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_方创琳

合集下载

方创琳:新型城镇化需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方创琳:新型城镇化需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 高 刘云 :特色小镇应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 口
力 、有市 场 前景 的产 业 ,在城 镇 基础 设施 和 建筑 风 貌 方面 与 当地 的 自然地 理 条件 相 匹配 ,充分体 现 当地 的 风俗 特 点。 因此 ,特 色 小镇 应该 成 为推进 城 乡一体 化 的突破 口。
国务 院 发展 研 究 中心 发展 战 略和 区域 经 济 研究 部 研究 员 刘云 表 示 ,特 色小 镇 与其 他小 镇 相 比能够 发 挥 自身 比较 优 势 ,在城 镇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膏


■ 嵋 嵋 . ● 憎 嵋 . 国 喝 哺 . ■ 哐 喱 . 呻¨ I 嚯 饵 ■ 旧 魁 . 骨 . 呻¨ . 咿 ◆ 廊l - . 叽¨ . ◆ . 佣¨ . 哪¨ 。 肌l 一 . 骨 . . . 皿l _ . ◆ ◆ 肌l _ . . 肌¨ . 骨 . 。 . 叩 . 。 肾 。 咿 ◆ 。 陬¨ . 叽¨ . . 哪¨ . 呻¨ . . 仰¨ . 皿l 一 . . ◆ 呻¨ 。 . 呻¨ . 叩 ◆ 皿1 . ◇ 佣¨ . 叩
论 。让城 市 充满 人 文主 义 精神 ,是 以人 为本 的城 市 化 的重 要特 征 。在 推进 城镇 化过 程 中 ,不 能仅 仅 把人 当作 消 费者 和生 产者 来 看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

日前,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序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拉开。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一批国家中心城市?毕竟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和哪些职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留意哪些问题?

我们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显著的国际地位或国家战略地位,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旺盛的科技创新活力和重要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对国家乃至全球性经济社会进展具有强大决策掌握力量的城市。在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市县中心城市构成的我国中心城市四级建设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处在体系的最顶端,其最高形式为世界城市。

同一般城市相比,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着国家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聚集中心、国家贸易中心、国家研发中心和国际文化沟通中心等五大核心职能,同时也可能兼有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物流中心、国家交通枢纽中心、国家观光与会议中心、国家传媒中心、国家人才集聚中心和国家信息网络中心等专业化职能。从国家中心城市承载的“多中心”职能中可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着苛刻的建设条件、相当高的建设标准、相当大的建设难度和相当长的建设周期。可见,并不是全部城市都具备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力量。建设国

家中心城市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漫长而困难,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呢?这是由于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进展新金字塔型格局中处在金字塔尖的数量极少的城市,是城市进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讨论发觉,将来有可能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约在10个左右,详细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深圳、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市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对支撑国家城镇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周边地区的进展具有特别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而在国家城市体系建设中具有不行替代的战略地位。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

作者:黄洁吝涛张国钦李新虎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07期

摘要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态与功能耦合作用促成了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向不同方向发展;对外开放、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等是影响城市群形态扩张和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鉴于三大城市群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对其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动态特征的对比研究能够深入理解国家及区域尺度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和机制,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群的科学、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化;形态扩张;功能演变;动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7-0037-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7.007

2008年起全球超过50%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地区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经济增长[1]。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建成区快速扩张以及城市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发展呈现出集群式的发展特征。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2],受到了国际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关注,相继开展了有关大都市带、半城市化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等研究[3-11],并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联系展开探讨。城市化是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化的过程,以城市形态演变(如地域景观快速演变、人口集聚等)与城市功能演变(如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12]。目前,中国人口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集群式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2,5]。国家最新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构建以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5]。中国正在发展和计划发展的城市群共

2024年城市化发展的各阶段和经验总结(2篇)

2024年城市化发展的各阶段和经验总结(2篇)

2024年城市化发展的各阶段和经验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到202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70%,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指导未来的城市化发展。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支持城市扩展和发展。在这一阶段,政府需要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第二阶段: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在这一阶段,政府需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支持,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升级。

