是平水韵。

采桑子诗词讲座第三讲

采桑子诗词讲座第三讲

采桑子诗词讲座第三讲一、孤平、三平调、三仄尾孤平:孤平是诗家大忌,指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声,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导致全句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平调:也可以说是三连平,一句诗中后三字为平声,是近体诗大忌.三仄尾: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应尽量避免.二、特殊句式对于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地扩展,所以对于“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殊句式多数用于尾联出句.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一三五不论”:、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一字不可不论,否则犯孤平.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不可不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五言“仄仄仄平平”句式中,第三字不可不论,否则为三平调了.同理,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不可不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二四六分明”:、特定句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大拗句型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也不一定分明.(大拗句在下面拗救里再说)四、拗救(一)本句自救、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字拗,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第三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王维《归嵩山作》“暮禽相与还”.、七言所有句式第一字拗,在第三字都可救可不救.如: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字拗,为了避免孤平,必须在第五字救,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二)对句相救、七言出句第一字拗,在对句第一字救.(可以不救)如:杜甫《阁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句式,出句第一字拗,在对句第一字救,即变成“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出句第三字拗,在对句第三字救,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可以不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杜甫《江村》“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地拗,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三字拗,在对句第三字救,即变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五字拗,在对句第五字救,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小拗)(尽量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李商隐《赠白道者》“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四字拗,必须在对句第三字救,即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出句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第五字救,即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大拗)(必须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七言第一字地平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论,因为它距离句尾最远,地位最不重要.附:部分两种、三种拗救一起用地例子:运用了两种拗救:五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五言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七言出句第五字拗,对句第五字救.(对句相救)七言出句第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对句相救)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七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七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五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五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李商隐《桂林道中作》“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运用了两种拗救:七言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七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运用了三种拗救:五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本句自救)五言出句第一字拗,对句第一字救.(对句相救)(必须与上面地本句自救结合起来用,否则会造成孤平)五言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对句相救)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诗词创作讲座之一:诗词快速入门法

诗词创作讲座之一:诗词快速入门法

诗词创作讲座之一:诗词快速入门法诗词创作讲座·诗词快速入门法第一讲立意入门法第二讲格式入门法第三讲韵律入门法第四讲吟诵入门法第五讲诗词的创新第六讲诗词的修改第一讲立意入门法先说诗词写作时的“立意”。

我们平时都说,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形象思维,其实,它同时更是一种思想、思辨的艺术。

好的诗词,不仅要求其语言运用应做到通俗流畅、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更要做到有思想、有思辨、有情感,要尽量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亦即要有闪光的思想、创新的观点和独到的思考。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诗词艺术,其立意才是第一位的,是写诗最根本的要旨。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立意,亦即没有一个独特、深刻的思想,新颖、超前的观点和真挚、动人的感情的“内核”,那么一切都会是徒劳的。

当然,一个好的立意,一种思想、观点、情感的内核,亦只有借助于一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借助于形象化、艺术化了的语言,才能得以实现——这一过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写诗时的“意象化”的过程——在这里姑且把它分解为“立意”和“取象”两个方面。

那么,我们在构思和创作诗词时,应该怎样来立意和取象呢?下面,试从个人的创作实践和体会出发,总结介绍几种基本的立意方法和原则,但并不一定是其全部,也不一定十分的科学,仅为举凡示例和便于说明而已。

(1)孕意觅象法:即作者在动手创作诗词作品以前,已经孕育了一定的想法,亦即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或观点或独到的思考和情感。

作者既然要把这种思想、观点、思考或情感,运用诗词的艺术形式把它表达出来,那么就要在自己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以往的生活的经验中,找到一种能够寄托你的这种思想、观点、思考和情感的“对象”——而且这个对象最好是能够容易“感知”的,是可以直接“观瞻”的,是实在“具体”的(但也可以是“抽象”、“虚拟”的,但如果是“抽象”、“虚拟”的,那最好是人们大多都熟知的,是积淀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比如说是“嫦娥”、“洛神”、“钟魁”等等)。

