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性金融的演进看金融理论与金融改革的关系
谈谈我对“金融改革”政策的理解和想法
谈谈我对“金融改革”政策的理解和想法金融改革是指针对金融体系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改革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首先,金融改革有助于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
通过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可以削弱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市场支配地位,增加普通人的选择权,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金融改革可以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有效遏制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大。
另外,金融改革还可以促进金融创新和科技应用。
通过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然而,金融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金融改革需要平衡好创新和风险防控的关系。
金融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活力,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
其次,金融改革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层次的需要。
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金融改革在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和挑战。
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在我的理解中,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金融制度、优化管理机制,才能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总而言之,金融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金融改革的意义和目标,积极参与其中,推动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学》《金融法规》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学》《金融法规》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学》《金融法规》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金融学》网络课答案形考任务1(第一章自测题)单选题(每题6分,共5道)题目1 现代金融体系建立的基础是()。
选择一项:D.A和B题目2 发行股票属于()融资。
选择一项:A.外源融资题目3 各经济部门的金融活动及其彼此间的平衡关系可以通过( )来反映。
选择一项:C.资金流量表题目4 现代社会中,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有的总体是盈余的,有的总体是赤字的,他们之间主要通过( )活动来实现平衡。
选择一项:A.金融题目5 从整体上看,()是最大的金融盈余部门。
选择一项:D.居民多选题(每题8分,共5道)题目6 政府赤字的弥补方式有哪些( )。
选择一项或多项:A.增加税收B.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D.发行政府债券题目7 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 )。
选择一项或多项:A.信贷市场B.资本市场C.货币市场D.黄金市场E.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题目8 以下对于利率描述正确的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A.利率是利息额与本金之比B.利率是衡量收益与风险的尺度C.利率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D.利率的高低会对借贷双方决策产生直接影响E.利率是政府调节社会经济金融活动的工具题目9 以下哪些是银行为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
选择一项或多项:A.存款业务B.贷款业务E.资金清算题目10 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体系的关系体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A.企业是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B.企业是金融市场的最主要的参与者C.企业财务活动对宏观金融总量与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判断题(每题6分,共5道)题目11 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高风险的组织体系,需要政府的适度调控和合理的监管。
选择一项:对题目12 从一个国家(地区)来看,所有经济部门之间的金融活动构成了整个金融体系。
选择一项:错题目13 只有经济部门存在资金余缺的情况下,才产生了对金融的需求。
金融理论与政策
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理论与政策是一种有关金融市场和经济管理的研究。
它涉及金融业内各方面,包括资本市场,交易所,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它不仅仅关注金融市场看似正常运行的函数,还必须关注背后的潜在机制和政策框架。
这就是金融理论与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金融理论与政策的研究还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
一般来说,投资者在股票市场、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上都可以实现投资目标,但是他们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金融理论与政策的研究重点之一。
此外,金融理论与政策也关注企业的融资和信贷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企业在大量信贷环境下面临的经济变革、金融制度变革和政策性变革等问题。
另外,金融理论与政策还着眼于金融市场的风险、效率和国际竞争的问题。
比如,它会考虑金融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金融活动如何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制度变革、金融市场整合等。
在国际市场上,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还关注各国货币如何涉及跨国贸易,市场范围以及金融制度如何影响国家经济的竞争力等问题。
金融理论与政策中还涉及到其他诸多问题,比如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使用的原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金融机构的规范及其自律,金融技术的发展等。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金融理论与政策还必须考虑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以及金融市场的改革等问题。
总之,金融理论与政策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金融市场的许多方面。
它将资本市场,交易所,商业银行,企业融资,公司信贷,投资管理,市场风险,效率,国际竞争,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技术,金融体系,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市场改革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促进金融稳定性。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反思
现 代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史 也 是 金 融 发 展 的 历 史 , 融 机 金 构 、 融 市 场 、 融 产 品等 金 融 因 素 日益 在 经 济 中 占据 着 金 金
( ia ca Itr 1t n R t , I 指 某 一 时 点 上 现 存 金 融 Fn n i ner ai ai FR, l e o o
维普资讯
文 章 编 号 :0 9—9 9 2 0 ) 10 1 0( 0 2 7—0 1 0 1—0 7
金 融 发 展 理 论 的 演 进 和 中 国 金 融 体 制 改 革 反 思 的
E voL UT ON oF Fl l NANCl AL DEvEL oPM ENT THEORY AND RET RosP ECTI oN ON CHI NA’ NANCI Y EM - s FI AL S ST RE FORM
国 金 融 结 构 、 融 工 具 存 量 和 金 融 交 易 流 量 的 主 要 经 金 济 因 素 。金 融 发 展 的 变 化 就 是 指 金 融 结 构 的 变 化 。戈 德
史 密斯 采 用 了定 性 分 析 和 定 量 分 析 相 结 合 , 际 横 向 比 国
力价格 、 限制 储 蓄 者 与 投 资 者 的金 融 交 易 等 手 段 , 成 金 造 融 机 构 的 高单 位 成 本 和 低 利 润 、 场 过 度 的 贷 款 需 求 以 市 及 大 量 的游 离 于 组 织 化 金 融 部 门 之 外 的 地 下 资 金 市 场 ,
