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激活思维(现代课堂教学探索之九)
数学教学的思维激活和展示
数学教学的思维激活和展示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学科,其教学需要思维激活和展示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思维激活的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展示数学知识,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思维激活的方法1. 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一种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解答,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解欲望和思维动力。
2.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通过自主探索和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规律和定理,不断提出问题、猜测和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或完成数学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二、有效展示数学知识的方法1. 图形展示法图形展示法是一种通过图形、图表等形式来展示数学知识的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适当的图形来辅助讲解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可以通过绘制三角形和圆形图形来展示它们的几何关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
2. 实例展示法实例展示法是一种通过实例来展示数学知识的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例子,通过讲解和分析这些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性质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函数图像和实际问题来说明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相关概念。
3. 创意展示法创意展示法是一种通过创意和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等创意形式来呈现数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021年“激活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激活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活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师不在于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细节的精彩诠释,而在于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促动学生的思索,使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
因此,如何激活学生思维,是教师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导、问、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一、以导入境导课,就是帮助学生固定思维导向。
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是开启新课的钥匙,是承前启后的桥梁。
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的部分。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会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和交流。
例如导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现代文学艺术的花海中,有一位既有鉴赏力,又有才华的老人在深思,在徘徊,他就是鲁迅。
他不断从花海中拾起一颗颗含苞待放的花蕾,装成一本书《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展开创造性想象,以抒情诗的`语言将课题、 ___、书名巧妙地镶嵌在一起,成为一个美丽的意境,引导学生盎然的“入境”。
精彩的导课,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潜力、提高技能。
其次,导课应着眼于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和一堂课的总体来考虑,善于利用课本呈现的材料,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用故事、电教,或用语言质疑、设悬、竞赛等方法来提高学习内容的兴趣。
二要有情感性,能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
三要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要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
二、以问促思提问就是质疑,质疑就是促思,运用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
它是课堂教学的深入与升华。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长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他的话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根据文章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提问,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对这种教学方法的介绍和实践案例。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和探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解决问题,例如图表、实验、模拟等。
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音乐与情绪
问题: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绪?
1. 教师提出问题:“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并告知学生有20分钟的时间来思考和探讨。
2.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进行实验等。
3. 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观察音乐对自己情绪的影响。
4.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和交流。
5. 教师总结本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这个实践案例中,学生通过研究音乐对情绪的影响,不仅增加了对音乐的了解,还提高了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音乐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通过这种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包含两个阶段,分别是问题导向阶段和启迪思维阶段。
在问题导向阶段,教师通过提出真实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问题可以涉及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困惑或社会热点事件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问题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
在问题导向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问一些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共同思考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启迪思维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反馈。
在问题导向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启迪思维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
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有许多优势。
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启迪思维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学生的合作和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要实施“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会提问、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组织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合作。
以“问题”引领思考,激活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谈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1·2数学JIAOXUEYUEKANXIAOXUEBAN本期话题以“问题”引领思考,激活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谈□陈晓明【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知的欲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要落实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可以从激问、惜问、择问三个角度进行探索。
【关键词】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观传统的课堂,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关注的重点也在于我如何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而不是我心中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这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也渐渐地提不出问题了。
如何落实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是当下教师比较迫切需要考量和实践的问题。
一、“激”问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策划意识,找准学生学习关键点,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譬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出示:“有一件商品,四月份比三月份上涨20%,五月份比四月份下降20%,结果怎么样?”学生用假设的策略,假设这件商品的价格是100元或“1”,经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降了的,而且下降了4%。
但有了结论不等于研究就结束了,这时如果换一个情境去研究,对于学生的挑战性是不够的,于是就尝试着以这个结论为刺激点,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研究了先上涨20%,再下降20%,结果是下降了的。
你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猜想:那要是先下降20%,再上涨20%,结果会怎么样呢?该问题是从前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既可以作为一次巩固练习,又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好问题。
开学第一课的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思维
开学第一课的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思维开学第一课,通常是学校里每个学期开始的第一堂正式课程。
这一课对学生们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将给他们一个学期的方向和目标。
而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开学第一课,以问题导向和启发式思维为核心,将会让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思考。
问题导向教育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的教育理念。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课程相关的问题作为引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和思考。
比如,在初中物理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什么是力?”的问题,通过探讨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力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原因,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启发式思维是指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推理、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它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