诗词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词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 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 更形象、生 动的作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赏析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 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 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 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 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 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
寓某种精神品质。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 例句
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 赏析 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 思归不得的忧伤。
常见的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 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 例句
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 赏析 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 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第三讲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鉴赏(word讲稿及练习)-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材分类系列讲座

第三讲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鉴赏(word讲稿及练习)-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材分类系列讲座

第三讲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鉴赏一、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

咏史诗,一般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见解,一般长于议论。

怀古诗,一般是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更长于借景抒情。

二、形式标志1.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在古迹、古人前后加以“咏”“怀古”“咏怀”等。

2.《乌江亭》《乌衣巷》《隋宫》《咏怀古迹》《金陵怀古》《赤壁怀古》三、咏史怀古诗的类型(一)“怀人伤己”类诗歌1.对比失落型:这类怀古咏史诗往往咏叹功业赫赫的古人,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诗人到中年双鬓霜染,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2、同病相怜型:这种类型的诗歌往往咏怀怀才不遇的古人,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伤。

例如:李商隐《贾生》(怀古伤己)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屈原----贾谊----司马迁(二)“怀古伤今”类诗歌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1.昔盛今衰型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让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考古诗阅读解题技巧训练讲座-第三讲(摘自网上)

中考古诗阅读解题技巧训练讲座-第三讲(摘自网上)

中考古诗阅读解题技巧训练讲座——第三讲感知古代诗第三讲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解题方法指津】感知诗歌内容,可从以下角度切入: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内容。

比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离别之情,赞颂对方高尚品格;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戍边将士的生活,借此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诗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如果只看诗的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但看题目之后,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从题目人手,应该成为感知诗歌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捕捉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歌,仅看字面上的词义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背景分析。

如在理解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诗时,如果知道这首诗是刘禹锡就白居易的“二十三年折太多”话题,向老朋友予以酬答,并且抒写自己长期远贬异地的悲愤不平之情,那么,你便知道这两句诗其实写出了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典型例题剖析】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描画了一幅充满诗情的画,画面优美动人,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

请根据诗歌主要内容给这幅画归纳个标题。

[剖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解答时注意读懂词意,抓住“明月”“鸣蝉”“稻花香”“蛙声”“星”“雨”这些词后便不难回答。

[参考答案]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2.词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怎样的环境?[剖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可以先将这两句词翻译出来,然后注意分析“惊鹊”“鸣蝉”和夜的寂静之间有何关系。

第三讲赏析诗歌语

第三讲赏析诗歌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 考全国卷I 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 赤壁隐龙宫。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 天阔退飞鸿。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潘大临( 1057-1106):字邠老, ):字邠老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 黄州(今湖北黄冈) 善诗文。 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 赤壁。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 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菩萨蛮 (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 有人楼上愁。 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 更短亭。 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秋 夜(2004年福建) 2004年福建 年福建)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 而无处不含“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 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境的。

课件3古诗词基础知识讲座第三讲

课件3古诗词基础知识讲座第三讲

课件3古闲雅小筑诗词基础知识讲座第三讲诗词的特殊形式主讲老师:秋风上节,我们说了律诗的拗救以及用韵我们说过,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这里要说的是还有一种特殊格式也叫特定格式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是王驾的那首雨晴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雨前初见花间蕊这句在韵律上没有问题第二句对仄仄平平仄仄平雨后全无叶底花。

