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针灸学基础(5至7节)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针 灸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02 针 灸 学 的 基 本 技 法
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 针灸作用及临床应用的一门 学科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 下
起源:古代石器时 代,人们发现用锐 利石块叩击身体某 些部位可以缓解疼 痛
穴位理论:是针 灸学的核心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上有许多穴位, 这些穴位是经络 上的点,可以用 来调节人体的气 血流通和脏腑功 能。
脏腑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五脏六腑等 器官,这些器官 的功能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针灸 可以通过调节脏 腑功能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许多气血, 这些气血贯穿全 身,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础,针 灸可以通过调节 气血流通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确定穴位 消毒 针灸工具 患者的心理准备
局部取穴:根据病症在身 体的局部选取穴位
循经取穴:根据病症循经 选取穴位
辨证取穴:根据病症及体 质辨证选取穴位
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 选取穴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成:春秋战国时 期,出现“九针”, 《黄帝内经》记载 了针刺的原理、手 法等
发展:汉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 出“针灸合用”的 治疗原则
繁荣:唐宋时期, 针灸学发展迅速, 出现了很多针灸学 著作,如《针灸甲 乙经》等
完善:明清时期, 针灸学理论不断完 善,形成了完整的 针灸学体系
经络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本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许多经络, 这些经络贯穿全 身,联络脏腑, 沟通内外,是针 灸学的基本理论 之一。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外科疾病的治疗
软组织损伤
颈椎病
针灸可以缓解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 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缓解颈椎疼痛、僵硬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骨折
针灸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科疾病的治疗
01
痛经
针灸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疼 痛。
不孕症
针灸可以辅助治疗不孕症,提高 受孕几率。
奇经八脉
定义
奇经八脉是指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功能与作用
奇经八脉具有调节气血、沟通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的功能有调节和溢蓄的作用。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联系脏腑
经络系统将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联系在 一起,使机体保持协调统一。
运行气血
经络系统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通 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濡养脏 腑组织器官。
VS
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或疾病,如孕妇、小儿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应谨慎或避免进 行针刺。
05
针灸治疗应用
内科疾病的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缓解胃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缓解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等组成。
十二经脉
定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每条经脉各有其特定的名称、走向、交接 规律和功能。
走向与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遵循“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的原则。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一)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 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 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特点 (1)奇经八脉不隶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2)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的独立腧穴外,其他 六条经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正经与任、督脉之中。 (3)奇经八脉的循行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而且与正经 在人体多处相互交会。




一、针法 (四)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1、晕针 原因 :精神紧张、针刺手法过重。 表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 处理:出针,平卧。 预防: 做好解释,手法轻,卧位。
刺法与灸法
二者之间既存在异同又常配合应用相 互补充,正如:《灵枢· 官能》篇所云: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共性:都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施术; 给予一定的刺激。区别:刺法属于机械 性刺激,而灸法属于温热和化学刺激。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 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 定腧穴位置的方法,骨度法、折 骨定穴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 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又 称手指比量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 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 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四 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中指第 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门能够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促进健康的学问。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学说和针灸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针灸学的穴位是指人体上具有特殊功能的点位。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人体上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插针、捻转、提插、扣按等。

插针是将细针插入穴位,通过调节针的进深和角度,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捻转是在插针后,通过旋转针身,增加刺激的力度和效果。

提插是在插针后,将针缓慢上提或下压,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扣按是用手指按压穴位,以调节气血的流动。

针灸学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骨科疾病等。

针灸学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中药、推拿、气功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灸学的疗效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针灸学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问,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针灸学可以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学课件