而进行大量 融资 的工具 , 优 先发 展“ 长 的发 动 机” 以 增 的 关 键 —— 工 业 部 门 , 缺 乏 有 效 的 税 收 手 段 并 正 在 经 历 使 着 持 续 预 算 赤 字 之 苦 的政 府 轻 易 取 得 收 入 来 源 ( 泰 勒 贝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演进与政策实践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演进与政策实践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市金融工作局坚守服务实体初心、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严守风险防控底线,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金融资源要素配置得到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全市金融总量规模、发展质效和生态环境迈上新台阶,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理论演进;政策实践引言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处理好与金融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金融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根基。
因此,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搞成脱实向虚,制造金融风险,干扰实体经济发展,最终让整个经济面临危机。
1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探讨处理好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是“新常态”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学国际主流范式忽视了金融因素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金融活动迎来了快速发展,现代金融活动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变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学界提出了金融市场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假设、金融制度内生、金融与宏观经济需更加紧密结合、金融自由化逐步实施等观点和主张,使得金融理论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进一步增强。
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若实体经济不能得到金融资本有效支持,就会丧失发展活力和潜力。
我们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要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它们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在宏观政策上管好货币信贷总闸门,避免总量过度宽松。
这是因为,一旦释放出过多货币导致宏观杠杆率提升,会刺激资金通过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投资非生产性项目,鼓励脱实向虚和投机套利,并令高效率企业可获得信贷资源减少,加剧信贷资源误配程度,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一、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指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价廉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金融发展旨在创造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有效分配和增量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当今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促使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和改革。
金融发展的思想是金融发展进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如何实现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是金融发展过程的理论基础,对金融发展过程提出了原则、基本方向和分类标准。
金融发展理论是一个比较完备的金融体系理论,它以金融经济学和金融机构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制度性金融变革、金融投资、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探索金融体系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三、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原则:(1)完善和可持续的金融体系:它将制定体系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框架,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2)激励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政策将激励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金融机构的活动表示鼓励,使金融机构更有效的运作;(3)促进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金融发展理论规定,要以涵盖更多的社会经济领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的功能;(4)加强金融风险控制:金融发展理论视金融风险控制是金融发展的关键。
金融市场的开放,可以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而同时也会增加金融风险。
所以必须加强金融风险控制,保护金融投资者,以促进金融服务的发展。
四、金融发展理论的应用:金融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助于实现金融系统完善ai、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技术改革、金融服务可及性提高、金融投资者保护以及金融机构稳定发展等。
金融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健全的金融政策,可以帮助机构完善金融体系,并可以指导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结论:金融发展理论是金融发展的理论依据,为金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价廉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有效分配和增量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并有助于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与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从最初的传统金融模式到现在的市场化体系,中国金融改革可谓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一、历史中国金融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思考如何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促进市场的发展。
1983年,中国央行成立,推动了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
在此期间,中国开始探索金融自由化的道路,逐步放开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出更多的金融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放开了对外贸易的门户,引进了大量的外汇和资本。
同时,中国央行开始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逐步引入市场化利率、制定金融管制法规、建立资本市场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
二、现状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多个领域。
这些市场发展都日益趋于成熟,交易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的金融科技也在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方式。
不管是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创新的服务。
在那个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市场表现出强劲的韧性。
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成长,一系列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组织得以成立,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它们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
不过,中国金融市场也面临不少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金融监管不到位导致的金融风险。
过去几年间,一系列金融诈骗案件和投资风险事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并引起政府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因此,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保障金融安全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亟需努力改进的领域之一。
三、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历程。
金融自由化浪潮中我国金融改革的再思考
2 0世纪 3 0年代的经 济大萧条给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带来 “ 毁灭性 ” 打击 , 金融制度全 面崩溃 。 麦金农 和 肖在格利 和 肖、 德史 密斯 金融发展理论 的基 戈