大家注意第三句粘上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这里蜂蝶纷纷过墙去,用的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大家记住在律诗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形里可以用平平仄平仄在这个特定的句子里第三,四字的平仄颠倒这种句式就是律诗的一种特定格式上周我们读杜甫的那首诗在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形里用的就是这种特定格式这种五言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的句子延伸到七言上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蜂蝶纷纷过墙去蜂蝶纷纷过墙去仄仄平平仄平仄用的就是这种特定格式这种格式,在古诗里很常见但大家记住这种格式只能用在这个句型里不能出现在其他句型里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其他方面的规矩规矩很多最早沈约就有过八病说但是,认同的后来诗人很少这里普遍认同的是在一首诗中句子里在不该押韵的地方不能出现韵字假设我们一首诗采用的是宽韵一先那么这首诗除了韵角外不能在出现一先里的字这叫挤韵举例:在平声一先里有下面这些字【一先】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莲怜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钱煎然延筵毡旃蝉缠廛联篇偏绵全镌穿川缘鸢旋船涎鞭专圆员乾虔愆权拳椽传焉嫣鞯褰搴铅舷跹鹃筌痊诠悛邅禅婵躔颛燃涟琏便翩骈癫阗钿沿蜒胭芊鳊胼滇佃畋咽湮狷蠲蔫骞膻扇棉拴荃籼砖挛儇欢璇卷扁单溅犍如果选用了一先做韵脚你这首律诗里所有的韵字,都必须出自这里这叫一韵到底但,在不是韵脚的地方,不许出现这里边的字那叫挤韵这点大家听明白了吗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使律诗在读起来不至于拗口我们说过韵律平仄的规定无非是让律诗在读感上,更加顺畅优美因此同样在一首诗里也不允许出现读音相近的字简单的说就是同韵母的字梁liang 第一声韵母ang那么,在同一句里无论平声仄声不能再出现同韵母的字比如亮。

五言律绝的基本知识第三讲及作业

五言律绝的基本知识第三讲及作业

五言律绝的基本知识第三讲及作业关于五言律绝章法的几个问题五言律绝既然是一种诗体,那么它就其内在的规律。

以前我们讲到的五言律绝的平仄律、韵律以及拗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从创作的形式方面谈起的,这是外在的。

然而,只了解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深入探讨五言律绝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它的内在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五言律绝的实质,才能在写作上有一个飞跃性的进展。

下面我就五言绝句的写作问题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五言律绝的章法简介写作五言律绝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否则就会杂乱无章,这个结构俗称章法。

对于五绝和其它诗体来说,都有一个起承转合,也有的称为起承转结。

起承转合之法,清代初期金圣叹先生曾借明代的八股文的结构来系统分析诗的结构的。

他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把起承转合(结)之法运用到分析律诗的结构上,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经验,“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元.杨载《诗法家数》)五言律绝篇幅短小,开端一般不能迂回曲折,或随意铺排,而应直入本题,从靠近诗的主旨着笔,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平平道来,从容承接。

写作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因题因人而异。

诗的开端也有“如爆竹骤响”,突然而起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开始不仅楼的位置、形状等未写,连登楼也只放在末句最后才点出,“起”更简捷,直写所见景色,“白日依山尽”。

一般说来,五言律绝的写作,后两句比前两句更重要,第三句尤其重要。

“七绝(五绝略同)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

”“第三句是转舵处。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舵转好了,方向对了,船便顺流而下,胜利地到达终点。

今人丁芒把写绝句比作打排球:球(题目)发过来了,首先是一二句作为一传手接球,接传球要到位,要能为二传手创造条件。

第三句就起着二传手的作用,有正、反(设问)各种手法,对诗主旨的点明,起着拉出、铺垫、反激的作用。

中学生学诗词讲座

中学生学诗词讲座

中学生学诗词讲座1、概述第一节诗歌的起源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享誉世界的诗国。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内容丰富,诗人词家灿若群星,优秀作品浩如烟海。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诗歌。

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创作了不少劳动歌谣。

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集体口头创作。

我国在没有文字以前就有歌谣的流传。

《古诗源》中收录了许多远古时期的歌谣。

有一首《弹歌》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还有一首《击壤歌》,据说是帝尧时代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等等。

证明了我国诗歌历史的悠长。

第二节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我国诗歌的代表作品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说为孔子整理、编辑而成,共计305篇。

作品大多以四言为主,内容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方的风土民乐,也称“国风”,计160篇;“雅”是王公、贵族们宴饮时的乐歌,计105篇;“颂”是祭祀宗庙、颂扬先祖的歌舞,计40篇。

《诗经》作品都可入乐歌唱,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楚辞是不同于《诗经》的一种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辞句式较自由,多为四、五、六字句,长短不齐。

多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和宋玉。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写下了大量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诗篇。