针灸学课件
平第四腰椎。 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取听宫。
针灸学
2.骨度分寸法
将人体不同部位的 长度或宽度,分别规 定为一定等分,每一 等分称为一寸,作为 量取腧穴的标准。
针灸学
常用骨度分寸表
针灸学
3.手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的手指的宽度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
针灸学
11. 内关(NEIGUAN)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 胸闷癫痫, 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
上肢痹痛。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12. 外关(WAIGUAN)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
鸣,耳聋,胁肋痛,上肢 痹痛。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13. 风池(FENGCHI)足少阳胆经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 陷中,平风府穴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 衄,耳鸣,癫痫,中风,热
风池
病等。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 1.2寸。或刺透风府穴。
针灸学
针灸学
8. 肾腧(SHENSHU)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白 带,水肿,耳鸣, 耳聋。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9. 委中(WEIZHONG)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当腘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 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
针灸学
6. 神门(SHENMEN)手少阴心经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课件
针灸治疗的有效性:针灸已被证明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包括疼痛、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系 统疾病等。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总体来说,针灸治疗是安全的。然而,像其他任何医疗程序一样,也存在一些潜在 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过敏反应等。
针灸治疗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短暂的疼痛、疲劳、恶心等,但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并且很 快就会消失。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系统的应用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利用经络理论,进行穴位按摩,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养生保健: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气血的变化,辅助诊断疾病
穴位的分类和作用
针刺深度:根据穴 位和病情确定针刺 深度
针刺技巧:提插法 ,捻转法,循法
针刺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针刺前注意事项: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重疾病或感染,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时 接受针刺治疗。
针刺中注意事项: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严格消毒针具和施术部位,施针过程中询问患者 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针刺后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接触水,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持施针部位干燥清洁, 避免感染。
剂或中成药。
针灸与中药结 合的优势:针 灸与中药结合, 可以相互补充,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针灸与中药结合 的注意事项:在 针灸与中药结合 治疗过程中,应 注意药物的配伍 禁忌和不良反应
的监测。
针灸与推拿的结合
针灸与推拿在 中医理论中具 有相似的原理
和作用机制
针灸可以调节 气血,推拿则 可以舒缓肌肉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中 医 学 针 灸 学 概 述 03. 经 络 系 统 04. 穴 位 05. 针 灸 技 术 06. 针 灸 治 疗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调节气血:经络系统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使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 抗病祛邪: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祛除病邪,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诊断出许多 疾病,如针灸科医生常通过观察腧穴的压痛点来诊断疾
病。
养生保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和腧穴,可以调和气血、 调节阴阳,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状
目前,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通用的医学方法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治疗,并 建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和法规制度,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也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生理系 统,它是由经脉、络脉和腧穴三个部分 组成。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挑战
总结词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包括理论创新、技术更新、临床实践规范 化等。
详细描述
针灸学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和技术更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针灸临床 实践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针灸 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针灸学还需 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
腧穴:腧穴是经络系统的关键部分,它 们是经脉和络脉的交会点,也是针灸治 疗的主要刺激点。
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连接经 脉和腧穴,使经络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 。
组成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连接全身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 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沟通内外: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它通过经脉和络脉的连接,使体内各 个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保持内外平衡。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第十章针灸学基础
22
二.腧穴的分类 1. 十四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361穴,其中:双穴309穴,单穴52穴。 2. 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有奇效的穴位,称“经外奇 穴”。 3. 阿是穴
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有“天应穴”、 “不定穴”等之称。
23
三类腧穴的特点
18
1.督脉: 行于背脊,入脑,其分支贯心,络肾 —总督全身阳经(阳脉之海)。
2.任脉: 起于胞中,行于胸腹,总任一身阴经 (阴脉之海)与妊娠有关。
19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其循行特点,可 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2.别络
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 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②面瘫 面肿 面痒 面肌瞤动 ③胆道蛔虫症 刺灸: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不宜疤痕灸
43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 入目内眦;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 龈,环嘴唇,交颏唇沟→嘴角沿 耳前上行→前额角。→下颌角前 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 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 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 →止于第二趾外侧端。足背分出 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9
3.指导疾病的诊断 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 走向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有些疾病在经络通路,或经气聚集的穴位有 明显压痛点结节,条索状物。
10
4.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灸 循经取穴:如失眠—神门 邻近部位取穴:如失眠—风池
药物 前额—阳明—白芷 两侧—少阳—柴胡 头顶—厥阴—吴茱萸 后项—太阳—羌活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xx年xx月xx日contents •针灸学简介•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基本技能•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发展前景与展望•其他相关知识和信息目录01针灸学简介起源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砭石疗法。