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比如,在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多项式函数的图像,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猜测该函数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学生将能够在观察和推理中发现数学规律,培养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除了问题导向和启发式思维,开学第一课还应该注重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者集体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将能够互相协作、倾听他人的观点,并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开学第一课的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思维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和思考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更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高效课堂实践应运而生。
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为核心,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引导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启迪思维则是指通过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求问题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20+20”高效课堂实践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将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的实践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目的和意义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作为“20+20”高效课堂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问题导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内容中的疑问和困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启迪思维,则是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的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效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模式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的关注。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的独立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模式,首先是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难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地参与课堂,注重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知识。
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合作,共同讨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同样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批判性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辨别问题本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确保学生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个案评价、小组评价和全班评价,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问题导向的教学
问题导向教学:现代教育的重要策略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问题导向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实际课堂中,问题导向教学通常以以下步骤进行: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创设一个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这个问题情境可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个案例,或者一个故事。
2.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3. 鼓励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批判性思维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同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
例如,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如何利用科学原理来设计一座桥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实验和资料查找来寻找答案。
在运用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他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问题的设计者,过程的指导者,以及评估的执行者。
教师需要灵活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同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表现和反馈通常会显示出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深度思考。
他们会对学习过程感到更有成就感,同时也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一些学生可能会在初期感到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来帮助他们适应。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后的表现和反馈,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具体来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回顾和理解已有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考来提出并实施解决方案。
这种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要以问题探究激活思维
教改教研新教师教学新课改的实施让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如何让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得轻松快乐,我认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问题探究激活思维。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
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治标不治本,使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我觉得教师要经常反思,思考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怎样解决?初中数学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解决学会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没有了畏惧感,绊脚石,一切教学活动才能展开。
初中数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难点问题:一是运算法则掌握不牢固。
如有理数的运算、化简求值、解方程等,计算的速度慢,准确性差;二是数学思维定势严重,缺乏变通,解答问题的方法单一,更是缺乏发散、求异的创新思维,任何的问题全靠老师讲,稍一变形,就不会;三是解题思路不清晰,不能形成数学语言,逻辑推理能力差,不能熟练的运用公式、定律、定理,几何推理题有些学生说知道结果,写不出过程;四是数学应用能力差,文字题始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拦路虎。
只要是联系生活,文字较多的习题都见了就扔掉,不敢去做。
教师要带着这些问题备教材、备学生,老教师不能以经验以不变应万变;年轻教师也不能教辅资料代替一切。
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驾驭教材,不能“重结果、轻过程”,忽视算理教学,忽视思维训练,解题与思维训练脱节。
时时头脑中装着这些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探究激活思维。
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受益;让自己进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己会肯动脑、会动脑,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去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与问题意识。
问题的产生首先是学生要预习,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引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数学学习中。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20+20” 高效课堂实践是一种以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本文将从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两个方面详细介绍“20+20”高效课堂实践,并探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问题导学:引领学生探索问题导学是“20+20”高效课堂实践的核心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问题导学则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知识。
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制定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引导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实践性问题等。
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白天天空是蓝色的?”这样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去寻找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
问题导学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学生自主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这种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通过问题导学,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除了问题导学,启迪思维也是“20+20”高效课堂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迪思维是一种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通过启迪思维,教师能够引领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局限,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启迪思维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选取一些有趣的故事、案例或者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问题导向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技巧
问题导向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技巧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它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问题导向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几种常用的问题导向教学技巧。
一、问题导向教学的重要性问题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建构知识。
以下是问题导向教学的几个重要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导向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还要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的技巧1.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这种问题不能简单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而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来寻找答案。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例如,对于一堂地理课,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某些地区会发生洪水?"这种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 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来解决问题的技巧。