重点是推行国 内的利率 自由化。进入 9 0年代 , 着 国际金 随 融市场的迅速壮大 以及 国际经贸一体化进 程的推进 , 融 自 金
一
、
“ 融 自 由化 理 论 ” 提 出 及经 济 背 景 金 的
肖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 相继 提 出了一些逻 辑严 密、 证规 范 论 的模 型 , 理论 进行扩 展 , 成 比较 完整 的理论体 系。金融 对 形 自由化在不同的时期 , 内涵不尽 相同。2 其 0世 纪 8 0年代 的
家来说 , 麦金农—— 肖的金融 自由化模型给 它们 的金 融改革提 供 了基本 的理论依 据和政策 导向。但 时至今 日金 融 改革是否成功似乎仍然存在 着争议 , 上个世纪发展 中国家所发 生的一 系列金 融危机促使 我们对这 个 问题 的思考 秉 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 关键 词 : 金融 自由化 ; 发展 中国家; 融深化 ; 金 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8 2 1 F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7 2 1 20 )7—05 0 1 3— 9 X(0 8 0 6 0 8— 2 ,
内迅速取消 了利率 上 限和信 贷 控制 , 商业 银行 实 行私有 对
化 。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 , 由于在金 融 自由化 和扩 但
大公开的或隐性的存 款保险的同时, 未能加强 对银行的 审慎
监管 , 改革 陷入 了严重 的困境 , 最终 随着 1 8 9 2年拉美 国家债 务危机的爆发而以失败告终 。马来西亚 、 斯里兰卡 和韩 国等 从7 0年代末 8 0年代 初开始 的金融 自由化改 革显得 较 为成 功, 没有 出现实际利率 的急剧上升 和大规 模的银行 倒闭。但 宏 观经 济状况也像南 锥体国家一样 不能令 人满 意。在 19 97
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探讨
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前言金融学在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之下,成为经济学众多学科中最出名的学科。
在xx年之前,金融学者以及金融行业从业者们都非常满意金融理论在金融行业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理论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这场冲击了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巨变,使金融研究者不得不对金融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重新对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仔细的探索研究。
二、早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根据不同的标准来看,早期金融理论在演变和研究中心的变化上有不同的理解个概括。
在金融实现市场化之前金融学研究的演变中心为:从关注商品价格波动过渡到对资金价格的研究。
在对商品价格进行关注的时候,金融学将货币的职能以及货币的数量作为研究的重点,在对比商品数量和货币数量的过程中总结出物价变动的规律。
早期金融学以对资金价格的关注中,开始进行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分析,最终总结出中央银行的政策分析框架,即通过对货币的调控进行宏观调控。
早期金融学的真正形成是从研究货币、信用、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者的关系对物价、利率和经济运行产生的重大影响开始。
早期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为金属铸币,但是货币和信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状态。
之后随着银行券使用的广泛和普遍,造成货币与信用之间的关系紧张化。
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不兑换银行券流通制度的确立,使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成为一样的过程,因此而出现了金融学这一新范畴。
早期金融学的研究核心是以银行体系作为基础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而存款货币的双层次性是早期金融学的主要体现。
在早期金融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商品价格决定及其波动是人们首先关注的影响因素。
在对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进行考虑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比较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性作用。
金融理论演变与《金融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为例
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分析框架及批评
金融发展理论专题本专题关注的内容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入手,主要阐述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肖与麦金农的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80、90年代主流的金融发展理论观点以及中国的经济学人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探讨。
学习本专题,应了解金融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重点在于了解各种金融发展理论的内容、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难点在于对中国经济学人对金融发展理论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本专题共分6小节,计划使用4课时。
第1节金融发展理论的沿革【导入】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探索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金融政策。
西方学者很早就有关于金融发展问题的论述,但较系统全面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在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
一、货币中性论在20世纪以前关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有许多论述,但货币中性论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
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便利交换的工具,对实际经济活动而言,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物价水平,对经济没有实质性作用。
二、货币非中性论1898年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货币不仅媒介交易,而且媒介投资,进而引起经济向上或向下的累积性波动,并得出结论,只有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货币才是中性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货币利率很少等于自然利率,这说明货币非中性才是现实经济生活的常态,因此威克塞尔认为货币金融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随后缪尔达尔、林达尔及凯恩斯等人也都在各自的理论中对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较系统阐述金融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经济学家是约瑟夫·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熊彼特的启发下,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开始重视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的改革改革开放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
金融的改革改革开放下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金融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这一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与发展,并分析相关的政策举措。
一、改革开放背景下的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主要由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主导,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金融服务缺乏效率和创新。
为了适应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国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首先,中国引入了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
这一举措激发了竞争,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提升。