发展历经数千年发展,逐渐完善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多种治疗方法。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基本原理以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和调整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法包括毫针、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针灸对各种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疼痛治疗内科治疗美容美体康复治疗对多种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炎、腹泻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可调节内分泌,改善肌肤问题,如痤疮、黄褐斑等,也可用于减肥和塑形。

对手术后康复和脊髓损伤等康复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02针灸学基础知识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概述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沟通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络系统的应用经络系统在针灸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穴位在针灸学中,常用的穴位有数百个,如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穴位系统概述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是针灸学治疗疾病的主要刺激点。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功能。

穴位定位方法穴位定位是针灸学的基础技能,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自然标志法等。

穴位系统刺灸技术概述刺灸技术是针灸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针刺是用针刺入皮肤来刺激穴位,而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对穴位进行热刺激。

针刺技术针刺技术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步骤,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穴位选用不同的针具和刺激方法。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

02
CATALOGUE
针灸操作方法与技巧
针具选择与消毒处理
针具选择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不同规格、材质的 针具,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消毒处理
采用高压蒸汽、煮沸或化学消毒等方 法对针具进行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 染。
进针法、行针法及出针法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03
进针法
掌握快速进针、缓慢进针 等不同进针方法,减轻患 者疼痛感。
VS
儿童
儿童针灸时应注意针具的选择,尽量使用 细短针,以减少疼痛。同时,应根据儿童 年龄和体质调整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避 免过度刺激。
禁忌情况下避免使用或慎用针灸治疗
疲劳、饥饿、过饱、酒后等情 况下不宜针灸,以免引起晕针 等不良反应。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等部位 不宜针灸,以免加重病情。
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严重 疾病患者慎用针灸治疗,应在 医生指导下进行。
历史发展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形 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发展于唐 宋元明清历代,近现代针灸学得 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 控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
穴位分布
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的作 用。穴位分布广泛,包括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四肢部等。
感谢观看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针 灸疗效,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提高普及率和认知度,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
加强针灸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普及针 灸基本知识和疗效,提高公众认
知度。
培训基层医务人员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是指针灸操作术、穴位选择学和诊疗思维分析中的基本知识。

它加强了对针灸的理解,同时也成为针灸技术应用的基础。

学习针灸基础可以让患者了解到一些重要的技术知识,这对针灸的效果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学基础包括针灸操作技术、穴位选择学、诊断思维分析和治疗计划制定等几个方面。

针灸操作技术是指如何以正确的姿势、技巧、力度、时间操作针灸法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技术方法。

此外,还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穴位、深浅、有效的针刺时间等,这些都必须重视,才能保证操作准确。

穴位选择学是指在上针前,根据病症而选择不同的穴位。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穴位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所以一定要熟悉各穴位的位置及功效,并结合病症来进行判断,以便更准确地选择穴位,确保治疗效果。

诊断思维分析是指在做出针灸诊断前,根据患者的病症、症状、体质、情绪等,以及病史分析,结合诊断思维模式,进行相应的诊断分析,从而判断患者的病症,确定治疗方案。

最后,治疗计划制定也是针灸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他的体质、症状及病史等,结合诊断思维分析,制定一套完整、安全、有效的治疗计划,以保证治疗效果。

12.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笔)

12.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笔)

第三节 十四经穴及功能
一. 督脉
1. 起止循行:起于 小腹,出于会阴, 从 “长强”穴起, 向后沿脊柱正中上 行至颈,沿正中线 前行至“人中”而 止。 2. 本经主治 3. 重点穴及主 治
百会
1. 定位: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前发际上5寸)
2. 主治: (1)头痛 (2)眩晕 (3)癫狂 (4)子宫脱垂、脱肛 (5)中风不省人事
手少阴心经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外侧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
足厥阴肝经
下肢内侧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下肢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


手三阴经




阳 经


详细路径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
2. 任脉与督脉: 同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任脉
胸腹部正中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中医教研室 陶 红
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概述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 第二节 针灸方法 第三节 十四经穴及功能
概述
一 定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 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 针灸的形成:
针具