代表作有《离骚》等。

第三节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气象。

这个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乐府诗、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是在民间歌谣和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五言只比四言多了一个字,但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世格律诗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知识梳理3.第三讲 课外古诗词鉴赏 7年上册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知识梳理3.第三讲 课外古诗词鉴赏 7年上册语文

3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④。
重点鉴赏 ①题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即故乡。 ②炼字:“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一个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 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 奈何的情绪。 ③典故、写法:“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因为是“登高”,诗人自然 联想到饮酒、赏菊。实际上写出了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 赏,暗寓着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主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 (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满的哀愁之情。
5 秋词(其一)①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③。 晴空一鹤排云上④,便引诗情到碧霄⑤。
重点鉴赏 ①题解:《秋词》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②写法、情感: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 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③写法:该句直抒胸臆,“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 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 秋论调的有力否定,气势不凡。
④内容、写法: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 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 雨飘摇又自然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⑤情感: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为国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 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主旨: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明作者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 志至老不衰,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④画面、写法:选取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 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景 象的生动描绘。 ⑤内容、情感: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 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飞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这首诗一改过去诗文悲秋的传统,热情赞美秋天的美好,并借飞 鹤直上云霄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 上的情怀。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第三讲 诗歌意象与意境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第三讲 诗歌意象与意境
1、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2、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3、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
鸿雁、青鸟 :在古代诗歌中 是传书的信使,所以常用来 表达相思
1、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好把音书 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2、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3、李 璟: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 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 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 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 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 或凡夫俗客。
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 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
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 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芳 草
芭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 蕉 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 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 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第3讲 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

第3讲  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
早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 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 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刘备在成 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主持朝政。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 俱发。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 )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 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Page 7
管鲍之交
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 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 。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 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 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 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 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 彼此信任的关系。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 村还至今留存。离开皇宫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 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 昭君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 悲愤。
Page 18
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 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 荔枝鲜果来。
Page 19
西施浣纱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昭君出塞源自貂蝉拜月贵妃醉酒Page 20
课后小测
1、请说出和诸葛亮相关的 历史事件?(要求至少3个 以上)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Page 13
周瑜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 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周瑜统率 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 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

高考复习章节座古典诗歌鉴赏三

高考复习章节座古典诗歌鉴赏三
4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建功报国——决心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战条件极其艰苦,但 取胜的决心矢志不移。
整理课件
5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报国无门的悲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整理课件
15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借古讽今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
整理课件
16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 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宛然 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紧接着诗 人将镜头转向两种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节,同时 也点明商山的风物特征。面对眼前独特的山景,诗 人不禁想起夜里梦到故乡的情景,那儿没有这些绿 叶白花的树木,却是野鸭、鸿雁栖满了堤岸曲折的 池塘。这段对梦境的回味,不仅贴合商山早行的具 体情境,也照应了开头的“客行悲故乡”,将诗人 的羁愁旅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 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 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 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黄 了翁《蓼园词选》)

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

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

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主讲老师:周文龙格律诗的三要素上一章我们讲授了古典诗词的诗韵和四声。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诗是韵文,写诗必须押韵和如何押韵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古代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四声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讲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关于格律诗(这里主要指近体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格律诗和古诗有四个主要区别:第一,句子的数量是固定的。

有四首绝句,八个节奏和十多个节奏。

第二,押韵严格。

一般要求用平调押韵,很少用平调押韵。

第三,注意平坦和狭窄。

有一些规则要求诗歌有明确的句子,句子有明确的单词,单词有明确的声音。

第四,它需要对抗。

特别是,在八个句子节律中间的两个对联一般必须用对偶。

第一节关于平仄一、平仄与诗韵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也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

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经讲过,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就其声调而言,都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

平声就是声音平直,仄声就是声音倾侧不平的意思。

在古代平水韵里,人们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为仄声。

今天,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大约1800个左右的入声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即所谓的“入派三声”。

因此,阴平声、阳平声归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人们利用平仄两种声调,在诗词句中相互交错,从而使声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讲诗词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讲平仄。