第三阶段: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在这一阶段,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四阶段:居民生活改善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政府需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还要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供适宜的住房条件。政府还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

在整个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城市化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

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吴刚

来源:《新西部》2023年第12期

着力提升城市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既是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追求。科技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主要逻辑在于科技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供给、消费、治理的全过程,支撑引领城市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西咸新区高质量发展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需求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城市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积极构建卓越质量为导向的发展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创新资源要素共享共用,加速创新要素聚合、裂变与知识外溢,推动创新与产业、城市互动融合发展,提升创新的综合贡献率;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大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既是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質量发展的必然追求。城市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同样,科技创新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西咸新区是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占据创新驱动发展的天时、地理、人和复合叠加优势,要聚力推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样板。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一)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演进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与增长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此后,各界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界定。如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第一套城市评价的国际标准,通过政府服务和居民生活品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义。由于城市发展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全过程,仅从经济、人口或环境等单一学科角度来对城市发展质量界定已变得不切实际。方创琳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涵盖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城市管理和市民化的有机统一。李善同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应更加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质量是一个动态包容性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侧重点以及政府和居民对城市发展、城市化认知的演变,学术界针对城市发展的认知也随之演变,城市质量发展内涵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段进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塑造美好的生活家园,进而解决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问题;阳建强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应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张超

【摘要】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期刊名称】《西部论坛》

【年(卷),期】2010(020)004

【总页数】8页(P73-80)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失地农民;低碳生态城市;城市群;小城镇【作者】张超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大量总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 Ray M.Northam(1975)[1]的城市化发

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理论辨析与政策建议

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理论辨析与政策建议

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理论辨析与政策建议

作者:柴浩放

来源:《中国市场》2023年第33期

摘要:经过多年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市圈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既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重要手段,同时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有力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都市圈,需要科学划定都市圈范围,妥善处理府际关系,通过打造人性化多层次交通体系强化圈层间联系,促进同城化的发育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概念;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33-0001-04

DOI:10.13939/ki.zgsc.2023.33.001

作为一个关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和状态的描述性概念,都市圈经历了在美国最初出现相关概念、引入日本并明确提出“都市圈”词汇、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区域发展规划等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市圈”这一概念已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发展紧密结合,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构建,既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体系深化,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京津冀区域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三驾马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已持续推进多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辨析入手,探讨构建的本底逻辑和实践逻辑,并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_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_方创琳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70卷第4期

2015年4月V ol.70,No.4April,2015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

方创琳1,毛其智2,倪鹏飞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875;

3.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摘要: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

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战场,因而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经

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

主导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但中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

现实问题,需要从科学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基于这一意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4年12月20日联

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通过近100位专家激烈的辩论、争鸣与思考,一致

认为:城市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中占据主体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是一个

复杂科学问题和漫长过程,是一个自然自需过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城市群基本内涵和空间

识别范围标准存在着激烈争论与思考,政策空间层面的城市群和学术空间层面的城市群有着

不同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城市群选择和培育中存在着“滥圈滥划、扩容贪大、拔苗助长、无

中生有、拼凑成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群病”;未来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不同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化发展

的主体。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规模城市化启动期(1978年~1990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低,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

规模和城市化比例均不高。这时期,国家提出了“削尖门槛、引进外资、改革住房制度、扩大就业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同时,土地

供应机制也得到了改革,迅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城市建设

用地。城市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

第二阶段:城市化持续推进期(1990年~2010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快速提高,规模效应明显,城市人口持

续增长。这时,国家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城镇

化发展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城市

化发展步入了快速、规模化阶段。

第三阶段:城市化新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

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质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并提出了“推动城镇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人文化”等五大发展战略,意在实现城市化的

高质量发展。同时,城镇化政策也不断改进完善,为城市化的进一步

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奋斗、收获、反思与蜕变,

并在不同阶段展示了不同的城市化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城市化总体发

展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期聚焦:城市化与被动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亚健康的反思与警示