外资银行的加入不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其次,中国逐步推动国有银行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和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股权激励措施,国有银行得以提高经营效率并提供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另外,中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即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
这一机构的成立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对外开放。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在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首先,中国加快了外汇市场的开放步伐。
中国的外汇市场逐渐实现了汇率的市场化,人民币也被纳入了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开放。
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资者。
同时,中国也加快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另外,中国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也推动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手段的变革。
三、金融体系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对策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_0
金融体制改革探讨论文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从时间流程上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到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业部门的现代企业制度,与之相适应,金融部门的改革旨在建立独立于财政的市场取向的金融体系,目的在于创造与企业改革相适应的外部环境。
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建立,我国金融体系改变了之前有机构无市场的窘境。
尽管金融体制改革初见成效,顺利完成了第一项基本任务,建立了独立于财政的金融体系,但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当时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威胁,为了建立更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并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宏观层次相配合,我国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力图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由此,金融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金融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进入金融结构市场化取向的企业化改造,目的在于除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需要外,更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历来是经济学家探索和研究的重点,又是各国政府力图控制和掌握的政策工具。
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结构的选择是金融体系建立的目标,是长期的基本的问题,而利率市场化则是短期要考虑的东西。
我国金融业正经历着利率市场化的微观消化过程,许多矛盾和扭曲在影响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质量和下一步的抉择。
金融体制的既有框架容纳了现行的利率体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决定机制,也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则最终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
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渐进式改革,这既是国际的经验也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现实有关。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条件的过程。
总体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于整体金融发展形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兼述对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1978年到1992年的初步建立阶段、1992年到2001年的市场化改革阶段、2001年到2017年的国际化阶段、2017年至今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阶段。
分界标志为1992年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化进程提速、2017年十九大提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回顾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实践,国有银行居功至伟。
展望未来金融发展之路,资本市场将发挥更加积极广泛的作用。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我国国有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第二部分总结主流货币金融理论创新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国有银行体系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国有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国有银行从其诞生就肩负起动员储蓄、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
由于外部竞争压力大,国家果断实施了赶超战略(比较劣势战略),依托国家部委和国有企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财政资金和储蓄资金来源的选择问题上,国家采取“拨改贷”措施,一方面通过国有银行动员散落民间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运营的财务进行监控。
国有银行体系的最初使命就是吸纳居民储蓄,将资金发放给国家部委和国有企业进行重工业发展。
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采取赶超战略的最优金融制度安排,也是国家监督控制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从期限角度来看,重工业是长期有效的项目,轻工业和服务业是短期有效的项目;从金融工具的性质角度,重工业贷款是公共性贷款,轻工业和服务业贷款是私人性贷款;从产权角度,从事重工业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从事轻工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从施政目标角度,重工业是实现宏观目标的政策结果,轻工业和服务业是实现微观目标的政策结果。
综上,国有银行体系是动员吸纳居民储蓄,取长期有效项目之短期薄利(甚至可能还有坏账成本),享公共金融产品之国家补贴,服务于国有企业和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发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金融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58课程思政视域下金融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陈鸿雁 苏电波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摘要:金融类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结合不仅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更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模式。
金融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其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而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则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情况。
文章以金融学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改革。
关健词:金融学;课程思政;课程改革【作者简介】 陈鸿雁(1971—),女,教授,硕士研究生,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课题成果】 2022年度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QXK202214001)。
应用型本科金融学课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为主线,按照立德树人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挖掘金融学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优化整合。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专业能力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将金融学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可预期学习目标、能力目标、课程思政目标,从学校起草拟定培养计划、指导意见、专业制定到具体培养方案,每个环节要突出立德树人,同时要注重学理,又要亲近业界。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专业能力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应用型本科必须掌握的金融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精神。