传统格律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被人们称为国粹、国宝,这种讲究平仄声韵的艺术特点,恐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者八句,也不能叫绝句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律诗讲究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诗词知识讲座第三讲主讲老师:周文龙格律诗三要素上一章我们讲授了古典诗词的诗韵和四声。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大家初步了解了诗是韵文,写诗必须押韵和如何押韵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古代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四声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讲中,我们要重点学习的是关于格律诗(这里主要指近体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

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

二是押韵严格。

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

三是讲究平仄。

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

四是要求对仗。

特别是八句的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用对仗。

第一节关于平仄一、平仄与诗词格律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也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之一。

在第二讲里我们已经讲过,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就其声调而言,都可分为两大类:平声和仄声。

平声就是声音平直,仄声就是声音倾侧不平的意思。

在古代平水韵里,人们把上平声和下平声归为平声,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归为仄声。

今天,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大约1 800个左右的入声字被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即所谓的“入派三声”。

因此,阴平声、阳平声归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归为仄声。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人们利用平仄两种声调,在诗词句中相互交错,从而使声音协调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讲诗词格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讲平仄。

传统格律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被人们称为国粹、国宝,这种讲究平仄声韵的艺术特点,恐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如果不讲平仄,一首诗尽管是四句或者八句,也不能叫绝句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也说过:“律诗讲究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格律诗的平仄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基本要求只有一个,即平、仄相间。

因为讲诗词格律主要还是讲古人的作品,所以我们还是按照传统习惯,用四种符号来代表“平”、“仄”、“入声”和“可平可仄”。

这四种符号分别是:“―”——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可仄“·”——代表入声下面举几首绝句和律诗来加以说明。

先看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看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再举一首七言绝句和一首七言律诗。

先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看鲁迅先生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从上边这些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格律诗,都是很讲究平仄声的,而且诗句中平仄声的配置也是很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

这在下面我们将继续讲到。

二、平仄在格律诗中的运用汉字读音分四声、讲平仄,由于语音平仄声调的不同,在诗句中交错使用,自然而然地就能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增加了音乐感,避免了单调、乏味。

平仄交错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在本句中平仄大体是“两—两”或“三—两”交错的,如:五言句:国破山河在(杜甫)林暗草惊风(卢纶)∣∣――∣○∣∣――七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2、在对句中(除了韵脚字外),平仄都是相对的,如:五言句:①国破山河在②林暗草惊风∣∣――∣○∣∣――城春草木深将军夜引弓――∣∣-――∣∣-七言句:①两个黄鹂鸣翠柳②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江陵一日还○―○∣∣――○∣――··-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除韵脚外,句中平仄都是两两相对,或者是三两相对,尤其是节拍所在处(即双数字处),一般总是平声字与仄声字交错安排的。

在诗词中,句子凡符合这种规律规定的,就叫做“律句”;凡不符合这种规律规定的,就叫做“拗句”。

“拗”就是读起来拗口不顺畅的意思。

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可以采取“救”的办法来弥补,如果不“救”,就叫做“失律”。

这在以后我们还要讲到。

词、曲中也多用律句,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

三、运用平仄需要注意的问题1、要正确辨别入声字。

阅读格律诗词,或用“平水韵”等古声韵写作格律诗词,都有一个正确辨别入声字的问题。

关于入声字,我们在上一讲里已经给大家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在古韵书中,入声字大约有1800多个,其中常用的大约有700多个。

现代汉语废除了入声,原来的入声字按照“入派三声”的原则,都分派到平、上、去三个韵目里。

入声本来就是仄声,因此派到上、去两韵目的字,仍然归仄声,没有什么问题。

有问题的就是分派到平声韵目里的旧读入声字。

对于这部分旧读入声字,只有利用韵书去熟悉和记住,别的现在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现在提倡用中华新声韵来写作格律诗词,如果大家掌握了诗词格律,又是用新声韵来写作,入声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2、要正确识别、理解和掌握平仄两读字。