本期聚焦:城市化与被动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亚健康的反思与警示
律 .目前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 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 现实问题 ,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城市化亚健康状态
的深刻反思后认为,中国城市化不应该是 算出来” 比出来 拆出来 、 、
耗出来 染 出 .
来 和 挤出来 的城市化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市化向健康方向发展 需要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调控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提升城市化质量作为重 中 之重 ; 正确处理好主动城市化与被动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走主动城市化的道路 , 努力协调好城
作者简 介: 方创琳 中国科 学院地 理科学 与资源研 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 师. 中国科 学院地理 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城 市发展研究 室主任 区域与城 市规划研究 中心主任 , 年来 主要从事 城 近
市发展 与规划研究 。
中 国城 市 化 进 程 亚 健 康 的 反 思 与 警

解决和认识这些问题, 有助于引导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向健康 稳定的方向发展。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而变化的过程, 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新问题新情况不
断 出现 , 国健 康城 市化之 路还 需要更 多的专 家学者 投 入其 中。 我 ’
4 现 代城市 研究 2 1 01 8
方创琳
T e e lc in n h S b e l o b nz to i i a h ຫໍສະໝຸດ Baidu fe to o t e u -h at h f Ur a ia in n Ch n

202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2(考试版)

202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2(考试版)

202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2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苒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遗址属于北方辽河红山文化②该遗址呈现半穴居居住形式

③遗址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④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上述变法措施()

①使井田制开始瓦解②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

③通过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④鼓励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浙江省Z20新高考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浙江省Z20新高考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暑假返校联考)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记录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中说:“张骞启程出使西域时,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他的这次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下列有关河西走廊历史状况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汉——由西域都护府管辖B.隋——命常骏掌管通商事务

C.唐——石窟壁画画有曲辕犁

D.元——属宜政院辖区范畴

3.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赋税,合几千年的历史观之,以最大多数的农民所负担的田税、军赋、力役为基本,随时代变化而成为种种形式;自此以外的税,最初无有,后来逐渐发生,逐渐扩张。下边结构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

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阶段划分研究
遇 与挑 战 , 因此 , 要 通 过 阶段 划 分 , 立 一 个 系 统 的 有必 建
认知框架 , 对边缘区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回顾与总结, 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 通过阶段的划分 , 以将 对城市边缘区的研 究置于 可
划分 同类事物 中不 同个体 的发展阶段后 , 往往使其
相互间的类 比或对 比成 为可能。同类事物 中的不 同个 体, 受其发展环境的影 响, 具有各异的发展过程。而每一 个体的发展特征又并不保持稳定 。双重的变量阻碍了它 们之间的比较。划分发展阶段 , 保证个体事物的重要特 征在一个发展阶段当中是保持相对稳定 的, 给同类事物 不 同个体之间的相互 比较创造 了条件, 也问接为发现事 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 了可能 。 12 阶段划分的研究应用 阶段划分作为一种认识事 . 物发展过程的重要研究方法 , 在众多 的研究领域包括城
K e wo ds:Me h d lg y r t o oo y;Ur n f n e rg o ba r g e in;Patto fte p s s Chna i riin o h ha e ; i
城市 化 的进程 带来 了人 口和 要 素在 城 市 中 的集 聚 ,
城市空间、 现象的演变研究 以及规划思想史研究中应用 广泛。例如刘易斯 ・ 芒福德 ( e i M mo ) Lws u f d 对城市发 r 展历史的研究即借助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来阐述不同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

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

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内涵.但至今尚未形成对 质量 的共识,缺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影响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系统
探讨。方法方面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 ,但未形成通用范式。 实践方面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 过快 过慢”两种对立的观点 .但 尚未达成共识 ,但
仍未将 提质 摆在首要位置 且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 。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注重城市化
城 市 化 的 质 量 密 切 相 关 。 陈 东 等 认 为 基 础 设 施 的 改 善 和 生 活 条 件 提 高 的 步 伐 人 口的 过 度 聚 集 是 制 约 城 市 化 发
质 量 的现 状 ,评价 城 市化 人 口的 衣食
住 行 ,安 居 乐 业 为 目标 ; 是 推 进 城 二
个跨 学科 综合 性 、复 杂性和 现 实
性 的 难 题 。全 面 了 解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内 涵 ,研 究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调 控
市化 系统发展的 动 力强度 ” .即经济 发展 水平质 量 : 三是 体现 城市化 发展 的内在机理 结构 分 工的 协 调性 . 即社 会 、经济 、政治领域 的协 调发展 : 四是 城市化 发展 在不 同阶段体 现 出的 发展 的 公平性 即城 乡差距是 否随 着城 市化 的发展 而加 剧 ,不 能 以牺 牲
农 村 为 代 价 加 速 城 市 化 进 程 。另 外 国