腧穴 经络
《内经》
《针灸甲乙经》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三 经络
1. 定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 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人中
1. 定位:人中沟上1∕3处。
2. 主治:(1)急救穴 ① 中暑 ② 各种虚脱 ③ 中风昏迷 ④ 小儿惊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耳针的临床应用
(二)选穴原则
根据病变部位 胃病─胃穴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眼病─肝 按现代医学 神经衰弱─皮质下穴 按临床经验 神门─镇静、安神
手术取针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刺伤血管
出血,皮肤肿胀、青紫
血 肿
现象
处理
预防
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遗 感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 左右配穴法:“左右同取”或“左病取右,右 病取左”。 左右对称取穴 :“左右同取” 如: 胃肠病—足三里双、内关双 左右交叉取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太冲 。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表里配穴法:
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 配以表里经有关的腧 穴 。 如:肝病取肝经的太冲、期门+胆经的阳陵泉、 丘墟。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薛霁
大连医科大学 张红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返回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学习目标
• 1.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 手法及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3.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了解灸法 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1.jpg
毫 针
火 针
返回目录
三 棱 针
返回目录
皮肤针
返回目录
皮内针
返回目录
穴位注射针
返回目录
主要内容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行针与得 气、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返回目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1.构造
主治 心血管系统疾病
返回目录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8)胃 部位 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 胃痛、呃逆、呕
吐、消化不良
返回目录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9)肾 部位 在对耳轮下脚的下 缘,小肠穴直上方

主治 泌尿生殖、妇科疾
病、腰痛、耳鸣
返回目录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10)内分泌
部位 在屏间切迹底部
二、选穴原则
1.局部取穴
2.循经取穴
3.对症取穴
返回目录
二、选穴原则
• 局部取穴 如:鼻病—迎香、巨髎 耳病-耳门、翳风 • 循经选穴 • 对症选穴 如:大椎、曲池退热;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 前后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 穴相互配伍使用的方法 。 如:咳嗽气喘—膻中、定喘、肺俞。 • 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 “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揉按针孔
迎而夺之 呼进吸退
摇大针孔
随而济之 吸进呼退
均匀提插捻转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五)留针与出针
留针─候气
方法 静留与动留(其间行针) 时间 一般病证,得气即可出针,或酌予留 针10~20分钟。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 疾病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

注意观察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遗漏针。
返回目录
刺激耳穴的一种疗法 。
返回目录
一、耳郭的表面解剖
耳 轮 耳轮结节 耳轮脚 耳轮尾
对耳轮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下脚 耳屏 对耳屏
返回目录
一、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角窝 耳舟 屏上切迹 屏间切迹
轮屏切迹
耳 耳
甲 耳甲艇
耳甲腔

返回目录
二、耳穴的分布
耳穴
分布与耳廓上的腧穴 阳性反应点 刺激点
耳穴分布规律
针刺流程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行针
得气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出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3.针刺注意事项
( 1)禁刺:
1)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 2)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 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 子 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3)皮肤状况:感染、溃疡、瘢痕。 (2)慎刺: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现象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针身弯曲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弯 针
处理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断 针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原有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
二、灸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病症 为主。 禁忌证 部位 颜面部,浅在血管部 机体状况 实证,热证,虚热证 孕妇 下腹部,腰骶部。
返回目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返回目录
一、治疗原则
• • • • • 补虚与泻实 清热与温寒 治标与治本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局部与整体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4)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2.毫针刺法
●刺手 掌握针具
●押手 固定穴位
二指持针法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1)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25
40
50
65
75
100
125
26 0.4 5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0.4 0.3 2 8
0.3 0.3 0.3 0.2 0.2 0.2 0.2 4 2 0 8 6 3 2
3.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返回目录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
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晕 针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 闷、汗出肢冷、脉微弱;血压下 降、不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现象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滞 针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返回目录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刺 伤 内 脏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
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灸法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 艾条,点燃以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 之产生温热或灼痛感,以达疏通经络,调和 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 用。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 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
针自如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1.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明确
(2)选择针具:
针根无松动
光滑 挺直 无锈蚀
针尖勾毛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3)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 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 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 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提 插 法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返回目录
三、针刺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