平仄两读字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①古今平仄异读字,但字义不变。

如:俱古读平声,今读去声。

如杜甫“野径云俱黑”、“尔曹身与名俱灭”。

这里“俱”字均为平声。

对于此类古今平仄异读字,如果用新声韵写作,就要特别注意,只能把它作为仄声字用,否则,把它用到诗句中应该用平声字的位置上,就要出现失律的现象。

宁古只读平声,今分两读。

“安宁”的“宁”读阳平声;“宁可”、“宁死不屈”的“宁”读去声。

对于此类字,用新声韵写作,就要具体对待,分清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词义所指,不可胡乱使用。

拥古读上声,今读阴平声,等等。

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②平仄两读字,即可平可仄,但词性、词义都不变。

这种情况要看它在诗词中所处的位置来定其读音。

比如:看、听、望、忘、醒、教、过、叹、漫、横,场等等。

③一字多义,音随意转。

这部分字因词性、语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观、和、长、为、更、论、禁、骑、燕、中、荷、磨、传、调、弹、号、分、兴、将、降、行、藏、量、担、盛、当、石、车、虹、重,等等。

3、要注意方音的误读。

在我们沿淮地区,方言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也大量存在,特别是阴平声(一声)被误读成上声(三声)的现象很普遍,比如:风、波、双、霜、冰、花、天、街、阶、舟、周、书、朱、诸、猪、妈、爹、敲、英、桑、丧、伤、张、章等等。

对于初学古诗词的人来说,不论是使用古声韵,还是使用新声韵,方音误读的问题都是一个不小的拦路虎,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上这些情况,在格律诗词的阅读、赏析尤其是写作中,都会经常遇到。

因此,做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习作者,同学们都必须正确对待,认真研习,熟练掌握。

思考题:①格律诗的三大要素是什么?②阅读下列诗作,并用符号标出它们的平仄声调。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再找出它们的入声字,并用符号标注下来。

第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二首:《春望》——(杜甫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节关于对仗一、对仗是构成律诗的重要因素之一什么是对仗?对仗又叫对偶。

就是在韵文中,上下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而平仄声调则要相反,如同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不相须,自然成对。

”他在这里把对仗看成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和文艺创作的规律。

可见古人对对仗这种行文形式和修辞方法已经有了很有见地的认识。

汉字是一字一音,最适于对仗。

古代诗文如《诗经》中就多有对仗的句子。

后来对仗形式更为发展,并逐渐衍化为骈体文、律诗和对联等诸多文学样式。

对仗的作用就是能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品的一种形式的整齐、对称和协调之美,而作品的这种形式美又能反过来增强作品思想感情的感染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律诗,其艺术生命力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对仗这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诗词创作中,凡按格律要求应该对仗的地方,一般都要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诗词的美感。

而不使用对仗或使用的不正确,就不能称作律诗。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1、本句平仄相间,对句除韵脚外,要平仄相对。

这在前面已讲到,这里就不再重复。

但有一点仍然要提请同学们注意,即在对仗句中,一般都是“两—两”或“三—两”相间与相对。

这种现象,恐怕与我们汉语言的词组结构、语音音节、节奏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可忽视。

2、出句和对句的字数、句型和词类要相同,义类要相对。

如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句型、词类上讲,上下两句是相同的:“海内”与“天涯”都是主谓结构的方位词组,“知己”与“比邻”都是动宾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中间的“存”与“若”都是动词。

从词义上讲,上下两句又是相对的:“海内”指国内或者说是近处,“天涯”则指国外或者说是很遥远的地方。

“知己”是指知心、至交、朋友,而“比邻”则是指邻居、近邻。

我们再看杜甫诗的两个例句: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例①句中的“一行”与“两个”、“白鹭”与“黄鹂”、“上”与“鸣”、“青天”与“翠柳”,例②句中的“不尽”与“无边”、“长江”与“落木”、“滚滚”与“萧萧”、“来”与“下”,基本都是这种句型、词类相同,而词义义类相对的情况。

三、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1、词的分类。

王力先生按照律诗的对仗,把词概括为九类。

①名词类: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的词,如人名、地名、专用名、日月、星辰、山川、江河、草木、花卉等等。

②动词类: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如看、听、笑、哭、唱、吃、喝、读、写、爱、恨、跑、走、跳、升、降、飞、落、保卫、建设、发展、变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