城市群概念_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_刘玉亭done

城市群概念_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_刘玉亭done

城市群概念、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

刘玉亭,王勇,吴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REVIEW ON THE DEFINITION AND MECHANIS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TS FUTURE RESEARCH FIELDS

LIUYu-ting,WANGYong,WULi-ju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s,School of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

Abstract:Urbanagglomerationisoneoftheformsofhumansettlementwhichcomeswiththeagglomerationofcitydevelopment,whentheaffectareaofcityfunctionisbeyonditstraditionaladministrativeboundary,andthecollaborationbetweenthecitiesemergesandisgraduallystrengthened.Theresearchonurbanag-glomerationcouldbetracedbacktoHoward's"citycluster"intheearly20thcentury.Althoughthetermofurbanagglomerationisstillunderdiscussion,theforeignacademicacceptsitbasically,andlooksitasanewformofhumansettlement.Thedomesticresearchonurbanagglomerationbeganin1980s.Thedefinitionofurbanagglomerationwhichisstillvaguereferstosuchas"megalopolis","metropolitanarea"abroad.Com-paredtothemorecautiousattitudeofforeignresearchers,thedomesticresearchdoesnotgointothedefini-tionoftheconceptofurbanagglomeration,andalsolacksthereflec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urbanagglomerationandtheexistingterms.Theexistingdomesticresearchesmainlyfocusonthemacroandquali-tativedescription.Meanwhile,therearemanydifferenttermsabouturbanagglomerationemerged,andthere-searchscopeonurbanagglomerationisuncertain,andtherelevantstatisticsisthelack.Underthiscondition,thisstudypointsoutthatthedomesticresearchonurbanagglomerationoughttounifythedefinitionoftheterm,andstrengthentheempiricalresearchbasedontheanalysisofstatisticsdataoftheurbanagglomeration.Onthisbasis,theessentialcharacteristicsofchina'surbanagglomerationanditsmechanismofcreationoughttobeexplored.Apartfromtheeconomicandpopulation,itisalsonecessarytoconsidertheeffectfromtheindividual,organizations,localandnationalgovernmentsonurbanagglomeration.Theresearchesshouldre-flectthebackgroundofthetime,facetheproblemsduringthedevelopmentofurbanagglomeration,andlookforthewaystopromoteitssustainabledevelopm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代 的 中 国 与世 界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正 如美 国经 济 学 家 诺 贝 尔经 济 学 奖获 得者 斯 蒂格 利茨 (S i s t i l


s t

,
律 和 空 间 的阶段 性 规 律 超越 经 济发 展 阶段 或滞 后
于 经 济 发 展 阶段 的 城 市 化进 程 都 是 不 健 康 的 城 市
,
城 市 化发 展 的三 阶段论 及 主 要 缺 陷
城 市化 发 展 的 三 阶 段 论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三 阶 段论 是 指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三
劳动 力转 移 到城 镇 要 从低 生 产 力水平 转 向 高 生 产
力 水 平 这 是 对 人 类 社 会进 程 的 一 个 巨 大 促 进
展 历 程 同世 界 上 所 有 国 家 一 样 中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
,
发 展 阶 段 深 人 了解 不 同发 展 阶段 我 国 城市 化 阶段
,
性 分异 规 律 进 而 提 出适 合 我 国 国 情 的 差 异 化 的 健
,
基 本符合 世界 城市 化 发展 的 阶段 性 规 律 目 前已 进
曲线 划 分 为二 大 阶段 提 出城 市化 发 展 的 三 阶段 论 似 乎过 于 粗略
1 2
. .