瞄准前沿性、先进性和高阶度深化改革,坚持产教融合,积极将行业真实任务、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融合验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一、确立富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将金融学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为可预期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课程思政目标,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合。
(一)可预期学习目标掌握金融学基本概念,货币和货币制度,信用和信用工具,利息和利率,延期、期货与期权,互换基础货币,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等。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结构类型
• 金融结构可以分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
• 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以间接金融为主
• 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以直接金融为主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 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 不同类型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
• 需要调整金融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改革的未来方向与政策建议
金融改革方向
• 中国金融改革未来应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 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政策建议
• 政府应继续推动金融创新
• 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
• 金融深化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实证研究显示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 金融深化对金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05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内涵与类型
金融创新定义
•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体系中引入新的金融要素或对现有金融要素进行重组
• 金融创新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 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与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政策建议
• 政府应鼓励金融创新
• 提供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
金融风险防范
• 加强金融监管
• 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06
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成果
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解和认识1. 引言1.1 概述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作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进行深入研究。
这一领域探讨了中国特有的金融理念、行为和实践,并揭示了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现今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把握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与优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指导性思考。
1.2 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将其纳入金融决策过程中却是一项相对缺乏关注和研究的任务。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去除外国财经思维模式的束缚,深入挖掘和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3 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从多个维度探讨其对金融业务、政策以及实践的影响。
首先,明确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进而解析其起源和发展。
其次,在深入了解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其在财富观念、投资行为、风险与信任观念以及民间金融传统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最后,分析政府引导、监管环境和创新倡导中的文化因素,并就未来金融文化演进趋势提出展望和自己的思考。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挖掘我国金融市场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为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2.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概述2.1 文化内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指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金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注重家族观念和社会关系。
家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而金融活动中的资本运作通常也与家族关系有着紧密联系。
因此,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注重维护家族间的亲情和信任,以及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来获取资源和机会。
金融改革论文金融发展论文-从资本论看金融运行规律及其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金融改革论文金融发展论文-从资本论看金融运行规律及其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相关金融问题给予了辩证分析,本文据此总结了三个金融运行规律:金融资本交易本身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必须按期还本付息、虚拟资本并不完全代表现实资本,以此视角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并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资本论金融运行规律改革与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有其自身运行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表示为: G—G—W—G`—G`, G—G阶段是货币资本从金融领域开始向产业资本转移,G—W—G`阶段是货币资本经过转化为产业资本后产生了增加剩余价值的新货币资本,而G`—G`是新的货币资本向金融领域回流。
一、从资本论看金融运行规律(一)金融是从事货币的交易业务,金融资本(生息资本)交易本身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金融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配,金融资产价格虽然有独立运动的特点,但实质上其从实体经济获得的利润来源是定价的重要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可能产生巨大泡沫。
西方金融理论认为金融资本是独立运行的一种资本,利息是承担风险的报酬,是时间价值的体现,因此金融资本能独立进行价值创造增值。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看法与其完全不同,马克思认为金融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分享产业资本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即金融资本交易本身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那么,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什么金融往往表现出强大的创造价值能力?现代经济中,公式G—G—W—G`—G`中生产活动W的内涵已经随着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以及人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全方面发展,不断扩大和延伸,商品生产已不再局限于马克思时代的有形商品生产,还发展到了无形商品生产,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仍同样适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即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只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从国民经济体系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一般生产有形商品,而第三产业主要提供无形商品。