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观察、采集数据,然后通过分析和总结来得出结论。
例如,在一堂生物学实验课中,老师可以提问:"酸性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观察和比较不同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20+20”高效课堂实践“问题导学,启迪思维”“20+20”高效课堂实践以“问题导学,启迪思维”为核心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该实践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课堂设计1. 设计问题情境:课堂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生活情境或实际案例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疑问。
2. 提出启示性问题:设计出启发性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独立探索。
3. 设计问题链:在一个问题之后,设计接下来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促使学生形成思维的连贯性。
4. 设计多样化问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1. 啄木鸟式导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供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式,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交流让问题得到不断细化和深化。
2.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实验研究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反思总结:课堂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何收获和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思考。
三、效果评价1. 学习态度: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对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愿望,敢于提问,善于思考,主动探究。
2. 学习质量:学生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通过一步步解决问题,形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3. 学习效果: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得到加强。
4. 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生物课堂中的“问题导学,启迪思维”
生物课堂中的“问题导学,启迪思维”生物课堂是学生接触自然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场所。
在生物课堂上,老师应当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问题导学,启迪思维在生物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导学,激发探究欲望生物课堂中的问题导学,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问题导学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结论,最终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
通过问题导学,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问题导学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探究为何一些动物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为何植物的叶片会呈现不同形状?为何一些生物群体存在着明显的数量和密度的变化?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将会思考生物的生存适应策略、植物形态结构的进化以及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等。
问题导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动手实践和思考,提升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启迪思维,促进创新学习生物课堂中的启迪思维方法,是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通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维训练。
启迪思维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启迪思维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问题等方式进行。
老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出发,探索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启迪思维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建构,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三、教师的角色在生物课堂中,问题导学和启迪思维需要教师全程引导和督促。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探索问题导向教学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探索问题导向教学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当今社会,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问题导向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问题导向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问题导向教学的重要性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和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相比于传统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问题导向教学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通过找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些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这不仅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如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 设计开放性问题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些问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科知识中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供探究性学习环境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实验的环境。
教师可以设置实验室、实地考察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有效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探索有效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
它是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尝试,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索有效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问题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问题为导向: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入学习和理解知识。
2. 学生主体性:学生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扮演着主体角色,他们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3. 合作学习:问题导向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4. 触发思考:问题导向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步骤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引入: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问题探究:学生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探究,积极主动地寻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
3. 答案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情况,进行答案展示和分享。
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丰富自己的思维。
4. 问题总结:在问题导向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问题导向教学的优势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提升思维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问题导向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导向教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问题导学”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让“问题导学”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激活学生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抓手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师智慧的体现,是利用课堂主阵地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由浅表性学习向深度学习的递进。
“引蛇出洞法”。
“问题导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课前有目标地读书。
教师可根据课标设计课前的预习任务或课后的巩固作业,利用“导学案”或“小试卷”的形式,进行5分钟快速检测,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快速扫描”,找到疑难或模糊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讨论,提高“靶式学习”的精准度。
或者,教师根据学生课前检测情况,罗列出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调整课堂目标和教案。
在学生有问题处多下功夫,在学生易掌握处一带而过;对学生能自主学会的知识略讲,对难点、重点知识详讲、精讲。
详略得当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更删掉了课堂费时环节,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学生能自学的双基内容采取组内“兵教兵”的方式,重难点内容由教师点拨精讲,实现精准的“靶式教学”,让不同层次学生的疑惑在适合的范围内得到解决,达到人人能学会、课课排疑点、堂堂有收获的目的。
在巩固基础知识后,再把重难点放在不同情境中,反复考查一个或类似的概念、定义,使学生在多角度操练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问题设置力求有层次、有梯度,难易有适当的比例,满足“吃不饱”和“吃不了”学生的差异,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引蛇”就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激情法,通过情境或游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悬疑推理等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设错法,故意设置几处错误点,让学生在竞赛中快速找出并说明原因,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反思其中的陷阱,等等。
“留白悬念法”。
激活思维,启发创新——小学语文
激活思维,启发创新——小学语文四年级的问题导向教学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学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于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创新精神具有显著效果。
问题导向教学,顾名思义,即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的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尤为必要。