: 作 者认 为 主 要 有 以 下 四 点缺 陷
,
1
城 市化 发 展 的 三 阶 段 论 无 法 与 经 济 发 展
的 四 阶 段论 一 一 对 应
,
城 市 化发 展 必 须 与 经 济 发
展 相 适 应 城市 化发 展 阶段 也 必 须 与 经 济 发展 阶 段
北京
0 01 1 0 1;
中 国科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北京
10 0
9 3


,
:
通 过 对建 国 5 7 年 以 来我 国 城 市 化 发展 历 程 的深 入 分 析 修 正 了世 界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三 阶段
, ,

提 出 了 与经 济发展 阶段 和 经 济 增长 阶段 相 适应 的 城 市化 发展 的 四 阶 段 论
式中
:
:
表示 区 域经 济 增 长 条件 中的 限制 因子 所 能
,

城 市化 水 平 达 到 3 0 % 左 右 确 实 会 出 现城 市化
,
期 阶段 工 业 化 中期 对 应 于 城 市 化 中期 工 业 化 后 期 对 应 于 城 市化 后 期 而 后 工 业 化 阶段 对应 城 市 化
的哪
1
.
.
,
,
,
快 速 发 展 时期 并 由 此进 人稳 定 阶段 例如 日本 用

从 发 达 国 家城 市 化
人 口 转 变 为城 镇 人 口 的 过程 而 是 城 镇 人 口 内部 职
与工 业 化 发 展 历 程 分析 城镇 化 发 展 阶段 一 般 与工
业 化发 展 阶 段 相 对 应 即 工 业 化 初 期 对 应城 市 化 初
,
业 构 成 由 第二 产 业 向 第 三 产 业 转 移 从 国 际 经 验 来 看
,
,
,


国 的 城 市 化 不 仅 决 定 着 中 国 的 未来 而 且 也 决 定 着
阶段 性 规 律 又 叫城 市化 发 展 的 s 型 曲线
,

19
5 年 7
世界 的城 市 化 发 展 进程
,

’」

中 国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国
y 美 国 地 理学 家诺 瑟 姆 (R a
,
M N
.
o
t r
30%
即 城 市 化起 步 阶段
-
( 城 市 化水 平 小 于 0 8
%
) 中期 阶 段 ( 城 市 化 水 平 介于 3 0 %


6 0 % ) 后 期 阶段 ( 城 市 化水 平介 于 6 0 %

)和终 期 阶段 ( 城 市化 水平 介 于 8 0
,
、 、 、
%

0 0 % ) 根 据 四 阶 段 论 将 我 国 城 市 化发 展 阶 段 划 分 为 起 1
% 确 定 为城 市化 发 展后 期 阶 段

,
化 水平 大 于 7 0
\ 罗 书 绎 堪 牟 除
1 2
.
城 市化 发 展 三 阶 段 论 的 主 要 缺 陷
在 正 常情况 下 一 个 国 家 的城 市 化发 展 遵循
型 曲线 规 律 这 是世 界所公 认 的 〔
, ,
,
S
7


但将 这 条 S 型
入 快速 发 展 阶 段 城 市化 的 发 展 正 在对 经 济 全 球 化

,
康城 镇 化发 展 道 路 城 市化 发展 的 阶段 性 是各 国城
市 化进 程 中 普遍 遵循 的基 本规 律 与 经 济发 展 的 阶
段 性 规 律相 对 应 城市 化 发 展 具 有 时 间 的 阶段 性 规