改革的十年发展的十年——开发性金融实践与理论的思考
作者: 陈元[1]
作者机构: [1]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40-42页
主题词: 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体制;信贷管理;财政政策;金融资产;融资机制
摘要:国家开发银行是1994年3月成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在10年的改革探索中,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理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支持经济建设,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市场业绩,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开发性金融之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发性金融理论。
截至2004年。
金融资源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 金 融 资源 各要 素的 协 调 开 发 与 配 置 金 融 自组 织
系 统 各要 素之 间 的 协调 运 行 间题 ; ( 2) 金 融 资源 与经
— 济发展 的 协调 问 题 经 济金 融化状 态下 的金 融与
经济的 关 系 , 即 经 济 协调 发 展 中 的 金 融 功 能 ; ( 3) 金
为实现 发展 中国家 由金融 抑制 向金 融深化 的转
变 , 经济学家们提 出 了一 整套 金 融 深化 的方 案。 主
要 内容包 括 : 放开 利 率 ; 鼓励 银 行 竞争 ; 扩 大 给 高效
率的经 济单位放 款 ; 争取金 融 改革 与财政 改革 、 外贸
改革 同步 等等 。 3 . 金 融 约 束理论 。 在东 南亚 金 融 危 机之 前 , 托
然不 同 的政策 。 在 稳定 的宏 观 环 境 、 较 低 的通 货膨 胀 率 以及 正 的实际 利率 的前提 条件下 , “ ` 金 融约束 ’
的一 系列 金 融政 策 , 制 定 的 目 的 在 于 在 金 融 部 门和
生产 部 门设立 租金 。 ” 通 过 租金 的设 立 , 首先 把 租金
— 一 定 区域 产业 结构 的动态动 力 因素 金 融 存 量 和
增 量 的 变 化 引导 着一个 国家 和 一 定 区 域产业 结构 的
走 向和态势 。
所 以 , 处 于特定 经 济发 展 阶段 上 的金 融 “ 存童” 是 一 个 相对稳 定 和 二特定 的 量 , 是 具 有 特定 质 与量 的
工 具 。 金融工 具是 金 融活 动的表 现形 态 , 是 金融 活
动 的载体。 它是不 同时代科学 技术客 观地斌 予金融 领 域 充 分发挥 其功能 的金 融技 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政策性金融的演进看金融理论与金融改革的关系
2013年11月29日13:26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9日11 版)作者:梁枫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96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论是金融改革的实践,还是金融理论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FSAP)报告,也对我国的金融改革成效给予了肯定。
回顾总结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展望未来金融理论的发展,理清金融理论与金融改革的关系,对于提高金融理论水平、促进金融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何谓金融理论?笔者认为,金融理论是对金融领域中有关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较为系统的结论。
“改革”一词一般被赋予“改掉事物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合理、完善,更加适合需要”的内涵。
金融改革是对现有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机制、金融工具、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法规等方面所存在问题的改进或创新,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层面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中不难看出,金融理论在金融实践中往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金融理论的价值需要通过金融改革实践体现出来。
脱离实践的理论,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经不起改革实践的检验,更不能用于指导金融改革。
“政策性金融”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提出,最早见于白钦先所著《比较银行学》(1989)。
随后,在白钦先与曲昭光合著的《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1993)中,对政策性金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白钦先(1989)认为,“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种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存贷利率或条件,直接或间接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或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或活动”。
1998年10月,由戴相龙、黄达主编的《中华金融辞库》则将政策性金融定位在与商业性金融对称、平行与并列的地位,并将其首次提到金融学基础理论的高度。
此后,政策性金融的概念逐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有关政策性金融及其与商业性金融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性金融理论体系。
在政策性金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当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随后于1994年,先后建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专司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政策性银行,标志着我国正式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立。
经过多年发展,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及瓶颈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粮棉油收购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说明政策性金融理论得到政府权威部门的认同,并付诸实践,产生了好的效果。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政策性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与转型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工作会议上,提出按照“一行一策”原则,分步制定、实施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将“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方案,将国家开发银行定位于“商业银行”,其经营思路仍将有别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将不会大规模开展零售类短期业务,仍维持中长期类的信贷投放。
在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今后一个时期
金融改革发展的八项部署中,明确提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
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和深化商业化改革”。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在新的形势下,还有很多关于政策性金融的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国家开发银行如何深化其商业化改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如何转型,政策性金融的生命力如何,是否应当成立中小企业、住房、区域性政策性银行等等,都需要理论的探讨和支持。
事物总是发展的,金融理论同样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而金融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前进和深化的过程。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需要金融理论的探讨和支持,需要金融改革的实践解决。
从上述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演进过程不难看出,金融理论为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金融改革促进了金融理论发展,金融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金融理论的创新解决,金融理论需要金融改革实践检验和提升。
这也说明了理论来自实践,又返回实践,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