一方面,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他们对于问题的敏感度和探究欲也随之增强;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为问题导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讲授《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雨来为什么能够机智地躲过鬼子的搜查?”“雨来的英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能够深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出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确保问题的提出既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其次,教师应当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信心和勇气。
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
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参加教育研讨会等方式,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愈发突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 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推动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例如,在化学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真实的科学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来解决。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分享思维和观点,并从中获得启发。
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克服自我局限,接受多样化的观点,并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项目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3. 推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通过推动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导权,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课题,并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来深入了解和探索。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 创意思维训练创意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引入创意思维的训练活动,例如脑暴力、思维导图、故事填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观察力、联想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多样化评估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评估形式也需要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展示、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口头报告和个人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评估。
这样的评估形式能够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及时、具体的反馈,学生可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升创新思维的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向,激活思维(现代课堂教学探索之九)问题导向,激活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这就是说,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因此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用“问题”作引导,常常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就是疑点。
它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事物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所产生的。
问题可根据其难易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种类型。
低等的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只需用已知的知识靠记忆就能解决;中等的问题也是由他人呈现的,但可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解决它需要推理;高等的问题是自己发现的,解决它不仅需要记忆和推理,还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
鲁宾斯坦指出:思维包括在人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能动性过程中,产生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是因为,作为过程的思维是人同客体的不断的相互作用。
每一个思维动作都在改变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引起问题情景和课题的变化,而任何这样的变化又会引起思维的进一步运动。
可见,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可导致人对所面临的问题或课题的解决。
问题性是认识不可分割的特征。
它反映的不仅仅是认识者的主观状态。
而且,问题与问题情境的存在客观上受世界上现存东西的无限性和一切现象的相互联系的制约。
所以说,正是世界万物联系的无限性构成了问题性的本体论的基础,而思维则从认识的问题性中得到自己的本源。
由此可见,思维通常确实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
但是,思维的这种效应恰恰是从他固有的本性中产生的。
所以,如果不去揭示思维的本性,而把思维归结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根据思维所产生的效应来实用主义地给它下定义。
为此,我们必须看到,正是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中的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能动过程的动态的本性,并由认识的这一本性中产生了作为间接认识的思维起始于问题的效应。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亚里斯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启发教学,便是利用问题进行教学的典范,法国教育家卢梭对提问教学作了如下阐述:“你提出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们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便开始运用自己的思想,设法解决这些困难或问题,这就是思想的起点。
所谓奇异、惊奇、好奇、怀疑等等,都是构成问题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却是引起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动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以激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内动力。
通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本和查阅参考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去发现、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
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做老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诱导,不硬拖;激励不硬压;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不硬灌;给学生指引认识的路线,进行分析、综合,找寻问题答案的方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激励学生求知的愿望和思维活动的动机,自觉把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问题”引导,促使学生独立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从而把知识真正学到手。
从心理学有关思维的实验研究来看,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揭露教材中存在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材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只有善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思考,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引导正好解决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揭露教材矛盾,如何“启发”和何时“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同时,问题“导”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积极动机发于内趋力和受正诱因的吸引。
“问题”便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根源,是趋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正诱因。
正常人的思维活动总是为着解决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
用“问题”作诱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之自觉地积极看书思考,由于学生的好胜心,总想答正确,千方百计在书中寻求答案,然而答案并不全是书中现存的,而是要通过再三思考分析、综合,才能形成。
至于自己形成的答案是否正确,又必须反复的进行对比思考,也就自然地对课本内容要进行深入的钻研,积极的理解。
在理解、钻研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直到自己无法解答,而求知的欲望又不得不促使自己去和同学讨论,或争论,直到使问题最终获解。
同时,在与同学合作讨论中,又会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并不断地与同学的思考方法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从中悟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从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试教育把学生单纯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
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
潜能就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手段,教师以“点金术”的本领,创造各种条件,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地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启发式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上强调理解、运用、发挥和创造,并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是这种差异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心态准备将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动力。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
这里,有一个正确看待学生“发现”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从智力活动方式来看,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没有本质差别,“发现,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做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他还认为,发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最佳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促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因此,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亲自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规律。
他认为传统教学的讲解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主张假设式教学,由教师提出课题,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和原理。
发现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探索新知,创造科学成果,而是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
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要以问题为中心,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
要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新知、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发现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