,

a h
m
)通 过 研 究 世
际 意 义 告 诫 我 们 很 有 必要 准确 判 断城 市 化所 处 的
: 一 一
界 各 国 城 市化 发展 轨 迹 把城 市 化 进 程 概 括 为 一 条
收稿 日 期 2 0 0 8 0 4 2 7 : ; l课 题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十 一 五 科技 支 撑 计 划 电 点项 卜 0 0 2 6 BA j l4 B 0 3 ) 国家 十 五 科 技 支撑 计 划 重 大 项 目课题 (2 0 0 6 奋 可 !「 K z C x Z 一 Y w 一 犯 ] 一 0 5 )资 助 1 阅科学 院 知识创 新 工程 重要 j }〔 - 一 性 J少 : 一 l . n c n ) 男 研 究 员 博 上 生 导师 主 要从 事城 市 与 区 域 规 划 等研 究 E m a 作 者简 介 方 创 琳 ( ! 9 6 l f i l 邵 l@ 郎 r 滋 已 a
,
0 3
%

之 间 也 称 中期 城 市 化 阶 段 对 应 于 工

深化 其 结 果证 明 了 该规 律 的 普 适性
,

业 化 中期 阶段
(3 )
,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上 述 三 阶段 性 规 律 已 经 被 大 多

城 市化 成熟 稳 定发 展 阶段 城 市 化水 平大
,
数 学 者所 接受 但 在 每个 阶段 的具 体 划分 比 重 上 又
1 卷 第3
200 8
第4 期
年7 月

A R ID

IA ND



V
(一
1 3 1
u
.
N () 4
.
G E O G R A PH Y
y J l
20 08
中国城 市化 发展 阶段 的修 正 及规 律性 分 析
方创琳
l (
’,
刘晓丽
,
’ 2 ,
,
蔺雪 芹
2
中 国科 学 院地 理 科学与资 源 研 究所
0 % 之间 ) 3
,
同时 为 保持 社 会 必 须 的 农业 规 模 农 村 人 口 最 后
0 % 左右 稳定 在 1
,
,
0 0 0 美元 工 业 化 和 后 工 业 化 (人 均 G D P 超 过 1
后 期 的城 市 化 不 再 表 现 为 农 村
,
率下 降至 3 0
% 以 下 )四 大
,
阶段
化 恢 复 和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1 9 4 9

,
:
分 为 三 大 阶段
(l )
,
:
9 5 1 7 ) 城市 化不

城 市 化起 步发 展 阶 段
,

城市化水平低于
稳 定 阶 段 ( 19 5 8
1977 )

19 6 5
) 城 市 化 停 滞 阶段 ( 1 9 6 6

-
0 % 也 称 初 期 城 市化 阶段 对 应 于工 业 化 初 期发 3
了 2 0 年 的 时 间进 人 了 城 市化 后 期 阶段
,

,

阶段就 无 法 确 定 了

城 市 化水
72
.
2 2
城 市 化 发展 的 三 阶 段 论 无 法 与 经济 增 长 的
i t 根 据 经 济 增 长 过 程 (L ) gs (

,
平由
19 5 0
年的
37
.
5%上升
19 6 0

19 7 0
%
-
GDP
超过
城 市化 发 展 的初期 ( < 3 0 % )

中 期 (3 0
30
美元 工 业 化 率 在 1 %
,

0 3
0
%
之 间 ) 工业 化 中

0 7
% ) 后 期 (> 7 0 % ) 三 个

、 、
阶段 总 结 了 各 阶 段 人 口

,
期 (人 均
30%

GDP
在3 0

0

1
0 5
5 14
干 旱 区 地 理
,
31

、 : 长速 度 则 L昭i t c 曲线 的微 分 方 程 为 i
P
I=
K / 2 一 K / (2 x 3 ”2 )
, ,

l z ’ , / j l
= r
人 )x P ( l可 丫 O
(l )
6 迅 总 体 较 小 ; 在 成 长 阶段 经 济 迅 速增 长 由 r K/

,

步 阶段和 成长 阶段 共 两 大 阶段 其 中起 步阶段 又 可 根 据我 国 城 市 化进 程 的特 殊 性划分 为 顺 利 起 步
:
超 速 发 展 倒 退 发展 停 滞 发 展 迅 速 发 展 和低 速 发展 共 6 个 亚 阶 段 完成我 国城 市 化 起 步 阶 段 整
,
整 化 了 4 6 年 的 时间 相 当于 半 个 世 纪 目前处在 快速 成长 阶 段 进 而 分 析 了 我 国城 市 化 发 展 阶段 性
年的
2%
;
四 阶段 论 一 一 对 应
,
c i
韩 国 城 市 化水 平 由

56%
,
年的 2 0 % 上升 到
ro
19
1 年 8
过 程 )的基 本 原 理 设 区 域 经 济 总 量 为 经 济 总量 随 时 间
t
,
( t P ) 表示
仅 用了
21
年 的 时 间 (B
w
n
,
19 9 5
)

我国
l , 表 示 经 济增 ( 变 化 的 函 数 中/

’ ‘




B 习〔 巧 A0 6
); 中
,
,
,
,
.
:

4


方创 琳 等 中 国城 市化 发 展 阶 段的 修 正 及 规 律性分析
,
,
:
5 13
’ l 稍 被 拉平 的 S ’ 型 曲线 〔 叹 图 )
并将 城 市 化 进 程
自新 中国 成 立 以 来 大 致经 历 了 四 个 阶段 即 城 市
段 进 入 城 市 化 后 期 的成 熟 阶段

,



wk.baidu.com
:
城 市化 进 程 ; 三 阶段 论 ;
C 9 12
.
四 阶段 论 ;
空间分异规 律

中 国 分 类号
:
8
文 献 标识 码 人
:
: 文 章 编号 10 0 0
6 060
(2 0 0 引 0 4

0 5 12

xZ
(5
12

5 23
)
中国 城 市 化进 程 已经 经 历 了近 5 7 年 的曲折 发

Fig
.
1
城 市 化 过程的
a

S 型 曲 线示 意 图
v r
e ()

1 S k e re h m
p
()
f the

S

e u
f
u r
b
an
一 )n iz a t i
e () u r s e
相对 应

经 济 发展 到今 天 世 界 各 国 经 济 发展 阶段

,
陆续 经 过 或正 在 经 过 〔业 化初 期 (人 均
有 所 不 同 多数 学者 还 是 倾 向于 将城 市 化水 平小 于
30 %

,
于 7 0 % 也 称后 期 城 市 化 阶段 对 应 于 工 业 化 后 期
阶段

确 定 为城 市化 发 展 初 期 阶 段 将 城市 化水 平 介


于 30 %
70 %
确定 为城 市 化发 展 中期 阶段 将 城 市
, ,
,
的 空 间 分异 规 律 与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比 中 国城 市 化 水 平 比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低 8 4 % 中 国城 市 化 速 度
,
.

,
比世 界 平 均 水 平 快 2 1 4 % 如 果 按 照 目前 的发 展 速 度 则 估 计 再 用 2 5
.
,
,
年 时 间 可 完 成城 市 化 中期 阶
展 阶段
(2 )

’ 和 城 市 化 正 常 发 展 阶段 ( 1 9 7 8 至 今 )〔 〕 并
,
认为我国
19 9 6
年 开 始进 人 城 市 化 中期 阶段 〔




城 市 化 加 速 发 展 阶段 0 7
%
,

城市化水平介 于
,
些 研 究 基 本 上 是对 以上 城 市化 发展 阶段 性 规 律 的


20 0
: 2 世纪 人 类社 会进程 两 件最 年 )所 说 影 响 1 :
深 刻 的 事情
第一 是 以美 国 为 首 的 新 技 术 革 命 第

,
化进程 不 利 于 城 市 的 可 持续 发展 1
1 1
.
,
二是 中国 的 城 市化 〔 〕在 未 来 中 国城 市 化 高速 发 展 的 几 十 年 中 将 有 超 过 发 达 国 家 劳动 力 总数 的 乡 村
美元
,
工 业 化率 在
GDP

流 动 职 业 构 成 产 业结 构 城 市化 水 平等 的特 点 和

70 %
之 间 ) 工 业 化 后 期 (人 均
,

1 50
判 定 标 准 成 为 目前 引 用 极 为广 泛 的 经 典规 律 〔
,
,
4


0 0 0 美元 1
工 业 化率 下 降 在 7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